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内容及考核办法
一、教学内容
分六个模块,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任意一个模块中的一个参考选题做。
1、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对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历史的了解,理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正义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但根本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造成的。帮助学生认清“告别革命”的错误言论。
参考选题:
(1)参观考察广西革命纪念馆(2)考察凭祥友谊关
(3)评“中国要康乐富强,先得被殖民150年”。(4)评义和团运动 “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
2、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如何正确评价“革命和改良”和“革命与现代化”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改良之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最终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帮助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救国方案,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认清“革命和改良”、“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参考选题:
(1)参观考察李明瑞、韦拔群纪念碑园;邓颖超纪念馆;雷经天故居;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2)太平天国的救国方案为何失败(3)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4)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却能成功(5)孙中山的《建国方案》评析
(6)辛亥时期志士仁人选择革命道路的原因(7)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与李明瑞之死(8)从“湘江战役”看“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危害(9)百色起义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10)“城市中心论”为何在中国行不通?(11)“告别革命论”评析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 通过此内容的学习研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悲壮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能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参考选题:
(1)参观考察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桂南战役阵亡将士纪念亭、“千人坟”。(2)策划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念日的纪念活动(3)抗日战争中的广西学生军研究
(4)《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及深远影响(5)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
(6)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7)查阅资料研究日军在广西的暴行
4、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 教学目的:
如何理解“三个选择”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研究,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选题: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2)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3)十月革命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
(4)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
(5)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为何抛弃国民党而选择共产党
(6)第三条道路为何破产
(7)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教学目的:
通过相关内容的研究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客观评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理解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是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分不开的。
参考选题:
(1)毛泽东的强国思想与艰难探索
(2)考察“冬泳亭”并研究毛泽东冬泳邕江的历史背景(3)我的家乡从建国至今发生的重大变化(4)从服饰变化看新中国的建设成就(5)从饮食变化看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6、结合专业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目的:
通过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
选题:(学生自己设计题目)
二、考核办法
(一)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纳入课程考核,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每个学生必须参加。
(二)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参与程度、实际表现为依据,结果考核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材料为依据。
(三)学习成果是指学生的社会考察报告、调研报告、论文、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等,要求不少于3000字,并遵循以下具体要求来完成:
1、题目规范;
2、形式符合要求;
3、写作态度端正,书写规范;
4、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5、能用所学理论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和思考;
6、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引用正确、逻辑性强;
7、引用资料有出处。
(四)学习成果由任课教师依据《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分标准》评分。
(五)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学习成绩考核采取学生自评、学习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分相结合的办法。即:先由学生自评、学习小组成员互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记录、学习成果的质量等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201709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方案
一、社会实践的性质、形式和主要目的
本实践教学环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12个课时。社会实践采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的形式,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让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加深对“四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走访调查、人际交往、撰写报告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利用国家法定假期或周末时间,深入河南省郑州市及周边市区或家乡的相关地点,进行《纲要》课程实践活动,并按任课教师要求完成观后感、读后感、调查报告或考察心得。
