第一篇: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江口中学
符耀源
今年11月,我有幸的被推荐到湖南师范大学参加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近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中,让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的生活,这是毕业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接受那么长时间、那么系统化的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同时还与省内其它院校的一线教师们进行的充分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通过几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现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几天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
三,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四,更新与专业知识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五,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讨论政治有关话题,然后在班里交流,学生经过打分、得分、答辩、同学间互提问题再打分等环节,培养了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第二篇:2017江苏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2017年江苏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
培训学习心得
徐州市田家炳中学 李乐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要想迅速成长成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是必由之路,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次培训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一周,但收获却是满满的。下面是我本次培训的一点心得: 本次培训活动历时六天,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南京师范大学听讲座,与专家对话。几位专家老师都是业界响当当的人物: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叶小兵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郭爱民教授、姚锦祥教授,南京市历史教研员特级教师袁廷虎老师,还有对史料教学研究颇深的何成刚博士。
叶小兵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又不失严谨,课堂上时不时的幽默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看似简单的幽默背后则是超人的语言智慧和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最核心部分,叶老师《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给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姚锦祥老师和蔼可亲、治学严谨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学习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试教育的选拔人才机制与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使得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学习评价这一环节的操作,往往存在理想和现实的纠结。姚老师《基于目标的课题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让我很受启发:原来历史课还可以这样进行设计学习评价。听了袁廷虎老师的《能力立意的试题特点与命题策略》如获至宝。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命不好题是我们职业技能的一大短板。平日里我们总是把精力用在研究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命题技巧,因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试题,只需要上网一搜就能找到一大堆。久而久之,相关的专业技能也就“退化”了。攻克命题这一技术“难关”,是我们成长为一名真正历史骨干教师必不可少的条件。袁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还有赵亚夫老师、郭爱民老师和何成刚老师,他们的课同样很精彩,我就不一一详述。
第二阶段,在南京市第一中学观摩历史课,一中老师展示课改成果。金丽老师的《两堂美国历史复习课引发的几点思考》跟我们分享了她在美国参加培训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让我对东西方历史教学的差异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西方式教学并不适合中国学生,但对于今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彭自昀老师的《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中学生考古学入门>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南京一中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历史课能远离背诵知识点、大堆的习题,以另外一种方式来上,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能提高一大截。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开发相关的历史校本课程呢?周媛媛老师《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非常精彩,老师的问题设计的精彩,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同样精彩。赞叹之余也在思考:这节课如果由我来上,我将怎么把它上好呢?
第三阶段,交流探讨,展示学习成果。本次学习班主任姚老师按地域将学员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间沟通联络。先是小组内部交流,每个成员分享自己所在校教学方面好的经验。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代表们就本次学习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发言很有启发性,台下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次能在南师大、南京一中这样的名校,与这么多的专家老师近距离的接触,和五十多位同仁一起学习交流,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这是我教师生涯的一笔宝贵财富,带着这笔财富,我将继续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探索着,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尽一点微薄之力。
第三篇:高中历史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高中历史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三年的高中历史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即将结束。三年来的培训生活,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生活,提供了同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更为我创造了学习教学理论,切磋教学问题,探讨教学艺术的契机。通过上课、听课、议课、座谈、交流,并形成教学体会和报告等,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说实话,我是很珍惜这种学习机会的。回顾三年来的表现,特总结如下:
