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精)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诗歌教学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我国素有“诗教”的传说。那么“诗教”的目的是什么呢?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就是高度的概括。在古代,“言”不仅指“说话”的艺术,它的内容要宽泛得多,也深刻得多,主要有“言论”和“说话”两重意思,“言论”偏重观点,即诗是道德的源泉,行为的准则;“说话”偏重技巧,要说得动人,也要诗来帮忙,典籍动不动就会引用“诗云”的原因就在这里。典籍中的“诗云”,不仅为文章的观点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统依据,而且因为古诗词中丰富的名物、恰切的比兴、优美的旋律,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绘声绘色,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因此,古诗词的教学目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第二,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第三,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把握古诗词的意蕴乃至灵魂。
二、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任务的实施
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并与听、读、写紧密结合,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学生审美。
1.朗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真正意义上的吟诗已经基本失传,我们现在说的吟诗,可以说就是朗读。朗读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对于美育尤其重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从而抉择作者的意境和形象。朗读还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美。另外,朗读还可读出作品内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有多种形式,可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也可以分角色读等。对好的文章要反复吟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想像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道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而富有画意的特点之一。当我们读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句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几颗稀疏的星星挂在天空,几点飘动的雨珠洒在山前,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人们仿佛与词人一起沉浸于这清新宁静的乡村夏夜里了,我们的心都陶醉其中了。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的是夫妻之情,男女之爱,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理解这种感情,但可以比照一些爱情故事加以想像,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此外,举办朗读会等,也可以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二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其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诗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档次也有帮助。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以讲代读的状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古诗文的教学摆在一个较之过去更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教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学生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
浓等。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对于诵读有如下论述:“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了解一个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声诵读。作品一被诵读就成为好懂的了。”“诵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理解与懂得,而且还在于熟悉。”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积累下的古诗词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所以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古诗词的记诵,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这样,所学古诗词也会在日后真正成为一笔润泽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在考试后付诸脑后。
(三)反对死记硬背,加强理解、阅读和积累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方面机械记忆,不易记;另方面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其背诵默写。
另外,词义识记和诗文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而记不住古诗文词义,根源恐怕在于古诗文的见识数量太少。古诗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高中生之所以对古诗文理解力强些,除年龄大、理解力强些外,见得多应该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课文外,教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四)详细书写作者简介,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时,不应介绍只是空洞的字号称谓生活时代,更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经历和创作风格等。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介绍作者时要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
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也”字,当我们见识了一定数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老师引导学生集中理解归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余闻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至于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在句中翻译不翻译、怎样翻译,则要根据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来定。文言实词意思的确定,尽管可以采用语言环境推断法、多音字不同读音辨析法、词性变化辨析法、依据通假规律辨析法、从已知到未知推断词义法等,但见识到一定量时的归纳整理,能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如“长”读“chang”时,可作名词,意为“长度”,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作形容词,其中一个意思是“两端之间距离大”。也许,这样梳理归纳以后,学生记起来还会有些困难,教师还可进一步动脑筋,比如,把几个意思编成一个故事,编成几句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巧记。
此外,学会鉴赏古诗词,古诗词赏析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素材。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语文的教学方法,又要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现分类阐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教育即生活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要想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的教学就必须和生活挂钩。因为生活是 语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靠教师渊博的知识,靠教师丰富的情感,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固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 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 各科知识的“橱窗”。可以说,语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也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中的热点应该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课堂之外。在教学中可利用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和同学们就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引 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感到语文的学习好似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而是让他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一切又来自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 系,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二: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的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因 此应让他们
用心爱心专心
1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不一定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的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的事情的发生。阅读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可要求 学生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老师提问题,可以和老师交流。长此以往读书笔记便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老 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扇窗户,成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通过读书笔记知道了学生的心声,了解到了学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思想的矛盾。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学习好,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宠儿、都渴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器重,成为同学和朋友的骄傲、都渴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自豪。只是,因了我们太看重成绩,太看重结果,太过于现实,太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会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能立竿见影的学生身上,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一 轮又一轮的复习当中,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研究考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的研究。把自己的意志横加在学生身上,而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岂知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在一种力量的强迫下被动地接受我们自以为是的谆谆教导,而完全失却了自我,他们甚至把学习看成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完 成任务这样的心理状态又怎样能使他们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教学之余,找一切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谈风土人情,拉家常琐事,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尽最大可能理解学生,尤其是理解他们的苦衷,尽量满足他们看书的愿望,在每次阅读课前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到学校图书馆去给他们挑书,尽可能向学生敞开心扉,谈社会,谈人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学生甚至把读书笔记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任务来完成,阅读的效果也随之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认为,要成为“良师”,必须首先成为“益友”。