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我和我的祖国(精选合集)

时间:2019-09-05 14:0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我和我的祖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我和我的祖国》。

第一篇: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我和我的祖国

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我和我的祖国

天已黑了,突然觉得浑身酸痛,也许是一整天的手术让我感到疲惫,也许是刚才那长达 7个多小时有惊无险的手术让我感到疲惫。松懈后的疲倦让我无力的靠在驾驶室一点不想动,但生活还要继续,启动车辆,准备回家。打开收音,听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不知道唱过多少遍,更不记得听过多少遍,但当耳中濡染飘来的熟悉旋律时,胸中骤然升起从未有过难以名状的感动。这感动,是我印象中那个国 旗挥舞、群情激昂的场景,更是一种为守护每一个生命,作为白衣天使的使命和担当而感到自豪!

因为我是一名手术室护士,可能不曾被人记忆,但有一 种无私的关怀是伟大的,有一种奉献是平凡的。如果把医院 比作生命之树,那护士就是那枝头上一片最小的绿叶,虽然我是那一片最小的绿叶,但我发挥着绿叶的光合作用所释放的能量,以诠释我的职业,我的祖国情怀。

我虽渺小,但我身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我甘愿做一片最小的绿叶。从 2009年 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至今,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大投入,统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这是我的所见医疗制度初步改革取得的成功。

我虽渺小,但我见证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 13亿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体现了我们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 加。

我虽渺小,但我见证了我们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 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安全保 障得到明显加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开始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 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我们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曾经苦难中的民族,用信仰、信念作为柱石支撑,像黑暗中的灯塔,一直为我们向着光明的方向指明航线。

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行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争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中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没墓场和石碑的。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

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李大钊、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 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 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 最甜的果实。这就是我亲爱的祖国。

我曾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大气磅礴,聆听长江三峡的嘹亮赞歌……无处不在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她壮美的山 川,也歌颂她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我骄傲、我自豪,只因为我是炎黄子孙,我的祖国是中

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每个龙的传人永恒的心愿!

沉思千万,心有余热,我爱我的祖国,尽管我是一片绿叶,尽管今天手术很累,但想到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很有意 义的,想到我能为我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而倍感自豪,祖国啊祖国,我永远爱你!

第二篇: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5篇!

【篇一】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部历史,看似每天重复,可回顾起来,各种变化每天都在发生,都在上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瞬息万变,比如小小的电视机在我眼里就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小时候,爷爷有台古董收音机,是家里唯一的奢侈品,用电池供电,电流声滋滋响,伴着杂音播放电台新闻,小伙伴趴在爷爷的坑沿边,屏声静气地听。那时我们想,要是能看到里面的人该有多好啊。

80年代起,农村开始通电,经济情况好的农户有了模拟信号的小型黑白电视机,正面屏幕凸起,后面一个大尾巴,通过手动调节频道来搜索信号,为了改善画质,有的卖一张彩屏纸贴在屏幕上面,画面变得色彩不一。那时,电视机可是稀罕品,我们整个社80户只有两台电视机,电视节目也相对简单,每晚电视剧播放时,人们三五成群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有的自己带凳子,有在坐在炕沿边,三、四十人挤在一屋,静静的,生怕听错一句话,错过一个场景,为了省电,也为了能看清楚电视内容,通常屋里灯是关着的,只有在插播广告时,人们才放松开来,说几句玩笑,打个哈欠,咳嗽几声或抽空去上厕所。

当时那个年代,有了电视机,想收到电视信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视信号是由电视台传输到电视塔,电视塔都建在高山顶上,沟壑纵横的乡间信号衰减特别严重。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为了建设乡插转台,乡政府动员我们小学生和附近村民,把建房用的砖一块一块从山下搬到山顶,修了一间砖房,房子旁又焊了一个高约30米的钢支架,支架上的天线接收到远处转播来的电视信号然后传播出去。但好景不长,几年后,插转台不能运转了,人们纷纷猜测、传播着各类消息,期盼转播台继续发挥作用。

山上有电视塔,家里还需要有一个铝合金的电视天线,绑在高高的木杆上立在房子旁,然后开启电视机,把电视机调频开关放在固定位置后,转动电视天线,慢慢搜索,直到效果最佳时挖个坑固定木杆,这往往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过段时间木杆转动了,电视信号质量又不好了,继续转动天线进行微调,直到能收看电视节目,但收到的电视信号效果可能很差,图像很不清晰,还有杂音。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我私自调台转天线,结果饭做好后,频道搜不到了,好不扫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电视信号接收设备和电视机也在不断变化着。

90年代初,乡政府在政府办公楼屋顶上架起了电视天线,办公楼内购买了两套电视转播设备,乡政府广播员可以在办公室里同时接收转播两个台的电视信号,为了节约电费,每天中午和晚上开机,其它时间没有信号。“村村通”工程启动后,每个村委会有一套或两套转播设备,信号覆盖面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2000年以后,农村兴起了“电视锅”,每家买一个卫星锅,放在房顶或者屋檐下,通过遥控器通过“机顶盒”调节频道收看电视,电视节目和频道增多,人们看电视的愿望得到了满足。2005年以后,为了规范统一,政府又给农民每户免费发放一套“户户通”设备,乡镇干部帮忙上门安装调节频道,电视信号质量和电视节目内容有了很大的提升,直到现在还有人使用“户户通”来收看电视。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农村收看电视再也不用“架天线”、安装“电视锅”了,取而代之的3G、4G数字网络传输,通过无线路由器可以全家手机上网,又可以收看电视,费用低廉,生活娱乐的方式趋于多元化。

这期间,电视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得上五年级时,邻居家要换台新电视,爸爸从邻居家买来一台14寸的旧电视机,安在家里,然后立起天线,那天还特意炒肉小庆了一下。每晚看电视时,家里炕上、地上坐满了人,作为主人的我自豪感油然而生。那台电视机带调频旋转器,有一次大家看电视时我一不小心拧断了旋转调频器,拿在手里,只能用手钳夹着转动才能看,过了好长时间才修好,这成了我“显摆”的笑话,气哭了我好几次。过了大约两三年,这台旧电视机又送给了姑父家,爸爸从村煤矿买回了一台旧“海燕”牌17村彩色电视机,有8个选台按扭,看电视也方便多了。到2003年,我结婚时,家里给我卖了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10年后这台电视随我从农村走到县城,电视机也成为结婚、搬新房的必备品。

现在品牌繁多、尺寸不一的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各类节目“一键可触”,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看电视,大屏幕电子屏街道里面随处可见,电视机再也不是人们结婚、搬家的必需品,电视机的价格也越来越低,更多的成了一种摆设。有人预测,电视机将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被日益增多的传播渠道淡化或替代。祖祖辈辈看电视难的历史将永不再现,这些变化将成为历史而被人们逐步淡忘。

【篇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2019年这首家喻户晓的《我和我的祖国》响遍了街头巷尾。大家都在用歌声诠释着对祖国的深情,这种爱国情怀,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世上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世上最动人的诗篇歌颂的是祖国永恒的春天,世上最神圣的感情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真挚爱恋。

回顾我们国家走过的光辉历程,让我们感慨万千。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国家和党的领导下使得我们走向光明,走向幸福。

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并把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下去,是我们每个共产党的责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同样是取得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法宝。我们的前辈,无数的革命家和革命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党的优良传统。在这些优良传统中我们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靠着这些传统,我们无往而不胜,一路向前。

爱国是一种情怀。作为一名中国人,爱国不分地域,不在于你再哪,或是远在海外华侨,或是落于基层的党员干部,都应该从心里爱自己的祖国,希望它更加强大,更加美好。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国家日益强大,时代在发展,生活质量在提高,现在,我们可能不太会像抗日英雄那样通过血和肉来透露那份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但即使我们身在国家的基层岗位,也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国之心,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爱国是一种责任。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不能保卫边疆,不能科教兴国,但我们可以通过爱岗敬业,为老百姓某实事,这同样是一种爱国表现,可能以前在老师说爱国就是像前辈们奋勇杀敌,顽强斗争,报国图强。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那样的英雄,作为老师,教育好下一代。作为医生,多医治一名病人。作为村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给老百姓,这些都是爱国的体现,爱国不是虚拟的东西,它是一种责任,为了国家的富强,每个人在平凡的岗位同样也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爱国魂是最纯洁的灵魂,爱国心是最美好的心灵,爱国仕最崇高的感情,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最神圣的使命。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也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国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爱国是一种升华的思想,更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奉献。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心中奔腾不已,生生不息,我们的命运已经和祖国紧紧相连,让我们一起发扬民族精神,发扬假哭奋斗的精神,为祖国奋鲜无悔的青春。

【篇三】

刚用了两年的智能手机出现了内存不足和卡机的现象,儿子得知后说过几天给我买一部新的。如今,手机日日不离身,价格也不贵,更换起来不必心疼。

说起电话,真有抹不去的记忆。

最早接触电话,还是在1969年。父亲在煤矿家属区木工房学木工,我常常到相邻的家属委员会办公室玩耍,吸引我的是办公室那部黑色的摇把电话。看着叔叔阿姨们“呜呜”地摇几下后,对着话筒说话,我感到特别新鲜。有一次,趁办公室没人,我壮着胆子摇起电话,端起话筒,未等我说话,里面传来女话务员的声音:“你要哪里?”我急忙放下电话,一溜烟跑了。

一年后,父亲回到矿工会工作。我每天放学后,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父亲办公桌上有电话,我写作业时,最愿意坐在靠近电话的地方,我喜欢听电话铃声和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有一次,父亲特意领着我到矿电话班的总机室参观,我这才明白当时的电话原来是需要话务员人工来连接的,也体会到话务员工作的繁忙和辛苦。

后来,父亲调动工作,并于1980年被组织提拔为县处级干部,这下终于有资格配备家庭电话了。那天放学回来,看到家里写字台上崭新的黑色摇把电话机,我高兴极了,这是我曾经的梦想啊!当晚写作业哪能安下心,我时不时瞅瞅电话,盼望着来电话,响上几声。父亲告诉我,这是他的办公电话,没有特殊情况,小孩子不要随便使用,又叮嘱我,邻居如果有事情来打电话,一定要满足人家。

说起来,我家的电话还真为邻居们帮了不少忙。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天半夜,邻居家突然传来号啕大哭声,原来是有人得了急病。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无法叫救护车,父亲赶紧给单位的值班司机打电话,及时将病人送医院救治,病人最终转危为安。

后来,摇把电话被程控电话淘汰了,家里的电话机也先后更换为转盘式和按键式的。电话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方便。1988年我在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想家的时候,用学校的公用电话和家人聊上几分钟,感觉真好。20世纪90年代,电话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传呼机和手机流行起来,我先后买了汉显传呼机和摩托罗拉手机,这在当时可算是奢侈品了。光一个传呼机就2000多元,每年服务费600多元,加上买手机,真是不小的开销。记得当时的手机还是模拟信号,手机号码都是以9字号开头,打外地手机号码还要加区号,接听和拨打当地电话一分钟就是两毛钱,拨打长途更贵。尽管价格不菲,但是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到2000年时,已经流行数字手机,我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两年后又将这个手机给了父亲。2003年3月,父亲到家乡祭奠我的姨奶奶,不料突发脑血栓和脑出血,晕倒在大街上。一位好心的军嫂叫来救护车,另一位女士从父亲上衣口袋里找出手机,给我打了电话,我得以及时赶到。我不禁感慨,生活真是离不开手机了。从那以后,父亲每次外出,我都要叮嘱他带上手机。