2、课程实践以分组形式进行,原则上按照各学院的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组进行,自由组合、分工后以实践小组(4—6人)为单位单独进行。(原则上每个班应不少于5个小组。)
3、课程实践的具体方式,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任课教师根据任课编班的学生数量、专业特色、学生兴趣等情况,选择适当形式,灵活实施,不做硬性统一要求。
4、实践主题的选择,以任课教师给定的题目或方案为主,也可以围绕《纲要》课堂教学内容,自行选择实践主题,但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报经任课老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社会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
1、最终上交的社会实践报告,统一使用A4打印纸打印,并根据任课教师的具体时间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随堂上交给任课教师;逾期不交实践作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实践教学成绩。
2、在上交课程实践作业时,必须同时提交能反映小组实践情况的原始材料(活动相片、访谈记录、视频资料等);如无上述原始材料,抄袭或胡编乱造者,最终成绩可记为“零分”。
3、装订顺序为:作业封面、小组分工表、小组会议记录、正文、活动照片等(左侧装订)。
附件一:课程社会实践内容与要求 附件二 :课程统一的实践作业封面
附件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内容与要求
一、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阅史有感——阅史著、观史片,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不少于3000字)。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一本与中国近现代史高度相关的史学著作、名人传记等,抑或观看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宏观背景的历史纪录片、影片等,之后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方案一:可选择的史学著作: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李鸿章传》(梁启超)、《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胡绳)、《中华民国史》(李新、李宗一)、《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丁伟志等)、《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陈平原)、《抗日战争时代》(刘大年)、《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金冲及)、《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中国现代化历程》(虞和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孙中山传》(尚明轩)、《陈独秀传——从秀才到总书记》(任建树)、《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周恩来传》(金冲及)等。
方案二:可选择的视频资料:
影视片类——《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北洋水师》、《末代皇帝》、《建党伟业》、《建国大业》、《我的1919》、《开天辟地》、《恰同学少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太行山上》、《南京!南京!》、《东京审判》、《重庆谈判》、《黄炎培》、《红岩》、《江姐》、《永不消逝的电波》、《潜伏》、《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开国大典》等。
纪录片类——《大国崛起》、《中国史话》、《百年中国》、《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共和国的脚步》、《中国1978》、《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辑》、《国共两党三次握手》、《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复兴之路》等。
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方案一:口述历史——走访中国现代史的亲历者,形成鲜活的口述历史(不少于3000字)。教学内容:
走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老前辈,抑或亲历过中国现代史不同历史阶段的普通百姓,撰写访谈录,形成充满个性且鲜活的口述历史,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各个历史层面。
实践要求:
(1)关于访谈对象的选择。根据受访人年龄和记忆状况,任课教师最好将访谈对象的年龄上限确定在80岁,下限确定在35岁,这样基本上能涵盖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
(2)关于访谈内容的选取。任课教师最好指定某些比较宏观的历史阶段的人与事,比较开放式的选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三年自然灾害)
(3)关于访谈地点。访谈地点宜采取就地原则,即学生家庭本地的人与事,这样不仅节约访谈成本,也利于学生外出访谈的安全。
(4)关于访谈作业。任课教师需要求学生不仅提供文字版口述历史,还要外加照片、录音、视频录像等资料,以证明访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方案二:参观历史——参观省内外著名的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教学内容:
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点,保存大量珍贵照片、文献、实物材料和反映当时场景的雕塑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过去,回望历史的机会,能够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参观考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革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增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要求:
(1)考察的时间、地点,可由各小班根据本班情况决定。最好由课代表或班组长先期统计好每个学生的考察计划,报任课教师通过备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们参观考察的整体进展。
(2)考察地点选择。河南省的郑州市区和周边各省市,都有许多近现代史方面的历史遗迹、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可供参观选择;学生在开课学期内的国家法定假期外出旅游,或外省市学生在此期间回家,以个人或小组为组织形式,分别参观各符合课程实践的相关地点。附件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组员姓名:
组员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2017—2018 学年 第 1学期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作业
一、实践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更需要学生在学习各种救国救民的先驱人物、思想与实践路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努力去体验知与行合一的过程。因此,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北京市文化资源,探寻与我们近现代史教学相关联的“历史遗存”,了解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思想与事件,增强自己的历史情怀与人文关怀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
