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doc(5篇)

时间:2019-05-12 07:1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doc》。

第一篇: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doc

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河南分队总结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为了响应,团中央关于大学生在暑期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号召,根据要求,在我院各级领导的部署下,在院团委的正确指导下,我院团委组织了2009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河南分队和呼和浩特市第四分队于7月21日开赴雷呼和浩特市小黑河镇西地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短短的3天里,队员们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理念,履行“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的诺言,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扎实地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我将我们队所开展的工作报告如下: 活动主题

走出校园,深入农村,关注民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下乡活动地点

呼和浩特市小黑河镇西地村

三下乡人员:

队长:srh 通讯员:

队员:

活动过程:

准备:积极准备,落实相关文件精神

准备阶段工作安排

做好准备工作是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此次活动,主要由学院团委青协牵头组织,负责整个活动的筹备,包括与上级团委,实践地的联系,活动方案的征集,撰写,方案的审批工作.,因此在方案准备方面,我们采用多种宣传方式,积极做好学院同学的宣传和动力员,调动同学们参与活动,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具体过程主要有:1,七月初进行三下乡活动的总体宣传.2,七月中旬进行方案征集活动.进行方案,信息的整理和完善.3,七月下旬敲定实践方案,并与实践地作好相关的联系工作.活动开展:实践出真知,深入显成效.落户访问,积极调研,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生活.一、深入农户当中进行走访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风俗习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7月21日我们主动的深入村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 这期间,2 我们共做了100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问题”。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那些我们能解决的问题,并就当地在建设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教育状况,税费改革,村政府职能改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时间虽然不是很多,可是我们从村民的话语和眼神中读明白了他们的苦处,期待及对农村的希望.在访问的过程当中,我们专设了两个通讯员负责拍照以及整个活动资料的整理.队员们不怕累,不怕苦,主动走近群众与群众交谈,关于群众;与贫困户,五保户的接触,通过与村民的交流,我们明白了农村发展的艰辛,以及农民对国家现行政策的拥护。

二、深入蔬菜大棚

7月22日,我们和呼市第四分队的队员们早早来到西地村的蔬菜大棚进行参观,长期呆在学校里的我们一走进大棚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一洗脸上的睡意,个个精神起来。并和农户进行亲切的交谈,了解他们再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帮他们解除疑惑,在得知村民搞大棚种植收益良好时,并准备带领全村搞时,队员们个个脸上露出欣喜和敬佩的笑容。

三、帮助村中的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7月23日,在活动的最后一天,队员们决定帮走访过程中所遇见的困难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遇 3 到的困难难的、有帮助他们下地劳作的、有帮助老人谈心的„

心得体会

虽然我们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将带着志愿者的豪迈,带着大学生的热情,用这次实践的所学,丰富和提升自己,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三下乡活动照片 :见下页附件:三下乡活动调查表

河南分队队长在耐心向一位老大爷做调查

呼市第四分队队长再耐心做调查

队员再耐心做调查

蔬菜大棚一角

队员在大棚里作调研

队员在帮助村里的一位老人干农活

队员在帮助一位老大爷讲解生产上的技术问题

河南分队队员合影

河南分队和呼市第四

分队部分队员合影 5

农家小院一角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

1、您对当前上级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占54.8%;B、基本满意占32.8%;C、不满意占12.4%

2、您对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占63.7%;B、基本满意占31.1%;C、不满意占5.2%

3、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思想观念占14.6%;B、资金占53.3%;C、技术占23.4%;D、自然环境占3.2%;E、基础设施占4.6%;F、其他占0.9%

4、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从什么渠道得来的?

A、广播电视报刊占36.9%;B、技术人员培训占31.8%;C、远程教育占12.3%;D、自学占12%;E、其他占7%

5、您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A、信息占21.9%;B、资金占39.3%;C、技术占38%;D、其他占0.8%

6、您生产的农副产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销售?

A、合作组织统一销售占9.7%;B、销售到市场占23.6%;C、商贩上门收购占61.5%;D、销售给企业占3.3%;E、其他占1.9%

7、每月有不低于多少的固定收入,您才愿意离开本县谋生?