一、参加培训时的表现
每一次培训,我都能安排好课务,准时参加,从不无故缺席。每次培训,若轮不到自己上课,我都能认真听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在有疑问的地方作好标记,事后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和商榷。在议课时,我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对本课的看法和建议,恰如其分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同仁的上课,挖掘上课的思想和内涵,与当今创新教学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接轨,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向他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该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轮到自己上课时,能充分备课,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上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并能借此展示自己,暴露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共商对策,解决问题。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能结合新的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与大家共同探讨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合时代的要求。在教学时,尽量能体现主体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出勤情况
三年内,共计培训9次,每次2 天,共17天,每天按7课时计算,应培训总课时为119课时,实际参加培训119课时,从无缺课现象。轮到上课4次,实际上课4次。能服从安排,上好每次课。
三、收获
三年的培训,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参加培训,是在调动课务,协调好各种关系后,才去参加的。因此,对于这种机会,我很珍惜,培训时格外认真。培训下来,感觉收获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海无涯,教无止境
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通过培训,通过彼此之间相互听课,学习,探讨,切磋等,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相当深奥的艺术。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是难以上好课,教好书的。我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育教学效果也不错,而且平时也能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并在竞赛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通过与他人比较,我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激情地投入,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我做得还不够。又比如,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课,讲授新课,总结新课等教学环节上,每个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他教师的设计新颖独到,很值得我学习。
由此,我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能真正地教好书,教活书,自己应该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关起门来教学是不行的,停留在老一套上靠吃老本,也是不行的。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教学竞争中不至于被淘汰。才能使自己受学生欢迎。
(二)要重视教学科研的研究和积累
我们都是直接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问题和困惑,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收获和感悟。或许,某个重点难点的教学上,你总觉得差强人意。或许,在教材的处理上你有独到之处,且上课证明,这样处理的效果很好。或许,在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你胜人一筹。不管是谁,只要你能留心自己的教学,你就会有点滴的体会和感悟。有些教师,能做个有心人,牢牢抓住教学过程中这些思维的火花,把它形成文字,写成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或参加一些论文评选,或发表于某些教学杂志。既为自己丰富了教学经验,又为自己评优、晋级积累了资本。可是许多教师尽管也有体会和感悟,但却疏于把它整理成文。仅管也有火花闪现,却不能及时抓住,等到后来再想起来重新动笔时,原来的想法已经遗忘了。近几年来,尽管担任的教学任务较重,但还是每天挤出时间来进行思考和研究。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成为教学理论,这对每个教师都是很有帮助的。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要更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常思考,常动笔,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上做些改革和尝试,学做研究型的教师,不做呆板的教书匠。
(三)三年来获得的成绩和荣誉。
三年中,我能认真参加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积极攒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比赛方面:2010年获得xx市“三优课”赛教二等奖,xx市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2011年被评为xx市教学新秀,并获得无锡大市说课比赛二等奖。2012年7月获得xx大市优质课一等奖。2012年10月,代表xx省参加全国中学历史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xx市中学历史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荣获的最高奖项。
在论文方面: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政史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新高考》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近xx篇。另有十几篇论文在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行知杯、江苏省xx杯、xx市教研中心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自己独立撰写的教学专著《xx》,由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xx教授作序,即将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
