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党教育渗透
爱党教育渗透
一、《辅导员》杂志成为爱党的良好资源
1、《辅导员》指导我们的爱国活动。自从我从事大队辅导员以来,《辅导员》就成了我的忠实益友,他对于我开展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尤其是爱祖国、受党教育的教育。如果是单纯的说教,很难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他们对士的鲜血换来的。作为新世纪的红领巾我们应该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争当“四好于祖国和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或书本或新闻或老师或家长,很难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但《辅导员》却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引导,散发着活力、动力、激情。就拿2011年第一期来说,我们根据《辅导员》的要求,根据少先队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及时、有力的制订了我们的少先队工作计划。在寒假中开展了《红领巾 心向党》的寒假实践活动,号召所有的红领巾积极行动起来,探访各地民俗置办年货,走进社区,交一位党员朋友。通过参与实践体验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努力争当“四好少年”,红领巾们在寒假实践活动中与父母举办“党的历史我知道”,创办“党是太阳我是花”手抄报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的红领巾与党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同学在活动感受中写到: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我们红领巾是鲜血染成的,我们应该用心去珍惜它,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烈少年”。让父母省心让祖国和党放心等。
2、《辅导员》每一期的“资讯直通车”都有一些优秀剧本,我们把这些作品整理起来,与音乐老师合作,排练成校园剧,向同学们渗透爱祖国爱党的教育。如在少代会上我们排练了《说说祖国的新变化》《种地球》《绿色的呼唤》,在开学典礼上排练了《我的歌声献给您亲爱的党》,班队会上排练的《我们心中的星》《争当四好少年》《热爱党,应为先》,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每一次的演出之后,都被孩子们在校园中传开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爱党教育。
3、《辅导员》为国旗下讲话提供了爱党教育的素材。
每周一的早上是我们升国旗的时间,我们升国旗是由每个中队来承担,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多数则来自《辅导员》。如《我的梦 中国梦》《向国旗敬礼》《讲党史》等等,面对国旗庄严肃穆,真正体现了升旗台上展新貌、爱党教育出新招。这些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孩子们胃口,受到了他们的欢迎,这都离不开《辅导员》杂志的先进理念和正确导向,成为我们这些辅导员进行爱祖国爱党教育的指明灯。
二、班队会是爱党教育的主阵地。
在听郑杰校长关于德育方面的报告时讲到:如果对孩子进行教育,你对他讲要爱妈妈、爱爸爸、爱朋友,怎么爱?即使我们说上百遍,也起不到和很好的效果。我们张店区一直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在每周的班会之前,中队委会与班主任一起策划中队会,有孩子们自己主持。他们根据每一次的主题,或讲述自己的党员朋友,或唱一首党的歌曲,或看一部党的电影,或演一部颂党小品,或开展“假如我入了党”演讲,然后由各中队板报小组成员根据本次中队会的活动主题,几时出一期宣传板报,将大家的心得体会、照片、手工作品展现出来,以便大家更好的交流。再一次次的中队活动中,红领巾们与祖国的党的距离渐渐靠近。
三、实践活动是爱党教育的真正体现。
在我们扎扎实实开展爱党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的红领巾们则把自己作为祖国成员的一份子,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伸出了一只只小手。近年来我们成功举办过四次爱心义卖,2009年我们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情系玉树暨第四次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玉树不哭”“有我们玉树不孤单”“爱心从买一件物品开始”“爱心不打折”,每个中队都竖起了醒目的标语。红领巾们把书籍、文具、玩具等精心布置在展台上、或高声叫卖、或解说商品、或购买心仪的物品。在我们爱祖国爱党的教育影响下,红领巾门将祖国的命运于自己深深联系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校园里的好人好事也不断涌现,助人为乐的红领巾越来越多。于是“按摩诊所”中队,“红领巾失物招领”中队,“雷锋”中队,“爱心”中队,“黄继光”中队相继诞生,学校“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这正是爱祖国爱党教育在红领巾身上的体现。
四、入队成为宣传爱党教育的好契机。
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党的种子是在什么时候种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入队!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队前教育。如队前,我们有大队部统一组织学生观看爱党教育电影及少先队的发展历史短片,明白党、团、队的关系,再由大队委们到队员中间传授有关队知识,别看这小小的做法,孩子们尤其喜欢。当他们明白了星星火炬图案的涵义后,就会对团组织、党组织产生向往。
第二篇:教育渗透
让我们在“美”的名义下创造美----如何在美术教
学中渗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绥芬河市第二小学:王程程
学美术教育担当着审美教育的重任。一方面它既要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它还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它通过造型、设计、欣赏、综合等形式来完成审美教育。但是,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创造着“丑的作品”——天女散花般的地面、五彩缤纷的水池„„这岂不是审美教育中的自相矛盾吗?我已经在美术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八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问题还是会常常使我感到困扰:
有时在美术课后,孩子们戴着刚刚制作好的面具,在操场上兴高采烈地你追我赶,教室里只有几个听话的女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捡着上节课掉下的纸片。不一会,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来了,可地上还有些纸片没来得及收拾干净,一些桌上还横七竖八地摆着剪刀、胶水、彩纸、美术书„„
有时路过洗手池旁,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的颜料积淀在水池中。墙上,有几根米罗式的线条,还有那几块外星语似的神秘符号。哎大概又是刚才那节美术课惹的祸。
有时在教师办公室里会听到班主任老师的抱怨:“上过美术课,我们教室就变成了垃圾场„„”另一老师也感慨:“别提了,上次不知是哪个班搞的,西面的楼梯上滴滴答答地洒得到处都是墨汁,害得
我们班的孩子费了好大劲才弄干净„„”
其实,美术教育的本意不仅仅是体悟与表现自然美、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创造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是新课标确立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其中蕴含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表现与创造。我们时常会觉得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扮演着既是“美的使者”又是“丑的化身”。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美的小天使。
一、意识先导,培养行为之美
我们时常感到学生只把美术课作为语数英之后的一种放松课、解放课,因而在课堂上大大加大了“自由度”出现种种问题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讲话、做小动作、作业随心所欲等。由于思想上缺乏对美术课应有的重视,上课不拿美术用具(如剪刀、胶水、油画棒„„)课中乱抛纸屑等等,不良习惯比比皆是。虽然,这些不良习惯,可以在教师的“训斥”和“课前预告”下得以稍微的控制,但却治标不治本,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记得我刚开始走进课堂的时候常常会因为美术课得不到学校、家长、甚至是孩子们的重视而觉得痛心疾首,但是经过一些年的课堂教学以后我觉得,美术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体验。它不能说是不严谨的,但又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我们既要让孩子享受到这样宽松的氛围,又要在我们自由的课堂中展现行为之美。所以首先要说我们的标准不同,我在标准的课堂要求中也发现在课堂中要鼓励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让孩子们小声地“自说自‘画’”,让他们与自己画面中的人物对话,这不能算是一种放任自流,其实恰恰相反当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当他们沉浸在自己绘画的世界中时,才是课堂中真正的“静”,同时他们自己也得到了享受,认识到了老师说的“静”下心来,才能画得好。
