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英国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有感
读英国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有感
10汉语1班 201042302133 谭月章
摘要:在孤儿院长大的奥立弗,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但他却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关键词:遗产 苦难 纯洁 幸福
我从同学口中了解到这是一本非常吸引的书,因此我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去观看这本书,这本书果然写得非常成功,情景逼真、感人,人物生动、细腻,环境气氛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们看到英国那时候社会低层腐化的生活、心境······
《雾都孤儿》讲的是孤儿奥立弗·退斯特从小在贫民习艺所受尽欺凌,逃到伦敦后又不幸陷入贼窟。身边的世界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机器,小奥立弗却努力坚守着心底深处的纯净与高贵。这份执着终于为他带来了柳暗花明:布朗劳先生、梅里太太等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与此同时,奥立弗奇特的身世也一步步真相大白。小说在深入揭示社会弊病的同时,也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逼真的生活场景。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要数主人公奥立弗,这个小孩子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么天真、纯洁、善良,一切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好的,他永远都是用他那真诚的心去对待任何事情,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真怕这个真诚的孩子会被那些社会上那些心灵丑陋的人给毒害了,最后就是这个孩子的悲剧下场,但是让我庆幸的是奥立弗还是奥立弗,他从没发生改变,他不敢去偷人家的东西,每次老犹太叫他偷东西都让他的生命面临严重的威胁,但是幸运的是每次被抓后都会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第一次偷人家的东西,被送上法庭,却被布朗劳先生解救了,并在布朗劳先生先生家中养病,从而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二次就是夜盗一户人家,可怜的奥立弗中枪,但是奥立弗在梅里太太、露梓等好心人的悉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并开心生活在一起。我想这就是奥立弗坚持不去做伤天害理的交易的善良的回报吧!
奥立弗最后能如此幸福的生活着,南茜可是功不可没呢,如果不是南茜的保护,我真的难以想象奥立弗的下场,虽说如果不是南茜,奥立弗也不会再次陷入贼窟,但是南茜最后为了保护奥立弗可算是背叛了自己的爱人,牺牲了自己······在看到小说的后面,我可以说南茜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只是她从小就吃不饱、穿不暖,从小与心术不正的人为伍,还爱上让自己堕落的男人,可怜的她只是被现实、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罢了,所以我还是非常尊敬南茜的,一方面她保护了奥立弗,把自己知道的细节都告诉露梓他们从而查出陷害奥立弗的人,另一方面她又保护着自己的爱人、即使生命受到威胁,她还是相信着自己所爱的人不会那么绝情的杀害她,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的人,作者怎么会让这么可怜的女人就这么消失在读者眼前呢?南茜最可怜的不是为了一个男人堕落,而是不应该相信一个她不值得相信的男人,假如南茜与露梓他们谈话过后,接受了露梓他们的帮助,也许她的未来就会变得不一样了,看赛克斯那么毫不迟疑的杀害南茜,我为南茜这个可怜的女人无名哀伤着······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就是与奥立弗同父异母的蒙克斯,我在想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狠下心来伤害自己的弟弟呢?为了那遗产?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他们的父亲临终前曾说,如果奥立弗变坏了,那么遗产就会归蒙克斯所有,所以他才这么不择手段地想奥立弗堕落,即使牺牲了奥立弗的生命也无所谓吧!人性怎能冷漠无情到这个地步,怎能为了一个遗产不惜去伤害别人的生命,也许他也是可怜的,得不到爱的人心理都被不正常地扭曲了······我记得蒙克斯在小说中说过一句话:“我很想看到老头知道那奥立弗要被送上绞刑架的样子。”他怎么可以灭绝人性去伤害他自己的亲人呢?当奥立弗真的被送上绞刑架的时候,他真的会高兴吗?痛快过后又是什么呢?是痛苦吧!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做些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当你身边熟悉的东西都离你而远去的时候,你就会惋惜,就会埋怨当初的愚蠢,我想蒙克斯就是如此,他还没尝到这种痛苦,只想着遗产,也许当他真的拥有了那份遗产,他未必就可以高兴快活起来了······
