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十八届四中全会体会
吴志浩 13土木卓越全英班 201330202397 今天老师给我们解读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不仅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时政形势,而且让我们认识到了目前党自身建设的不懈努力和国家的不断进步。这对于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们的学生必须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也是我们大学生不容辞的义务。这次的讲解实在令我们获益匪浅。
改革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落点仍在“改革”、重点却在“深化”,但前提在“全面”。与以往“改革”更多与经济领域联系在一起不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全深改”时代,法治领域的改革更为引人注目。
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以及发生了两个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全会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是第一次。习近平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第一次被列入指导思想。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要建设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必须首先健全法律体系,使各种行为有法可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党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指导立法工作,将党内通过的改革举措,通过国家制度的形式科学地固定下来,在程序化的环节中予以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可见,所有制度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思想的问题。只有使人民破除了“走后门”,“卖人情”这样的观念,树立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我们才能在法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宪法作为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依法遵守和维护的。周老师给我们举的三个例子:孙志刚案、乙肝歧视、性别歧视让我印象深刻。漠视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作为政府,更加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榜样和服务者,而不仅仅是管理者。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已经迫在眉睫。加强立法,尤其是加强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权力的法律势在必行。虽然我们有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但实际上我们距离一个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现有的法律还不能完全适应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一方面,如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一些法律急需修改,另一方面很多新法律需要制定,如行政程序法、行政编制法、行政组织法等等。组织法也同样重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了这么多次,每次机构改革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事实上与立法缺陷是分不开的。由于缺乏推动改革的立法,难免就会影响改革的稳定性,改革成果也难以被保障和延续。而我们看到很多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都是运用法律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或者至少是改革成果最后都是要转化为法律的。行政机关公务人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水平决定了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只有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意识到其分管的工作在法治方面还存在缺失、疏漏,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加强法治工作,提高法治水平。要给官员灌输法治观念,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必须通过法治实践,通过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立法的质量也要提高。因为法律本身的作用就是确定规则,解决问题,如果法律最后都变成了很虚的,很抽象的,甚至只有某种倡导意义的,而没有约束力的条文,那它就不成其为法了,法必须能够执行,所以立法的水平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司法公正是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更是提升法治公信力的根本途径。司法是社会中的司法,司法是民众可以直接感受的法治。在现代社会,法律主要通过司法机构予以系统地适用。人们很容易了解到立法的重要性,然而就生活经验而言,我们在大多数时间生活在规章制度构成的现实生活秩序之中,而非宪法、民法通则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下。从实效方面看,对我们发生实际作用和令我们感受到的规则总是经过执行机构解释和适用的那些。与此同时,对法治的信任乃至信仰不可能只靠宣传和教育达到,而要靠对具体的法尤其是法的适用的经验。归根到底,法治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像任何其他生活经验一样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积累和改变。而历史和经验都已经表明,中国的普通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模式的实用理性。而公正司法,正是社会公众累积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如果法治不能被认真对待和实施,人们将对司法改革乃至法治本身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则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当性也就将荡然无存。
公正司法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强调当代法治所欲保护和促进的诸多基本价值,对于一个正致力于建立法治的社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中国今天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重修宪法和法律,写进去更多更好的条款,不如说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创造一种可能的社会环境,使业已载入宪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价值、原则逐步得到实现。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也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更是全体人民的事情。法治的最终主体还是公民,所以公民的参与至关重要。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给政府、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大学生作为参与政治生活的活跃分子,一定能给法治国家的前进给予莫大的帮助。
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企也是全会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规范企业经营的必然选择。企业既是法律法规的重要实施者,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建设者,依法治企是推行依法治国的基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法治国家建设中树形象、作表率,通过建立健全依法治企机制,对外依法经营,对内依法治理,努力夯实法治社会基础。
如今一些企业,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早已过时甚至违反法律规定,却依然肆无忌惮地执行。“同命不同价”、摊派喝酒任务、限制民告官等等层出不穷,简直令人发指。对于行政机关来说,要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才能是公众信服。而对于企业来说,要尊重和维护员工权益。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这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于我的政治意识有莫大的提高。当今时代合格的大学生应该要有主人翁意识,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关心时事,以为国家做贡献而己任。我将铭记并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大学生。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于佳琪
我很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这些各个方面的专家,开设了这堂课。使我能对很多国际大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我不仅仅盲从于信息的洋流之中,而且能跳出信息的洋流,透过事件的表象,认清事件的真相。
而且在我看来,形势政治课的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钓鱼岛的争端,骤然在民众间爆发,各种网络消息充斥着我们的视听。各种各样的观点,流传甚广。网上各种观点疯传,在有关钓鱼岛的贴吧上,有人转帖“国人必转:日本永远是中国的世敌,除非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群情激奋,一时间日货,日产被群情激昂的国人弃之如敝履,游行抗议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的开展,就连学校也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就在这时,学校请来了一位专家为我们讲解了钓鱼岛问题由来的始末,为我们讲述了这次事件爆发的起末4月17日,石原慎太郎: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中国外交部回应:日方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举措非法无效。一直到近期事件发生的最新进展。并为我们剖析了隐藏在此次钓鱼岛事件中的真正厉害关系。指导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理性爱国,表达爱国热情,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爱国绝不是僭越法律的借口。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要建设法治国家。在日本政府做出侵犯中国主权行动时,我们当然要亮出自己的态度。但爱国应该在中国法律框架内进行,僭越法律底线的“爱国”行为只能授人以柄,损害国家形象,使亲者痛、仇者快。戾气并非正义,只有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此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讲的十个经济热点问题。这些经济问题虽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这些经济问题的影响下。从宏观的经济政策到物价,消费,就业„都与我们密切相关。因为老师的讲解,我开始关注宏观经济学。老师的讲解使我发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高高在上,并不是只有政府官员才需要学习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的,都行该学习的。
