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来为潘金莲复仇?读欧阳予倩潘金莲有感
11300110080 彭依凡CHIN120001.03 文学原典导读
谁来为潘金莲复仇
——从女性视角看《潘金莲》这出爱情悲剧
作为女性,我读过欧阳予倩先生《潘金莲》后深有感触。欧阳先生笔下的潘金莲形象是所有潘金莲形象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于是我对该潘金莲的性格状况和命运归宿做了一些探讨和思考。潘金莲最初的品性是什么?爱情悲剧之悲在何处?是谁谋杀了潘金莲?我喜欢那个个性鲜明的潘金莲。所以本文和欧阳予倩先生的文章一样,是用仰视角度来写作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关键词 女性视角 潘金莲 性格 爱情悲剧
因为“美而坏”,潘金莲形象自诞生起就被许多文人书写。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独特的潘金莲。有的专家说文学史上一共有四个影响重大的潘金莲。第一个是《水浒》中的潘金莲,在大作家施耐庵的笔下,潘金莲就是淫妇祸水。第二个是千古奇作家兰陵笑笑生的笔下的潘金莲不,仅是祸水,还是色情狂,是阴谋家,是虐待狂。第三个诞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以《潘金莲》为题的剧本中,潘金莲是叛逆的,是勇敢的,是命运的反抗者和自由的追求者。第四个则是巴蜀鬼才魏明伦笔下的潘金莲,使人同情令人惋惜。
在我看来,无论哪个有关潘金莲的故事,都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而欧阳予倩先生笔下的潘金莲,是我最喜欢最欣赏的潘金莲。同样作为女性,我爱着那个潘金莲的强烈个性。她的泼辣,她的坚守,她的清醒,她的勇气。正是欧阳予倩对潘金莲与以往反其道而行之的正面形象的成功塑造,才让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更浓烈。带着一颗悲悯的心去看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更多藏在里面的话,随着爱情悲剧故事的展开,潘金莲的形象也饱满鲜明起来。
第一,不般配的婚姻——金莲本是贞洁烈女
其实,潘金莲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道德价值,她也会像那些死守名节的节妇烈女们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观念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生命在内。正是她的道德观念让她在面对自己的主人之时显得十分自信。她宁愿选择一个非常丑陋的武大郎也不愿意嫁给家财万贯的财主。
第一幕中借配角高升之口说出故事的前因:
“话是不错,只是那金莲儿也太倔强了。她不想她是什么身份,要想自己拿主意。她本来是我们这儿的丫头,员外爷要拿她收房,她不肯,偏去爱上我们这儿的一个同事的,这就是她的不是,也不怪我们员外爷生气,故意拿她嫁给武大郎,也是煞煞她的气性。”
可见在故事的开始,潘金莲是个矜持有道德坚守的女子。身份卑微的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内心坚守敢于反抗强权。这种坚强的品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少见的。潘金莲实属烈女也。
但是员施欲不成,便报复地把金莲嫁给不成形的武大。金莲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此生都无法触及。嫁给武大后,潘金莲说自己“是地狱里头的人”。并对武松说 “要是你哥哥像得了叔叔的一分半分,又怎么会撇得我这样一身无主!” “你哥哥可真折磨我够了!”“叔叔,你也知道明珠暗投不如死?可知道男女都是一样!”“我想夫妻不相配,拆开了再配过又有什么要紧?倘若是我和你能在一处,岂不是美满姻缘,便好同偕到老?”“他仗着他是有钱有势的绅士,不由分说便故意把我嫁给一个又丑又矮,又脏又没出息,又讨厌,阳谷县里第一个不成形的武大。人心是肉做的,我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委屈!”追求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天