A、1000元占20.9%;B、2000元占29.9%;C、3000元占28.8%;D、无论多少都不出去占20.4%

8、如果有条件在家里搞来料加工,您是否愿意接? A、非常愿意占27.2%;B、看工价后再考虑占59.2%;C、不接占13.6%

9、如果种养大户邀您加入种养合作社,您是否参加? 6 A、参加占57.8%;B、看别人参加了才参加占21.4%;C、不会参加占20.8%

10、如果村里牵头入股办企业,您是否愿意入股?

A、会入股占26.2%;B、看项目情况占57.3%;C、不会参股占16.5%

11、对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经商,您是否支持?

A、支持占52.3%;B、反对占10.6%;C、随他(她)自己占37.1%

12、您希望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A、进企业上班占33.9%;B、务农与上班相结合占32.9%;C、专职从事种养加工占33.2%

13、您认为现在的物价如何? A、偏高占84.4%;B、中等占13.4%;C偏低占2.2%

14、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满意?

A、满意占58%;B、基本满意占28%;C、不满意占14% 如果政府、个人再多拿点,能多报销一些,您认为个人拿多少能承受? A、10元占42.2%;B、20元占30.9%;C、30元占26.9%

15、您家中去年的医疗费用是多少? A、500元以下占31.7%;B、500-1000元占30.2%;C、1000-5000元占30.5%;D、5000元以上占7.6%

16、如果您有了闲钱,您会如何使用? A、再投资占30.8%;B、购置大件商品占10%;C、存进银行占53.8%;D、其他占5.4%

17、您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A、重大疾病占52.4%;B、交不起学费占8.6%;C、自然灾害占11.6%;D、农产品卖不出去占15.4%;E、养老占11.7%;F、其他占0.3%

18、您认为土地补偿款该如何应用? A、分给个人占42.8%;B、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24.6%;C、社会事业占12.7%;D、社会保障占19.9%

19、您是通过哪种途径外出务工? A、广告占8%;B、亲朋介绍占33.2%;C、中介组织介绍占8.9%;D、镇、村等统一组织占11.4%;E、自己联系的占34.6%;F、其他占3.9% 20、您对现在的生活满足吗? A、满足占40.9%;B、一般占46.4%;C、不满足占12.7%

21、您向往城市生活吗? A、向往占53.7%;B、不向往占46.3%

22、当前除了增加收入之外,您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A、村容村貌占13.3%;B、基础设施占19.8%;C、社会保障占53.3%;D、社会治安占12.2%;E、其他占1.4%

23、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A、封建迷信占7.4%;B、传销赌博占15.5%;C、社会治安占35.9%;D、村干部作风占34.5%;E、其他占6.7% H、社会风气不正

L、其他(请说明)

24、您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规划不到位 B、产业不突出

C、农民想建新房没有钱

D、村级组织及村组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

E、各项工作措施不到位 F、农民不知道要干什么

25、您认为当前农民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A、对现行农村政策不满 B、对社会不满

C、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办法不多 D、对干部作风不满 E、法制意识淡薄

F、对农村公共卫生不关心 G、县乡干部说得多,做的少

H、其他(请说明)

26、您认为当前农民的重要消费是什么?

A、生产投入 B、盖新房购家具 C、娶媳妇送彩礼D、买衣服 E、孩子上学

F、看病住院 G、跑关系办事H、走亲戚送礼 I、婚丧嫁娶支出 J、其他(请注明)

27、您认为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重点应是什么?

A、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B、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C、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

D、解决五保户集中供养问题 E、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F、解决“两女户”发展生产问题 H、建立上大学救助制度

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1

活动主题...................................................................................................................................1 三下乡活动地点.......................................................................................................................1 三下乡人员:...........................................................................................................................2 活动过程:...............................................................................................................................2 准备阶段工作安排...................................................................................................................2

一、深入农户当中进行走访调查...........................................................................................2

二、深入蔬菜大棚...................................................................................................................3

三、帮助村中的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3 心得体会...................................................................................................................................4 三下乡活动照片 :见下页.....................................................................................................4 附件:三下乡活动调查表.......................................................................................................4

第二篇: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背景材料】

1.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3.2011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高峰。