课题方面:在xx市教研员xx老师和xx市教研员xx老师的指导下,我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子课题和两项市级课题,并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然,成绩属于过去,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教学中需要自己去发现和探索的地方还很多,尽管培训已经结束,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起点和开始,更多的学习和培训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其他教师和学生都是我们的教导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一起进行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不断地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第四篇:省级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总结
2011年8月2日至8月22日,我特别荣幸地参加了淮北师范大学承担的安徽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培训共进行了二十天,这二十天的紧张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天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在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及时的补充。
二十天的学习主要内容有:
第一,教育理论与实际:王彦坦教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历史学科理论与实际:洪认清教授的《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概况》、朱梅光老师的《20世纪以来的欧美史学概况》、陈安全教授的《历史学方法论专题》、赵恒教授和祝凯歌教授的《外国历史前沿问题》、刘亚中教授和盛菊教授的《安徽历史文化专题》、刘佰合教授的《历史研究法》;第三,学科教学理论与实际:李代贵老师的《历史教育与阅读问题》、赵剑锋老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方海霞老师的《历史教学听、评课的理论与实践》、赵剑锋老师的《解题技巧》、赵剑锋老师和曹金发教授的《说课》。
二十天的学习收获有: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的,但抬头望天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二、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了解了历史研究的前沿问题: 教师是一个永远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历史老师,应是始终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传承知识与文化;历史老师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尤其是赵恒教授的外国历史研究前沿讲座,让我有种全新的认识与了解,洪认清教授从一些新的角度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开阔了我的视野。
三、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专家的型的教师
中学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应该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而这一点正是我所不具备的,我更多的是实践,但不会总结,将这些实践形成文字,变成论文更是我们所不善长的,这次培训陈安全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陈教授的讲座,使我了解了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写作准备、写作的基本步骤、写作的基本要求、论文写作的常见的问题与纠正。刘佰合教授则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讲座,让我了解中学教师如何进行一些相对实用的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四、认识了全省的一些同行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17个地市的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培训班里有许多和我年龄接近,经历相仿的同学,我们有很多的话题可以一同交流和探讨。我们有很多的观点可以一起抒发和碰撞。每一次的观摩活动后,我们都能踊跃发言,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谈到重难点的确定,从课堂上学生的自读自悟谈到教师指导策略的运用,从情境的创设谈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一次的交流研讨,我都能积极参与,珍惜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的机会,使自己能与他人有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同时,也认识了一些专家、学者。在培训中,我与每一位专家、教授都进行了交流,就教学中的问题向他们请教。
二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也是充实的。它不仅使我有机会与来自全省各地的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骨干教师进行广泛的探讨、切磋和交流,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一些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课堂教学的技巧,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十天后是新的开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一阶段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带给我的思考与学习才刚刚开始。我正在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与历史教学有关的书籍,从暑假到现在已阅读的书籍如下: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中学历史教学论》、《高中历史教学技能训练》、《powerful lesson planning》、《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做一流的教学能手》、《师之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如何备课》、《如何说课》、《如何评课》、《让知识更系统》、《让教学更高效》、《让思维更创新》等。现在正在阅读最新大学历史教材。
同时,我把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反复做了三遍,并从六个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现已在理论上打通教学(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和命题(依据、方向、立意、技术、特点)上的思路,并于教学实践相结合。现在,我一节课要用十至三十个小时制课件,六至十个小时写设计,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个性特色的全套课件和教学设计。我努力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激情、高效而又精彩(理科倾向班容易做到、文科倾向班课时不够)。我也真诚欢迎领导、专家们走进我的课堂,给予指导帮助!本人将不胜感激!我也努力提升自己的命题水平,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力争在两三年内,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结束语:
想改变世界,很难; 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曾经梦想过当一位名师!后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现在后悔了!从今天开始,让读书、反思、写作成为自己生活的常态吧!只要自己努力,从今天开始,不晚!
第五篇:2008四川师范大学省级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
2008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省级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
