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孩子,却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时间:2019-05-12 07:1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要了孩子,却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要了孩子,却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第一篇:要了孩子,却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有了孩子,却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孩子,是你成为父母的导师!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刚做爸爸,觉得自己的时间都被孩子剥夺,该怎么调整心态? 这是很多年轻家长曾经出现或者正面临的一个尴尬的问题,我有了孩子,但是我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啊!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育儿真的是件极其耗费精力的工作。在动物圈中,许多动物因为要哺育下一代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编并不是要说明这件事情有多高尚,而是你的身体本能会告诉我们,你已经是一个家长了,正如知乎上提问的这个爸爸所言:我在行为上很负责,但是心态上还没有调整过来。

在心态上面,其实人生中都有很多个转折点: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进入校园(从子女到学生)——离开单纯和谐的校园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从学生到职员)——从在底层工作两三年的公司跳槽到阶层的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从职工到领导)。在人生过程中,我们从一个环境进入到另一个新环境时,都需要一段适应期;从一个身份转换到另一个身份时,也是在心里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的改变自己。

事实上,在小孩子的角度看,新爸新妈的笨拙他们同样能感受得到:宝宝尿尿了,只能哭,可是爸爸妈妈不懂;宝宝饿了,睡不着,爸爸妈妈不懂;宝宝想要妈妈宝宝,爸爸妈妈不懂……我们第一次做家长,宝宝也是第一次人家的子女呀,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对爸爸妈妈有无限的期待,希望自己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爸爸妈妈就能懂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调查显示,新生家庭中,最晚进入角色的是男人。男人多是在外打拼的那位,而女人在怀胎十月过程中,已经跟宝宝“打成一片”了,所以在卸下“幸福的负担”时,会跟宝宝很亲,在哺乳期同样能跟宝宝靠的很近。

但是男人不同,他们的心里还是一个小孩子,还需要别人去照顾他,他甚至不知道怎么扮演好家长的角色,甚至,才刚学会扮演丈夫的角色。所以,很多男人就会选择逃避,然后把教育子女这件事扔给妻子,自己打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旗号,成为家里的第二个小孩。

但其实,作为一个男性来说,要明白一个事情就是,育儿绝对不是女人的事情。带着这种思想与妻子孩子生活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为,你对孩子的关注,对妻子的理解,自我的认知和成长都会因为这种落后的认知而远远低于没有这样思想的男性。

而这会带来的是你要去被动的解决以后会因为这些思想而带来的各种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你个人的发展。反之,如果妻子和孩子和你关系都良好,未来的路反而会越走越顺。

有了孩子,但没做好心理准备不重要,男人的态度才是在一个家庭中至关重要的。

第二篇:太空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太空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赛先生 | 2015年07月14日阅读(38787)

太空飞行1318个小时,全部飞行累计达7000小时。现年64岁的美国前女宇航员玛莎·埃文斯(Marsha Ivins)在其钟爱一生的航天事业中,留下了骄人纪录。2014年年底,在退休近4年之后,埃文斯为美国《连线》杂志撰文,讲述了她在太空生活的独特体验与心路历程。她说,要是再回太空,自己的心还是会扑通扑通。

远离母星时受到的情感冲击,你永远无法想象。只有在茫茫太空回望地球时,你才会意识到,你已不在地球。这一刻,太震撼了!让人感觉不真实!这种感觉有点像是“托托,我们不在堪萨斯州了!”(译者注:童话《绿野仙踪》里龙卷风把小女孩桃乐丝、小狗托托和房子吹到了奥兹国,桃乐丝说:“托托,我有种感觉,我们再也不会在堪萨斯州了!”)

但是当我为NASA执行过5次任务、在太空度过整整55天之后,我体会到,太空生活不仅仅是一系列令人震撼的瞬间,它混合着超然的魔力与深深的平凡之感。太空生活也会有拥挤、吵闹,常常让人不舒服。至少我们现在的太空旅行,不如想象中的令人心驰神往。但不可否认的是,那儿的风景真是无与伦比!