在课前准备上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前当学生有东西不带时,我常常会使用责备的口气:你会不会不带语文书,不带数学书,为什么会不带美术课的东西说明你不喜欢美术课。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有时必须承认在客观上我们确实无法与主课相比,至少我们不是每天都有课,孩子们当然也不会一直记得,我们布置下去的任务往往是要等一周以后才会实现,所以遗忘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使孩子们一直在脑海中存有印象。所以最有效的就要运用一些小刺激,我常常会在开学的几周中大大的奖励那些学习用品都带齐的同学,其实完全不必每节课都这样,仅仅是开学的前几周,这样做了以后几乎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学期的良好习惯,中间对于那些带来特殊用品的同学给与小小奖励(比如说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完成作品这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有一些难题的,和以前不同,现在我们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数量上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随着现在课堂时间的缩短,有时候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也在所难免了,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收不齐作品(这又与主课产生了差距)所以我尝试将以前的“讨”作业,变为现在的“品”作业。利用
每节课上课前的两分钟大家一起“品”(说说优点)每一件作品一定都有优点,大家一起鼓励、一起表扬。参加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啦。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美术成绩。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作为评价项目(习惯美)。如学习用品准备、课堂纪律等。
二、课程引导,营造环境之美
美术课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每一册的教材都加入了“造型广场”这一单元。实际上是更加着重于让孩子们学会去观察生活。在这些教材中教会孩子们运用各种材料、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加上他们的创新来完成新的造型。要很好的落实下去这些课程内容,材料是关键。材料收集的巧妙、广泛、多种多样,才能使作品出色。好的材料收集不在于一时,而是要孩子们长久的保持这种敏锐力,养成观察生活,留心周边的习惯。很多的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就都能够找到的,就拿最简单的包装纸、布料要收集到好的其实也不简单,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课程会发现,周围环境中许多“垃圾”,其实都能创造出美的东西来,我们收走了垃圾,创造出了美。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了。当然材料的收集贵在多样更重在整理。我碰到过有些孩子会苦恼的向我告状:爸爸妈妈把我收集的东西都当作垃圾丢了。在课堂上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收集的东西没有经过清洁、整理、归类,就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垃圾只能使从这一堆变为另一堆而已,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家,自己的教室变成垃圾堆所以也就会把你的“宝贝”丢了。我建议每一位
同学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宝贝箱”用来存放那些变废为宝的东西,要使你的箱子清洁、整齐、美观是我们的目标。因为我们是要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的。
三、创作诱导,感悟心灵之美
品德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题材的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和平、爱集体、爱劳动、爱学校、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保护地球的良好习惯,如《我爱国旗》、《植树》、《我的校园》、《家乡美》、《我给地球披绿装》以及制作储蓄盒,布置教室和《学习美化板报、墙报》等。表现儿童美好生活题材的绘画创作如:《节日的餐桌》、《我的一家》、《我心爱的玩具》、等。培养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题材如《给同学画张像》、《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我的朋友》、《最亲近的人》等。这样,从宏观的美到微观的美,从视觉世界的美到精神世界的美,一步一步地形成体系来加强学生的审美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对我们美术教师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比其他科目的要求更高了一层,也许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许没有足够的重视,但作为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修养,因为我们要在“美”的名义下创造美。
第三篇:小学生爱国爱党教育
把“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朴素情感” 落实在行动中
八里小学王蓓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少先队建队60周年。以胡锦涛总书记《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和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灌输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进一步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爱国家、爱科学、爱劳动的意识。如:
一、每天早上和中午开校门后,校园广播系统自动播放精选红歌和民歌,让激情的旋律唱响校园,使少先队员们在歌声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在少先队员中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二、以年级为单位,在少先队员中举行以“祖国发展我成长”为主题的各种手抄报评比,搜集各种资料,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
三、利用节日、纪念日灌输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对国家的朴素感情
1、国庆节前夕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队会。
2、重阳节号召全体少先队员“关爱以爱的名义”关爱身边的老人。
3、“建队节”召开大队会,通过活动,使党团队紧密结合起来,灌输学生对党对祖国的朴素感情。
四、在少先队员中间开展争做“四个好少年”
在校园内,从小事入手,从活动入手,以小见大,把争做“四个好少年”口号喊响亮,扩大争做“四个好少年”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影响。在本期期末各班评出本班“四好少年”,号召更多的少先队员向他们学习。进一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我校少先队员能积极参与少先大队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既增强了队员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又使队员从活动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今后,我校大队部还要不断组织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学习胡锦涛的贺信内容,领会团中央的精神。在更加丰富的活动中,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朴素感情。
我们对队员进行爱党教育,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就是让少年儿童知党、爱党、跟党走。换言之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认知、认知提升为情感、情感落实在行动中。那么怎样才能将队员爱党的情感落实到行动中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培养少年儿童对党朴素的感情