而今,我用的已经是第三部智能手机了,它仿佛是一个移动的电脑,上网、转账、消费、学习,传送资料、办公等,功能一应俱全,而手机的通信费则是一再下降。记得父亲晚年躺在病床上,我常用手机给他播放电影,父亲非常开心,对智能手机爱不释手。

从摇把电话到智能手机,从少数家庭到全民普及,短短几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也使我们的生活便捷多彩。我相信,随着5G网络的推广,未来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四】

好友从外地来十堰看我,适逢十郧(十堰中心城区至郧阳区)公交开通。一早我说:“带你坐公交到郧阳区吃正宗百年老字号三合汤。”

我们来到公交车站,一会儿,一辆崭新的公交车缓缓靠站。车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座位宽敞舒适。车厢内电视、应急小锤、垃圾篓等一应俱全。车厢内侧,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文明公约、文明乘车须知宣传海报。每到一站,车内响起中英双语报站提示,温馨提醒人们文明乘车、环保出行、礼让老弱病残孕等。

和好友谈笑间,碧波荡漾的汉江映入眼帘,汉江一桥二桥凌空横跨,遥相生辉,蔚为壮观。

从十堰中心城区到郧阳区,三块钱车费,投币、刷卡、支付宝任你选择。不到半个小时到达,安全方便快捷。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从当时的郧县去趟十堰城区,可没那么容易。先到汽车站排队买票,等到人满方才发车。如果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发现车上早已人满为患,过道里添加了一个个小凳,凳上的人勉强侧身而坐,无立锥之地,只好悻悻地下车耐着性子等下一趟。车到了汉江边还要等轮渡,遇着急事、或赶火车,那真叫一个烦。

1989年春天,我母亲去世,几次写信接父亲从枣阳来郧阳区。嘱托将母亲生前的毛衣毛裤带来,想着留作纪念,其余的拆洗了给父亲织衣服。

父亲从老家坐长途汽车到襄阳火车站,再坐火车到十堰。途中上上下下的人多,混乱中,一小伙子身手敏捷地把父亲的箱子从行李架上拽下来跳下车跑了。幸好父亲身上还有点钱,买了襄阳到十堰的火车票。

到了十堰,父亲步行到市公安局老乡家。第二天,老乡送父亲坐上了到郧阳区的汽车。老乡给父亲买了一袋水果,一双鞋袜。汽车发动了,老乡对父亲说:“老伯,拿好鞋子。”父亲一看鞋子里面有钱。到了郧阳区汽车站,车上的人蜂拥而下,车下的人急不可待地往上挤。父亲只听“哗啦啦”地响,手上拎的水果袋子破了,水果滚了一地,待人散车去,哪里还有鞋袜的影子?

见了我,父亲沮丧极了,委屈得像个孩子。“来你这一趟千难万难,钱丢了事小,你妈的衣服也丢了,今后连个念想都没有了。”

是呀,交通不便,出行难,让多少隔山隔水的亲人,遥寄相思难相见。

三十年日新月异,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城市公交触角越伸越远。

十郧公交开通,丈夫第一个喝彩。他常常一大早领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坐公交去郧阳区吃老妈爱吃的酸浆面;给小孙子买回汉江河野生的桂花鱼;买乡村的土鸡土猪肉。一把青菜,也是老家的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沧桑巨变。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幸福,公交可以作证。

【篇五】

我第一次见到吴亚琴是10年前。那年夏天,她带着我们入户走访。走在一栋楼下时,上方一扇窗突然打开,一袋垃圾将要飞窗而出。“抓你个现行!一会儿去社区报到!”吴亚琴大声说。垃圾袋停在空中,又收了回去。又一扇窗子推开,“亚琴,一听就是你的声音。我刚贴的大饼子,给你留两块不?”“留着留着,就知道我爱这口!”吴亚琴高兴地回答。走到楼门口,一个小伙子迎面走来,说:“吴姨,我爸又开始折腾房子的事了,您抽空去看一眼吧。”“行,我忙完就去。”这一路上,大家对吴亚琴的热情和信赖,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社区工作虽然辛苦,但这种随处是家人、到处都有人情味的工作非常值得。

2014年,在基层工作了20年的吴亚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她:“你怎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她说,做了社区工作,当一个人走在街上,看着人来人往,会突然发现,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人,因为身后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需要你、信任你、依赖你。你说,还有啥事能难住你?社区就是居民的家,世界上也许有许多路不通,但是回家的路必须得通。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我们的生活,绝不会辜负每一个足够努力的人。吴亚琴让我看到了一个社区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她追逐梦想,帮助长山花园社区迎来了希望和活力。没有绿植,她自己栽;居民收入不高,她带着大伙一起找出路……从她扎根社区以来,这个900多户、千余人的大家庭实现了“零犯罪、零家暴、零吸毒、零辍学、零失业家庭、零矛盾升级”。吴亚琴的赤子初心、大家情怀,值得我们为她点赞!

今天,吴亚琴依然走在逐梦的路上。我想对她说:大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我也送给自己。我想和大家共勉:在失落时,记得自己的珍贵;在迷茫时,记得自己的初心;在面对困难时,依然温暖而坚定!

第三篇: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7篇与庆祝建国70年征文6篇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7篇

【篇一】

刚刚记事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就曾在小小的课堂上给我们讲“祖国”,“祖国”是什么?有一年的清明节,我跟母亲乘坐去往花桥老家的小巴车,透过窗户看到远远的小山坡被油菜花装点得十分的艳丽,顺口就说了一句“妈妈,妈妈,你看哪里,祖国美丽得跟画儿一样!”引得了同车人的一阵哄笑。那个时候眼中的祖国没有具体,就认为那一排排坐落的小山坡、那一头头翻耕的小水牛、那一片片错落的小村庄,还有来往县城与乡村之间的所有,就是祖国。

小学到初中,我经历了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抗击长江大洪水、1999年恢复行使澳门国家主权。我眼里的祖国是一个强大力量的集体,在当时抗击长江大洪水时,多少军民驻扎在武穴三镇的长江干堤上,守护着三镇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当撕下历史里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在香港、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流浪在外的同胞们欢庆不已,祖国的领土更加完整。我的祖国就跟母亲一样,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遭受任何外人的伤害。

2006年,我来到了武汉,到汉阳的一所大学。清楚的记忆着入校时,上午的班车从武穴到武汉,转乘多辆公交车后都已经到晚上了。离开了汉阳的中心王家湾以后,就只能看到孤单的龙阳大道还有漆黑的车内的寥寥几个乘客。自从06年,汉阳区也开始了快速的建设变化,拔地而起的摩尔城,规模越来越大的东风汽车城,身边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2008年学校的一些志愿者被招募,参与到北京奥运会了,志愿者中竟然还有同班的同学。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离奥林匹克如此的近,就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那样。我的祖国就如一只搏击长空的大鸟,张开千里巨翅俯瞰着这世界民族之林。

2015年,我参加省考分配到了龙坪镇,这个有着上千年的小乡镇。这里看不到大城市那样眨着眼那样变换的发展变化,但却有日积月累,水滴石穿那样的传承和人们的守望。2016年同样是抗击长江大洪水,我和我的同事们驻扎在下冯村的长江干提上,有一个小男孩跟随着母亲到江堤上来找爸爸,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小男孩很开心的钻到了他父亲的怀里。小男孩好奇的看着我们,从他的眼里我感觉回到了18年前我好奇的看着当年驻守在武穴江堤上我父亲的同事们那样。长江依然流淌着,但驻守人却成为了我们。祖国是家,是一个千千万万的家,以前是父辈们的付出,现在是我辈们的回报,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守护的家。

祖国,你一直都是一条大江,从珠穆朗玛一直奔腾汹涌的流淌到这里直入东海;我愿意化为一条小河,缓缓的环绕在龙坪镇的港渠之间,为这一方平静的土地带来滋养、生机。祖国是大江,我愿意成为小河。

【篇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最近每每看到电视上播放《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我总要停下来把它看完,并跟着哼唱。电视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在高声唱着这首属于祖国和我的歌曲,令人振奋,令人神往!

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却足以刻骨铭心。70年,斗转星移,不移的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奋力崛起之志;70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华夏儿女披荆斩棘、赤诚报国之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形势稳定,社会共同进步。现在,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偶像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我不禁想到毛泽东主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这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新时代,我们更不能忘记祖国予我的意义,要坚定我和我的祖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坚定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那时我还是少年,我骄傲我的祖国像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版图的中央;那时我还是少年,我骄傲我的祖国有美丽的东方之珠,维多利亚的港湾是如此的迷人;那时我还是少年,我骄傲我的祖国有一个叫做台湾的宝岛,日月潭的湖水是我心心念念的向往;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所说,日出东方,其道大光,而今,在党的领导下的祖国,欣欣向荣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相信祖国未来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我也将是这其中创造美好的一份子!

【篇三】

无论在何时何地,每当响起国歌总会有一种骄傲让我热泪盈眶,总是会因生在中国而幸福,因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历史浸满了多少屈辱的泪水,我们曾背负落后挨打的枷锁,在黑暗中艰难地蜗行摸索,在泥泞里唱着疲惫的挽歌,数十年抗争又流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热血。九十年前,一艘南湖上的红船从黎明中驶来,中国革命放射出第一缕绚丽的曙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点燃秋天的井冈星火,唤起了长矛、大刀和红缨枪。九十年风雨兼程,说不尽的坎坷沧桑;九十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丰功伟绩!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凯歌嘹亮。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上,翻卷着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涛,流淌着的是为保家卫国而澎湃的血浪。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如今,祖国在成长,如雄鹰展翅,美丽中国,惊叹了世界的目光。凝视火箭点燃的瞬间,升腾起无限的荣光,乘坐“复兴号”动车,满载幸福的行囊。奔驰在跨海大桥上,碧海蓝天令我们诗情荡漾,踏上穿越沙漠的京新铁路,四季变换让我们豪情激昂。当你聆听阅兵队伍里铿锵的脚步声,当你寻觅浩瀚苍穹中“天眼”的踪影,当你惊闻“神舟”与“天宫”的成功对接,当你见证大海与高铁邂逅的美丽传奇,当你亲临洋山港全自动的装卸现场,当你理解“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的构想,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高唱:厉害了,我的国!祖国的成长,承载着几代人的心愿,一代又一代的拼搏,才赢得了今天的辉煌!

