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与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
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 马克吐温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教学反思
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这篇教材很有特色,跟以往不同的是在梗概后面加了个精彩片断赏析。所以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孩子会说不出来,所以引的痕迹太重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预习,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或者说我应该在布置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写了几次历险?这样在课堂上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那么后面的设计“小练笔”就不会成为虚设了。这是最遗憾的一件事。
第二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案
课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
重点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教学
难点
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
准备
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出示课件1】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名著,鲁滨逊的荒岛漂流和小男孩尼尔斯的骑鹅旅行唤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出示课件2、3】),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3.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4、5】4.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5.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以谈话方式,出示图片,引出故事人物,激发学习兴趣。
简介作家,有助于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
教学
(33)分钟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6】1.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觉得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A.细节描写传神--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B.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
C.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板书:汤姆和贝奇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奇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出示课件7】1.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如,A.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奇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B.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C.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D.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E.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板书:敢于冒险的精神)
2.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3.师生总结: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主要情节。
抓住关键句子和主要情节来感知人物形象,品味人物精神闪光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8】小组合作: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2.【出示课件9】拓展延伸:
在汤姆的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
3.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其他有意思的故事,课下就去读一读【出示课件10】《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五、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
2.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此环节通过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发现他们身上与主人公汤姆的共同点,学会发现身边的闪光之处,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板书
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汤姆和贝奇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奇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精彩片段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祈祷(qí
qǐ)
哀悼(dào
diào)
渲染(xuān
xuàn)
话匣子(jiá
xiá)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诚()诚()
()不在乎
()()昏迷
()()倾听
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打“√”,不正确的打“×”。
1、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2、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奇”这个精彩片断组成。()
3、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四次历险。()
4、课文中几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5、精彩片断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答案】
一、qí
dào
xuàn
xiá
二、心
意
满
神智
侧耳
三、1、√
2、√
3、×
4、×
5、√
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所以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激励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下面是我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反思,与大家分享。
课前我让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看这部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开篇我以谈话方式导入,让学生说说还想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指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快速浏览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这部分具体描写的是什么内容,哪些地方写的很精彩,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最欣赏汤姆的那一点。让学生分组快速阅读后,找出精彩部分,在展台上展示,抓住精彩的句子有感情的读读,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验。最后我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说出汤姆在你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们很快地概括出了汤姆机智勇敢,敢于冒险的精神。最后启发领导学生,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有趣的故事细节吗,激发学生继续预读原著的兴趣和愿望。
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学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都很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故事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奇的妈妈萨契尔太太和汤姆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奇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奇,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1835-1910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游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名著内容简介】
汤姆幼年丧母,由阿姨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阿姨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时期。庞大的、机器轰鸣的工厂的出现,集体化的大生产组合以及大刀阔斧的进取精神促使了美国工业的突飞猛进,使得以往平静而又无多少竞争的年代里蔚然成风的礼貌行为和道德涵养准则逐渐失去了栖身之地。因此,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温文尔雅的摒弃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南北战争,它像一种催化剂,在摧毁了奴隶制的同时,也加速了维多利亚社会结构的崩溃过程,把年轻人推进向传统宣战的潮流,使他们体内潜藏已久的被压抑的暴力进发出来,去摧毁那个不合时宜的19世纪社会。
马克·吐温就是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人物介绍】
汤姆·索亚
全名托马斯·索亚,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阿姨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汤姆骨子里具有冒险风格,他会约上小伙伴们去做海盗。汤姆也足智多谋,他和哈克一起破坏了杀人犯乔埃的阴谋,最终让坏人恶有恶报。
哈克贝利·费恩
圣彼得斯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不会照顾哈克。但是哈克却心地纯良,他不受约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寡妇收养。
波莉姨妈
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平时戴个老花镜,但是看人的时候喜欢从镜框上看,不通过眼镜看人。对于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莫夫·波特
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印第安·乔伊陷害,被诬陷为杀人凶手,后由于汤姆的勇敢作证才得以洗脱罪名。
印江·乔伊
印第安人,阴险狡诈,在与莫夫·波特一起帮鲁滨孙医生盗墓时杀死了医生,并把罪名嫁祸给了莫夫·波特,但最终因贪财而饿死在山洞里。
贝基·萨契尔
萨契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她有一双蓝眼睛漂亮迷人,一头金发编成两条长长的辫子,上穿白色衬衫,下穿绣花灯笼裤。
乔伊·哈波
汤姆最好的玩伴,知己,与汤姆、哈克贝利·芬一起在杰克逊岛上度过了一段他们一心向往的海盗生活。
【作品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追捧。该书大获成功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被后人推崇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还原了19世纪中后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该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课后作业
一、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深愁
()地大嚷
()的居民
()的听众
()的情节
()的话题
二、辨字组词。
兮()
墓()
嘘()
溺()
分()
暮()
虚()
弱()
三、下面句子中哪几句的引号作用是相同的?都表示什么意思?
