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两会心得体会:读姜伯驹等专家两会“提案”有感
XX两会心得体会:读姜伯驹等专家两会
“提案”有感
初来乍到!各网友多多关照!
看了姜老“提案”一文,深感不安和失望。教授、院士与普通一线教师的眼光不同吧!我做为一名新课程的一线实施者(正在教华师版七年级),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海含。
1.教授、院士、专家是课程的规划者而不是实施者,私下里怀疑,他们自己有没有详细地系统地看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是不是象我们部分一线教师一样每一页的看、每一题地做?而且还通过考试评价学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要拿到合格证书才能上岗?)有没有自己先参加过教育部的相关培训?是否也象下面的另一部分老师一样,培训时,逛街找老朋友聊天去了。看看下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的“过于”两个字,我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做得是“过于”了,应该要改革,如果这些目标能实现的话,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就能真正做一些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不知院士们教过中学数学没有?怎么会有“数学新课标”是“方向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关于“学生负担过重”、“题海战术”等问题已经是长期存在的了,我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知道,这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些弊病,本来我们一线教师认为“学什么就考什么”,可事实上呢!现实变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只为分数而教了,学生也只为分数而学,分数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命根,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这四个字,那些数学家们把重心放在了“数学”上,学校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场所,我们教师一直都是在“教书”而不“育人”,现状就是这样的......这些问题不应该改吗?院士们怎么把这些问题也变成了新课程带来的呢?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到底数学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学到了数学?怎么评价?是不是现在的那张试卷得了100分,就说明数学学好了吗?,如果再过20年仍拿那张试卷来考,他还能是100分吗?这个时候我们又怎么评价他学的数学呢?都说新教材“降低了数学水平,对理解数学没有多大作用”,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吧!从我正在用和用过的两本华师版来看个人觉得并没有降低.什么样的数学是有水平的和没有水平的?这个标准怎么定?我想要出一套题来考倒老师和学生也不难,就说没数学水平了吗?数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以为在过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上看,强调的是数学知识学习,尽管声称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外在形态进入到了教学活动,包括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内部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常常是被动地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一类教学在一个短时间内可以使学生快速积聚知识,但是,因为把“学”与“习”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整个的学习历史考察,这种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惫,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智慧。现在的新教材从我使用的情况看,是对这一类学习情景的描述性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部形态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教学中。这一类教学,学生不再是冷漠的看客,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体,过去由老师讲述强塞给他的知识,现在,由他自己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而获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创造过程,他品尝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果实,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一类教学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具体存在,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增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对于课程改革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去推动,而不是抱怨,有问题才会改,改了当然也会有问题,就是要在不断的改才会有进步....3.“家长找老师补课,补旧教材….”“高三一年都是题海战术…..”这话真不敢相信是从一个院士口中说出的,这些问题怎么会和新课程联系上?没进行新课程以前就不补课了吗?不搞题海战术了吗?全国都在“补”和“题海”吧!那时候补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数学专家们不要坐在研究院、办公室里搞课改、找问题,应该下到最基层来调查、看一看,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课程改革,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说怪话,多提建议;不要逃避,勇于实践;扎根课堂,积极创新。
4.关于“新课改使数学没了体系,没了逻辑,顺序乱了.....”
我例两个例子来谈谈个人看法:
如“点、线、面、体”,老教材先学“点、线、面”然且学“体”,而新教材先学一点“体”然后才学“点、线、面”,顺序是与原来的不同了,新教材之所以这样调整我认为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小孩出生后第一次张开眼睛应该看到的首先是有大有小的几何体,而不是“点、线、面”....再如“直线”与“线段”概念,老教材是把“直线”作为原始概念不加定义,然后在“直
线”的基础上定义了“线段”,而新教材是把“线段”作为原始概念,试想想哪一个作为原始概念更合理些,学生更能理解些,我赞成后者,因为学生并不是最先认识无边无际的“直线”....我们一线教师有太多的例子能说明现在很多孩子的思维并不象我们数学家、老师一样,我越来越觉得,数学就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人给学生挖的陷阱,老师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细分析这句话,无论“鱼”也好,“渔”也好,都是老师“授”给学生的,而没有孩子自己独特的思维。
难道老教材的体系和逻辑顺序我们就不能怀疑吗?它压制了很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我觉得对新教材的态度更多的是去想它为什么要这样去改?而不是一看见和以前的有所不同就采用否定的态度,再就是我们应该去看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改革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督导评价工作,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偏差,以保证改革最终取得实效。新课程不是“万金油”,新课程也“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来应对新课程下学习方式革新,我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以正确的态度认识新课程
不逃避,不退避三舍。新课程全面推行在即,作为一线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她,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逃避不是好选择。不抵制,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课程应该有她值得称道的地方,或许还有不足有待完善,但她至少是建立在对原来课程框架的改进的基础上的。我们要屏除成见,敢于应用新的教学内容,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主动了解新课程。很多时候,偏见与畏惧情绪来自于不了解。走近新课程,认识她,了解她,参与她,推行她,您就会慢慢喜欢她…………………………….二、以认真的态度学习新课程
从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课程结构,从课程内容到教学过程再到课程与教学评价,新课程都提出了崭新的理念。系统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形成对新课程的整体认识,对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会有指导作用……..三、以踏实的态度实施新课程
更新教育理念,武装思想头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使自己紧跟教育前进的步伐,才会有更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领会课标精神,渗透课堂教学。从《纲要》到《课程方案》,再到各科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的规定与解释,应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直接依据。学习课标,领会精神,转变教学方式,才能自由应对课堂教学秩序中的新情况………………………..唉!!有很多话要说、还有很多的例子要举,不过说了也没有用。长期以来我们已被数学专家们指东就往东,指西就往西,“指挥棒”左右我们的教学,都习惯了,就讲到这里吧!!
