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
《秋天的怀念》前年讲过一次,感觉没有透。今年又讲了一次。感觉在“入”和“出”上进了一步。
史铁生经历独特,偏于内省。他的文章情感饱满,意蕴深厚。他是我沉浸最多的当代作家。
《我与地坛》地坛于史铁生,是重生的子宫,是涅槃的丹炉。是一切的一,是一的一切。
《务虚笔记》多条心路纵横交错,相似起点引出不同放射线,演绎错综复杂的悲欢离合。
《病隙碎笔》里有残缺,有救赎,有信仰,有欲望,是真实的心魂在流动,在挣扎,在寻求,直到永恒。
史铁生之所以为史铁生,疾病和母亲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两点在《秋天的怀念》中都包含了。
儿子瘫痪后,暴怒无常,陷于绝望;母亲忧病交加,隐忍坚韧。母亲借“看花”引发儿子生存的欲望和活下去的动力。
字里行间,是生与死的交汇,是爱与痛的交织,是悔与悟的交替,是迷与醒的交辉。
然而无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深到何处,永远不要忘了自己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少年。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文字,怎样引导他们从文字走到形象,从形象悟到意蕴,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那就需要搭桥铺路。直观景物,声音渲染是不错的两座桥。
朗读声音传情,穿插恰当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语气和表情,设身处地进入当时的情境。老师讲课时声音的高低快慢起伏都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桥梁。
“菊花”是本文的主要意象。五彩缤纷,泼泼洒洒,大片大片,烂漫开放的菊花,这样的图景,不用引导,孩子们自然联想到“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希望”之类的词语。
也自然领会到母亲反复请求儿子去看花,是为了激发儿子的生存意志,好好活下去……
母亲爱花。读到“白色的花高洁,黄色的花淡雅,紫红色的花热烈深沉”一句,看着眼前的各色菊花,花和人在此合一。
那高洁的白菊不就是母亲那高洁的心性,那淡雅的黄菊不就是母亲淡雅的气质,那紫红色的菊花不就是母亲的爱盛放的热烈深沉……
文中多处语言细节值得品味。举其二:一“忍”,二“挡”。
“忍”:母亲忍住的不仅是眼泪,还有对儿子的担忧,以及自己的病入膏肓。她把一切苦忍住,默默承担命运的重负。
说出的是“要好好活……”
“挡”:母亲以病弱之躯,挡住的不仅是飘落的黄叶,还有“我”那纷乱的思绪和躁动的情绪。
“挡”住的是阴霾,撒下的是阳光。
对一个个词语慢慢体会,如同浸入湖水,感受,融合。
从文字到形象,从形象到情感,从情感到感悟,从感悟到意蕴,一层层,从水面往下,再往下,一直到湖底,让学生在词语的湖水中沉浸。
如此沉浸后,一步步上升,浮出湖面,来到岸边,带着沉浸的感受俯瞰,从入到出。
如此,入得深,出得净。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裸读了课文,在字里行间先感受了深沉的,细心的,甚至有点小心翼翼的母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我感悟到了那种小心翼翼中的爱是何等的无私与伟大,所以在上这节课时,我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和理解的。反思执教的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体会内心。
课前,我先多方面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史铁生的资料,以及本课的一个背景,当学生得知作者瘫痪才21岁时,我马上让学生揣测一下:当一个人的花样年华都要在轮椅上度过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孩子们马上体会到作者有死的念头不足为奇。言语中,孩子们流露出对作者的惋惜与同情。从而为下文感受母爱埋下了情感铺垫。
二、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于是,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悟感受母爱,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同时我借此机会拓展延伸出感恩教育。
三、赏读菊花,体会勇气
文章的最后写到菊花,联系到四季的变化,春天的百花齐放,菊花在天气渐冷是绽放美丽,这种坚强勇敢的背后就是最为可贵的东西,最近读《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结合本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了勇气教育。
不足之处:
1、对六步教学法的使用还不太灵活,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来二节课可以结束的,我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当堂检测时间有点少。
2、心有点急,学生课文读的比较少,很多情感学生应该在读的过程中去体悟,可是心急的自己有时候就直接告诉他们了。
3、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关注学生比较少。备课过程中备学生不充分,不注重课堂生成,还没有完全做饭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以导演的身份指挥好演员的发挥。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远远不够,但我在努力,我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3
龙泉小学 艾时强
20xx年11月8日,我在全国阅读教学子课题的模式研究实施活动中,上了《秋天的怀念》一课,受到市区领导的好评。
我围绕的是本组的创建的“四读一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四读一练”阅读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是围绕学生对一篇课文或古诗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其框架为:抓住课文的主线,围绕主线,初读课文—细读课文—深读课文—精读课文—反馈练习。可简称“四读法” 四读法以读为手段,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练习反馈。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文中作者通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学生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读《我与地坛》中的片段,我让他们安静阅读,让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让他们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自由读课文,明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读,二读,三读,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提出问题,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学生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学生练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
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4、情在拓展中升华