培养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这是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我们作为辅导员,十分有必要对少先队员们进行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那么,什么是朴素的感情?简言之就是人的生命里独有的内在感情。是本色本心、真实内蕴丰沛的自然流露。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对党产生朴素感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将朴素的情感培植于孩子的心灵、头脑,通过自我参与、亲身实践,丰富感性认识,促进理性的形成。如:在清明祭扫活动,队员们来到烈士墓前,开展了“我与烈士比童年”活动,通过“比”的过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先烈们在艰苦环境中对党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追踪访问优秀共产党员李丽时,队员们通过目睹李阿姨在液化气站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使他们更加了解党,热爱党、崇敬党。
二、为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听党话、跟党走”,不仅是一种朴素的感情,更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行动。今天的少先队员,现实环境决定了他们不用再去站岗放哨、保家卫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我们的引导下为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党的好孩子。比如:在省会城市三年大变样工程中,针对我们石岗大街小学是一所城中村学校,大多数家庭面临城中村改造问题。为了做好家长的工作,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把队员们组成小小宣传队,孩子们都是党的小宣传员。他们给父母写一封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畅想三年大变样给省会带来的变化,带动家长一起支持、参与到改变家乡面貌的活动中。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实现了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会的良好局面。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到联盟路、北二环慰问那些工作在拆围、拆墙透绿一线的工人叔叔伯伯们,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力度和使家乡旧貌换新颜的决心。
三、要好好学习,做党的接班人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之中最美好的时代。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记忆力最好,接受新事物最快,是学习的最佳时期。所以应该教育队员们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引导队员们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党的好孩子就要好好学习,奋发向上,团结互助,博览群书、积极实践,努力去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这就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现实表现。只有按党要求得去做,才能为将来作党的事业接班人奠基。
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少先队员中深入开展爱党教育,使队员在正确感受党、了解党、触摸党的过程中,激发对党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四篇:爱党
爱国爱党爱校
爱国,一种身为中华民族公民必须具有的高尚品质,而爱国虽然不是一件可以一气呵成的事,却是可以点点滴滴、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做的事。爱党,一种作为中华民族必须做到的高尚习俗,而爱党虽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却是可以每一时每一刻都能做的事。爱校,一种作为莘莘学子不可或缺的优良作风。同样,爱校也并不是做出什么惊天大事,而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着手,时刻维护着校园的和谐与荣誉。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爱党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由优秀个体所构成的集体,才能发挥个体组合所没有的作用,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巨大张力和凝聚力,才能铸就永远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爱党的内涵也是十分广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共产主义作为共同理想,都是爱党的表现。
爱校就是对自己母校的热爱与爱护。母校是让我们健康成长,学习科学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不断追求不断开拓不断探索,培养我们成为国之栋梁的地方,是我们培育成才的摇篮,是为祖国输送新鲜血液的源泉。爱校其实更简单,爱护学校的公物,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不能破坏,还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要做破坏学校荣誉的事。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和平中促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既要从发达国家学习那些优异的科学技术,又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爱校是我们学生最应该做到的事。其实,爱校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要点点滴滴美好的行为。今天作为山东农业大学的学子,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在日常行为上像爱护自己明亮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山东农大的形象和荣誉。让我们同学们去真心实意地尊重我们老师,让我们像对待自己亲兄弟亲姐妹一样去爱我们的同学,互爱互学互助;让我们积极去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为学校学院争光彩;让我们去关注周围 的环境,去自觉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制止乱扔乱丢,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让我们去关心周围的人、待人处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向上,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甚至于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学好每一门功课,对公共财务爱惜有加,对班规班纪认真遵守,这也都是我们爱校的有力见证。
一束光反映了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我们要向一切不文明行为告别,文明习惯无处不在,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我们还必须从大处着眼,千万不能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看成是小事,因为它不仅仅代表着我们个人的文化修养,更加代表了我们学校的文化修养和办学水平,学校就是我们在外的一个家,因此对它的维护就要像对自己家一样的去维护好。
将爱国爱党爱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从小事做起,就是那么简单。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党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尊敬师长、爱家爱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合格学生吧!
第五篇:渗透生命教育
2012年12月21日已经离我们远去了,“2012”无疑是个谎言,但它引起的部分人的恐慌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或其他媒体上看到青少年自杀或是杀死亲人的报道,不由得触目惊心、一阵阵发颤。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较高的,青少年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应对他们的挫折与苦恼呢?他们为何这样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多,对他们缺乏生命教育,导致中小学生压力过大。让我们不得不再次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对于直接从事生命科学教育的生物教师,尤其显得突出。