二、实践教学主题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历史情怀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
三、实践教学要求
(1)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感受,选择与近现代历史相关的人物故居、历史发生地、纪念馆等地点,进行参观。
(2)参观或寻访历史遗存之前,一定要阅读背景资料。
(3)实践教学作业形式为艺术作品,提交一组漫画、插画、国画、油画等。要求切合主题,自拟题目并附上能够表达创作意图的文字说明,作品背面务必注明个人信息(班级学号、姓名、手机)。
(4)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作品,以2人为一组,共同署名。
(5)遵守相关规定,文明参观,结伴而行,注意安全。
四、考核
实践作业满分为30分,直接纳入期末总成绩。创作作品由校内艺术专业教师与任课教师共同评定成绩。
五、时间安排
即日至4月26日为创作作品时间。第9周(4月27日)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提交作品。
附:相关场馆推荐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宋庆龄故居、恭王府、卢沟桥抗日纪念馆、圆明园、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故宫、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八大胡同、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香山双清别墅、国子监街、烟袋斜街、航空博物馆、南锣鼓巷、僧格林沁王府、齐白石故居、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李大钊烈士陵园、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李大钊故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梁思成与林徽因故居、鹿钟麟故居、北京大学红楼、火烧赵家楼遗址、陈独秀旧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三一八惨案发生地、李大钊被捕处、王荷波等烈士牺牲地、中国铁路博物馆正阳门馆(前门东站)、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京报馆旧址、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国民会议促成大会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北师大旧址、高君宇石评梅墓、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院旧址(鲁迅中学)、刘公馆(纪晓岚故居)、长椿寺、中国大学旧址(郑王府)、辅仁大学旧址、北京国会议场旧址、马骏烈士墓、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及衣冠冢、“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保卫华北”石刻、佟麟阁墓园及纪念馆、埃德加•斯诺墓、清华大学朱自清雕像和纪念亭闻亭(为纪念闻一多先生)、清华园火车站、香山来青轩“四大书记”故居、清华英烈纪念碑、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刘和珍君雕塑、二七烈士墓、赵登禹将军墓、八宝山革命公墓(瞿秋白墓、王荷波墓、马云程墓、范鸿劼墓、闻一多墓)、北京植物园梁启超墓。在南城菜市口附近谭嗣同故居梁启超故居康有为故居、湖南会馆(毛主席等名人都在那里有过活动),在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个很旧的白色三层楼,过去是日伪日期的妓院。等等。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092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方案(草案)
一、社会实践的性质、形式和主要目的
本实践教学环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12个课时。社会实践采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的形式,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让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加深对“四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走访调查、人际交往、撰写报告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利用国家法定假期或周末时间,深入河南省郑州市及周边市区或家乡的相关地点,进行《纲要》课程实践活动,并按任课教师要求完成观后感、读后感、调查报告或考察心得。
2、课程实践以分组形式进行,原则上按照各学院的行政班级为单位分组进行,自由组合、分工之后以实践小组(5—7人)为单位单独进行。(注:每个行政班级的实践小组数量,原则上不少于5个。)
3、课程实践的具体方式,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任课教师根据任课编班的学生数量、专业特色、学生兴趣等情况,选择适当形式,灵活实施,不做硬性统一要求。
4、实践主题的选择,以任课教师给定的题目或方案为主,也可以围绕《纲要》课堂教学内容,自行选择实践主题,但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报经任课老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社会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
1、最终上交的社会实践报告,统一使用A4打印纸打印,并根据任课教师的具体时间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随堂上交给任课教师;逾期不交实践作业者,视为自动放弃实践教学成绩。
2、在上交课程实践作业时,必须同时提交能反映小组实践情况的原始材料(活动相片、访谈记录、视频资料等);如无上述原始材料,抄袭或胡编乱造者,最终成绩可记为“零分”。
附件一:课程社会实践内容与要求
附件
二、关于本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补充说明 附件三:课程统一的实践作业封面
附件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内容与要求
一、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阅史有感——阅史著、观史片,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不少于3000字)。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一本与中国近现代史高度相关的史学著作、名人传记等,抑或观看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宏观背景的历史纪录片、影片等,之后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方案一:可选择的史学著作: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胡绳)、《中华民国史》(李新、李宗一)、《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丁伟志等)、《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陈平原)、《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抗日战争时代》(刘大年)、《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金冲及)、《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中国现代化历程》(虞和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孙中山传》(尚明轩)、《陈独秀传——从秀才到总书记》(任建树)、《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周恩来传》(金冲及)等。
方案二:可选择的视频资料:
纪录片类——《大国崛起》、《中国史话》、《百年中国》、《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共和国的脚步》、《中国1978》、《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辑》、《国共两党三次握手》、《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复兴之路》等。
