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2 07:5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第一篇: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矿山地质灾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矿井突水、瓦斯爆炸、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对矿山地质灾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本文对矿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表现形式与防治等对简要分析。

关键字:地质灾害,原因,表现形式,防治

一、前言

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引起开采沉陷,从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必须采取措施对灾害进行防治。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1]。

二、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

当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之后,起始于采场附近岩体的移动和破坏将扩展到地表,引起地表变形,导致位于移动岩体内的井巷、峒室等以及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地表的房屋、建筑物、水体、铁路和管线等改变其原有状态,甚至破坏,称之为采动损害[2]。矿区开采沉陷引起的损害是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实质是地下开采空间扩大而引起的岩体内应力变化且向其周围介质传播扩散的结果。岩体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介质,它不仅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岩层组成,而且还由于褶皱、断层等各种地质作用而产生了大量的不连续面。在一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体应力变化,并向采空区上方岩层至地表传播扩散,按形变程度不同,可分为冒落带、断裂带、离层带和弯曲带。这4种变形带的出现完全取决于由开采强度所导致的应力变化程度。从空间上来说,若地下开采的范围较小,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深,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往往只局限于开采区域周围的岩体;若开采范围较大,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浅,则开采沉陷波及的范围就会从岩体迅速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移动。

所谓地表移动,是指采空区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后,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和变形的过程。在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以后,结果是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得多的沉陷区域,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下沉盆地)俗称采煤塌陷地。同时,在地表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地表可能产生裂缝;而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条件下,地表则可能出现漏斗状塌陷坑。这样,在地表移动盆地、裂缝及塌陷坑等灾害现象形成的过程中,改变了地表原有的形态,引起了地表高低坡度及水平位置的变化,从而对位于影响范围内的道路,管路,河渠,建筑物,生态环境等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三、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

3.1 采矿活动直接影响矿区内的水源

地下开采造成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的破坏,上覆岩层出现冒落、断裂、离层、弯曲等现象,当破坏发育至地表时地表出现下沉、裂缝、塌陷坑等破坏形式[3]。这种破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面降水的径流与汇水条件,使地表水通过裂缝渗入地下,引起河流水系的流量减小,严重时地表河流水系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采空区上覆岩层受到破坏,岩层裂隙更加发育,上覆岩层的含水层在水位和流向上受到干扰,地下水沿着发育的裂隙加速向采空区或深部岩体渗漏,使水位降低,严重时导致地下水疏干,井泉干涸。3.2 采矿活动对地表建(构)筑物造成影响

开采引起地表沉陷,使地表出现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等移动和变形,不同程度的引起地表建(构)筑物的破坏。对于矿井井田范围内大量的建(构)筑物来讲(诸如自然村庄、永久性纪念物、铁路、公路、工业广场等),由于地下开采活动,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将受到破坏,严重时将失去原有使用价值[4]。如阳泉矿务局四矿前家掌中央风井,由于受采矿影响,造成中央风井错位而报废;潞安矿务局屯留矿井铁路专用线大部分位于塌陷区,最大塌陷深度在4 m左右,地表倾斜达30 mm/m以上,致使该铁路营运受到严重威胁。至于对居民住宅的破坏更是屡见不鲜。3.3 地表塌陷与裂缝等不断发生

采矿活动引起大面积的地表塌陷,据不完全统计,至1996年全国煤矿范围内约有30万公顷塌陷面积,平均每采万吨煤塌陷面积0.2 公顷,在塌陷同时,地表出现高度、深度不等的裂缝[5]。如位于阳泉矿务局井田范围内的狮脑山,由于塌陷造成地表形态损坏,形成长300 m,宽1.2~1.3 m,深0.6~1.5 m的大裂缝,使地面产生高低不平。1995年,山西省孟县青城村北侧,煤矿采空区突发塌陷,范围达4万余平方米,使村庄80%的民房产生裂缝。1994大同黄土坡煤矿采空区塌陷,致使楼房倒塌,21人死亡,40多人受伤。3.4 煤层瓦斯突出透水事故不断发生

一方面,由于高强度的开采,使地下采场应力失去平衡,这时赋存在矿体中较为稳定的瓦斯在突然失去平衡状态下突出,再加上未有防范措施,而酿成重大恶性事故;另一方面,由于中小矿区乱采乱掘,科学技术及装备落后,加之不讲究科学管理,盲目追求产量,在超采情况下,瓦斯浓度急剧上升而引起爆炸。山西省临汾市河底煤矿1998年12月份发生的特大瓦斯爆炸,造成47人死亡的恶性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个体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挑肥拣瘦,越界开采,随意在大矿井田内乱采乱挖,使国营大矿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恶性事故不断发生。如西山矿区由于个体煤矿的非法开采,于1996年8月4日发生洪水淹没官地和杜儿坪两个特大型矿井的恶性事故,死亡60多人,一次经济损失就达2.4亿元之多,损失之惨重,国内罕见。3.5 采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研究表明,地表坡度的变化是引起土壤侵蚀与退化的主要因素,地下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形成塌陷盆地,从而使地表坡度发生改变。当地表下沉达到稳定后,地表产生的附加坡度大小取决于地表倾斜的程度,而影响地表倾斜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地区、不同采煤方法所引起地表的倾斜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其最大倾斜值在120~130 mm/m之间,相当于使地表产生的附加坡度值为7°。由此将引起地表发生中度侵蚀。可见,地表塌陷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将不容忽视。3.6 采矿引起山体滑坡频繁发生

当山体坡度超过25°,地表为砂质粘土和坡积物时,由于长时期受风化侵蚀或水流冲刷而处于自然平衡的临界状态,当受到采矿影响时,很容易出现裂隙、滑动,继而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调查资料

表明,由于受采矿影响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在山西各矿区已多次发生如西山矿区由于采矿而引起的坡体坍塌、崩塌等突发性的明显采动滑坡180余处,滑坡影响面积约3平方千米.阳泉矿区二矿大南沟口古滑坡因采矿影响而发生新的滑动,使滑体推动下方二级台地蠕动,导致附近石太铁路路基向桃河推移了近20米,使道床鼓起,被迫改线重修,损失近千万元。3.7 采矿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危害程度及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十分严重。

3.7.1 对水资源的破坏使矿区内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受到影响[6] 由于水源的破坏,直接影响到矿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根据对山西统配煤矿的调查了解,由于工业用水的严重短缺而使矿区经济损失达10%~20%.而矿区开采影响范围内80%的农村缺水,缺水人数占农村总人数的60%以上,严重干扰了矿区内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由此而引起的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农民日常生活用水,矿方不得不每年化去大量资金,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3.7.2 采矿影响造成地面建筑物自然景观和人工生态等的破坏

