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送教下乡听课体会
“送教下乡”活动
听课心得体会
金牛初中 李洪林
在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城南初中赵建兰老师和沿口初中李燕老师精彩的教学,收获很多。看到这些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是一门艺术,物理教学当然也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个性和基础水平。当我听着赵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身体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赵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李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和逻辑推理引领着学生。
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赵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与“做”,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感谢为我们提供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二篇:”送教下乡“听课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感受
川口小学
高晓娟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交口县“送教下乡”活动,听了来自城关一小三位语文老师带来的三节不同的课。此次活动对于正在一线教师成长中的我来说意义重大,收获不菲。三位老师精彩的授课不仅解决了我在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还折射出了我身上目前依然存在的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听的第一堂课是郭俊兰老师讲的《白鹅》,这节课郭老师围绕本课的中心句“好一只高傲的白鹅!”有条理地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展开教学,整节课采取长文短教的方法,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以及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我觉得郭老师的板书很新颖,让我领会了写好板书是可以那么形象地概括本文内容,且能突出本课重点。教学过程中,“反语”的简单提及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懂得反语的运用是作者为了体现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庞丽红老师带来的是六年级的《唯一的听众》。这节课庞老师精心设计的表格教学让我耳目一新,简单的一个表格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才能完成,同时也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把握文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庞老师不断地教,不断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文本。本节课还有一个大亮点就是结尾的配乐诗朗诵,庞老师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小提琴演奏曲配以诗歌《心存感激》的朗诵使得整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最后一节课是张华秀老师带来的三年级作文教学《熟悉人的一件事》,张老师的一节课紧凑有序地整合了习作教学中的“讲、写、评”。一开始的动画片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对作文课极大的学习兴趣,并且懂得了学习的素材就在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进而通过自己写得一篇下水文让学生总结出了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交流了自己熟悉的人和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课堂上去写。最后选了其中一篇习作,师生共同交流、点评、修改。整节课让学生学会了习作时该如何选材,怎么下手去写,如何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学习运用各种描写,精准选词,表达情感。
总而言之,三位老师精心的准备给我们呈现了三堂高效的课,让我们青年教师收获颇丰,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上好一节课,感谢她们的辛苦准备,为我们做了学习的榜样。
我也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来到了何老师所教的五(2)班听了何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
我主要学习了她以下几方面: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何老师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五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李玲同学的朗读,是本课的亮点,她那专业水准的朗读,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李林凤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何老师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何老师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应该学习何老师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这样的课让我耳目一新。
第三篇:送教下乡听课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体会
——————刘春华
前两天在学校听了送教下乡老师的课使我感触颇多,几位老师来到学校只上了一节课,可课上的非常优秀。下面我就尹莉老师的语文《妈妈的账单》教学谈几点看法:
1、评价语及时到位,过渡语衔接连贯自然,教学环节比较清晰。
2、读书要求非常明确,第一遍读解决什么问题,第二遍读解决什么问题,提示很清晰,学生明确了自己读书的目的,避免了盲目性。
3、读书方法指导比较到位
4、在引导学生读妈妈的账单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层层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此我就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自己在很多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停下来等一等呢?是不是也应该给孩子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呢?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学着放手,学着轻松。
听了刘晓青老师《众数》一课,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下面把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点粗浅的看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刘老师上课开始,设计游戏让学生猜年龄,这样即联系生活实际也增强了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受到极端数据的的影响,觉得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年龄,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数据,从而引出众数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
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在数学课上,让学生的思维做起操来呢?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的冲突,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生生的,才有生命力。刘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层次清楚。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让学生辨别众数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刘老师是通过挑选舞蹈演员身高来比较众数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并根据另外三次的实验结果来分析,平均数会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有关,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代表中得水平,而众数不会.再提问用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同学们各有自己的见解,意见不同,然后老师再通过事例引导得到正确的结论。
3、练习设计层次清楚。
本节课刘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有坡度并具有高度弹性的练习,通过猜测,验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看似零散的学习内容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认真钻研教材、多观察、多思考,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从教材中来到学生中去,生生、师生互动,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第四篇:送教下乡听课体会
