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课程学习心得(xiexiebang推荐)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课程学习心得
2013年12月21日上午我们化学与化工院开始了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课程的学习。上午是朱必学院长和王海燕老师带来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讲会以及观看科学道德教育片。通过宣讲会我深深感受到了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了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观看了科学道德教育片《钱学森》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他的爱国热情、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他的艰苦朴素,他对导师的尊重,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首先是王华书记给我们带来了“学术诚信,从我做起”的宣讲课。在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我们研究生学术诚信面临着各种危机。在聆听宣讲国内外有关学术造假事故的惩戒之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守自身诚信、避而远之。现在每天网上更新的消息中,学术诚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让“学术诚信”不仅深入了学生之心,更加深入了社会之心!“学术诚信,从我做起”的宣讲课结束后是肖仁贵老师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宣讲课。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肖老师通过自己的实验项目为我们展示了怎样去对某一实验进行研究。
2013年12月23日下午首先是田蒙奎院长讲授的“科技论文写作发表规范”。科技论文包括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科技论文的写作应当避免论文题目意思表达不明确、摘要过于简单和关键词过少、文章中的论据不足以及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写文章难,发表文章更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要多看、多想、多写、多改,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文章,但是在投稿的时候,我们要切忌一稿多投。接着,胡宗超老师给我们讲授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守和运用客观规律,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
2013年12月26日上午,我们在班长的带领下,在化工楼210进行了研讨会,在会上班里的同学积极发言,纷纷和同学们分享自己通过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应当从我做起,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建良好的科研学风。
第二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 学 道
德 与 学 风
建设学习心得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了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让我体会很深。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
作为电气学科的研究生在做实验和学术研究的时候要讲究真实性和创新性防止科研不端和不当的行为。科研不端行为是指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的行为,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从国内外情况看,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比如:1.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包括: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2.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如将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未经本人同意将其列入作者名单,将不应享有署名权的人列入作者名单,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或排名,或未经原作者允许用其他手段取得他人作品的著者或合著者身份。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如将他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作为自己的发表,故意省略引用他人成果的事实,使人产生为其新发现、新发明的印象,或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3.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包括:未经许可利用同行评议或其它方式获得的上述信息;未经授权就将上述信息发表或者透露给第三者;窃取他人的研究计划和学术思想据为己有。4.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包括: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除非各作品间有密切的承继关系。5.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损坏、强占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数据、软件或其他与科研有关的物品。6.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用科研资源谋取不当利益,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科研不当行为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的道德底线的行为。科研不当行为的特征主要为: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科研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在合规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规范围外的科学不当行为已属于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就是对科学共同体规约的破坏,而科研不当是科学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规。第二,科研不当行为虽然不是科学共同体规约所明确禁止,但它是不合理的,具有不合理、不公正、不合乎科学道德的特征。一个科研行为之所以是科研不当行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违反了科学的目的、原则和精神,所作出的科研行为不公正、不适当、不合科学道德。从数量上来看,科研不当行为远较直接的科研不端行为要常见。例如,美国的一项调查统计,43%的教员反映有同行将大学资源不合理地用于私人目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员反映有同行在研究论文上不当署名,22%反映有同行忽视草率使用数据的情况,15%反映有同行在当数据与自身先前的研究不一致时不出示该数据。