研究表明,一般砖木结构建设物的允许的临界变形值分别为倾斜i=3 mm/m,曲率K=0.2×10-3/m,水平变形E=2 mm/m[5].当然不同的建(构)筑物所承受的变形值也不一样。底面积小的高大建筑物和大型机械设备对地基的倾斜变形非常敏感,长形建筑物对水平拉伸和曲率变形很敏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地基的下沉和水平移动要求很高。但不论何种建(构)筑物,当受到采矿影响而不采取保护措施时,可能由于地表塌陷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或破坏,严重时将失去其使用价值。另外,当水平拉伸变形大约在1.0~2.0 mm/m时,象砂质轻亚粘土质黄土覆盖的地表将出现裂缝,裂缝的大小与深厚比有直接的关系,严重时将出现阶梯状塌陷、塌陷坑等。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由于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及村民安全而被迫迁村的已多达145个自然村,另有200多个村庄的民房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3.7.3 采矿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1)采矿可加剧土壤侵蚀,使土壤退化日益严重。由于地表产生倾斜而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坡度,使原有的径流发生改变,坡度大径流量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也越严重。另外,由于地表裂缝的产生,地表与地下水向深部渗漏,使潜水位下降,导致土壤湿度减小,使本来干燥的土地更加干燥。由于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剧与土壤湿度的减小,土壤退化、沙化现象日愈严重,土地质量下降而造成弃耕现象,特 别是干旱山区更加严重。

2)采矿对植被的影响,使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土壤和水分是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采矿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地下和地表水体的破坏,必然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对山西省调查资料表明,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农作物,一般轻度破坏造成作物减产为10%,中度破坏为10%~20%,重度破坏为20%~30%.当地表出现滑坡、坍塌等重度破坏时将造成作物绝产、树木和草灌死亡。使矿区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四、矿区地质灾害防治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这不仅是矿山采、选、冶的事,也关系到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7]。4.1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是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它的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地质勘探工作不仅要查明确切的矿石储量,而且还要查明矿床的地质构造背景,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条件,还要查明矿床周围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总之,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质量极为重要的。该种报告的评定审查,必须要根据规范,严格进行。

4.2矿山采、选、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1)在开采过程中,导致事故的原因,多半是不按科学办事,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滥采乱挖,吃富弃贫,过量开采。当然,有的是使用采矿机电设备陈旧,还有的是使用假冒伪劣机电产品所造成的。

(2)采、选、冶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对废气治理,要着重改进窑炉的生产工艺,在回收和污染处理上狠下工夫;对废水处理,要改革工艺,更新设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特别值的提出的是,要效仿国外先进的废水处理经验。在这方面,美国用人造湿地来处理废水的经验是可取的;对废渣处理,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煤歼石既可用作建筑材料,又可用于筑路,还可用于回填采空区。

(3)采空区和岩溶塌陷区要及时回填。4.3增加土地复垦率

矿山大量侵占可耕地,矿业活动致使水土流失和沙化以及盐碱化,这是个严重问题。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将采空区土地及废渣堆放场地进行复垦。要切实做好该项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二是要认真组织,三是要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复垦率。4.4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环节。例如,应用地震监测仪对矿震的监测,应用地面物探和遥感测定技术对煤层自燃范围和边界的确定,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都取得了成功经验。

五、结语

矿区地质灾害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不可挽回的悲剧,我们必须重视矿区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工作,在采矿之前做好足够的分析与安全措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与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国清,杨 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1~37 [2]崔希民,缪协兴

浅议矿山开采沉陷学研究内容之延拓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4),80~82 [3]周亚涛,邓红林,卫宏。山西襄垣县采煤诱发地质灾害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4);53~55 [4]王光亚。徐州地区采煤活动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和防治对策。[J]江苏地质,2002,24(3);165~169.[5]尹喜霖,杨湘奎,张烽龙,等。双鸭山煤矿地面塌陷及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1):72~76.[6]王力,田新生。山西煤矿矿坑水水质特征及其对水环境质量影响分析[J]。水资源保护,1997,(4);20~23.[7]姜岩,高岩法。矿山开采塌陷环境治理方法[J]。矿山研究与开发,1997,17(1);14~16.

第二篇: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环形影像的油气勘探应用

摘要:遥感技术是对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解译, 从而获得所需信息的一种技术, 因此被广泛用于地质研究、矿产普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油气勘探, 不仅形象, 具有宏观性, 而且能在较大区域内进行研究, 比较适用于早期的油气资源调查。在对油气盆地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油气资源调查过程中, 利用TM 图片的线性影像、环形影像所反映出来的地质特征并通过与已知油气区对比, 建立了影像地质特征与含油气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预测了该地区有利含油气区。通过对其线性影像与环形影像的解译, 为预测油气藏的分布提供了依据。关键词:遥感环形影像油气勘探

1.概 要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了环形影像, 对于环形影像的地面采样和室内化探测定分析确认了环形影像是对油气地表异常的反映。进一步验证了环形影像在遥感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2.环形影像的解译和分析

自卫星遥感问世以来,人们发现在图像上普遍存在着色调、水系、地貌、影纹、植被等,显示出圆形、准圆形、环形、准环形或未封闭的弧形影像,我们称为环形影像或环形形迹。构成地表的环形影像因素很多,有的是人类工程,如圆形或环状水库、人造林、某些军事工程等;有的是自然地理地貌构成的环状山脊、环状水系、环形湖泊等;有些是地质体、地质构造构成的;还有的是宇宙成因的,如陨石坑等,根据航天考察拍摄的月球、火星、木星等星体照片表明,环形影像不仅发育于地球表面,而且广泛发育于太阳系的其它星体,当前有关科学家认为其它星体的环形影像是天体碰撞的遗迹。

环形影像是遥感勘探油气最重要的怀疑标志。遥感勘探油气是建立在烃类微渗漏存在的理论基础上的。微渗漏理论认为, 深埋于地下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及其伴随物通过渗透运移、水动力运移、扩散运移, 以上覆盖层的断裂、节理、孔隙、微细裂隙等为通道运移至地表, 引起岩石、矿物、土壤等发生蚀变, 于是在油气藏的上方形成一个还原环境柱状体, 产生遥感影像上的色调异常或影纹异常等蚀变晕。因此在平原地带遥感图像上的色调环形影像除个别的为人类活动造成外, 大多是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晕的反映。在生油盆地范围内, 遥感图像上的环形影像, 特别是许多环叠置的环群大多为油、气或非烃气微渗漏, 在地表扩散形成的晕圈, 它包括红层的褪色、粘土矿化、碳酸盐化、低价铁富集以及由蚀变引起土壤的质地、其它化学组分及含水量的变化和植物生态的变化。

环形影像是指图像上具有环形、圆形或块状几何形态的影像异常。由不同色调的影纹或纹理构成, 也可以通过水系的异常分布反映出来。事实表明, 环形影像是地表、地壳或更深部的块状地质结构(如隆起、坳陷或各种火山机制等)的反映。由于它们的形状、结构和成分与周围介质相比存在多种差别, 因此成为地质解译时的判别标志。在研究区内, 共解译出 47 个环形影像(面积大于1 000 km2 的有31 个)。其中, 面积大于10 000 km2 的有4 个, 面积为5 000~ 10000 km2 的有5 个。地质解译的判别标志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特别是

色调的含义变化常取决于不同的地质、地理背景。如环形影像R6 内为浅绿色, 周围被红色和深蓝色的湖泊、河流包围, 经与实际资料对比确定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在该凹陷内, 前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12 个;环形影像R45 内为浅红色, 其东部为浅绿色,其余部分被红色和深蓝色的湖泊、河流包围, 经与实际资料对比确定为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 目前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8 个。