每个人都在想象,当你坐上发射台时什么感觉?要知道,上面是700万磅重的火箭燃料。你应该是又紧张又害怕。事实上,爬进航天飞机后的两个小时里,你根本就是无事可做。很多宇航员就是打个盹。火箭发射前,系统需要进行几千项检查,你却像一麻袋土豆一样被绑在座位上。中间几次你需要醒来,大喊“收到”或“明白”。但是升空这件事——从发射台到进入轨道需要8分30秒,在到达17 500英里/小时的轨道速度之前的每一秒,你都在加速,就是这样的旅程。

事实证明,真的开始沿着轨道转动时,零重力的状态还是有很多好处。失去了重力,体液流向你的头部。这可是绝好的面部整容机会。你的胃会变得扁平。你感到自己变长了,因为确实长了一两英寸。(我暗想,“噢,太酷了,我变高了”,当然,其他人也长高了。)

不过,零重力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体液流向头部时,你会有强烈的头痛感。在太空的最初几天,身体需要补偿和流失大概一公升的体液——基本上通过小便可以减缓头痛。许多人会恶心呕吐。想感觉好一点,就要失去“上下”的概念,说服你的视觉系统,“上”就是头部的方向,“下”就是脚的位置。能做到这一点,然后无论到哪里只要头部向前,你就能习惯零重力。多次经历飞行后,会更快习惯零重力——因为你的身体仍保留着太空的记忆。但最终让你的胃安顿下来恢复食欲,可能还需要几天的时间。

每次飞行我都吃得不多。当然在地球上时,我的胃口就不大。经历过失重、体液的流动,在太空吃东西味道也变了。我曾经带过美味的巧克力,但在太空吃起来就像嚼蜡,这太让人失望了。当然,来太空并不是为了精美的菜肴。无论是在飞船内还是在国际空间站,你都没办法做饭。太空食物都是已经做好的,要么是冷冻干燥、真空包装,你得加水放烤箱里加热;要么是热稳定食品,就像军队的即食食品。飞船上没有冰箱,食物也没办法保鲜。因此,任务开始前几天,我们会先把新鲜的食物吃掉,比如苹果、桔子和柚子等水果。

在太空中最奇特的经历之一,也正是地球上最简单的事:睡觉。在飞船上,把睡袋绑在墙上、天花板上或地板上都随你的便,接着钻进去。这跟宿营很相似。睡袋上有袖口,你将手臂穿过袖口把睡袋拉上。你拉紧围绕身体的魔术贴扎带,直到感觉自己紧紧贴着睡袋。然后用另一根魔术贴扎带把脑袋绑在枕头上——枕头是一块泡沫——好放松你的脖子。如果你没有把手臂放在睡袋内,它们会漂浮在你面前。有时候你早上醒来,看到眼前有一只手臂在漂动,你大吃一惊:“嚯!这是什么?”最后发现它竟然是你的手臂。

大多数时候,我睡在飞船中间的气阀里。不进行舱外活动的时候,没人在那儿工作,所以它就像我的私人卧室。有啥缺点吗?这里也是飞船中最冷的部位,温度大概有20度。为了保暖,我把手臂放在睡袋内,还穿了四层衣服;有时候我用烤箱加热好一包食物,把它扔到睡袋里,它就成了热水瓶。我飞行的最后两个晚上,睡在飞船的飞行甲板上,把睡袋固定在飞行甲板头顶的窗户下面。在这个位置,透过窗户,地球可以尽收眼底,所以当我醒来,整个世界呈现在我眼前——那一刻,只为我一个人。太空飞行中最令我惊奇的是,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很放松。新来的宇航员会担心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们有时候会为完成一项任务花上数小时甚至几天的功夫。尽管在轨道上一天会日落16次,但他们很难停下来欣赏日落。在航空飞机上,宇航员通常很忙碌——要做实验、日常维护、舱外活动、机械操作等。工作真的是非常辛苦、紧张、令人提心吊胆——如果你搞砸了,你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搞砸。但同时你也会感到非常放松。当你在地球旅行时,几乎不可能与世隔绝。任何人,只要想联系你,他们都能做到。不过到了太空,真的没人能够得着你。当然你会和地面保持联系,收发邮件,但日常的琐事都和你关系不大——账单都付了吗?狗喂了吗?我觉得,一切日常琐事在离开地球后都停止了。我完全从地球解放出来了。但是要返回地球时,地球上的一切担心也重新回归。我落地的一瞬间,大脑就开始盘算接下来的计划。

