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很荣幸的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今年的暑期社会调查主题为“了解信阳毛尖,弘扬河南茶文化”,作为一个信阳人,我也希望信阳文化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让信仰的茶道文化永远流传!
初到信阳事恰逢采茶淡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一行的任务。我们采用了“顺藤摸瓜”这一方式,即先从 信阳毛尖的销售区着手,再到毛尖的生产车间进行考察,然后到产茶的茶山上实地参观,最后则是对这一社会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总的说来,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任务圆满完成。
陆羽所著《茶经》把信仰列为中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苏轼遍尝名茶挥毫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据茶农介绍,毛尖若按采摘时间分类可分为明前茶、雨前茶、春茶、夏茶、秋茶、白露茶等;若按地理环境可分为高山茶、浅山茶、平山茶等。信阳毛尖精选一芽一叶,历经鲜叶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尖整理、再复烘等九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此外,科学研究也证实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消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有一定药理作用。目前,有调查显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文化都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须知这些文化都是我们的先辈们花费无数的努力产生智慧的结晶,也是灿烂的中国古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如何能让这些文明精华就这样默默地淡出世界舞台?作为一个信阳人,我觉得我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信仰文化深邃的内涵,让信阳的茶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知晓,能在历史文明中留下它独到的瑰丽。
其实,人生与茶又何尝不是一样,它总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小小茶叶,只有在历经烘焙榨压之后,才会变成人们杯中的那道靓丽风景,而在此之前,它仅仅是路边那随处可见无人问津的树叶。我们自己也得在压力和磨难之中努力磨练自己,任它挫折再大,与我而言只是浮云,在那些必须的苦难之后,绽出美丽芬芳的人生!
第二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国家和政府一直关注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仍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以参保率低、退保率持高不下为主要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分析,找出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相应地提出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困境;影响因素。
农民工是我国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1]农民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尽管农民工“亦农亦工”
“非农非工”的特殊身份使他们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但他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他们的权利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一、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探索,最早是深圳于1987年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广州(1998)、北京(1999)、浙江(2001)、上海(2002)、南京(2002)、成都(2003)、福建(2005)、青岛(2005)等地,这些探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参保率低。
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普遍偏低。据原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2007年赴深圳、上海实地调研的最新情况显示:深圳全市共有40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其中,农民工约250万人,农民工实际参保率不超过50%。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542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只有4 942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与率仅为15%,并且参保者中能够达到15年以上缴费并工作到退休年限享受养老待遇的人数更少。根据2009年9月16日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农民工参加保险的人数有所提高,但是参保比例仍然偏低。截至6月底,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 380万人。
(二)退保潮来势汹涌,退保率持高不下。
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深圳近50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当年退保的人数多达83万人。2009年,深圳共有493.9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保的人数多达83万人。1月份,苏州民工退保也达600多万人。2009年12月31日当天,深圳退保达到2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3月3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年2月底,已经有97万农民工退出了养老保险。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困境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
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影响深远,乃至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一个后果便是社会公正之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人为地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造成管理上的不便[2]。对城乡居民的区别对待,分别管理,割裂了城乡的联系,虽然现在对户籍的管理适当的放松,但是长期形成的制度影响已经根深蒂固,短期之内很难改变。
(二)各地实践模式的差异性造成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广东和深圳为代表的扩面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把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城保”制度的框架下予以安排,通过“城保”的扩面,实现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障,这一模式也被称为“融入型”。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使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享用同
等的待遇,但缴费标准可能会超出农民工的承受范围。
第二种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仿城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参照“城保”制度的做法,为农民工设计了独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模式坚持双低标准即“缴费基数低,待遇水平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的缴费负担相应有所减轻,充分体现了“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双低原则;这种模式考虑到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种人为增加农民工养老保险体制,势必会形成农民、农民工、市民的“三元格局”,因此,该模式只能作为过渡期的权易之策不能作为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最终选择。
第三种是以上海和成都为代表的综合保险型。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多种风险放在一个制度框架之下统一承办的一种社会保障方式。该模式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虽然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但是与城市社会保险制度脱节,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险的长期发展。
第四种是以山西省为代表将农民工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形成“大账户、小统筹”的特色。这种模式考虑到农民工最终会回乡的群体特点,该模式实质上也是“融入型”的一种。该模式只考虑到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他们对融入城市的愿望更加强烈。如果只简单地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也是不现实。由以上的模式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在实践探索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各个模式之间互相独立,各个省市之间相互分离,导致统筹层次低,从而降低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三)农民工的特殊性与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矛盾。
之所以会造成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理论层面上看,根本的原因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与养老保险的固有属性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3]
1.农民工的收入低与养老保险高费率之间的矛盾。
农民工进城务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挣钱,他们进城大都从事一些重、累、脏、险的粗活,收入普遍低于市民的平均工资。据湖南、四川和河南三省的抽样调查,农民工月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城镇职工的50%,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4。据调查,沿海有的地区农民工工资过去十年年均提高不到10元钱,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是负增长。[4]农民工大都肩负家庭的重担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基本生活所需还要支付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如果让他们拿出工资4%~8%来缴纳并非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养老保险,必然会产生抵制情绪。
2.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与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长之间的矛盾。