5.2011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吨,增长4.5%,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6.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55%。“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回答1~3题。

1.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

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同步富裕 ③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会议强调,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温家宝在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今年总产达到11424亿斤。下列政策措施中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有()

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②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

③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

④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某县高山绿色有机香菇养殖是当地特色产业,但是,狭小的本地市场常导致香菇低价滞销。为走出困境,当地百十户菇农发起成立了香菇联营社,实行品牌经营。几经努力,该社成功地把香菇贩卖到省内外大中城市,香菇高价畅销,菇农收入明显增长。从材料看,菇农之所以增收,主要因为()

A.养殖香菇是当地特色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B.联营社贩卖提高了香菇的价值 C.香菇市场扩大改善了原有供求关系,提高了价格 D.实行品牌经营提高了香菇劳动生产率

6.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

①农业可持续发展 ②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需要严格保护耕地 ②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9.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特征的农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

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 ②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③发展循环经济 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地蓬勃兴起。回答10~11题。

10.在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基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①使信息、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 ②坚持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③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④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某县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确立了“富裕乡镇建龙头,山区乡镇建基地,联合起来开拓市场”的思路,建起了一批农业加工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正确认识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12.材料一

2011年4月20日,2011年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欢送院士专家时指出,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稀缺资源,要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此次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家单位举办。

材料二

在湖北大冶市一家农林牧专业合作社,专家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场景:该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展错位竞争(错位竞争策略是企业避开竞争对手的市场化优势,以己之长击彼之短而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目前已经推广种植黑色农作物3000多亩。“如果还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产品选择是关键。”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这一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3.材料一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2011年12月3日,《河南日报》报道,为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河南省启动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计划10年培训250万职业农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

材料二 某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2)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材料三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产品的供给的依据。

二、深化水利改革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背景材料】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

2.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其主要内容有: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3.2011年7月8日至9日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

4.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省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5.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

6.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

【备考演练】

1.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

①发展数字农业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促进农业生产 ④统筹区域发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2011年7月8至9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这说明()

①要发挥政府在水利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 ④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我国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其依据是()

①有利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阶梯水价比较科学,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平衡根本途径 ③当前我国水价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状况 ④价格影响需求,推进水价改革,有利于促进节约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一定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样做是()

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③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10月21日,湖北省水利工作暨秋冬春水利建设动员部署会议在武汉召开。据此回答5~6题。5.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为政之要、民生之本、兴鄂之基。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写下了大干水利、治水兴水的辉煌篇章。湖北省委和省政府重视治水兴水的做法表明()

①政府坚持为民执政 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④党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关键是要振奋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大发展。之所以要强调振奋精神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7.下列对漫画《羡慕》某乡政府的做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漫画中该乡政府的做法背离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③节约用水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④权力是把“双刃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加快水利改革,需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创新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9月8日,水利部召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座谈会。水利部决定开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改革,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试点工作,通过抓试点、解难点、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奋力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上述材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硬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提升到关系我国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1年7月8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向转化 ②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基础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中国作为一个贫水国,在水资源方面遇到的挑战尤其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多达130多个。根据材料回答11~12题。

11.水资源短缺、污染,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中国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

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水务市场,从而优化配置水资源 ③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 ④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搞好水资源的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水资源的节约将对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节约水资源()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②有利于水资源的均衡分布 ③彻底改变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④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子孙后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据此回答13~14题:

1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4.要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从哲学上看,要求我们()

①水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用水 ②尊重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③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党要坚持科学执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16.材料一 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胡锦涛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分析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什么要“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

材料二

W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老化,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量增加,循环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旱涝灾后交替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成为W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破解这一瓶颈,W县政法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反复研究,拟定了W县改善水利设施的专题报告,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决定,财政拨款1.5亿元用于病险水库、防洪和灌溉设施的维修、排淤、加固;政府贴息,引导银行向农民提供农田水利建设贷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机制。

(2)结合材料二,说明W县改善水利设施方案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三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17.材料一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的原因。

材料二 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投入今年新增不低于422亿,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对于这笔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加大新增财力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收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各级政府应如何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职责?

