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访红色足迹
寻访红色足迹
看看我们现在的奢华生活,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色足迹’看看伟大的革命先烈是怎么才让我们有现在的富裕生活。
抗美援朝里有战士: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等革命英雄。就让我们先说说黄继光的故事吧:志愿军入朝后连打五个大战役,到了1951年11月份以后,战线变得相对稳定,两军平静地对峙在三八线南北。
1952年10月19日。我第十五军集中了44门重炮和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辗转轰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骤然爆发的炮击声,恍若雷神疯狂地驱赶着天车,往返飞驰在两高地上,其声顺着山势轰鸣。主地堡庞大而又坚固,黄继光那颗手雷只炸塌了它一个角。过了一些时候,黄继光身体重又顽强地向坡上蠕动起来,爬到主地堡的射击死角处,用力支起上身,侧转身来向阵地下招了招手。他张嘴喊了句什么,但坡下的人听不清,充斥听觉世界的都是爆炸的轰响。只有冯玉庆一下子醒悟了那个手势所传递的信息含意,扭头向身后的张广生、万福来急喊一声:“快,黄继光要堵枪眼!” 张广生、万福来和冯玉庆3个人,同时目睹了这旷世罕见的壮烈:一线曙光和几枚照明弹的映衬下,黄继光大张双臂,如展翅的鹏鸟,雷霆万钧地一跃,扑向O号阵地最后一抹战火,用他并不宽阔的胸膛,严严实实地堵住了那孔喷火吐焰的枪眼。这瞬间发生的事件,让敌我双方一起陷入彻骨的震惊中。突然,冯玉庆呼地跳了起来,静肃中高扬起他那痛切肺腑、悲裂天地的吼啸:“冲——啊——”他平端着机枪飞奔上阵地,将满匣子弹全泼进地堡,而后一撒手扔掉机枪,转身抱住黄继光。
黄继光趴在地堡上,两手还紧紧抠住堡顶的麻包。美军的轻机枪洞穿了我们英雄的胸腹,打出一片蜂窝状的焦煳;背肌被高速穿越而过的弹丸打飞了,现出个海碗口大的窟窿,裸露出那根不折的脊骨,坚定地挺立其间。
万福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他就留意到黄继光身上的另外7处伤口,竟无一处流血,地堡前也没有留下血痕。他明白,这位年轻士兵的最后一滴血,已沥尽在匍匐前行的路上了!
现在让我们来讲讲邱少云的故事吧: 1951年3月25号邱少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跨过了鸭绿江。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深夜,五百多名身披伪装草网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敌方那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第二篇:寻访红色足迹(本站推荐)
寻访红色足迹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也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自豪。
曾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段不为人知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艰苦青涩的时光.年轻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出那段苦日子,甚至有时候还认为是天方夜谭.玉米、红薯是早中晚饭的主打歌,饮料则是玉米粥,多种做法的大白菜,可是却没有什么油,连盐都放得很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吃得反胃也还是这些.我们的餐桌上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佳肴,我们的衣柜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衣装,我们的书包里多了许多那是没有的书本,我们的脑海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知识,我们的记忆中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快乐……
大概这就是她的羽翼吧,护佑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让我们没有了晚上没有电,洗澡去河边,早起找野菜,农耕累弯腰的回忆了.我们从小就有着幸福的生活,虽然我家不算富裕,可是我却可以拥有一个屋顶遮阴避雨,拥有墙壁挡风;我也拥有一台属于我的电风扇,在炎热难耐的夏天送来凉爽的风;我家还有暖气,能在严冬送来丝丝暖意……我们所吃的、用的、穿的甚至是交通工具都体现着我们生活的优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这不就是党的力量么?党就是这样,造福于人民.善于向历史学习才能不让前人的血白流。我们今天纪念这场胜利,是在清醒和理性的态度下,面对历史。我们既面对所受的屈辱,也缅怀前人所做出的牺牲,更珍惜得之不易的胜利,目的是面对未来,营造未来。在日本国内也有不少有识之士,理性面对这段历史。但是,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却一再颠倒黑白,否认侵略罪行。所以,走和平发展之路,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日本政府应当正视历史,吸取教训,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