漠河盆地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5 个环形标志, 其内部主要为绿色, 从周围的红色中突出出来, 不但反映了坳陷区的宏观特征, 也反映了坳陷区内部结构特征, 为找油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重力、磁力及区调资料显示, 该区具有一定的生、储、盖条件, 但不同构造单元的生、储条件不同, 分析认为额木尔河凹陷最为有利, 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 1 凹陷面积大, 基底埋藏深;o 额木尔河和二十二站组地层发育, 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区, 且存在半深湖相泥岩沉积;该区暗色泥岩已达到成熟或高成熟。因此, 推测该区为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通过对环形影像的地质调查对证, 发现环形影像与各种地质作用的关系, 按其形成的不同地质因素, 大致可分为显示各种侵入岩体及其边界条件(烘烤边、岩相分带、蚀变带等)的环形影像;显示中心式喷发岩残留, 隐伏火山机构的环形影像;显示前寒武纪变质岩区某种构造(弯窿、隐伏侵入体等)的环形影像;显示构造岩块活动的环状断裂影像;显示隐伏区凸起、凹陷构造的环形影像;以及与地貌有关或显示岩性差异界线的环形影像等。其中前三种情况较为普遍和明显, 与油气资源的关系亦更为密切。

3.结 论

(1)利用遥感技术的线性影像, 可以研究区域性深大断裂的展布及其分布规律, 从宏观上研究深大断裂与有利含油气区的关系, 从而预测有利的含油气范围和聚集带。

(2)利用遥感技术的环形影像, 可以从区域上划分盆地边界及盆地内部断陷带的展布规律, 从而确定沉积盆地边界和有利的生油断陷带。

(3)通过已知油气区影像特征的识别, 可以进行类比、分析, 从而预测新的油气田区。建议在今后的影像处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油气地球化学场对于地表所产生的波谱影响, 以使影像图能够反映更多的物理、化学信息, 同时应加强遥感图像信息与石油地质构造关系研究, 使遥感技术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 1] 赵振远, 徐树宝, 刘洪学等航天遥感信息在地质中的应用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 2] 叶和飞1 叶和飞油气地质遥感论文集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

1[ 3] 李永颐, 李斌山, 陆 成1 遥感地质学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0

[ 4] 管海晏, 王学佑1 塔里木盆地遥感地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7

[ 5]刘崇禧、徐世荣编著, 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6]郭德方、叶和飞著, 油气资源遥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第三篇:土木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论岩土工程勘察的“今天和明天”

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土木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其中,各色各样的单元让我们了解到了不一样的工程地质学,同时,岩土工程勘察亦是在工程地质的星海中一颗璀璨之星。因此我细心研究,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对岩土工程勘察总结了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什么是岩土工程勘察? 世纪80 年代岩土工程勘察体制逐渐形成,而岩土工程技术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岩石或图的利用、政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而作为岩土工程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环节岩土工程勘察勘察能够为岩土工程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目前,岩土勘察技术日趋向数字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岩土勘察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的造价、质量和安全使用周期,所以必须引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得岩土勘察技术更能满足高层建筑和基础建设项目工程的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若勘察工作不到位,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将揭露出来,即使上部构造的设计、施工达到了优质也不免会遭受破坏。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活动都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之不同的地质条件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同的效应。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

二,岩土勘察的重要性

因为岩土勘察主要勘察的是工程建设场地的地基, 地基具体指建设场地的岩土体, 岩土体是自然界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而形成的, 根据地区地域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建设场地也具有很高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所以说, 在设计和施工建设前, 要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对岩土的勘察, 岩土勘察的结果报告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岩土勘察的的报告质量也是整个工程质量的保证, 所以说岩土工程勘察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要想做好岩土勘察的工作就要在进行岩土勘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完善的解决。

三,岩土工程勘察如何施工? 在各种建筑工程施工中,通常遇到许多地质情况,为了更好的施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必不可少。岩土勘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包括:1.要获取带有地形和坐标的建筑工程整体的平面结构图,还要对不良地质的类型、评价、分布状况及其对工程会造成的危害作出评价,还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处理措施,查清楚建筑物周围岩石的种类、厚度和结构,计算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2.要划分建筑工程中地震设防区附近的场地类别和土体类型,判定湿陷、液化、膨胀土的分布及程度;3.进行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时,还要调查工程场地的地下水情况,在设计地基降水时,要详细说明地下水的发展趋势和水位变化情况,对地层的渗透性也要做好调查,准确判断建筑物周围的土体情况和水资源环境可能会给建筑材料带来的各种影响,还要了解地下水的流动状态、深度、水中元素种类等,来作为判断地基土体类型以及地下水对建筑物稳定性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制定出有效应对措施;4.开挖深基坑前,必须要获取相应岩土参数,以此作为根据来计算桩基稳定性情况,再根据计算的结果选择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与此同时充分了解建筑的特性及设计意图,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四,方法得当,事半功倍。那岩土工程勘察有什么方法呢? 1.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领域所属的基本理论,包含: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力学理论等方面,这些多数为模仿科学的理论。譬如,经验型公式。从本质上说,岩土工程的过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应用个人经验,结合实践,构建模型,技术人员运用精确的参数数据,良好的判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对于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而言,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工程判断力均是尤为重要的。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要注意隐藏在公式和规律背后的背景知识和真正实际内涵及其假定边界条件。而积累经验的过程可分为分析学习与预测→现场观测→对比分析、预测和现场观测结果、分析、评估和总结三大过程。总之,经验积累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偏倚任何一方都将失之偏颇。

2.设计沟通的必要性

目前,部分经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缺乏认识,影响勘察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具体要求是:执行房屋建筑工程详勘之前,应广泛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确切资料。强调勘察前期与设计沟通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因设计者是勘察成果的直接实践对象。工程前期时,勘察者应有效把握设计意图,明确拟建物的工程特性。这有利于有的放矢、经济合理,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譬如,高层建筑设置有裙房。在勘察前,必须明确设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及联接方式;对于主体不高而跨度较大的建筑群,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这与采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有较大差距。须加强勘察前的设计沟通。

3.等级划分的重要性及经济性 遵循相应的分级标准,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譬如,勘察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拟建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等级,等等。这些直接决定了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只有在充分熟悉掌握各等级,才能实现安全、经济、合理的局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符合规范的前提下,采取较为经济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实现岩土工程勘察目标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本量反映技术水平的优劣。鉴于岩土工程勘察现状,节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譬如,对“桩基础一般性孔深入到桩端以下3~5 倍的桩径,且大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m”的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为50 m,根据控制性孔资料,40m处分布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且能满足桩基设计要求,项目负责人现场可将50m的一般性勘探孔变更为45m(须上报审批的项目,按要求执行)。这样,可在一定程度节约工作量,实现经济效益。譬如,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是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

4.不断吸纳新知识

工作依据来源于规范、规程,其针对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价,等等,全方位提出了可操作性极强的要求与规范。技术人员应重视规范、规程的学习,充分了解需求,可避免工作量布置不足、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足、未划分抗震地段等问题。此外,技术人员应认真研读规范规程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及正确理解规范规程。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

五,地基可以说是一栋建筑的力量之源,它承载着许多,奉献很多。因此地基的基础建设尤为重要。那岩土勘察在这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岩土工程勘察在地基基础下不同地质中又有哪些应用?