影视片类——《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北洋水师》、《末代皇帝》、《我的1919》、《开天辟地》、《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太行山上》、《南京!南京!》、《东京审判》、《重庆谈判》、《黄炎培》、《红岩》、《江姐》、《永不消逝的电波》、《潜伏》、《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
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方案一:口述历史——走访中国现代史的亲历者,形成鲜活的口述历史(不少于3000字)。教学内容:
走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老前辈,抑或亲历过中国现代史不同历史阶段的普通百姓,撰写访谈录,形成充满个性且鲜活的口述历史,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各个历史层面。
实践要求:
(1)关于访谈对象的选择。根据受访人年龄和记忆状况,任课教师最好将访谈对象的年龄上限确定在80岁,下限确定在35岁,这样基本上能涵盖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
(2)关于访谈内容的选取。任课教师最好指定某些比较宏观的历史阶段的人与事,比较开放式的选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3)关于访谈地点。访谈地点宜采取就地原则,即学生家庭本地的人与事,这样不仅节约访谈成本,也利于学生外出访谈的安全。
(4)关于访谈作业。任课教师需要求学生不仅提供文字版口述历史,还要外加照片、录音、视频录像等资料,以证明访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方案二:参观历史——参观省内外著名的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教学内容:
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点,保存大量珍贵照片、文献、实物材料和反映当时场景的雕塑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过去,回望历史的机会,能够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参观考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革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增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要求:
(1)考察的时间、地点,可由各小班根据本班情况决定。最好由课代表或班组长先期统计好每个学生的考察计划,报任课教师通过备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们参观考察的整体进展。
(2)考察地点选择。河南省的郑州市区和周边各省市,都有许多近现代史方面的历史遗迹、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可供参观选择;学生在开课学期内的国家法定假期外出旅游,或外省市学生在此期间回家,以个人或小组为组织形式,分别参观各符合课程实践的相关地点。
附件二
关于本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补充说明
(1)本方案是一个总体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各教学编班的班级人数、专业特色、学生兴趣等情况,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任课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至少点名三次,这三次要涵盖全部教学班的每一个学生,点名方式和时间可灵活掌握,若有学生三次点名均无故旷课,其课堂表现和实践作业均记零分。
(3)学生出勤、听课、课堂互动、回答提问等情况,任课教师仍需及时记录在案,可以在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时综合考虑,以真实体现出每个学生的这部分表现。
(4)其他未尽事宜,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相关要求,自行灵活处理!附件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组员姓名:
组员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2016—2017 学年 第 1学期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述评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易想和
摘要:人口控制思想是指关于控制人口的态度、看法、观点与意见的总和。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许多志士仁人均提出过关于控制人口的观点和思想,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首推马寅初。马寅初坚持真理,基于当时中国客观的人口现实及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忧虑,提出控制人口。这些思想虽非全部正确,但其合理部分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正面的启示作用。研究试对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做一梳理与分析,以期对现代中国人口学术研究、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及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
人口控制是指由国家和政府实施的调整人口数量、质量及结构的、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原则与规范。人口控制思想是关于人口控制的态度、看法、观点与意见的总和。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释、道、墨、法、兵等诸子百家就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分布等问题。如孔孟就曾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从富国强兵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过切合时代需要的人口控制思想。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问题的凸显,以及对人口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①开始关注人口控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首推马寅初。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学界对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研究,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学界对马寅初群起而攻之,纷纷批判其人口控制思想的“反动”本质;后期,以张纯元、穆光宗、左学金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全面而公正地剖析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并揭示了其时代性、合理性、科学性的深刻内涵。本文试对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做一梳理与分析,以期对现代中国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及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有所助益。
一、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的缘由
20世纪60年代,马寅初针对西方学者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发表了《新人口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人口控制的思想。那么,当时的马寅初为 ④
③
②什么要顶着重重压力甚至是被批判的风险提出并坚持自己的主张呢?