如何在生物课堂开展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青少年生命观念淡薄,缺乏对生命基本的尊重和珍惜。可是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过于重视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备课和上课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通过学业考试作为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很少把生物教学和学生的生命教育相结合。新课改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促进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要关注社会与生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等等。这就是说,新课标非常重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在我们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素材的内容,我们教师只要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服务,从而把自己的工作重心从繁重的高考压力中解放出来,改变自己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生物课堂以生命为最重,以能力为突破,把生物课堂做为素质教育的责任地。
生物课堂实践生命教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识生命的神奇
新个体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份,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种子要顺利地萌发,还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外部条件。再如,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胚胎又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体会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感受生命的珍贵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绍细菌的微生物的生态作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他们虽然个体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没有这些微小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就无法生存。可见,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一段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与概率计算,学生经常出错,有的产生心理恐惧,担心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相关题型,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适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3.运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生物生长与发育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生物顽强的生命力,进而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生命是在大自然的演变中出现的,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任何生命都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生命经过单细胞生命的漫长进化出现了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成了拥有高智慧的人,这充分体现了生命意义的伟大。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的存在。因而地球上的生命是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敬畏。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以为地球是一个资源永不衰竭的宝库,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许多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人的生命更是如此。因此,我教育学生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宝贵的生命。
4.教学目标体现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物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包括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包括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学生追求健康生活的态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比较缓慢,因此这一教学目标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末。情感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命教育主要提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分子与细胞: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的物质性,感受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体悟细胞生命活动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怀。
遗传与进化:通过学习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并且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进行了辩证分析,有利于学生确立生物进化的观
点,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学习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如孟德尔锲而不舍、独立思考,摩尔根尊重科学、敢于挑战权威,这些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稳态与坏境:关注人和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运价值”、“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好的生活。这一部分内容从个体水平、群体水平以及生态系统层面展现了生物的不同生存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确立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5.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题材。
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研究高考考纲和考点,而是应该研究所授内容可以涉及到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确定自己生命教育的主题。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单《走进细胞》的备课,老师的重心首先应该确定在让学生认识到构成生命的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上,让学生接受自然界中生命多种多样是很正常的,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由共同的结构基础,也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的这个教学目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生命是多姿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是形态和结构的完美结合,生命具有美感。任何生命的诞生,都是生命经过漫长进化的结果,生命具有适应性。生命的诞生,是残酷的竞争的结果,生命来之不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能做到真正地“生态和谐”。
6.课程内容体现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但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重视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需要,将教学过程视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优良的学习成绩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进行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时,很少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极少考虑将中学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结台起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物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
