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依据之一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100分)
参考答案:
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党的工作重点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作出的实事求是的重大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对当时国情的一个基本判断,也为当时确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提供了依据。1979年,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36年来我们一贯的表述,从十三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都是如此。从那时起,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以来,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刻总结,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依据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从党的八大算起已经60多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论断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
(一)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持续提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超过百分之三十。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小康。2012年至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我国已成世界制造大国,有些领域,例如高铁、航天、钢铁、道路、桥梁、高楼建筑、计算机、通讯、天文观测……已走在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
(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6年的1236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商品供应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日益多彩。可以说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在需求方面曾指出人有“生存、享受、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小康迈向全面小康,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资源、文化、住房、家政、养老、健康等需求日益强烈。而现实情况是,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后,高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
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人群之间不平衡,人民收入各个地区差距较大,还有4300多万人,渴望走出深度贫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落差仍然存在;人民的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供给结构存在较大问题,比如,一方面我们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抢购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我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很突出;民生领域短板明显,特别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
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事实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变化性。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就在于准确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工作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高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大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10月19日上午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力”增长。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工作着力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生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高铁的输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亚投行的运行,已经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