第二篇:2021年两会有感心得体会
2021年两会有感心得体会
聚焦“两会热词”,做乡村振兴的“打工人”。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党员干部要闻令而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真正扛起来,做一名乡村振兴“打工人”,扎根基层,向“时代楷模”黄文秀等一大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披荆斩棘的优秀榜样学习,把群众装入心里,用双脚丈量乡村沃土,苦干实干,把忠诚和信仰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确保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让时代满意的乡村振兴“满分答卷”。
聚焦“两会热词”,做依法治国的“代言人”。今年高居热词榜首的是“依法治国”一词,展现出过去一年我国一系列法治建设举措深入民心,也同样看出人民对法治的期待。
党员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执行者,更是依法治国的“形象代言人”。要常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忠于法律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正确使用权力,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要涵养法治思维,处处以法律为准绳,事事以宪法为依据,做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学习者、坚定践行者,带动群众,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聚焦“两会热词”,做为民服务的“贴心人”。展望*年,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清单”不断被拉长和扩容,教育、就业、住房、文化、生态等需求,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党员干部要秉持为民服务初心,用贴心服务回应百姓关切,让“民生红利”溢出群众心里,让获得感写在群众脸上。
第三篇:2009两会心得体会:劲吹“节俭”风有感
二OO九年中国全国“两会”即将开幕,陆续有代表、委员抵京报到。北京从各方面做好准备,迎接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两会”。本次“两会”会期短、议程简,被誉为“节俭的两会”。不少驻地表示,将秉承节俭之风,在会议期间全部提供环保笔及纸张。(2009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中国新闻社)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事。“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带着全国人民的嘱托、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共话民生,是一年一度民主的盛会、开放的盛会。会议怎么开,如何才能开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开会,当然就要花钱,但是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什么钱必须得花,什么钱尽量不花,还是很有讲究也是很有学问的。其实,不用说是全国“两会”这样的大型会议,稍不留意就会有一笔不小的浪费,就是地方上的一些部门、单位、科室召开的小会小议,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参会者一点都没有勤俭的意识、节俭的作风,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会期长、议程繁,该省的不省、该简的不简,甚至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把开会当作一种“享受”,吃着喝着拿着玩着,一点都不觉得累,一点都不觉得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不知怎么搞的,在有些人,特别是有些领导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节俭”这个弦始终紧不起来。近年来,在官场出现了一股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豪华办公、会议讲排场等不正之风,人民群众对此颇有微词。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著作《农业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中写道:“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耍懒,不要豪华。”一个“俭”字道出了重要的建国方略。我国自古以来一贯倡导“勤俭”。可以说,“俭”是中华民族历来尊崇与弘扬的国风、民风和家风;是我们的富民、兴国之要策。《墨子·辞过》中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易·小过》中有“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之说法。唐·韩愈说:“俭出薄入,以致和富。”白居易则有“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的佳局。明·李东阳更有“铢存两积,积且富,益俭如贪时。”
其实,全国“两会”劲吹“节俭”风,已是由来已久。2006年的全国两会,吹拂着一缕缕节俭清风:会场用“阶梯式开关”控制用电,人到灯开,人走灯关;传统的木制铅笔用节约林木资源的纸制铅笔取代;记者招待会的请柬全部用再生纸制作,等等。今天,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喜闻全国“两会”秉承并劲吹“节俭”风,更如一股扑面而来的春风,鼓舞人心、提振信心。
令人欣喜的是,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全国的地方“两会”也是劲吹节俭之风。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各地“两会”节俭之风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上海“两会”要求节约开会成本,会议场所都采用节能光源,减少照明用电;南京市“两会”压缩会期,提案议案无纸化;泰州“两会”倡导高效节俭之风,会议经费预算压缩20%......1月9日召开的陕西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会期压缩2至3天,大会服务工作全部由政协机关职工承担,节省客房100多间,除安排一次港澳侨委员宴请外,往次会议期间的各种宴请一律叫停,政协委员、列席代表和工作人员全部吃自助餐,预计可节省会议经费200万元。地方“两会”所传递出的会期规模皆“瘦身”、网上办公促高效等节俭之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有网民说,按照通常的理解和习惯的做法,“两会”场面必须弄得气派,设施用得高档。其实,谁说“两会”必须“上档次”,“两会”更应该带头体现节约的精神。
节俭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古语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一个数目乘以13亿,那都必将的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无论一个人是节约或浪费,那结果都是很可观的、惊人的数目!所以,节约,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每个人心里都要有一本账。更何况,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底子很薄的穷国,各项事业都很不发达、刚刚发展起来、百业待兴的发展中的国家。