工作总结
根据《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四川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2008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要求,我校获得了省级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此任务主要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中心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合承办。期间受到来自四川省教育厅领导、学校高林远书记及周介铭校长、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钟仕伦教授的大力指导,以及常务副主任李志全教授、青年工作部严树文部长,和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培训于12月10日在我校圆满结束。本次培训由教育部中国历史课程网、四川师范大学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网分别予以报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概况
此次高中历史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陈辉教授领衔向四川省教育厅申报并一举夺标。四川省教育厅从全省高中历史教师中遴选出近90名有着突出贡献的历史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参培对象,他们将参加为期三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本次培训属第一年培训,虽只有七天时间,但与以往不同。
为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水平,授课教师的聘请完全打破了校园界限,面向全国、全省,整合一线的优秀历史教师为培训资源,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教授与中学历史教育专家、历史教研专家互补的培训队伍。其中,有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经济史专家、博士生导师李伯重教授这样的史学大家;有长期致力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的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人民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汉国先生;还有《历史教学》主编、编审任世江先生。他们都是全国史学界或历史教育界的著名专家。不少参训老师评价说: “四川师大在这次培训中起到了一个组织平台的作用,依托大学这一自身优势和社会影响,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使我们能与他们零距离沟通与交流。能参加这么优质的培训我们感到很荣幸。”
此次省级骨干历史教师培训主要涉及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现状、特点、趋势、新理念,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史学近期研究的最新动态等內容。专家们通过对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在推行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已有历史课改探索的简要介绍,和参培老师一起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寻求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等问题,并结合四川省将于2010年进入高中历史新课改这一实际,探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如何体现历史课改新理念,做到“旧课新上”,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喜欢历史,更喜欢历史课。
就史学最新研究成果而言,专家们主要介绍了历史新课标中突出体现的几种新史观,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很多参培老师都觉得“大开眼界”,因为旧有的历史教材恪守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强调革命史和阶级斗争史,教师教学也不敢逾越雷池半步,考试内容特别是高考这一“指挥棒“也受其苑囿,为了学生能考高分,就算了解史学新动态,也不敢过多地向学生介绍。现在时代不同了,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且作为课程资源,不再是“圣经”,而是“学材”。所以,历史新课改的实施,对于高中历史老师来说,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严峻挑战。参加培训的历史骨干教师们备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此次培训形式也是多样的。除聆听专家们讲座外,还有史学论坛、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互动式参与讨论等,为参培老师们提供了许多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甚至是争论。希望借助科研载体,帮助参训教师将项目研修和教学实践探索相结合,培养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潜能,构建融“学习、研究、工作、培训”为一体的新模式。很多参培老师在培训期间都提出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与专家、同学共同探讨,分享彼此的宝贵经验。参培老师还考察了国家级示范高中成都七中,观摩了示范课《抗日根据地建设和抗战的胜利》,并与授课老师一起探讨了新旧课程衔接中的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探讨了集体备课中的同伴 2 互助在历史教师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参培老师在示范课例中感悟,在问题中讨论,在案例学习中明确了高中历史的“模块十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此次培训的教学管理实施“选、培、管、用一体制”的原则。在选择培训方案时以参培教师为本,参培教师不仅是培训的对象,也是培训的资源;管理上实行跟踪指导制、巡视督查制、审查机制相结合,从培训机构、导师都有效监督,维护参培教师的权益;而对参培教师同样也有监管机制,如严格考勤、由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考核等措施。总之,这次省级历史骨干教师培训无论从培训理念,还是培训方案上都与以往有所不同,特别是管理机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
为了让来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了解培训的重要性,培训中心特制作了《四川师范大学省级高中骨干教师研修手册》。目的是让骨干教师进一步认识教育厅赋予他们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并希望骨干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提出修改意见,为更好的实施今后两年的培训献计献策。
参培教师每次参加完培训以后,要在一定范围之内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与体会,每年在县(市、区)及以上范围内上一次公开课或开设一次专题讲座;三年内主持或参与一项县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要认真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要积极承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组织的送教下乡任务。还为参培老师分配班导师,相互交流。培训结束后,把参训学员分小组,一般七到八人一组,每组配备一位资深的教授、专家作为指导老师。今后,学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困惑,都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而指导老师也有义务对学员跟踪指导,包括专业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培训效果反馈等等。“跟踪指导制度”的建立,使这次短短的集中培训得到了延伸,提高了培训实效。
