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俄军联勤保障又有大动作
俄军联勤保障又有大动作 财务四队
张洋
33220101029
为提高保障效益,节约国防资源,探索后勤保障社会化和联勤化的新方法,俄军即将正式出台一种全新的保障模式,即国防部所属部队的后勤系统将与内务部、边防总局、铁道兵总局等联邦强力部门所属部队的后勤保障系统进行大联合,建立“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
一、精简重叠机构 提高保障效益
俄罗斯把负责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下属有军事力量的部门称为“强力部门 ”。目前除国防部外,俄还有内务部、边防总局、铁道兵总局、安全总局、对外情报总局、特种建设总局、警卫总局、政府通信与信息总局、联邦税务警察总局、民防事务、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后果部等12家强力机构。这些强力部门都下属有一定数量的部队和力量。比如,国防部辖4大军种8大军区,内务部队辖有7个军区,边防部队设有9个军区,民防部队有9个地区中心等。这些强力部门所属的部队都有自己的后勤机关和部队,各自独立组织所属部队的后勤保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运力的极大浪费。如在北高加索战区,各军兵种和强力部门都有自己性能完全相同的基地、仓库、医院、生活服务企业等保障机构,有的距离很近,只有十几公里甚至几公里,都维持着大量从事同样工作的人员和设施。
“强力部门交叉重叠的后勤机构设置使得国防经费使用没有发挥最大效益,与国家经济实力不相适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叶利钦在1997年的联邦安全会议上如是说。为此,俄联邦安全会议当年决定借鉴国防部系统的区域联勤保障经验,将相互分散、自成体系的内务部队、边防部队、民防部队、铁道兵部队等的后勤保障机关、力量、机构、设施予以合并重组后,纳入国防部系统的区域联勤系统,建立一个打破各强力部门界限的“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俄罗斯国防部系统的区域联勤保障体制从1993年1月1日开始在全军范围内启动。各战区按辖区大小划分为3~5个保障区。每个保障区设一个地区保障中心。中心由各军兵种的基地、仓库、医院、修理机构和保障力量以及当地军事经济基础等联合组成。地区保障中心依据总部的供应标准和部队需求,对辖区内的所有驻军实施通用物资和通用勤务的联勤保障。到2000年,俄罗斯国防部系统内的区域联勤保障体制已在大部分战区内运作了7年,得到了1994~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实战检验。俄军据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区域性联勤保障方式被俄军视为平时后勤保障的最佳模式和战时成功遂行有效保障的基本保证。
二、按专业分阶段逐步实施
据俄军总后勤部部长伊萨科夫上将今年3月10日介绍,从1998年开始俄军就会同其他强力机关着手拟订强力部门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的组建计划和实施步骤等文件,并陆续在条件成熟的后勤有关勤务中予以展开。按照原来的一体化联勤系统组建计划,到1999年年底,完成合并强力部门军交运输勤务和兽医卫生勤务的立法工作,并从2000年开始建立强力部门的这两个勤务的联勤系统;2000年强力部门结束起草油料勤务及卫生勤务(包括科研工作)的合并立法工作,并于当年开始筹组新的保障系统;2001年完成合并强力部门给养勤务和被装勤务的立法工作,强力部门军官实行统一培训,从2002年开始全面转入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
但由于第二次车臣战争的爆发和2000年第3轮军事改革的开始,加之在强力部门之间组建统一保障系统的难度较大,一体化联勤系统的筹组工作一度搁浅。
今年年初,在普京总统的直接过问下,联邦有关部门负责指导新的联勤保障系统的委员会已经组建起来,并基本制定出了新的实施计划,年底前将呈交总统批准。据透露,俄将分阶段、按后勤专业勤务逐步建立强力部门的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到2001年强力部门将全部结束所属后勤部队和后勤设施合并重组的立法工作,并于2002年全面启动一体化保障系统。
三、以国防部后勤为主平战有别
俄罗斯强力部门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的实施方案是:
以国防部总后勤部为基础,吸收各军种保障机关和强力部门保障机关人员参加,组建直属总统(或联邦安全会议)的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委员会,撤消各军种和强力部门的后勤领导机关。
