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论《驮水的日子》的艺术审美特征

时间:2019-05-12 08:4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论《驮水的日子》的艺术审美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论《驮水的日子》的艺术审美特征》。

第一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论《驮水的日子》的艺术审美特征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论《驮水的日子》的艺术审美特征

汉语言文学专业

军旅作家出身的温亚军,早年曾在新疆居住十余年,其小说背景大多是奇丽神秘的西部荒漠。其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天涯》2002年第3期)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小说讲述了一个上等兵赶驴下山驼水、将一头倔驴变成了一头温顺的驴故事。作者借助独特的审美体验,赋予了小说中驴以灵性,同时描写了边疆士兵生活,表现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人与动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小说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冲突、融合、分离,讲究的是一种生命哲学,处处充满对生命的体悟与关怀。小说的叙述语言灵动、平缓,又深情、虔诚,叙述中充满着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活观,对生命怀着珍惜和敬畏之情,同时这种对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性的思考富有深度,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生命意味。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语症候,而小说中的人与动物的思想交流、情感共鸣就显得理想化、难能可贵了。借助生态批评的方式,分析小说的内在的艺术审美特征,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小说传达的形而上的情感。

小说中驴的性格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一,驴从不断地摔挑子、不愿意下山驼水变成后来在上等兵手里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的可爱模样,表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磨合、探索的、互相适应的过程。小说中在下士手下,驴根本不愿意驼水干活。在上等兵手里,刚开始驴也是有脾气的,可是一连几天被上等兵强逼着必须驮够四桶水才能休息之后,驴就被驯服了,没有了脾气。在这个调教的过程中,上等兵没有辱骂驴,没有抽打驴,只是耐心的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驴:你必须驮水,每天四趟,这是你的工作。由于上等兵的爱惜和耐心的调教,以后的日子里,驴没有了那份暴烈,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下逐渐熟悉了驮水的线路、工作细节。于是驴变得心平气和,接纳了上等兵,和上等兵亲密起来。第二,当上等兵为驴起了个名字黒家伙时,驴一开始不明所以,等慢慢听惯了才对这个名字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小说能够突破人与动物的界限,让人与驴在思想交流方面毫无障碍。第一,驴听得懂上等兵的话,比如上等兵会对驴说“走吧”、“你自己回去吧”、“路上不要贪玩”等等。因为驴熟知上等兵走在山间小路上的节奏,驴就完全信任上等兵,上等兵也完全信任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驴是听得懂人话的。第二,在往返山路驮水的过程中,驴是富有人性和灵性的,它就像一个善于合作的伙伴、朋友。驴“到了河边,上等兵只需往驴背上的桶里装上水就行,水装满了,驴驮上水就走。”第三,上等兵和驴亲如手足,爱如恋人,交流起来自然比其他士兵更容易、更亲密、更有趣。上等兵对驴的感情愈益深厚,这一点可以从上等兵为驴起了个叫黒家伙的名字上看出来。上等兵把驴视为连里的一员、战友。这样一来,上等兵和驴的关系又近了一层,这反映出人和动物亲如一家的理想状态。

通过大自然这个媒介,小说表达了一种人与驴的感情共鸣。第一,上等兵和驴产生过许多次情感的共鸣。有一次,上等兵在山沟里拉稀,没有跟着驴,可驴独自将水驮回送到了目的地。驴像人一样富有感情,这时它以为上等兵因为它自己独自回到连里惹得他生气了,于是驴流露出伤感,可当它感受到上等兵没有生气而是激动的喜悦时,驴又转悲为喜。可见,驴和上等兵的感情非常深厚。这样深的感情使得上等兵不能自拔。第二,上等兵与驴之间的情感媒介与人际交往的媒介不同。上等兵和驴亲密无间,他亲吻它表示表扬它的勇敢,而它甩尾巴表示高兴。另外,上等兵和驴分别的那一天,驴下山走得特别慢,在上等兵眼里,驴这是对他的依依不舍,后来驴又在下山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上等兵,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是依靠各种无声无色的媒介载体来传达的。