在地基基础中,岩土工程勘察是主要的施工部分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内容大致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勘察等。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地基基础勘察中,只有依据相应的勘察要求,选择使用适宜的处理方式,岩土工程勘察在地基基础中的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然而,当前岩土工程勘察还存在一些会影响勘察结果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对地质条件的勘察不够深入,导致建筑施工出现问题。因此,在地基基础中应用岩土工程勘察,必须要按照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实施勘察,以便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建筑施工地区的不同,代表着地基基础下的地质条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勘察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1.天然地基基坑勘察。在天然地基基坑勘察中,一般使用的勘察方法都比较容易、便捷。但是,在天然地基基坑勘察中,地质条件对地基基坑

勘察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勘察不同地质条件的天然地基基坑时,应该利用适宜、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并对勘察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天然地基基坑的勘察有三种方法:(1)二次沉积地质勘察,这种勘察方法的实施需要勘察人员需要重视对土层的勘察,二次沉积形成的土层强度较差,不能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持力层。在天然地基基坑挖掘中,如果二次沉积形成的土层存在问题,应需要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勘察,或者是以钻孔的方式解决这种问题。(2)半填半挖地段,半填半挖地段式的天然地基基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在对半填半挖地段实施平整处理,并利用大型机械对这一地段进行整治,以使该地段能够实现土方平整目标。在此基础上该地段土质强度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会对该地段的勘察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该地段实施岩土工程勘察时,勘察人员应全面、仔细的分析该地段的土层,并分析该地段的土质颜色和强度,以避免在勘察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从而保证该地段勘察结果的准确性。(3)断裂破碎带。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断裂破碎带属于一种极为复杂的天然地基基坑。在对断裂破碎带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往往会出现基坑挖掘与勘察报告不一致的问题,当出现这种问题时,需要再次进行勘察,以便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地质勘查资料的完整度。同时,通过综合分析完整、准确的勘察资料,选择较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如十字交叉法等,以便有效的解决断裂破碎带地质存在的问题。

2.人工挖孔桩基础勘察。建筑工程施工所使用的地基基础会随着区域地质的不同,而选择使用不同的地基基础。丘陵地区在实施建筑施工的时候,往往是使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尽管人工挖孔桩基础的勘察方法比较简单、快捷,但是如果在勘察中遇到第三系砂泥岩,人工挖孔桩基础勘察的难度就会被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三系砂泥岩的性质与普通砂泥岩性质有一定的区别,其属于半成岩,这类岩的膨胀性、软化性都比普通砂泥岩强,因此在勘察过程中,需要针对第三系砂泥岩的性质,选择使用适宜的勘察方法,并且要对人工挖孔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进行验证,以确保其能够符合建筑施工标准。在勘察第三系砂泥岩时,较常使用的勘察方法是利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的方式对第三系砂泥岩层的强度进行检测,假如该岩层人工挖孔桩基础下的桩端持力层能够达到施工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就可以顺利进行;但假如桩端持力层没有达标,便需要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处理,如以深挖、灌浆的方式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桩端持力层能够得到施工要求,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能够顺利施工。

六,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了解到,虽然现在岩土工程勘察很重要,但仍然存在着不足,比如以下几点:

1,勘察依据不足

岩土工程的勘察是一项时间短、任务重的工程,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和测绘方式等,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在岩土勘察过程中,经常出现准备不充分、缺乏相应材料的现象,导致无法对某阶段的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增加了工程的安全隐患。如果为节省资金而在勘察前没有对项目进行了解,就不仅会浪费勘察时间,同时造成人力资源浪费,阻碍工程进度。另外,该问题的产生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一定的联系,工作人员为了尽早完成任务,没有对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导致勘察资料失真,给工程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缺乏合理的安排

由于工程建设对地形和地质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对勘察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如果在野外进行勘察,就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勘察困难,需要提前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缺乏必要的计划,因此很可能会受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临时调整计划和程序。这增加了勘察设备的管理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勘察工作的复杂性,忽视了对编制人员、勘察人员和分析人员的统一管理,导致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程序混乱,降低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终影响了岩土勘察结果。

3,工作人员能力受限,素质不高。

很多数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由于工作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实验结果受到质疑。根据相关要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统计数据,但在实践中,未经系统培训的工作人员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对专业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审核,大多是靠经验进行审核,导致工程勘察质量堪忧。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各种规范规则, 很多都是从照搬国外同类标准, 再加上国情调整演变而来, 不同的工程施工管理部门所采用的都是部门标准“ 在岩土勘察中也是如此, 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标准与地质工程的勘察标准就有很大的差异, 而同样是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 也会因为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 因此岩土勘察规范管理是非常混乱的, 没有一个可以统一执行的标准规则” 这就使得岩土勘察中的工作量与数据失去准确性与可靠性, 各部门之间的勘察结果不能共享, 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施工的困难“ 同时, 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的来源复杂, 很多是非科班出生, 没有接受系统的勘察教育与培训, 这也使得先进的勘察技术与勘察机械设备得不到准确迅速的推广使用, 进而影响我国岩土勘察的发展” 4,勘察工具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工程施工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 作为工程基础的岩土,勘察工作中也越来越多采用国际标准, 对勘察中的数据精确度要求逐渐提高“ 可是大多数岩土勘察人员手中所使用的仍然是陈旧的勘探设备和传统的勘察技术, 这就使得我们的岩土勘察数据精确度大打折扣, 是我们的工程建设发展进程受到了技术设备的阻碍” 现代新型岩土勘察设备早已摆脱了传统设备的重厚长大,变得轻薄短小,在不同的地质状况与交通条件下都能方便的搬运与适应, 运输容易, 拆装方便, 使用智能, 能迅速适应不同环境及时开展勘查工作, 并得出精确的测量数据“ 这些都是陈旧的测量设别所不具有的” 陈旧的勘查设备仪器由于不方便拆装与运输, 还很容易影响到测量工程的顺利开展, 陈旧设备测量数据的不准确性会导致工程施工失误率增加, 这些都会造成工程施工期的延长和资金的浪费“ 5,岩土勘察过程中监理力度不够

在所有的工程施工中, 工程监理都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为只有科学严格的工程施工监理才能确保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的顺利开展与工程规划的准确落实“ 在岩土勘察过程中也是如此” 可是我国岩土勘察中还缺少独立的工程监理系统“ ” 再加上整个工程设计部门对岩土勘察监理工作不够重视, 使得很多勘察施工缺失了监理环节, 或者是工程监理形同虚设, 走走过场“ 更有甚者, 是监理部门与勘察人员一起弄虚作假, 编造数据, 监察不严” 这些不良现象, 最终导致岩土勘察的数据失去准确性,缺少精确度, 造成工程设计失当。工程施工受阻, 很多豆腐渣工程, 就是缺失工程监理的后果体现"

6,勘察报告不完整

勘察监测报告是施工的理论依据,形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由于编制人员不熟悉整个报告编制的环节,对勘察报告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编制报告的编写存在很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过于注重结果,对报告的程序缺乏认识,忽略了对勘察建议和问题的分析。勘察报告是对勘察结果的总结,对建设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保证勘察结果的正确性。

七,既然存在问题,为了以后岩土工程勘察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去解决它们。1.规范要求,培养勘察人员专业素质

岩土勘察工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勘察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勘察工作的质量,为了满足岩土工程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岩土勘察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同时勘察人员在进入实际勘察工作之前要经过长时间的实习期,才能正式进行勘测工作。另外,有关岩土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必须加紧健全,从而为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改善,勘察人员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同时统一的规范使得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统一,从而使得勘察结果也更加统一。勘察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也会改善勘察工作中的不足现象,提高了岩土工程的经济性。