这大概就是她的光环吧,那无时不刻都在发光的光环,照亮了前方的路,即使前方的路有再多的荆棘,有再多的绊脚石,有再多的困难我们也不怕,我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顺着历史的大潮,我寻找着你的足迹!在南京的战场上,我见到了你!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了这座千年的古城.在台儿庄的焦土上,我找到了你!那血染的黄土地上,有你深深的印记!在武汉的天空,我找到了!无名大队的耻辱在这里得到了洗刷!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颅头,洒热血,他们是抗战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你的足迹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你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土地上印下了的的足迹.阅兵式纪念,是为了警告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之民族;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同胞,铭记先辈们的牺牲,铭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为了讴歌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穷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强的精神。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凝聚中国力量,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抗日战争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有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汇集起夺取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一心,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崭新的未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篇:寻访红色足迹
蒙山高,沂水长,好儿女,永不忘
——寻访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在2011年迎来90岁生日。9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无数的磨难,有初建党时的艰辛,有带领人民想要解放中国时的困苦,也有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路线时的茫然,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党,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我们在平静安逸的生活中学会感激中国共产党,我们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艰苦的岁月,所走过的路。在暑假期间,我们——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寻访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来到红色沃土沂蒙山区的沂南县,看望当地的革命红嫂,通过寻访那些革命先辈们遗留的足迹,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向革命先辈们那样以坚韧的品质来面对我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先辈们致敬,为建党90周年献上我们最真诚的礼物。
关键词:90周年红嫂足迹献礼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我们大学生在了解国情中坚定理想的信念,在服务社会中彰显人生的价值、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调查研究能力,同时也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通过寻访红色足迹,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警醒我们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有像革命先辈一样不怕困难的勇气,有像革命先辈一样坚持自己正确信念的决心,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应该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二、调研的基本内容:
2011年7月13日,我们调研小组来到红色沃土沂蒙山区的沂南县,找到了我们要拜访的革命红嫂—刘牧英老人,并向刘牧英老人以及她的家人询问了发生在当地的革命事迹。通过与刘牧英老人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发生在当地的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有许多名人故事就在那里发生。从刘牧英老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招待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党和祖国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地位。直到我们真正来到这片抗战武装与人民一同抗战的地方才深刻体会到,那种军民同心,人民从内心里爱党爱军的感情。
深深母爱演绎鱼水军民情
刘牧英老人的家住在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而张庄镇在抗日战争年代处于敌我争夺的一个要塞地带,所以刘牧英老人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激流,敌人的残暴,和我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奋战。
战争年代,刘牧英老人和其他村民一起积极投身我八路军根据地的后勤工作,为前线队伍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物资,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还要面临敌人的多次扫荡,但村民们以民族大义为重,不畏艰险,顽强斗争,为我八路军的前线战斗提供了有效的后备支援。
当时,我八路军某部战后医院因敌人扫荡,不得已面临被迫转移的境地。医院里有位医生刚刚产下一名女孩,在如此紧张的形式之下,为不拖累自己,影响了工作,这位医生决定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托付给当地的村民。可是,由于敌人的多次未交扫荡,村名手中的粮食就连自己的家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再添加一人,谁来照顾这名战火中出生的婴儿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就在此时,刘牧英老人站了出来,毅然担负起照顾革命后代的艰难任务。老人一家的生活和其他家庭