小说中人与自然的相处充满美感和诗意,融入自然,才能更好地体会“生活在别处”的韵味。第一,在作者富有感情的笔调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欢乐与深情。例如上等兵“不再牵它了,让它自己走,他跟在一边,一人一驴,走在上山或者下山的小道上”,这是一种人与动物达到的知心与欢快。虽然小说故事单薄,人物简单,但语言充满诗意,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真情的意境。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作者在部分描写景物的地方追求诗性思维,善用诗意感觉的语言来渲染氛围,能叫读者的感情进一步投入到小说的故事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感染力。第二,作者描写驴的眼神的时候,写道驴的眼神如女人一般温柔多情,湿湿的。这样的场景就像是人与人之间才有的恋情或者其他的感情,那种含情脉脉的眼神似乎是在传达一种立于人世之上的美的形式。这样的存在无疑是真实感人的,它不属于人类本身,也不属于自然界,它属于宇宙,是和谐统一的宇宙孕育了这种跨越时空、见诸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其他自然界的生命一样神圣而有魅力。其一,小说中写到的自然界的生命并非只有驴,还有山间的各类生命,包括青草、小昆虫等。在穿插这些灵动的小生命的时候,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宜人,如“被嚼碎的青草的芳香味”,“小昆虫振翅跳跃”,“风钻入草丛拱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黑家伙”的身影“竟是这山中唯一的动点”等等,这是远离尘世,天地一合的感情。现世的功名利禄、幸福痛苦都被淡出,在充满灵性和善意的大自然中,和驴一起度过的时光让上等兵十分留恋。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又重复说了这个山中唯一的动点。这象征着生命的灵动,旺盛的生命。其二,《驮水的日子》中的名字是“下士”、“下等兵”,只有一个有名字的是那头叫“黑家伙”的毛驴。自然界的生命就是温亚军小说中没有姓名、然而影响着一切的东西。什么样的故事,看来并不是温亚军真正关心的,他需要表达的是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是一种突然来自心底的深沉的情绪。

小说的人物设置成对出现,在对比中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终将战胜困难。第一对是上等兵与下士、新兵。在上等兵接手赶驴驮水这个工作之前,是一个下士 在做。俩人形成鲜明对比,下士比上等兵等级高,因此下士脾气倔,没有耐心,与驴搭档负责全连的运水工作时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与下士相反,上等兵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脾气好。他积极迎接挑战,不急不恼,对驴有耐心和同情心,注意调教的方式方法。最后与驴达成默契,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运水工作中和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另外,上等兵考上军校与驴分别时,准备接手驮水工作的新兵与上等兵相比,也显得没有耐心。结尾写这个新兵意味深长。总有人永远学不会与自然交流,这浸透着生命独特感悟的悲凉,永远是自然界的矮者。从反面衬托上等兵的可贵之处,告诉人们要有与自然和善共存的道理。第二组人物是连长和司务长。司务长眼里只有钱,注重利益,目光短浅,因为一条牦牛的钱可以买两头驴的缘故就没有买本应该买来驮水的牦牛,而是选择了更加便宜的驴。后来,下士没法赶驴去驮水时,司务长又主动找连长希望下山用驴换购一头牦牛回来,他却没有想到要与驴达成一种共识,对自然与动物没有感情,心思不够细密和敏感。他与动物无法建立一种共鸣,在动物面前就像一个失语症患者。与之相反,连长显得更通达。他没有同意司务长换购牦牛的意见,而是主张调教驴,另外连长很聪明,他看出问题不仅在驴身上,而且还在下士身上,于是把负责驮水任务的下士换成上等兵。连长对驴的驮水能力以及上等兵的能力深信不疑,而且也十分支持上等兵连夜调教驴的作法。