材料三 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会议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我省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同时,要着眼优势。河南是全国唯一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同时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等构成河南与外界的分水岭,水利事业发展具有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3)用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背景材料】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3.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4.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

5.2011年12月8日发布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以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直被视为是缩小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两项制度已经从最初的试点发展到基本上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对农村医疗设施和新农合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卫生所的村庄已经占到75%,但是仅有略多于一半的村庄卫生所能保障村民的健康需求,说明农村卫生医疗设施还有待改善。

【备考演练】

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回答1~2题。

1.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表明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④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会议指出,新农保工作要继续实行“政府和个人共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B.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自愿的原则 D.参加新农保是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011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关于20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刘家义在报告中指出,审计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挤占挪用新农合资金的问题。回答3~4题。

3.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表明()

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审计署工作的权力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审计监督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审计监督属于()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B.司法机关的监督 C.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D.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给农民办新农保个人帐户,按照传统的做法,一个小时最多给6个农民办,因为个人得填三张表,得把所有的信息填出来,之后还得跟相关部门核实信息。但邮政储蓄银行在广东就进行了一点创新,跟派出所的系统共享信息,这样就简化了农民填表的手续,只用画勾、签名,节约了大量时间。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要立足实践,树立创新意识

②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6.2011年12月1日,《洛阳日报》报道,随着汝阳县、洛宁县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09年,国家开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步伐,随后提出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目前,洛阳市已提前一年使居民享受到了国家这一政策。从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洛阳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体现了洛阳市政府()

A.合法行政 B.权责统一 C.高效便民 D.合理行政

7.201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新农合是个宝,病先看钱后掏”的文章。文章指出,山东章丘市正在推行“先治病、后交钱”新农合模式,改变了以往“先交钱、后治病”和“没钱不给治病”现象,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山东章丘市的做法()

①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③保障了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④强化了政府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8.材料一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老龄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材料二 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然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养儿防老”“儿孙满堂”等传统观念影响,不愿住进敬老院等养老机构。

(1)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哪些知识?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仍然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的原因。

9.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大体上满足当时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但覆盖面小,国家和企业投入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基本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但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效率低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并明确政府为低收入群体的医疗福利买单,2011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达到70%。

(1)结合上述材料,用辩证否定的实质分析说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

材料二

“医疗是民生之保”,陕西省神木县经过1年多的调研论证,2009年3月开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县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让城乡居民摆脱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神木开国内“免费医疗”之先河,具有民生导向意义。

(2)有人认为:“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请运用经济学知识对该观点做简要评析。

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2.201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发表,宣布我国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2011年,对于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扶贫开发站上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3.2011年11月29日新华网报道,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近日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加大整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各类资金的力度,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2011年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7日,大连市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要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间还不够平衡,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对比较困难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好符合我市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连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由 决定的。()A.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 B.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C.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3.漫画《菜贱伤农》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市场需求直接决定商品的价格 ②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应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 ④价格变动影响生产,农民需要增强风险意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11年12月24日至25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率市人大代表对从化市、增城市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广州市政府以及从化市政府、增城市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这表明()

①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对从化市、增城市政府的扶贫工作进行监督

②从化市、增城市政府要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

③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审议权

④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是广州市政府的执行机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年12月25日,新华网报道,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将达到10408.6亿元,增长21.3%。回答5~6题。

5.2011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其目的是为了()A.深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C.强化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发挥市场对财政投向的决定作用 6.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①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 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 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7.“财扶农、政扶农,华夏江山四季红。花蘩叶茂浓。扶支农,志励农,灯映水泥硬路通。琼楼伴柳风。”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

A.财政支农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B.支持新农村建设是财政责无旁贷的任务 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8.近年来,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普遍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点、农家书屋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有利于()

①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保护和发扬农村的传统文化 ②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消除落后的农村文化 ④发挥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我国“三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0.从哲学上看,对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

①承认其客观性,不回避矛盾 ②具体地分析这些矛盾,并努力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分清主次,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懂得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越多,事物发展就越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2年春节临近,为保证农民工能如愿拿回自己的工资,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在全市范围内严查建设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况,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一经查实,明年一律不得开工。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的行为()

①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利于调动建设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③保证了我国广大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2.河南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6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达1258万人。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正逐步成为现实。使河南省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的原因可能有()

①部分产业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②中原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河南采取大招商策略 ③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④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超过了沿海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材料一 2011年10月31日《重庆日报》报道,近日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三,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你的建议。材料二 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这一进程中,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

(2)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的依据?