而“益友”的核心不是“才”,不是“艺”,而是“德”,是完美人格的无穷魅力。只有当教师以其完善的人格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三:作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语文老师非常头疼的一个话题,原因是学生不愿写,不会写。每到作文 课,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不得不写,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可以说学生是皱着眉写完的,老师是咬着牙看完的,有些学生的作文简直是让人目不忍睹,空话、废话、大话连篇,错字,别字也是屡见不鲜,所举事例用老掉牙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可让学生自己改作文,然后把他们认为好的作文在班里公开 读,然后同学们再评论最后由老师定论,这样可以欣赏到许多同学的文章,使同学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写作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写好的问题了,同学们提出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一些理论,而不能有机的和实践结合,比如老师总是强调真实,强调创新,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实呢,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老师可利用同学们的范文来和理论结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实。让学生知道作文要以情感人,但这情应该真实,让学生知道平凡中同样可以孕育着伟大,应该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
用心爱心专心 2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的语文学好,我们同样需 要活水,这活水说白了其实就是生活。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离开了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但仅有生活是不够的,它只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做师长的应该放下我们的架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我们不应该仅仅授之于“鱼”,而 更应该授之于“渔”。古语云:“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我们必须要先利我们的“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 术。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初探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强调了它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
传统观点认为古诗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面对初中学生,如果只是“意会”,不去“言传”,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吗?鲁迅在《社戏》中描述了一个渴望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少年,他对古诗词的厌学心理无疑是这种作法产生的必然结果。下面就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教师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二、培养朗诵技巧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诵读。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是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然后师生齐读,先把字音读准,然后对难于理解的词句作点拨,容易理解的可发动学
意境全出”的效果,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紧紧地呼应了前面的“潮平”和“风正”,可让学生充分想象水涨河宽,风吹帆满的美景,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有益处的。
五、感受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起着重作用。其中主要通过借景抒情和练字来达到这一目的。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山清水秀,酒旗春风„„但诗人并未陶醉于大好的春光当中,结句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一个“更”字写出了对老朋友分别后无限的牵挂和思念,收到了“一字千钧”的效果。
六、坚持古为今用
毛主席早就提出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作了成功的尝试。在〈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化用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使意境更为壮阔高远;而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则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毫无斧凿之痕,并翻出了新意。成功地借鉴古人的创作方法或化用、引用古人的名句,不但能体现个人的艺术修养,而且能使自己的文章增加文采,同时也更好地继承了祖国灿烂的文学遗产。初中生接触了一些古诗词后,同样可以在作文或课文外文学创作中作有益的尝试,教师应鼓励成功的借鉴或引用,但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恰当;二要准确;三要适度。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据此,我们就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育的对象和教学的内容,寻求科学的规律,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第五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拾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拾遗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审美 品位 吸收 ??作
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着“审美-品位-吸收-创作”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在欣赏的基础上继而品位古诗词,之后吸收古诗词中的文学养分,最后结合自身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以下就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审美的体会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千挑万选挑选出来的佳作,而且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其中那些措辞典雅、韵律优美的古诗词,是学生们进行审美的最好对象。对古诗词的审美可以从宏观上的整体美进行,也可以从字句中的细节美进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耐心品味,从而发现和鉴赏其中的美。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审美过程中,对作者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进行审美,发现它们单个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美感,但是串联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悲凉、凄婉的美感,再加上“夕阳西下”的照耀,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景物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模糊的画面,仿佛与西方印象派的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为学生塑造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在审美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了。我们结合审美体验的基础,采用语言塑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品位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们根据这些条件,获得了逼真的感受,仿佛是身临其境一般。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品位过程中,首先我为学生运用感情色彩进行诗词的品读,尤其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随着天涯的“涯”字慢慢拉长变弱,学生们好像感受到那人骑着瘦马渐渐远去一样。之后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动画,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到作者那种意欲“断肠”的哀愁。
三、吸收古诗词中的特殊写作技法
对于古诗词的写作技法来说,有排比、对偶、层叠、呼应、关联等诸多技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吸收这些特殊的写作技法,为我所用。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特殊写作技法的时候,应该以应用为标准。要超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以赏析为止的界限,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技法吸收过程中,为学生重点解读诗中以层叠景物描写衬托主旨思想的技法。并解读作者使用的多种层叠景物都具有哀婉凄凉的共性,这样以九种景物加上夕阳衬托出来的“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就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凄凉感了。
四、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进行古体诗词创作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审美、品位之上,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吸收继而进行创作。对于古诗词的创作来说,要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元素投入进去,在韵律和文体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继承古诗词中高雅的品位与美感,发展古诗词的价值,让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例如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对《天净沙?秋思》的审美、品位、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以《天净沙》曲牌为主题的古诗词创作。学生们根据《天净沙?秋思》的景物层叠渲染手法,结合自身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当代的《天净沙》作品。他们的作品或表现当代学生的美好校园生活,或反映自身的情感体现出了不同的个性。
就如学生刘某创作的《天净沙?开学》一曲,其具体内容为:“花红柳绿新春,暖风吹拂校门,课桌讲坛学子。开学时节,共把知识吸吮。”这一首《天净沙?开学》同样通过景物层叠,描写出了学子在新春开学的喜悦之情与吸吮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诗词创作教学使古诗词在今天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根,让古诗词在今日社会得以发展。我认为,让学生在继承古诗词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的一种负责的态度,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希望更多语文教育同仁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是进行审美、品位的教学,也要适当的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教学,使我们的古诗词能够焕发更多的生机。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继承之上,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的教学会使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不断发扬光大,会使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会使我们的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参考文献:
[1]易超.创新教学方式争做智慧型教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浅析[J].教育,2016,(11):226.[2]赵秀辉.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教育,2016,(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