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钢铁》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千锤百炼的磨练?是熊熊烈火的考验?是刺骨寒冷的冷却?是重重困难的打击?是的,天下没有天生就如此刚毅坚强的钢铁,真正合格的钢铁必然是经过了千万次打击、锻炼、磨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从题目上看,或许有不知者误解为“炼钢”书,不错,此书炼钢亦炼人。
本书作者尼古拉 阿历克塞耶维奇 奥斯特洛夫斯基,可惜,天妒英才,仅仅赐予了他32个春秋,并在他最灿烂的青春年华里让他遭受全身瘫痪的厄运。命运对他的不公却丝毫没影响到这部巨著的诞生,他反而从中用自身的亲身感受将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塑造得更加形象、生动,并却从未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点对命运的不满及抱怨,这一点,实数不易。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一生命运坎坷,12岁开始辍学做工,接触了社会最黑暗的一面,辈受凌辱,15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7岁时,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头部、腹部、脊椎受伤,右眼失明,被迫复员,又在一年秋天,抢修铁路时,染上伤寒,于是,体质逐渐变坏,在他24岁那年,几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就这样,他一面帮妻子达雅进步,一面开始文学创作。是的,他实现了那句“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对党有用的人”的誓言。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勇奋斗了一生,他的经历与保尔交织在一起,人们很难把他俩分开。但这部小说并非作者的自传,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在“要塑造一种典型,一种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青年革命者的典型”。虽然,这个时代会远去,但这部巨著将影响深远。
看完这部小说,我感触很深。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作为一个凡人,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将成功的摧毁一个人所有的希望,使其心志也随之瘫痪,最后成为行尸走肉。虽然保尔也想过自杀,但他仍然振作起来,重整旗鼓,继续奋斗,再创人生的新辉煌。这就是保尔!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面对挫折和困难,不屈不饶,顽强奋斗,永不言败,决不半途而废,当然,我们也要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笑对人生,作生活的强者,在人生的跑道上独占熬头。其实,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保尔面对所有困难时体现出的惊人毅力。这种毅力,并非是他本身的性格,而是他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磨难造就了他这般顽强的意志。就像钢铁一般,是经历重重磨炼才锻造出的刚强。
生活中,面对困难,我们会放弃、求助,或许半途而废。但又有多少人像保尔那样,有着顽强的毅力,真正坚持到底呢?是的,曾有千万人信誓旦旦的说道会像保尔那样坚强,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不错,拥有坚强的意志并非易事。怎样才能做到和保尔一样坚毅勇敢呢?这并非一日就能做到的事。是需要像炼钢一般,要经得住烈火考验,骤然冷却,千捶万击的历练。
抗日战争时期,有着千千万万像保尔一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的战士们,是他们,是凭着他们的坚强的意志,才得以取得胜利。抗“非典”时期,有着不计其数像保尔一样勇敢的白衣战士,冲在了战斗一线,保证了人民的健康。06年,重庆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有着数以万千像保尔一样执著、坚定的群众,众志成城,抵抗旱灾。
是的,困难、打击、阻碍等一切在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坚定的与困难斗争、反抗意识。只有像保尔一样,面对一切艰难困苦,不气馁,不畏缩,用顽强的意志和执著的精神战胜它,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二篇:读《钢铁》有感
毅力从哪里来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当一位英国记者问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他回答说:“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永不颓废。”钢铁的柔韧,保尔的刚强。保尔精神,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鼓励着我们不要向困难低头。
初次认识《钢铁》是很久以前的事,但那时并没有深入留意。再次拜读这部名著,真切感受到作者内心对建立共产主义事业的赤诚,同时也不得概叹,原来,我们是如此需要磨砺。
古语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保尔就是这样的人,从不因外在环境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也许正是永不妥协,才练就了他钢铁般的性格。
毅力从哪里来?挫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是培养毅力的前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是快磨刀石。”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钝。这时,就需要“挫折”这块磨刀石使它重新锋利起来。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没有颠沛流离的经历,又怎能有成功的喜悦。
其实保尔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甚至说,他生活在那个年代,比我们倒霉的多,很多人都跟他过不去,处处刁难他。但是,他并没有沮丧。而是用真诚去打动那些固执的人。当然了,不包括那些思想上对立的人。从一件件复杂的事情中吸收经验,不断成长,他的毅力训练得炉火纯青。一个懵懂少年经过春回秋转,变得成熟、睿智。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保尔。
毅力从哪里来?信念。年少的帕夫卡在食堂里工作,窥见了生活的最深处、生活的底层,那里的霉烂味和泥沼的恶臭扑面而来,他渴望一个未知全新的世界。那是他第一次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也许当初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信念会使他付出血的代价。多年之后,他来到埋葬瓦莉娅和她的同志们的烈士墓地,再一次提到:他们献出生命,是为了让出世即受穷、降生便为奴的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是的,他,依旧不悔。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他有了坚持下去的毅力。
那么我们呢?我们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支撑点。所以,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先清楚,我们为什么而做。既然要做,就该像保尔一样,坚定一个方向,时刻自我提醒,不忘初衷。这样,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保尔跟我们一样,是个平凡人,在他的奋斗史中,自己非但九死一生,也舍弃了他的爱情和健康。我想,我们任何不平凡的苦难在他面前都不值一提了吧。他都能坚持,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在保尔身上体现得分毫不差。我们也努力向上吧!