一样,都非常艰苦,后来老人的大儿子又出生了,一下子照顾两个本该身处襁褓之中的儿女,让老人的生活更加艰辛。但是,老人并没有抱怨什么,为了赢取党和祖国的伟大胜利,再大的牺牲,老人也义无反顾。敌人来了,老人一手领着年龄稍大的女儿,身上还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还得时刻注意着敌人的攻击,伤了哪一个,老人也不愿意。
就这样,老人在战火燃烧的岁月里坚持了下来,后来,女儿差不多六岁的时候,被她的亲生父母接走,虽然离开了刘牧英老人的红色家庭,但她的根却深深扎在了沂蒙山区的每一寸红色土地。
时至今日,老人当初抚养的女儿每年都会来到沂蒙老区看望老人,说到这里老人特别欣慰,直夸现在生活的好,感谢党和祖国为人民所做的一切。岁月的苦涩没有让老人倒下,相信等待刘牧英老人的一定会是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浓浓恩情造就红色沂蒙魂
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刘牧英老人讲到了许多那么多八路军先辈们的地方,我们真想每一个地方都去看看,去感受一下八路军先辈们往日抗战的艰苦与战争的激烈,以及感受一下他们在那枪林弹雨中的生活。
那时的战争环境非常紧张,敌人更是相当的残暴,每次进村扫荡都会把老百姓的粮食掏空,祸害村民。据老人讲,有一次老人在家正忙着,听见外面传来熙熙攘攘的嘈杂声,等到她趴到墙头一看,外面来了一群鬼子,把老人可吓坏了,幸好及时发现,老人带着孩子急忙从后墙逃走,躲开了鬼子。这算是老人经历的最为惊险的一次了,直到今天说起这件事,老人还是特别后怕。
刘牧英老人与她的家人在和我们的交谈中,一边点头一边称赞八路军好。不管老少,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八路军在那个古老的山村一代被一代人的传颂了下去,人们爱戴八路军,听老人讲,八路军战士在那里中转休息,睡的是军民的屋门外,不管刮风下雨,吃的是军队的干粮,不拿走居民的一分一毫,铁一样的纪律,铁一样的组织,成就了抗战的胜利,造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老人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在战火中出生的,后来入了伍,也亲身经历了战争你年代的艰苦和残酷,并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发生在当地的革命故事。再后来,另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当了兵。老人希望家里的红色精神能代代相传。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谈,我们刘牧英老人那里听到了很多发生的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也了解到了很多发生在沂蒙老区人民身上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与刘牧英老人拍照留念,结束了我们的拜访。
三、调研心得
看着这脚下的土地,仿佛看见了革命先辈们以前走过的风风雨雨,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故事,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经验,一次教训,一种刻苦铭心的记忆。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会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悟,去聆听革命先辈们留下每一寸足迹。看着眼前的山山水水,我们感受到了那些革命先辈们的奉献和牺牲的激情岁月,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那些先辈们正将燃烧着的革命火焰交给我们。星火相传,我们一定会从革命先辈们那里担负起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党在一步步壮大,一步步发展,每一次的实践,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次的回顾都是在汲取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中国在发展,经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得更稳,迈得更快,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悬崖,我们在那些革命先辈们的洗礼下,必将更加的勇敢,更加的坚强。
还记得奥运的精彩,汶川的悲壮,世博的盛大,党和人民空前的团结,那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我们正在强盛,我们正在崛起,这些我们都应该感谢党的领导,感谢在党的历史上有过贡献的人们,革命先辈给了我们一个榜样,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正在经历着我们最宝贵的时光,我们应用我们的激情去点亮我们未来的路,应用我们的热情去开拓我们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红色足迹寻访
守住尊严,守护约定
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 李昭 生义娜 “大阅兵,我们看什么?我不知道你们在看什么,但是我是在找人-------我要去找9个人年级最小的叫欧兴田。”这是我是演说家中问题少年梁植的一短话。梁植在节目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位90岁的老人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
1938年淮北中学有9个学生亲眼目睹了他们村17户人家被日军屠杀。老人、小孩满地尸体,他们非常愤怒,忍无可忍于是冲回教室咬破手指,用血在身上写请愿书,参加抗战,并约定如果在战争中谁受伤了,要互相帮助,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要为他们收尸。于是他们用毛笔在自己的胳膊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再用针一针一针的刻上去。以作为自己在战场上能让战友找到自己的最后凭证。很快他们上了战场,潘志邦、丁在森、徐明杰、张殿加、乔景坤等人相继在战争中牺牲。抗战胜利后,这9个人仅剩下了欧兴田。欧兴田为了守住和战友的约定,于是一个战场一个战场的去找自己的战友遗体,他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去做这件事并建了一座烈士陵园。最快的用了2年时间找到,最慢的一位用了28年才找到,欧兴田把他们一个一个接回了家,自己也从家中搬出来住到了烈士陵园。