2.加强监管力度,从基层做起

如何进一步有效规范工程勘察市场, 行业管理部门可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建立行业信用体系等方面加强管理工作。

加大监督力度, 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对建设单位的监督和规范, 首先要强化对建设单位执行法定程序的监督;依法规范建设单位的招投标行为, 严肃查处规避招标和不执行招投标程序的行为;建立完善建设单位的市场信用约束机制, 解决建设单位恶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行为。发挥有形市场作用, 规范工程勘察招投标工程勘察招投标应严格按照工程勘察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 注重考察投标方技术实力、工程业绩, 审查投标人资格、资质, 限制入围单位数量。不应单纯以低 价格确定中标方。应加强评标过程的监督管理, 开标工作应公开, 增加透明度, 避免暗箱操作。推行责任保险制度, 保障投资安全从1999年起设计责任保险开始在深圳、上海、北京试点的基础上, 建设部和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在全 国15个省市推行。责任保险制度的效果是明显的, 是规避工程质量风险、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的好办法。工程勘察行业可考虑推行责任保险制

3.分析评价要符合标准

在进行岩土工程的资料分析评价之前,要对与分析评价有依据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直至保证准确无误后才可以进行使用。此外,还要根据实际工程结构的特征、类别、荷载等情况,对应用的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带来影响充分考虑,要对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相应的工作经验及工程地貌情况,从而提出比较精确、科学合理、符合标准的考察报告。

4.岩土工程报告撰写要有理有据

对于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要符合岩土工程的理论依据,在岩土工程报告中,基本定义要清楚,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报告的撰写要根据相应的国家规范及行业规范,要减少隐患,保证工程安全,起到规范市场行为的作用。此外,对于撰写的报告要有层次感,章节段落的安排要合乎情理,可以突出撰写的重点内容,文章前后要相互呼应,可读性要强。在应用图表方面要恰当,这样才便于分析与应用。

5.进入数字化时代

加强技术投入,提升勘察效率。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质勘察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优势,加强地质勘察工作中的技术投入,采用新型科学技术,从而使地质勘察工作效率与质量全面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地质探查工作中,也应积极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针对地质勘察信息数据,建立起专门的地质勘察信息数据库,将地质勘察得到的地质参数以及力学指标等各类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进行科学化管理。此外,在地质勘察工作中,还可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加大数学地质法(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结合的产物),从量的角度解决建筑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与问题,实现建筑工程场地地质数据的统计分析、地质勘察中的计算机模拟、工程地质参数获取、存储与自动化处理等一体化操作,提升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效率。另外,在地质勘察工作中,还可加强3S 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统称3S。全面提升勘察质量。

6.应用策略思考

以地质条件为依据,优选适用的勘察技术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在选用勘察技术时,应根据工程地质特性以及不同地层结构与地层单元,选择合适的勘察技术,从而保障地质勘察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钻探与坑探是地质勘察工作中两种常见的勘察方法。其中,前者的通用性较强,应用广泛;后者的主要优势在于在实测观察中,可实施直接性的探查测量,但此种勘察方式所需的勘察周期较长,需要的资源成本投入较大,应用相对较少。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中,应结合实际,优选合适的勘察方法。例如,对于岩土勘察而言,通常选用钻探方法;然而对于地下水位相对较深且勘察深度相对比较小的工程而言,多选用“探井法”进行地质勘察。同时,在对相对比较疏松的地层勘察过程中,可选用静力触探试验或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方式,来实现准确的勘察分析,获得较好的勘察效果。但如果在地下水水位较深,而且地基土的颗粒非常粗大的地层勘察中,也选用静力触探试验方式,其勘察效果将大打折扣。基于此,在地质勘察实践中,应结合勘察实际情况,优选合适的勘察方法,提升勘察质量。

针对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实际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从本质出发,了解影响因素的特点,从制订完善的工程勘察规范、提前做好勘察工作、规范勘察行为、采用先进的技术的等方面入手,保证勘察质量。只有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合格,才能达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八.在未来,岩土工程勘察会如何发展,将值得我们期待。

我国工程勘察行业发展态势虽然良好, 但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工程勘察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只有在认清行业现状, 找准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才能够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进步、规范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 促进工程勘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各项工程项目中的岩土勘察要求必定会越来越高。因此,岩土勘察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如果勘察不合理,就可能会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然而目前为止,岩石的勘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必须加紧对勘察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大量培养勘察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积极引用新设备,不断推动岩土工程中岩土勘察的发展。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近年来数字化勘察技术被广泛应用,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 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 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 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 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 供各专业设计使用。对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实施改进, 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勘察技术, 并推广其广泛应用,这是勘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完全攻克,而且我国目前在数字化勘察、勘探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很匮乏,因此,必须加大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才的培养, 并加快该技术的研究应用, 以真正实现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勘察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学》 张宗苗,《工程勘察行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官善友,《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及方法》杨弘,《浅谈建筑工程中的地质勘察技术》高春陆,《谈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李茂柱,《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卢俊文,《岩土工程勘察现状及对策研究》李盛斌 《岩土工程勘察在地基基础中的运用探讨》芮结根 《岩土勘察在岩土工程技术中的现状与发展》黄时斌

第四篇: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地震与地震灾害》读书报告

1、简述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应用的方面。

答: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地震的宏观调查;2.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3.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4.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内部构造;5.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6.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7.地震预测和预报。

地震学的主要应用: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海啸、矿坑塌陷、天然地震。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3.地面震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2、简述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及类型。

答:断层成因假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演讲,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3.相变成因说: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延时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发生地震了。

按地震成因划分的类型:

1.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2.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岛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3、什么是前震、主震和余震?

答: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余震:主震发生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4、全球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各地震带有何特点?

答: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77%:80%左右浅震(h小于等于60km)、许多中深震(h大于等于60km且小于等于300km)、几乎全部深震(h大于300km)。

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条带形不鲜明,情况复杂。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窄、长、弱、浅;释放的地震能量仅占全球的6.1%而已。

5、我国的地震带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 :

答: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这五个地区: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特点:

1.数量多:二十世纪前80年中已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多次,其中6级以上500多次,平均每年6级以上5.4次;

2.分布广:20世纪前80年中,全国30个省、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吉林省有600km的深震,1926——1975,50年内台湾发生M大于等于7的地震24次,占全国的40%,活动水平最高,大路上西部地区活动水平高;

3.独特性:全球的大陆内部(板内)M>8级的巨震集中发生在我国及邻国(地缝合线);4.灾害重:古今死人最多的地震均在我国,我国地震局统计,1970——1980年间,我国地震伤亡比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1556年陕西华县,有名姓的达80多万;1976年7月28日唐山,死24万。

6、地壳结构有何特点?