①汤姆有几个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②他是镇上的孩子头儿,带他们玩“打仗”,搞恶作剧。
③他就成了个无依无靠、游手好闲的“野孩子”。
④汤姆和乔奇带着从家中“偷”来的食物,叫上哈克来到密西西比河边。
⑤这里荒无人烟,成了三个“小海盗”的快乐大本营。
⑥他们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找到他们了!”
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表示
意思。
四、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牧师的、法官的、老师的,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鼠、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1、选择词语填在文中。
A、威严
B、教诲
C、训斥
D、惩罚
2、引用书中原句概括这段话意思。
3、“他们”是指。
4、从这段话中看出他们向往怎样的生活方式?()
A、做海盗
B、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C、做让人景仰的英雄
5、用上加点的词,仿照文中句式写话。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了一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
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一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谢。
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曲《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
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送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们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多了。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冷淡——()
陌生——()
顺利——()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请改写成用句号结尾的句子。
3.通过阅读文章,我们知道,这位盲人“演奏家”所表演的曲目一共有
首,最后演奏的是《
》。
4.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5.如果你在那辆电车上,你想对这位盲人说些什么?
答案:
一、无言
疯狂
善良
热心
动人
有趣
二、示例:脏兮兮
分别
墓地
暮色
吹嘘
虚心
溺水
软弱
三、①②③④⑤
否定
四、1、C
B
A
D2、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3、汤姆、乔奇和哈克
4、B
五、1.热情
熟悉
挫折
2.反问
我没有什么比不上他。
3.7
一路平安
4.他是一个举止言行得体,能正视挫折,敢于庄重地行使自己劳动权利的人。
第三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班级读书会
时间:-----年----月----日 班级:----年级-----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梗概的大意即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一、导入新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1、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例如《洞中历险》,他很少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处处为蓓姬着想。身上仅有的一块面包自己不吃,让给她吃。最后正由于他的勇敢机智,才能从洞中脱险。
2、他富余幻想,敢于冒险,具有反抗精神。
3、他是一个成长的孩子。
对汤姆,你最欣赏什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讲讲理由。(50字左右。)
例:我最欣赏的是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中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了解整本书
1、通过阅读这本书你还了解了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
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第四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阅读作品梗概,了解书本大致故事的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人物关系,加深对故事的了解。
3通过片段关注人物命运,体会小主人公敢于探险、追求自由、勇敢正义的性格特点。4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关注人物命运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引入“历险”。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冒险故事吗?
2.师:我们先来做个小小的问卷调查,如果你自已想写一个有关历险的故事(板书历险),那这个故事会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把三个最先在你脑中闪现出来的地点写在纸上,计时二分钟,开始。★先计时,再拍照,上传照片解说
3.时间到,放下笔,请大家把小纸条拍照并上传。3.指名回答,抽几个学生解释(选其中一个说说原因)。
二. 欣赏原著精彩片段,简介作者 1.大家说得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爱写冒险小说。(板书作者名字)★PPT出示马克吐温人物 2.我们最初接触到马克·吐温的作品是在五年级的时候,记得吗?对,就是《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选自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大家都对课文中那以貌取人、见钱眼开、见风使舵的伙计和老板印象深刻。你对这位文学大师还了解多少?谁能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有关他的资料介绍。(★随机点名)师:看来大家课前搜集的资料挺全面的。今天老师为大家推荐的是他的一部传世经典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并出示★PPT各版本的书)(板书课题)
师:这本书写了一个名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其实这书中的不少事情都是作者小时候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这本书受到了世界各国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自它问世以来,历经百年,魅力不减。各家出版商争相出版,所以去书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封面的版本。老师手上这个版本是《汤姆索耶历险记》,因为外国作品翻译成汉文名字只是音译,书中各人物的名字可能会有点差别,但内容和情节不变。今天就让我们和汤姆索亚一起去冒险,去寻找马克吐温童年的印迹。三. 阅读梗概,了解人物历险经历
1.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86页,第1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也安排了二部分内容:梗概和精彩片段。通过学习第16课《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梗概了解全书大致内容,接下来,请大家轻声自由读一遍梗概内容,边读边做这些事:
(1)边读边想,汤姆原来在大人们眼里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在小伙伴心中呢?