当阅兵式中战士们锃亮的钢靴踏在天安门的土地上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每一个潘之邦匍匐在地上的体温,当我们仰头看蓝天时仿佛能看到在战壕里的每一个丁在森也在仰头看着,在寻找着希望。当我们听到嘹亮的军号声时仿佛能听到徐明杰、乔景坤、张殿加虽然声音还带着稚嫩但却无比坚定的冲锋的呼号。这是一场八年的抗战,但抗战的胜利却从来不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它不是一个战略的胜利,也不是一个军队的胜利,它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自尊重新树立的宣告。它是一个从1840年开始就任人宰割的土地决定涅槃的时刻。打抗战我们打了8年,但等这个胜利我们等了一百年。
时代在改变,我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没有硝烟的时代,并不是没有战争,战争也并不都是枪林弹雨。也许我们不理解当初那些烈士的勇气和激情来源于哪里!但是我们身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懂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形势,嗅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我们依旧可以嗅得到战争的气息。时代虽然改变了,但是不变的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民族兴亡,匹夫有责。世界的各种文化在相互蚕食。保住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实现我们中华的伟大复兴。我们仍旧像革命时代的烈士一样,为我们的祖国奉献我们毕生的精力,甚至是生命。
第五篇:寻访红色足迹
重访故址,再现历史
──寻访红色足迹
放暑假前,偶然的机会,我翻看了那本厚厚的《古田会议80周年》的材料,细数着似曾相识的那几个字眼——“红四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九月来信”„„我反复尝试着拾起曾经在历史书和政治书中读到的关于那个年代的讲述。然而那些残缺、破碎的记忆,终究难以在我脑中织起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片段。那段峥嵘岁月风云变幻莫测,承载着厚重的精神积淀,深深吸引着我。暑假里,父亲带着我,来到了闽西这片充盈着英雄传奇的红土地,重新寻访当年革命先驱们在这里留下的红色足迹。
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闽西龙岩我也拜访过多次,而到上杭古田却是头回登门。瞻仰过古田会议会址,再参观了古田会议纪念馆,总算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脑海中原先残缺的记忆也被逐渐串接了起来。晚上回到驻地,用手机请来“谷歌”、“百度”二位弟兄共同梳理白日里的所见所闻。随着信息的聚集和材料的整合,加上专家、杂家们的各持己见,这次“寻访红色足迹”就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首“史诗”。
在随后的几天中,我被许多个疑问纠缠着——红四军为什么来到闽西?从红四军的第一次党代会到第九次党代会,从撤销军委到恢复军委,从撤销毛泽东的前委职务到请毛泽东回到部队,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古田会议决议为什么不是毛泽东在古田而是在新泉所作?在离开红四军的日子里,毛泽东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和毛泽东有关,而如果能解开这些问题的因果,也许那段历史也就能豁然开朗了。也许,毛泽东在闽西曾经去过的地方,我都该去看看„„
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我们来到了新泉、长汀、才溪等毛泽东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寻访中父亲教给了我一种“化整为零零上加零”的思路。每到一处,除了解毛泽东以及红四军当时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之外,还要结合毛泽东曾经在此处留下的重要著作,进行写作背景的分析研究,甚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在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点滴的细节,都可能为我的这次旅行增添魅力。于是,老人、专家、导游,甚至是依稀留在老房子墙上的标语,都无一能幸免于我们的造访。
渐渐地,原先的一个个疑问也迎刃而解。在新泉,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军事、政治矛盾;从老人的讲述中得知当时战争情况的复杂,毛泽东在新泉起草《古田会议决议》后的被迫转移;在长汀和才溪,从毛泽东的两部著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和《才溪乡调查》中透露出当时毛泽东开展了深入的社会调查,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再次梳理素材,我对这段历史已了如指掌:古田会议的深远意义,远不在于古田镇上那小小的廖氏宗祠内,而是从1928年4月红四军第一次党代会到1929年12月第七次党代会这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在红四军内部发生的曲折反复的争论以及最终确立的正确原则,这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发生在毛泽东身上的故事,演绎成了这段历史的主线。
我在闽西的这次红色之旅,让发生在80年前的那段历史不再久远和陌生,我所到的每一处都承载着浓重的历史分量和不朽的革命精神。而这次旅行对于我来说也更像是一次时空穿梭的体验,以至于把自己置身于历史洪流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