1.解决现实矛盾,对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忧虑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生活的稳定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生育率快速上升,全国人口总量迅速增长。1953年我国总人口已超过6亿,并且估计每年新增加人口1200万以上。这引起了马寅初的重视,于是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开展了连续三年的人口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他既为建国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高兴,也为中国客观的人口现实而焦急,更为未来的人口发展而忧虑。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人口问题,新中国的人口问题在成因、性质、后果等方面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不同,是特殊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具体表现为:资金积累困难,影响扩大再生产;影响就业;生产设备改进不易,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等
[1]
⑤
。换言之,马老当时已经认识到了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因此,他主张控制人口,希望人口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他认为:如果不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人口,任由人口继续这样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就一定会成为生产发展的阻碍,日后问题将会益加严重。正是因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责任感以及对我国现实人口问题与未来人口发展的忧虑,他坚持真理,不计得失,敢于直言,决不放弃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坚持学术真理,批判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是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家、牧师,为了转移当时英国激烈的社会矛盾,为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统治辩护,他发表了《人口原理》(全名为《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以及对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家推测的评论》)一书。在此书中,马尔萨斯从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关于人口的“两个原理”: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不仅必然而且几乎保持现状;“两个级数”:生产资料呈算术级数增加,人口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三个结论”:人口必然受制于生产资料,除非受到某种抑制,人口数量一定会随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增加,道德的节制以及罪恶与贫困是保持生产资料与人口数量平衡的关键。针对这些观点,马寅初基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典型的“人口决定论”,严重违背了历史唯 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对马尔萨斯庸俗人口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寅初针对当时学界对其的不公正批判,从人口与资金(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角度旗帜鲜明地宣布:由于彼此研究的出发点、理论基础、分析框架、论述动机等截然不同,自己的人口控制思想既不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更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马尔萨斯主义
[2]
。因此,如果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服务,那么,他的人口理论则是为新中国及无产阶级服务的[3]。显见,马寅初《新人口论》及其包含的人口控制思想,不仅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严厉驳斥,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及理论的有力辩护与发展。
二、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寅初关于人口控制的思想与观点,散见于他在《大公报》、《新建设》、《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的各类文章中,而《新人口论》则是其人口控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事实上存在人口问题
建国后由于受前苏联及传统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影响,政府和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其他社会都无法解决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作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在我国根本就不存在。马寅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及亲身的实地调查,明确指出,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也存在人口问题,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了自己崭新的观点:
其一,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整整超过了六亿,而且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高,每年的人口数量增长得很快,建国后,年均绝对增长量都在一千万以上。
其二,我国不仅存在人口数量问题,而且存在人口质量问题,中国所有阶层,包括工农和知识分子在内,都应该提高人口质量。
其三,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多、资金少。由于人口太多,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了一大半并导致了一系列的其他矛盾。
[4]
。为此,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 3 其四,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类型,如果说过去的矛盾是阶级矛盾,那么现在的矛盾主要是由人口导致的生产矛盾。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以《新人口论》为代表,马寅初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
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在马寅初看来,人口与生产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只有生产发展了,人口与资金及人口带来的其他矛盾才能得到缓解与消除。