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将以国防部系统的原有区域联勤系统为基础组建。国防部所属各军区原有的3~5个保障区,将根据强力部门部队及其后勤的配置情况,在数量和规模上作相应调整。即部署在某一地区(地域、守备区)内的各强力部门的后勤部队和后勤机构将进行优化重组,由统一的指挥部门管理,负责对该地区(地域、守备区)内的国防部所属诸军兵种部队和其他强力部门所属部队实行一体化联勤保障。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的主要保障力量将由军区原物资保障旅改为抽组而成的保障部(分)队,其编成视保障区大小和保障对象的多少而定。纳入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的各强力部门本身还将保留一定数量的后勤力量,用以向本系统部队提供专用物资和专用勤务保障。即师、团、营建制后勤、卫生、技术修理、运输部(分)队不编入该系统,不负责平时本部队的保障,只参加军事训练和专业训练,维持高度的战备水平和规定标准的物资储备。
外军不断完善应急后勤保障体制
财务四队 刘一泽
冷战后,适应军队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应付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的新形势,世界许多国家军队在加强应急部队或快反部队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与之相配套的应急后勤保障体制建设,使应急保障体制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不断增强应急保障力量
充足的应急保障力量是实施应急保障的基本条件。因而冷战结束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军队在加强应急部队或快速反应部队建设的同时,对与之相配套的应急保障力量的建设也格外重视。
1.建设应急投送力量。冷战后美、俄、英、印等国都十分重视战略空、海运部队的发展。目前,美国空军空中机动司令部拥有现役战略运输机300余架、后备役运输机700多架,其战略空运能力达每天6600万吨英里。此外,美军于1987年10月组建了运输司令部,任务就是“对用于满足国家安全目标所需的战略陆、海、空运输实施统一指挥”。美军战略空运力量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一是采购180架C-17运输机,逐步替换现有的C-141运输机;二是改造现有的C-5运输机;三是研发更新的战略空运工具。印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门为其快反部队组建了战略空运部队。这支战略空运部队在保障快反部队1988年出兵马尔代夫和1990年增援克什米尔地区的行动中,基本上实现了“24小时之内机降1个加强营,48小时之内空运1个加强旅到危机地区”的目标。
在战略海运力量方面,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拥有115艘以上的现役舰船和近100艘预备役舰船。其中战略海运船队的骨干力量是80年代采购的8艘SL-7型快速海运船和1993年起开始采购的20艘大型中速滚装船,及应急预备役船队的33艘大型中速滚装船。美军战略海运能力的发展目标是一次运输2.5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除发展战略空、海运力量外,外军还十分重视改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仓库、终端港站物资装卸设备等。
2.靠前配置成套作战装备物资预置。在靠近可能发生危机的地区预先储备一定数量的成套作战装备,是美军为了快速增援其欧洲驻军,弥补其空、海战略运输能力的不足而于1980年首先采用的一种提高战略机动能力的辅助措施。经过实战的检验,这种辅助措施越来越受到外军的重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快反部队后勤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军在大西洋阿森松岛预储的7500吨作战物资曾在马岛战争中,“对参战舰队进行中途快速补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湾战争中,美军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海域的海上预置仓库船仅用了1周时间便抵达战区,是最早到达战区的运输船,对确保美军的快速部署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为2个快反陆战旅运去了成套的武器装备和30天作战所需的物资,而且为最初到达海湾战区的陆军和空军人员运去了急需的后勤保障物资。法军快反部队在海外各地也都设有预置储备。
目前,外军为了提高快反部队后勤保障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预置储备正向“四结合”的完整体系发展。这“四结合”是:成套作战装备预置与后勤物资预置相结合,海上预置与陆上预置相结合,海上预置船队与机动预置仓库船队相结合,各军兵种的物资器材预置相结合。美军发展最快。
在欧洲,美军预储有2个快反师的成套装备,1.4万吨战术空军各类物资,在挪威预储有3万吨快反陆战远征旅的装备和作战30天所需的各类补给品。
