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王建宗《提高办学育人的核心素质》讲座心得体会
提高办学育人的核心素质
——学习北京十四中校长王建宗讲座心得体会
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小学
张艳涛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观看了王建宗校长的《怎样提高办学育人的核心素质》讲座。王校长用“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全国高考状元跟踪调查”等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为我们展示了目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必须涉足“深水区”。
在王校长看来,良好的人格、聪慧的心智和健康的体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要素。健康、聪慧与文雅是现代人最核心的素质。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如何培养将来的有用人才,已成为大家必须要思考面对的问题——是不是继续把学生培养成一代“书橱”?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学生来说,储存知识与创造知识,哪一个更重要?
当然地,我们都知道,不能再让学生做知识的奴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道理浅显,但要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从哪里入手呢?
一、明确核心素质的培养目标
王校长说,教育的根本在心灵,思维灵动为始终。纵观那些高考状元的后续发展及在社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为学轨迹,我们发现,高考状元在大学毕业后,几乎没有一个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表现突出,没有一个由“高考状元”自然地发展为“职业状元”。反而,那些像邓小平、焦裕禄、凤阳小岗村支书等历史人物,他们都是一些有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所以,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承担起国家栋梁的重任,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成绩并不是唯一标准。健康、聪慧、文雅才是现代人的核心素质,只有这样的人才在未来才有希望。对于学生,修德、启智、立美应该是核心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王校长明确指出,在现在网络发达的背景下,学生要想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太容易了,不能再把学生培养成储存知识的“书橱”。必须由储存知识转化为创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让他们死记知识要更迫切。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闪光点,学会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和鲜活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打通生活和知识之间的道路,这样的知识才会生动、鲜活。很多时候学习的过程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的,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以对他们说网购、逛公园、坐地铁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能这样。此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现有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身边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知识真正转化成能力。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铺路。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打造创新思维的平台。摒弃以往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俯下身去,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在一起,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吐心声。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体会存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创新的那份甜蜜,以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的那种愉悦。只要带着成就感,学生的脑细胞才能活跃起来,各种我们备课的时候想不到的点子,才会像珍珠一样迸发在课堂上。
所以,我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思维在这里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培养。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亮点,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点,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架桥。在知识大爆炸,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而素质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基、搭桥、铺路。必须把认识高度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上来。所以,我会更加努力探究新形式、新做法、新理念,为培养现代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第二篇:学习《教师素质的核心》心得体会
学习《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心得体会
坪寨小学 罗兴军
2018年10月15日
我们国家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之后,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作为一个平凡又特殊的职业,教师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道德的高素质,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要铸师魂先立德。因此,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教师从一选择教师职业,就应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决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这就完全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确立。
第二、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学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着力点。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伍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第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之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自爱,持之以恒,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并非易事。故此,当代师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包容了“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这一内容。
第四、教师还应有高尚的人格,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教师高尚的人格,大度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亲和力。教师高尚的人格来自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端庄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气质来自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以协调的人格美、仪表美、风度美,才能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塑造出当代教师的美好形象,造就新一代的师魂。
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铸就新一代的师魂,把中国的教育推向新的辉煌!
第三篇:暑期素质提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暑期素质提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五年级二部
周媛媛
教育情怀就是教育者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如何才能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呢?正如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与北师大师生代表进行座谈时指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他认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一、要有理想信念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三尺讲台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之中。
我们应该树立哪些理想信念呢?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以及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一)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
教师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未来接班人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我们应该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二)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教师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理念和信念的高度决定着教师在教育事业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坚定而高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创造适应每位儿童天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尊重每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激活每位儿童的兴趣和潜能,成就每位儿童的精彩和未来。
(三)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也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幸福”在《辞海》中的释义为: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这里包含两层意思,指向实践的“理想的实现”和指向状态的“内心的满足”。幸福既是过程也是目的,虽然不同的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对个人而言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就会感到幸福。因此,我们应该行走在能力的边缘,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成为最可能成为的人,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超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和集体是息息相关的,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但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建立在牺牲别人幸福的基础上,既包括得到和占有等利己的,也包括奉献和牺牲等非利己的。
