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含五篇)

时间:2019-05-12 07:5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篇:1.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生支教就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那么,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呢?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还不了解的同学们可以来看看哦~

大学生支教是为了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在贫困偏僻的山区里,有很多求知若渴的孩子,那里条件落后,居民普遍都没有文化,这样的山区里最需要的就是教育,很多人都因为条件太过贫困,因此不愿意在那里当老师,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就是改善偏远山区的教育情况,让那里的孩子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可以读书,用知识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大学生支教也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在这些贫困偏远的山区里,没有空调,没有冷饮,甚至有可能连水都很少,在这样条件匮乏的山区,最能考验的就是大学生的毅力。能否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支教,是对大学生的一大考验。

从事支教的工作,不用应聘,不用投简历,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爱心和知识。大学生支教工作的意义非凡,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考验,更是可以体会到孩子的单纯和美好。结束支教找工作时,如果你的简历上有这么一段经历,我相信,面试的学校也肯定会对你多一分好感。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理解的大学生支教的意义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小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投身支教事业。

本文来自 乔布简历 http://cv.qiaobutang.com/

第二篇: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意义

大学生支教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支教的起源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我国大规模志愿者服务的开始。

为进一步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共青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

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协调、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

到2000年,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在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大规模发展一年之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开始受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关注。

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支教”活动,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文化、科技和卫生服务。其中,大中专生志愿者暑假“支教“的文化下乡和基层扫盲活动,可以看作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

二、大学生支教的快速发展

我国大学生支教从1994年正式开始到现在,大致经过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4——1999年)

1996——1999年,是我国大学生支教快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一系列的支教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支教活动,使我国大学生支教出现了第一次高潮。1996年,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部门,开始试点“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每期半年至2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1998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关于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请示)的通知》(中办发

[1996-]23号)的精神,使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扎实有效地实施,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这项计划以公

开招募、定期轮换的方式组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从事1—2年中、小学教育和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截止2007年12月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和中央直属机关组织实施了这项计划,共有近30万名城市青年自愿报名参加,先后从中派遣了17751名青年到包括西藏在内的中、西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服务,服务贫困县达到237个,已形成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和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两

种模式以及支教扶贫、支医扶贫两大支柱项目,形成了包括招募、培训、派遣、日常管理、评估、经费筹措等方面的一套组织实施和管理机制。

1999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又联合组织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按照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加接力’’方式进行扶贫支教活动。从1999年到2007年已连续成功组建了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累计从全国83所重点高校招募了2906名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赴中西部20个省(市、区)的76个贫困县(市)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志愿服务。@从1996年到1999年,我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的一系列支教政策和

开展的支教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1996年大学生支教只是作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中的一部分,依附于当时的青年志愿者支教当中。但是,1999年“研究生支教团”的成立,标志着大学生支教开始以自己独立的身份出现在我国支教的舞台上,也体现出我国对大学生支教的不断重视。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第一阶段,虽然大学生支教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是大学生支教的概念并没有正式形成,大学生支教也没有被单独地提出。大学生支教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是在大学生支教的第二个阶段完成的。

(二)第二阶段(2003一—一2005年)

2003——2005年,是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和共青团中央主要颁布两项了重大政策,把我国大学生支教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126号)规定,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5000---600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l_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一政策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关注,并在全国掀起了“志愿西部,服务西部”的大学生支教高潮,大学生支教的概念也开始正式形成。大学生支教开始成为当下社会的流行语之一,并开始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00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计划要求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政策的提出,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政策中对大学生支教进行明确的表述,这也标志着“大学生支教”得到了我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三、大学生支教的重要意义

(一)磨练意志,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支教”活动,大学生直接与普通农民接触,通过深刻体验基层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大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支教”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基层,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服务基层,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大学生“支教”活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基层、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支教”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支教”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基层,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基层,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基层中去,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基层人口素质,把巨大的基层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基层培训科技人才,帮助基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第三篇:短期支教意义何在

短期支教意义何在?