答:1.底面——Moho面: A.全球性;

B.深度:求地壳厚度的方法很多;随地形变化和地质构造有某种对应关系(与重力学中的均衡理论一致);

C.性质:尖锐程度在各地区不同,一般来说是比较明显的分界面,反射震相比较清晰,至多有几公里的过渡层;速度跃变:Δα≈(8.1—7.0)km/sec,Δβ≈(4.7——3.8)km/sec;一般假定是个化学界面:地壳由含长石较多的岩石组成,上地幔则是镁铁橄榄石和辉石。

2.分层——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A.主要的分界面:Conrad面;低速层;Z现象(均不是全球性的); B.轴对称横向各向同性;

C.大陆型:上层(花岗岩)α=5.80km/s,β=3.45km/s,H=20km;下层(玄武岩))α=6.50km/s,β=3.75km/s,H=15km;低速层顶部)α=8.02km/s,β=4.69km/s;海洋型(过渡地区则复杂):海水)α=1.50km/s,H=4km;沉积层)α=2.00km/s,β=1.00km/s,H=1km;地壳(玄武岩))α=6.40km/s,β=3.70km/s,H=6km。

7、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发散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大洋中脊,例如大西洋中脊;当两侧板块为陆地——陆地,其地貌特征是裂谷,例如东非裂谷。

汇聚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岛弧和海沟,例如西阿留申群岛;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大陆,其地貌特征是山脉和海沟,例如日本海沟;当两侧的板块为大陆——大陆,其地貌特征是造山带,例如喜马拉雅山。

转换边界:当两侧的板块为海洋——海洋,其地貌特征是错断的洋中脊,例如太平洋中脊;当两侧的板块为大陆——大陆,其地貌特征是形变小的山脉沿断层变形,例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8、全球体波层析成像发现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地幔柱,试简述地幔柱有何特点?

答:1.地幔柱的源头在“D”层;2.地幔柱从源头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形成地幔柱,直径约为1000km左右;3.一个地幔柱的寿命约为106——107年;4.地幔柱玄武岩浆中的氦同位素比值3He/4He大于空气中此比值的十倍以上;5.地幔柱头常造成正地形及重力高;6.地幔柱常与地震层析图中的低速异常对应。:

9、简述海啸产生的条件及类型。

答:海啸发生的条件是深海:巨大水体;大地震:上下方向位移,且震级大于6.5;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

海啸按形成原因分类可分为地震海啸、气象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核爆海啸;按发生地理位置分类可分为远洋海啸、近海海啸。

10、简述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及主要步骤。

答: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中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1、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4、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6、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防灾减灾的主要步骤包括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五个重要环节。灾害预防:防患于未然。灾害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的损失。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进行预测,包括发生时间、空间范围、强度与规模等,为有效防灾做准备。

灾害监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随时监测洪水、干旱、地震、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的发生情况,提供客观、及时的灾情信息数据,为制定抗灾对策、控制灾害范围作出贡献。

救灾赈灾:救灾是指对发生灾害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紧急抢救。赈灾是对灾区人民救济和资助。我国的防汛指挥部及各种救灾委员会,由各级政府挂帅,形成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

灾后重建: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科学规划、全面协调。气候灾害的灾后重建往往需要一、二年等,时间比较短。城市地震灾害的重建则需要几年、十几年。

11、试阐述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前景

答: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1966年3月8号)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粉碎了人们的梦想。近几年来,地震预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大陆地震活跃区地壳岩石物理参数变化的高精度测量上。5中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参量: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

12、简述滑坡产生的条件。

答:

一、地质条件。

滑坡、崩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其形成条件十分复杂,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地形地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西部多高原、崇山,东部多丘陵、平原。自西向东地形高度逐级下降,大致构成三级台阶。我国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崩塌分布较集中,形成规模大,危害也较严重。

2.地层岩性: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石,大都是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岩性多为泥岩、页岩、板岩、含碳酸盐类软弱岩层、泥化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经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形成崩滑体。在我国,粘性土滑坡在四川成都平原分布密集,在中南、闽、浙、晋西、河南等地亦较密集,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地亦有一定分布;半成岩类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肃、川滇地带、山西几个断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黄土滑坡在黄河中游、青海等省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质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十分发育。

3.断裂构造:构造条件是形成滑坡、崩塌的基本条件之一。断裂带岩体破碎,并为地下水渗流创造了条件。此外,活动断裂带上易发生构造地震。因此,断裂带控制着滑坡、崩塌的发育地带的:

延伸方向、发育规模及分布密度。滑坡、崩塌体成群、成带、成线状分布的特点几乎都与断裂构造分布有关。

4.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也是形成滑坡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受地下水作用时,泥质岩层往往会泥化、软化;另外,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增高,产生浮托力、动水压力,这些都会使岩石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形成软弱面。

二、影响因素

形成滑坡、崩塌的各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它们为崩滑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外动力条件或触发条件。主要考虑暴雨、地震和人为轰动三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灾害性降雨——暴雨:我国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暴雨对滑坡、崩塌形成的影响最大。降水量多寡决定了水动力作用的强弱。降雨下渗引起地下水活动状态的变化,它可为滑坡、崩塌的直接诱发因素。因此,每到雨季,滑坡、崩塌频频发生。而且雨量丰富的南方,因灾害性降雨引起的滑坡、崩塌较北方明显增多。暴雨来势凶猛,积水不易排除,往往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

地震: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是滑坡、崩塌的最主要的处罚因素之一。往往在烈度为VII度(或震级为6级)以上地震活动地区,尤其在坡度大于25°的斜坡地带,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特别严重。

人为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日益增大。城镇、工业、交通、矿山、水电、森林、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工程建设等活动,都与地质环境发生关系,改变了自然环境条件。修建铁路、公路,人为开挖形成边坡加载于斜坡上,造成崩塌、滑坡的现象不胜枚举。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城市发展很多。在城镇、工矿企业中,由于修建建筑物、开挖边坡及大量堆载、污水渗入坡体,都可能形成严重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水库库岸的滑塌现象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除人为开挖及堆载因素外,因水库运营期库水位升降,而斜坡岩、土中的水排除较慢,地下水位下降滞后于库水位下降,形成较大的动水压力,由此造成的岸边破坏比较普遍。此外,书库蓄水浸润库岸也会引起滑塌现象。

13、简述泥石流产生的条件。

答:形成泥石流的条件:一是地形陡峻,而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是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14、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我国许多滑坡、崩塌发生在水电工程附近。它们毁坏水渠管道,破坏大坝、水电站、变电站以及其他设施。崩塌、滑坡体落入水库中常造成水库淤积,有时甚至激起库水翻越大坝冲向下游造成伤亡和损失。有些滑坡、崩塌还可以造成水库报废。总之,滑坡、崩塌常常破坏山区水利电工程,使其不能正常运营,造成经济损失。

对铁路的危害:铁路是遭受崩塌、滑坡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一项工程。尤其是宝成线、陇海线的宝天段及成昆线,几乎年年遭受滑坡、崩塌的袭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铁路沿线的大中型滑坡点有一千处,崩塌点为数更多,致使铁路部门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整治它们。滑坡、崩塌对铁路的危害主要表现是:破坏线路、中断行车、危害站场、砸坏站房;毁坏铁路桥梁及其他设施,错断隧道、摧毁明硐,造成车翻人亡的行车事故。

对公路的危害:山区公路也是遭受滑坡、崩塌危害最频繁的一项工程。主要危害是:掩埋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造成行车事故、引起人身伤亡。