第三篇:读《钢铁怎样炼成的》有感
~-5-20 字数:1130十月的风雨,冲刷着一位烈士的心,冲刷着那一块在烈火与骤冷中炼出的钢,是多么的光彩耀人!
当我读完整部小说后,感觉保尔就如同一位在荒漠上长途跋涉的旅行者,同许多人一样,都渴望走回青山绿水之间,不同的是,他比别人多了一分信念,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也没有了,坚信前面就是绿洲,那么,沙暴也不能动摇你的意志,只会使你离目标更近,让生命仰俯无憾。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哈佛对这群智力、学历,环境相差无几的人进行了一次调查,25年后,27%没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常常抱怨他人、社会,60%目标模糊的没特别成绩,10%有清晰而短期目标的人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3%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为各界成功人士。其实,这些人的差别仅在于一种强愿的愿望,这种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很快就会转换为信念,那将是—种分化不了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勇敢前进。
没有这种信念,伽利略能绕赤道环游吗?曹雪芹还能用尽一生完成《红楼梦》?海伦凯勒能顶着失明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张海迪会忍受全身的病痛写出《绝顶》吗?正因为他们都有着这样的信念,坚信生活确实值得活下去,所以事实终于呈现在他们眼前。保尔也因为在行动中不断加强和磨砺信念,终于一次次战胜残酷的死神,迎来了生的喜悦,迎来了苏维埃政权的成功。这当然要归功于信念,无私的,乐于贡献的信念让这位旅行者总想另外开辟一条渠道,让后来的旅行者不必在黑暗中摸索,这种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信念,让保尔征服前进途中的狂风暴雨并无数次走出阳光。
造物者其实是一个工于计算的女神,她所给予世人的每一分才智,都要受赐的人加倍报答。保尔便是上天派遣的使者,他坚信:无悔的人生,不应碌碌无为地虚度年华,应该献给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壮丽事业。于是他用尽智慧,将信念推及他人,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体会人生的幸福。犹如在生活道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说是苦差,却也是一种乐趣。可见,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种信念,敢于扬起翅膀,在前进道路中不断将愿望实现,幸福便总会依附着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总希望能做一个成功的人,而眼看着才学的积累,与同学间学习的交流,心中总如有一股暖流,顿时感到心灵的沸腾,那是一种无比的喜悦幸福,当然,邀游在学习的海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每逢遇到艰难险阻时,我会告诉自己,没体验困难,又如何理解幸福,但现在我会加上一句:“用信念战胜狂风暴雨吧!
是啊!人生的风雨无处不在,用信念高飞吧,也许这座山过后便是山水相逢的人间仙境,创造的幸福,会伴随着你飞得更高!更远!