生态批评赋予的哲学的思考在这篇小说里则体现为分别与放弃、驯服与和谐。一是分别与放弃。上等兵在得知自己要上军校之后,便伤感起来。其实,上等兵心里清楚,不管上等兵考不考得上军校,他和驴是注定会分开的,这让他很难受。可是他又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样的别离是建立在生命意义上的,并不是简单的出走或者下山,作者试图表达一种人与动物的难舍难分的情感。上等兵的离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亦是达到了一种永恒。人有许多的追求与理想,这些都需要人离开自己的土地、原有的情感,走向一个陌生的、冒险的地方,探寻人生更多的秘密。可是,曾经拥有过的风景、朋友,却必须放弃。这里的放弃,也是一种对自然的爱的割舍与减少。人与自然,本该一体,亲如一家。可如今,这些美好的事情,只能在小说里留恋了。二是驯服与和谐。小说中仅用了5700余字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故事,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作者温亚军用另一种方式阐释了这种美,即富有中国色彩的道家哲学。小说中的上等兵未伤驴之野性与率性,通过“道法自然”的方法,驯服了驴,成就了一段美妙的故事。

第二篇: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通过对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的阐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目前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提出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策及措施。

创新点:生态文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古代社会中,人对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对的恢复,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制约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在一个自然的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们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统一的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

第1页

共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的能动作用与低水平的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的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

(二)工业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破坏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的“对抗中”占居了主动。当时的学者都是赞叹人类的力量如何伟大,甚至为人类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洋洋自得。但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森林、草原的大面积破坏;气候变坏,部分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聚集,城镇的增多和增大,超量的生活废弃物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虽然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马克思也非常重视实现的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的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的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的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的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

(三)人类反思并谋求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犯了无数愚蠢的错误,遭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在许多情况下,不要说不能征服自然界,连很多自然灾害也对付不了。在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这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精心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利用自然,受益于自然。从一个以征服自然为主的“主人”,到一个自觉善待自然的“朋友”,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智选择,是人类意识的又一次深刻觉醒,也是人类角色的一次深刻转换。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第2页

共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事实证明,人类对客观规律,违天,是自作孽。古语日,人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我说的自作孽是指做违反客观规律之事,教训太多了。”这段凝结着深邃思维的话语令人深思。违背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人类对大自然要怀有一颗爱心,这爱心还应该升华,成为一颗敬畏之心。这里所说的敬畏,不是图腾时代的愚昧,不是封建时代的迷信,而是要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不是要改变或战胜自然规律。特别是面对自然灾害时,要正视自然的巨大破坏力,正视灾害的严重性;要自省自律,更要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相互联系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首先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所以,人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都以自然为基础。从起源上看,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能动性可以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赋予它以人的属性。人跟动物不同,他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把握自然,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变革着自然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

第3页

共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从而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与自然相互对立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和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在此,马克思指出了未来社会人们将能够自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预见和控制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该注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尽量克服主观盲目性,以获取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这一领域中的 “自由”。

因此可见,人与自然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应是对立统一、协调发展。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综上所述,人类应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和谐统一。

三、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化推进的历史。从古代的自

第4页

共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然统一时期,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和当代社会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被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已早以不是过去简单的依赖或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享,协同发展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建立好这种关系呢?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平等一员,而不应当以主人自居,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

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很强的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要强化以自觉性、自为性为基础的道德实践的驱动力,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仅靠转变观念、增强道德实践的驱动力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更需要以制度、法律等去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环境。我们党和国家在不断强化公民道德实践,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保护生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05年12月,国家出台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与之相配套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体现了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5页

共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规定“强迫”相关产业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去做的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强化宏观调控,依靠政策和制度的反作用,“倒逼”地方和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未来的发展过程“逼”入科学的轨道。所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以道德和法律规定为基础的生态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我们的战略选择。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和矛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等。造成这一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不仅获利菲薄,而且消耗巨大,付出了很高的环境成本,难以为继,必须实现根本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应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由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具体来说,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第6页

共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综上所述,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其次是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同时,在生态文明的角度上,树立人和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也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必须解决的问题。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四、结语

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人类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影响着自然,人类和自然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应是对立统一、协调发展。我们应该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1961 年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

[4]王铭徽,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当代社科视野,2010,3:16-18 [5] 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 [6]俞可,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第7页

共7页

下载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论《驮水的日子》的艺术审美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论《驮水的日子》的艺术审美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