对河运及海洋工程的危害:对河运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堵江断流、中断航运交通;形成江中险滩、威胁过往船只;激起涌浪,推翻船只,引起人身伤亡。对海洋工程的危害,最常见的是海底地基发生滑坡。引起海上钻进平台的下沉、滑移和倾倒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对房屋建筑的危害:滑坡对房屋建筑无疑是有很大的危害。轻微的滑坡可使楼面出现拉裂现象。

15、简述地球存在“壳”地震学证据。:

答:1.Mohorovicic的发现:1889年记到第一张可供分析的远震图;1899年,Oldham识别出P,S;1904年,Lamb计算半空间,表面源,表面记录的理论图;1910年,Mohorovicic发现库尔帕山谷的地震在Δ:39~2405km的29个台上记录到成对的P震相。其走时曲线如图所示。推想存在首波。按首波理论,估计出地壳厚度为35~165公里。此后,世界各地均观测到Pn,Sn。称上面的一层介质为“地壳”。

2.理论证明(早年有Jeffrey的推导)3.实验

第五篇:测井地质学读书介绍

测井地质学——读书报告

测井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或应用

组长:师凯歌 201302030233 组员:钟寿康 201302030208 杨燕茹 201302010107 朱晨蔚 201302010107 陈佳作 201532020018 王雅萍 20153202014

2016.4.20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以及必要性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测井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不能局限于单井或者单一岩层的局部层面上,我们更应该做出区域性、多层岩层关联性的地质解释。这种要求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将测井知识和地质中的沉积相知识联系起来,把两门学科从原理层面上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测井沉积这一边缘性学科研究课题。

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测井资料的解释变得更加具有宏观性,使得测井资料解释而来的地质数据回归到地质体系中,这将使得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提升到区域层面上来,如此看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变得十分必要。

2、学科的产生

做为这一学科的主体—沉积相,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它,沉积相是指古代沉积的产物,它是根据沉积环境或沉积作用加以定义的岩石体或沉积物特征的组合。沉积相的识别必须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第一,宏观层面:相与相之间的组合。根据沃尔索相律:“只有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这一规律指导了在沉积相分析过程中进行沉积相的平面组合。第二,局部层面:岩石组合(类型及结构)、沉积构造(冲刷面、层理类型、纹层组系产状及其垂向变化)、垂向序列变化关系(正粒序、反粒序、复合粒序、无粒序)、古水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几个方面。

在了解沉积相的知识以后,如何解决两门学科的联系成为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测井沉积学的本体—沉积相的识别,然后利用两门学科的关联性,将测井“嫁接”到沉积相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测井相。测井相是由法国地质学家O.SERRA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一组测井响应集合,它代表一定的地质相,并能将其它相体相区分。测井相又称电相。

二、测井相

1、测井相的定义

测井相的提出,目的在于利用测井资料(即数据集)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测井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别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集”。事实上,这是一个n维数据向量空间,每一个向量代表一个深度采样点上的几种测井方法的测量值,如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声波时差(AC)、密度(DEN)、补偿中子(CNL)、微球型聚焦电阻率(RXO)、中感应电阻率(RIM)、深感应电阻率(RID)这样一个9维向量就是一个常用的测井测量向量。

2m厚地层共16个采样点,一个16×9测井数据集就可以表征这一地层。而测井测量值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如孔隙度(Ø)、饱和度(Sw)、渗透率(K)、骨架参数Vmal,Vma2,Vma3…及泥质含量(Vsh)、粉砂指数SI等来表征。

2、测井相分析

(1)定义

测井相分析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特征、形态特征等以及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如沉积构造、古水流方向等),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用岩心分析等地质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刻度,用数学方法及知识推理确定各个测井相到地质相的映射转换关系,最终达到利用测井资料来描述、研究地层的沉积相。

(2)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

测井相分析就是要用测井特征表征岩相特征。测井资料是地层各种地质现象的综合反映,通过对测井资料(包括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及其处理成果)进行分析,能够解释多种沉积特征与现象,其指示的主要沉积相标志有:

岩石组合(类型及构造)。对测井资料进行数字处理,能确定出岩石类型及计算出岩石的百分比含量,利用成像测井等资料时别岩石结构。

沉积构造。对地层倾角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进行相关处理后,就能做沉积构造解释,如冲刷面、层理类型、纹层组系产状及其垂向变化。

垂向序列变化关系(正粒序、反粒序、复合粒序、无粒序)。利用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上下解除关系及岩石成分的数字处理结果分析地层垂向序列变化关系。

古水流方向。利用地层倾角测井或成像测井得到的地层倾角方位频率图或地层倾角矢量模式判别古水流方向。

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在测井中为间接体现。

(3)测井相分析思路 如下图

(4)测井相分析成果的主要用途

由于测井相分析能够获得深度准确、质量较高的单井岩相柱状图,故它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性,研究岩相特征;

为单井解释、多井评价确定地层模型提供依据;

研究地层层序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研究油田储集层的纵、横向变化及油气层分布,予测有利含油

气区;

提供各类岩相统计结果,对研究区域性的生储盖条件极为有利;

进行沉积相与构造地质研究。

三、沉积相标志的测井解释模型

1、测井曲线要素及其常规组合测井曲线地质意义(1)幅度:分为低幅、中幅、高幅三个等级(2)形态: ①钟形:反映水流能量向上减弱它代表河道的侧向迁移或逐渐废弃。

②漏斗:反映砂体向上部建造时水流能量加强,颗粒变粗分选加好,代表砂体上部受波浪收造影响,此外也代表砂体前积的结果。

③箱形: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一致,物源充足的供应条件,是河道沙坝的曲线特征

④对称齿形:常见的一种曲线形态,它多以充刷、充填作用为主,具有正粒序。

⑤反向齿形:常见的一种曲线形态,河水道末稍前积式充填为主具有反粒序。

⑥正向齿形:为充填堆积特征,常代表洪水作用下的堆积具有对称粒序。

⑦指形:代表强能量下的中层粗粒堆积,如海滩、湖滩

⑧漏斗-箱形:代表丰富物源供应下的水下沙体堆积,为河口堆积的典型特征。

⑨箱形-钟形:环境为有丰富的物源,但后期由于河道迁移或废弃导致能量衰减,具有河道的均质沉积,到后期正向粒度的沉积。

⑩上为漏斗-箱形,下为漏斗-钟形:代表河道在迁移摆动条件下,有丰富物源供应的水道充填式堆积。

(3)接触关系 顶底接触关系反映砂体沉积初期、末期水动力能量及物源供应的变化速度,有渐变和突变两种,渐变又分为加速、线性和减速三种,反映曲线形态上的凸型、直线和凹型。突变往往表示冲刷(底部突变)或物源的中断(顶部突变)。单砂层顶部突变,反映了砂体沉积末期水动力、物源供应条件。

(4)光滑程度:光滑、微齿、齿化(5)齿中线:水平平行、上倾、下倾平行(6)幅度组合包络线类型

(7)层序的形态组合方式:加积式、后积式、前积式

2、层序序列特征测井解释模型

每一种沉积亚相、微相的测井曲线形状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其粒序序列变化,通常用反映岩性、粒序变化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的形态组合来反映每一种沉积亚相、微相的层序特征

(1)正粒序模型。一般为钟形,即自然伽马向上逐渐增大,而自然电位为自下而上由高负偏向低负偏甚至基线附近变化。

(2)反粒序模型。对应于漏斗形测井曲线。即自然伽马向上逐渐减小,而自然电位自下而上由基线或低负偏向高负偏变化。

(3)复合粒序模型。对应于复合形态的测井曲线,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钟形、漏斗形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连续变化组成。