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这一特征短期内不会消失。农民工在城市主要是从事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工作,但是农民工在餐饮业、工厂企业的平均务工时期是3~5年,从事建筑等纯体力工作的农民工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平均务工期限是2~3年,他们往往都达不到15年这个最低的缴费年限,从而形成“参保-退保-再参保-再退保”的恶性循环。
(四)农民工对制度缺乏相应的了解,参保意识薄弱农民工和国家政府间信息的不对称极容易造成制定的制度与农民工对制度认知程度之间的断层,实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从制度层面来讲,目前,已经形成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考虑,对农民工自身的特征考虑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所以导致制定的政策法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说,农民工思想很单纯,只要干完活能顺利拿到他们的工资就很满足了,很少考虑到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本该享受的社会保障权利。尤其是养老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迫切的需要,加之对国家的政策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他们往往把养老寄托在养儿防老以及依托在土地上的家庭养老保险,尤其是近些年政府
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对土地实行补贴,更加深了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割舍不断的联系。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加之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农民工往往会选择眼前可以看得见的利益,对社保的期盼与现实的博弈使他们最终选择放弃养老保险。
(五)企业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消极态度严重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会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企业为员工缴纳12%的养老保险费势必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企业主不愿意参保,他们想方设法逃避缴纳保险费责任,瞒报参保人数时有发生。[5]
三、构建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不仅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而且应在财政上给予适当的支持。
1.政府在制度上的保证。
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只有立法先行,才能为执法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
(1)建立多层次、分类别、低缴费、广覆盖、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有必要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有较长时期的劳动关系和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经常处于流动状态)自主选择,并作为全国性的政策出台。[1]
目前的农民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务农为主,外出打工为辅。这类农民工最终的归属地是农村,可受益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二类是常年在外务工,工作很不稳定,对于最后的归属地并不明确的这类农民工,可以建立暂时过渡性的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三类是已经在城市很多年基本上已经市民化的群体以及新生代的农民工,这类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比较强而且基本已经融入城市,可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并没有强制规定企业和农民工必须参加养老保险,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和农民工游离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国家通过立法强制规定能有效地制止参保率低的问题。
(2)在解决转移难的问题上,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社会保障号码的做法。
在美国,每个公民自出生起就必须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它记录了个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居住、纳税、信誉、奖惩情况等等,存储社会保障号信息的电脑系统在美国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网,各个地区、行业、部门都能通过社会保障号去查核一个人的个人情况。
[6]这种社会保障号码跟我国的居民身份证有些近似,可以扩大身份证号的功能,除了证明身份外,可以用来当做社会保障号码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难的问题。
2.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期形成的,政府应该担负起转型期的转制成本;另一方面给予那些积极为本企业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以便于提高企业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3.加强宣传力度,让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对养老保险制度有基本的了解。
农民工在城市中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组织人员向农民工宣传养老保险相关的知识,让农民工知道我们国家建立养老保险的目的、作用以及意义,而且要让他们熟悉参加养老保险的途径、方式以及领取的方式。
4.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
要想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的使用就必须尽快实现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加快网络的普及范围。加强社会保险金的透明度,让农民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缴纳的钱都到哪里去了,让农民工也参与到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中来,以便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二)企业作为社会保障的一方主体应履行自己的缴费义务。
企业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把为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视为一项沉重的负担,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应该站在长远的立场上来对待员工。人力资本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仅仅只看重工资,对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及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加深。
(三)农民工作为养老保险的最终受益者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原则。农民工只有在承担前期的缴费义务才能享受到最后的权利,农民工应该改变观念加强认识,提高参保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政府要负担起农民工养老保险大部分的责任,通过政策和财政的双重支持,企业和农民工积极的配合,只有在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方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2]李迎生。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02(8)。
[3]杨翠迎,郭金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困境及其理论诠释[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4]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5]王薇。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经济人理性行为探析[J].改革论坛,2009(1)。
[6]王翠琴。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公共财政支持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7)。
第三篇:“暑期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暑期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将这么多年学来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运用在实践中,运用在探索中。可惜的是,一直都没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静下心来,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了解这个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的社会。正是这次本次“经法学院大学生暑期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幸能够在大学中去了解身边的社会,去丰富自己的市场阅历和经验,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一定的经验基础。在经过了本次活动之后,我着实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于市场和企业,我认为自己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调查数据非常重要。数据是支撑论点最为有力的证据,数据是最为直观和明显的说明方式。数据的采集,整理,运用一定要客观合理,符合实际。数据的采集一定要详细,具体,准确,数据的整理一定要客观,明确,数据的运用一定要符合逻辑。
第二,调查方式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有不同的效果,科学的运用调查方式,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和更有力的角度。
第三,调查问题需要在研究调查对象的各种矛盾之后,再客观的设置。这些问题是调查的精华所在。因而,在问题设置之前,一定要对调查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方才能草拟出问题,以便于了解更为具体,全面的信息,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调查对象一定要具体,不能求大求全,由于知识的限制和能力的有限。确立调查对象初期,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活动目的出发。选定一个能力范围所及的调查对象。详尽,具体,全面的了解,分析,总结。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调查效果。
第五,调查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采访的企业不是很配合或者受访者刻意回避某些关键问题等。首先,这里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交涉及谈话技巧,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寻找公共服务机构的帮助或者其他有利于接近受访者的人的帮助,以及在谈话期间,注意提问的方式和角度等等。
最后,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心非常重要。调查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认为,拥有耐心和信心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克服自己的障碍,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努力将自己的大学生活打造得更加美好,灿烂!