(2)思考: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一共经历了几次惊险? 交流:
2.原来的汤姆在大人们眼里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介绍归纳:调皮、顽劣、爱搞恶作剧、喜欢自由、有点叛逆„„)师:我是否可以把汤姆称为“顽童”{板书})那在小伙伴心里呢?(无所不能、聪明、胆大、有趣)
3.看了梗概,你知道汤姆和小伙伴一共历险了几次吗?你可不可以用“地点加事情”给每次历险加个标题?(墓地试胆量;荒岛学海盗;鬼屋寻宝藏;山洞险迷路;山洞得宝藏)(利用白板表格归纳,用抢答。★)
6.你最想看哪一部分的内容?看之前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7.从大家的描述中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小孩子的心是充满着好奇,对未知的事物总想一探究竟。尽管每一次历险都是有惊无险,可是你发现没有,真正的险并不在于阴森恐怖的环境,除了孩子们的一次次历险,梗概中还穿插着另一条线索,才让汤姆的经历更加地惊险刺激,更加地扣人心弦,找到这条线索了吗?(强盗乔埃)
8.老师在看完这本书后,把乔埃称作最倒霉的强盗,因为他每一次做坏事都被汤姆遇上了!面对强盗,汤姆是什么态度?老师从梗概中选了几句话,大家来体会一下:
A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B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混在旁听席中的乔埃大惊,落荒而逃。
师:面对凶悍的强盗,两个孩子其实心里是——(恐惧害怕),但他们后来却敢出庭作证,这能看出汤姆是个怎么样的孩子?★用笔画出相关词句,整理出:勇敢、正直、有正义感。大家说得真好,梗概里只有这么几句,但汤姆也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在阅读时你可以好好体会汤姆的思想斗争。四.欣赏精彩句段,加深兴趣。1.师:汤姆虽然调皮任性,可他毕竟是个孩子,在历险中他也会有害怕和恐惧,老师从书中摘录了几句,我们来体会一下: A两个孩子朝镇子飞快地跑去,吓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他们不时地朝背后惊慌地张望一下,好像怕有人跟踪似的。
B他俩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心脏怦怦地快速跳过着,说话也不敢大声,耳朵支棱着不放过任何一点儿动静,浑身肌肉处于紧张中,准备稍有不妙便夺路而逃。
C白天的冒险经历到了夜里便潜入汤姆的梦中,苦苦地折磨着他。D然而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渐渐失去了信心,随后他便开始盲目地在各条岔道里乱闯乱钻起来,渴望能找到一条回去的路。2师:你们想知道汤姆遇上了什么事吗?去书中寻找答案吧!3书中除了这些紧张刺激的场面,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之间还发生了很多令人捧腹发笑的事情,比如这一幕:(PPT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不妨自己先猜猜这些图中发生的事,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去验证。
4老师读完书后,还对汤姆所生活的小镇产生了向往,因为那里很美,不信你看:(学生读)
A刺槐树正鲜花怒放,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远处的卡迪夫山草木葱郁,恰似一片乐土,涂满梦幻色彩。B一道道金色的阳光从繁密的树叶缝隙中穿过,远远近近,纵横交错,洒向大地。几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把周围的自然景色衬托得更加绚丽多彩。
C天上群星闪烁,地上万籁俱寂。一望无边的大河像海洋一样平静地流淌着。
师:我也想和汤姆做朋友,和他一起生活在美丽的小镇上,我敢肯定,我的生活肯定会丰富多彩!五.推荐相关书籍
师:同学们,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汤姆从一个众人眼里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的“顽童”(板书)成长为大家心里的“英雄”,正是他成长的过程。希望大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好好领悟这点。
很多有关历险的故事都告诉你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意义:如《吹牛大王历险记》《森林王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辛巴达历险记》(PPT出示)大家都可以去阅读一下。六.日积月累,布置作业
1.师:课文还有精彩片段一部分,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想一想,精彩片段的内容应该属于汤姆五次历险中哪部分的描写? 2.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积累词语。下面请小组合作,在梗概和精彩片段中,找到这些词语并圈出来,读一读,小组讨论一下,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了的在这个词语后面打上勾,如果不理解的请打上个问号,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第五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范文
学一天,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案
年级:初一
科目:语文
课型:阅读课
内容:《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时:四课时
编写:王英俊 审核:王英俊
时间:2006.10.16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学习精彩片段。
3、培养学习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4、体会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人物的正直、勇敢、纯洁、真诚的优秀品质,理性地思考人生。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学习精彩片段。
2、品味小说优美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汤姆.索亚历险记》(两课时)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马克·吐温和他的两部杰作