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来体现生命教育。
6.1在分子水平中体现的生命教育
我们可以想象含苞待放的花朵,展翅翱翔的雄鹰,驰骋草原的骏马,生命是如此美丽,但生命的孕育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生命与生命之间通过DNA和基因代代相传。了解了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就可以获得一个新生命的全部遗传奥秘,例如若了解了人类的基因,我们就可以初步对某一个体生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是否是双眼皮,大概能长多高,是否患有遗传病等。个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决定的,当个体受到辐射等外界极端条件的刺激时会损伤细胞内的DNA,引起基因突变,在学习了“DNA分子的结构”一节内容后,了解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在DNA分子复制时偶尔也会发生错误,产生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许多遗传病的原因,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状,此红细胞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到,生命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极其脆弱的,生命虽然复杂,却不是不可知的,珍爱生命是对自我的尊重,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命,从而能够更好的生活。
6.2在细胞水平上的体现的生命教育
生命的孕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精子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生命的孕育是一个艰辛的历程。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在学习减数分裂时,认识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是从“性原细胞”到“初级性母细胞”再到“次级性母细胞”,最终形成精子和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分裂一次可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分裂一次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异常等,这样就会导致异常配子的产生,受精时,一亿左右的精子中只有一个最终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熟,才会孕育出一个小生命,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生命体的诞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体会父母孕育我们的艰辛,懂得珍爱生命。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正如鱼儿离不开水,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生物体,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奇妙,然而细胞也是有寿命的,它也会衰老和凋亡,通过学习“细胞衰老和凋亡”,感受生命的短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每个生命体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要正确认识这一生命现象,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6.3在个体水平上体现的生命教育
人和动物体的各个器官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完成一系列运动,并且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是通过各种复杂的调节实现的,生命个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利用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创造生命的奇迹。例如人类凭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刻认识,发明了疫苗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根除。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认识马拉松长跑等极限运动,体悟生命的坚韧。
7.感悟生命的价值
恩格斯把生命定义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环境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从生物学角度定义:“生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从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并没有差异,都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能因为人有理性,就认为人的生命尊严高于其它生命。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如药用价值(红豆杉、金银花、蝉蜕等)、工业原料(芦苇用来造纸)、科学研究价值(基因库的研究)、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间接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最后还有人类尚未明确的潜在使用价值。还有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自然界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引导教育学生去尊重和珍惜。
另外,科学史也走进了我们的生物教材,也是我们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科学史即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远比只了解科学的结论及技术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用科学家的故事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从而能促进学生进步;而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贵的榜样素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激励示范作用。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核酸,林奈和双名法等。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今生物学事业伟大成就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报国之志。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大分子物质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等„„。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聪明才智的、能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8.畅想感恩 学会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词反应出不论是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还是精神生命不应完全属于个人,人的躯体作为生命系统的承担者,本人没有生命的处置权。从生命的生殖发育过程、衣食住行等方面知识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你成人要付出多少艰辛,社会多少人为你服务,我们应该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母亲的怀胎十月呵护着你来到这个世界,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在关注你的成长,社会尽可能为你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多少人对人的生命孕育、诞生、成长付出心血和劳动,当你失去生命时又有多少人为之痛苦。乌鸦尚能反哺,羊尚能跪乳,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善待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生活既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回馈父母及其社会的一种社会责任。
生命的历程是艰难的,所以要不断学习和历练,学会感受生命的珍贵;生命同时也是孤寂的,所以要发展爱和互助,学会感恩。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我想,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盎然,生命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