二、培训特色
1.把参训学员作为重要资源,组建班委会,实行自主管理。
此次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是省内中学历史教育第一线上脱颖而出的骨干,所以无论从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培训内容都需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此次培训始终本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宗旨,参训学员不但是培训的对象,更是培训的资源。不是将授课教师凌驾于参训学员之上,而是创建“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视参训学员为资源,让他们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掌握“参与 式”、“探究式”“自主式”、“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因为参训的教师不仅是学员,更是提供一线教学经验的“实践家”。于是此次培训引入了“参与式”方法,引导学员进行反思性学习。并多以鲜活的案例进行示范和引导,为学员搭建从理论到实践操作转化的平台。尽量满足参训老师们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努力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收到了参训教师的一致称道。
在学员管理方面,也推陈出新,组建了班委会,实行自主管理。班主任老师1名,由培训机构指定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材教法老师张利娟担任,统管初、高中学员报道、学员研修档案袋的保管等相关事宜。且初、高中两个班各设班长1人,副班长2人,学习委员1人,生活委员1人协助班主任老师。班委均有学员毛遂自荐,并经由全班表决通过。主要负责日常考勤;向班主任老师传达学员所需及建议;以及为学员们复印资料、及时转达信息等等。班委会的组建使每个学员都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班委们真诚、热诚的服务,让学员们很是感动,大家相处如一家人般亲切而温馨。
2.分配班导师,相互交流,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结束后,把参训学员分小组,一般七到八人一组,每组配备一位资深的教授、专家作为指导老师。今后,学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困惑,都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而指导老师也有义务对学员跟踪指导,包括专业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培训效果反馈等等。“跟踪指导制度”的建立,使这次短短的集中培训得到了延伸,提高了培训实效。
3.问卷调查,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为了真实了解中学历史教师的现状,将原定于在培训结束时做的问卷调查,提前到开班典礼上进行。问卷主要想了解初任历史教师的工作状况,引导参训的骨干教师回顾自己的成才经历。一方面整理后可为初任教师借鉴;另一个方面也可使学员在回顾经历中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如有一个问题这样问道:“你在成为省级骨干历史教师的教学生涯中,你觉得自身进步最快的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具体介绍一下。”这一问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主发展很有益,但在平日匆忙、4 紧凑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静下来问一问自己,看看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足迹,其实这些足迹就是教师多年耕耘的财富,正是有了这些足迹,才会从一名初任教师,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还有一个问题:“谈谈您在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闪光点”也很有意义,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或许风趣幽默,或许激情四溢,或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总之一位成功的历史教师,定是一位能吸引学生,能抓住学生心的老师。那么如何发现和正确认识自身教学中的优点,使之发扬光大,成为一名有特色的历史教师。类似的问题在当日做的问卷调查中还有很多,其目的就是要引起参训教师对日常教学中的细节以关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成为一名自我认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研究型”、“探究新”教师。
4.专家团队的组建,打破了校园界限,面向全省、全国。
为搞好这次培训,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组建了一支精干的师资培训队伍,完全打破了校园界限,面向全省、全国。这支队伍的主讲教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全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教育专家、全国历史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二是大学专门从事历史教师教育研究的教授、研究员、副教授,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博导、硕导;三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历史教研专家及四川师大聘请的历史教育硕士生导师。他们当中有的是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历史课标研制组组长、人民版以及川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的主编、全国和四川省高考自主命题历史学科专家、四川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学业考试评价专家组专家、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研究项目专家,有的是国家级示范高中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校长和课改实验区的一线骨干教师。这是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大学教师与中学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互补的培训者精英团队。
5.实践教学互动,参观考察结合。
本次培训是以专题讲座和讨论为主,帮助全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和及部分农村中学历史骨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补充新知识,选择自己关注的教学研究课题,之后让他们带着新理念、新问题重返工作岗位,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 5 思的过程,对培训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消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学实践观摩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到成都七中听课、评课,使参训教师对自身教学有所反思。特别是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如何融会贯通到现行的课程中,做好“旧课新上”,使新、旧课程顺利衔接。并且可以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6.初、高中培训资源共享,授课既合班研修,又根据各自不同特点而分开活动。