11300110080 彭依凡CHIN120001.03 文学原典导读
经地义的事,不般配的婚姻加重了潘金莲的苦闷和命运的悲惨。而与武松相遇,让潘金莲有如在黑暗隧道中看到前方一线光明出口,接近时却发现那只是个被厚厚玻璃阻挡的无法穿越的出口。给过希望却在瞬间破灭,复活的心火被现实大雨浇灭,痛苦的潘金莲选择与武松有几分相似的西门作为暂时的解脱,在情理之中。如果潘金莲能嫁个成人形的普通男子,这出悲剧就不会发生,本性坚贞的潘金莲也会成为贤妻良母。她的出轨是女子无力抗争的不幸的命运造成的。
第二,“我要爱,或是死”——所谓淫乱实是情欲分离
在潘金莲苦闷人生中,唯一的鲜明色彩就是武松了。他复活她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掐灭幸福的美梦。在被武松拒绝后,潘金莲的爱反愈演愈烈。她私通西门庆是对武松的爱的宣泄。最后情欲在潘金莲身上分离了。剧中的潘金莲对武松说:
“你一气出门之后,我是和丧魂失魄一般,就活着也没有意思!„„我正在想要自尽的时候,可巧遇见个西门庆,总算他给我一点儿温存,我就和他通奸。是的,是通奸,不过是通奸,因为我和他并不是真正相爱。咳,我疯了,我病了!我已经是没了指望,还爱惜自己作什么?——何况他还有几分像你!”
情欲本是一体的。爱情与友情的区别就在于爱情包含欲望的成分在内。欲爱不能的现实造成了潘金莲情欲观的扭曲畸形。她对西门庆有欲无爱,甚至在得知西门庆被武松杀后,还夸赞武松“啊,西门庆被你杀了,可见我的眼力不错!”。
《金瓶梅》中说“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就算是在现代,也有很多女性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男性身上。潜意识中强化了性别依赖意识而不是个人独立意识。而潘金莲看得很开,西门庆于她,不过是:“我也不过是拿他解闷儿消遣,一声厌了,马上就散。”可贵的是她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任何男人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她的喜乐就是她自己的喜乐。武松杀她时,她说“我今生今世不能和你在一处,来生来世我变头牛,剥了我的皮给你做靴子!变条蚕子,吐出丝来给你做衣裳。你杀我,我还是爱你!”“能够死在心爱的人手里,就死也甘心情愿!”潘金莲对武松的爱,最后升华为无怨无悔的精神之爱。
潘金莲的死亡就像是一场殉情。在想爱不能的苦闷中,她早就想到“恶活不如好死”,得不到心爱的人还不如燃烧生命痛快的死去。
第三,“众女皆醉我独醒”——离经叛道只因太过清醒
故事开篇的第一幕,描写的是富贵人家张大户家中生活一景。张大户姬妾成群,“那些姬妾都是媚态横生,她们一面调着弦,一面都偷眼看张大户,伺他的喜怒”。张大户说“男人养女人就跟养金鱼似的,金鱼要好看,看鱼的人要好看干什么?”“女人要没有男人宠爱就完了!所以我养着你们,就好比是行善作好事。”在男权势力重压下,妇女们成了男人的玩物和附属品,没有选择所爱的权利和自由。
如果潘金莲真的像她时代的众多女性一样甘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倒也罢了,然而潘金莲是个“拳头上站得人,胳膊上跑得马,叮叮当当的婆娘”,是个把礼义纲常看得太明白的女人。她知道厚颜无耻的张大户用伦常来掩饰自己的无耻“我要管教她,谁也挡不了。伦常风化总是要紧的。”她也知道“池里的鱼游不远,笼子里的鸟飞不高”,“ 一个男人要磨折一个女人,许多男人都帮忙,乖乖儿让男人磨折死的,才都是贞节烈女。受磨折不死的,就是淫妇。不愿意受男人磨折的女人就是罪人。”她知道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有如被奴役,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要放弃自己的自尊。她内心是闷的,因为她看穿了男性以崇高的名义来肆意践踏女性,最勇敢坚毅的女子,也飞不出最懦弱无能的男子的手心。但
11300110080 彭依凡CHIN120001.03 文学原典导读
是就算看明白了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以疯狂不计后果的行为来回馈这命运。这是觉醒者最无奈的反抗。她以下嫁武大忍受折磨的代价拒绝张大户,以私通西门庆来反抗这桩不公的婚姻,以死亡的代价最后向武松表白强烈的爱意。于是潘金莲成了走向十字架的基督。她在反抗强大的旧式伦理的压抑下,被迫一步步走向堕落与毁灭。