我们也许怀着美好的心愿,想着带给孩子们光明和希望,我们带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来到了乡村,但我们却做到了哪些?试问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能做到什么?我们最多能做到哪些?也许你会说,我们早起晚睡不都是为了孩子们吗?可是我们是否做到静下心来反思:大量的劳作不等于丰富的收获,也许往往是劳而无功。短期的支教就真的可以理解成支援教育吗?那岂不是夜郎自大,班门弄斧,自欺欺人。做到真正的是以传授只是以思想为主,其他的一切为辅,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即使我们二十四小时讲授书本知识,甚至于测验考试,又能讲多少呢?孩子们又能接受多少呢?短时间要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可能,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却并非不可能。注重思想上的引导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是他们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憧憬,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否则短期的支教留下的只是短暂而快乐的时光,若如此,支教的初衷又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开开心心离开,留下无所适从学生吗?

是的,毋庸置疑,支教的确带给孩子们知识、快乐。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大学生所具备的丰富的知识阅历,对他们探求知识的引领,以及他们想摆脱贫穷,想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孩子们的渴求眼神,泪水透视着什么?那是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啊!我们不需要林花谢了春红,曲尽人散;让思想的余温恒久,让孩子们求知的态度如影相随。

附:张静,这只是我的一些浅谈,希望给你的支教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四篇:支教的意义

灯塔计划——全国首家纯民间义务教学组织,正在广东怀集进行第二轮的实践。

这个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教育现状和师资力量的志愿者组织,旨在“通过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义工下乡义教,带给乡村孩子们全新的知识,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模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气息,唤起学习的动力和生活的追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它的发起缘于中国乡村教育普遍而易被忽略的现实:教育硬件的改善无法弥补师资素质低下的缺憾,教师相当有限的授课能力难以担当起引领孩子精神世界的使命。

“我们做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不是补课而是做人。”组织者这样诠释该计划的意义。

那么,灯塔之光照亮了什么?当义工们收获了诸多感动和赞誉时,也遭遇了意外的困境——真实*人的乡村贫困图景令他们负重难行,来自教育体系内的无声冷流则让他们在困惑中开始了自省。

这个关于非政府组织影响力的考察标本,或许能让我们思考更多—关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问题,关于在一个走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国度中NGO成长的生态问题。

学会了表达自我

怀集位于粤西北,山清水秀,有“小阳朔”之称。但旅游业并未发展起来,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去年财政收入为8000万人民币。全县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素质偏低的情况,只有0.8%的教师是正规大学毕业;英语教师缺乏,八成以上的小学皆因师资问题而无法开设英语课程。

“灯塔”在怀集已开辟了两个义教点:永固镇和桥头镇。从2001年7月派遣第一批义工下乡任教以来,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义工开展义教活动。参与该计划的义工前后已达100多人,大多数成员为在校大学生。

桥头中学。告别会刚刚结束,伤感的气息笼罩着校园。该回家了,孩子们还依依不舍地聚集在教室门前。上午一宣布义工要回广州了,孩子们就开始抹眼泪,义工们眼睛也红红的。

“城里的哥哥姐姐教会了你们什么?”记者问环坐在一起的初中学生。

“快乐。”“懂得了人生。”他们纷纷答道。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一个皮肤黝黑的女生声音低低地说,神情有些羞怯。

继而她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三个理想:好好读书,以后才能帮助穷人;当医生;做一名军人。说时,她的眼神出奇的晶亮。

可是,也许明天,因为学费或没有考上一中,她就得告别学校。

“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看着这么多学生面临着失学,看着这么多学生面临着比我们还要大的压力和困境。”一位义工在网上这样写道。当地的失学辍学率已超过20%。念书的孩子少有快乐的课堂外生活,放下书本他们就得下田干活。