梅里太太说过一句话:“年轻人有不少高尚的冲动往往不能持久;其中有一些冲动一旦得到满足,只会变得更加转瞬即逝。”我觉得这句话写得虽简单。可是却道出我们的心声,我们现在想要的并不一定是我们应该拥有的,也许那只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那股冲动劲过去后你就可以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了,我就是如此的,做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了,总被说3分钟热度,但是一旦找到真的值得去坚持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即使被人阻挠,即使遇到很多挫折。我想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得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珍惜吧,因为这个东西很难才得到啊!我们也可以不断回味为这个东西付出的心血、时间、精力,在想着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都是幸福的······
《雾都孤儿》告诉我最深刻的一个道理就是:坚持着自己心底下最纯洁、最真诚的自己,不要让任何人、任何物欲玷污了那一片净土,我想坚持到最后一定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也许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不要害怕,只想着目标也许就在不远处,那么一步一步地迈向自己的目标就好了。好心的人总会有好报的,奥立弗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最终他还是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不是吗?我相信我们都可以的!
第二篇:读《雾都孤儿》有感
读《雾都孤儿》有感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在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为什么要提及他的经历呢?因为了解了他的童年生活后再看这本书,可以发现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的身上有他的很多影子。奥立弗是出生在救贫院中的孤儿,他在救贫院的寄养所里被“养育”了九年,然后被送到一个承办丧事的棺材店里当学徒;他无法忍受这里的不公和虐待,于是历经艰难逃往伦敦,不料却落入贼巢之中。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在一些好心人和老绅士的帮助下重新得救并夺回遗产。老绅士收奥立弗为养子并对他施以知识的恩泽……
狄更斯说雾都孤儿的开头几章,是对新济贫法的一瞥,然而这一瞥却是那样的尖锐和深刻。济贫院里的管理人定下了规矩,凡是穷人都应当作出选择,要么在济贫院里按部就班地饿死,要么在院外来个痛快的。于是他们与饮用水公司签下了无限制供水的合同,开始一天三顿给这些贫苦的人供应稀粥,这样的策略果然卓有成效,只消一两个礼拜人们的衣服就开始在他们枯瘦如柴的身体上哗啦啦的飘动起来了,自此济贫院的人数开始减少,就连做棺材的成本都大为下降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畏惧和痛苦,饥饿和死亡的气氛终日围绕着他们。终于在那天饭后,被抽中的奥利弗拿着自己的碗鼓起勇气对盛粥的人说“我还要”,这个“我还要”不仅仅是他倒霉的被抽中之后被逼而行的,这更是无数个孩子内心强烈的呼喊!然而他却因为这样三个字,被所有的人预言将来必然要上绞架,还要被关禁闭并遭受无情的鞭笞。
小说中那个愚蠢、贪婪、冷酷的教区干事“邦布尔”在英语中已成了骄横小官吏的代名词,并由此衍生出“妄自尊大,小官吏习性”等词义。邦布尔先生婚后训斥老婆时所说的“哭能够舒张肺部,冲洗面孔,锻炼眼睛,并且平息火气”让人啼笑皆非,也更加展现出了他冷酷自私的形象。他最终被老婆制服,完全丧失了原来的锐气,贪婪的夫妻二人更是因和孟可司的合作而导致自己失去了工作,这无疑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惩罚。