形势与政策课使我更加了解事实,更加关注时事。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更使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大学生的责任。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不仅仅是为将来更好地生活,我们的肩上不仅担负着家庭的责任,更是有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责任。这里说的不是大话和空话,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国家的存在,自己在国家中的存在。并激励着我不断向前,不敢稍有懈怠。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123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强国之路怎么走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借鉴和引用文献资料以总分形式分析了新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建设方向。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科学技术、国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情况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国家自身的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科学技术、国防军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它吹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号角,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蓝图。根据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现代化建设需要尊重规律和尊重国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目标、路径、模式和重点,并与时俱进坚持不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就是要坚持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科学与技术、国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政治改革,“当前政治体制的改革,一方面强调积极,另外一方面也要控制节奏。因为,如果国家内部产生问题,其破坏性是很剧烈的。政改从基层试点入手,好就好在比较稳妥,有利于我们在改革深水区里积累经验。即便有一些偏差疏漏,也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容易做一些引导与控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能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各方面发展的长期动力,能够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创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而改革固然会引起诸多矛盾,但如果不改革矛盾将会更多、累积的风险更大。----(摘自《瞭望新闻周刊》)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走经济改革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今日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稳步增长就必须坚持经济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政策。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熔炉中,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经济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大发展。21世纪的中国经济不能一昧地看重速度,而更要注重经济的的平稳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继续坚持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政策。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发展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应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现代化之路要坚持走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继续强化文化服务主体和打造文化市场主体,同时要深入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以办文化为主变为以管文化为主;三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确保文化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中国现代化之路要坚持走教育改革之路,教育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要从学前教育做起,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强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实现再就业。----(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现代化之路要坚持科学技术的革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时代的进步都不可避免的受科技水平的发展所影响,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实现教育结构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互补,共同开发新产品,各自利用优势加快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改革,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恐怖主义仍然影响着我国的安全,因此,在新时代有必要继续推进国防建设改革,不断增强我们的国防力量,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强兵之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军事等。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第四篇:XX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XX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是德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又是传达和贯彻中央方针政策,让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防止错误思想影响,消除不良倾向的重要渠道、主要阵地。
时间如驹过隙,3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华丽的姿态结束了,经过这门形势与政策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在国家政策,还是社会经济、就业等方面都使我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程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学的一门课程,因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同时这门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 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沦,对于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
比如说到两会热点问题就不得不提食品安全。说到问题食品,很多人立刻就能举出例子,染色馒头、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等,问题食品涉及范围之广,不禁让我们迷茫,到底还有什么食品是我们可以放心食用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为什么在民生之根本问题上,却经常出现问题?
监管问题也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唯一归因,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君石院士看来,我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数量很多,其条件不尽相同,卫生操作规程又很难监控,所以时不时出些问题倒是“正常”的了。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议案或提案,其中大部分都要求政府严加监管。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考虑,这可能吗?我只想强调,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管出来的,它是生产出来的。
我觉得,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社会历史的大发展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它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形势与国家政策对人们的作用,我们知道其在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为国做贡献,使我们做有价值的人。
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对我们的道德知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懂得把握机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实力,从而去从容的应对的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知识,才有实力为自己的梦想勾画蓝图。其次,要经常的参加社会实践,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也才能真正的知道我们的所学是否有用。
再者,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想在未来中有所立足的话,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规划,并且按照自己的规划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即使前面有再大的风雨,也要依然坚持到底,无怨无悔。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学会沟通,积累人脉。无论作为学生也好,还是职场人员也好,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人脉。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要付诸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的学有所用。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心得
------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新局面
通过这学期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国内形势和各国政策有了一些了解,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新局面。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在8日选举中出人意料的以明显优势(306:232)战胜了选前信心满满又被很多人看好的希拉里,这也创下了共和党自1988年以来最好的大选成绩,将于2018年1月入主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说,俄罗斯并不指望美国在新总统上台后迅速改善与俄罗斯关系,但俄方愿意就现存问题与美国好好谈谈。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第一个电贺特朗普当选的外国领导人,11月14日又首次与特朗普进行了电话交流。除再次祝贺特朗普当选总统外,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准备好基于平等、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与美国新政府建立“伙伴对话”关系。作为回复,特朗普也表达了希望与俄建立坚实、长久的双边关系的愿望。双方互递橄榄枝是否向世界发出了俄美关系即将伴随特朗普的当选而回暖,俄美关系即将“迎来春天”?