他们脆弱、自尊,不轻易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姓名。“姐姐,别看我们平时看上去那么开心、快乐,其实心里常常苦得很。”女义工面对许多女生的倾诉,内心很震动。过早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应试带来的枯燥、沉重的学业,还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迷惘„„孤独、无助,过于内向,是许多孩子的心灵状态。

心理课给了他们一个开放心灵、缓释压力的机会。让孩子们尽情地倾诉,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最痛苦的经历、最无奈的问题、埋藏心底的小秘密„„义工逐一解答、疏导,更多的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勇敢、自信地表达真实的自己。

在义工们理解、关爱的目光中,往日沉默、害羞的孩子也走上了讲台。

一个瘦弱、单薄的孩子向大家讲述了从未向人提及的伤痛身世: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没了,哥哥很早就在外打工,去年因事故去世了;进城打工的爸爸挣了钱就包起了“二奶”,很少回家,他像小草一样被人遗忘„„

一个年纪稍大的女孩讲述了两次辍学的经历:14岁时就出去打工,经常受人欺负,她至今很感激在困难时帮助她的三个人;三年后,她回到了学校,继续完成没念完的初一。

许多孩子边说边哭。没有谁这样关注他们的内心,没有谁这样关爱他们的成长。这在他们的生命中是第一次。

结果,一堂课上下来,义工和孩子们哭成一片。哭声中,孩子们学会了倾诉,学会了表达自我——心扉洞开中,体验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愉悦。尘封已久的心灵透过一丝豁亮的阳光。

人生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义工出的题很特别:园子里有老虎、孔雀、猴子和狗,你最先放弃哪个?不同的选择带来的是不同的人生。在义工们的细细诠释中,他们懂得了亲情、友情和人生„„

用泥沙、水和小球制作的微型景观,形象生动地向孩子讲述人生的哲理。关于自信、乐观和进取,还有社会竞争„„这些在他们从前的学习系统中是陌生的、懵懂的。

用剪贴画来“亲近”单词,通过小品了解语法用法,激起学习的乐趣。原来枯燥的英语上得趣味盎然,面目可亲。

还有一些实用的课程和活动激起了学生们极大兴趣。考虑到学生以后万一不能继续升学,投入到社会工作时可能接触到某些行业,给他们一些基础知识,授课时讲述一些社会生存守则,帮助他们树立“停止学业但不停止学习”的观念。

这些实用课程有“驾驶执照与行车安全”、“水泥混凝土的基础知识”、“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环保与人口”、“写作技巧”等。还举办了“模拟招聘会”,新颖的求职方式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义教毕竟是短暂的,留给孩子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是长久的。在孩子们的作文和来信中,充斥着诸多这样的感性文字:

“小燕子,你跟着夏风的脚步走了,以后会怎样呢?你想,我这只孤鹤的命运会怎样呢?眨眼之间开心日子没了,可惜时间不可倒流。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小燕子真的这样走了„„”

“这次我真的彻底服了—五体投地!这是明媚的阳光啊,我的心很温暖;这次我彻底地哭了,没有什么理由使我不激动流泪,你们的真情让我感叹生活的美好„„”

“记得你们第一节课里送我们的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那20天后的第一天,我便许下了海誓山盟,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这一切,不再让我们的后代重演历史悲剧。”

碰撞激发改变

“这种力量好像看不见,没办法立刻看出来,但它会潜移默化地慢慢体现出来。”永固中学团委书记任桂林对于灯塔理念“方向引领一生”,有着深入的理解。

2001年暑假,灯塔计划义工首次赴永固中学进行了28天的义教。义工们给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四件“礼物”: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感受快乐、个人发展计划。其中个人发展计划是义教活动中的重点和总结,也是对“方向引领一生”理念的实践。为了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义工们和学生住到了一起。

条件是艰苦的,砖头做灶,食宿不便。但取得的效果令人欣慰。任桂林告诉记者:“学生的进取心比以前强,心理上自信乐观。义工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给山区学生以很大的触动。现在学生投入学电脑的热情高了,男女同学的界限也打破了。”理想主义教育在这个贫瘠的山镇播下了根苗。

