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

2022-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风筝》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5篇

《风筝》教学反思1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本课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它向我们揭示出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在发生矛盾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它们和好如初,告诉小朋友们在与好朋友吵架后该怎么去“缝合”友谊,主动向友谊伸手的人,令人钦佩。

本课是一篇以“情”为主,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课文本特点,我设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2对交朋友,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能的友谊。

2理解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能成为了好朋友,它们是维护、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课文,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抓住点词重句,训练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

上课伊始,我复习了第一课时的词语,学生们学得还算扎实。本节课我通过抓住松鼠和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为了朋友。这时候,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松鼠只是放了纸船吗?学生很快反应过来,争先恐后回答:“还有……”小黄说:“还有草莓和纸条。纸条上写:祝你快乐。”他边说,我边画。

接着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角色,“”假如你是小熊,收到了松鼠从山顶放在小溪里的纸船,看见纸船上的松果和祝福,你会是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很快乐。”高兴、开心……体会情感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小熊是怎么做的?同样的方法再体会情感。

随后,画风一转,他们是一直这么好吗?学生回答!:“不是,他们因为一些小事情吵架了。”“吵架后他们是怎么对待对方的。你平时和同学、朋友吵架过吗?联系生活,想一想,吵架后,朋友之间会怎么做?”“你不理我,我不理你。”有学生脱口而出。再引导学生找出他们吵架后的心情,读一读。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是小熊,请写一写,他会在风筝的纸条上着写什么呢?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耗费时间较长。

《风筝》教学反思2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透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明白课文资料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发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明白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透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一样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潜质,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明白,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教学反思3

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是孩童的一种游戏。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放风筝比较熟悉,可对于风筝的制作方法却接触甚少。所以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设计。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同学们提前准备好家里的风筝,带到学校来,分组进行观赏和讨论。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样式和图案等特征。同时介绍风筝中到处可见的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福寿双全”“连年有余”等风筝图案形象寓意深刻,将情景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主体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引导学生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接着,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探究风筝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了解风筝骨架的制作方法及材料,并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材料进行替代。并总结风筝的制作为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和放风筝。在学生制作时,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放飞的目的制作。但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扎架子需要注意比例,对于糊纸面,学生会遇到容易撕裂的情况,需要调整材料或者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黏合。

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会有各种问题和困难。我建议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长辈,查资料,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经历,增长知识。

《风筝》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四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贯穿事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文章的第最后小结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通过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而是放飞自己的理想,理解课题叫“理想的风筝”;第二层次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还放飞着我们的理想,从而理解我走上历史学系的学习;第三层次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教后反思: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课堂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一课上下来,觉得缺少了那么五分钟。

《风筝》教学反思5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1、结合具体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紧紧围绕课本中有关风筝的主题图展开教学。将主题图内容编成有情节的故事讲给孩子们,或是请学生自己在预习时就以故事的形式讲一讲,可以使学生能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然后再积极鼓励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从细节入手,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本单元的重点就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为使学生能理解算理,充分运用各种学具,利用小棒摆一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算理、学习算法。特别是笔算第一次商后有余数的除法,利用学具的操作能顺利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设计新颖的练习题,增多练习内容。

计算教学,单纯的让学生计算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我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练习题,或让学生当火眼金睛孙悟空辨别对错,或让学生说笔算过程,或记录时间请学生比赛做题,或根据生活中的一个情景请学生提问解答,结合学生不同的计算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形式,使单调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贴合生活实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风筝》教学反思6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有着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成为一个既生存于社会之中,又能服务于社会的人。

党的十六大为民族手工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进一步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艺,让我们灿烂的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把民族手工艺引进课堂很有必要的。《风筝》是中华民族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风筝是集科学常识、手工艺、美术、娱乐、运动等于一身的综合学科。作为综合实践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制作和放飞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并能体现基础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我发现,风筝课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手工技艺传授上,而要把风筝悠久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的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手工艺中的丰富内涵得以充分了解。再用他们文化中学到的知识去理解、实践。

在风筝课上怎样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充分发挥,就需要我们老师把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分解、整合,逐渐渗透到风筝制作中,这样既充实了风筝课的教学内容,以调动了学生学习风筝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适当地了解小学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的对学生在文化课中所掌握的知识,在风筝课得以利用,并给予延伸和补充,以此形成互补。由此拉近风筝与文化课的距离,即能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整个风筝的制作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会从中感觉到时自己知识储备和不足,从而会主动地吸取和补充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而对于那些学习不主动、能力差的学生通过我们的风筝课放起了自己新手制作的风筝,从而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感觉到了文化学习与工作实践是紧密相联的,认识到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重新树立起了学习文化课的信心。

