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是过时婚恋价值观辩论赛驳论

时间:2019-05-12 08:0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门当户对是过时婚恋价值观辩论赛驳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门当户对是过时婚恋价值观辩论赛驳论》。

第一篇:门当户对是过时婚恋价值观辩论赛驳论

Q1双方契合度问题

Q1.1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不应自私只考虑两个人好过。,门当户对提供了两家人足够的契合度,减少婚后两家人的摩擦和矛盾的产生。

A1.1 首先,门当户对并不能说明家庭的矛盾就会少,矛盾的根源是不同见解的事物,但矛盾的产生则来自彼此的相互不理解和不忍让,而不是单纯地是不是门当户对。

Q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层次的人跟什麽层次的人交往,只有层次相同或接近,大家才容易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才有利于双方沟通交流,才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A1.2门当户对只能说明双方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相同不见得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是一致的,也不见得有共同的爱好,单纯的物质并不能决定非物质,比如我们双方都有一台电脑,但你喜欢玩游戏不见得我也喜欢玩游戏【物质不能决定精神,一个人可以物质上很贫穷,但精神上很富有】。

Q1.3同样是爱着两个人,但是选择门当户对的能减少两个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更加有利于关系的稳定。

A1.3【回答一】我方立论已经说得很清楚,门当户对与婚姻的稳定性没有必然关系。反而两个过分相似的人不一定适合在一起,因为矛盾和摩擦相对的少,很难产生出火花,有火花才会有激情,有适当的激情(矛盾和摩擦)才会让感情更加坚固和长久,才能让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好像鲶鱼效应:沙丁鱼没有鲶鱼的刺激,平平淡淡死得快,有鲶鱼刺激,战战兢兢活得长。

A1.3【回答二】首先,矛盾的根源是不同见解的事物,但矛盾的产生则来自彼此的相互不理解和不忍让,而不是单纯地是不是门当户对。世界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关系是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分歧产生了并不可怕,可怕的双方之间没有感情一味的只顾及自己,这才是双方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并且,我方立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门当户对与婚姻的稳定性没有必然联系,不门当户对的离婚率并没有比门当户对的高。

Q1.4为何燕雀不能与鸿鹄比翼双飞?(想引出他们不门当户对而导致的现象)

A1.4首先据我所知是所有的鸟都可以一起飞的。然后有可能是因为燕雀和鸿鹄之间没有爱情。最后还有可能是他们在比翼双飞的时候科学家没看到。Q1.5价值观的不同

A1.5 对方一直在说门当户对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但是门当户对是不是就一定有相似的价值观念,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更何况不门当户对就一定没有相同价值取向吗?如果说在同一阶层中门当户对的价值取向相似的概率可能比较大,但是对于恋爱结婚的对象而言,门当户对和不门当户对相同价值取向的概率是差别不大的,因为我们总不会去找一个价值取向相差太大的人恋爱结婚。我们经历了相知相爱,我们在价值观上会有太大差别吗?

Q2门当户对的新解(拥有爱情基础的男女双方有相似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

Q2.1所谓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有共同的高度,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的相互认同,在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上的相似。旧时认为这样有共同语言的夫妻更容易步入幸福美满的婚姻。

A2.1(回答方式一)如果真按对方辩友的定义去辩论毫无意思,两个志趣价值观相同身份背景高度吻合的人能够在一起,甚至是我们当代人都梦寐以求的,那我们还有什么争论的必要!所以不妨用我方的定义出发,客观的看待这个辩题!

A2.1(回答方式二)两个过分相似的人不一定适合在一起,因为矛盾和摩擦相对的少,很难产生出火花,有火花才会有激情,有适当的激情(矛盾和摩擦)才会让感情更加坚固和长久,才能让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好像鲶鱼效应:沙丁鱼没有鲶鱼的刺激,平平淡淡死得快,有鲶鱼刺激,战战兢兢活得长。

Q2.2随着时代的变迁,词语的含义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现在的门当户对带有时代的这种意思,即是XXXXXX,这才是现代的门当户对的含义。

A2.2我赞同对方词语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但是对方辩友不要偷换概念,一个词语是否有这个意思是决定于这个意思是否具有普遍性,根据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门当户对最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是我方立论中所描述的,而不是对方的XXXXX。

Q3门当户对的地位问题

Q3.1我们强调的门当户对是这种婚恋价值观是否过时,不是完全不考虑其他价值观,对方辩友说的问题与我们今天谈论的辩题没有关系(跟我方观点没有冲突)。

A3.1门当户对在古代婚恋的地位是主导地位,在现代的婚恋价值观里面不一定是处于主导地位,门当户对这种价值观地位下降的原因就是门当户对已经过时了,有其他的更加重要更加符合时代意义的价值观的加入了我们的婚恋价值观,所以导致门当户对这种价值观的地位下降。