在亚太地区,美军在海上有3个中队编成的预置船队(共13艘),分别部署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每个中队载有1个快反陆战远征旅的全套装备和作战30天所需的各类补给品;此外还有12艘仓库船编成的机动预置船队,载有为早期部署的快反陆、海、空部队所需的一些装备、弹药和补给品。第二部分是海上预置仓库船系统。将装备物资预储在船上,使其成为具有机动力,这是美军的一大发明。为了保障海军陆战队实施应急作战,美军于1980年组建了战前预置仓库船部队,专门为海军陆战队储存装备和物资。刚组建时,这支部队仅有7艘用旧船改造而成的仓库船,配置于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海域。后来美军不断对这支部队进行扩充,并为其建造了新型仓库船。目前,这支部队已发展成为拥有13艘船的应急后勤保障部队。海上预置仓库船部队共预置了3个海军陆战旅的武器装备及其1个月作战所需的各种补给品。当发生危机时,海军陆战旅的人员由战略运输机投送到出事地点,预置仓库船则迅速驶往出事地点与人员会合,从而迅速形成战斗力。据报道,美军目前已经为海上预置仓库船部队研制和装备了新船。这种新船排水量为4.17万吨,全长204米,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每艘船可装载油料2.4万桶、水8.3万加仑、集装箱450个。船上安装有先进的装卸设备和调节湿度、温度的装置。海湾战争后,美军鉴于海上预置仓库船的优点,决定再为陆军建设一支海上预置仓库船部队。目前,美军已经完成了对4艘船的改装,并储备了1个重装旅实施应急作战所需的装备物资。美军计划近期内使陆军海上预置仓库船部队的船只发展到17艘。
(二)逐步健全后勤动员体制
目前,外军建设民力快速动员体制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经济建设和战时军队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例如,国家平时在进行公路、铁路、车站、机场、港口等建设,以及飞机、轮船、汽车和其他有关设备、器材的研制、生产时,均充分考虑军队需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兼容。据称,美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都可以作为飞机跑道使用,美国生产的“波音”客机,在研制时就考虑到了战时改装成货运机的问题,并对客机上的座位进行了特殊设计,以便于拆卸。二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后勤预备役制度。三是建立一套紧急动员民间人力、物力的法规和预案。四是制定动员民间工业紧急转产军品的法规和周密计划。五是制定一套参战民间人员、装备的保障和管理办法。
(三)不断完善应急作战后勤保障预案
外军认为,后勤的快速反应首先来自于后勤指挥决策的快速。因此,外军把根据国家的军事战略和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及局部战争,制订相应的后勤保障预案,作为提高后勤反应速度的重要措施之一。马岛战争中,英军之所以能够在7天之内组成一支特混舰队出航远征,事先有一个后勤保障预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据资料,当时英军的船舶征集、物资筹措、人员动员及其他后勤工作都是按照预案组织实施的。英军后勤反应速度之快,在当时曾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海湾战争中,美军事先也制订有一个出兵中东地区的后勤保障初步计划,而且这个计划还在一次称作“内部观察90"的演习中演练过。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实践证明,平时就制订好应付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的后勤保障预案,对于提高战时的反应速度至关重要。外军财务联勤保障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军启示
财务四队
李洋
33220101095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社会制度和军队发展水平的不同,其财务联勤保障模式也各有差异,改革的成效也有差异。本文就外军财务联勤保障中一些主要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军有所帮助。
一、外军财务联勤改革中的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效率和效益兼顾。外军财务联勤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效果,一切都以提高保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凡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就予以保留和深化,凡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就加以改革和调整。兼顾效率和效益体现的是一种“正好”的后勤观念,实现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后勤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使用军事资源,对财务联勤保障的改革是最能反映这一目的的措施。外军的财务联勤改革,在保证效率的同时,能够马上从节约的经费数字、精简的财务组织、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等方面上反映出改革的效益,从而促进改革不断深入。