参训教师分为初、高中两个班,既安排有合班课,又有分班课。对于一些理论学习通常是合在一起的,如清华大学的李伯重先生、北师大的朱汉国先生、《历史教学》主编、编审任世江先生的讲座都是合上的。由于三位先生分别介绍最新史学研究前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新理念,以及学术研究在历史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师来说都是急需补充和了解到知识。还有就是陈辉教授带来的“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轨迹”的讲座,也适于合班开展。再有潘树林教授对新史观的介绍,拓展学术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亦适合合班。而考虑到初、高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着差异,各具特色、各有特点。又安排了一批分班课程。授课教师多是在初、高中担任教学任务的、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其中还不乏特级教师。他们现身说法,结合自己上课的实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成长心得,使每位受训教师都深厚启发。
7.建立长久联系平台,以供交流。
培训结束后,班委会组织建立了一个可供长久交流联系的平台。制作通讯录发予每一位参训学员;
创建QQ群(73989562),便于随时沟通交流,分享经验。
建立博客http://eblog.cersp.com/userlog30/226540/index.shtml,可供资源共享。
三、培训收获
1.开阔了视野,接受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洗礼,初步了解了高中历史课程改 革的现状、特点、趋势。
七天的培训,聚集了大批优质专家和一线教师,搭建一个全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分享经验、交流资源的平台。来自清华大学的李伯重先生、北师大的朱汉国先生、《历史教学》主编、编审任世江先生以及川师大的陈辉教授、潘树林副教授、省教科所的黄勇老师围绕新课程改革以及史学研究的前沿信息,给参培教师作了精彩的讲座,高层建瓴,讲解细致入微。还有来自一线的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王开元、郭子其结合自己的专业成长,介绍了教师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成都七中的邱兴华老师围绕“新旧课程衔接中的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为所有参培的高中教师上了示范观摩课。通过这些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对新课改动态有所了解、掌握了最前沿的教学改革信息,认识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为研修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不少老师纷纷表示:“通过这几天系统的培训,让我们视野开阔,使我们对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的理念、特点、趋势有了深入了解,为2010年全面步入新课改‘打了气’,‘充了电’感觉底气十足;也使我们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史学观得到‘升级换代’,我们会把七天之收获用于今后的日常教学,用“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为高中历史教学添新装。”
2.建立起了一个较高、长久的交流平台。
一个教师的成长绝对不是单靠自己就能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中潜移默化所获得的启迪与收获。教师合作的核心价值就是“献出个体经验,送你群体智慧”。本次培训,不仅局限于这七天的集中培训,还延伸到了参培教师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为每一位参培教师安排班导师,对其跟踪指导,包括专业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培训效果反馈等等,参培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如遇到难题、困惑随时可以向导师请教,与之探讨。与此同时,班委会还在这一阶段的培训结束后建立了QQ群、博客,供学员们交流经验、探讨问题、资源共享。这些沟通平台都是长久而便捷的,对于参培教师来说和良师益友共同交流,有利于教师个体的迅速成长,也有利于新课改的稳步推进。
3.助于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在聆听专家、教授精彩讲座和与同行交流之后,不少参培教师都在自我反思,寻找自我教学中的不足。特别是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所了解之后,很多老师都觉得,自己在在日常教学中的研究性、创新性做得很不好,基本都只是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要成为“反思型”、“科研型”、“创新型”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新课程所提倡的“参与式”、“探究式”“自主式”、“活动式”的教学方法,是对现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的彻底解放,而对于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跳出老路,在新路上驰骋自如,是需要我们反思、探索和不断学习的。虽然我们是省级骨干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都有一定的业绩,但面对新课改,我们是否依然能反应灵敏,自我充实、完善,跟上课改步伐,成为领头羊、排头兵,还需看我们的努力。
四、培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实地观摩考察不够,还需增加。
不少参培教师反应:虽然这次组建的授课专家团队很优质,讲座都很精彩,听后都受益匪浅。但是七天的培训中,大多以讲座的形式,主要把我们集中在教室里,而实践观摩仅有半天时间,感觉理论性太强,而实践不够。所以建议在今后的两次培训中,多安排实践考察课,实地观摩名校、名师的教学活动,多听课、多评课,这样才能汲取他人之优点,反思自我不足。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学习、取经。如有可能安排到课改实验区去身临其境的感受新课改的氛围,实地考察其做法,相信对于参培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改,解读课改理念非常有益。
2.授课内容理论性太强,应多加一些教学案例。
虽然这次请到了不少学术界的名师、大腕,参培老师们深受启发。但是授课对象毕竟是搞教育实践的一线教师,理论熏陶固然重要,但生动的教学实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如多提供一些翔实的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成长经历,或是直接聘请他们现身说法,谈谈自己面对新课改的那份锐气,以及遇到难题时如何从容化解;更或者就新课程中具体一课,从备课思路、重难点把握、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等环节详细分析,让学员对新课程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3.集中培训时间相对较短,食宿不集中。
培训结束之时,很多参培教师都表示这样集中培训机会很难得,收获也很多,希望时间在充裕一些。比如一年两次,多“充电”、多交流对自身专业成长很有帮助,就算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也还是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信息大、实效高。有的老师甚至还建议就算利用假期来学习,充实自己也愿意牺牲休息时间。还有的教师提出,应把时间安排到春、秋季,或是学期的前半段,这样日常的教学负担相对轻一些,既可以好好学习,有最大限度的不影响工作。再有就是,这次没有为各位老师同意安排食宿,这样错过了很多大家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下次培训会对以上问题有所考虑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