Q4经济的问题

Q4.1研究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婚恋价值是一种交换价值观,即把婚恋看成一种类似于商品交换的包括声望、收入、相貌及各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交换。

A4.1【回答一】当代社会提倡的是婚姻,门当户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婚姻自由和恋爱自由。在求偶的过程中,门当户对作为婚恋价值观的主体地位的话,就会增加婚姻的功利性。若是要求门当户对的话,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就要调查对方的家室了呢?这样的门对户对的婚姻观,不利于社会阶层的交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A4.1【回答二】既然作为交换,那是不是双方有相同的资本才能进行互换,也就说富者只能与富者结婚,而穷者也只能与穷者结合咯。【扯到社会层面,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Q4.2从微观经济学角度,门当户对的婚姻节约了人们的搜寻成本。青春不应浪费在寻找上,在相似背景中寻找伴侣更省事。A4.2 第一,婚恋对象并不是刻意去搜寻的,两个人会在一起是偶然的遇见。第二,花费时间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想在一起的人并不是一种浪费,追求自己心中所爱,迎合自己的内心更是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

Q4.3从经济学角度,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共同物质基础上的男女双方的婚姻会更加稳定。

A4.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条广泛应用在社会政治上的理论,是指经济决定 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这条理论并不适应用在这里。物质的并不一定能决定非物质的,一个人可以是物质贫穷但同时是精神富有的。

Q5门当户对与两情相愿

Q5.1门当户对不一定是父母意愿,也可以是两情相愿

A5.1门当户对和两情相愿可能并不一定是对立的,但在现实中就是有太多的例子说明门当户对和两情相愿难以两者兼得。就像很多人说的跟你结婚的往往不是你爱的那个人。

Q5.2现代婚姻结合只是因为爱情吗

A5.2现代婚姻是自主决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伴侣,其中可能有爱情,但有不单单是爱情,例如还有性格,修养等方面。

总述:我方之所以说门当户对这种价值观过时了,是因为它违背了现代价值观和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个体层面来看,它限制了结婚男女双方的选择,人们被迫在自己的阶层来选择婚恋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由恋爱的现代婚恋价值观。再者,它引导人们走向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把物质上的等同当做精神上的等同,认为在相同阶层和经济上选择的家庭就会更加幸福美满。但根据调查,门对户对与非门当户对家庭的离婚率并没有太大差别。最后让我们从社会层面上分析,门当户对带着严重的阶级观念,它提倡同一阶级的人结合。在场的诸位都知道我们当今社会强调人人平等,但是就是这种价值观企图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让人又仿佛回到那阶层分明的古代封建社会。

婚姻:男女結為夫妻

过时:过去流行现在已经不流行;陈旧不合时宜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第二篇:(驳论)“见义勇为无罪论”是反法治

“见义勇为无罪论”是反法治

2012-03-23 11:49:54 来源: 中国网

“见义勇为”的事件,在中国每年有1.2万多起,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1万多起。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官方,“见义勇为”都是一种被推崇的传统美德,一般指的是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所描述的“见义勇为”,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道德评价,而并非严格的法律规定。目前,中国并没有就见义勇为专门制定全国性的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相关的专门立法只是地方性法规和地方的政府规章。

这种公民冒人身危险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美德”是否应该鼓励,其实也还有待商榷。据报道,中国每年因见义勇为牺牲上百人,负伤2600多人,大量的案例表明,见义勇为对行为人而言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而未成年人受宣传鼓励,原本“力所不及”却见义勇为而导致悲剧结果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在和西方国家基金会交流时,发现这些行为往往不是很受认可,也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有很大差别。

在香港,普通民众是不允许进入救火现场的,而我们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倡“群众路线”,还曾塑造了扑火少年烈士赖宁的宣传榜样。在日本,其志愿者协会与我们的见义勇为者类似,但它们都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拥有一定的工具、具备一定的技能。在美国,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并保护人民免于刑事及民事法律纠纷,并不鼓励公民冒着人身危险与犯罪作斗争。

目前,中国并没有专门调整见义勇为行为及有关法律关系的法律,除宪法的某些条款对之作了较为原则的规定外,调整见义勇为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在各部门法中,包括了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在法律领域里,见义勇为主要是与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诸多法律概念有密切联系。但这些法律概念与见义勇为既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又并不等同。

在民法通则及有关的司法解释中,见义勇为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现行民法有关见义勇为的规定主要包括了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无因管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几个方面。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上,见义勇为也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根据情况的不同,见义勇为行为可能分别被认定为刑法上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或立功。在行政法上,“见义勇为”则频繁出现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中。现行法律中其实并无“见义勇为”的专门法律,因此“见义勇为”行为是否违法,需要结合具体案件具体法律裁决。