最后老师出示新的资料,如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4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作者史铁生。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我在备课时,根据课标、单元目标和教材内容、以及学情,确定了一下三条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读文,理解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能说出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小组合作、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从细节描写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3、联系生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我根据学习目标,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了解内容)
3、赏析句子、解读亲情——“好好儿活”
4、感悟课文、思考人生——“好好儿活”
整体上,我完成了学习目标。现在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反思我这节课的教学:
一、成功之举
1、就是作者材料的引入,我并不是在整体感知时一股脑儿的把作者介绍完了事。而是在两处插入。一是抓住文眼“好好儿活”这句话后,出示史铁生不幸的遭遇。让学生结合他悲惨的遭遇去理解文章中作者当时的心情——暴怒无常。二是在结尾,出示他取得的成就,来理解他明白了母亲的话,自己“好好儿活”。两处材料的引入,让学生有助于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2、我在抓住核心“好好儿活”这句之后,通过几个渐进的问题来研读课文:
当时“我”好好儿活了吗?
母亲活的好吗?母亲如何对待病中的“我”?
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二、教学机智(课堂生成吧)
在理解最后一段话时,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主要是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发言,我立刻请他起来,他说:“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听他说到这,我马上提出表扬:“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说得太好了。”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三、败笔之处
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分析之后我指导学生读时。我没读好,但也感到学生读的不是太到位。
这是我的短板,我以后要好好练练朗读啊。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5
一篇优秀的文章,能让读者精神明亮,《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的作品。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秋天的怀念》一文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绝望中脾气暴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当时母亲已肝癌很严重,为了让儿子好好活,让儿子去看花,为儿子挡住秋天的落叶,但他全然不知,并只顾自己绝望,就在自己答应母亲看花还没能去,母亲就永远离开了,虽然理解了母亲,好好活,但也留下永远的遗憾。
此文真情感人,一位精神明亮的母亲,引领儿子走向光明……
二、备课过程
此次公开课,我进行了二次备课,笫一次我设计的内容:有读,有品,有写,但品与写的内容是重点,考虑到初一学生尚小,理解能力不强,而且有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现状处于不同层次,我进行了内容分层:有作者的了解,字词的积累,品读文章中母亲关爱儿子的细节,情境语段的书写,这样班级四组同学可以根据特长,找到自信,意在让每一个孩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铁生。遗憾的是,他从21岁起,就坐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深深的怀念吧!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6
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一)自由说
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
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赞扬父亲在危难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终于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父爱是伟大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儿子也是值得赞扬的,儿子在灾难中先让父亲救出同学,这种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师把他们说的话综合起来说,这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异样说
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选择说
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7
执教《秋天的怀念》,本以为会上得满意,但上下来问题百出。
我设计这一课,先引导学生品析对母亲的描写之句,体会无私的母爱;后抓描写菊花的句子,理解母亲让“我”看花的深意。这两个问题串起文章内容,抓住作品主题。但学生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反应不好。
课后想想,应该是我不重视朗读课文的原因。因为进入文本的方式主要是读,而学生年龄还小,想主动阅读,或根据语感品析很难。所以朗读是初一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式。
还有就是我又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想面面俱到,加之时间有限,我省去耐心引导学生生成答案。最终是句句都没品析到位。
一节课上得很拧巴。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8
课改强调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即学习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这节课上
1、借助360云盘等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搜集、筛选、整合和处理信息。
2、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情感激发的氛围中围绕着读而展开,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感悟中学习、生活。
3、读书自始至终贯穿课堂。利用云盘、电子书包学生从课外走向课内,又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阅读,拓展阅读。在阅读中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说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深入作者人生经历、情感历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微视频讲解。借助微视频讲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重点突出。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9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名篇,该怎样设计教学呢?小学时,孩子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到初中该怎样让他们学到不一样的东西呢?