在太空中我从未生病,回家之后也并不愉快。返回地球时,你的内耳感受到一点点重力,就会变得尤其敏感,因为这个使你在地球保持平衡的器官经过长时间的太空旅行,已经很久没有工作了。失去了平衡感的你,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在重力下移动。这会儿我要是扭头,准会摔倒。几周没锻炼的肌肉也得重新运作起来,帮助你进行日常的活动,比如走路、站立、拿东西。让双腿恢复正常,可能还是要花几天甚至几周时间。

太空生活是艰苦的,也令人激动,它让人害怕,它无法描述。是的,回去的话我的心还是会扑通扑通。

玛莎·埃文斯简介

1951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于宾夕法尼亚州Nether Providence高中毕业,1973年获得科罗拉多大学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理学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担任工程师,从事轨道航具显示器和控制系统及人机工程学研究工作。

埃文斯拥有多引擎航线运输飞行员执照(湾流-1型等级),以及单引擎空、陆、海、滑翔和商用机飞行执照,还持有飞机、仪表和滑翔机飞行教官执照。她在民航机和NASA航天飞机的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000个小时。1984年,埃文斯被选拔为宇航员候选人,成为任务专家。从1990年到2001年,埃文斯曾5次执行任务飞赴太空,在太空飞行时间超过1318个小时。2010年12月31日,埃文斯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退役。

第三篇: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孩子

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孩子(父母必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教的艺术也是爱的艺术。

说起爱孩子,有的家长对此不屑一顾: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儿啊,还需要什么学问啊?也有些父母困惑茫然:我的爱为什么不能打动孩子?事实上,爱孩子并非像老母鸡护小鸡那般简单,也并不是想像中那样的深不可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懂爱、会爱。

把爱藏起一半

把爱藏起一半,这是一位母亲意味深长的话,精彩极了!对孩子“把爱藏起一半”,意即要求家长学会节制地爱、理智地爱。如果什么事儿都包办代替,什么时候都不敢松手放开,一旦孩子大了,离开了我们,那我们的爱将会显得鞭长莫及,最后受害的还是孩子自己。那位母亲还讲了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隆冬的周末,我在家里做家务,忙得团团转。儿子在外边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玩了整整一天,回到家里还撒娇,疲惫的我有点气恼地把他拽住,强迫他和我一起扫院子里的雪。儿子一边扫雪一边哭,我看着他那冻得通红的小手和那副委屈的样子,不禁心疼起来:孩子毕竟还小。但我很快克制住了自己,让他跟我一起继续扫雪,同时和他聊我小时候帮大人干活的往事,我讲得绘声绘色,儿子也听得十分入迷……从那以后,我就有意识地安排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渐渐地他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这位“硬”起心肠“整”子有术的母亲,可谓是走了一步家教的“高棋”!

将爱寓于无声

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时,亲吻、握手、抚摸、拥抱以及目光接触等都是沟通的方式。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对那些需要慰藉和鼓励的孩子来说弥足珍贵。生活中,做父母的应学会并善于运用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爱的语言,让它们取代令孩子们头疼的唠叨和训斥。

作家莫小米在一篇《于无声处》中讲述了一位“苦心”母亲的故事——苦于与她那上小学的儿子不能沟通。她苦口婆心地与他谈、谈、谈,却总是没有效果。有一天,儿子在学校又惹了事,母亲却突然因患喉炎失了音。当她拉着孩子的手面对面坐下时,她急啊、气啊,可不能说一句话,只是紧紧地将孩子的手握在手心很久很久……第二天,儿子对母亲说:妈妈,你昨天什么都没说,但我全明白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令这位“苦心”的母亲热泪盈眶……有时,一个微小的动作却胜过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话语。