祖国在成长。吾辈青年更该应奋发向上,锻一身好本领,加紧脚步紧跟祖国的步伐,我与祖国同成长,我不停止脚步。成长的过程是痛苦,正如祖国,纵使前方荆棘满地,历尽磨难终取得耀眼成就。而我哪能丢盔弃甲,暗自泄气,我愿忍受这痛苦,破茧成蝶,紧追祖国的脚步,我和祖国同成长。

【篇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最深的感受是住房——家的变迁。

父亲1964年在昌吉参加工作,1990年以前,我们一家四口人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一间当“客厅”兼父母“卧室”,半间是我们兄弟俩的“卧室”,过道是“厨房”,摆放煤气灶,简直就是“蜗居”。那时候,一遇下雨天,雨水就会顺着屋顶流进屋内,我和哥哥就用盆子接。记得有一次夜里下大雨,屋内漏雨,土坯墙经水一泡,墙皮就吧嗒吧嗒往下掉。雨滴落在大盆小桶里的响声不绝于耳,睡梦中的我,时常被雨惊醒,难以入睡。

当我们兄弟俩上中学的时候,房子显得更加拥挤。尽管我们利用了一切空间,上下床,箱子、柜子都高高码起来,还是免不了碰胳膊绊腿。实在将就不下去了,父亲便在煤房里打扫出一片空地,用白纸把墙壁糊了一遍,支了张床板,便成了我栖身的地方。

1990年秋,父亲单位盖起了一栋住宅楼,分给我家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看着这套三室一厅的新房子,甭提有多高兴了,除了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我和哥哥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举家迁入新居的那一天,我特意买了一挂鞭炮,以祝贺我家乔迁之喜。

2000年,我家又搬进了设计新颖、精巧别致、设施齐全的新楼房,父母再也不用为冬季养花发愁了,因为新居有一个阳台,是很好的温室花房。

2006年父亲调到乌鲁木齐市工作。不久,父亲单位集资建设高层住宅楼房。楼房建好后,父亲分到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三室二厅一厨一卫。房间布局合理,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厨房,光洁的卫生间,还是地采暖。2016年,我家从昌吉搬到乌鲁木齐。搬家那天,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大家对新房子赞不绝口。父亲感慨地说:“看看现在,想想过去,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们生活才发生了巨大变化,你们更应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父亲说的是心里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国民经济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哥哥是一位公安民警,我是路政执法人员,各自成家立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我独自坐在窗明几净的屋子里,回想起我家住房的变化,感慨万千,从土屋到楼房,从小房搬到大房,我家的变迁,印证着时代的发展。当我看到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看到公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居民楼时,都会为自己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五】

“你看,我们退休了有退休金,看病有医保,老了可以免费乘坐公交,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现在的日子真好,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这是我已经70多岁的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父母亲都是山东人,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国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吃个饱饭,爷爷所在村子的村民们四处逃荒。爷爷、奶奶和三个孩子的日子也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了,只是还没有想好逃荒的目的地。

爷爷的一个同族兄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来信告诉爷爷兵团是一个“可以吃得上饱饭的地方”,并劝说爷爷到新疆去讨生活,那一年爷爷刚刚40岁,父亲刚刚十六岁。

思前想后,爷爷奶奶最终决定,由爷爷带着最小的孩子——我的父亲来新疆讨生活。据我的父亲讲,当时他们从莱阳坐汽车到济南,然后从济南坐火车到兰州,再从兰州坐汽车几经辗转才来到新疆乌鲁木齐,然后到达现在所在的兵团团场,这一路走了近二十天。

来到新疆八年后,父亲和差不多同年从山东来新疆讨生活的母亲结婚了,同时父亲和母亲双双被吸纳为兵团职工。

“刚刚来的时候,这里除了几排用作农场办公室的土坯房子,就是一片长满了各种梭梭、红柳和叫不上名字的野草组成的大草滩。我们住的是地窝子(即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席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以抵御风霜雪雨)。”

对于在兵团团场的那段生活,母亲至今记忆犹新。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没有住房,就凭着人挑肩扛进行建造。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十年后,父母亲结束了住地窝子的日子,分到了两间属于自己的干打垒土坯住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化,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我家所在的连队每个居民家庭都有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自来水也通到了家家户户。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各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父母亲享受着兵团危旧住房改造政策,拿出多年承包土地攒下的积蓄,率先在连队建起了占地面积一百平米左右的砖混结构的平房。电灯广泛使用后,电话、电视也逐步成为寻常百姓家再普通不过的消费品了。只是,那时候,对大多数兵团团场的一名职工来说,距离曾经想象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似乎还有一些距离。

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开启了新疆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吹响了兵团快速发展的冲锋号,推动了以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主的“三化”建设进程。

已经退休父母亲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积攒多年的近15万元钱,在团场场部买了一套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楼房,高高兴兴地搬进去了,真正实现了萦绕在他们心间几十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梦想。

虽然住进了水电暖齐全、宽敞明亮,电灯、电话、电视、燃气一应俱全的楼房里,但父母亲仍然不舍自己在连队工作生活时居住过的砖混结构的平房,每到春季,闲不住的他们就会搬回去侍弄房前的土地,种上各类瓜果蔬菜,养鸡养鸭,还不忘在边边角角种上各类花卉。到了初冬,带着满满的收获再回到楼房居住。

父母总会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我们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感到非常幸福!你们也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好日子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篇六】

“爸爸,那是什么山呀?”

“那座山叫妖魔山。”

父亲抱着孩子,坐在一个废旧轮胎上。路上的水泥车来来往往。灰黄的烟尘折射着深红的阳光,还是有些迷茫。孩子在父亲的怀里,抱着一只已经没了眼睛的毛绒猴子。

“为什么要叫妖魔山啊?”孩子转过头看着父亲。父亲看着那座山,缓缓道出了她的故事。

“以前啊,咱们这儿有一条很大很大的河,但是有两条巨龙一直住在这里,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后来,西王母娘娘为了百姓的安宁,将这两条龙压在两座巨塔下面,一座就在咱们看到的妖魔山上,另一座,在红山上。”

“难道山上真的有妖怪吗?”

父亲笑着看怀里满是疑问的孩子:“是啊,听说牛魔王的家还在上面,说不定哪天你不听话,牛魔王就会下来把你抓走,就像这样。”密密麻麻的胡须蹭在孩子的脸上,有些扎人。

夕阳西下,深红敷在远处的高山一侧,成群的鸽子在烟囱的迷雾中寻找着回家的路。

母亲准备好了晚饭。简单的酱油调料在掉了色的大碗里沉着,雪白的面条盖在上面,放上几缕菜叶,才不会让这面条看上去突兀。有的饭菜虽然简单,只要家人在一起,就弥足珍贵。

要下雨了,黄彤彤像纱一样的东西盖住了本就不大明亮的太阳。一片灰黄在山顶上滚动着。慢慢地,那灰黄的物体开始向山坡下滚动。像是翻腾的浪、积卷的云,更像无数战马在荒漠奔腾厮杀时所激起的层层尘雾,奔涌向前。当这尘雾翻滚至山脚,突然炸起,向着四面腾去。

一阵烈风让孩子有些站不住脚,原本的灰黄看上去更加黑暗。狂风大作,路面上到处翻滚着不知从哪里来的广告牌与垃圾,刺耳的声响填满了周遭的一切。

孩子用瘦小的身躯竭力顶住两页木门,可门外像是有庞然大物,不断地试图顶开。父亲拉过孩子,用手腕一般粗的铁棍支起家最后的屏障。

“今天这风还真是大啊。”父亲笑着说道。那爽朗的笑声盖过了孩子的恐惧与房内的尘土。

当世界逐渐安静,父亲缓缓打开门,眼前只有还未褪去的灰黄,和遍地的凌乱。

“风还会再来吗?”孩子站在父亲身边,环视着周遭的一切。“放心吧儿子,风不会再来了。”父亲笑着说道。

“会越来越好的,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当我再来到这个地方时,已经过去了十八年。

空气没有了记忆中的晦涩,阳光显得格外通透。坚硬的水泥路面被崭新的沥青所代替。路上也已看不到来来往往伴着迷眼飞灰的水泥车。

远眺而去,成片红色的房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样的清亮,屋旁的树木并排生长,枝叶繁茂,油亮的叶片在风的轻抚下婆娑。

“妖魔山”依然横躺在那里。她还有个美丽的名字——雅玛里克山。

曾经赤裸的灰黄山体如今在连片的树木装点下显得不再那样清冷,她曾经的狂放在这一抹绿纱的装点下,变得温暖动人。山脚下,鸽哨的清脆声响不断徘徊在这蔚蓝清爽的天地。

不见了参差不齐的烟囱;不见了令人不适的黑烟;不见了坑洼土地与垃圾遍布;不见了记忆中的灰黄尘土。那曾是我记忆中的灰暗,如今已是色彩斑斓。

落日的橘黄打在脸上,略感刺眼,山的一侧在光的映射下有些红了脸,平静的如同准备入睡了的样子。清风徐来,我仿佛听见了密林叶间的沙沙作响,午间的炙热一下就冲淡了去。

驱车回到家中,扑面而来的饭香让我的胃最先哀嚎了起来。母亲看到我进了门,拍了拍身旁的父亲,便小跑着去了厨房。

伴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身形已没了儿时记忆中的那样,父亲的脸上也刻满了时间的纹路。个头高过了我的弟弟早已在大快朵颐了。饭桌上,精致的餐具让饭菜看上去愈发可口,父亲笑着夸赞母亲的手艺,我也在一旁不停地附和着。

有的饭菜,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电视里正播放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回顾专题片。虽然没能看到前五十年的波澜壮阔,但在我所能看到的二十年里,我见证了一个家的成长,见证了一座城的蓬勃腾越。

“会越来越好的,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美满幸福的家,华丽蜕变的城,无比自豪的国,我爱着我所珍惜的一切。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为你保重自己。

谢谢你,我的家;

谢谢你,乌鲁木齐;

谢谢你,我的祖国。

【篇七】

我的爷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支边青年——1958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印刷厂招聘印刷工人,爷爷作为为数不多的识字人,从甘肃天水来到了新疆。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连绵起伏的山脉、一眼望不到头的绿皮火车,是新疆留给爷爷的第一印象。那时兰新铁路刚刚修到乌鲁木齐,南北疆还没有铁路,从天水到乌鲁木齐也没有直达车。他是坐了汽车,又坐火车,一共花了6天的时间,才来到乌鲁木齐。当时铁路局这片尚属郊区——甚至连柏油马路都没有几条,两排低矮的瓦房,人烟稀少……

爷爷没有皱眉,住下了,如远方飞来的燕子。可燕子,有春去秋来的迁徙,爷爷他们没有,到了新疆,变成了留鸟。

70年来,依靠国家的技术资金支持和乌铁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兰新高铁已经运营四年多了,从乌鲁木齐到兰州仅需12小时,乌鲁木齐到全国多数城市都有了直通车,其中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开通了直达特快。频繁的调图,只为提速扩能。南北疆城际列车“公交化”了,形成了5个小时的交通圈,提升了老百姓的出行效率,切实改善了疆内中小城市间的交通条件,加快了地州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更是对新疆的区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买火车票再也不用熬夜排队了,电话订票和网上订票,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伊犁的草原、喀什的老城、阿勒泰的喀纳斯、吐鲁番的葡萄沟……铁路,给旅游注入了新的生机,安全、舒适、高效……将新疆的美展现给全世界。

现在的铁路局,已经是乌鲁木齐市区最繁华的商圈之一——公路交通呈立体式发展,不仅马路修得宽阔平坦,还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路边绿树成荫、高楼林立、人流密集,大型商场、院校、医院、公园一应俱全,各种国内外的品牌店、专卖店百花齐放。

当速度把一天变得更长,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建设家乡;当速度把思念的距离缩短,亲情的牵挂就会不再遥远。70年,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是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奋斗过的青春,更可以是从贫瘠到富饶的见证。

正是有了人们一代代的坚守,才让荒野变成了家园。

庆祝建国70年征文6篇

【篇一】

前几天外出打车,汽车电视播送了一段1999年的春晚小品,由宋丹丹、赵本山主演《昨天、今天、明天》。可能是年岁渐长的缘故,对过去的那些影片、节目,总有一些怀旧心态,也总能饶有兴味地领会到一些新东西。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准备跨世纪。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时隔二十年,当再次听到这句台词时,内心不由一颤,我不禁联想到了我的母亲。

母亲是1962年生人,出生在陕西省镇安县的一个贫穷山村里。没上过学,从小就被外公撵去放羊,在家排行老大,所以外公叫她“大女”,但村里人都习惯叫她“羊女”。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没进过城,也不知道“山外”长啥样,所以“过几天好日子”“去山外转转”,成为了她最大的愿望。