14.材料一

新华网报道,2011年1至10月全国财政收入达90851.68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79634.28亿元,同比增长26.6%。非税收入11217.4亿元,同比增长40.1%。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你谈谈国家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二

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针对当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列入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说明我国财政收入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该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年底,调整为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此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2009年和2010年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和1274元。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扶贫标准的调整过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材料四 2011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4)用所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知识,分析《纲要》的内容。

五、关注留守儿童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7,温家宝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在身心发育和受教育方面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对妇女儿童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对政府工作和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对于留守妇女,要多为她们提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指出,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群体,不要刻意区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免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会议总结推广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出部署。

3.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为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使这一“希望工程”走在了全国前列。2011年7月,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在《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中,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列入“两大关爱行动”(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之一。同时,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出台相关文件,作出全面部署,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重庆市为了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破解留守儿童“住读难”问题。全市累计投入68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68亿元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 B.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2.重庆市投入68亿元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说明财政具有 的作用。()①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促进教育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011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是此次会议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此次会议中使的权力是()

A.监督权 B.审议权 C.质询权 D.立法权

4.2011年11月27日,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要确保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力是因为()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政府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农工党中央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教育部给予了长达6页的书面答复,并制定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7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这表明民主党派是在()

A.履行文化管理的职能 B.参与国家政策的执行 C.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D.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高三(5)班同学围绕“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整理总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子女面临着生活、感情上的双重考验。一些孩子能够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但也有一些孩子缺乏远大理想,与祖辈、同学等很难沟通,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难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甚至走向堕落。

(1)如果让你给留守儿童写一封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请你确定信的主题,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材料二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目前已有留守儿童近5800万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地农民收入过低,就业岗位偏少;另外,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相比,在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差别很大,大部分农民工无力供养子女在城市生活、学习,不得不选择“一家两地”的生活。

(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一家两地’生活”的问题。

材料三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探索了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留守儿童工作已经走上规范化轨道。

(3)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政府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的依据。

专题三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1.C 2.B 3.C 4.D 5.C 6.D 7.D 8.B 9.D 10.C 11.B 12.(1)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助于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落在实处。③有利于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而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有助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2)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尤其是要在产品品种选择上,扬长避短。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③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强化服务,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④做好特色产品的市场宣传,尽可能迅速打开销路,占领市场。

13.(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②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2)①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②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③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民主执政。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1.C 2.C 3.B 4.B 5.B 6.D 7.C 8.D 9.B 10.A 11.A 12.D 13.A 14.B 15.A 16.(1)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水利建设属于公共物品,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水利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力的大力支持。③在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水利设施建是关系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④政府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统筹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①W县政府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讨论方案,有利于推进决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②政协委员参与调研,提供意见,体现了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③W县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审议通过改革水利设施的方案,是依法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的体现。④县财政通过拨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体现了政府行使经济职能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水利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水利兴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水利兴而天下定,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17.(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有利于提高全民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②文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节水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①各级政府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搞好农田水利建设;②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③各级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农业法》规定,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④自觉接受监督,对于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

(3)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做好河南的水利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着眼优势。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三.1.B 2.B 3.C 4.C 5.B 6.C 7.A

8.(1)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权。②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2)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②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国家财政是促进生活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⑤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传统观念在世代相传中仍然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9.(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走向市场化市场化,克服了公费医疗国家和企业投入过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缺点,使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的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这一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的过程。

(2)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但市场调节不上万能的。实践证明,医疗改革市场化、商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主要由市场来调节。②政府对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调节应起主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实现资源的优惠配置方面的作用。③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优化组合,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实现“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之上。