让爱走进心灵

“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自己再苦再累也值!”一位家长这样说。可遗憾的是,他的良苦用心却未能感动孩子,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的书包已经够重的了,我不愿再背上„精神的包袱‟,可他们根本就不体谅我的苦楚,我有时真恨他们!”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我们对他的这份“情”,并且主动愉快地接受我们的这份“爱”呢?对此,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就是:家长要让爱走进孩子的心灵!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家长们可以讲究一些技巧哦!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孩童时的情景和心理吧,想想我们小时候喜欢父母当着众人的面儿羞辱训斥自己吗?喜欢父母态度蛮横地驳斥自己的申辩吗?乐意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和没完没了的唠叨吗?尽管今天的我们已明白那是一种爱,可那样的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能消受得了吗?

其实,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能够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事情,尽量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明白他们的所想所知所愿,那么我们相信,父母的这种爱一定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亲子之间也会增进情感的交流。

第四篇:我读《父母规》心得:生养孩子是一种责任

我读《父母规》心得:生养孩子是一种责任

之前,总以为做父母有何难?既然生了孩子,就负责把孩子“养”大了事。现在读了《父母规》我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

读了《父母规》,使我明白了:我们生养孩子首先是一种责任,即社会责任、生命责任,而不是个人的乐趣、家庭家族延续的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在享受孩子带来的天伦之乐的同时,也同样要付出心血和精力来培养孩子。正像曲莫先生说的“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由此可以想象的到,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教育子女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教。如果生了、养了而不教,只能说明你对孩子付出的不够,最后就会得不到什么。只能是害了孩子,苦了自己,导致孩子将来不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而且还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和危害。

但是有些家长却认为,孩子不成器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只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是社会坏习气的影响,他们根本不明白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而家庭教育又以德育为最根本,因此,读过《父母规》之后,我觉得天下父母很有学习它的必要。我们做父母的务必要学好《父母规》并践行《父母规》,以便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首要就是父母的教育。如果每一位父母都学好了《父母规》,给孩子真正做好了表率,那就是完成了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们哪里还会有不成才的道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达到如此的效果,那就需要我们从诸多的细节认真做起„„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规》中也有说道:智父母,树其义,立其志,鼓其气。意思是说:家长要善于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你相信他的能力,并且创造机会激励孩子自己去尝试,从而让他自己去获得信心。这样当然好,但是我觉得与此同时,做父母的绝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而是要做到:

1.多关注并肯定孩子的行为,比如可以使用眼神、语言或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肯定信息;

2.让孩子体验成功:每次一小步。可以为孩子设定让其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然后为孩子小小的成功做略带夸张的庆祝; 3.培养孩子的内在自信: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或表现感到自豪,比如我们可以说“你一定为你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吧”,而不是一味地说“爸爸妈妈因为你而骄傲”;

4.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导孩子的内心渴望,把家长常说的“你要做”变成孩子说的“我要做”,通过询问让孩子找到他的理想,并把日常学习和他的理想联系起来。

《父母规》中说:成长时,惑相伴,即时解,无滞绊。若不明,多问询,和孩子,共探索。说的是:小孩子对什么都好奇,最喜欢问为什么。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需要尽可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维持和激发孩子的好学精神,切不可用一句“问老师去”来打发孩子。另外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也许很多问题我们做父母的已不能解答,怎么办?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查资料、一起探寻答案,这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呀!谈到这一点,我还得检讨一下我自己。我的女儿现在已经十四周岁了,从她会问为什么开始,赶上我当时心情好还好说,就告诉她如何如何,要是赶上我心情不好,或者正忙得不可开交,就干脆递过去一句“不知道”,或“没看见正忙呢,待会儿再说”打发走。每当这时候,女儿当然也总是会无可奈何、很不开心地走开。看!我们只顾自己忙了,就随便丢给孩子一句话,却丝毫不去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现在学习了《父母规》,然后再换位思考一下,我觉得真是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有时候太自私了一点,我们是不是太把孩子当小孩子了,我们是不是有点太不尊重孩子了?曲莫先生讲过,如果不尊重孩子,久而久之很可能会产生两个极端恶果:第一,孩子越来越叛逆,跟你作对,长大了也不尊重、不孝敬你;第二,你赢了,但是孩子的一些积极向上的好的东西被摧毁了,没有创造力了,他也不会尊重你、孝敬你。是的,看起来你赢了,其实是你输了,而且输得特别彻底!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