二、要有道德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因此,我们要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我们应该具备哪些道德情操呢?最主要的是爱岗敬业、尽心尽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身示范、立德树人。
(一)爱岗敬业、尽心尽职
教师道德情操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忠诚程度上:普通教师只是把教师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追求尽快做完,更多的是抱怨;优秀教师把教师作为一个实现理想的事业,追求做得更好,更多的是感恩。教师工作确实非常繁重,更是一种良心活,教师只有树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才会敬重自己的工作,才会珍惜自己的岗位,才会专心致力于事业,才会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件事,才会有滋有味地干出一番事业。
(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很多人评价教师很清高,其实教师应该清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从物质层面讲,教师永远只能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淡化物欲,必须淡泊名利,以学生成人成材、桃李满天下为最高追求,要遵循共同准则,符合社会利益,不浮躁、不张狂、不攀比、不自以为是。从精神层面讲,教育事业是非常崇高的事业,这是大家公认的,我们应该自豪。既然从事了教育事业,就应该追求精神境界,必须志存高远,要开拓视野、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树立理想、乐于创新、勇于开拓。
(三)以身示范、立德树人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而言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坚持以身示范、立德树人。“立德”,既是对教育者的要求,要求教师立师德;也有对被教育者的要求,要求学生立品德。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只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率先垂范、以身示范,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吸引并打动学生,才能更好地树人,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要有扎实学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将学生培养成材的必备条件。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只有教师学识扎实、视野开阔,才能让学生学好知识和本领。只有学生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扎实学识呢?最主要的是精深的学科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
(一)精深的学科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创造性地、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要条件就是他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有效传授的。在一定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的。所教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即与学科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学科专业主体知识,如规律性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等。
(二)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知识的过程,教的方法直接关乎到教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给学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使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过程等等。
(三)丰富的实践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体会,构建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实践性知识具有鲜明的指导功能,适应于特定的课堂、教材、学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取向。教师的学识魅力不仅仅在于教师要拥有广博和专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切反思,在于教师能够运用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实践知识。
四、要有仁爱之心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爱不是索取而是付出,不是交换而是给予。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有仁爱之心呢?最主要的是读懂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一)读懂学生
教育教学对象是有思想的学生,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现实基础、发展潜力、思维水平等都是有差异的,热爱学生首先就要读懂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应每位学生的天性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让教育回归对人生命价值的追求。读懂学生,简单讲就是要读懂学生的现在知能区、最近发展区、可能发展区和未来发展区,具体讲就是要读懂学生的知能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学习障碍和学习需求等,找准教学起点和切入点、重点和关键点、终点和延伸点。
(二)尊重学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尊重需求是每个人的五种需求的第四层次。因此,每位学生理应得到教师的尊重。尊重学生需要教师做到:了解年龄特点,理解理想追求,倾听真实声音,提供选择机会,承认个体差异,允许异步发展,给予理性引领。
(三)关爱学生
“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关爱学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关爱学生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教育教学活动要致力于促进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其次要做到全面发展,不仅在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在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
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好老师应该是有情怀的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情、真心、真诚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第四篇:学习《雷建生防溺水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雷建生防溺水讲座》心得体会
2015年6月3日,组织铺上乡蔡屯小学学生和家长,集中学习了邯郸市义务救援队队长雷建生同志的防溺水讲座,受益匪浅。
雷建生提醒同学们,千万不要高估自己在水中的能力,尽量不要到野外游泳,防止意外发生。另外,坐船或是玩一些水上游乐项目时,一定要穿上救生衣。
雷建生说,有人虽然取得救生资格,但不一定能熟练运用施救技能,毕竟水里不同于陆地,因为人的求生欲望强烈,溺水者往往会死死抓住营救者不松手,因此,即使取得救生资格也不要冒然下水救人,要在技能熟练后方可进行援救工作。
最后的几次强调,遇到溺水事故,如果没有救生资格,切记“不下水、不逃避”。营救溺水者方法更关键。雷建生说,在溺亡事故中,千万不能手拉手救人,这样只能增加更大伤害。救助他人时,要大声呼叫,尽快拨打110或119报警,报警时一定要讲清出事地点。在警方人员到来之前可利用工具救援,可将竹杆、塑料桶、泡沫、木棍等能够在水中漂浮的物品抛给溺水者,也可以脱下衣服,解下皮带,连接起来,抛给落水者,这样就可以将落水者拉上来。
这几年,很多学生在游泳时溺水身亡。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逝去,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这次学习,被雷队长的救人事迹深深感动了,也掌握了切实可用的防溺水和救援知识,同时给我们学生和家长敲响了警钟,在溺水事故频发的季节,这次讲座,来得及时有效。
第五篇:参加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的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的学习心得体会
学员:
何思思
2015年8月15日至19日期间,我来到零陵电大,参加了为期八天的永州市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有将近十多位老师给我们授课。在培训老师中,既有理论深厚的市级骨干教师,也有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教研员;既有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的校级领导干部,也有谈吐幽默、学富五车的任课教师。在老师们的授课中,我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拓宽了教学视野,更被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所感动。同时,更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真切切的艺术,扎扎实实的艺术。
在这极其短暂而又令人留恋的5天里,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都得到了一次充实、提高和升华,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素养”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辅导老师在语文教学课堂评价中,教给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把学习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教训,学生绝对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在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无论是条件好或差的学校,处处有课程资源,时时有课程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这几天的学习,给了我一次全新的感受,辅导教师的讲课,给我们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法;教育教学的实况,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优秀教师的报告,令我再次受到心灵的震撼,同各位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让我疏通了许多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
总之,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为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陶冶身心。我相信在这短暂的学习之中,将真正让我们学着重新认识自己,学着不断实践反思,最终达到我们心中的目标!把我学到的新的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地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竭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做一个教育的先行者。用我的努力和付出、追求和信念去营造为农村基础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