第二,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体制。外军的财务联勤保障改革都比较注重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以下特点:首先,一般都在国防部(防卫厅)设有高度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机构。其次,都有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外军一般都在财务联勤保障改革之初,就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而制定了覆盖改革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再次,部队财务管理机构、人员精简。
第三,借助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外军后勤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使用率很高,从总部到部队整个后勤系统已形成以电子计算机和后勤通信系统组成的后勤自动化网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并且这些信息系统覆盖各个兵种。外军在财务联勤改革中,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使财务联勤保障进入了一个新领域。目前,外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已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网络化办公。不仅能够编制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效益,而且也能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进行经费决算的处理、工资表的编制和工资的发放,还能与地方银行和企业进行业务往来等。
第四,坚持依法理财,突出财务监督。外军十分重视财务法制化建设。注重增强财务人员的依法理财观念和执法力度,对于违反财经纪律的人,轻则处分、罚款,重则依法惩治。如美军就制定了有关军事预算的法令《国防拨款受权法》和《国防拨款法》,这两项法律直接对军事预算起着制约作用。这样不仅使军队的财务工作实现了系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而且也根除了产生不正之风的土壤。在财务监督方面,不仅机构健全,而且制度完善。外军的财务监督机构设置规格较高,独立性较强,通常直接隶属于国防部长领导,且自成一个系统。外军各军种的监察机构设置、组织、职能和管理工作范围,都与国防系统的机构设置相适应,上下垂直领导,不受行政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对我军财务联勤保障改革的启示
第一,财务联勤改革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外军通过财务联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保障效率。因此,我军进行财务改革势在必行。但我军的财务联勤保障改革,不能完全照搬外军的改革措施和改革思路。通过研究外军的改革经验,我们发现部分发达国家军队如英军、德军所进行的一步到位的、大刀阔斧的财务联勤改革,是建立在军队信息化程度高、配套措施完善的基础上,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财力支持。我军目前仍然处在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军队信息化程度不高,要实行对财务联勤保障的改革,首先必须要有巨大的前期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健全配套措施,创造改革的环境,这个过程就目前来看,是漫长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财务联勤改革要注意承前与启后的统一。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求变革是外军财务联勤改革的鲜明特征。外军在联勤改革的初期就提出了很多关于财务联勤改革的构想,这些构想都体现在外军目前的后勤转型过程中。因此可以认为目前的改革是以往的延续,延续中又存在着变化,把未来可能的任务拿到现在来做,现在其他勤务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在未来财务改革上,将来还要在所取得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我军目前的财务联勤改革研究和财务联勤改革试点,也要符合这个规律,既是以往数次改革延续,也是为了将来更高层次的改革打基础。财务联勤保障的改革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应该是“一个已经开始的既有渐变又有突变的朝着某个终极目标努力的过程”。改革不会在某个时间停止,而是会根据新军事变革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会伴随着充满活力的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而蓬勃发展。