邓启龙
马克·吐温(1835—1913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穷法官家庭,童年是在密西西比河畔他叔父的农场上度过的。这段农场生活使他对黑人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并在其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对黑人悲惨命运的怜爱与同情。从12岁起,马克·吐温就开始走上四处流浪、自谋生计的人生旅途,先后当过印刷厂的学徒、排字工人、金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港员、新闻记者。动荡的生活使他的足迹踏遍美国各地,从中熟悉了美国中下层的社会生活和各样的人物。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青少年时代从事劳动的农场、工厂、矿山、河流就是他的大学;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及民间故事、传说的热爱,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吐温的创作生活是从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后开始的。南北战争以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结束之后,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起来,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过渡,国内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种族斗争非常激烈,跟国外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粉碎了美国“自由之邦”的金纸牌,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罪恶和腐朽的本质。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特点在马克·吐温的大量创作中都得到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马克·吐温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讽刺作家,他的创作特点就是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对19世纪后半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而广泛的批判;如他早期的作品《竞选州长》(1870),通过一个天真的老实人竞选州长的遭遇,说明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选举”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把幽默的描写和对社会的讽刺结合起来,显 学一天,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示出这位以幽默著名于的作家,实际上是一位社会批判家。1874年,作家与别人合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通过一批深刻的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南北战争后投机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吏怎样三位一体地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罪恶,说明所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70年代并非“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后来,美国的历史学家沿用这个名称来概括美国那一段历史时期。此外,如《王子与贫儿》(1881),作家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抨击美国的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人民造成的悲惨灾难;《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8),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金钱而道德堕落的社会风气……总之,马克·吐温大量的文学作品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势力、阴谋政治、虚假民主、腐败世风、伪善宗教、堕落道德以及奴役世界的贪欲等都作了辛辣的嘲笑、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的同情,这就使他成为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马克·吐温是个讽刺的天才,他早期多运用夸张的手法,在幽默中含有乐观诙谐的特色,讽刺带点嘲弄的意味,格调柔和轻松;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他后期的讽刺基调由轻松的幽默转向辛辣的批判,诙谐、滑稽的成分减少了,严峻的剖析、无情的批判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但是,马克·吐温终究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作家,他不能彻底摆脱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幻想,远离无产阶级的斗争,并因看不到未来的前途而感到悲观失望,他的世界观的阴暗面也在其创作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在马克·吐温大量的创作中,《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堪称其名篇中的杰作。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的小孩,他不安于“好孩子”那种循规蹈矩的平庸生活,鄙视周围那些虚伪、规矩的儿童,厌恶主日学校那种死啃圣经的学习,希望过一种自由、有趣、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着各种非凡的冒险事件,并在自己的想像中编织出一个充满英雄行为和功绩的神奇世界。马克·吐温围绕着汤姆·索亚和一群孩子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抒情的笔触展开了对密西西比河畔美妙自然风光的描绘:把那广阔无边的浩荡巨流、充满浪漫色彩的森林和神秘的岩洞所构织成的瑰丽景色,跟小市民平庸停滞的生活相对照,从而嘲笑了市民那种宗法式的虚伪和形式主义的宗教信仰以及畸形的教育制度,深刻地揭露了人们进教堂礼拜不是对上帝的虔信,而是出于传统“习惯”;对牧师的说教感到是一种“折磨”,以至待牧师唠唠叨叨的说教完毕,大家都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学校的教育方式靠鞭笞毒打;主日学校的功课是死背圣经,有个“模范”儿童,背会了三千节圣经“就变成了一个傻瓜”。作家还通过孩子们的谈话,对资本主义的“文明”生活和资产阶级的金钱统治,作了直率的否定。