四.1.C 2.A 3.D 4.A 5.B 6.C 7.B 8.D 9.D 10.A 11.B 12.A 13.(1)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②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化,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重视对民间习俗的引导,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③立足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交流借鉴,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文化成果,发展农村特色文化。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拉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14.(1)①反映了税收是我国最稳定、最可靠的成长收入形式,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从根本上说,国家要不得提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增加社会财富,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生活的物质保障。对贫困地区的投资,特别是扶贫资金,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体现了这一点。③财政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3)①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扶贫标准的调整是适应我国新阶段的形势作出的,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扶贫标准的调整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4)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思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为民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加快扶贫立法,有利于推进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1.B 2.D 3.A 4.C 5.C

6.(1)①留守儿要有战胜困难成勇气和信心,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依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留守儿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的精神和造福人类的精神。依据: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留守儿童要学会与祖辈、同学融洽相处。依据: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2)①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解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务工,提高农民收入。②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城乡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履行的职能。④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也是树立政府权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三篇: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解决农民饮水、农村消防安全工程,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工程,各乡镇都提高了思想认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切实做好了此项工作。今年我局向省建设厅共争取了省专项补助资金720万元,共新增受益人口14.4033万人,其中金西三镇新增受益人口12.95万人,白龙桥镇7956人,洋埠3643人,乾西乡2934人。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4.5万人的任务。

2、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今年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建设项目预投资20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同时首次采用绩效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今年在2009年省污水设施专项资金补助1895万元基础上,又增加505万元蒋堂、琅琊污水处理设施补助,同时又申报了洋埠、罗埠、罗店、雅畈四镇省级2010年专项资金补助,目前正在审核中。同步争取了市级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资金1224万元,并为琅琊、蒋堂等乡镇争取了部分市留土地出让资金预留给乡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建设工作,区政府与乡镇签定工程建设责任书,制订了实施意见和工程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将工程建设列入对部门、乡镇的考

核。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编制、包装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项目批准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镇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确定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落实制度,规范工程管理。为保障工程质量,在项目前期准备基础上,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安全目标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施工中从管网的设计、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选购等环节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不定时地对工程管材质量和管网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效地杜绝不合格管材流入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如雅畈镇对工程质量严格落实“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专职人员复检、公司质检科终检;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认真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的监理职责即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工程合同、信息,协调各种关系;对重要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70%以上。

3、严格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到位。由纪委牵头,协同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省、市、区拨付给乡镇的集镇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工程实施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和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工程竣工后,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区财政局按照文件要求,依据工程进度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分期将补助资金拨付进入项目单位财政专户,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婺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与“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在农民的家乡搞利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不能不征求农民的意见,不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只有农民最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建设新农村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从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新型农民,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因此,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造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和主力军,才能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要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好主角,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到9680亿斤; 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7700万吨; 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71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 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

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明显扩大。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尤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村不景气,那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

建设新农村,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内需不旺、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不足?关键就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不高,手中没有钱。目前约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不到整体的1/3。若能让这一庞大群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有了足够的购买力,中国农村市场就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就有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我国经济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嘹亮号角。

二、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人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强调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中央文件也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过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

2004年9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那么,今天我们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到底有什么新意呢? 第一,背景“新”。以往强调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开始或者初期,更多的还是要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也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也不断完善。这就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第二,思路“新”。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加明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的理解和把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新道路。

第三,目标“新”。建设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农村的具体反映,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

第四,方式“新”。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为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干部的培训和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可见,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力。

可以说,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新内容,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反映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而是由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同时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谨防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谨防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四、新农村如何“建设”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都十分明确,关键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正确地理解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具体规划制定好,把分阶段实施方案安排好。还要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逐步建立起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工作机制和参与机制。特别是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那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新农村建设呢?

第一,培养新型农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早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三,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紧迫感,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使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五、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相悖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走形式,拉花架子,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拆旧房建新房”,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2.搞“一刀切”、“照搬照抄”,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

3.急于求成,借债搞新农村建设。

六、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剩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中去。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七、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建设新农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农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而有些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议等,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

二是要处理好创新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一方面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农民组织体制等改革。

三是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的关系。推广典型要避免“一刀切”,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要防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处理好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色彩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并村。这样做会把地方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搞丢,我们应该把农村的东西原汁原味地保持下来,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八、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化”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第三,“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首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次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再次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不再走传统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老路,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是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征地制度改革问题,三是土地市场问题,四是农民宅基地问题。处理好这四个实际问题,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1.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