送教下乡听课体会
长海县四块石小学赵德庆
阳春四月,市教育和市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送教下乡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被指派录课任务。在录课的过程中,也认真仔细地听了两节课。
本次送教下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也就是同样的一堂课,上课的教师与上课的学生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这样可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效果。
这是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以前也录过这节课,所以印象深刻。加之看过季羡林大师的《留德十年》,回首再听这节课,总有一些亲切感。但我从教二十年,从没上过语文课,所以在这所说所想,只能是给自己看看而已。
第一节上课的教师是我校的王淑红老师,她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介绍时代的背景,只是匆匆地从生字词导入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在讲读课文时,方法与形式灵活多样,课堂教学的效果较好。但给我的感觉是,学生学的并不透澈,秒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节课则是大连市的孔祥杰老师。而他的课堂中,先是引领学生回忆了以前学过的一篇关于季老先生的课文进行导入,再之介绍了季老先生留德的时代背景与点滴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即使没有看过季羡林的著书,也能对季老先生有所了解。在进行讲读课文时,同时注重了方法与形式的多样性。但是在课文的重点部分,能够和孩子们的身边入手,切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加强学生记忆的效果。在本课中,给我的感觉是老师上课,意味深
远,在不知不觉中,课堂已经接近尾声,但对于听课的教师来说,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下课后,市院的李凤荣老师又把课件改了一下,把他这节课的高潮部分重新演绎。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
这两节课,两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大致相同,但二人的切入点不同,这样直接导致是否能抓住学生,对后面课文的讲读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二是,两位老师同时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同时也做了重点的强调。但二人又有不同,王淑红只对利用教材上的东西南北街进行了强化阅读。而孔祥杰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针对性地对阅读进行强化,效果很好。
经过这次听课学习,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并应用到我所教学科之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初中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初中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初中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13月22日上午,天祝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及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优质课送教下乡活动。来自松山教育辅导站和东大滩教育辅导站的老师们齐聚一堂,目睹了名师的精彩教学和亮丽风采。
1、听一堂优质课,胜做一年庸秀才
本次送教下乡活动,县教育局选派了天师附校邢润兰老师和城关小学宁学玫老师前来送教。
今天,邢润兰老师送来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圆锥整理复习》,她从学生兴趣出发,用谈话的形式自然过渡,让学生自主梳理所学内容。邢润兰老师的课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在情境中明确课堂任务,教学目标清晰。
宁学玫老师带来的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连除的简便运算》,宁学玫老师以城关小学课外活动情景引入,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课外活动。让孩子走进课外活动去学习,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宁老师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学过程中宁老师应用了让同学们熟记顺口溜的教学方法,并举一反三的让学生记住顺口溜,这样学生在做《连除的简便运算》过程中得心应手,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学一身真本领,优育一方孩子们
课后,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此次送教下乡活动发表了总结,教研室潘主任也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参加本次听课的老师们也纷纷表示,会继续探索新课程教学改革,充分汲取名师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孩子身体发展水平,从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再从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中选材,创新创优的设计、组织好每一节教学活动。通过此次送教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业务水平,必须不断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为东大滩教育事业更好的添砖加瓦,成为东大滩教育事业的引领者,培育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一代。
初中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2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任教仅一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珍惜每次开展的教研活动,也非常感谢园领导给我外出学习的机会。此次东双林一行,我受益匪浅,感叹现代幼教发展之快,现代幼教者的教学水平之高。
三个教师带来了三堂精彩的集体教学活动和所有听课师生分享,说起精彩,从内容上来看,赵老师的.《我们都是好朋友》,杨老师的《小布兰妮旅行记》和沈老师的《兔子舞》都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所选的内容都来自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的梳理和提升,因此幼儿在课堂上学得很开心,很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精美的教学课件不仅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为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活动中杨建业老师始终以和幼儿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亲切交流,使幼儿有了亲切感。同时教师善于运用科学、简练的语言引导孩子,与孩子交流。赵小飞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优美的歌声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激发了情感。沈剑英老师美丽的笑容、甜美的声音和美妙的舞蹈让孩子们欢喜不已。
这三个活动让我有很大的触动:上好一堂集体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付出很多的心血,内容选取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生活经验。其次,教学活动的创设上要新颖,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前期的铺垫工作是很重要的。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要能与幼儿互动。老师的提问方式也要恰到好处,既要开放性的、科学性的,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善于总结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技能,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幼儿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互为整合,实现内容、组织上的新突破,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活动。
人生就如一场戏,每个人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用自己的唱腔演绎不同的人生。教师的舞台就是这小小的课堂,台上的“手眼身法”凝聚着她们无悔的辛劳和执着,台上三十分钟的精彩更是师者敬业、奉献精神的见证,这舞台舞出了师者的睿智、忠诚和奉献,也撑起了学前教育一片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