如果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是在一种轻松柔和的幽默情调中显露出批判锋芒的话,那么,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以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劲力。作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为了摆脱养母道格拉斯寡妇的管束和酒鬼父亲的打骂,逃至密西西比河的一个荒岛。在荒岛上他遇见了因不堪忍受主人虐待和出卖而逃跑的黑奴吉姆,两人为了寻找“自由州”和逃避关卡的追捕,在密西西比河上过起昼宿夜行的漂泊、恐怖的生活。他们不但要与惊涛骇浪作恶斗,还要避开关卡的追捕,更要与冒充“国王…„公爵”来欺压他们的骗子作斗争等等,在那充满艰难危险的共同生活中,哈克和吉姆结下了深厚 学一天,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的友谊。吉姆的真诚、纯朴、无私和对自由的渴望,深深地感动了哈克,使他打消了写信告发吉姆的念头,决心帮助吉姆获得自由。作家不仅通过他俩的遭遇,深刻地暴露了美国反动政府推行蓄奴制度和种族歧视的罪恶本质;歌颂黑人的善良人性和纯洁的品质,提出维护黑人的生存、自由和受尊敬的权利。同时,作品还通过描写他俩在河上不断与沿岸城乡的接触,使读者从中看到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丑恶生活现实:厚颜无耻的利己主义的诈骗行为,农村家族之间的血腥仇杀,有钱有势的人横行霸道,普通农民的辛酸生活情景……从而对“美国天堂”作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这就使作品成为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标志,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这部作品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点:作家虽然寓意深刻地指出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 “自由州”的,但是,吉姆的自由又让主人“良心发现”“恩赐”得来了。作者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观点出发,导致了对现实生活的歪曲反映。小说的最后部分,汤姆明知吉姆已是自由人,再来一番“惊险”的营救活动,也给人有思想上失真、艺术上画蛇添足之感。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
,他出生于
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穷
家庭,童年是在河畔他叔父的农场上度过的。他的早期作品有《
》等,他的代表作是《
》和《
》。
2、作者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生活基础是什么?
答:
3、作者为什么要写《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分点回答)
答:
4、《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答:
5、《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答:
三、完成下面练习,为精读三个精彩片段做准备。
1、给下列各组中的划线字注音。
(1)已经几乎看不大清了
()从此了却这一切烦恼
()
(2)使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打颤
()树枝在寒风中颤抖
()(3)高得让人看了头晕
()
她会晕车
()学一天,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4)她哭哭得那么凶,把汤姆吓着了
()他对她进行恫吓
()(5)使劲搬运
()
疾风知劲草
()
2、查词典,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他走进一片密林,小心翼翼地为自己开路„„
小心翼翼:
(2)正午的酷热使得鸟儿都噤了声。
噤:
(3)他坐着冥思苦想,胳膊肘支在膝盖上,两手托着下颌。
冥思苦想:
(4)自鸣得意地模仿着它的远邻颤着声儿唱。
自鸣得意:
(5)也许是一股游移不定的水流,也许是稍稍上涨了的河水把他们的筏子带走了。
游移不定:
(6)那些鼓劲儿的话都因为说了多遍而成了陈词滥调„„
陈词滥调:
3.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林子里弥慢着深沉的静寂和安祥,给人一种甜密的安泰与和平的感觉。()
(2)它脑袋歪向一边,抱着如饥如渴的好奇心打量这个佰生人。()
(3)她已陷入一种消沉的冷膜之中,怎么敲动也不行。()
四、精读所选的三个片段: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熟悉的儿歌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完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首儿歌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个插曲,我们中国的孩子人人会唱,足以说明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之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同龄人汤姆的世界中去感受他的苦与乐。
(二)、题目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书中的汤姆有哪些惊险的经历呢?