婚事

1979年,母亲17岁。

大山里的农村,女儿家普遍早婚,大致十四五岁就出嫁,算起来,母亲是比较晚婚的了。听长辈说,年轻时的母亲,是村里有名的“俏姑娘”,从十二岁起,就有远近的人来提亲了,其中自然有母亲相中的“心动男生”。但那时的婚姻,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容得儿女自行做主。虽然自家条件不怎么样,但外公眼光却很高,前来提亲的人差不多都吃了“闭门羹”。母亲的婚事就一直没定下,这一拖就拖到了十七岁。

我们家也是个“穷家儿”,外公自然是瞧不上的。但眼瞅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外公也着急。爷爷找了好几个“媒人”,费了很大功夫,终于是说动了外公。又请算命先生占了好几卦,查清了父亲和母亲的“八字”,办齐了“三媒六证”,挑定了日子,这才和父亲拜堂成了亲。

爷爷是读过八股文的,性格更是古板,眼里可看不得人闲着。母亲刚嫁来第三天,就被呵斥着去大队“上工”,父亲拗不过,只好带着母亲来到公社,领了半年的“集体活”。那时做活按“工分”算,劳力每天10分,不带孩子的妇女每天5分,带孩子的妇女每天3分,活计的内容大致都是费体力的修路、刨地、垒田,每天工作11个小时,每3个小时能休息20分钟。休息时间,男人们多扎在一起抽袋旱烟,女人们就排着队列做“工间操”。

听母亲说,那时每天有两顿大锅饭,时间分别是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吃食都是包谷糊汤(玉米榛子和水煮成的粥),因为榛子很少,煮出来后的水基本还是清的,用当时话说是“能照镜子的汤”。“下饭菜”只有盖菜(白菜的一种)做的酸菜,幸运的能在菜里拾到几粒夹生黄豆,那香味儿就够回味一天了。

晚上“放工”,做了一天活儿的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家里有3间石板房,那是爷爷年轻时候建的。用“洋火”点上煤油灯,依稀能看见一张条桌、两口箱子和一对板柜,那是母亲的“陪嫁”。普通家里是很少有“现粮”的,不然会被队上说成是“走资派”;就算有点粮食,也会被家中“管事的”(爷爷)藏起来,留着过年吃。所以母亲只能在锅灶煮几颗白天工地里捡来的苦麻菜(蒲公英)或者冻土豆,那便算是“宵夜”了。

为了省灯油,吃完后就赶忙灭灯睡下,在饥肠辘辘的睡梦中迎接第二天的到来。

分家

1989年,母亲27岁。

“包产到户”时,家里分到了3亩地,父亲请人在老房子顶头接了一间石板房,搭了一间“灶屋”,便算是和爷爷分了家。

父母亲虽然独立了出来,但要负责种全部的地。那些地土壤很薄,用老家话说叫“板地”。每年能收点玉米、小麦、土豆、包菜,产量虽然有限,不过吃食总算是丰富了不少。包谷糊汤变得浓稠了一些,和土豆一煮,便成为家家户户的主食。小麦还是珍贵的,拿石磨一磨,做出来的“黑面”馒头和手擀面,便是招待“贵客”稀罕物。“油水”大致没有,多是用漆树籽榨出来的“漆油”,凝固成型后和黄蜡酷似,在热锅上抹一抹,便是炒菜煮饭的食用油了,不过全得趁热吃,要不然一凉,“漆油”就会重新凝固,吃起来“腻嘴”。

“苦还是苦,但比起以前,是好了太多”,母亲说。这时乡亲们嘴边常挂着一句话,就是“三中全会好啊”。

母亲养了几只鸡,在那时的村里,算是比较“流行”的法子,因为当时的鸡蛋是可以当钱用的,毕竟粮食要用来“糊口”,最有交易价值的,就是鸡蛋了。像母亲这样的家庭主妇,对鸡仔们更是望眼欲穿,每天早上都要把前天洗碗剩下的“饭渣”洒在鸡圈前,来“讨好讨好”这些土鸡们。鸡圈门一开,母亲就堵在门口,挨个把每个鸡屁股都摸一边,看看哪只会下蛋,以此来估计当天的“收成”。就这样,土鸡成了农村家家户户物质和精神的“寄托”,我们当地形象地称之为“鸡屁股银行”。

那时的物价很低,鸡蛋大致5分钱一个,一个鸡蛋可以换一大堆“水果糖”,存上几个鸡蛋,就可以拿去换些盐、针线、棉布等日用品,以及蜡笔、铅笔、毛头纸等学习用具。40多个鸡蛋,就可以换一匹够做一件衣服的花布。做完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手巧的母亲就拿“刃片子”(用废的菜刀)裁好,给姐姐缝成一个文具袋;再剩的小块儿,可以拿来做补丁,往破衣服上一缝,显得格外“耀眼”;实在用不了的花布“绺子”,母亲也不会放过,往一起一拼接,就成了姐姐的“头绳儿”,系在头上可漂亮了。

村里通了电,灯泡一亮,满屋子都亮通通的。母亲可开心了,她说“再也不怕踩缝纫机扎着手了”。邻家的堂哥老早就出门打拼,年底回来带了两个“洋玩意儿”——电视机和“大哥大”。这把全村都震动了,每天干完活儿,大家就早早来堂哥家等着看电视,挤了满满一屋子。《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白眉大侠》等片子,是大家津津乐道必“追”的剧目,母亲也是乐在其中。

堂哥当然是最神气的,把他的“大哥大”天线拉的老长老长的,还故作神态对着喊“嗯,啊,好的,明儿联系”,引得大家脖子抻得老长老长。毕竟大家都不懂,那会儿村里还没信号。

姐姐已经9岁,马上要念三年级。每学期18块钱的学费,让家里左右为难。“姑娘家的念那么多书干啥,家里那么多活儿要干,别念了!”“我一天学没上过,不照样活得好好的?”在母亲的执拗下,姐姐抹着泪儿辍了学,每天背着背篓,跟着母亲沿着泥泞的小路“打猪草”。这一打就是十几年。

盖房

1999年,母亲37岁。

大队组织村民把路修了修,虽然坑坑洼洼,但走起来方便得多。路宽了,四个“轱辘”的车可以过来了,村里的商品也就跟着多了些,有了“散酒”、花生米、“头油”、塑料袋装的“汽水”等“奢侈品”。姐姐说她最喜欢缠着母亲给她买“汽水”喝,有时趁母亲不在家偷个鸡蛋出去换,有绿色的,有橙色的,有红色的,喝起来可甜可甜了。

父亲攒了几年的钱,买了一辆“时风”三轮车,整天开着去30里外的镇上运瓦、运石灰、拉木材,经过半年努力,盖了三间瓦房。以前的纸窗户换上了玻璃窗,墙搪得雪白雪白,玻璃擦得透亮透亮,母亲乐呵呵地给父亲送来白面馒头和大米粥,蹭蹭玻璃说:“这房子住起来准舒坦!”

村里“扫盲”工作开展得火热。乡政府下命令,让每个村校开“夜校”,为村民教文化。每天晚饭过后,母亲就带着纳鞋底的篮子,早早地抢在大家前头坐着,边纳鞋底边听“先生”(那时对教师的敬称)讲课。内容大概是算数、拼音,后来发了农技的课本,都是些养殖、嫁接、耕种类的知识。一段时间下来,母亲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能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还学会了嫁接果树。

母亲得了膝关节炎,当地话叫“劳伤”,一到阴雨天气就发作。我们劝她去药铺开方子抓点药,她总是用烧红(烧烫)的木板烤着腿说:“抓啥药啊,糟蹋钱,还没我这土法子管用!”

村里开了商店,父亲成天跑去买烟抽,他的烟瘾很大,有时一天两包都不够。烟自然是不便宜的,由最开始几毛钱一包,涨到后来的一块、两块。手头钱紧,父亲就跑去商店“拉账”(赊账),店主碍于邻居情面,每次都赊给父亲,一到年底,就攒了好几百的“烟债”,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笔不小的开销。母亲可没少骂他。

我9岁了,读三年级。小时候总那么馋,每天放学就喜欢去村里的商店“望嘴”(馋嘴)。母亲为此没少收拾我,有时大发慈悲给我5毛甚至1块零花钱。我很舍不得花,有时拿出1毛,就跑去商店买5颗“大白兔”糖果,然后在家里16英寸的背投小电视前度过一个周末;有时买到3颗“大大”泡泡糖,嚼一上午都舍不得吐。

当家

2009年,母亲47岁。

这几年,村里的小矿场办的不错,父亲也在那里做工,起早贪黑的,说是多劳多得。小矿场开的是金矿,开山打洞的活儿,自然免不了有风险。隧道很窄,矿砂的运输只能靠工人推两轮的“架子车”来完成。在一次拉车中,有节隧道顶部的“枕木”断裂了,隧道半段塌了方,父亲和几个工友整个被埋了进去。

这可把“工头”急坏了,赶忙喊来其他工人,挖了半天才把父亲他们挖出来,虽然生命无碍,但父亲的右胳膊粉碎性骨折,腿上也伤得不轻,只能回家疗养,以后也干不了重活了。

父亲这一出事,家里也就没了经济来源。姐姐吓得直哭,母亲却很刚强,撂下一句“这不还有我吗?”于是便挑起了整个家。

“工头”是个憨厚人,他准许母亲到矿上做点轻省活儿——给矿工们做饭,每月有小两千的收入,这也算是对我们家的补偿,母亲也很乐意地应承了。

母亲很节省,挣到的“工钱”基本全部拿回家,几年下来,也有了一些积蓄。虽然节俭,在改善家中条件上,她可从不吝啬。看到别人家盖了平房和小楼房,母亲按耐不住了,她和父亲一商量,咬咬牙把老房子推平了,盖了4间平房。

“家电下乡”来到了我们村。对国家补贴这种好事,乡亲们自然高兴得不得了,纷纷跑去购置家电,母亲也没少忙活。村里“大电改网”了,母亲也不担心用电贵的问题,于是把彩电、电磁炉、电冰箱、洗衣机买了个遍。

我已经读了高中,学校在县城,离家70多公里,所以得住宿,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母亲有时抽空,坐三个多小时的班车来学校看我,回到村里还跟乡亲们“显摆”,说她这也算是进过城了。

村里的超市开了张,母亲跑去给我买了个“点读机”,说要跟别的孩子一样学英语。我所住的宿舍里有一部电话机,一到周末就赶忙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舍不得买别的手机,一直用着她那个小黑诺基亚,经常对我说:“娃呀,你可要好好念书,现在没文化可不行哟!以前没让你姐上学,现在后悔也晚了”“国家政策好啊,听队上说,农村娃上大学有助学贷款呢!家里你不用操心,也别担心用钱的事,只管好好念”。

盼头

2019年,母亲57岁。

村里的矿场被国家关闭了,说是要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乡亲们也都支持,纷纷改了行,出门务工的、在家开农家乐的、合资开店做生意的,各有各的奔头,好不热闹。家里以前的那几亩地承包给了别人,说是用来种植中草药,每年还能根据项目效益分红。

“失业”了的母亲可是闲不住,整天想着找个活儿干、挣点钱用,我和姐姐劝了很多次才说服她。村里的路加宽了、硬化了,平平整整的,两边还载上了杨树柳树,而且“村村通”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每个清晨傍晚,母亲都会去路边遛遛狗,和乡亲们唠唠家常。听她说还学了几套广场舞,说是能锻炼身体。

村大队成立了很多“政策宣讲”“普法宣传”“健康教育”等志愿者队伍,母亲也没闲着,有事没事去大队听听宣讲、看看节目,还主动加入了“健康教育”队伍,成为大队年纪最大的宣传员,这也为她闲暇的时间增添了几分乐趣。

村里张贴了很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画报和横幅,还经常有人解读,村民们都兴致勃勃,每次都把解说员围得满满的。母亲也乐此不疲,还经常跟我说道:“共产党真是好啊!过年之前大队还给你爷爷送米面油和慰问金了,说是啥高龄慰问!”“你看我能入党不?”