令桥头中学校长诧异的是,义工短短20天的义教,往常调皮的学生怎么变得听话、乖巧了?上军训课,学生们表现得从没有这么认真过。立正、稍息、齐步走,单调的指令竟做得一丝不苟。

校长很迷惑:“你们的成果是我们很长时间都达不到的。”

学生却说,在哥哥姐姐眼里我们都是好学生;而平时我们是坏学生,老师不愿管,我们就放任自己,过后心里又好后悔。

当地老师也来听义工们的课,深受启发。后来义工去听一位数学老师讲课,发现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活跃气氛的细节,和义工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老师说,你们的课学生爱听,我们应该学习。

碰撞激发改变。怀集县教育局林局长把灯塔计划比作乡村教育改革的“催化剂”。目前,乡村教师素质的提高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实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义工们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传统因袭的那一套必然产生碰撞,这种碰撞带来的冲击对乡村教育现状是个良性促进。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教育中的问题有所认识的话,应该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省,从观念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灯塔计划的积极意义是应予肯定的。

农民们对这群“半大的孩子”充满了敬意。在他们眼里,不收学费帮助自己的孩子补习功课,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他们很欢迎。“我那孩子还请老师多费心了„„”朴实的农民又是愧疚又是感激。

但在家访中义工们常常遭遇的是,家长们困窘、疲惫的脸。“有钱就读,没钱就不读。”之后,便是沉默。多子女、地里刨食永远填不满肚皮,教育在这里成了奢侈品。

面对此情此景,“方向引领一生”从何谈起?义工们开始产生了困惑。

新的平衡如何建立?

更困惑的事发生了。2001年暑假接受灯塔义教的学校,在第二次的寒假义教中,义工们感到事情起了微妙的变化:上次来时校方十分认同灯塔计划,并积极配合,在食宿、教学等方面给予帮助,表现出的热情令义工甚为感动。但第二次来时,义工们在寻求生活帮助时,却常常找不到该校校长,即便面对义工时,校方的态度也表现得模棱两可。

初次义教的成功可以说有目共睹,为什么灯塔突然遭遇无声冷流?是否义教设计的理想框架与校方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还是灯塔成功的亮色激起了乡村老师无端的反感?

不久,有知情人士悄悄透露:就在第一次义教结束后不久,校方召开了一次会议。在关于灯塔计划对学生的影响问题上,老师们争论得很激烈。一部分老师认为,义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相当一部分老师则指出,灯塔的出现扰乱了学校原有的正常的应试教学思路,义工倡导的愉快教育脱离了乡村教育现实。与此同时,校园里出现的反常现象让老师们深为忧虑。

早恋现象露出苗头。城里来的义工率先倡导男女同学应打破界限,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也许义工们没有想到,这些正值青春萌动期的乡村少年远比他们倡导的走得更远。老师们不止一次地发现,这些往日害羞的男女同学竟然“明目张胆”地去找异性,并且敢于在老师面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那种震惊可想而知。

义工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城市的现代化气息对于每一个山村孩子无疑有着无穷的诱惑力。青春勃发的哥哥姐姐们成为他们狭小天地中的一道亮色,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偶像”。第一次,他们如此真实地看到了城乡生活的鲜明鸿沟,一些学生开始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现得学习浮躁、意志消沉。

师道尊严被打破。尽管义工们是作为朋友的身份走进了乡村孩子的视野,但这些处于封闭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还是把他们视为“老师”。他们朝夕相处,甚至同上课共嬉戏。这种新型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情和快乐。

更重要的是,义工们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热爱上了活跃、自由的课堂,但这一切终归短暂。在这之后的漫长学校生活中,他们不得不回归从前的课堂秩序:严肃,有些沉重,甚至呆板。失落和抱怨包围了他们。老师们接着就发现,课堂纪律开始差了,学生不爱听讲了,自由化倾向重了。“学生更难教了。”老师的威信开始动摇。