在平时的学习科研中要防止科研不当,所以要知道科研不当的表现形式。其中科研不当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论文写作中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参考引文不规范;为得到预设结果而使用不恰当的实验手段、统计方法或片面报道研究结果;重复发表相同内容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成果上的署名排序上不按实际贡献的大小;在同行评议,包括项目评议、成果鉴定、出版物评审、学位授权审核、学校评估活动中,受某些利益的干扰而有失客观、公正;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和占用科研资源;发表不成熟的结果;扣押研究成果;不与同事共享研究记录或珍贵材料,等等。一般来说,科研不当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数据的不当使用:①根据本能感觉,排除本人认为不精确的观测或数据点;或因匆忙完成项目而偷工减料;②未能在合理的期间内获得重要研究数据;③维持不充分的研究记录,特别是那些用于发表或被他人所依赖的结果;④运用不恰当的统计学或其他计量方法提高研究结论的重要性;⑤在论文中给出理由的情况下将异常值从数据集中剔除;⑥为了提高研究的重要性,运用不恰当的统计方法;⑦窃取供应品、书籍或数据;⑧操纵实验以获得本人想要的结果;⑨未经许可复制数据、论文或软件程序;⑩在合理的期间内,未能保持良好的研究记录或研究数据。第二,违反科学规则:①忽视材料处理政策的细节(如生物安全、放射性材料等);运用一个项目的资金完成其他项目;②在人体研究实验中没有报告不良事件;③在研究中不珍惜动物资源;④违反本人所在研究机构的生物安全规定而未尽告知义务,将员工和学生暴露于生物风险之中。第三,不当的同行关系:①通过与论文研究无重要关联的特殊服务获取署名;②在同事没有对论文作出重大贡献的情况下将其列为作者,以作为人情回报;③为了确保本人成为唯一的发明人,未告知合作者本人申请专利的意图;④未经授权运用他人的想法,或对这种使用未给予应有的感谢;⑤与同事讨论本人所正在承担的期刊论文审稿工作中获得的保密数据;⑥规避同行审查程序并通过媒体发布会公布本人的研究结果,而未给予同行足够的时间评估本人的工作;⑦在文献综述中未能表明在该领域的其他人或相关前期工作的贡献;⑧妨害他人的工作;⑨评审他人论文时未经认真阅读即拒绝论文的发表;⑩在评审工作中做出贬损的评论乃至贬损他人人格;拒绝同行接触作为已发表论文之支撑的独一无二的研究材料或数据。第四,不当的师生关系:①基于财、物、性等交易行为许诺学生以更好的成绩;②过度使用、忽略或剥削研究生或博士后的劳动;③提供过于正面或过于负面的推荐信。第五,基于产出压力的不当科研:①在基金项目的申请中夸大事实,以说服评审人此项目将会对该领域做出重大贡献;②为了应对资助方的压力,修改研究的设计、方法或者结果;③在论文或计划中保留方法或结果的细节;④将推测歪曲为事实或者公布初步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在大众媒体上),而未能提供充分的数据使得同行可以评判结果的有效性或重复该实验;⑤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期刊上发表相同的论文,而未告知编辑,即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⑥在工作申请或建立中夸大事实;⑦在资助本人研究的公司中拥有实质性数量的股份而未披露此种经济利益;⑧故意夸大新药的临床效果以获得经济利益。
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的危害很大学术不端行为,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透彻的认识。第一,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学术不端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为了争夺国家有限的学术资源,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优先为自己安排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有些早有定论并已有成果的科研问题,却还在反复立项研究、发表论文、申报成果。或是改头换面,向不同的部门申请立项。由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创性研究,造成我国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学术研究的产出率低下。学术不端产生的结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进步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足,但学术不端行为却使这宝贵的社会资源白白浪费了。学术不端不仅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者学术生命的浪费,更何况有些人根本不去追求学术创新,而一味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心甘情愿地浪费学术生命和学术资源,对国家、社会及其个人贻害无穷。第二,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学术,学术不端则直接伤害学术自身的创新和发展。那些视学术为牟取科研经费和晋升职称的手段,通过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方式来制造学术“成果”,从而使学术异化和腐化的行为,必定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由于学术泡沫的“制造”成本远远低于学术精品的“生产”成本,使得学术不端的低风险、高收益可以严重腐蚀和瓦解学术队伍,消磨学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真理和价值问题是任何知识和学问的内在要求,学者不论在纯粹经验的注释诠解层面,还是在创造性的理论创新层面,都不能回避自己的价值判断、责任立场和道德关怀问题。中国古代学者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判断知识分子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标准。如果学者们热衷于学术不端行为而放弃学术创新,那将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摧残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消解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格关系到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未来。对高等学校来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能否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及成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教师学术道德素质高低、学术行为是否规范,是影响学生学术道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自身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学术行为不轨,其“身教”将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误导甚至摧残。学术共同体在具体履行教育职能的过程中出现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第四,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学术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和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学术界的基本职能是传播、生产和创造新知识。正是基于此,学术界才被认为集中体现着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社会和公众对学术界和学者产生信任危机,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和民族将无法从学术界分享理性工作的成果,社会就会丧失理性公信力,人们便不再能获得对自身的理性理解,而变得盲目和无所适从。第五,科研不端/不当行为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学术不端亵渎学术,败坏学风,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学术不端的病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与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和蔓延,污染社会风气,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术界是社会的净土、社会的良知,背负着捍卫正义、输出先进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社会风气的重任。因此,人们将净化社会风气的希望往往寄托于神圣的学术殿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应该是学者们的座右铭。然而,学术不端的泛滥会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污染源。
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是一个复杂问题,很难通过制度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科研人员和科技共同体的自律更为重要。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不端行为惩处力度的同时,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要发挥好科学共同体的自律作用,积极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科学共同体获得了自身道德伦理的本体地位,才会使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产生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才不会致使其成员由于道德上的迷茫和价值观的混乱而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犯错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第三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活动讲座”学习心得