毕竟是上了年纪,母亲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定期要上卫生院去检查,这也是我最挂心的事。每次问起,母亲都会兴冲冲地说:“家里好着呢!现在医保政策很好,我们有合作医疗,看病吃药都花不了多少钱,你就甭担心了”“你快给我领个儿媳妇儿回来啊,快生个胖孙子!趁我还能动,我给你们带着,家里附近幼儿园条件都蛮好的,又不用操啥心。”

我在北京参加了工作,离家远,一年到头也回不去几次。前段时间接母亲过来住了几天,带她逛了天安门、故宫和长城。母亲站在天安门城楼前,乐得合不拢嘴,“这是毛主席啊!”“做梦也没想到还能来天安门逛逛!”……

结语

母亲这一辈子,是勤劳的一辈子、辛苦的一辈子,也是充实的一辈子、乐活的一辈子。

几十年时光,弹指一挥,转瞬而逝。岁月带给母亲的,是匆忙、是青丝换白发,但更是盼头、是希望、是实惠、是“好日子”。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关山飞度,70年惊鸿一瞥。今天,当我们站立在共和国温热的土地上,阔步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沐浴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春风里,回顾母亲这一辈子,回望祖国这70年,我们都应该铭记峥嵘岁月,珍惜幸福生活,感恩国家富强,感恩党的领导。因为,时代在变好、政策在变好、生活在变好、一切都在变好,不是吗?

【篇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鸡鸭”,这是我幼时对村子的印象。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村里没有水泥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延伸到尽头,下雨天一脚下去泥可以溅出老高,弄得裤子上全是泥点,裤筒也湿了大半。大冬天更是可怕,寒风刺骨,骑着自行车往返10里外的学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像是故意与人作对,恨不得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抖落出来,你必须伸出手死死抓住冷得透骨的车架,任由寒风的肆意吹打和疯狂的颠簸。那个时候,我做梦都期盼能够早点修通水泥路。

2010年,从大学刚刚毕业的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初入服务的江西省蒲亭镇附城村时,一户户白墙红顶的农家小洋房映入眼帘,有比较富裕的家庭甚至在院子里建起小花园,种着蔬菜,像黄瓜、冬瓜、豆角一类的,几个大爷大妈拿着小马扎坐在自家的院子门口嗑着瓜子有说有笑拉着家常,好不惬意;一条环村道路铺着柏油、平坦而干净,墙体粉刷一新,道路两边整齐地排列着绿化树,一派美丽新农村的形象。回望走过的路,在基层工作了10年的我愈发感受到新中国70年来的风雨征程和昌盛之路。

一路走来,对“吃”的变化的感触是最深的。“我们小时候在乡下,家里七八个小孩,别说沾点荤腥,能吃饱就满足了。”每到饭点看到小外甥们这不吃那不吃的挑食,父亲总会感慨他的童年。

80后的我虽然不能跟3岁的女儿相比,牛奶、猪肉、鸡蛋、水果和绿色有机蔬菜等等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吃食应有尽有,却也没有父辈们口中的咸菜疙瘩、盐粒子和看见就头大、吃也吃不完的地瓜,农家的菜肴、米饭温饱半点不成一问题。

童年记忆中,觉得最美味的食物大概是鸡蛋。放学回家的我肚子早已“敲锣打鼓”,顾不上还在田里忙活的父母,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鸡窝里摸鸡蛋.两个鸡蛋,一手一个,轻轻一碰就破了,倒在碗里搅拌,把锅放在煤炉上烧热,放入菜油,加热后,倒入鸡蛋,熟了一面再翻一面,加一点点水,放入生姜和大蒜,加盐加味精,扔一点韭菜或者其他的菜叶子,一碗简单又好吃的人间美味就成了,这应该是我最早学做的一道菜。在当时鸡蛋的魅力无所不在,比如谁家有结婚、过生日、乔迁之喜,都喜欢拿鸡蛋在邻里之间礼尚往来,是一样无可替代的送礼佳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鸡蛋在那个物质上涨,生活高质量的年代里显得微不足道。

今年4月,我让在村里扶贫的老公在村民那买点土鸡蛋,结果却空手而归,原因是现在的“土鸡蛋”是香饽饽,大有“一抢而空”的架势。逢年过节回家时,家里的老人家一定会在你走的前一晚给你一摞攒了小半年的土鸡蛋,用超市买的调和油的空瓶子装着带回城里,特别是家里有孕妇和孩子的,找朋友找亲戚,都得吃上乡下买的土鸡蛋,才觉得是绿色健康的食物,对身体是大大的有好处,这样才觉踏实。

“现在乡亲们脱贫的劲头可足了,政策这么好,谁都不想错过好机会……”6月份,组工干部联系点——德安县聂桥镇梓坊村调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时,第一书记蔡龙龙在和笔者聊天时感慨。2014年,从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作为大学生村官回到家乡,在党建+脱贫攻坚政策引领下,采取“一领办三参与”模式,通过“党建+扶贫+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发展起“葡萄产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壮大村级集体收入。梓坊村从2001年开始种植葡萄,经过18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达到1200亩,销售额达1260万元,41名贫困户每年获得产业直补和光伏发电分红6万多元。

现在德安每个乡村土地承包、产业化种植、产业化养殖、特殊农作物产业园、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已经屡见不鲜,大家将土地流转经营,一边可以分红一边还可以打些零工,收入逐渐增多。这在几年之前还是不怎么敢想的事情。

村民几年前不敢想的还有“携着父母老婆孩子出门旅游”。前两日,在海南旅游的大姨拿着那新入手的华为4G手机发视频给妈妈,“炫耀着”旅途的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新鲜事。60岁的大姨现在是个潮人,没事刷刷微博、翻翻抖音,听到谁谁介绍哪里好玩,就在镇旅行社报个团,在网上买点旅行必备物,出发了。自从5年前表哥自驾了带她周边游了一圈后,大姨就爱上了旅游。“北到内蒙古、南到香港、西到云南、东到上海,甚至是新马泰要游个遍.”用她的话说,“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动车、飞机咻的一下,眯一眼就到了目的地,不出来走走可惜了。”过去村里人挤着头往城里奔,如今倒是人人有着个农民梦,年轻人奔于生计的闲暇渴望着田园的诗情画意;老人退休后渴望回归故里种上两三亩地过闲云野鹤生活;村里的老人也走向城市,旅游购物。我想,这应该才是新时代下的城镇化融合。

每当我看见飘扬在蔚蓝天空上的五星红旗,心里就会泛起一丝骄傲,嘴角就会浮起一丝笑容。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七十年的艰辛历程,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祖国强大了,人民富裕了,生活方便了,正如古诗中写到的那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生活真正实现了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

【篇三】

时光飞逝,年华更迭。从一名工程设计人员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干部再到县委主题教育办的材料组干事,忽然回首,发现自己工作已经有三年了。回望三年,一幕幕的“精彩瞬间”依旧历历在目。从初出校园的稚嫩,到步入社会的独立,从面对岗位的困惑,到忠诚履职的担当。它们就像风味不同的调味包一样,有酸,有辣,有甜,有苦……更像一个个灵动的小音符,有的高,有的低,一个接着一个,一串又一串,组成了一支悦耳动听的交响曲,把我对“初心的感悟”点缀得多姿多彩!

2016年:带着“担当”去工作,点燃“初心”之火。三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也有着少不更事的冲动和直率,我满怀对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期待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了上海从事一名工程设计人员。2016年9月4日,告别了十几年的课本和书桌,作为一名企业校招人员,我满怀激动来到了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报道,正式从懵懂学生变成懵懂“社会人”,有了工作岗位上的第一个头衔——工程设计师,负责对前期施工的图纸进行设计。这一年,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让我明白工程设计人员是团结互助的有爱集体,是敢闯敢拼、担当有为的忠诚战士,是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责任先锋。这一年让我明白,这种浑然天成般自心底喷薄而出的激情与干劲是我对“初心的感悟”。

2018年:带着“使命”去工作,照亮“初心”之路。2018年我参加江西公务员省考,顺利经过笔试、面试的选拔,来到了安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报道。我始终记得参加新入职公务员培训时,培训老师告诉我们,党员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直照亮着我前进的方向。那一年,我负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保健品等行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以及日常市场交易经营秩序的维护。我发现市场监管干部根本不是想象中“朝九晚五、喝茶看报”的状态,而是“万金油”般的存在。在市场监管的岗位上,我学会了统计企业年报、打印营业执照和执法办案的方法等等。那一年忙碌而又充实,那时的我终于体会到了别人说的工作的乐趣,因为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每一天都能学到新东西。

2019年:带着“感恩”去工作,擦亮“初心”底色。2019年,我被借调到县委主题教育办公室的材料组。在那段时间,我一直羡慕材料组的“笔杆子”们,总是妙笔生花,随手一提就是一篇好文章,直到我每天晚上到主题教育办加班的时候才发现,“笔杆子”们每天都在加班。原来这世上从来没有空谈的“诗和远方”,只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尺竿头立不难”。"别小看材料工作,材料工作就是建立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严谨中的。”部长的话让我了解了材料工作的“见微知著”。也是从那时起,我从常常犯错的“马大哈”到一眼就能看出错别字的“计较人”。当然,我现在还是会经常放错,但我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经手的每一项工作都严谨细致、规范有序。我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常怀一颗感恩和知足的心,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就能在工作中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责任,少一点懒惰、多一点进取。

【篇四】

近些天同爸爸聊天,刚好聊到了爷爷他们那个时代的穷苦日子,和我们现在的日子相比,天壤之别啊!

解放后几年,爷爷的一场重病让爷爷下定决心回到自己的家乡。当年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壮丁爷爷带着一家老小被迫离开家乡,这一走颠沛流离整整十年啊!回来后,物是人非,自己曾经的房屋被人无情的占有了,爷爷连夜砍草和泥,盖房子。那个房子我也是听爸爸说的,没有见过,就是拿草编织好墙体,外面和上一层稀泥,房顶就是用稻草之类的铺盖上。一家几口人就这么挤在两间简陋的茅棚里过日子。那时的日子那个苦啊,天天见不着米粒的,一大家子老的小的七八个人开饭,一大盆红薯,一两个青菜。爸爸跟我说,小时候有一次他一脑袋头发脱得一根不剩,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严重的营养不良,后来还是大姑姑家条件稍微好点,每天给爸爸吃上二两白米饭,爸爸的头发才慢慢长出来!

后来到爸爸成家了,从爷爷的茅草屋里搬出来了,自己盖起了用泥巴建筑起来的房子,比以前爷爷那个风雨飘摇中的茅草房进步多了。没几年结束了大集体生活,分产到户,但是苦日子并没有因此结束。刚开始啊,一切都得摸索,没有现成的致富模式套用,也没有任何的信息网络,很闭塞的,就守着自己家的几亩田地,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小时候我家有六七个菜园子,我们一放学第一个不是写作业,而是去地里除草,小小的我们扛着比我们高出好多的锄头,到地里锄草;菜地里种的最多的是红薯,干嘛用啊?喂猪啊。每年养头猪,宰年猪是我们孩童时候最大的盼望,那时可以吃上一顿饱肉!父母也可以炼出一榻油吃上大半年。平时的饭桌上,都是自家种的蔬菜,平时是看不到肉的,一个月左右爸妈会去肉铺买一次肉,妈妈现在经常回忆说,那时候,见着肉,我和哥哥的眼珠子都掉肉碗里了!

