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何文笔很好却写不好公文?其实只需要一个改变
为何文笔很好却写不好公文?其实只需要一个改变
刚入门时,我曾为自己的工科出身犹豫过,怕文字功底不够,怕文学素养不深,在公文领域走不远。直到后来受教于两位高手,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师傅的师傅是物理专业,我师傅是地质勘探专业,这二位都是弃工从文且都有很大建树,其中一个还参与起草多篇中央领导讲话。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好公文靠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主要是文字能力,而是思维方法。
其实,当文字表述能力到达一定程度后,文章质量层次的差别更大地体现在思维层次上。因为公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很多时候再赏心悦目的华丽词藻不如管用到位的朴实语言。在此前提下,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不是由语言本身带来的,全部源于思维的方法。因此,公文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具备与其相适应的思维方法。在锻炼思维上,应该注意把握这么几条:
“戴着镣铐跳舞”-坚持遵规与创见的统一。这是著名教育家钱梦龙的话,我感到用在公文写作上尤为合适。起草公文最大的前提,就是要符合行文规范,符合政策方针,符合纪律规定,符合领导要求,有的还要符合本单位自己的具体规定。这些条条框框,是起草公文必须遵从的大原则,离开这些去天马行空地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着调。其实,很多人的差距就在这里,尤其是自命文字水平不凡的,通常是随性而写,很容易跑偏。因此,起草公文时脑子里应绷紧这些弦,在这些原则下审慎思考,围绕这些要求去谋篇布局,这样文章即使语言平实,但绝对不会跑偏,行家一看就能懂、上手就能改。当然,有自己的思考和创见就更好了,这样文章的层次自然就上去了。但无论怎样,在思维方法上要把规矩立起来,这是根本前提。
“换位思考行文”-坚持代言与自言的统一。很多公文都不是以自己的身份在写,特别是对从事秘书工作的笔友来讲更是这样。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扮演领导“代言人”的角色。代言必须要做到换位思考,坐在别人的椅子上考虑问题。尤其是领导讲话,不仅要把握领导的视角、领导的风格,甚至还要模仿领导的口气。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关键是思想要坐到领导的椅子上,关注点放在领导的关注点上,以前我们已经说过很多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给领导讲话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地把领导以往的材料搬出来改头换面重复使用,只有适时加入自己的思考,才会给领导耳目一新的感觉。
“语无实意半句多”-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公文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有的公文还具有强制性指令性。因此,起草公文必须要源于工作实践,对接工作实际,要说管用的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话。无论起草什么公文,头脑中始终要有一条“工作线”,行文要围绕工作要求、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去展开。当然,有时这条线是明线,比如工作报告类的公文;有时这条线是暗线,比如研讨类文章,即使提的是原则性理论性的思考,也是有工作线暗藏其中的。当然,这就需要作很多调研,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掌握透,真正找准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诀窍。在内容实在管用的基础上,再做遣词造句、对仗升华的形式层面的工作,这样才不致于本末倒置。
“执简驭繁是谓文”-坚持凝练与发散的统一。公文宜短不宜长。想当年战争年代,毛主席起草的很多公文都是极为精炼,包括古田会议的决议都是非常简洁明了。习总书记也反复提倡讲短话、写短文。这就要求我们起草公文时要善于归纳总结,尤其是对相同类型单位、相近领域工作、相似人员群体,能够提炼共性的规律性认识,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信息量。同时,对同类文章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使用,也应该学会发散思考,举一反三、推此及彼,当然不是说语言上就要洋洋洒洒一大篇,而是指文章的适用性上应该融会贯通,同一类文章要学通学透、把握规律。比如,对工作汇报稿通常有几部分、每部分有哪些内容以及怎么破题等等,应该心中有数,主题再怎么变,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篇:为什么写不好公文_为何领导不满意你写的公文
为什么写不好公文_为何领导不满意你写的公文
行文十六载,跌宕起伏,苦辣酸甜。从一个打小语文就没及过格、玩C++的理工男,一个呈批件都让领导改八遍、一篇小讲话最后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同志们”三个字的纯菜鸟,到专门的文字工作者,笔头客感受最深的其实就一条,公文能否写得好,原因不在于什么专业、天赋和所谓基础,根本还在于态度。正所谓,兴所致则文必成,好的公文源于快乐的心态。
1.刚开始从事文字工作的时候,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只是参与了选择的过程,而结果往往与选择无关。所以当自己以一个毫无文字功底的状态进入文字领域的时候,个中酸苦和无奈可想而知。但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好强与不甘,我用一个个不眠之夜弥补了自己先天的不足。
记得第一次材料被领导完全拍死后,我连续加了两天两夜的班,捧着战战兢兢的两页纸给了领导,结果却换来一句“根本不上道,不适合干文字工作”的评价。自那以后,我咬着牙卸载掉了魔兽世界,每天晚上不再对着电脑屏幕厮杀,而是捧着人民日报诵读。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当所写材料退回来的越来越少、用得上的越来越多,当领导开始把自己写的报告当成范文,当起草的讲话或发言被逐渐认可,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已是无法言喻。我不知道有多少笔友的经历跟自己一样。但我想,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心态是最强大的力量,唯有坚持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才能最终把苦嚼出甜。
2.也许有人说,坚持并不等于快乐。但我想,没有不快乐的坚持。如果你对事情本身就很厌倦,而且一直持这种态度,那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那么对公文来讲,快乐从何而来?
快乐源于对思想的品味和参悟。笔头君曾说过,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血有肉的生命。特别是公文里常有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讲话和发言,这些文章通常是一个智囊班子的智慧结晶,是一个省市多年实践的提炼总结,其思想性是其他文章无法比拟的。当你在认真品读公文中蕴含的思想点,并在合适的时候用在自己起草的公文里时,那酸爽也是不言而喻的。
快乐也源于对美的鉴赏。任何精品公文,无一不是在精耕细作、精雕细刻中打磨出来的。当你费心费力起草出这样的一篇公文后,先不提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推崇,单是那种提纲的精密严谨、行文的流畅美观、论据的充分丰满,就让自己有满满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这种美的感觉,本身就是对自己辛苦的一种打赏,也是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一种动力。
快乐还源于有益有用有果。公文说到底是应用文。我们写的每一篇公文,贯穿其中的并不是感情线,而是工作线。无论是部署具体工作的通知和报告,还是贯穿哲理和思想的领导讲话,其实内含的都是工作指导、工作方法、工作套路、工作内容。当我们起草的公文,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被基层和群众认可的时候,那种快乐和满足会让加班的劳累一扫而空的。
3.文盛在于心胜,更在于风气的海晏河清。快乐公文,不是迫于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顺势而为的人生态度。前些年,也许有些单位流行无病呻吟的应景通知、推崇无脑表态的跟风讲话、擅长无据可查的泡沫报告,不知笔友们能否察觉到,现在自上而下的文风已在发生明显改变?
是不是形式的东西少了、实质的东西多了,八股的东西少了、实用的东西多了,作呕的东西少了、清新的东西多了?很多中央的文电,全篇都是实话白话甚至土话,看着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标题,让人总想着措个辞搞个对仗……
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能够遇上这样的好环境,应该庆幸。如果把心思和精力从措辞对仗中解脱出来,把功夫真正下在提高文章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上,那公文写作岂不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一大快事?公文岂有写不好、写不成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