以“俭”兴国是古训,更是现实需要。面对金融危机的寒潮,各地“两会”包括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都力求节俭更有特殊的意义。其实,节俭办会也是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良策。把会议节俭下来的钱用到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问题上,用到帮助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上,用到帮助中小企业抵御金融危机寒潮的技术更新上,能够起到更好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此外,节俭办会还能让百姓从中感受到政府和群众共度时艰的决心和行动,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信心,这对于聚拢人心、共克难关具有莫大意义。而且,会风体现作风,作风影响政风。节俭办会省下的不仅仅是钱,更带来了务实高效的会风,实在值得大力提倡、全面推广、长期秉承。
第四篇:2011年3月思想汇报-读两会报告有感
思想汇报—读两会报告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2011年的“两会”如期召开,“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两会”,关心国家的发展动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的过去一年的工作,并提出了新的一年的主要任务,“两会”中提到的问题都是事关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可操作性很强,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发展需求,说出了老百姓爱听的大实话,求真务实,催人奋进。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代表提出了很多能反映民意的提案,这些提案说明两会的代表对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有了更明确,更深化的理解;也说明他们平时深化基层,深化在民众中的调查研究,对民众的感情和困难非常的了解,所以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民意来,这是民之幸、国之幸。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经济社会发展时,着重强调“让人民满意”,赢得了代表委员一次又一次掌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有学上,老人有所养,病人有所医,适龄就业的人有劳动岗位,这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与社会管理息息相关。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大到对整个国家的宏观管理,小到对一个社区的管理,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人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体现为人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群众舒心、安心、放心。
从两会报告中,我们能得到很多启示,能让我们更快的成长,更清楚的了解国情,更好的关注未来。它要求我们了解国情,进而立足国情,立足自身现实,规划自身发展。两会只是我国政治事务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识和符号。作为劳动者,不仅应该关注两会,更应时时关心时局,倾听民意,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关注“两会”,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到我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多么普遍和繁杂;关注“两会”,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多少人还在过着贫穷的生活举步维艰;关注“两会”,同样让我们明白,党和国家为了能够在国际上挺直脊梁 在国内给人民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关注“两会”,让我们心中升腾起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奋斗不息!
第五篇:观看2020两会心得体会最新_党员看2020两会有感
2020两会开始了。在新的历史形式下,今年的全国两会,承载着更多更高的期望,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两会观后感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2020两会观后感学习心得
2020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也随着春天的脚步,降临此地。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全体与会人员对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了默哀。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政协委员靠得住,站得出,顶得上,90后用行动证明,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他们是奔涌的后浪。在疫情期间,百姓之间出现抢粮食,屯粮食的现象,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肯定的说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他用了四句话给了大家一个定心丸,“粮食年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在审议现场,人大代表张伯礼回忆起武汉抗疫经历时哽咽落泪,已年过花甲的他值得我们致敬,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中,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说了一句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话,“病毒打不倒人类,人类必将战胜病毒”“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已在前方”。
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理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国务院总理强调“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世界回不到过去,中国也同样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经此一疫,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全面检验,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儿女必将更加团结一心。在“两会”奏响的时代“音”下,盛世万象更新的华丽花卷正在描绘。
2020两会观后感学习心得2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本次会议是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时刻召开,肩负谋划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使命,对于确保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听完本次会议让我有很多感慨,我更加了解中国当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同时我也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必将会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好!