其次,要实行计划生育。马寅初认为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明确指出:“一定要实行计划生育,非计划生育不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为此,他主张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要罚,“以奖代罚”,这样不仅不会增加国家和社会的负担,而且可以维持和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平衡。
再次,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
⑥
。马寅初指出我国人口数量与质量严重不相称,因此,必须提高知识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他认为只有加强宣传教育,提倡晚婚、晚育,鼓励避孕,并结合行政、法律、技术等措施,才能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收到良效。
最后,必须加强人口管理。一方面,要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制度;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调控人口,解决人口问题。
三、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评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与当时的主流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⑦,无异于一声惊雷,震醒了当时只唯书、只唯上、不唯实的广大学人。他这种不畏权威、不迷信教条、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高贵品格,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理论界的学者们学习。正是因为这种高贵的人格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使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具有了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学术前瞻性。他关于人口控制的观点,既立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抓住了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又富于远见,在我国人口问题初露端倪,尚未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之时,便以敏悦的学术洞察力,深刻地预见到人口若还不加以控制,必将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阻碍与桎梏。因此,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时代性与超政治性的特征。他在半个世纪之前提出的控制人口的思想,不仅对现代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事业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他人口控制思想中的某些观点(如提高人口质量),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
[5]。
虽然实践证明批判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是一场错误,但是对于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贡献及作用,学界历来评价不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人认为如不批判马寅初,我国至少少生三亿人口。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战后世界各国由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均经历了一个生育率急剧上升、人口总量增加的阶段,所以“错批一个人,少生三亿人”这一说法不符合人口学基本常识及人口发展规律。此外,还有人认为马寅初关于人口控制的思想也并非全部正确。例如:他反对人工流产,反对“改良人种”,而今天的事实证明,人工流产不仅是对避孕失败的一种有效补救,而且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保障手段。至于人种改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可能、可为,而且必要。在此,我们承认其人口理论也有瑕疵,错批马寅初,不一定真会少生三亿人,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时代性、科学性、前瞻性及其当代价值。
1.彰显真理、坚持学术自由,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前期受批判后期受推崇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术应该是自由的,学术就是学术,学术的价值在于阐述事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弘扬真理,学术不应该受到政治与权威的干涉,而学者也应该坚持学术自由及真理,坚守学者的独立人格,这是学者之所以称之为学者的道德底线,是不容侵犯的[6-8]
⑧。马寅初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政治介入学术,权威代替科学,学者不能自由、独立地发表学术见解和观点,导致真理无法得到彰显和宣扬,给我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9-10]
。自马寅初被批判以后,就其个人而言,人身被攻击,著作被禁止甚至焚烧⑨,失去了发表学术观点的权利;就整个社会而言,不唯实,只唯上的风气四处蔓延,学者们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整个学界风气日下,人口理论研究陷入困境,几至停顿,整个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受到沉重打击。这些教训,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社会上有少数人盲目批判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不符合人道主义,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提出对其进行修改,我想,我们必须慎重,必须以错批马寅初及其人口控制思想为戒,力避虚浮,勿虚务实,坚持科学真理及学术自由,尊重事实,保持学者的独立人格,不人云亦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1-12]。
2.勇于创新,为构建中国本土化人口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马寅初提出人口控制思想的时候,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因此,马寅初的观点和思想无疑是对传统人口理论的一种巨大冲击与创新,他开拓了人口研究的新视域,开创了我国人口研究的新局面。这种顶着巨大压力迎难而上、坚持真理的理论创新精神,对我们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启迪。