小说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形象莫过于“老犹太”费金了,虽然老犹太这个词语似乎有些种族歧视的意味,让我感觉不太舒服。费金培养了好几个男男女女的徒弟,以极微小的代价让他们为自己积攒财富。就连赛克斯这样暴力的强盗他也能让其为己所用,他虽然表面上对其分外畏惧,但却在暗地里一直思索除掉他的方式,他的全部行动都是以利益为目标的。当他被逮捕面临绞刑时,他从天花板看到地板,只见重重叠叠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他听到对他罪行的陈述报告,他把恳求的目光转向律师,希望能为他辩护几句……看到铁栏杆上有尖刺,他琢磨着:这很容易折断。从此又想到绞刑架,这时,他听到自己被处绞刑。他只是喃喃地说,自己岁数大了,大了,接着就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在这里,狄更斯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客观事物,让我们深入窥探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狄更斯并未像其他作者一样细致刻画人物心理,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展现,留给了读者想像的空间。
小说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南希自幼沦落贼窟却天良未泯,但仍然没有摆脱命运的枷锁,成为赛克斯暴怒下的亡魂;赛克斯杀害了忠贞对待自己的妻子,却摆脱不了南希那双眼睛,在逃生时跌落将自己吊死;孟可司对弟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仍然得以平分自己挥霍剩余的财产,终究因为自己缺失的道德走上了死路。这些都是小说现实主义的部分,纵然贼窟之中尚有人性的人,深入了那个泥淖也可能在没有逃出的机会,而往往那些坏事做尽的人也可能迎来生活的馈赠、逍遥法外。奥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罗。第二次,他在匪徒赛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窃,被偷的恰好是他亲姨妈露丝家。自小就在一个极度混乱的环境下长大的奥利弗丝毫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保持了自己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无疑是小说浪漫主义的部分,情节的可能性简直太低,可是却丝毫不影响我们为奥利弗的苦痛经历叹息。
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从小说中是很明显的,中国人所钦羡的是那种或大智若愚、通晓天机的睿智之士,或英勇无畏、使人闻风丧胆的忠义之士,而西方则更强调一个人心灵的洁净与美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能够成为西方不朽的精神巨着的原因。倘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奥利弗,似乎他的身上欠缺一种勇敢的反抗精神,更像一个智谋不足、可怜兮兮的小孩子。从奥利弗的身上我们更加可以看出外貌对个人的重要性,奥利弗正是因为他忧郁、漂亮、白净的面庞而一度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虽说是之后他的故事坚定了大家的想法,但是倘若第一眼引起人们的反感,或许他就已经被交付到监狱里了。这样的谈法似乎不过于浪漫,所以就不多说了……
第三篇:读雾都孤儿有感
读《雾都孤儿》有感
《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经历数辛酸,最后在善良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小说描写了善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
狄更斯写作时,始终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想象力”,即使对十恶不赦的人物也一样。书中贼首,老犹太费金受审的一场始终从费金的心理视角出发。他从天花板看到地板,只见重重叠叠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他听到对他罪行的陈述报告,他把恳求的目光转向律师,希望能为他辩护几句。狄更斯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细节,不但描绘了客观事物,而且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读完《雾都孤儿》这本书后,心中不禁有一种酸楚。给我感触很深的是主人公奥利弗那种对生活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高贵品质,他的童年是在济贫院度过的,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认命,他向往好的生活并为自奋斗。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现状如何呢?2000年后,大学生成了垃圾的代名词,成了堕落的捍卫者,成了众矢之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将他们的重心从学习转向物质拼比。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反对”三无产品”,正好他们变成了“三有”产品--有手机,有电脑,有女朋友!各大商场及繁华街道到处都是大学生的身影,校园里到处是恋爱者的后花园。在“课桌文化”上我看到了这样