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

第三是承包地流转必须用于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不能违法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现在有些地方未经允许,擅自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树木等,甚至通过“以租代征”方式,避开土地审批,将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这是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规的错误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纠正。2.关于征地制度改革问题

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各个方面都非常关注。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征地制度改革,更要注意严格把握控制占用耕地和保护农民利益这两条原则。因为我国现在已经是人多地少,以大约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超过世界20%的人口。即使根据最乐观的预测,我国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到2040年左右甚至2050年以后,才会出现全国总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在这几十年中我国人均耕地还会进一步减少。如果我们现在就过多地占用耕地,实际上是剥夺了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我国理应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尖锐矛盾之一,就是占用土地过多,明显超过控制指标。我们面临的依然是经济增长偏热,尤其是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进行招商引资,导致耕地总量连年过快下降,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急剧下降。这样势必继续造成土地资源占用过多,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此,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运用和发挥控制占用土地这个闸门的功能,是完全必要的。

在征用土地方面,应当严格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用途。经营性用地应当直接运用市场机制,在与农民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取得。即使是公益性用地,也要注意引进市场机制,参照市场价格决定土地的征用价格。《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征地价格往往是偏低的,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现在农村最尖锐的矛盾是征地、环保和农民工权益问题,在这三大矛盾中尤以征地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最为尖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再出现,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在土地征用结束后还要防止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擅自变性。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先以公益性用途低价征地,然后擅自变性为经营性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等商业经营活动,从中赚取低价公益性征地带来的巨大利润差额。所以,对属于公益性用途的低价征地必须全过程实行监督,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即使经过批准将公益性用地改为经营性用地,也必须按照经营性用地的价格支付相关税费,并及时足额对失地农民实行追加补偿。对土地转让收益的支出应当纳入财政预算,明确规定用途和范围,加大用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争取逐步做到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首先是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近两年征地补偿标准虽然有所提高,但还是建立在行政命令的基础之上,并没有反映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应当在征地过程中加快引进和扩大运用市场机制。在对待失地农民问题上应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充分考虑失地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3.关于土地市场问题

近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过低。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在土地出让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批租方式,实行公开运作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定土地价格,使竞争力强的好项目优先获得土地。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土地的增值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理论观点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也就是说农民拥有最重要、最短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应当成为农民受惠最多的过程,土地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失地农民较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4.关于农民宅基地问题

农民宅基地是农民土地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个问题日益显得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势必涉及对原有村庄的整治问题,很多地方需要对村庄的原有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现在多数地方农民住宅凌乱分散、占地较多,许多地方农民纷纷在村外建新房,导致村庄形成了“空心村”。这些村庄不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通过村庄整治逐步予以解决。

鉴于目前农民居住过于分散凌乱的状况,今后住房布局调整的总体方向是趋于集中。当然,集中居住是趋势性的、引导性的和逐步推进的,而不是采用强制性手段在短时间内就要做到的,这一点应该明确。如何对农民住房集中布局进行引导?首先是科学规划,在长远规划中对作为农民居住点的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搞好生产生活服务,以此吸引分散的农户到这里建房或者购房,逐步实现集中布局的目标。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这样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九、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新型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以新农民为主体。没有新型的农民,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这样,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就被提上了日程。新农民应该是讲文明、讲创造、讲科学、讲进步的现代化农民。但现阶段,相当数量的农民还存在如下不足: 1.观念相对落后、保守,容易满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2.生活方式不够科学。3.创造力不强。

农民存在不足的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是一些保守的思想和一些腐朽的思想还在某种程度上禁锢着农民的思想。

2.信息不够灵通。这使得广大农民更加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难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3.传统生活方式的惯性。这种惯性使人更容易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4.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较低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人们不易融入现代生活,也使他们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脱离。解决农民不足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物质保障,也是前提性条件。缺乏物质保障的新农村建设将举步维艰。

2.在农村逐渐普及互联网,为农民接受最新信息提供条件。

3.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建设。一要推行科普教育,使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二要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三要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讲卫生,讲文明,同时反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4.打破农民的思想壁垒,破除他们保守的观念。