这些“拿起课本是老师,放下书本是农民”的乡村教师不能不惶惑。常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上的他们,在背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沉重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经常走上长长的山路追访失学的孩子,每学期末还得挨家挨户地追讨拖欠的学费,忍着性子去听家长的叹息、哭诉。甚至校方有令,学费缴不齐的话放假不得回家。

这些面容略略憔悴、神情举止流露出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教师,和热情奔放、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大学生义工,谁会赢得孩子们更多的尊重和拥戴?或许,这种参照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义工们像候鸟一样飞走了,但在大山深处,这个群体仍得坚韧地承担起乡村教育的不圆满。

但在随后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没有老师否定灯塔的意义。当问及义教带来的问题时,他们更多地表现为含糊其辞,甚至缄默。关于尊严的问题,关于人性的困惑,或许是他们自己也不可解的。

“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却没有建立起新的平衡。”一位叫simeng的义工这样自省,“诚然,这些乡村教师的学历的确不高,授课语言也不如我们动听,但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长期的、坚定的奉献者、促进者。对一个乡村孩子来说,影响他们一生的恰恰是这些沉默的启蒙者。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和关怀。”

那次会议后,校方对灯塔计划的结论是:正面效果还没体现出来,负面效应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但在随后的接洽中,校方并没有把问题明确地摆出来,口头还给予了肯定。但,热情明显消减。

老师态度的变化更加明显。灯塔计划希望组织当地老师和义工们一起义教,以达成相互交流沟通的气氛。但当他们发出邀请时,老师们却婉拒了。

今年暑假,当灯塔组织者向该校发出义教申请时,原计划本应成为义教点之一的这所学校却婉拒了。记者赶到该校时,空荡荡的学校只有几个学生在补课。一个学生告诉记者,去年他参加了灯塔,英语提高得很快,性格也变了不少,可惜今年他们不来了。说时竟有几分惆怅。

以前负责接待灯塔的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学校要补课,教室要搬迁,领导班子要换届,所以没时间接待灯塔。他再三强调客观原因,倒让记者半信半疑起来。

一场义工间的争论

灯塔理念是否超前?灯塔究竟照亮了什么?冷静考量正在萌芽、生长期的灯塔艰难的步履,也许不能不思考:是我们过于简单、乐观的头脑低估了乡村教育沉积日久的难题,还是应该质疑非政府组织在一个正在努力走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国度里生存的现实性问题?

这些疑问像迷雾一样笼罩着热情、疲倦的义工。他们一面感受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泪水,任凭那种珍贵的感动涤荡着心胸,一面却陷入了彷徨、迷离的思索和争论中。

“坦白地说,我的热情在渐渐消减。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精神的使者,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让孩子们领略知识的魅力,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还有,保持一个可以延续下去的习惯。方向引领一生?这个命题太宏大,我不能承受之重。”新兴小学义工孙尉翔说。

义工于亮走进灯塔,则是“想看看像这样的民间志愿者组织能走多远”。多次家访后他发现,这里的农民家庭一年粮食都不够吃,遑论供子女上学。不久他们又发现,家长们对他们的家访也炼就了一套“应付”办法:“老师,喝麦粥吧。”客气而保持距离。关于孩子辍学的事则避而不谈。

“或许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来说,首先急需的是‘希望工程’。单纯的精神扶贫是空洞的,必须辅以物质扶贫,才能真正贴近乡村的现实。就像钱老师那样身体力行,才能让志愿者组织拥有得以成长的坚实基础。”义工们又一次提到了钱老师。

钱福庆——来自香港的义工,在新兴小学义教已有一年多了。在此之前,他多次在韶关的希望小学义教。“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服务他人。”抱持这样的价值观,他离开了供职11年的爱立信公司,决心投身于乡村教育。

