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雷圭元先生《图案基础》一书有感_职教论文
最近我读了一本雷圭元先生编写的《图案基础》一书,受益很多。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雷圭元先生一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前身)任基础图案教学工作,他一生专门从事图案的研究和教学。他所总结的教学内容是最具有那一时期基础图案课程代表性的。读来对我现在和以后的从教中都有很多启迪作用。他在本书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大学一年级在基础图案课程的教学要求,如,一年级图案教学,主要以形象、构图的练习作为基本训练,作图亦以黑白为宜。故器物造形、色彩练习暂居于次要地位,教学时可以开一个头作为准备,留待在专业图案基础课中分别解决,免得顾此失彼,不易消化。这让我明白,在教任何学科之前,首先要对这门学科有明确具体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在本书的“中国装饰形象的构造”一章中(32页),他再次具体的提出了图案一年级的教学进度与内容:我以为学习图案的第一年,能把印纹陶上的几何形、汉砖上的依米字格组成的纹样学一下,再附带学一部分瓦当上的几何纹的结构。和直曲线组成的四方连续和适合图案的基本构成法则,立下一个民族形式的基础。再从庙底沟彩陶上学到点的安排与曲线、直线的联缀格式,了解到中国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再学习甘肃彩陶上比较复杂的像涡线、水纹等几何纹样造形。有时间再临摹一些汉铜镜上的几何纹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了解到中国图案上几何形象的语言,以及各式构图法则。有了这样的底子,可说已经“入门”了。(初步已经学到了“适合”、“二方”、“四方”图案)有了这样的基础,为学习专业图案基础作好准备,要比一开始就学“写生变化”更明白一些,也容易学一些。在学习时,先学几何形,后学自然形也比较好,因为先有了图案的组织规律的概念,就像下棋一样,有了一个棋盘,才会懂得棋子的走法,这个“框框”还是少不了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古老的话,用之于学图案,更有必要。以上是雷圭元先生对大学一年级图案教学提出的具体教学进度与内容,充分体现了他对当时图案入门教学的重视。图案基础教学可以看作是学生进行设计基础的重要训练过程。在教学中雷圭元先生首先培养学生初步的图案基本造型观,如他安排学生在一年级主要以形象、构图练习为主,构图是图案的骨架。而且这时有些学生已经经过了一些初步的绘画基础训练,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对图案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图案的变化不知如何下手。为此,雷圭元先生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在认识方面,让学生了解图案与绘画在功能上、艺术特点上的主要区别,图案的变化在于形的变化,这时作图以黑白为主,是因为此阶段的重点是构图练习,以形为主。只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造型加以区分识别并知道造型的种类。如果加以色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构图的准确性。让学生知道图案比绘画更要求对物象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这样有助于他们的思路从绘画逐步转向图案。他在教学生“适合”、“二方”、“四方”等入门图案知识时,先从临摹中国传统图案入手,这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他不赞成一开始就进行写生变化、适合纹样训练,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这时也只是作为了解内容。因为临摹不同于写生变化能力的培养,而只是增加素材为设计所用的作用。他的每一步教学都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正确引导刚入门的学生正确对待及学好基础图案的态度。是值得我在以后的从教工作中学习和借鉴的。在他的这本教材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他在教学中对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明确具体的。如他在这里主要针对解决初级入门学生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问题,兼顾教学形式(即“怎么教”)问题。这对我国当前设计教育的教学现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他指出在基础图案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提出图案基础课不应模仿绘画的训练模式,而主张以熟悉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作为图案的入门方法。他对传统图案造型原理原则、图案的形式法则的重视,认为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具体的临摹课来进行讲授,对当时的图案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empirenews.page--]通过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雷圭元先生在教学时非常注重严格的基础训练,他曾经主张学习图案要置于死地而后生,推陈出新。这是他在图案教学中所要求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是他在长期从事基础图案教学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实实在在、朴素而真挚。他还认为图案学习贵在顽强的创造精神。这又何尝是学习图案需要的精神呢?难道不是我们做人、做任何学问应该具有的素养吗? 图2:庙底沟彩陶的几何形纹样构造的方法步骤从中也看到他很重视中国传统图案的理论和规律的归纳总结,他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总结归纳教学规律。如:他总结庙底沟彩陶的几何形纹样构造的方法步骤(左图):第一步先用点定位,第二步以米字格联结,第三步以弧作三点一组联缀,第四步在钩线中填彩使风格明确。这是他在多年教学时的总结,为了学生在初学时参考,并加强临摹,其中临摹的主要目的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深入认识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处理技法。他用图形的方式,简单明了,使抽象的语言具象化,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古人图案构成方法,使其找出基础图案的规律与特征,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使学生不仅对传统图案艺术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而且引起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图案的极大兴趣。我知道一个教师的教学,可以体现出他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通过读雷圭元先生这位老一辈教育家在教学时积累的经验总结,他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给予我很多的启迪和帮助。弥补以前我在教学方面因教学方法缺失的不足。让我认识到自己应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应抓紧时间不断地学习、补充,加速自己在各方面更快的进步和提高。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读刘继武先生“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有感》
教学论 课程作业
读刘继武《试谈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有感
沈 阳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应 用 心 理 学(师 范)
2010级
10034021
张 子 建
2010级应用心理学(师范)教学论课程作业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读刘继武《试谈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有感
步入大学二年级的年纪,课程也是异常之多。身为师范生,在本学期有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需要我们来学习——教学论。该课程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宋国才博士授课,他把我们带领到了一片“教学论”的天地。
根据宋国才博士的推荐,我阅读了由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学文集·教学卷》(中册),在其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令我颇为感兴趣。那就是刘继武先生发表于《教育研究》1985年第10期并收录于本书的《试谈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
该文章通过对现代国内外比较著名的,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分析,得出了五个关于现代教学方法的典型而又鲜明的特点。
特点一: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文章指出,“五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双基’的传授为主,而现代教学方法则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这可以说是当今教学方法的时代特点。宋国才博士在“教学论”课程上所讲的布鲁纳的发现法之所以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发展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的时代要求。布鲁纳在论述发现法的优越性时也曾指出,发现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强调“学习中的发现确实影响着学生,使之成为一个‘构造主义者’。”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方法不仅是为了学生掌握“双基”服务的,而更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出了絮叨新的教学方法,即使旧有的方法,也通过改造、发展,而担负起新的使命。
2010级应用心理学(师范)教学论课程作业
首要的是认识活动,而在进行认识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有情感的伴随。赞科夫对此批评到,“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情绪是忽略的”。现代教学方法则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符合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的,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等为基础的。这种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克服了过去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感到学习“易”、“趣”、“活”。
特点五,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近几十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传统教学方法受到激烈抨击。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完全被抛弃。因为新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万能的,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正如宋国才博士在课程上所讲到的,布鲁纳的发现法的长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性思维能力,但是诸如耗费时间比较多这种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布鲁纳本人也不认为学生学习只用发现法一种方法就可以,他同样不排斥历史悠久的讲授法、问答法等。现在人们不只看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而继续采纳它,也看到了它们的缺点以及运用中的问题,从而对它们进行改造。当然,同时应该看到的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加以完善。这种对待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态度反映了现如今研究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辩证的,它符合教学方法发汗的实际历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刘继武先生此文点明了现代教学方法之中最为鲜明的五大特点,即“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点;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通过以上的描述以及具体的解释,我认为刘继武先生在文章中的是比较具体而全面的。
刘继武先生这篇文章的具体优点有四个:其一,刘继武先生充分应用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