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光前精神立校 以公毅品格树人
用光前精神立校 以公毅品格树人
——南安国光中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与实践
南安国光中学
黄飞跃
国光不仅是一个校名,更是华侨爱国爱乡的象征。国光取自李国专、李光前父子的一个字组合而成,“一中到处都有,国光只有一个”,这就是学校特色之一。南安国光中学是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女婿,新加坡杰出华人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李光前博士独资捐建。学校创办于1943年,座落在李光前先生的故乡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
“国光、国光,国家之光;国光、国光,侨乡之光”是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视察学校的题词。在7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高举李光前先生这面旗帜,秉承“公毅”教训,以“全面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德、智、体、美并举,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国光的育人特色。
“国光中学真是光彩光荣的中学。我是官桥镇和铺村老人叫王振思,初到梅山访孙女,不知超前平价商场之处,在车站下车后,看到旁边有一些中学生,我即靠过去问路,这些同学争着指点,其中一位小女同学,不但指点路径,同时还冒着蒙蒙细雨亲自带路至商场。像这样的学生,肯帮助老人,肯帮助陌生人,使我终生难忘,除了到处宣扬之外,特去信感谢国光中学老师的好教导,感谢小女同学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这是一封感谢信,这样的例子,在国光还有很多很多。
一、承传 “公毅”校训,确立人文教育纲领 公毅:以公立世,以毅处世
“公”者,公正、公开、公心也。《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力倡“天下为公”,身为同盟会会员的李光前先生以“公”字为校训,自有弘扬“天下为公”之意。做人要大公无私,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第一位。
“毅”者,坚定、果断、刚毅也。《论语·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李光前先生自梅山一贫苦农家之弟跻身为世界十大华人富商,深知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建业立德,己立立人历程中的作用。做人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勇气。
“公毅”校训是国光中学办学的思想、道德、人文教育的总纲领,是全体国光人普遍认同的,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校训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不仅可以用来激励、劝勉教师和学子,同时也能树立学校的外在形象。
二、承传办学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
《国光中学“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认真总结国光近70年办学历史,顺应建校之初提出“手脑并用,文理并重”的办学理念,并赋予时代特征,精心提炼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词;“和谐”是指学校中各种人、事、物相互协调,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是指教育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办学理念是学校行为的“基因”。理念不能只挂在墙上,停在口头上,而应该将办学理念渗透于学校文化中,体现在学校管理中,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融合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借助课堂主渠道,将文人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实践之中。久而久之,办学理念沉淀为学校文化的内核,并作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根据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人文环境,实施人文教育,给学生提供成人、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和元素。通过德、智、体、美并举,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同时,要通过个性教育,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光中学人文教育的总体目标。
三、承传光前精神,发展人文教育特色
1、光前精神是国光实施人文教育最好范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国光人的楷模李光前先生,从一个被蚊子叮咬长在的放牛娃,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实业家,慈善家和教育家。他的业绩固然令人钦仰,先生更是高尚人格的楷模和象征。他少年时煤油灯下刻苦学习,青年时靠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自强不息;他不肯冒名领用毛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诚信;他一生不吸烟,不喝酒,不做寿,在已是亿万富翁后,仍坐有轨
电车上班,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俭朴;他一生多次献血救人直到花甲之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爱心;他身居海外新加坡,心怀祖国故乡,早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捐款捐物支持抗日战争,在经费困难的抗战期间独资在家乡创办国光中学,让我们理解了什么叫爱国爱乡。他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情怀,成立“李氏基金”办公益事业,扶贫救济,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乐善好施。