前段时间我聆听了由我院战再吉教授主讲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活动讲座”,战再吉教授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两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解读,强调诚信的科研品行是科技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研工作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逐渐成为一个职业,在利益驱动下,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接班人,学习“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至关重要,这不仅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涯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学院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
作为刚刚踏入科研工作的我来说。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一方面,对科学道德,科研不端行为的范畴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到一些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另一方面,认识到学风建设和诚信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学习到解决科研设计常见问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堂讲座,引发了我对为人处事,做学问搞科研的一些深思。
一、科学道德建设
1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2科学道德的内容包括科研伦理,科研不端行为和科研规范。3科研不端行为包括杜撰,篡改和剽窃。为避免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切实做好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4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引用规范,研究成果署名规范,致谢规范等
二、学风建设
1学风是科研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也是科研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2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其中诚信是基本。
3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4对作为学生的我来说,切实做到诚信考试、杜绝各类考试违规违纪就是诚信的体现。
三、儒家从“修身”开始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是作为科研工作者重要的品质。通过学习讲座,我认为做人要“严于律己,诚信为本,团结互助”;做学问搞科研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戒躁戒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从“修身”开始;这是我本次学习讲座最深刻的体会。
第四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读《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心得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诚然,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已成为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当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却有一部分人做出了一系列的科研不端行为,致使科学诚信屡屡遭受质疑,科学进步也受到严峻的挑战。而如何杜绝科研不端行为,使科学技术良性发展也就成了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以及管理者们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
回顾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多数人都相信科学是诚实的事业,科研工作者是天生诚实的人,甚至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还普遍认为,捏造和剽窃是因为某些研究者精神异常才发生的极少数事件,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没有关系。但是随着科学从业者逐渐增多,科学工作者群体中间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大量学术不端行为开始出现。从被贝尔实验室除名的“物理奇才”舍恩,到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从德国的科学精英赫尔曼和布拉赫,到“自主创新的造假先锋”上海交大教授陈进,各种科研不端安全提醒我们,科学的庭院里照样会长出欺世盗名的杂草。根据2005年5月9日出版的英语《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社会科学家实施不端科学行为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几千名美国科学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承认在过去三年中有过不端科研行为。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不端行为的案例开始暴露,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瘟疫。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不端案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在2010年4月举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会上,有一个特别举措:一批院士聚集在一起专门召开半天会议,讨论有关中国研究人员在论文中造假的问题。科研不端案件的屡屡曝光,不仅当事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使整个科学界为之蒙羞,使科学的崇高声誉和人类的研究事业遭受嘲弄。
不同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不一致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性的弱点。经济学研究都假定被研究对象为理性人,这符合大多数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科研工作者的绝大多数行为必定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后作出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极有可能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但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所以人类自私的个性决定了某些科学工作者会丢弃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在人欲望驱使下,明知弄虚作假有违道德,明知抄袭是侵权行为,仍然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这是科研不端产生的根本原因。