第三,财务联勤改革是复杂性与长期性共存的过程。我军的财务联勤改革,由于受我国国情和军事发展战略的影响,其改革过程必将是复杂性和长期性共存的。这是因为:首先有观念上的阻碍,新军事变革下的财务联勤改革可能将要用一个新的财务体系取代旧的财务体系,因而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根本性变革。军事史上,凡是此类变革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的巨大阻力。且要适应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新形态,完成由传统后勤向“聚焦式后勤”、由机械化保障向信息化保障、由粗放型向精确型的转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都要打破那些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其次是面临资源竞争,我军长期以来分勤制的财务保障模式和我军目前保障对象的多元性和易变性,使财务联勤保障必须向数量质量各异的部队提供恰当的保障,必须在各军种之间把握平衡。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部队必须协调来自一体化保障产生的矛盾。
美军战区后勤保障体制集中统一程度提高 财务四队 李明辉 33220101047
战区后勤机构是外军直接保障战区联合作战的机构,通常也是联合战役后勤的指挥和组织实施者,因此战区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对联合作战的后勤保障,因而也是外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从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的情况看,战区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是通过加强集中统一,增强战区后勤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战区后勤保障的能力。其中,美军在战区保障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动作比较大,而且其改革成果还得到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实战检验。
(一)重新设计联合战区作战后勤保障体制
20世纪90年代,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后勤保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战区联勤保障体制进行了重新设计。1996年美军参联会联合出版物《联合后勤保障概则》规定:①作战司令部司令有权为完成所受领的任务,对各军种部队进行必要的改编,并统一指挥所属部队的战区后勤保障活动。②作战司令部司令可以组织战区后勤部及其他联合后勤协调机构(通常包括后勤指挥中心、后勤战备中心、联合运输委员会、联合运输中心、联合油料处、联合后勤采购委员会等)。各指挥机构的成员包括来自油料、弹药及其他物资补给、陆海空运输、工程、卫生等各勤务部门的代表。③战区后勤部的职能是:监视当前和未来的战区后勤保障能力,收集下属军种后勤状态信息;协调即将进行的作战行动的后勤保障工作;就计划中的作战行动和作战进程,向作战司令部司令提出后勤保障能力的建议;代表作战司令部司令与联合战区以外的后勤机构打交道。美军的上述改革大大增强了战区联合后勤参谋部指挥、协调战区各军种后勤保障的职能。
(二)改编陆军战区后勤保障力量
美军战区陆军后勤保障力量是实施战区大部分通用物资和通用勤务联勤保障的主要力量。根据实践经验,美军在陆军战区后勤保障力量的组织体制方面开始进行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编,即组建多成份的战区保障部。据介绍,新组建的战区保障部将是一个灵活的和便于调整的机构,包括一个早期进入模块、一个指挥控制机构,以及一套职能保障能力,用于在大规模战区战争中或在作战地区对兵力投送遂行保障。
该战区保障部在组织结构上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将现役与预备役两种成分的后勤部队置于一个机构之中。二是采用模块化编制,以便于按用户的要求将结构内的关键性保障要素及职能重新组合,以及分阶段地进入战区,而不是一次性地投入一个其规模可能与具体任务不相适应的固定机构,从而防止后勤摊子被扩大到超出对从外部源头进入战区的补给流进行管理的需要,避免过去那种当仅仅需要军以上梯次某个后勤部队的一部分时却要把整个部队都调往前方的弊端。三是把各种战斗勤务保障职能(包括战斗卫生保障、人事保障、补给、维修、运输和野战勤务)置于单一指挥官的领导之下;四是在战区保障部增加了一个战区级的配送管理中心,负责协调物资管理与运输控制。由于配送管理中心使灵活性提高,故能对战区级的部署与重新部署的保障、后续保障、接收、整备、前运与合成行动,以及部队的重建加强指挥与控制。五是作为单一的后勤运作机构,战区保障部无论是在本土驻地还是在前方分离式基地位置,其工作机构都将使用最新的后勤信息系统和一个综合的后勤自动化网络,以提供有预见的后勤保障所需的实时信息。据报道,美军目前正在组建的临时战区保障部共有四个,即第19、第337、第21、第310战区保障部。