第四,谁来为金莲复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用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来解读潘金莲的故事实在贴切。在绝望的死水中,在爱恨交织的无奈中,本来是个坚贞清醒独立好强的女子,终于堕落。是谁杀死的潘金莲?是好色卑鄙的张大户么?是剧本中从没有活着现身的武大么?——他的不成器让潘金莲发出“我不愿死在你哥哥那种人手里,我就用毒药杀了你哥哥!”的感慨。是英雄君子形象代表的武松么?——潘金莲嫁了武大也只好自怨命苦,不想遇到了景阳冈打虎的武松,燃起了青春炽烈的火焰最终焚人焚己。是放荡好勇的西门庆么?——引诱潘金莲最终谋死丈夫,后来同样被复仇的武松杀死。还是整个死水般的社会谋杀了潘金莲?——正如欧阳先生自己在书中所说“她由于横被摧残压迫,产生了变态心理,致成疯狂状态。罪恶是由当时社会造成的。”
谋杀潘金莲的还有她自身的性格。法国文学批评家G·墨雷认为“悲剧”的天地“生来就狭窄”,“有些情况,故事和性格——简言之,即题材——生来就带悲剧性”。潘金莲不爱西门庆,却与之发生肉体关系,表现出“妓”的本质。而武松对潘金莲的规劝,属于所谓纲常中的正统贤妻标准。潘金莲能认同哪一种要求呢?一个也不能认同。她的悲剧就发生在这里。因此她为武松所杀,也是为自己所杀。为自己所杀无处复仇,作家李碧华《潘金莲的前世今生》中写了潘金莲轮回转世的复仇故事,报仇后却是悲剧收场并不遂愿。
潘金莲坚守过自己,却在堕落中实现灵肉与情欲的分离,在清醒中以癫狂反抗命运。她的魄力远远胜于一般男子只因生不逢时。这又是一出爱情悲剧。潘金莲有多么无奈啊,为了爱情她抗争过,做出了很极致的事情,但是直到死她都依然无法得到爱情。可见,潘金莲是一个让人又爱又叹的奇女子。
参考文献:
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选集》(前言)李碧华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石钟扬 《致使的狂欢:石钟扬说《金瓶梅》:品读潘金莲与西门庆》
第二篇: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制信仰”全院读书活动
湖州中级人民法院法警支队 吕绍昌
《我不是潘金莲》这本书远远没有其电影版火,在各大媒体对这个作品开始持续关注的时候,我看这本书已经好几年了,趁着各大论坛的评论,看着微信朋友圈的各种影评。我看了一遍电影,没看明白,因为脑海里深深镌刻着这本书所带来的痕迹,作为法院人,当然得从法院人的视觉来品这本书。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几年前。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好在我们的社会还能容许这些作品的出版,并获得了大奖,也是进步!好小说总得抖露点时代的隐私。虽然我们可能对这种隐私早已麻木不仁。小说的最后部分是非常中国化的,当我们被荒诞击败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新招,好好利用这种荒诞。这就是中国人的灵动和变通,非常到位。
若想克服恐惧,最好成为恐怖本身。《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以此为信念,成长为食人魔,它是罪恶的发起人。
若想战胜荒诞,最好变得更为荒诞。《我不是潘金莲》用蝴蝶效应式的故事,透露了一个对付荒诞现实的秘诀,展现的是一个罪恶的食物链。
《我不是潘金莲》始自村妇李雪莲想纠正一句话——她不小心怀了二胎,和老公假离婚,以躲避计划生育政策,没想到离婚之后,她老公索性另找了个女人结婚了。她去理论,她老公骂她不是李雪莲,而是潘金莲。李雪莲要澄清自己不是潘金莲,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一路告状,从县里、市里告到了北京,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都被罢免。她连告20年,以至于每年人民代表大会之前,她都会被围追堵截,上访故事活活演绎成警匪大战。
以上内容刘震云写了17万字,这是序。这应该是我们目力所及,最长的序吧。