一句话:“青梅竹马抵不过都市繁华”。我想这是大学生本质变化的写照。还有这样一句话是这样描写现代大学生的:起床不叠被,学习从来不累;不进学生会,根本无所谓,就是群雄荟萃;常常夜不能寐,思考谁最般配;男女适当配对,青春不能浪费;深知不学不对,仍然喝酒聚会,半夜三更不睡,上课直摸眼泪;期末复习不背,考试啥也不会,不考不过就退。我们是不是在这段话中能想倒很多,是不是有很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我们享乐的同时,却还有很多人因贫困而不能上大学。在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的圆梦行动中,贫困生藩弘扬的眼泪让观众心痛。据了解藩弘扬的父亲除了要供养他和妹妹外,还要赡养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去年藩弘扬的奶奶得了一场大病,花去了三万余元。父亲东挪西借,依然无法抹平欠账,只好忍心让藩弘扬的妹妹辍学,今年藩弘扬以587分的高考考入东北大学,但一年上万元的学费,生活难住了这个贫困家庭;同在石楼县的王瑞瑞的经历也让人听起来难过,六年前,父亲在浇灌农田时,不慎被电击身亡,之后,母亲带着妹妹改嫁,王瑞瑞则跟着年迈的姥爷一起生活,她的考分是528分,不出意外的话,将能顺利考入大学,但学费问题同样难住了她;平遥的王立民以566分的高分被济南大学录取,但父亲去世多年,母亲无力供养他继续求学;河曲县的王蕾考了530分,由于父亲患了精神病,母亲无奈之下准备卖掉五间旧房供他上学;平定县的朱文强,盂县的崔宝琴,昔阳县的梁杰„ „在记者调查的200多名高考达线的贫困生中,有92名是因为灾难和家人患病致家庭贫困,他们上学面临困难。
我们看到了上述事例是不是有点心痛?为我们无知的所作所为,为我们仍然玩物丧志,为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为我们„ „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让我们清醒过来,不再迷茫,不再彷徨,不再依赖,不再沉溺。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不要在狂妄,不要在虚度,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大学生没有了自己的信仰,道德滑坡,人性丧失,诚信危机„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大环境,那就是社会。我们都是快要踏入社会的人了,我们应该好好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前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活是真实的,我们要用心去对待,要找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当我们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当我们走出大学门的那一刻,不求别的,只求问心无愧!生活腐化,堕落傍款,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道德素质低下,这与我们大学生是不相符合的,我们应为此而感到自卑与愧疚!
今天我以华夏为荣,明天华夏以我为荣,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第四篇:读《雾都孤儿》有感
——读《雾都孤儿》有感
读了《雾都孤儿》,我才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可恨的人
一个不知来历的年轻孕妇昏倒在街上,人们把她送进了贫民收容院。第二天,她生下一个男孩子后死去,这个孤儿被取名为奥利弗·退斯特。奥利弗在孤儿院里挣扎了9年后,又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当学徒。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利弗逃到伦敦,又被迫无奈当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朗罗先生收留,不幸让小扒手发现又被带回贼窝。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为了营救奥利弗,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布朗罗报信,说奥利弗就是他找寻以久的外孙。后来,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这本小说更值得一提的作者是查尔斯?狄更斯。他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通过对奥立弗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人道,但这些现象在少数地方仍有存在。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生活和奥立弗比起来,简直 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永往直前,绝不退缩的精神!!