再后来,哥哥成家了,那时候农村里流传一句话,要娶媳妇先盖房子。所以农村九几年的时候,楼房陆陆续续成为了农村的一道道风景,遍及乡村的角角落落。爸爸为了给哥哥成家,拿出了积攒半辈子的积蓄,不到一万元,再从亲戚家东拼西凑把楼房建起来了。所以到我们这代开始都告别了泥土房子,住进了楼房。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乡村引进了技术,都根据当地条件发展了加工业,我们那盛产楠竹,很快,乡亲们加工的凉席,竹筷销售遍及全国,很多还被销往国外。爸爸和哥哥合作也办起了凉席加工,小日子开始红火了,小车也替代了摩托车!生活越来越便利了!

现在我的孩子也上中学了,从小在衣食无忧中长大,天天鱼肉不断,我有意识地跟她聊起以前爷爷爸爸辈的苦日子,让她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她幽幽的来一句,他们那会为什么不多挣钱,为什么不买肉吃?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她们似乎很难理解那段艰苦日子了!

70年,四代人,经历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常去回忆那些曾经的艰苦岁月,多跟孩子们讲讲,让她们知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才会懂得珍惜!

【篇五】

记得刚上班时,偶尔和同事们聊天,听着大家的口音不尽相同,总会好奇地问:唉,你老家是哪里的呀?而大家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比如我的老家就是涪陵。虽说在重庆城里生活了20余年,但那一口不改的乡音还是隐约能让你认出我是一个涪陵人。而说到我们一家人的进城之路,还要从我爷爷那时说起。

1965年,幺姑婆从涪陵石沱镇老家经人介绍嫁到了重庆,从此一家人便分隔两地。由于是家里最小的妹妹,又一个人嫁到了城里的农村,虽说替她高兴,但爷爷也会担心,时常写信问候。偶尔还会从石沱老家经麻柳、木洞等地赶上一天的路到重庆城里看一下妹妹过得好不好。爷爷的进城路,系着远方亲人,连着骨肉亲情。

1982年,父亲作为家中老大,被爷爷奶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18岁的父亲缴了近20元的捐资助学费踏入了高中校门。或许是真的不喜欢读书,读了差不多一学期,第二学期开学没多久,父亲便自己去找校长要回了学费,偷偷拿着钱买了一箩筐鸡蛋,还有一张到重庆的船票,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那时上重庆的客船从石沱码头出发,得开整整一夜。但没多久父亲便被爷爷“逮捕”,回老家参军入伍。他的进城路就此被终结,但我觉得父亲的进城路,系着理想,饱含勇气。

1988年,父亲带着一个三等功,从部队光荣退伍回到老家,干起了放电影的工作。或许那个被无情“终结”的进城梦,无时无刻在召唤着他。1991年便带着母亲、一岁多的姐姐和出生没多久的我一起来到了重庆。一家四口住过20平米不到牛毛毡和石棉瓦拼搭屋顶的小屋,住过公用公厕的民房……但无论条件如何,父母从未想过回老家,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后可以真正“踏出农门”。父母的进城路满含寄托,饱含希望!

2002年,父母用近10年的存款缴了首付,贷款买房,将一家人的户口迁到重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成了“城里人”。趁着假期,我和姐姐偶尔也会乘坐班车回老家探亲,一开始需要坐3个小时的班车,2010年重庆到老家的二级路通车了,重庆到石沱只需要1个小时车程,再后来火车也通了!我惊喜地发现,我们脚下的路由最初的进城路,不知不觉中竟变成了返乡路!

2016年随着自己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天看着拥挤的公交车,奔忙的轻轨线;再看看父母焗油之后依然掩不住的白发,我恍然大悟,他们送我到这儿,要想在这座城市里扎根,我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篇六】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书柜是专门用来摆放父亲读过的书和一些生活用具,也有曾经伴随我成长的小物件,收录机、耳机、我小时候读过的《儿童文学》等,其中相机要多一点,有不同时代不同型号的。

我买第一部相机是1992年,花300元买的Kodak傻瓜相机,上电池胶卷的。九十年代初,Kodak是胶片相机时代的网红。当时买它很纯粹的一个概念就是为了赚钱,在学校填表报一些个人资料都需要贴一寸照,我想:照相馆照一版需一元钱,我收八毛就行。都是穷学生,二毛钱都很算计,女生吃饭时都舍不得买六毛一份的肉菜,买三毛钱的炒白菜,省下钱买衣服,那时十元钱能买一件。现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和同学们逐渐都熟了,拍照也不好意思收钱,相机只为大伙方便和周末出去玩用,但也不能随便乱拍,整个胶卷冲洗出来满意的照片没几张,而洗相的费用却觉得很心疼。为不浪费胶卷,每拍一张照从画面构图到光线和所拍摄角度都要反复比划好长时间,按快门慎之又慎,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面部发酸。我的摄影爱好估计就是那时逼出来的。

到了2000年,我听说有数码相机,拍照之后能立即看到图片,对不满意的或不需要的照片可以立即删除,这样冲洗照片时不再花冤枉钱。我便托人从北京花1000多元买了一个科兴牌数码相机,内存卡片和现在的不一样,有三公分见方那么大,内存只有5兆,我整天拿着乱拍,随意拍,然后用数据线连到我的586电脑上。为了能打印照片,我投资600多元把点阵式打印机换成了Epson喷墨式彩色打印机,听说墨水很贵,一般舍不得打。有一次,在打一张图时,发现打出来的图片和电脑屏上显示的颜色不一样,问部队的技术处长,他看了看说,是墨水风干了,我听了好心疼。这款相机已经找不到了,连续搬家都不知道放哪了。

在以后,眨眼的功夫,数码相机铺天盖地,我陆续买了SONY、CanonG10、Ganon

60D几款相机。

相机,陪我跑遍晋西北的黄土高原,触景生情随手拍,记录了生活中的一些瞬间。翻开电子相册,每张照片都能勾起我那时生活中的美好回忆,让记忆成为永恒。

2017年航拍机的盛行,我买了大疆MAVICPRO型航拍机,三轴云台相机可稳定拍摄4K超高清视频与1200万像素照片,飞行器配备先进的五目视觉系统,能实现指点飞行、智能跟随等功能,并可自动返航以及在室内外稳定悬停、飞行,摇控器配合完备的功能按键可在最大7千米通信距离内定成飞行器与相机的各种操作与设置,并可通过App在移动设备实时显示高清画面。

这些天,媒体都在报道70周年大庆热点,有关相机的发展史,得知在新中国成立到1956共生产12部,冲洗底片要用显影液和定影液,把胶卷放在专用的显影罐里冲洗,然后挂起来晾干。让我想起1986年我小学毕业时学校去了一名照相师,拍完后要到地窑里冲洗,洗出来的照片一块灰一块白一块黑,说是药水没搅匀。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的照相机生产企业开始技术引进,傻瓜相机开始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照相机生产企业的目标已不是传统光学相机,而是更时尚化的数码相机。

如今,电子商场的相机琳琅满目,手机的拍摄更加生活化,使用率已超过了相机,现在人人都是摄影家。有一次,我把随手拍摄的一张《春耕》图发在微博,一位网友留言:“点赞太多你别烦。”

用镜头发现美、感受美、留住美已成为我的习惯,摄影给我带来无尽的欢乐。

第四篇:9我和我的祖国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团会

我和我的祖国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团会、队会、班会优秀案例5篇

活动目的: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爱国主义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之情,会唱国歌。懂得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活动形式:朗诵、演讲、演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国旗是象征着国家的旗帜,它代表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国家的标.国徽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工农阶级的象征,我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国歌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呼声,代表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反抗压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国旗、国徽、国歌,它们是最崇高、最神圣、最亲切的名字,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将自己的荣辱与它们联系在一起呢?

二、了解国旗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五十多年前的10

月1日,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那么这面旗面红色、上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五星红旗又象征着什么呢?

国旗的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旗形为长方形,长与高的比为三比二。旗面红色,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庄严热烈,象征革命;红色易引起希望、活跃、喜悦之感。五颗五角星居旗的左上方d为黄色,显示光明;黄色

还表达中国人是黄种人的特征;黄色往往让人和金色联系起来,能表达优美、温和与珍贵。五星中,一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环拱于大星之右的四星较小,并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这四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的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三、了解国徽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国徽的由来及象征意义。

国徽呈圆形,圆形的中间上方是璀璨夺目的五颗金星,下方是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的正一方部是一个金色的齿轮,齿轮两边的稻穗对称地向上环抱,至居中的顶部相合,齿轮的中心又系着两幅红绸,呈弧形伸向两边,而后向下垂挂,使圆形的国徽有了坚定、稳定之感。国徽的基本色彩是红、黄两色,热烈、美丽、崇高、庄严。

天安门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民族特色的雄伟端庄的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图景,横贯国徽的中下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

齿轮、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金色的齿轮,仿佛带动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硕大的稻麦穗,也同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

国徽上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正上方的一颗大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党是灯塔,是太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颗小星在一面呈半圆形环抱,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

四、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同样,从唱国歌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否真正爱国。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唱国歌时的神情和态度,我们内心的感受,都能说明我们究竟爱不爱国,究竟有没有民族自豪感。

抬头看看那正在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同学们,让我们想一想作为黑眼睛黄皮肤的一员,作为国旗主人的一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为中华的振兴,为中华的繁荣富强,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让我们的国旗更红,让五颗金星更亮更辉煌。

五、班级特色展示

下面请听独唱《红旗飘飘》、《春天的故事》。

感谢这几位同学精彩的才艺展示。在这激荡人心的歌声中,我们的主题班会也进入了尾声。

六:教师小结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浴血奋战、硝烟弥漫的战火已离我们久远;历史恩怨,国危的呼号也融进了历史。但是,国旗,这新中国的象征;国歌,这一中国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穿越时空,延续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凝聚着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昭日月,耀千秋。国旗的光辉伴随着我的成长,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国歌的旋律激励我们继承先辈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一面国旗,招展着一种象征;战争中的勇气,异国思乡的亲情,国际交往的尊严;一面国旗,书写着丰厚的内涵;那是祖国的土地,那是游子的归依,那是不屈的奋斗,那是国家的富强。国旗照耀航程,国歌催人警醒,那“起来、起来”的呐喊,鼓舞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新一代不断创新,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时,我们从那满含泪花的凝视里,从自豪激昂的“起来”声

中,从挺直腰杆、溢满喜悦的容颜上,体会到了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同时,也掂量到我们跨世纪青少年肩头的重任:努力学习吧!祖国需要我们,世界需要我们,未来需要我们!

唱响我爱我的祖国庆祝建国70周年爱国教育主题班会案例范文

教学目的:

通过这节班会课,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并发掘民族精神之精髓,指导行动,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题

我们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了一派浩瀚的巨流。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全球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中华儿女的身上。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主题班会,旨在弘扬祖国文化,激励斗志,为中国有一个更灿烂、更辉煌的明天而时刻准备着!

二、主持人(丁佳燕、范亮彬)发言

介绍华夏文明

1.中国文学

2.中国美食

3.中国戏剧

4.吴旭婷介绍中国瓷器

5.金娇介绍中国民俗民风和中国特色服饰,知识竞答。

自由发言:

回眸历史,我想说……(严晓博、吴育、唐晓燕等)

三、腾飞的中国

1.国防科技

2.体育事业

3.教育科技

4.国民经济

5.医疗卫生

四、学生讨论: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精神?