这个被山间阳光晒得黝黑的年轻人帮农民干活,上门听农民们倒苦水,帮助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他在当地农民中的威望堪称“精神教父”。在这背后,是来自香港众多义工的“义教基金”的支撑。

钱老师的教育理念很简单。“教孩子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好人。”这种单纯、朴素的理念是如此贴近、自然地附着在英语课中。在新兴小学,你会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说“最喜欢的是英语课”。他们簇拥在钱老师的身边,脸上充满着被关爱的天真笑容。

老师们也拥戴他。他像是在这里生长起来的植物一样,如此和谐地融入到整个生态中,没有遭遇诸如“水土不服”的尴尬。他带给这里的不是冲突,而是祥和。

这个香港义工的义教版本可否给灯塔一些自然的启示?或许对于许多一腔热血的志愿者组织来说,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将这种基于爱心、同情心、信赖感的义助之举,更深地“体贴”于本土的民间现实,探寻受施者的真实需要,考察那一方的社会生态。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志愿精神”所应有的人文关怀情怀。

那么,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灯塔计划是否应更多地专注于如何与当地的教育现实接轨?实际上,头脑清醒的义工已经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义教思路: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很容易走极端。如果我们的课程设计缺乏一定的‘平衡’,他们会比我们走得更远。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的规范比他们知道的多得多。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也许学校现行的教育过分偏重于‘规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偏颇’而将其‘一笔勾销’。如果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与现行教育对立的‘服务’,那么,我们在做‘减法’—在抵消学校教育负面因素的同时抵消它的正面影响。如果我们想做‘加法’,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与学校教育的‘延续性’问题,比如,对‘规范’教育的延续和更深入。”

正如中国大多数的非政府组织一样,灯塔计划起步伊始遭遇的困境是难以言说的:这个被中央电视台和境外媒体纷纷赞誉的民间公益性组织,至今还游离在法律的边缘!注册难带来的“身份”问题决定了它“活着”的艰难;义工构成的单一使得该计划面临着“输血不足”的困窘,它迫切需要社会人士的参与、扶持。

这些难题还在延续,争论还在继续。但由此碰撞出的新思维也正在破土而出。

第五篇:大学生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未来方向的思考

2010010870电01刘大钊

2010010129结02缪泽

【概要】: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目前短期支教发展的有利方面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在了解支教活动意义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意见。

【关键字】:大学生短期支教发展方向

现在大学生利用假期下乡支教的活动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可以说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志愿者大军。这种形式的活动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它是一种善良之举,触动了人性的深处,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尽自己所能把知识文化带到农村,这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负社会责任的重视,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再者,下乡支教调研把知识与实践结合,更能反馈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吸引和运用。然而,事物总有其相对性,我们在感受到支教意义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目前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更深刻地认识到支教受众的需求,从而确定好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背景

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其中,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的文化下乡和农村扫盲活动,可以看作是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中开始出现专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场所——打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产生,也为大学生支教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特别是在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2005年“三支一扶”计划之后,打工子弟学校开始普遍成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支持和帮扶对象,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社团本着“为流动儿童献爱心、改善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愿望,纷纷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从1997年,首师大晨曦社作为北京第一个参与流动儿童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开始,到现在打工子弟学校大学生支教已经有了10多年的历史。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支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支教的问题,提升大学生支教的效果,就成了现阶段大学生支教的当务之急,也是大学生支教未来发展方向确立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成效

1.1对接受帮助的学生的影响

(1)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群体认真对农村未成年学生开展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处于相对教育环境较差的农村未成年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启发、教育、纠正,让真正代表社会发展倾向的东西成为这些群体身上的一种既得的习惯。

(2)有效激发崇拜心理。对学生崇拜心理的有效激发,有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3)扩展兴趣爱好,增强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学习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