2、利益的驱动。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家的范本是17 世纪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成员。这些英国早期的绅士被认为是自由而诚实的,他们不为任何私利,只为探索真理而从事科学研究。然而20 世纪以后,科学家的队伍迅速扩大,科学活动早已经不仅是少数社会精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成为千百万人谋生的职业。而同时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相对有限,这些有限的科研资源成为科学家竞相追逐的对象。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大增加,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的个人经济利益常常直接挂钩,致使这种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的科研体制下,科研工作者自身地位的提升与完成的研究课题及发表论文的数量紧密相关,“要么在研究后发表,要么在研究后‘死亡”’。在“发表”或“死亡” 这种业绩至上主义风潮的驱使下,研究者若不发表论文就会被无情淘汰,再加上科研工作本身就背负巨大的压力。在诱惑与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这就产生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始驱动力。
3、制度的缺失。人类社会区别于其它动物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类学会了制定和遵守制度,这也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在科研工作中,这种制度保证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主要包括奖励制度、监督制度和惩罚制度。
目前,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失范,尚未建立起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所以人们不可避免地仅仅依照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来定义科学荣誉的大小。同时,同行评议制度不健全和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使得默默无闻潜心科研的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成果难以得到承认。对于科研工作中频繁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我们需要及时予以揭露并对行为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持科学的公正和纯洁。然而,我们的监督机制尚显稚嫩。实际情况是对科研工作中的不端行为很难做到及时发现。根据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提供的报告,在每十万名研究人员中,大约每年只有一件不端行为会被发现,这显然比我们调查了解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率低得多。另外,现存的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难以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尽管我国已经意识到应该确立起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规章制度,但到现在为止所做的实际工作还是微乎其微的。从目前的法律制度来看,只有在著作权法中,对因剽窃而造成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应予以制裁。但执法方面却存在制裁偏轻、打击不力的实际情况,难以起到惩戒和震慑的作用。
制度的缺失降低了学术不端的成本,而同时其收益又相当可观,这就使得有某些争功近利的科研工作者对这种高效费比的选择趋之若骛。这是科研不端产生的外在条件。
4、单位的包庇和社会的纵容。一旦有学术不端行为暴露出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单位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灭火”,保全名声,而不是积极查明真相,严肃处理责任人。现存,对于学术不端事件的查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体的揭露和跟进,而不是如人们所认为的“科学共同体是一个有效的、民主的、完全自治和自我调节的系统”。这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美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上的矛盾也可以反映这个问题。美国科学院主张将不端行为的定义尽可能限定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而美国科学基金会则希望将定义放宽,并加强对此类事情的监督。从我国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似乎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风气,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听到“你连抄都不会”这种声音;而整个社会则对学术不端行为更是漠然置之,有时竟然怀有是一种看笑话的心态来对待揭露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
单位的包庇和社会的纵容使得学术不端者更加有侍无恐,这是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
科研不端行为,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它科学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科研不端行为为科学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后果影响科学知识的质量,使得科学本身失去真理所应具有的属性,正如舍恩发表的假数据是不可信的,而通过《科学》、《自然》等顶级刊物的宣传,人们信以为真,而结果本身质量低劣,并不可信。
科研不端行为严重破坏科学的社会体制,影响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影响科学发展的效率和进程。就具体过程而言,科研不端行为使得科学研究走偏了方向,甚至背道而驰。这使得整个科学发展进程缓慢、停滞甚至倒退,而对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建立科学的社会体制有着结构性的破坏作用。
科研不端行为产生学术的信任以及信誉危机。由于科学研究团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而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伫立在全世界的信任之上,因此科研不端行为将打破这种理想的格局,使得科学发展不能够持续进行。此外科研不端行为还有助于反科学力量的壮大。
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学术不端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为了争夺国家有限的学术资源,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优先为自己安排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有些早有定论并已有成果的科研问题,却还在反复立项研究、发表论文、申报成果。或是改头换面,向不同的部门申请立项。由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创性研究,造成我国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学术研究的产出率低下。学术不端产生的结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
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学术不端行为视为一种个人层次上的“疾病”,而应意识到其病因存在于科学研究组织和科研体制中,并对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认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的应对原则是“防制结合,以防为主”。“防”是指加强教育,加强宣传; “制”是指成立机构、健全制度。
1、加强教育。科学道德的缺位及科学精神的丧失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所以我们应积极加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提高科学界人士的道德素养。拥有73 个基础研究所的德国马普协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该协会积极为青年研究人员开展有关科学道德教育的计划,他们认为必须培养青年科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名负责任成员的重要性”,防止不端行为比揭露少数的越轨科学家更具治本意义。在科学道德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注重率先垂范的重要作用。老一代科学家严以律己,发挥表率作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保持科学前沿创新的精神和增强对科学事业的严肃性和责任感会起来不可低估的作用。