(4)无粒序模型。对应于箱形或平直测井曲线,’即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曲线形状自下而上不变或只是微齿化。

3、岩石组合(成分、颗粒大小)测井解释模型

(1)测井响应特征值(测井参数值)

选择几口沉积研究较详尽的井(井段)作为基准井(井段),然后推广出去,反过来以测井响应确定沉积相。

把目的层段的各类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值采集起来,建立不同岩性相的测井参数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判别、聚类分析就可以系统处理出来对应井段的岩性序列

(2)测井相图编制

(3)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岩石组合在不同研究区不同目的层段有较大差异性,表现出电性数值也不同,因而针对不同地区要选择不同测井解释模型,采集岩心样本用于系统处理。

4、岩石构造测井解释模型(倾角测井响应)

(1)槽状交错层理:表现为一组短模式线连接的小红、蓝模式组合,底部往往为模式群间断处显示的冲刷面。

(2)板状交错层理: 为一组模式线被彼此平行的红、蓝模式组合。

(3)楔状交错层理:为一组模式线被彼此交叉的红、蓝模式组合。

(4)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为小角度绿模式或杂乱模式。在倾角对比处理中难以检测这种小型层理。

(5)小型砂纹交错层理:表现为小红蓝或杂乱模式。

(6)浪成冲洗双向低角度斜层理:表现为低角度的红蓝模式且合间互,模式的矢量模式方向相反。

(7)高角度斜层理:表现为单一的高角度蓝或红模式。

(8)冲刷面(再作用面):表现为上、下两种不同倾角矢量模式的间断处,通常上部倾角大,下部倾角小。

5、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

(1)平行结构:倾角矢量成绿模式。砂岩层序面或者薄砂层、泥岩层相互平行。常见于席状沉积及海相沉积之中。

(2)前积构造:倾角矢量成蓝模式。水流向前(盆地)推进过程中,有前积作用形成的结构。常见于三角洲前缘和水道中心部位。

(3)发散结构:倾角矢量呈红模式。同一时间单元地层向上倾方向减薄,沿下倾方向加厚,反映不均匀的沉积作用。常见于差异压实后河道边缘。

(4)杂乱结构。倾角矢量杂乱,反映块状砂或者井眼条件不好。

5、古水流方向测井解释模型

(1)全矢量方位图法

全矢量方位频率图法就是将一段砂层中所有矢量进行方位统计,作成小方位频率图,哪一个方位点子最多,就表明主要的水流方向。图为某井的一段河道砂的全矢量方位频率,图中清楚地表明水流方向为南西方向。该方法是一种效果既好又十分简便的方法。

(2)红、蓝模式法

在短对比矢量图上,一段砂岩层看起来点子似乎很乱,但是只要按照红、蓝模式法将砂岩层中的矢量进行分类,显然就清楚了。对于砂岩层中的矢量大致可分为前述及的四种情况:红模式、蓝模式、绿模式、随机矢量。需要注意的是,在短对比矢量图上,红、蓝模式的划分原则比在长对比图上严格,其原则是:

a把深度接近的箭头相连;

b连接时不要通过一个有异义的倾角;

c将方位大致相同的箭头连上,倾角值越大时,方位角必须越相近似才能相连。反之,当倾角很小时,方位角的变化可达90o;

d蓝色图象的终端可以是红色图象的始端,反过来也是一样。

四、地层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

1、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

(1)关键井测井沉积亚、微相模型的建立(2)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

a测井对比标志层

常选择特征标志层为等时界面,如火山喷发含高放射物质岩层。标志层在全区分布稳定,区域上为等时界线。因此在全区对比中以这个测井标志层对齐,上下地层依次等时对比。b骨架砂体顶底界的确定

测井曲线形态变化,岩性组合特征及地层倾角识别的沉积构造垂向序列,以砂岩层底冲刷面或再作用面为底界,以砂岩之上与泥岩接触面、砂岩层间明显间断或侵蚀面为顶界,横向连接砂体形态变化。c成因地层单元划分 根据区内不同测井曲线垂向变化规律和横向等时对比性,依据成因地层学(W.E.Galloway,1983)的对比原则,将剖面上地层按沉积成因单元不同的电性特征划分。

(3)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

2、碳酸盐岩测井沉积微相研究

(1)建立关键井

选用具有齐全完整的地质录井、取心分析、特殊分析及大量薄片鉴定资料,并且有齐全准确的测井资料的井作为关键井,在此基础上由沉积岩石学的角度进行地质沉积相与沉积微相划分,建立地质沉积微相模式。

(2)根据关键井确定测井信息对地质沉积微相的响应,进行测井电相分析。

(3)对各井测井曲线进行环境校正与归一化处理,达到全气田各种测井信息标准化。

(4)根据关键井采用各种聚类技术,如最佳有序分割、非线性映射、模糊聚类或神经网络等进行测井多变量电相划分。

(5)根据关键井沉积微相划分,建立测井沉积微相统计数学模型,并建立测井沉积微构模式。

(6)对统计模型进行地质检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证实地质吻合度高及所建立模型高度显著。(7)根据建立碳酸盐岩测井沉积微相模型对各井测井沉积微相具体划分

五、结束语

通过这次的读书笔记的编写,让我们对测井沉积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通过自主查找,我们也学会了许多课外的知识。感谢老师给予这次自我总结的机会,感谢本小组所有同学的努力。

六、参考资料

洪有密,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王贵文、郭荣坤,测井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测井资料地质分析,石油化学出版社

欧阳健、王贵文、吴继余、宋惠珍,测井地质分析与油气层定量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司马立强,测井地质应用技术,重庆,石油工业出版社 O.Serra H.T.Abbott 测井对沉积学与地层学的贡献

朱筱敏,沉积岩石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旅10地本 卢娥 2010410024 实习时间:2011年5月29日 参加人员:卢娥、任雪、敖欣、汪燕、张燧、周俊倬、吴顺能 实习目的: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剑河的地层特征,剑河......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 质 学 实习报 告 班级:2010级土测3班 老师:郑子成姓名:牟建祥 学号:20107972 1.实习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2.实习地点 从成都校区出发,先后到达金马河、都江堰、映秀、紫坪......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姓名:班级: 学号: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三丫口、拖乌山 二、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昌周围一些具有典型地质特点......

    地质学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地质学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葫芦坡 实习日期:2013.11.08 实习目的:了解库峪山体的构造运动,岩石类型和具体的岩石构造 实习人员:地科三班和地理创新实验班全体学......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学基础实习报告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地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郑子成 老师 一、 实习概括: 1、实习目的: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根本教学环节,在......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101班 姓名:张金林 指导老师:时间:2012.4.28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徽杭古道附近地区的丘林的岩石种类的区分以及瑞晶洞的旅游观光考察, 并从地......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 通过对当地优越的自然地质构造地貌的实地学习,体会自然界中的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并巩固地质学知识。 二、实习的时间: 19周星期一到星期星期......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 实习时间:2012年12月27日 二 实习路线:金马河—映秀镇—都江村三 实习区域概况: 1 金马河 金马河上起都江堰的青城大桥,下至新津红岩子,全长79.194km,流经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