第四篇:读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早先在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这部经典名著,彼时是怀着百无聊赖的心情去读,勉强地翻开第一章,却是百感交集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即使是用十几岁不谙世事的眼光来看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也令当时的我心向往之:向往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
今天重温这部红色经典,除却几年前的感慨万千,经历过也目睹过或平坦或坎坷的生活后,在沉下心来时又有了新的感受。依然向往,向往的却是为信仰而取舍、而坚持、而奋斗的人生。
人生犹如一条条蜿蜒盘旋、曲折难上的坎坷大道,当我们仰头瞭望,那胜利的顶峰仿佛惟有数步之遥,但往往就在提脚而出的一刹那间坠入万丈深渊。某些人或许会从此不见光明,自毁前途,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惨境;某些人或许能够重出山谷,但也已黯然失色,妄自菲薄,最终也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另外一些人则截然不同,他们会以超凡的毅力再次向辉煌巅峰发起冲击,向灿烂的胜利发起挑战,无论失败多少次,坠落多少次,他们仍会巍然屹立,直至成功为止,并迈向下一个万丈高山。而这种人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与主人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保尔·柯察金的传奇人生,也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坎坷却辉煌的人生写照。有几个人会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在革命期间投入其中,历经了数以万计的挫折,失去亲朋好友的悲痛,接着是双目失明的痛楚,最终又无法不接受身体的瘫痪之后,仍为了革命,为了心中的信仰,用自己的战斗经历做素材,以顽强的意志拿起笔,在纸上继续着他的战斗、他的奉献?到底是什么巨大的力量唤醒了他,使他仍然忘我的工作?不论是唤醒他还是支撑他走完这条路,信仰的重大力量是无法取代的。坚强的斗志也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罢,如果没有信仰这一指明灯的指引和照射,坚强和乐观为的又是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生命燃烧直至灰烬。”
全书从头至尾并没有提到我们应该坚忍不拔、应该勇往直前,作者只是以自述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保尔·柯察金的坎坷一生,我们却看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钢铁般的意志,在脑海中绘出了那钢铁般的身躯。保尔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从小就“窥见了生活的底层,窥见了沉淀和渣滓,也闻到腐烂的气味”,社会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恶臭,充满污物。之后保尔与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相识,从朱赫来那里保尔学到了“革命的科学”,懂得了“只有布尔什维克党才是不屈不挠地跟所有富人作顽强斗争的革命政党”,决心做一个“献身工人阶级事业的优秀战士”,向一切敌人做无情斗争。刚入伍时,他缺乏组织纪律观念,他觉得自己所在的师团没有仗、硬仗可打,就要转 2
队。之后受到革命书籍与老队员的影响,逐渐了纠正了观念,并认为“人支配习惯并不是习惯支配人”。
保尔·柯察金是为信仰而无私奋斗的钢铁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他的信仰——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反观现在的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有的迷茫,有的颓唐,也有的为了某个目标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真正有着明确而崇高的信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现在的青年需要信仰,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需要思想的引导和教育。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红色书籍能给我们颇多启示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树立
科学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信仰,真正的在实现理想和信仰的路上磨练毅力,在火中练就钢铁般的意志,成为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当回首往事时,既不会悔恨,也不会羞愧,而是满足和自豪。
第五篇: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 》有感
苏州现场班 朱从义
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关于历史的疑惑,值得认真拜读。
作者写书的起因是为了解答新几内亚人关于一个问题的疑惑:为什么同样是人,西方国家在近代却发展迅速,成为了优势人种,而新几内亚人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社会形态,落后很多。这个其实放到中国人身上也是一致的:为何我们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中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人类起源及发展史,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答案:地理环境最终影响了人类的演进史。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而事实上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最早都来源于古巴比伦王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文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公元前7000年以前)和两河流域(公元前8000年)。可是据考古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祖先来自于500万年前的非洲,那为何不是非洲成为文明的中心,反而是其迁徙的后代在两河流域和黄河区域创建了璀璨的文明?经过对比,作者发现,在这两个区域有世界上最容易驯化的植物(大米、小麦等)和动物(牛、马、羊等),这些动植物的驯化使得农业发展,从而使原始狩猎部落的人开始定居。而居民的出现使得国家文明和其他手工艺者得到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使文明进步。反过来,非洲地区缺乏可驯化的植物,动物尽管很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驯服而不能驯化,因而最终阻碍了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同样,美洲、大洋洲也是一样的问题,特别是动物。()人类早期的祖先迁徙到这些地区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狩猎技能,而那些从未接触过人类的动物并不知道害怕和防范人类,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灭杀。可驯化动植物的缺乏使得美洲土著长期处于落后的社会形态之中。
除了影响这些文明出现的因素,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两河流域的文明迅速扩散到了以色列、埃及、印度、希腊和西欧地区,却没能传播到非洲、美洲?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早期的人类传播手段是有限的,无法跨越时空的界限,这导致非洲、美洲本身是一个南北分布的地形,这使得在一个地区驯化的动植物往往无法快速传播,只能局限在一个局域内,从而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和互动,降低了发展速度。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本身的地形不像西欧地区一样被分割成小块,使得中国较早的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帝国,在几千年的帝国更替中,中央集权变得越来越牢固,一方面这个可以强化国家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家由于缺乏外部竞争而失去了探索的压力,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在近代科技的变迁中丧失了优势。
整本书围绕着这些观点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尽管可能存在一些牵强之处,但瑕不掩瑜,分析的思路和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