1.2对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

女,具有独立性木强、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三下乡”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能够磨练意志,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在支教活动中,集体的生活、相互的帮助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加热爱集体,利于将来事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支教期限太短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部分学校的校长认为支教工作为解决教师短缺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给学校的管理工

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年一茬由于更换人员在学科上的差异给课程的安排带来了不便,同时由于这种行为的短期性使支教者在支教快结束时情绪不稳影响工作。

2.2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大学生水平的充分发挥

在支教人员中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比重不大,志愿者虽然大多乐于接受陌生的教

学工作的挑战但面对具体的教学工作任务常感到力不从心。乡镇中学最缺的是数学英语语文 师,而前去支教的大学生往往又不是学这些专业的,这些大学生只好“现学现卖”。

2.3支教大学生后顾之忧严重

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都面临就业问题。部分支教者认为一年的支教对贫困

地区的教育做了贡献而对个,人却是损失。服务一年后又把他们推向社会还不如早点走向社会寻找就业出路。由于担心就业,有些支教人员情绪不稳定甚至有些人一边教课一边又在四处找工作。同时支教大学生中也都存在一种编外的感觉。更是担心在一年的志愿服务中做出的成绩得不到认可,志愿服务期满后在学校和本人达成一致意见时也不能留下来就业。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支教有短期的、志愿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不少支教者是将支教当做一种“个体锻炼”、“优势积累”和“就业缓冲”来看待。在对服务期满后的打算进行调查时, 更多的人是一边支教一边为将来的目标做准备, 对于未来的就业目标, 处于观望和比较状态, 只有少数支教大学生表示愿意将支教作为自己未来长期的事业, 争取考得编制, 然后继续(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留在学校任教。既便如此, 仍要视教师编制是否能够取得、工资及福利待遇的高低而定。而农村真正的需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全面进步,支教虽能达到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目的,但短期支教只能有限的提高农村老师的教学能力,在硬件方面没有大的进步,这仍会使农村的教育被城市越拉越远。而教育的落后会使城乡差距继续加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我们应继续大力推行农村支教,并通过改善农村教育的待遇和硬件水平,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农村,是农村教育得到真正的提升。这也正是短期支教真正的目的。我们也应作出改变,使短期支教达到最初的目的。

下面是我们总结出的发展方向:

1)招募高标准化

目前,各支教社团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上基本上都是宽口径的,对招募志愿者缺

少具体选拔标准,志愿者队伍良莠不齐,而且也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适合支教工作。

首先,要减少盲目报名,找到真正愿意去支教的志愿者。我们可以在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前应该增加一个类似“企业宣讲会“性质的“志愿者招募宣讲会”,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报名参加志愿者支教之前就能对自己要去支教的学校、学生、支教时间、支教内容、支教责任、支教要求等等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地认识,这样可以减少大学生志愿者盲目报名,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报名的有效性。

其次,要严格要求,提高标准。支教志愿者招募后,要对志愿者的支教时间和支教任务严格要求,强调支教的重要性、影响性和责任意识,对于不能完成志愿者支教时间和支教任务的应该“鼓励退出”。同时也要对志愿者进行基本信息统计,根据志愿者的兴趣并征求志愿者的意见确定支教方案。

2)组织和管理完善化

首先,要加强志愿者管理,减少志愿者流动性。可以在支教过程中,通过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大学生支教的凝聚力,通过情感的手段提高对大学生的管理和约束。

其次,要加强支教管理。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前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负责支教的负责人或小组,要检查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的备课和教案,没有备课和教案的大学生志愿者不能准许去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并进行登记备案。

最后,要加强支教形象管理。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要要求自己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人师表”,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时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保证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正面的榜样。

3)信息交流多元化

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反馈。一方面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负责支教的人员和机构要定期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支教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集中予以反馈并给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一定的支持和建议。另一方面,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负责人和机构,要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反馈机制,在志愿者支教的同时接受志愿者的反馈,能当场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可以在定期的支教反馈或总结会议上给志愿者予以反馈。