2.你知道有哪些有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3.讲讲你身边的美德故事.(小组讨论一分钟,选出代表发言。)

五、教师总结: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我们也迎来了举世瞩目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我们有着能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今天的我们,立志要把祖国文明发扬光大。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奋斗,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尽自己的一分力。

最后,让我们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

全体起立,唱国歌。

唱响我爱我的祖国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队会优秀案例范文

一、指导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个性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学校决定在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活动资料:

1、书画、小报评展。

参加对象:七、八年级全体学生,欢迎九年级的同学踊跃参加。

a.书法分硬笔和软笔两项,字体不限。硬笔纸张由学校统一下发。软笔纸张由自己准备,尺寸要求:104㎝×75㎝、104㎝×35㎝、30㎝×75㎝、50㎝×75㎝,每班选送两份,于10月17日交教导处。

b.小报能够是手工制作或电脑制作,主题反映近年来祖国、家乡的建设成就或百姓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纸张由自己准备,尺寸要求:42㎝×30㎝(a3纸)、39㎝×27㎝(8k纸),每班选送两份,于10月17日交教导处。

评委:韩选林屠国斌解燕周序人

2、诗文朗诵比赛。

参加对象:七、八年级每班一个节目;

作品要求: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诗歌或散文;

比赛形式:人数不限,可配乐,磁带自备;

朗诵时间:3分钟以内;

报名时间:10月17日(周一)报教导处;

比赛时间:10月21日(周五)下午第三节

比赛地点:学校阶梯教室

主持人:八(7)班学生卞梦杰

评委:钮美英殷勤孟艳张媚孙红宋华燕屠俐

记分:仇燕萍

摄影:解燕

3、主题班会观摩。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充分发挥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交流,共同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决定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活动主题:弘扬爱国主义,共创和谐翠中

参加班级:七(3)(4)(5)(7)(8)(10)、八(3)

活动要求:(1)主题要做到三个结合:与学校提出的“弘扬爱国主义,共创和谐翠中”相结合;与本班德育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思想特点相结合。做到大着眼、小取材、重实效。主题班会可涉及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法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习惯养成、诚信、环保、安全等。全班同学参与,形式不限。

(2)各班制定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在活动前将方案交教导处,同时将方案的电子文稿传送到网上邻居之教导处“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文件夹备案。

活动时间:第十周周一下午第三节或第四节。

备注:各班主任应用心参与本次活动,各班派2名学生代表观摩,由年级组长具体安排观摩的班级。

四、评奖办法:

1、书画、小报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优秀的作品将在学校橱窗内展出。

2、朗诵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3~4名,三等奖5~8名。

唱响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案例

活动目的:结合作风年建设,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爱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活动方式:全体学生参与。

活动过程:

一、全班同学演唱“歌唱祖国”,营造气氛

二、主持人甲:一曲歌唱祖国唱的激动人心,荡气回肠。60年前的十月,千千

万万个中国人曾彻夜难眠!

主持人乙:60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壮怀激烈。

主持人甲:中华雄鹰在展翅。

主持人乙:中国巨龙在腾飞。

主持人甲: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气风发。

主持人乙: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欢乐安详。

主持人甲:身为华夏儿女。

主持人乙:同为炎黄子孙。

合:我们为拥有这样的祖国而自豪。

今天我们为祝福伟大的祖国聚在了一起,我宣布爱我中华主题班队活动课现在开始。(班长)

1、主持人甲:金秋的风吹来丰收的气息,十月的歌声荡漾在美丽的校园,祖**亲正在迅速发展

主持人乙:听,这熟悉的歌声,让我们深情地体会到作为新中国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请听歌曲《红旗飘飘》

2、主持人甲:鲜花绚丽多彩;阳光和煦温暖。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不会忘却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唱响那首首烽火战歌。共同去感受先辈曾经的激情,一起用歌声唱响我们的爱国情!

请听诗歌朗诵《祖国,我爱你》。

生1:我爱你叮咚的驼玲,是它让丝绸之路愿远流长

生2:我爱你嫩绿的草芽,是它覆盖了隔壁沙滩的荒凉

生3:我爱你乡间的牧笛,是它把五彩的音符撒向四方。

生4:我爱你都市的高楼,是它把人民的理想拖向太阳

生1:我爱你长江的碧波,是它把56个民族的心曲弹奏。

生2:我爱你黄河的波涛,是他把13亿人民哺育抚养。

生3:我爱你雄伟的长城,是它挺起了中华儿女的脊梁。

生4:我爱你巍巍的黄山,是它展现了祖国的秀美端庄。

生1、2:我爱你高原的旷达,是它袒露出炎黄子孙的豪放。

生3、4:我爱你开放的窗口,是它让文明的花朵争吐芬芳。

生1、2:我爱你改革的浪潮,是它把贫穷落后的帽子脱掉

生3、4:我爱你智慧的头脑,是它领回了四大发明的金奖。

生1:我爱你勤劳的双手;

生2:是它为现代化的祖国打扮梳妆。

生3:我爱你五色的风帆;

生4:是它让世纪之船鸣笛远航!

3、主持人甲:共和国的昨天,有辉煌的历史:共和国的今天,生机勃勃;繁荣富强的明天,则要靠我们去创造。明天,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祖国的栋梁。那我们应该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学生小组内发言,讨论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选出优秀稿准备班上发言)

4、主持人乙:现在让我们来倾听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

小组优秀稿者发言如何爱国

(四个方面:1.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力

2.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历史

3.从现在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爱校园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4.爱祖国爱他的方方面面,秀丽山河,诗词歌赋)

第四个同学展示出岳飞的《满江红》

5、集体朗诵岳飞的《满江红》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请我班班主任老师领同学们学习这首诗

5、班长提出爱我中华从我做起倡议书

同学们爱我中华要从每个人做起,从今天做起,让我们在这份:爱我中华从我做起倡议书上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班主任做总结发言结束班会:

今天班会开得有声有色。看到这只祖国大地的雄鸡,你想大声地说句什么?

(我爱你,祖国!)

真正的爱国不是一堂主题班会所能完全体现的,真正爱国更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没有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的爱,是不能谈及对祖国的爱。

同学们,请你们记住,无论到何处,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行动起来,共同描绘祖国美好的明天吧!

唱响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方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懂得正处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是否需要爱国,应该怎样爱国。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将这种感情带到学习及日常的生活中。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正处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是否需要爱国,应该怎样爱国?

教学难点:认识爱国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体现爱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

1、投影三张照片(邓小平、聂海胜、费俊龙)

2、(1)什么是爱?什么是爱国?

爱就是给予,就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也不是交换。爱国,就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作出各种各样的牺牲

(2)图中的主人公他们爱国吗?他们是怎样爱国的?

3、介绍图中爱国人士的事迹(讲故事的形式)

(1)刘胡兰(1932—1947),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在一次革命工作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她不贪财、不惧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又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毅然躺在敌人的铡刀下。

(2)邓小平(1904~199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曾三次被打倒,却又三次站起来,一如既往地为国家忘我工作,终

于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峰。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坚强,成为“打不倒的小个子”?是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情的爱。

(3)为了神州飞船的成功发射,航天英雄接受艰苦的训练,把自身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乘载神州飞船冲向茫茫的太空,并圆满的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任务。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合理的都给予肯定)

5、爱国格言知多少?比一比,看谁说的多。(学生分组比赛)

教师举例,出示投影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尼迪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二、说说你们知道的爱国英雄的事迹。

(1)学生分组讨论。

(2)个别学生上台发言(略)

三、和平年代的中学生还需要爱国吗?

爱国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本世纪初的青年爱国,是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浪潮中;三、四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

代的青年爱国,是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我们还需要爱国吗?

(学生讨论、发言)

四、他们有爱国之心吗?

(播放影片,以下是影片大概内容)

在校园教室的地板上有纸团、饮料盒,不知是谁扔的,也没有人捡起来;教室里没人时灯还亮着;校园里看到同学们洗手时水龙头打开哗哗地冲,冲完了没关严就走了,水还在滴滴地流也没有人管。

班主任:

看到这些现象与行为,我真的怀疑某些同学的爱国心。也许有同学会说,老师是不是太绝对了,地上的废纸与爱国有关系吗?读书是为国家服务,眼前的事你都不做,还能为未来服务吗?眼前的责你都不负,能为未来负责吗?水、电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现在对浪费国家水电的行为不闻不问,将来能为国家节省资源与财富吗?

五、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1.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

请同学们对我们班近段时间的情况作一个客观的评价,看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学生答:(略)

这些都是谁的责任?老师的?班干部的?值日生的?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班级搞不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而深深自责。

国家不强盛,是谁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我有责任”,是“我的责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2.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同学们可能还有一丝不服气,国家不强盛,怎么是我的责任?我还是个中学生有什么责任呢?是的,就算你们对过去、对现在没有责任,那么你们对国家的未来有没有责任?国家如果在二十年以后仍然不强盛,你有没有责任?因为要承担起对未来的重任,现在就要学好本领,因此,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你现在读好书,就是对未来负责。

而有的同学学习凭兴趣,喜欢这门课,就多花点时间看看,不喜欢那门课,就放弃;喜欢这个老师讲课,就有兴趣学好这门课,不喜欢那个老师讲课,就不听他讲课。读书是责任,不是兴趣,要在责任中找到兴趣,而不能以兴趣代替责任。

一个人做事,要先做自己应该要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就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六、谈谈你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如何爱国?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发言

七、小结

我们是21世纪的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强大,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所以,我们现在的爱国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未来负责。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体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吧。

我们以《歌唱祖国》来祝福伟大的祖**亲(放音乐,全班合唱。结束班会)

第五篇: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

01

1968 年的冬天,农历大年初二。

清晨 , 远处传来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如节日的锣鼓,唤醒了黄河岸边那个沉醉在新春喜悦中的小村。

空中飘起了雪花。院门两端挂着两盏灯笼,洁白的雪片落在火红的灯笼上,宛如红梅傲雪,红白相映,煞是好看。院子里的土房土墙,羊圈鸡窝,都贴满了春联,红的粉的,姹紫嫣红,朵朵雪花飘飞,似蝴蝶花间起舞。走进这个精巧温馨的四合小院,恍如走进初春的花园。

“这爆竹声,可真好听啊!”躺在床上的父亲感叹。

“不好听,吵死人了。下雪了,今天回娘家,路不好走了。不过雪落在红灯笼上,照得咱这小院子倒是挺好看的!”依偎在父亲身边的母亲说。

“哦,下雪了,天总会晴的。路再难走也不怕,咱们有红灯笼了,还有红狮、红豹和红秀呢,咱这三个孩子,也是咱的红灯笼!”父亲说。“ 孩子就是孩子,咋能成灯笼?”