在一个法治国家,业已施行的法律必须得到尊重。衡量见义勇为者的罪与非罪,责大责小应交予法律。见义勇为不是一个严格的刑法概念,不具有独立的刑法意义。见义勇为的责任认定,应以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制度规定,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个罪规定及民法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为依据。如果公民在见义勇为当中,其行为触犯了上述法律规定,将需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可见,见义勇为的行为并不必然免责。如果被害人 在遭遇抢夺或抢劫的过程中进行了抵抗,并造成劫犯伤亡,被害人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为这是法律所允许的正当防卫。如果劫匪已被制服或已失去伤害能力,被害人或围观群众继续对劫匪进行殴打因而造成伤亡,则构成违法,这是法律所不予保护的“防卫过当”或“故意伤害”。

2000年8月1日,韩树峰在与村民共同抓小偷时过失造成盗贼死亡,被控过失致人死亡罪,最终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判定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6917元。2005年12月27日,何堂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抓歹徒致他人死亡案,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罪提起公诉,并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向死者家属附带赔偿经济损失15986元。一系列的见义勇为法律案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张德军故意伤害案”。这个案件入选了《刑事审判参考》,在“见义勇为引发他人伤亡如何处理”相关问题的参考上很有价值。尽管张德军最后被判无罪,依据的也是具体案情而非“见义勇为”这一判断,且法学界的争辩也始终存在。

讨论见义勇为、助人免责等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热衷于搬出《好撒玛利亚人法》。无论是美国各州所制定的法律,还是加拿大的法律,所谓的“好撒玛利亚人法”指的是关于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免除责任的法律条文。其重点在于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且有条文的规范和适用范围,不是简单字面意义上的“好人免责法”,也未必适用于国内常见的见义勇为致人伤亡的情况。想当然的用“好人法鼓励见义勇为”给国外的相关法律下定义,以此来佐证在中国“见义勇为应当免责”显然不具有说服力。

实际上在美国“积极的见义勇为”往往被严格限制,而“消极的见义勇为”则被严格保护。美国的圣盖博市曾发生过一起华裔合力制服当街行抢西裔歹徒的时间,事后见义勇为的华人却被警方以滥用武力的理由逮捕。类似的案例并不少,一位叫Michael的美国人在一家油漆店工作,因数名窃贼试图偷窃时,他挺身而出用棒球棍打了其中一名嫌疑人。事后Michael被起诉,罪名是攻击罪,警方表示他过度使用暴力。在法院宣读判决书时,法官要求他不要自行打击犯罪。

既然“见义勇为”是道德判断,那么其与非罪之间,就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为二者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见义勇为属于道德范畴,而罪与非罪属于法律范畴。将两者混为一谈,说轻了是情绪化的非理性观点,说严重了就是缺乏法律意识。认为只要是见义勇为,任何后果都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的看法,其实是将现代法治社会的秩序规范抛弃,而去寻求情感意义上的“正义至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固然是一种水平较高的道德境界,但并不能成为法律的准绳。如果以“道德”、“好人”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好心办坏事”“为了正确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就成了政治正确,程序正义不复存在。

在现行法律体系中,见义勇为是否要负法律责任是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的。个别见义勇为者在涉事案件中被判无罪,并不能得出“见义勇为者无罪”的结论,而是对具体案件相关当事人行为法律后果的认定。倘若“见义勇为即免责”成为法律现实,那么谁来界定“见义勇为”的标准,又应该如何保证“见义勇为”的帽子不被滥用? “见义勇为就无罪”,实际上是极大程度上赋予了普通人打击犯罪和私人执法的权力,这种权力从警察法院等国家暴力系统转移到普通人,暴力和侵犯人权难以避免。假如举着正义和做好事的名义,就可以完全免责,只会造成以暴易暴的严重后果或导致私刑和报复等不良行为的大量出现,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这不但不是法治的进步,反而是一种倒退。

“见义勇为者无罪”的呼吁,之所以在民众中得到广泛的响应并被普遍认可,其实也不是全无道理。南京彭宇案、佛山小悦悦事件等公共事件,一方面暴露了社会道德水平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也让很多人对于“做好事”心存芥蒂。好心有好报,是人朴素的美好愿望,施善行者得善果,才会让更多的人愿意去践行。但社会环境的糟糕,人的美好愿望,都不能成为反法治的理由。

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确立的法治国家,既然法律上没有“见义勇为”的概念,没有“见义勇为即免责”的条文,那就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而不是一刀切。不是说只有见义勇为者享有权利,犯罪嫌疑人同样有不可非法剥夺的权利,至少在很多见义勇为的案件中,他们罪不至死。如果为了所谓的“改变社会冷漠”(实际上也改变不了这一现实),而剥夺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那就违背了法治的初衷。(本文来源:中国网)