五年五班 隋依妍
1号
第五篇:读《雾都孤儿》有感
读《雾都孤儿》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雾都孤儿》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在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为什么要提及他的经历呢?因为了解了他的童年生活后再看这本书,可以发现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的身上有他的很多影子。奥立弗是出生在救贫院中的孤儿,他在救贫院的寄养所里被“养育”了九年,然后被送到一个承办丧事的棺材店里当学徒;他无法忍受这里的不公和虐待,于是历经艰难逃往伦敦,不料却落入贼巢之中。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在一些好心人和老绅士的帮助下重新得救并夺回遗产。老绅士收奥立弗为养子并对他施以知识的恩泽……
狄更斯说雾都孤儿的开头几章,是对新济贫法的一瞥,然而这一瞥却是那样的尖锐和深刻。济贫院里的管理人定下了规矩,凡是穷人都应当作出选择,要么在济贫院里按部就班地饿死,要么在院外来个痛快的。于是他们与饮用水公司签下了无限制供水的合同,开始一天三顿给这些贫苦的人供应稀粥,这样的策略果然卓有成效,只消一两个礼拜人们的衣服就开始在他们枯瘦如柴的身体上哗啦啦的飘动起来了,自此济贫院的人数开始减少,就连做棺材的成本都大为下降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畏惧和痛苦,饥饿和死亡的气氛终日围绕着他们。终于在那天饭后,被抽中的奥利弗拿着自己的碗鼓起勇气对盛粥的人说“我还要”,这个“我还要”不仅仅是他倒霉的被抽中之后被逼而行的,这更是无数个孩子内心强烈的呼喊!然而他却因为这样三个字,被所有的人预言将来必然要上绞架,还要被关禁闭并遭受无情的鞭笞。
小说中那个愚蠢、贪婪、冷酷的教区干事“邦布尔”在英语中已成了骄横小官吏的代名词,并由此衍生出“妄自尊大,小官吏习性”等词义。邦布尔先生婚后训斥老婆时所说的“哭能够舒张肺部,冲洗面孔,锻炼眼睛,并且平息火气”让人啼笑皆非,也更加展现出了他冷酷自私的形象。他最终被老婆制服,完全丧失了原来的锐气,贪婪的夫妻二人更是因和孟可司的合作而导致自己失去了工作,这无疑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惩罚。
小说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形象莫过于“老犹太”费金了,虽然老犹太这个词语似乎有些种族歧视的意味,让我感觉不太舒服。费金培养了好几个男男女女的徒弟,以极微小的代价让他们为自己积攒财富。就连赛克斯这样暴力的强盗他也能让其为己所用,他虽然表面上对其分外畏惧,但却在暗地里一直思索除掉他的方式,他的全部行动都是以利益为目标的。当他被逮捕面临绞刑时,他从天花板看到地板,只见重重叠叠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他听到对他罪行的陈述报告,他把恳求的目光转向律师,希望能为他辩护几句……看到铁栏杆上有尖刺,他琢磨着:这很容易折断。从此又想到绞刑架,这时,他听到自己被处绞刑。他只是喃喃地说,自己岁数大了,大了,接着就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在这里,狄更斯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客观事物,让我们深入窥探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狄更斯并未像其他作者一样细致刻画人物心理,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展现,留给了读者想像的空间。
小说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南希自幼沦落贼窟却天良未泯,但仍然没有摆脱命运的枷锁,成为赛克斯暴怒下的亡魂;赛克斯杀害了忠贞对待自己的妻子,却摆脱不了南希那双眼睛,在逃生时跌落将自己吊死;孟可司对弟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仍然得以平分自己挥霍剩余的财产,终究因为自己缺失的道德走上了死路。这些都是小说现实主义的部分,纵然贼窟之中尚有人性的人,深入了那个泥淖也可能在没有逃出的机会,而往往那些坏事做尽的人也可能迎来生活的馈赠、逍遥法外。奥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罗。第二次,他在匪徒赛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窃,被偷的恰好是他亲姨妈露丝家。自小就在一个极度混乱的环境下长大的奥利弗丝毫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保持了自己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无疑是小说浪漫主义的部分,情节的可能性简直太低,可是却丝毫不影响我们为奥利弗的苦痛经历叹息。
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从小说中是很明显的,中国人所钦羡的是那种或大智若愚、通晓天机的睿智之士,或英勇无畏、使人闻风丧胆的忠义之士,而西方则更强调一个人心灵的洁净与美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能够成为西方不朽的精神巨著的原因。倘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奥利弗,似乎他的身上欠缺一种勇敢的反抗精神,更像一个智谋不足、可怜兮兮的小孩子。从奥利弗的身上我们更加可以看出外貌对个人的重要性,奥利弗正是因为他忧郁、漂亮、白净的面庞而一度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虽说是之后他的故事坚定了大家的想法,但是倘若第一眼引起人们的反感,或许他就已经被交付到监狱里了。这样的谈法似乎不过于浪漫,所以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