在这里,我要感谢组织本次活动的经济与法学学院党总支以及所有在调查中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你们,我获得不了这么多知识和经验,获得不了这份大学生活中宝贵的社会“财富”!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能经常参加这种活动,以此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完善,充实我的大学生活!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留守儿童调查心得体会
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的心得体会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故土,到遥远的城市打工谋生。也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没长大成年,父母就得奔赴各地,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坚守职责。很多时候,这些孩子只能从电话、通信或者汇款中,感觉父亲的存在,回味母爱的余温„„
2010年7月18月日至19日,我们“阳光行动”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雅安市南郊乡龙洞村进行社会实践。短短的2天时间,我感受到了村民们的朴实和热情,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龙洞村是南郊乡的贫困村,地处偏远的农村,没有特殊的资源,当地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因此龙洞村绝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荒草一样生长,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
根据调查发现,龙洞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可以说是全国情况的一个缩影,全村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约69.72%。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爷爷奶奶也想你们了,我都快不记得你们的样子了······”在这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孩子们专门做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在充斥着各种数据、来自各个层面的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对父爱、母爱以及对一个完整家的渴望。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龙洞村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集灵村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追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当地的明德小学由于实际情况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当今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程度不够高,即使存在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关注与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虽然也实行了很多爱心措施,但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措施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在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意识到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感谢学校,感谢集体给了我一次终身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后我一定会更多的发扬自愿者精神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帮助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最后,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关爱未来之花!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感言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感言
姓名:龙蔚辉班级序号:122092-13日期:2011/9/4为了响应号召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精神,我和几个同学组团对桥头河镇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了一次努力的调查,在和同学的合作与磨练中,我收获和感受颇多,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返回社会中,去调查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发展途径。一次不寻常的经历,总会给人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我在这里感谢学校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桥有河镇领导和群众的配合与支持,多谢你们的参与,同时也感谢有这么好的一个团队及团队精神。回顾一下调查中的主题与内容::十二五时期是桥头河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研究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桥头河镇积极适应形势发展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推荐富民强镇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我在这进行了总结:“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综合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道,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镇”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富民强镇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富民强镇进程。确保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总的要求是:要把桥头河的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全市发展的大背景中考虑和谋划,实现思想大解决,结构的按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大转变;要新上产业发展项目,新建基础设施工程,改善民生;要通过科学谋划,优化环境,争取投入,吸引外资,新建项目来继续力量,积聚后劲;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桥头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展目标是: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3.3亿元,年均递增7%,其中农业产值达到25.3亿元,年均递增5%;工业产值达18亿元,年均递增20%。财政收入达2354.7万元,年均递增6.5%。全社会固定资产达3.8亿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83元,年均递增17%。全镇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6%以内。不断实现镇富民强的远大目标。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家乡人们在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的问题。
随着家乡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不断规模化,各种企业也开始在家乡扎根落户,但是年青一代人在家乡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都不成熟,导致留守在农村劳动力有所缺失,缺少骨干力量,对于企业的深入发展和形成中坚力量级别的企业带来了不便。对此,开展政府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讲理念和采取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工作的各种优惠显得尤为必要。
其次,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增强,农民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认为,多开展系列性的群体活动和定期的举行宣传会和知识传播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外,各个村地负责人应该大力开展关于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达到建设“灵魂”级别的新农村的目的。在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启发与心得:首先,正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走出理论的课堂,走出安静的校园,运用我们学习到的纯粹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反馈与社会,正是这种反馈,我们才才真正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尖锐问题与社会矛盾,但发现了问题还不是主要终极目的,作为有着无与伦比专业知识的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从社会调查中学会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实际情况,一步步的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最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虽然自己可能没能力将解决方案付之实践,但是那不能作为我们放弃的理由,我们应该找有能力将解决方案付之成真的政府或人员。和他们一起探讨,一起商议才能真正解决矛盾,为社会作贡献,努力进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我们当代大学生才能
从课本上解脱出来,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做社会的脊梁柱。
其次,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不再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的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然后全力以赴的去完成。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自己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再次,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这次三下乡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