第三篇: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恋爱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西方婚恋观传入我国,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接受新思想最前沿的大学生的婚恋观又是如何?近日,省内6所高校共同参与、进行了一次“关于郑州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他们希望通过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探索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多元价值判定标准和特点。

6所高校参与调查

本次调查共有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中州大学等省内6所高校参与,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接受调查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均有涉及,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男女比例为2∶1。每所院校100份问卷,共600份,回收593份,有效问卷593份。其中男生381份,占64.2%,女生212份,占35.8%。

据了解,此次调查研究采取的是问卷式,主要由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组织进行。调查之前,轻院学生首先将郑州市的大学按文理和大专、本科进行分类,然后从中抽取6所高校分别进行。问卷主要涉及到恋爱观、性观念、婚姻观3个方面。

郑州轻院法政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张宝锋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实施了一段时间,针对大学生婚恋褒贬不一的评论多来自社会各界,真正体现在校大学生想法的声音不是很多,这个调查将为对大学生开展性教育工作提供客观材料,为大学的素质教育和婚姻咨询提供相对客观、可靠的实证资料,为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供依据。

38.6%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

调查显示,除了1.2%的被调查者没有选择之外,38.6%的大学生表示现在正在谈恋爱,其余60.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或者现在没有谈恋爱。可见,社会认为在校大学生谈恋爱是普遍现象并不十分准确。

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很明确,而且基本一致。在总的比例中,选择“寻找未来伴侣”和“体验一次真正的爱情”分别占了36.4%和31.5%。可见,大学生的恋爱字典里“坚守”、“忠诚”占了不小因素,女生在“寻找未来伴侣”中的比例更突出,将近40%。选择“内心空虚、摆脱压抑感”的大学生占了12.3%,这个数字也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此外,选择“其他”的有15%。

网恋不占主流

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接触的人都是同学,调查所知,有男/女朋友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共同的求学过程中认识的,而且占据了绝对的多数,这个比例占到了73.9%,通过网络认识的仅有4.8%,其他如亲朋好友介绍、火车或路上偶遇等的比例都不太高。

交友更重人品

调查显示,如今的大学生在选择男/女朋友时更加注重人品、性格、共同语言和责任心,选择这些因素的比例分别占到了87.2%、74.0%、66.3%和61.0%,而过去人们非常重视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只占了11.1%和14.3%,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与传统婚恋观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四成学生认同同居现象

调查显示,有20.5%的大学生反对在校同居,有40.1%的大学生赞同同居现象,还有35.1%的大学生表示要慎重,但只要是真心相爱也是赞同的。

八成多学生表示不会在校结婚

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禁止大学生结婚,但是,调查发现,86.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在校结婚,主要原因是没有经济基础。这说明了虽然教育部赋予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的权利,但大学生是否行使这一权利是另外一回事。也有一小部分表示在校期间会结婚,但只有2%的比例。

在被调查者中,预计结婚年龄集中在25~30周岁,也就是说,大学毕业后的3~5年是大学生的结婚高峰期。而且男生预计结婚年龄要比女生晚,女生预计结婚年龄有大约65%选择25~28岁结婚,大约25%预计28~30岁结婚,男生大约50%预计25~28岁结婚,大约33%预计28~30岁结婚。

过半学生反对“一夜情”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一夜情”的态度,反对的还是占了多数,其中选择“坚决反对”的男生有30%,女生超过40%,选择“自己不会做”的男生近30%,女生近40%,这说明传统的道德取向仍然占主流。但对“一夜情”的态度也较以往缓和,超过10%的男生和不到5%的女生选择“无所谓,双方自愿”,近30%的男生和不到15%的女生表示“慎重,在不伤害感情的情况下可以”。虽然持这种观念的大学生仍属少数,但由此可见,这种观念也在逐步被接纳,表明现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有下降趋势。

释放压抑感也是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释放压抑感也是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在大学生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而恋爱后,与异性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摆脱孤独感。其次,现在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现在求学在外、远离父母,会感觉缺少关爱,从而备感孤独,于是,就找一个能陪自己、让自己释放压抑感的朋友来交往。

校方对大学生恋爱采取消极政策

通过调查还发现,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平时默不作声,只有当学生犯下错误,校方才加以介入、进行处理,而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此外,从中学到大学,性道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教材与教育界似乎羞于谈性道德,更不用提系统的性教育课程。

建议:性教育仍需走进大学课堂

郑州轻院法政系老师胡莹对这次调查给予了指导。通过调查,轻院师生希望大学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因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约束力的良好方式。大学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并加强责任感和自尊自重自爱教育。

性道德、性健康教育也应该被提上日程。如在对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必须开展和加强性道德、性健康教育。要通过性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之间的交往。同时要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感谢通讯员李世国荐稿)

下载门当户对是过时婚恋价值观辩论赛驳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门当户对是过时婚恋价值观辩论赛驳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