在备课设计上,我把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作为了重点。对母亲的感情学生应该很容易在朗读中捕捉到,在教学时,重点应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情感。
我第一课时的重点,就设计了两个:一、1、了解史铁生的有关知识、经历。2、积累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二、课文朗读,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情感。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的品味,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抓住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两个段落,分析文中情感的双向流露。
第一课时,在积累了作者常识、和基本字词后。进入课文朗读环节,我采用的是自己范读一段,学生跟读一段的方法。在老师范读的同时,学生边听边勾画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我朗读的时候,有几个学生的眼角红红的,证明自己范读的还算不错。学生跟读的效果也不错。
让学生在读完之后判断本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深情忧伤。让学生对比阅读第二段和第五段,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节课就反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知识补充:感情基调作品中流露出的具有稳定倾向的基本情调,如轻松欢快与悲伤沉重、缓慢柔和与急促强烈、高昂激越与低沉萦回、雄浑豪迈与感伤惆怅等。
第二课时,训练的重点两个:一是学概括。让学生学习用人物+动词+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中的四件事情(四幅画面,勾连画面)必须用到菊花这个词,例:母亲邀我去北海看菊花。
我答应母亲去看菊花。母亲再不能看菊花。妹妹陪我看菊花。品析,文中多次提到看菊花的用意。(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小结过渡,母亲对我的爱凝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细节描写展示出来。知识讲座: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给学生具体品析细节描写的方法,本句运用……描写,详细地写出了(刻画了)……表达了……让学生逐段选句子,一个一个站起来赏析说话,力争使训练面最大化。用一个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三品读《我与地坛)中的名段,结束本课。
回顾整个课堂设计本课紧扣本单元的“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朗读。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单元训练要点。同时又重点训练细节的品析,为配套的写作训练《细节描写》做铺垫。两个课时下来,效果还算不错,最终结果要等第三课时《细节描写》写作训练结果才能出来。整体上四班的孩子们课堂表现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0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应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应对生活。文中作者透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
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完美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但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齐应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那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
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样办,根本都没思考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
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当然,教学中某些地方还存有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到达更好的效果。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1
课堂上,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作者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她?一年有四季,为什么作者只写“秋天的怀念“?以疑入情,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勾划,很快就进入了探究性阅读之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们得出了结论:因为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的时候)去世的,所以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他的母亲。我感到:让学生在课始进行质疑,有效地利用了“阅读期待” ,为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她的母亲,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我感到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进入了课文内含的情感之中。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伟大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体贴儿子的母亲、苦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病重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坚强的母亲、慈祥的母亲、热爱生活的母亲……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我感到设计“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打开了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学完这篇课文,我和孩子们都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究。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2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美散文。课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愧疚之情是作者在文中及其他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基调。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悟:
一、适度拓展便于理解
课前备课时我通过对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作者史铁生的了解甚少,没有读过他的相关作品,对他的生平了解很少。我认为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很有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把握课文的内涵。
如:请同学们看课件史铁生《合欢树》中的这段话,说一说你从中读到了些什么?
师读: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学生谈感受(简单理解感悟即可。)生:读出了母亲生前活得很辛苦。生: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我与地坛》
(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愧疚之情。)