冷战结束以来,由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历届政治精英共同推进的对俄罗斯政策一直视俄罗斯为国家安全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过去的几年里,普京频频采取军事行动以及其外交上的强硬立场令俄美关系几乎降至冷战时的敌对状态。尽管年初,叙利亚问题和反恐问题等为美俄关系的解冻带来动力。不过,普京不遗余力地在乌克兰和东地中海等地的行动为美国国内顽固的反俄立场派提供了继续保持两国关系对抗局面的口实。
据英国《镜报》报道,普京在特朗普当选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即和特朗普通了电话。普京表示,已经准备好与美方在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进行对话。通话中普京和特朗普已达成共识,将在建设性合作上开拓双边关系,同心协力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同时继续保持通话,寻找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虽然,现在双方的表态还不是对未来两国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表态至少表明特朗普和奥巴马将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占豪叠金看来,美俄关系至少不会比奥巴马时期更差。如果特朗普真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制定外交政策,那么美俄可能会就叙利亚问题和乌克兰问题展开对话。一旦如此,也就意味着两国关系有可能转暖,甚至达成重大妥协。
建立在以上渊源和诸多因素之下,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俄美关系会否进入“实在”的蜜月期呢?两国关系的修复将会达到怎样的程度呢?首先,特朗普上台后,俄美关系将面临特朗普对国际社会理念的变化,即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干预可能将显著减少;美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致力于美国国内问题的解决和美国经济复兴。这种变化将为俄罗斯开启更大的外交空间,也会弱化两国在某些国际事务上的矛盾与争执。这一点从特朗普竞选期间的表态以及美国国内选民求变的心态可以得出结论。特朗普时代美俄关系走向缓和、博弈激烈程度减弱是基本可预见的趋势,叙利亚问题将是俄美关系重启的试金石,目前态势看俄美讨价还价彻底解决可能性在增加,进程和结果可能会超出常规思维。其次,两国寻求“关系的改善”和“务实合作”将成为两国关系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主线。这将有利于美国专心处理国内事务、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特朗普上任后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压力会有实质性的减弱。俄罗斯也会释放善意力图尽快解除制裁以解决国内经济的压力。这一点,瑞典外长就曾坦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可能使欧盟在对俄制裁的问题上失去美国的重要支持,制裁俄罗斯政策可能被废除。第三,从特朗普的“选战”过程分析,不排除特朗普投桃报李的心态。两人之间一系列的互动似乎在像世人展示俄美关系即将从目前的低水平状态实现快速正常化,有消息披露,普京和特朗普都在争取提前实现会晤,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叙利亚、乌克兰、解除制裁、释放俄国飞行员等等。当然,美俄关系的恢复是否会一帆风顺,迅速解冻呢?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俄两国经历了漫长的对抗后,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要想恢复到理想的状态,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首先,基于国家和全球战略利益的迥异,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冲突是根本性的,结构性矛盾仍将会很突出。俄罗斯有媒体认为,要改善对俄关系,特朗普首先应在俄最为关切的解除制裁、叙利亚和乌克兰等问题上作出相应姿态,然而这些问题上迅速取得进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特别是乌克兰问题,作为美国的重要利益,不但是测试美欧关系、北约关系的试金石,也是考验美国“价值观”的试金石。即使特朗普入驻白宫,也不代表其完全的战略收缩,这就意味着美俄关系即使走向缓和,也不能说明美国会放弃乌克兰,毕竟乌克兰现在是亲西方的政府,而俄罗斯长期是西方社会排斥的“他者”。因此,作为俄罗斯地缘政治的核心利益,乌克兰问题会成为俄美之间难以解决的“天然屏障”。其次,俄美关系的改善能实现领导人间的正常互动已是难得的突破。就如佩斯科夫9日表示的,俄罗斯准备与美国修复关系,并不意味着俄美冲突会立即消失,不过,重要的是是否有意愿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冲突。显然,修复两国关系的主导权在美国。特朗普上台让俄美关系迎来了一个转机,且双方都有走出僵局的意愿。不过只有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特朗普的外交团队才会考虑改善美俄关系。从美国共和党的历史分析,其政治取向较为保守,对外和国防政策强硬。历史上,冷战时期的里根、冷战后的老布什和小布什等都是共和党总统任期内发生的,“北约东扩”也是共和党任期内推动的。所以,俄美关系改善也将是缓慢的、曲折的。
再次,选举过程中的言论并非等同于实际实施。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会不会放弃竞选期间的一些承诺呢?据统计美国大选的当选者只有70%的承诺的兑现率,虽然特朗普多次表示美国应该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但这些言论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实际政策,俄方还在观望。再者,从美国对外政策的集体决策机制来看,即便特朗普真有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愿望,也会受到美国现有政治体制的制约。这意味着美国对俄的政策不太可能因为某一位总统的上台而出现重大调整和改变,可能调整的只是策略和战术。俄美关系目前尚处于“迫对方就范”的阶段。双方都没通过妥协换取对方让步的意思,所以俄美两国能够和平友好得开展对话本就是一个重大突破,而正在的合作将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