(三)、名著虽然精彩,课本却不能一一选来,只选了哪三个片断呢?快速浏览,概括其主要故事内容。
(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共同学习《当“海盗”去》一文。既然是精选的片断,定然有其精彩迷人之处,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每人自选1-2处你喜欢的精彩之笔,一会儿大家互相交流品味一下。
(五)、自选一小段文字练习朗读并指导。
(六)、在这短短的一会时间内,汤姆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波动,由烦躁不堪到忧郁之至得羡慕死亡到一会儿就心花怒放!他怎么就会心花怒放了呢? 汤姆做了多少美梦呢?
(七)、四人一小组讨论:不管汤姆做到哪一点,过程都将是艰辛的吧?想象一下,成为将军的、酋长的、海盗的汤姆可能会有哪些经历呢? 学一天,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八)、如何理解汤姆的这些梦想呢?他为什么想成为这样的一些人呢?
(九)、老师非常想找到影片中的这一段放给大家看,电影上却没有演,大概是导演觉得难拍吧,因为全是汤姆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咱们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你是导演,这一部分怎么拍呢?
五、学生自行学习另外两个片段,回答书后的问题。或者自己设计题目,同学间讨论交流解答,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六、我们眼前的汤姆并不是完美的孩子,时而幼稚,时而成熟,时而忧伤,时而欢喜,时而伤感现实,时而又幻想未来。面对挫折时就想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如果你是汤姆的朋友,给他写一张明信片,写两句话,对他说点什么?
七、到目前为止,三个片段已读了几遍了,依然觉得意犹未尽,那么面对厚厚的名著,我们书读几遍方解其味呢?
¬初读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再读欣赏:精彩篇章 ¬三读感悟:理解创作意图及深刻内涵。¬四解其道:体会作品的写作之妙。¬五读创新:对人物形象进行创造性想象。
„„
八、今天,精选片段我们就学到这里,其实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汤姆为何在文初烦躁不堪乃至想到要一死了之?他真的做了海盗了吗?做得怎么样?以怎样特别的方式回到故乡?他怎么知道那里有金子呢?影片中的金子汤姆得到了吗?他和杀人狂乔还有一斗吗?同龄的汤姆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梦想和壮举呢?作者马克吐温曾经想要写本成年后的汤姆的书,却始终没敢动笔!为什么?大家能设想一下汤姆的未来吗?让我们再读名著,与汤姆悄悄对话,一起走过迷茫而又精彩的少年时代!
九、写作:
1、借助想象,用文字为汤姆.索亚“画”一幅肖像画,表现出你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
2、就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展开一次“成长的烦恼”的讨论会。学一天,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附参考答案:
一、1.马克.吐温
美
法官
密西西比
竞选州长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他的童年在密西西比河畔他叔父的农场上度过,熟悉农场生活。从十二岁起,他就开始四处流浪,先后当过学徒、排字工人、金矿工人、领港员、新闻记者,从而熟悉了美国中下层的社会生活和各样的人物。社会是他的大学。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及民间故事、传说的热爱,都是他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生活基础。据说,小说中的不少人物和事迹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3、①为了表示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②为了说明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是儿童的天性,家长应该给孩子以个宽松的环境,顺着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健康成长。
③为了嘲笑市民那种宗法式的虚伪和形式主义的宗教信仰及畸形的教育制度。
4、《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它是以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旁的一个小镇(圣彼得堡)为背景写的,当时美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们强烈渴望自由、解放。
5、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在幽默中含有乐观诙谐的特色,讽刺带有嘲弄的意味,格调柔和亲松。
二、1、⑴le liǎo ⑵zhàn chàn ⑶yūn yùn
⑷xià
hè
⑸jìn
jìng、⑴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⑵闭口不作声。⑶深沉地思索
⑷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⑸形容水流的缓慢流动 陈旧而不切实际的话。
3、⑴慢——漫 祥——详 密——蜜
⑵第二个“如”——似
佰——陌 ⑶膜——漠 敲——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