综观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它不仅是对西方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人口理论的一种批判性继承,更是对中国现实人口状况的一种深刻反思基础之上的理论性创新。其人口控制思想,既包含着某些具有普遍价值的、适合世界各国人口现状的“共性”因子,也包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特殊”要素。正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上下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而产生的对批判马寅初及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反思,才促使了我国人口研究的解禁,中国本土化人口科学体系自此日渐成熟并结出了灿烂之果。此外,马寅初的人口控制思想既涉及人口学、哲学、经济学,又涉及政治学、行政管理学、法律等学科,是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藉此而言,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又具有诸学科理论创新融合的价值,具有学科拓展的重大学术价值。
3.对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及人口政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马寅初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判断力,不仅发现我国存在人口问题,而且指出不重视人口控制将会带来愈加严重的后果。这种基于现实并着眼未来而提出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的思想,为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科学人口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了参考。不仅有助于为现代计划生育政策的设计、制定、实施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与理论支持,而且可以为当代社会个体的具体生育行为提供伦理选择与道德评价。可以说,正是因为马寅初与政治权威及学术“墙头草”的激烈论争,我国人口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迫切需要控制人口的观念才广为人知。他单枪匹马的战斗,给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奠定了思想启蒙和舆论基础。他关于人口控制思想的闪光点,在我国人口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依 然任重而道远、不仅人口数量需要继续控制、人口质量也需要继续提高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并没有过时,我们必须汲取其人口控制思想的精华,为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而努力。
注释:
①关注现实的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中国传统社会志士仁人思想的闪光之处。如宋朝的苏轼、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明朝的冯梦龙、清朝的洪亮吉、汪士铎,近现代的孙中山、陈长蘅、毛泽东、邓小平等,均对人口控制提出过卓有远见的观点与看法。
②如马群认为马寅初的人口思想一直针对无产阶极革命事业,直接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是反动的人口论。(马群.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05)
③如左学金认为应该缅怀马寅初先生,从而吸取教训,加强人口研究的前瞻性。(左学金.缅怀马寅初先生,加强人口研究和人口政策的前瞻性[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01)
④《新人口论》不仅包括马老于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而且包括后来所写的《重申我的请求》、《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等文章。
⑤建国后,虽然邓小平、刘少奇甚至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均提出过控制人口、节制生育的主张,但由于:一方面,受到前苏联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不需要实施人口控制;另一方面,毛泽东虽然也主张节制生育,但他主要还是倾向于多生一点,即所谓“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因此,马寅初控制人口的观点明显与主流观点相左,受到了全国上下的批判,但马寅初坚持真理,绝不向错误或“以力服人而非以理服人”者屈服,单枪匹马,接受挑战。
⑥马寅初.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J].原载《大公报》1957年5月9日。
⑦马寅初向来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并敢于直言,为此,他曾于1957 7 年4月在《文汇报》刊登了《马寅初谈人口问题》一文,在此文中,马寅初不但深入阐述了其控制人口的思想,而且对毛泽东“人多是好事”这一论述做了系统的驳斥。显然,马寅初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截然不同,为此,陈伯达、康生开始点名批判马寅初,导致理论界群起呼应,虽有周恩来力保并建议马寅初认错,但马老拒绝周恩来同志的好意,最终被迫离开北京大学,失去了发表文章的权利。
⑧关于此点,连胡耀邦同志也曾激动地指出“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参见:贺吉元.新中国一场人口问题的延争[J].档案时空.2005.07)
⑨例如由于受到批判与压制,马寅初先生不得不亲手把耗费了自己巨大心血的《农书》烧毁,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马寅初.新人口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2]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3]孙冶方.经济学界对马寅初同志的一场错误围攻及其教训[J].经济研究,1979,(10):59-66.[4]张纯元.新人口论新在什么地方[J].北京大学学报,1981,(3):13-21.[5]付尚杰.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再认识[J].学术交流,1994,(4):45-47.[6]邓维.再评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21):95-98.[7]汤兆云.新人口论批判及其历史教训[J].福建论坛,2003,(2):39-43.[8]邵秦.马寅初新人口论历久弥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90.[9]左学金.缅怀马寅初先生,加强人口研究和人口政策的前瞻性[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20-22.[10]曹兆文,杜学元.正确认识错批马寅初所造成的损失[J].青海社会科学,2007,(1):165-167.[11]穆光宗.以权力为中心构筑人口政策体系—重读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感怀[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2):26-28.8 [12]任遂虎.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甘肃社会科学,2009,(5):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