“子可爱,不可辱,伤其尊,终难愈,劝父母,责孩子,只对事,不对人。”说的也是,无论孩子做了什么,都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当然,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父母对其批评教育理所应当,但是主要是得讲究方式方法。责备孩子时必须要针对他的行为就事论事,而不要针对孩子本人。比如,不要说:“你做这样的事,我真是太讨厌你了”,而要说:“我很喜欢你,但我不喜欢你做这样的事”。这样,既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又给了孩子自尊,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何乐而不为呢?

读着《父母规》,我越琢磨越感觉教育子女确实是一门科学,必须按规律去做。我想,如果每位父母都能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培育孩子的话,那么我们不都成了优秀的、掌握科学的、前沿的教子理念与方法的伟大父母了吗?

“孔子曰,里仁美,昔孟母,择邻处。居环境,康适简,人际间,在乎仁。”其中“里仁美”出自《论语·里仁》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我认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为了孩子,我们在选择住处的时候不一定非得效仿孟母“三迁”,但至少也得尽量做到给孩子创设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说到此处,回想三年前我们两口儿给女儿选择初中,当时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只不过就是想给孩子找一所吃住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为的是让孩子少遭罪。没成想竟“歪打正着”,选咱们英华算是选对了。最起码孩子在这里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健康向上的东西。眼见着孩子逐渐长大、懂事,我们两口子也倍感欣慰。

谈到择校我想再补充一点,“一年计,在于春,一生计,在年少。幼一染,长十效,蒙之教,关一生”。时光飞逝一去不复返,学龄时期的教育关系孩子的一生。俗话说“地荒荒一季儿,人荒荒一辈儿”。“小树苗,易扶正,养习惯,修毛病。及长大,正则难,长欲教,子不听”,可见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等闲视之,家庭教育尤其重要。试想,如果父母自己不教,而完全依赖于学校和社会,那么孩子的成长就很像赌博。如果孩子运气好,遇到了好学校、好老师、好伙伴,就能健康成长;但若不幸遇到不好的学校、不好的老师、交到坏朋友是不是就容易误入歧途,风险很大呢?为了让孩子不偏离航线,舵手谁来当?毋庸置疑,是孩子的父母!

我十分相信:在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在享受着优秀的教育方法,他们必定都有一个优秀的父亲或母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路陪伴,无私地充当着他们的精神供氧者的角色。那么我要说这些孩子是幸运的、幸福的。但是,作为教师,站在老师的角度看教育,我又不免有些忧虑。为什么这样说呢?读了《父母规》,我当然认同曲莫先生的观点,随之也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家想想,那些生活在和谐健康家庭里的孩子一般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担忧,可是还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呀,比如父母离异的、父亲或母亲英年早逝的或生性就比较顽劣的孩子等等,像这些家庭本来就有问题的或只靠家庭教育挽救不了的孩子,我们怎能不担忧?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比别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中最重要的,可是我们也一定要做好我们自己!

边学习《父母规》,我也一边在不断地反思,如果按《父母规》来衡量我自己,我觉得至少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更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我所做到的才那么一点点!我也要努力完善我自己。因此,作为一位母亲、一位教师,我要郑重发愿: 从此刻起:我要多鼓励、赞美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因为我知道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因为我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因为我知道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我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使孩子,因为我知道强制大压只会带来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和反抗。我要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我自己的问题,修正我自己,因为我知道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我是一切的根源。我要努力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母亲和老师!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二期讲师班学员

英华初中部陈春平

下载要了孩子,却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要了孩子,却没做好做父母的准备是怎样的一种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