制作风筝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了会有成就感,而失败就要去换问题的所在,来解决问题,一次不成功,两次、甚至于数次,直到成功为止。这样一个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知难而进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得到了考验。

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相联的、综合的过程。

一、风筝与语文相结合。在学生了解风筝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搜集有关风筝的诗词,来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即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每参加一次放飞或一次风筝比赛之后,有了丰富的素材,就可以由此写出一篇很生动的记叙文。

二、做风筝首先要设计、制图,这与数学学科紧密相连。在制作风筝过程中,“轴对称”对风筝的物体的平衡性很重要。学生比较容易制作出静态下制作出对称的风筝,通过放飞遭到风以后风筝变形了,由对称变为不对称了,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利用风筝的制作技术来解决动态下对称问题。有些风筝在设计上就不对称,我们可以利用提线的安装和调整来解决对称问题。学生在实践中很快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问题所在。

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代发明了风筝,战乱的年代风筝被战争所利用。唐代的繁荣兴盛,风筝也作为娱乐工具进入了平常百姓家。通过风筝的变化,让学生来了解到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文化及生活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风筝课上让学生搜集与相关历史知识、典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到风筝的发明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伟大的。

四、风筝与美术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各异,它更以唤起同学们的想象力,在绘制风筝时有充分的空间留给学生发挥。通过完成一只风筝的美化,感受到风筝绘画近效果的细腻及远效果的生动活泼,体验了成就感。使风筝课与美术课相整合,起到时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风与风筝放飞的关系,在学生的放飞过程中得到了亲身体验。通过观察风筝在空中的飞行状态来感知风筝遇到了哪各气流。如:风筝直线向上飘动不受人的控制了,这就是遇到了上升气流。风筝把学生带到了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万千变化,感悟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

总之,将更多的学科知识融入到风筝的研究中,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拓展了知识面。

《风筝》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风筝》教学反思8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同样的遗憾!

《风筝》教学反思9

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风筝》这课,看看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体现学校目前的这种思路的。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不足的地方:

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风筝》教学反思10

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学案教学”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我教授《风筝》这课,就是按照学案教学的思路设计的。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

好的地方:

1、用风筝图片,以及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课堂伊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认读词语,理解词语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逐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拖堂。

2、教师的课堂语言很重要,还应提高自身语言魅力。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放风筝教学反思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1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造生态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课文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友谊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二、合作中进行自主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如:借助拼音读-----结合词语、句子读------合作的形式认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用“摘水果”的游戏,巩固认字-----做动作理解提手旁字的特点,并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学中抓“乐坏了”这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同时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

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孩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作出科学地评价,并让他们在教师或学生的评价中得到提高,这是本人今后努力地方向。

《风筝》教学反思12

这一课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第一,弟弟是不是真的忘却了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从文本来看,“自己买不起”说明当时“我”家的经济已相当贫困,以致于一个风筝都买不起,不要说蟹风筝、蜈蚣风筝,甚至是瓦片风筝也只能望洋兴叹。如果是买得起,家长或做兄长的,断不至于让一个“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孩子在春寒料峭的风中站上“小半日”来看别人放风筝。而弟弟看放风筝的神态、动作确实也让人心寒。“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我们也许会说,买不起,自己做总是可以的吧。那“我”为什么还是残忍地给弟弟做的蝴蝶风筝无情地捣毁了呢?那可不是蟹风筝、蜈蚣风筝,更不是瓦片风筝哟!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下文中的“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讨论儿童的书”,什么人有机会读到这样的书,是一个农民或是一般的小市民吗?在1925年那个时代,不会吧,农民或小市民基本生活尚且不能自足,那有这个闲钱去买这样的书来读?更不会有机会读到这样的书?即使有读书的机会,也更不会去读这样的书。因此,这足以说明,在二三十年之后,“我”家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从故乡来到北京——这可不是一个什么人都能去的地方,即使是现在也这样。是什么改变了“我”家的命运?是一夜暴富吗?不是。从“我”读的书来看,是因为“读书”改变了我家的命运。至于怎样读,文本中看不到,但可以看到的是,“我又不许放”。既然“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那么“我”不想放风筝吗?但“我”没有放,而且还不许弟弟放。那“我”把时间用去做什么了?那就是读书了。弟弟在这一事件之后,还放风筝吗?没有。因为文中的“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里4种补过方法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送——放——劝——陪。送风筝好理解,但为什么要赞成?又为什么要劝?进而甚至于还要陪?可见当年,“我”对弟弟的伤害之深,弟弟在此之后,也再没有放过风筝了。而事实上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也不难得出,要让一个耍性特别大的孩子,不去耍,而把时间用来读书,让自己将来“有出息”,做兄长的,不知要重复做这样类似的事件多少次。而这样的事件经历多了,弟弟完全忘却也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我”为什么不能原谅自己的问题。我认为,原谅不是就事件的结果,而是事件的过程。在做件事的过程中,我的行为已经超过了“度”。“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在这段文字中,“我”为什么会忽然想起?为什么早先不能想起?或许是“我”事务太多——因为是兄长;也或许是“我”读书太过投入而致于多日忽略了弟弟。一个想自己将来有出息的孩子是不会多日藏匿自己的行踪的。所以,我生气了,甚至非常地愤怒了。于是在“我”恍然大悟之后,用“跑——推开——即刻伸手折断——掷——踏扁——傲然走出”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整个撕毁风筝的事件,让弟弟多日的心血付之东流不说,还让他“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这是一个希望弟弟将来有出息的兄长的正确做法吗?不是。弟弟毕竟只有十岁左右,换个方式也许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同样的效果,而“我”不是。“我”是以“精神的虐杀”的方式做完了这个事件,而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不是惩戒,而是惩罚了。所以,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不是别人原不原谅的问题,这是良心的审判,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对自己进行的正义的审判。