5.鼓励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掘农民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自己事业的主人。

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但新农民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应该循序渐进。在这期间,保证国家的持续投入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既要依靠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又要对农民进行适当引导,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克服其不足和弱点。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十、新农村建设应从认识和行动上谨防三个误区

1.在传统管理体制惯性作用下,出于对政绩的追求,急于求成,搞典型、搞模式、搞一刀切,使新农村建设陷入花架子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但具体到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各地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如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已经完成农村城镇化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如何上升到更高层次新的平台的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则需要从满足生存需要的最基本建设开始进行。同样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不同的地缘环境,决定不同的发展次序和不同模式。

面对如此多样化、差异性大的中国农村实际,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标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却促进了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模式化处理的工作倾向。如果走这样的路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就会陷入表面化、模式化、花架子的误区。在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反对制定标准、进行规划,而是坚决地反对那种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设立的标准和进度,反对以统一标准来否定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做法。

2.在小农经济思维的误导下,将建设新农村看成是脱离城乡协调发展的孤立活动,从而陷入自给自足的误区。中国农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发源地和保留地,这种小农经济思维与遗存在县乡政府机关的计划思维和管理方式相结合,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观念障碍。在这种观念作用下,新农村建设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和偏差,就是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农村脱离开城乡互动前提的自成体系的再造过程。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同时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鉴于中国将长期处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仍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收入、生活方式、自身素质等方面,能够基本跟上中国现代化步伐,能够基本公平地分享中国工业化文明进步的成果,以避免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断裂;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任务是,通过新农村建设,避免中国现代化过程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断裂的同时,为农村的转型创造条件。中国农村的转型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使束缚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村,向现代经济一部分的新农村转变。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实际上是一条城市与农村双极互动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由此把现代化要素输送到农村,使农村成为准市民的培育和孵化基地。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中,有几种倾向值得注意。如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通过行政命令和利益诱导,使农民将艰难形成的资金积累投入到统一规划的农村住宅建设上来,使农民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再次成为农民自我复制、自我固化的“笼子”;在发展农村教育体系上,出于满足自成体系的需要,违背目前出现的农村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违背教育规模效应,出现村村搞学校、村村办不好的重复投资。

3.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看成是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新一轮破坏中国农村原生态文化的运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一误区是将已经流行于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端以农村城市化为平台扩展到农村。以淹没中华民族文化、扼杀城市个性和独特内涵为代价的千篇一律的西式的城市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中付出的最大代价。如何使技术上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恰当结合融为一体,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现代化城镇建设中,引入现代的技术文明与保留具有时代生命力、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并不矛盾,关键要在创新中使两者在相得益彰中实现新的结合和表现。中国农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载体之一,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解决好中国农村的本土文化与现代技术文明有机结合的问题。但在对农村城镇化简单的理解下,却有可能出现将城市的广场、街道、绿化、建筑风格等,不加选择地搬到农村,或是在计划经济陈旧思维的束缚下,强行推行统一标准和风格的农村建设规划,使新农村成为千村一面的新村。避免走入误区的方法:

一是要明确中国农村在中国走向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预置。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其目的不是要永久地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而是要使目前仍然滞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够分享中国现代化的成果,不至于形成中国城乡发展的断层。必须明确那种认为中国城镇化结果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因而没有必要将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而是要快速推进城镇化,为农村消亡创造条件的“农村消亡论”,以及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在封闭、静态中,脱离城镇化的自我发展的建设过程的观点都是不合时宜的。

二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比较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分类、分阶段进行。要真正从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解决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决不能搞一刀切、花架子。

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并且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在工业反哺农业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反哺,更要注重知识、科技和文化层面的反哺。要从“全营养”的角度,实现工业文明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援,通过城乡土地整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民工教育体制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为农业产业融入现代工业和农民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对中国农村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民族化、本土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要同时启动中国农村、乡土文化的保护的立法和研究工作,通过有关法律和制度来实现对中国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下载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doc(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doc(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肖维维 (学号101906402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录 摘要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参考文献3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究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录 摘要关键词正文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的几点建议总结参考文献3 3 3 4 4 5 6 7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