二、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那些地方感受到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再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例如:1.每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生:从“偷偷地”“悄悄地”可以看出母亲面对脾气暴躁无常的“我”,非常小心谨慎。师:为什么要这样小心呢?生:因为母亲懂得双腿瘫痪的儿子内心的痛苦,她理解儿子,在她心里只有儿子顺心才是最重要的。生:母亲对“我”的包容,对“我”的体贴,这出自一个母亲爱孩子的本能,是一种默默的爱。(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母亲默默的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从母亲“扑”过来,“抓”我手的动作,可以体会到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生:母亲的话语更是令我感动。“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看似是很平常的劝慰话,让我不要失去勇气,其实她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她知道儿子需要她。师:儿子当时懂母亲“好好儿活”的意思吗?生:没有。儿子因为自己双腿瘫痪的原因,只是一味发泄自己的内心苦闷,当时根本没有仔细想过母亲的感受,一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才知道母亲已患重病。
三、感受母爱诉说心声
课后我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说说自己的母亲。这个问题一抛出,像是触动学生的神经,有的学生谈到自己的母亲在他生病时是如何细心照料自己的;有的学生说当母亲看到他磕着或碰着时母亲很焦急、担忧、心痛;有的学生说起母亲是如何的辛劳和不易。他们说着说着有的竟失声大哭起来……
四、身体力行回报母爱
让孩子们懂得母爱是无私的、伟大。行孝不能等,孝在当下。让我们身体力行,为你们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如: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做一次饭,洗一次衣……
总之,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学习与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懂得母爱的伟大,受到教育。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氛围良好,师生平等探究,尊重了阅读主体个性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实施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1、这节课的设计是从“人文”着手带动对文本形式的领悟。我抓住了学生的感动点,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在其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进而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2、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达到教学实施的最优化。我这节课以“读”为切入,以“品”引感悟。这样做重视了阅读主体的实践活动,尊重了阅读主体的个性理解,挖掘了阅读主体的独特体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语文学习应该不断引入教学活水,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拓展阅读空间,使阅读成为人精神成长的必需品。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这是一节录像课,学生比较紧张,教师课前的心理疏导不够,学生没能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所以课堂略显沉闷。
2、由于过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所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也没有给予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3、对于学生语言的训练只采用了口头表达形式,应让学生动笔写出来,这样学生会更好的锤炼语言,展现思维过程,真正实现语言训练的目的。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4
窗外微黄的树叶,伴随着孩子们朗读声“刷刷啦啦”地响着,才意识到九月已过半。站在窗前,眼前突然浮现出一位母亲挡在瘫痪的儿子窗前,央求道:“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突然泪目!
这是怎样的一位伟大的母亲!患了绝症的她,被抬上三轮车送往医院,这一去竟是作者母子俩永远的诀别。可是,母亲临死前却不害怕死亡惦念自己,而是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一块,好好活儿!
备课时眼泪已不知流了多少次,站在讲台多次哽咽,最终放弃电子屏,拿着课本带着学生读着讲着,不知不觉教室安静了下来,朗读声渐渐低了下来,在读到“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时,孩子们停下来不再朗读,教室里弥漫着悲伤,我不去打扰他们,也陪着他们沉浸其中,很久很久……
那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讲完这节课,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对于这位伟大母亲去世的悲伤。
课后作业写收获,读着孩子们的感悟,又突然间泪目。孩子们不仅懂得了作者母亲的伟大,更是回过头去体味自己父母的伟大,一句唠叨,一声关怀,一个深夜盖被子的动作……都在学生的回忆里闪出伟大的光芒。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
今天讲《秋天的怀念》其实是猝不及防,早上本来计划第二节听课,杨老师让我第一节去给他们班学生上课,不管备了什么,我把七年级第一单元除了文言文都备了,最后决定讲《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是精读课文,也是新加的课文,我初中没有接触过,按理说是两课时讲完,结果我在14春用了不到一节课,上课前杨老师去印课文,我看到铃声响了杨老师也没有来,就先让学生们把课文在手机上搜出来看一遍,十分钟后才开始上课,第一节课还是太仓促,有些东西都没有讲出来,板书也不详细,下课后思考了一下,发现问题设置的不对,觉得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应该放在第一个,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文中怀念母亲从哪些方面描写应该放在母亲的人物形象前面,顺便提及写人的方法,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会比较顺,最后扣题,说明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回答,最后总结,让学生思考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样比较好。
结果到了15秋准备听陈老师的课,陈老师让我再讲一遍,这次我发现不是我之前提到的两个问题顺序不对,前后可以这样排列,只是我连接的不好。我可以把人物性格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最好是朗读,就像陈老师说的那样可以防止学生干其他事,这节课很明显比上节课好很多,板书也很详细,因为第一节课讲过了知道不足在哪里,这一节课补充。四十五分钟我没有讲完,这篇课文四十五分钟的确是讲不完的,还有一个问题: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没有讲到,这是一个点题的地方,总之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要好些。杨老师还告诉我备课的方法和顺序,两个课时的课一定要分开备,先看课本再看课后题,最后看教学参考,这也是我一个需要改正的问题,感谢老师们指正。还有学生,因为我是在职教中心实习,所以学生们有春季秋季之分,这些学生最大的也只比我小五六岁,我心里很是忐忑,几节课下来,对学生也有了认识,14春的学生相当于高三,气氛比较沉闷,需要想办法调动积极性。
15秋的学生相当于高二学生,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他们虽然一个活跃一个沉闷,但是问题能回答出来,还能说到点子上,很不错。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新授课上好后,我要学生画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及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有学生说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母亲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可以说出来。最后,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做的小时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堂课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调动了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高。但是,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还不够,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