第三,作者的写作意图的问题。现在或过去,人们一谈到历史的问题,总是要找一个替罪羊——封建思想或封建礼教——来自我安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实,过去跟现在都一样,都是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平常人、平凡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来处理自己所做的事,所见的事,所想的事;总是把自己看作是正义的化身,替天行道,匡扶正义。于是肆无忌惮地、蛮横粗暴地伤害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而当真正的正义降临的时候,他又陷入无尽的悔恨、内疚、自责、忏悔之中,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来拯救自己罪恶的心灵,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过完余生。也许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循环吧。他们的愿望最终只能因为别人的“忘怀”而无果而终,最后遗憾终生。当然,这样的人并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一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有醒悟的那一天,成为一个十足的泼皮。所以,作者写这样一件事,并非是说自己有过这样的行为,而是假托这样一件事,来告诉那些“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人或势力,如果将来你能来觉悟的那一天,你会跟“我”一样,在无尽的悔恨、内疚、自责、忏悔中了此残生的。而那些想做而没有做的人,就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了。

《风筝》教学反思13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它们对彼此的问候、祝福、谅解,真正成了维系、发展它们之间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挖掘的还算透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学生们的学习状态还是比较好的,这可能得意于复习环节的趣味性设计、音乐的适时运用和感人的情境的设计吧。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的似乎有点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语言的平台。

2、课堂教学设计的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没能充分展开,导致实效性不强。

3、写字指导不够扎实。只注重字形美观的指导,而忽略了字形的识记。

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想,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我都试着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回顾了自己的不足,有所收获就算有所进步吧!

《风筝》教学反思14

这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作业练习的方式,1.表现一个风筝,可以临摹或是设计。2.想象画: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喜欢看书照着画的,就让他们照着画,喜欢想象创造的,就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两个作业中人选一个。学生对这样的做作业形式似乎比较感兴趣,因为,相对自由开放,所以能够更加轻松的创作。创造力产就生于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过于拘束和严谨的环境不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据说,比较乱的房间布置,反而会滋生创造力,这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过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拘束感吧,觉得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就无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教室里感觉到轻松和自在。

美术课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识的内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师习惯于自己抱着讲,让学生坐着听。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就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懂得,讲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就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

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单单表现在学生的作品上,更表现在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上。美术教师要在课前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资源,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风筝》这一课,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的不仅有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种类,放风筝的习俗,还有与风筝有关的美学知识等等。

教学无小事,深入探究,美术学科也有很深的道理和学识在里面。我们要借助美术学科的教学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千万不能去培养那些只精通考试的机器人,而要培养有修养,有文化的完整的人。今天的学生,我们期望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能够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在买衣服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搭配色彩,在博物馆里能够懂得欣赏那些艺术作品,在家里能够动手将家庭环境布置的温馨优雅、富有情趣,拥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

《风筝》教学反思15

执教完《风筝》,我感觉特别舒畅和轻松,不管这堂课大家认为如何,起码我自己认为这堂公开课是真实的,我没有把它上成表演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近了风筝事件,层层深入的探析了鲁迅先生的悲哀之源,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美妙而艰难的心灵之旅。

