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开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名简答题库(分学期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14日,涵盖了2008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答: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
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
第三,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现实性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是阶级关系的体现。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和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因此,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21.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
答: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22.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
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22.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答:(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1.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二是妥协精神;
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22.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含义?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呀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
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
再次,权力是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22.“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普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额了公共领城与私人领城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3分)(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1.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学校。学校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政治权利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2.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平等原则;(4)宽容和理性精神。
21.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2.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22.现代国家的远举原则是什么?
答:(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统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2.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统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神权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2.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2.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答:(1)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2)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3)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4)扩大政府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5)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和高效化。
21.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2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1)暴力方式(武力);(2)压力方式(操纵);(3)命令方式(权威);(4)规范方式(契约);(5)说服方式(灌输);(6)奖酬方式(激励);(7)处罚方式(遏制)。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答:(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22.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2.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政治自由主义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1.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
则为限度。
22.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2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22.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神权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21.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22.政治自由主义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3.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3.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申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良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2.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3.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拳源,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补充资料: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诸子百家的政治的研究成果?(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答:(1)暴力方式;(2)压力方式;(3)命令方式;(4)规范方式;(5)说服方式;(6)奖酬方式;(7)处罚方式。
5.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6.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7.传统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8.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9.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0.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2.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1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6)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4.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5.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6.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答:(1)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由“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由“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由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8.民主具有什么价值?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