(三)探讨联合战区的更高级联勤保障体制
《美国法典》规定,美军各军种自行训练和保障各自的部队,因此联合战区的后勤保障体系足一种条块分割的非联合性质。1996年的《联合作战后勤保障概则》虽然规定,“当统一保障能够实际减少工作量时,可指定某一军种部队(通常是主要用户)负责通用物资的保障”,但这种联合战区后勤系统仍无法达成对后勤的高度统一指挥,因此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后勤行动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为此,美军在军事后勤革命中试图加强联合战区的后勤统一指挥,如美军参联会文件指出,“后勤是组织战役作战行动的关键,因此应作为一项联合责任加以筹划和实施”。对于联合战区一级的更高级的联勤保障问题,美军后勤界已经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不少设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是成立联合战区保障司令部。美军认为,“将来在任何战区进行的后勤保障活动都必须具备联合的性质”,“单一军种的纵向保障系统并不符合聚焦后勤原则的要求”。美军的具体设想是成立一个单一的、战区级的战役后勤指挥与控制机构——联合战区保障司令部。美军认为,该机构应具备联合作战和多国协同作战两种机能,在战区司令部司令的直接领导下,对战区内美军所提供的一切必需的后勤保障负责。
外军建立三军平行的一体化联勤保障体系 财务四队
33220101106 2000年前,英军实行的是陆、海、空三军自成系统的分散型后勤体制。2000年4月1日,英军在国防部组建国防后勤部,将原来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后勤部撤消,统一划归到国防后勤部,由其对三军部队实行一体化联勤保障。国防后勤部下设:司令部(辖5个局:作战与业务发展局、财务与业务规划局、人力资源局、信息系统局、商业合同局)、海上装备保障部、陆上装备保障部、空中装备保障部、国防后勤信息系统部(辖国防通信勤务局和后勤信息系统局)、国防后勤保障部(辖国防被装局、国防储存与分发局、国防运输与交通局、国防军邮局、国防给养处、国防弹药处、国防油料处、联合技术勤务处)、海军基地与供应局、国防飞行器维修局、陆军基地维修局、通用物资保障局(归口管理三军通用物资的采购、储存和供应。部队需要的所有通用物资,都必须经过该局集中采购)。国防后勤部人员编制为4-4万,其中文职人员3.1万,下辖87个保障实体。国防后勤部的人员由陆、海、空三军军官组成,其工资来源和职务升迁,仍由各自军种负责,三年轮换一次。国防后勤部的职责是为全军提供除卫勤、财务、营房以外的各种通用勤务和通用物资联勤保障,以及武器装备、器材设备的全寿命维修、保养、改造。它的宗旨是为三军提供综合、高效、反应灵敏的一体化联勤保障;提高保障效益,大大节省采购经费,“用有限的资金作更多的事情”;通过与国防采购部合作,确保在2005年前使物资装备采购成本降低20%,同时使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改进;主战装备配发部队的时间,要比过去缩短一年。
此外,印军和日军也在酝酿组建与三军平行的、对三军实行统一保障的一体化后勤机构。印军后勤一直实行军种分供制,只有部分通用物资由陆军联供。为提高战略联勤保障程度,印军计划建立的一体化后勤体制是:一是在国防部设立对陆海空三军后勤实施统一领导的后勤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军种的后勤保障行动,通过下属保障力量对三军实行通用物资和通用勤务的集中统一保障。二是在政府组建国家一级的后勤理事会,由国防部长和政府计划委员会的副主席轮流担任理事会主席,三军及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派代表参加。国家后勤理事会负责协调军队和政府有关后勤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国家后勤设施建设总体框架,实施战时工业、运输和通信动员,储备石油产品等战略物资。三是对三军后勤各专业勤务实行联合,实现对采购、运输、储存、库存控制、供应及维修保养等后勤业务的统一管理。
日军也提出了组建独立于三军之外的后勤部队的设想:将目前陆海空三军各自拥有的补给、维修、卫生及通信部队整合起来,建立一支独立于三军之外的新部队。这支新组建的后勤和装备保障部队,将与陆海空三军处于平行地位,其职责是统一遂行三军的后勤和装备保障任务,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费用和提高保障效益。作为重组计划的第一步,三军的装备保障部队将首先集中起来,单独组建一支特殊部队,然后再将油料、给养等物资补给部队和卫生、通信等部队进行统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