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让世界经济都遭受了很大的冲击。作为疫情最开始冲击的国家,中国地区的疫情却得到了有效控制,做到了伤亡人数尽可能的最小化。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民的发展中国家,能短时间内控制疫情、恢复经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是十分不易。人民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失时机地推进复工复产,开放了很多政策,例如不误农时抓农耕、发放抗疫一线和困难人员补助等,这些政策都及时有效促进了保供稳价和复工复产,使我国经济正逐渐恢复。
然而通过这次疫情防控,更证明了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当代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0两会观后感学习心得3
盼望着,盼望着,两会的东风来了,复兴的脚步更近了。
在春意盎然的五月,“两会时间”再次开启。全国人民期盼着两会,世界各国瞩目着两会。“两会一召开,好事自然来”仿佛已成为国民心中潜意识的期盼,期盼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期盼更多新的惠民政策,分享更多改革红利。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毫无疑问,每年全国两会都有关于民生话题的新提案,但始终不变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为人民服务就要增强公仆意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就是服务”,党员干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因此,作为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为民着“想”,就要树立正确的“官”念,增强公仆意识: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自觉做到“官高不移为民志,位尊不改公仆心”。
为人民服务就要改进工作作风。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成败。因此,作为一名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为民着“想”,就要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恪守党性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各项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改进作风,做到心中有人民,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做到干事为人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勤政廉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为民服务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为民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为人民服务就要强化奉献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奉献精神所彰显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一名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处处为民着“想”,就要树立“忠诚为民”观念,强化奉献精神,切实做到坚守理想的“知”与敢于奉献的“行”的辩证统一,既要“敢为”又要“甘为”: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为民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始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党和人民事业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一年之计在于春。回顾2019,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是难忘的;展望2020,我们更加满怀信心。新年新气象,愿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在“两会”精神的鼓舞指引下,认真读懂弄通笃行一个“拜”字,从“蹲下身来”开始讲好“春天的故事”,重整行装再出发,自觉地下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中去接地气、通下情,用实际行动拥抱新时代,实现新作为,留下清气满乾坤!
2020两会观后感学习心得4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这一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直指作风“病灶”,为各级干部锤炼过硬作风、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指明行动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又遇到疫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难度更大。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作风。当此紧要关头,更要加强作风建设。
在充分看到成绩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脱贫攻坚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不容忽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时有发生。中央决策是好的,到了基层却变了味,为了应付考核,省里和市里暗访,给贫困户进行培训,教贫困户咋说,实事没有办几件,表格确填了不少。有些地方官员克扣扶贫资金,将扶贫资金收入囊中,违背了国家的初衷,扶贫工作越走越远,背道而驰。这些无疑都是在败坏队伍作风,令广大群众对基层扶贫的党员干部丧失信任。
越是打硬仗,越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纪委要做好监管,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做好资金监管,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作为基层一线帮扶干部,应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做好调研,多干实事,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杜绝、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歪风,切实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2020两会观后感学习心得5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打赢作风攻坚战。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只有过硬作风,才能啃下“硬骨头”、攻克“娄山关”、拔掉“穷根子”。
责任要压实。如期脱贫是一项庄严的承诺,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面临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尽锐出战的冲刺阶段。越是在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是到了紧要关头,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响鼓重锤”就要进一步夯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亲自抓、重点抓、直接抓、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派出精兵强将,层层落实责任,继续保持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的干劲和力度,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对事业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行动上,做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措施要务实。脱贫攻坚越往后,面临的困难越多,越要拿出过硬的举措,瞄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环节,以绣花针的功夫,在“精心、精细、精致”上用力。“响鼓重锤”就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脚踏实地、真帮真扶,围绕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攻坚硬仗、产业扶贫攻坚硬仗、易地扶贫搬迁攻坚硬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攻坚硬仗、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攻坚硬仗等一系列任务,建立部门行业合力扶、扶贫单位倾心帮、驻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结对包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看得见的贫困”和“看不见的贫困”一起解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持续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进一步解放基层干部手脚,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上来。
成效要如实。脱贫效果怎么样,从严考核量一量。只有严格执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强化监督考核、开展第三方评估、严肃问责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防范和坚决克服群众反映强烈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着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响鼓重锤”就要防止急功近利、不搞虚假政绩,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虚报政绩的进行问责,问题严重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即便脱贫摘帽了,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还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在此基础上,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助力脱贫地区强筋健骨、激发发展活力,让脱贫成果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而且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响鼓也要重锤敲,脱贫尤需出实招。各级干部要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实”字上动真格,在“干”下功夫,在“严”字上把好关,真抓实干,力求实效,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观看2020两会心得体会最新精选5篇_党员看2020两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