正文才1万字左右。因李雪莲告状而下马的县长史为民,开了餐馆卖肉。他从北京回家,买不到火车票,想到了绝妙的好主意——自称要上访,被两位警察押解回乡,终于赶上了打麻将。
正文的题目叫《玩呢》。
作为一个老练的作家,刘震云的活儿好。结构挺酷,文字干脆,没有丝毫阅读障碍。挺沉重的题材,读起来堪称轻快,他对举重若轻这事玩得很娴熟。李雪莲准备要告状了,做了七件事,都是为了战斗,比如把头发剪短,方便在打斗中对方抓不到自己,多深谋远虑。而史为民被押解途中,两位警察不慎睡着了,醒了看史为民没跑,很感动,翘着拇指夸他“大哥,仁义”。两位警察最后明知被骗,假装阻止了一场严重的上访事件,邀功领赏。
挺有趣挺荒诞,于是你笑了,你笑完了才发现,它更大的荒诞之处在于它的真实。这也是这个社会所特有的幽默感,新闻比荒诞小说更荒诞,发表不了的新闻又会抵达荒诞的更高境界。以至于我们读中国小说,很多时候觉得不带劲,就像娱乐明星演的电影电视剧还不如他们本人的故事有戏剧冲突一样。
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生活感,既不太好也不太坏。李雪莲就是个偏执狂,为了纠正一句话,她把告状过成了日子。而每个当官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坏蛋,他们只是把李雪莲当成一件事来处理,而不是当成一个人。他们被李雪莲玩得团团转,甚至显得有点无辜,有的给她讲自己悲惨的童年以博取同情;有的被她逼成了福尔摩斯。对待一个刁民,他们的做法甚至算不上特别粗暴,连替她找个老伴分散注意力这种“贴心”的事都想到了,你还想怎样?如果可以,他们估计恨不得给李雪莲来一本行为指南,“如何做好一个刁民”。
好小说总得抖露点时代的隐私。虽然我们可能对这种隐私早已麻木不仁。小说的最后部分是非常中国化的,当我们被荒诞击败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新招,好好利用这种荒诞。这就是中国人的灵动和变通,非常到位。刘震云小说的第一章是说明明秦玉河和李雪莲离婚是假的,可除了李雪莲一个人之外没有人认可离婚是假的,或许有些人心里也明白这离婚是假的,因为要翻过来的成本太高,要连累一大批人,得罪方方面面,所以他们不愿意承认这是假的。第二章是说李雪莲不想上访了是真的,可是政府的方方面面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他们宁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为防止李雪莲上访,在她家四周设置岗哨日夜监视。迫使李雪莲再去上访。第三章是说想回来搓麻将是真的,上访是假的,假的形式达到了真的目的。刘震云的小说把历史和现实糅合在一起,涉及面广阔,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潘金莲、窦娥、“小白菜”那些历史人物的影子,计划生育、离婚、上访、截访、维稳那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无一不把我们带入小说的场景,感受小说中各类人物的情感和喜怒哀乐。下层的上访与上层的维稳所用的手段是一样的,都是先找关系套近乎,送东西攀亲戚,当软的一套行不通时再以死相逼或暴力制裁。所有的人只要事情不牵涉到自己都是躲得远远的,他们宁可相信假话,也不愿意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取名也是一门学问,董宪法如果不叫董宪法,部队转业时是不会分到法院去的,不分到法院去也就不会有后来被撤职的事了。小说主人公李雪莲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拟的,真实是她的思维逻辑没有离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虚拟则是在笑贫不笑娼的当下,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当下,相亲节目遍地开花的当下,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农妇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坚持上访二十年呢,这类人不是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吗?