2、加强宣传。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后,有相当多的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大多数群众也是对这种事情冷眼旁观,甚至认为这是因为被揭露者“运气不好,倒霉了”。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宣传来扭转这种局面,把学术不端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形式及其危害程度告诉大家,促使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学术风气建设、痛恨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风气。同时,加强宣传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监督和惩罚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可引发科研从业者的自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得治理学术不端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且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这应当成为我们优先选择的对策。
3、成立机构。相比较而言,学术不端者也是属于高智商人群,有些不端行为还经过了相当巧妙的伪装,所以没有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对不端行为做出认定。现在大部分的学术不端是通过科技管理部门在处理,由于在知识结构和人员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对这些不端行为做出及时、有效、准确的判别。这就需要各个行业分别成立专门机构来应对学术不端行为。我国也已经成立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专职管理机构,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委员会等,但真正具有行业性质的还很少。
4、健全制度。人是有理性的,都会明白“不自律就要接受他律”的道理,如果他律的后果远远劣于自律的结果,那么自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的本能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自律也不是自发的,自律是对“他律”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加强他律,包括健全科研奖励机制、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机制及其惩罚机制,包括明确的处理流程。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研奖励体系。现在科学界已普遍习惯于根据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的数量作为提职、晋级、评定各种奖励和荣誉的依据,这无疑是具有一定正确性的。但“发表”或“死亡”这种业绩至上的风气并不完全有利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看到有些发表论文数量不多的科学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俄国数学家佩瑞曼在一个存档网站上贴了两篇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草稿,他的这两篇文稿并没有写成严谨而且合于规范的论文,证明其中每一个细节,列出所有的注解和参考书目,但国际数学家大会依然将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于佩瑞曼,以表彰他在证明庞加莱猜想过程中做出的奠基性贡献。这也说明我们需要更加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评价。
事实上,仅仅依靠道德力量,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所以我们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监督、审核、惩罚等一系列机制,来受理投诉和举报,同时监督、调查、惩处发生不端行为的科学家。虽然我国也建立了一些针对学术不端的各种惩罚制度,但无庸讳言,我国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是不力的。调查表明,35%的两院院士认为,已揭露出来的学术越轨事件只有少数得到了处理。事实上,学术骗子缺乏有效而严厉的惩罚措施是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所顾忌地弄虚作假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这所以敢于剽窃,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不应该剽窃,而是他知道这种剽窃行为败露后产生的成本会远小于他成功后的收益,也就是他失败的风险”远远小于成功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很有可能将任何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置之度外。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和严厉和可操作性的准则,要加大学术不端的行为成本,达到其无法承受的地步,只有这样才可能大大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第五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学习心得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王茜
姓名:成一 学号:20145106
54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庆红同志代表党中央讲话,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维护科学尊严的自律意识,做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者。”这不仅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高到了建设创新型国建的战略高度,而且为新时期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当前国际科技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严于律己,切实做到科学、严谨、真实,保持优良的学风。
一、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认识
“道德”一词可追溯至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学风” 源于《礼记·中庸》,孔子戒训弟子“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如今,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另一方面是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以及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方面的出现的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正确使用的现象。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方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方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实负责、真诚合作的文化氛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形象地说明了科学文化氛围对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深层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二、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产生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经动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爱因斯坦曾说,多数人认为才智造就伟大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我们应该传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学风与品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要把大师们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做到自己的论文不剽窃,不随意篡改实验数据,也要积极的帮助其他同学共同监督、学习。