2、光前精神是国光实施人文教育最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一部人文教育的立体教科书。以光前精神为基点,演绎出国光独特校园文化,成为一部立体教科书,激励着广大师生。在每年新生入学训练,学校都安排“学习光前精神”专题报告,瞻仰光前堂、光前故居,成为新生必修“第一课”。开设《弘扬光前精神》的校本课程,李远荣校友主编的《光前传》,香港国光校友会出版的《思源》、《涌泉》,芙蓉基金会编制《侨界楷模李光前》画册,国光老师撰写的讲座系列纲要,成为师生必读的校本文化课程。开展《弘扬光前精神》的系列活动,每年清明节组织师生到光前铜像祭奠,组织“光前杯”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乒乓球赛、排球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到工厂、农村、果林场体验生活。开设光前精神课程,让学生了解光前先生艰苦创业的一生,倾资兴学的一生,忠贞爱国的一生,感悟到光前先生爱国爱乡、乐善好施、俭朴诚信、自强不息、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
3、承传光前精神,开展感恩教育。
“光前精神”是国光一个重要价值文化,一个广泛认同的文化活动,一道必须完成的文化“作业”。学校广泛开展感恩孝道教育,感恩自然: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不随意丢垃圾,随手捡垃圾;感恩父母:给父母做一道菜,买一袋米,洗一次衣服,做一天家务;感恩老师:教师节给老师献一束花,发一个问候短信;感恩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做一天值日,打扫校园卫生,毕业时给学弟学妹捐书,建纪念亭、种纪念树;感恩祖国和社会:学雷锋做一件好事,帮助一个残疾人等等。凡是国光毕业的学子,经历光前精神和感恩教育的熏陶,人人都能以实际行动缅怀校主恩,追忆哺育情。成立“国光中学校友感恩基金会”,募集资金支持母校的助学与奖教,在香港建立校友专用网站“芙蓉网”,成为宣传光前精神,联络海内外校友的平台。常怀感恩之心,常积慈善之德,常有尽孝之举,成为全体师生道德品质的基础。
4、承传光前精神,构建人文教育环境。
优美、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是人文教育的物质基础。当你迈进国光校园,就会感受到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的建筑布局、碑亭雕塑、景点错落有致;学校绿化具有层次性,季节性,亲和性和自洁性;《光前堂》、《公毅楼》和即将命名的《光前大道》、《院士路》及宣传栏、走廊上名人名言,既彰显国光文化特色,又富有教育意义。国光校园环境凸显文化气息、艺术的品位、人文的关怀、和谐的氛围。
构建人文环境,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始终坚持“学生为本,严格管理,积极引导”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加快制度文本建设,把《国光中学管理制度汇编》扩编成《国光中学学生成长指南》、《国光中学教师专业成长指南》和《国光中学行政职工服务指南》,表明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突出制度的目标导向功能。另一方面是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在各项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坚持教育、引导先行,让大家充分理解制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遵守各项制度的必要性,让每一位师生都能自觉地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准则,自觉地从小事和细节做起,做一个文明高尚的人。
5、承传光前精神,打造书香校园。
读书可以益智、明理、分辨是非;读书可以匡正课本注释的疏漏;读书可以解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当代人的一种责任,用读书方式淬励师生品质,用读书的厚度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学校十分注重读书条件性资源建设。建设图书馆,馆内图书年递增2000册,藏书达18万余册,报刊杂志200余种。杰出校友刘再复(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说:“我常对朋友们夸耀,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拥有一个属于我的文化摇篮和精神家园,这就是国光中学图书馆。”学校每年免费给每位教师征订两份杂志,还鼓励教师购买新书,实行先买先读、报销后再入库的购书制度。学校设置新书介绍专栏、班级文化墙、图书角。办《芙蓉文学》专刊,成立“书友会”等读书社团。
学校通过搭建各种读书交流平台,营造读书氛围。教师有个人博客,教研组有QQ群;不定期举办“百师讲坛”、“周末论坛”、“谈书论道”、“读书征文比赛”活动;邀请杰出校友,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座。实施“富脑工程”,即“走出去”,让教师开阔眼界,提高境界;“坐下来”,让每一位教师自我充电,发展技能;“读进去”,让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勇立潮头;“写出来”,让每一位教师创新立意,主动超越。
“我是2008年曾在贵校高一年18班就读的四川地震灾区学生王璨,十分感激国光接纳我们入学,并免收读书、住宿、校服等一切费用。在国光中学读书的短短日子里,我见识到一场最震撼人心的拼搏!住校的第一晚上,夜已深了,同寝的同学们仍在看书,第二天清晨不到六点半,同学全部收拾好了床铺在走廊上早读,校园里、回廊下,到处是读书声,我呆住了!” 2011年,学校以较高评价被确认为泉州市首届“书香校园”。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所学校的阅读水平,反映一所学校的品位追求。
努力终有回报。几代国光人用辛劳双手和智慧,精心筑起了学校文化,营造了人文教育环境,铸就了学校精神。因为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底气,也才有了今天的办学业绩。国光中学已蝉联十二届福建省“文明单位(学校)”的称号,是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省一级达标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培养3万多名毕业生,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两院的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羽坛世界冠军、企业界精英、政界领袖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