说实话,在没有执教《风筝》之前,我是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但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那么我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兴趣,起码不是厌恶。于是,研读教材,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首要功课。

鲁迅的文章就是如此,读一遍完全不懂,读十遍似乎有点懂,读二十遍似乎又不懂了,再读再读发现自己已经像鲁迅一样悲哀着了。一件小小的风筝事件,居然承载着末代的封建教育文化对儿童天性的虐杀,更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或思想还在现实生活中继续,甚至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一位精神虐杀者。可是,这么深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品读出来呢?我的导应该架设起一座学生学的桥梁。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如此悲哀?”品读部分我抛出了两个分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哥哥明明很爱自己的弟弟,那他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的毁坏弟弟的风筝?”“弟弟如此苦心孤诣偷做的风筝就要被哥哥毁掉了,他为什么不反抗?”人物的行为都是受内心思想的支配的,这样一来,学生们比较容易的得出:哥哥用自己的方式爱弟弟,在他的观念里,这就是为了弟弟好。而弟弟作为幼者,作为弱者,自然只有默默接受的份。这都是中国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骨子里的奴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国人的麻木呢?我设计的问题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那我的心也应该释然了,可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的确,从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问题之难,学生们的回答依然在围绕着课本上的句子打转。这也是我事先就有所预设的,这个时候,我再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出示了一段拓展材料,即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里的一段话: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就,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学生经过思索,终于认识到鲁迅先生悲哀的是为国人所共有的麻木状态,明知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甚至认为那是应该的。

由于问题的预设不零碎,成梯状,所以课堂上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精神虐杀?你自己曾有过精神虐杀的经历吗?”有学生说:“老师喜欢用标准答案来判定我们答案的对与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虐杀。”学生们的观点多犀利啊,这不是我们教育一直以来的弊病吗?以固定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从小,我们就被家长和老师们教导,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们都听话了,可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学生们的眼光多独到,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曾多少次对学生、对孩子这样的唠叨,可听话的背后,却是扼杀了创新和批判思维的火花!

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里记录了这堂公开课:“刚开始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不就是鲁迅先生破坏了他弟弟一只风筝吗?可随着老师细腻深刻的引领,我觉得越来越悲哀,一个小小的风筝里蕴含了太多真实的情感,承载着作者太多的心痛,受封建文化影响的“我”亲手虐杀了弟弟的童心,多年后“我“向弟弟认错,恳求他的原谅,可是弟弟却惊异的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也许,忘却是最好的疗伤,但对于清醒着的鲁迅先生来说,忘却代表着不觉醒,甚至是理所当然,那么悲剧就还在延续,还在无数的“小兄弟”身上生根、发芽……”

我们的孩子,太不简单了。“给他一个支点,他便能撬起整个地球。”一旦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深刻”、“精彩”、“独到”,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去做孩子们学习上的导游,而不是孩子们心灵的虐杀者。这应该是我执教这一课最大的收获吧。

当然,就这堂课而言,我自己感觉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还是改得不够。满堂都是老师的问,没有学生的疑问。我仅仅是把自己的解读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本堂课里都是严重缺失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方面我需要进一步探索。“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这堂课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起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模式,运用自主导学的教育理念,开出一朵朵个性迥异的花。

《风筝》教学反思

高禹小学廖有元

《风筝》是一篇有关贾平凹的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记记风筝的情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每读一遍都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于最后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文本。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作者如何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呢?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所以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这就要在“读”上下功夫了。风筝做好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地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

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文章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是围绕“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来品读课文,在“是否快乐”这个问题的调控下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新课标要求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基于这点,我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读上,有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但就朗读而言,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会更好,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大。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所预想的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差强人意,比如:指导朗读评价性语言较少,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写作的时候未给学生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定向,致使学生都写不长等等。作为新教师,临场教学经验缺乏,需要尽快适应一些规模较大、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多磨炼,多给自己敲敲警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下载《风筝》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筝》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多年来从事初中的美术教学工作,我发现初中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有这样的规律,初一学生带着对初中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兴趣较高,参加......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5篇 《风筝》教学反思1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鲁迅的文章,历来就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刚进初一的学生就让他们接触鲁迅先生的《风筝》,难点自然不少。以前教这篇课文时,因怕学生读不懂,理解不透,我讲得多,......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的教学反思城关初中 胡塬11月底我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一学校大力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想办法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风筝》这课,看看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体现学校目......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风筝》听课偶拾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样一个感恩氛围浓郁的日子里,省特级教师、......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风筝》一课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中,......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 一、识字写字1、利用图画辅助识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插图,体会“乐坏了”“扎风筝”“抓住”“幸福”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生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