第三篇:谁来为爱买单——读《长恨歌》有感
谁来为爱买单?
——读《长恨歌》有感
寒宫深远,最是情深之处。一代“汉皇”唐玄宗也得以在这深宫中觅得一份不老的真情。杨家有女,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就在这华丽的皇宫之中,一段奢靡浮华的爱情故事拉开了帷幕。
后宫佳丽花容月貌,但在玄宗看来,不过是衬托玉环的几片绿叶而已。大唐宫深深似海,惟有此处春光明。豪华的宫殿,绮丽的门窗,暖人的骄阳,旖旎的春水,是何等大好春光!君王美人,就在这暖宫的陪伴下,陶醉于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又何等畅快!华清池暖,刚好洗涤凝脂之肤;春光明媚,正适轻歌曼舞。《霓裳》一曲,舞出多少千娇百媚和款款柔情,亦舞动起了尘封的半壁江山。回眸一笑,引来君王目光垂怜,引起鲜花暗自羞愧,却也引来了多少是非冷暖!
春光虽好,但幸福的瞬间却总是无情而短暂。尽管多情君王欢饮畅达,尽管多情佳人家运亨通,但现实总是将美梦变得破碎不堪。敌军来袭,宫廷**,歌舞声顿时戛然而止。君王贵妃,一时惊慌失措,慌忙逃窜。马嵬坡前,君臣相顾。无奈万般,只得忍痛舍佳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此阴阳相隔,聚散无期,让泪化作相思雨。寒夜漫漫,泪已成冰,空留孤影。
回首间,古国朱颜犹在。物是人非,宫中又多了几抹凉意。夜寂静,寒声碎。冷冷翡翠衾寒,悠悠生死离别。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从前的轻歌曼舞已成落叶飘散。容颜已老,白发俱新。尽管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只有含情脉脉两相别。娇妻魂归仙境,梦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人凄美婉转的爱情只能在心中埋下期许:但愿比翼双飞,连理长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谁会想到那美好的韶光竟会如此悲凉地落幕!或许历史在给初春换上浓墨重彩的新装时,早已垫上厚厚的冬幕。物华天宝,也总会有千金散尽的一天,何况是那飘忽不定的江山与爱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变得如此的脆弱而不堪一击。爱情终将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而女人,“理所应当”地被扼杀掉她们对爱情美好的憧憬,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索性,让历史倒流一回,倘若没有杨贵妃,或许取而代之的就是“李贵妃”,“张贵妃”了吧!而结局又会是怎样呢?到头来应该也免不了香消玉殒吧!那么,这段爱情的“罪魁祸首”便
只能是唐玄宗本人了。
历史的规律也告诉我们:骄奢淫逸的国家永不能长远。开元盛世刚刚兴起,君王便骄于自己的成绩,沉迷酒色。而经验告诉人们:发展经济,顺应民意,自强求富是根本法则。而在这个时期的初步阶段,统治者便松懈动摇,贪图享乐。殊不知乐尚未至,悲剧已埋下伏笔。爱情的沦陷,谁来买单?是唐玄宗吗?或者,还是那被礼教所腐朽不堪的封建社会?如果没有“三从四德”,没有“一夫多妻”,怎会让一段唯美的爱情成为政治无偿的陪葬品?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那却也是必然的。只有经过了教训的惨痛洗礼,才会迎来社会的伟大进步。而在当时的统治者(诸如唐玄宗)若是乐观积极一点,或许能在爱情的伤痛中走出来,并寻找这一切的根源,或者那时的社会又是一大进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