其次,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与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学生志愿者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带给学校教师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给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弥补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志愿者与支教学生的交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更加了解自己所支教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支教需求,更好满足学生支教需求,还可以促进支教中的“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4)建立评估激励体系

支教的大学生社团、学校院系、党团机构要在自己的志愿者团队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者支教评估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志愿者支教评估小组,支教评估小组成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跟随大学生志愿者支教进行观察和记录,另外支教评估小组的成员还要征求学校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所支教班级的学生的意见。大学生志愿者支教评估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志愿者支教的次数、每次支教教案、支教总结、评估小组支教纪录、学校老师的评估建议、学生课堂建议等内容,对评估中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对评估中不足的大学生志愿者要进行持续支持和进一步培训,对评估中不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要停止其继续进行支教。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体系的建设,应该包括大学生的价值激励、成就激励、提升激励和快乐激励,使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支教的价值、支教的重要性、支教的收获和支教的快乐。

5)支教方式创新化

1.创新支教内容

由于学校教育、教学安排的学期性特点,和大学生支教缺少连续性的特点,大

学生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上很难和学校取得一致性。再加上,大学生缺少支教专业知识、技能及教学经验,使目前支教不仅无法补充学校的教学活动,反而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给学校及教师增添了负担。所以,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大学生支教的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支教的内容。大学生支教并不一定要担任教师的重任,也并不是一定要给学生上课或亲自、单独组织教学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多地从“支持者”的身份出发,可以从承担学校辅助教学的工作开始,例如可以从帮助教学负担繁重的教师入手,帮助学校老师批改作业,开班会,协助开展学生活动,这样既可以弥补大学生缺少支教专业知识、技能及教学经验的缺点,也可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支教的作用。

2.延长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周期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基本上是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但是由于大学

生志愿者支教“无头无尾”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真正支教时间也就是“12周”左右,所以在支教时间上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时间上,我们应当延长大学生支教的周期,由原来的“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支教周期“延长为“以一年为一个支教周期"。这样,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时间的衔接上,就可以给招募新的大学生志愿者争取时间,也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支教时间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无头无尾’’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支教未来必然是朝着标准化、多元化、创新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支教问题的解决和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大学生志愿者、农村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 王瑞 2009年5月

【2】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赵芬《大众商务》2010年3月(111期)

【3】激情燃烧在西部 西部地区大学生支教情况调查李真

分工:

刘大钊:查询信息,撰写论文

缪泽:搜集材料,提供意见

下载1.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大学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支教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第13批实习支教学生代表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在新疆实习支教的成长与感受。在学校的关心与帮助下,我们圆满完成第13批实......

    大学生支教发言稿

    大学生支教发言稿1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转眼间支教工作已接近尾声,这十八天的支教经历已经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十八天的酸、甜、苦、辣,早已深深地......

    大学生支教体会

    大学生支教体会 2011年4月25日-2011年4月29日,我们政法系28名在校大学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奔赴马坡小学支援教育、宣传法律,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自然也是开心不已。短短五天......

    大学生支教调查报告

    暑期下乡支教实践调研报告 调研课题:大学生下乡支教对大学生和农村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调研地点: 辉县固村小学 调研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8月25日 调研目的:1.通过对大学生暑......

    大学生支教欢迎词(大全)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能够利用到欢迎词的场合越来越多,一般的欢迎词都是一种礼节性的外交或公关辞令,宜短小精悍,不必长篇大论。为了让您在写欢迎词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网获得更多内容。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又是一路风尘仆仆、又是一夜星光灿烂、......

    大学生支教感言

    我的支教感想(心得) 2013年11月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我院组织的大学生支教活动。现在回忆起在这次支教活动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和玩耍的情景,真的让我好像又回到了我的......

    大学生支教总结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一行九人受到了当地小学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孩子们和老师的反应应该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无比支持的!在这次活动中我没有承担教课的任务,在得到学校老师的同意后,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