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的。我们必须本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其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是悖离的问题。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商品交换法则也必然侵蚀到学术领域。我国科学文化发展严重滞后,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在利益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利益主义多元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层次化的大背景下,利益矛盾正是“功利主义”的集中反映,给学术人尤其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研究生过念多元化和利用诉求多层次化对研究生学术建设产生巨大的价值冲击。过分注重强调个人行为自由,引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迷失方向,淡化学术人的理想信念,学术浮躁之风普遍盛行,功利化倾向严重,放弃学术品格,抛弃学术诚信,冲破学术道德底线。这些恰恰都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滑坡现象的集中映射,严重阻碍学术事业繁荣进步的步伐。科研活动并不是急功近利、朝夕即可见利的商业活动,“官本位”、学术霸权等思想对科研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利益,缺乏“十年磨一剑”的持久和执着精神。同时,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社会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都成为助长不良科研风气的温床。
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据中国科协调查,有近四成的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近半数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规范知识。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淡薄。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解决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导师应以自己的品格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引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重视导师自身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治学作风、学术格、学术操守对提升研究生的个体学术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要对学术上有不良倾向的学生严格要求,利用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的一切有效途径和渠道,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坚守学术诚信,反对抛弃学术诚信;明辨是非、克服浮躁心理,提倡恪守学术道德,抵制学术腐败,旗帜鲜明,永葆学术操守,提升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努力营造有利于营造学术道德建设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导师学术道德垂范对于构建和谐大学学风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惟有风正,才能学正。”在高校广泛地开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教育。大力宣传科技界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案例警示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积极倡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
完善制度。近年来中国科协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道德规范》等文件,强化了学会监督责任,在引导科技工作者严守学术规范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要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在不同研究领域,合理确定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投入的比例,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完善学术平等机制,用制度强制的方式支持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宽容探索失败,激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质疑,乐于创新。
强化监督。强化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科研管理主要环节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互动机制。由于多数科研不端行为往往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方向,非专业人员很难察觉;而且越是高精尖的高技术领域,科学研究过程越是复杂深奥,只有同一专业领域内的同行研究人员才可能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因此,科研共同体在发现和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识别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手段,增强对不端行为的威慑力。健全师德体系,提高导师的学术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导师学术道德模范作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学术创作行为,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评判标准。为遏止学术道德滑坡,推动大学学风乃至社会风气良性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四、提高个人的科学道德修养
道德,是体现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崇尚道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文明风尚的内在要求。“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背学术道德为耻”进一步凸显出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恪守学术诚信,对于构建和谐学术风气的重大现实意义。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推动优良大学学风建设,也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研究生学术道德作为高等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深厚文化理论底蕴的重要体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在学术研究中培养研究生的基本伦理规范和道德修养,秉承“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永葆操守”的学术科研精神,坚守学术道德底线,保持学术严肃性。推动学术事业进步,树立良好的学术形象,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和完善研究生学术品格和构建和谐大学学风。
现如今,学术界各种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作假行为层出不穷,学术道德严重滑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和研究生本身的学术价值也了造成空前的冲击。抄袭、剽窃等各种不端的学术腐败行为未必是学术研究的“低能”,但一定是学术研究的“失德”。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研究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