“以后你就知道了。”父亲望着身边熟睡的孩子们,笑了笑:“我要走了,我走后,这个家你就不要待了,我把你给人了!”父亲平静地对母亲说。

“给谁了?”母亲笑了笑,惊讶地问。

“不知道,但是,他一定是个好人。你也是个好女人,将来,你一定会幸福的!”父亲说得依然平静。

“那孩子们怎么办?”母亲半信半疑地问。

“孩子们你不用愁,毛主席会管!”父亲微微笑了笑,好像是玩笑,又好像是诀别,母亲还想说什么,父亲已经永远地睡去。

母亲的哭喊,比爆竹声还响,可父亲不再理睬。

母亲拿起床前一张照片,那是两个弟弟的周岁合影,只见背面写着“毛主席的孩子最听党的话”,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姐弟三人最后的遗言。

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染白了村庄,染白了小院。村里的乡亲们闻讯赶来,小院里里外外围满了人,面对眼前的情景,乡亲们默默地淌眼泪。

那年清晨,28 岁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曾是后山一个县城的医生,因为在街上看到了批判他的大字报便得了病,他的病越来越重,最后无法工作被送回老家。大年初二,父亲永远地离开了年轻的母亲,离开了年幼的我和两个双胞胎弟弟,离开了他年迈的父母,离开了三世同堂的家,离开了永远亮着两盏红灯笼的故乡小院。

“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日子本来就艰难,家里没了顶梁柱,老的老,小的小可怎么活呀?”隔壁大婶一边抹眼泪,一边自言自语。

父亲的离世,年幼的我和弟弟们无知无觉,却给母亲留下无尽的悲伤。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母亲不愿意,整日在河边井口转悠,以泪洗面。

一个夏天的正午,烈日炎炎,蝉声阵阵。母亲躺在土炕上,虽是歇晌,却毫无睡意,一边流泪,一边寻思怎么死法。

忽然,有人敲响了玻璃窗,是一对乞讨的母女,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母亲连忙拿出窝头,端出水,嘘寒问暖,又给了些零钱,目送他们走出小院后,母亲从此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为了孩子们,母亲横下一条心----再难也要活下去!不久,母亲带着大弟弟,不得以离开了小院,在邻村成了家。

失去了父亲,就失去了天;离开了母亲,就离开了地。我和二弟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只有小脚的姑姑陪伴着,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后来,我和二弟渐渐懂事,开始为家里分忧。粮食不够吃,我和二弟上树摘榆钱,下地掏苦菜,用姑姑做的菜饼子、菜丸子就着黑窝头充饥。吃不起莜面,我们发明了“二莜面”。高粱面拌上点莜面,故称“二莜面”,我们小孩儿都叫“红莜面”,高粱红很好看,可吃起来又僵又硬,难以下咽。

“早起紧的捞,中午红金条,黑夜没的捞”。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当年我们的一日三餐。早晚都是瞪眼米汤,中午是二莜面,一年 365 天,天天如此。如果能在米汤里放上几块土豆,喝完汤再能拌一碗炒面吃,那就算是改善生活。吃顿有肉的饺子,只能掰着手指头盼过年,嘴馋了,夏天到麦田里捉青蛙,冬天到雪地里套麻雀,秋天,我们还吃过麻杆儿里的“麻虫虫”......后来,父亲所在的单位每月发给我们每人 8 块钱的生活费,靠着国家的救济,不再挨饿。但是,因为我们尚未成年,生活中还是困难重重。

那时候,吃水要到村头的井里挑。爷爷离世后,只能靠村里的叔叔大爷常年帮我们挑。现在,我依然记得叔叔大爷们挑水回来喘着的粗气和他们脸上暗淡的表情。最难熬的是冬天,那时候的冬天很冷。买不起好煤,只能用煤末拌土和成煤泥,靠一个小铁炉生火取暖。更难熬的是冬天的夜晚,低矮的土屋又冷又黑,一盏煤油灯吐着浓浓的黑烟,摇曳着微弱的蓝色火苗,好像妖怪就要出洞。

昏暗的油灯下,二弟弟看着他心爱的小人书,姑姑给我们缝补着衣裳,我帮姑姑穿针,奶奶躺在炕头,身上盖着棉被,棉被上还盖着棉衣。她时而咳嗽几声,时而催我们睡觉,时而发出一阵叹息。

不知过了多久,村子里总算有了电,我家后院的篮球场偶尔放映的露天电影,成了我们唯一的娱乐。《闪闪红星》《红色娘子军》《小花》《地道战》《地雷战》......看得如痴如醉。可那时候经常停电,电影看到一半总会突然停电,像不懂事的孩子在搞恶作剧,左等右等,电也不来,我和二弟弟只好搬起板凳,垂头丧气地回家。

走在漆黑的小路上,我想起了村东的母亲。我们与母亲住的村子并不远,两个小村之间只隔了一座小桥,桥东是母亲,桥西是我们,大约两三里地。但是,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年幼的我和弟弟觉得很远,母亲好像远在遥不可及的天边,母亲与我们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一年难得一见。

“弟弟,你猜妈妈现在干什么呢?”我问二弟弟。

“嗯---这个时候,妈妈一定正和我哥吃饭!”二弟肯定地说。

“不对,这么晚了,妈妈一定和你哥睡觉了。”我说。

“哥哥天天都能和妈妈在一起,真好!”二弟羡慕地说。

“唉......”漆黑的夜晚,听了二弟稚嫩的声音,我叹口气,忍不住哭了,心就像夜一样黑暗。

“姐姐,姐姐,别哭了,等我长大了,我领你去找妈妈!”我平日就爱哭,二弟最怕我哭鼻子,急忙跺着脚说道。

我不忍让二弟弟着急,便破涕为笑 :“等我们长大了,要做电力工人,让家家户户都点上电灯,把咱们整个村子都照亮,永远不停电!到时候,咱们一起去找妈妈!”二弟也笑,拉着我的手摸黑走回小院。

一部部电影像棉花糖,淡化了我和弟弟对母亲的思念,点亮了理想的火花,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寒冷的冬天,漆黑的夜晚,我和弟弟围着一炉炭火,守着一盏燃着煤油的红灯,怀着温暖的梦想,在那个小院苦度寂冷贫困的童年。

02

1978 年 , 父亲离世 10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吹暖了我们村。寒冬腊月,男女老少聚在我家小院后的篮球场,男人们挥动着手臂敲锣打鼓,女人们舞动着红绸扭起秧歌,人们忘记了寒冷,脸都冻红了,却笑得很开心。

“拨乱反正,平反昭雪,落实政策,改革开放......” 我听不懂广播里传来的这些新鲜词,但是,我听懂了表哥跟奶奶说的话 , 看懂了他涨红的脸上喜悦的表情。

“忽闻一夜清香发,腊梅绽放报春来”。原来,父亲平反了,还要给我安排工作。突如其来的消息,就像久旱田野的一声春雷,令人惊喜振奋,我好像忽然长大了,忘记了害怕,课也顾不得上,饭也顾不得吃,三步并作两步,顶着正午的太阳,独自一人,一路小跑,找到桥东的村子,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

那年我刚上初中,我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没想到还不够参加工作年龄。经过“落办”那些叔叔们经过开会研究、请示汇报,按照国家政策,最后决定安排母亲。

1979 年春节后,母亲上班了。在父亲身前工作过的县城小镇,母亲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重返与父亲共同生活过的地方,母亲悲喜交加,这是她日夜思念的地方,这是她以为此生再也来不了的地方。

母亲迎来了她坎坷人生中最为快乐幸福的时光,我和弟弟的好日子也来了。母亲将我和二弟陆续从老家接来小镇。我俩在不记事的幼年就与母亲分离,10 年过去了,终于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聚,与大弟、小弟和小妹团聚。从此,我们走出了黑暗,走出了苦难。

我们来到母亲单位的家属小院。小院分前后两院,共有 4 栋崭新的砖瓦平房,住着十几户家属,50 多口人。刚刚走过冷清孤寂童年的我和二弟,走进这个乡镇小院,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忽然见到了光明,找到了温暖,好像走进了天堂。再不用喝瞪眼米汤,再不用吃二莜面,再不用啃黑窝头,再不用挖苦菜,再不用受人欺负,再不用思念母亲,再不用骨肉分离。在这个小院,与母亲团聚,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生活为我们铺开了崭新的画卷,我们在这画卷上开始描绘崭新的人生。

院里的大人笑容可掬,孩子们热情友好。那时的冬天很冷,后山的冬天更冷,但是,和老家的小院相比,这个小院儿和谐热闹,冬天也觉得温暖如春。

放学后,弟弟们与院里的孩子推着小车去拉水,我和小妹在家喂猪喂鸡,和面蒸馒头。入夜,100 瓦的灯泡照得满院透亮,满屋通明,我们姊妹 5 个在与邻居孩子在如同白昼的小院里撒欢、打闹,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学习,聊天.....橘色的灯光照耀着我们的笑脸。我笑着笑着,泪水却忍不住流了下来。

到了冬至,小院里家家户户开始杀猪,我们就轮流在家属院吃杀猪烩菜;过年时,母亲就召集我们,全家总动员一起压粉条、炸麻花。院子里热气腾腾,充满了欢声笑语。家里有了自来水。我们再也不用挑水,再也不用拉水。望着哗啦啦的水柱,我的眼泪与水龙头里的水一起流。

学校还经常组织到电影院看电影。我们不仅告别了煤油灯,而且再也不用看露天电影,再也不用担心看电影会停电了。《小街》《泪痕》《庐山恋》等“伤痕电影”的许多情节就像是我家的故事,我看着总是落泪。

母亲不解地说:“这孩子是林黛玉转世吗?有了水,有了电,你看看满院子人都笑,你反倒哭?”我连忙解释是水珠溅在脸上,可我分明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颤抖。

与母亲分别的 10 年里,经常看到奶奶和姑姑落泪,我年幼不懂;后来懂事了,我的眼泪和她们的眼泪一起流;现在与母亲团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一天天长大,可是,生活中的点滴还会让我忍不住落泪 , 不管我怎么努力,还是改不掉从小种下的“病根”,给人留下了多愁善感的不良印象。

03

1980 年,我们进了县城的电力职工小院。

继父从老家调到县城,我也来到县城中学读书。两年后,两个弟弟也同时考入县中学,母亲把奶奶也从老家接来。县城比小镇的教学质量好,只是我们再一次离开了母亲,独立求学。但是,这一次的离开却以往截然不同了。

我和二弟对“爸爸”这个称呼很陌生,但是,我俩叫继父“爸爸”像大弟弟一样亲切自然。爸爸是一名电力工人,那正是我们儿时的理想,我们很崇拜爸爸。爸爸在变电站值班,我们娘孙 4 人借住在爸爸单位的电力职工宿舍。爸爸工作很忙,倒班休息时就给我们做饭,照顾我们的生活。

县城的电力小院精致整洁,独门独院,两间正房,两间南房。正房有炕有床,里外套间,是我们的卧室兼客厅;南房的凉房炭房,是我们的冰箱和贮藏间;还有一张小炕桌,学习时是书桌,吃饭时是饭桌。

小院离学校很近,我和弟弟们经常在课间跑回家做准备,放学后一起做饭。你打炭我生火,你烧水我和面,我们 3 人配合默契,一顿饭很快就做好了。土豆是后山的特产,我们做的“烩菜”经常是土豆烩土豆,但是就着雪白的馒头,我们都吃得很香。

母亲在小镇工作,我们在县城读书,相距近25 公里的路程要走半天。盘山路曲曲弯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大巴车像老牛一样喘着粗气爬坡,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坐一次车就等于从鬼门关走一遭。

母亲很少来看我们,不是害怕坐车。母亲每周只休一天,还经常加班;再说省下些盘缠,好给我们缴学费。那时没有义务教育,我们 5 个孩子上学,无论父母怎么精打细算,每月都得借钱,但似乎没见他们发愁过。

一天放学后,忽然看见母亲坐在屋檐下等我们。她端一盆白生生的豆芽,身旁是一口袋金黄酥脆的馒头片片,那是母亲亲手为我们做的“美食”。母亲终于来看我们了,但只和我们吃顿饭,放下点零钱,叮嘱几句就匆忙回去了。

那时候我们不养宠物,养了 10 只芦花鸡,鸡窝里捡鸡蛋,是我们最爱干的活;母鸡下蛋后的叫声,是我们最爱听的歌谣。

每当夜幕降临,隔壁邻居家的收音机就会传来比鸡叫更加动听的声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蒋大为、李谷一的歌声很诱人。

一天晚上,大弟弟对着我的耳朵小声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的主意着实吓我俩一跳。大弟弟从小跟母亲和父亲生活,他脑子活,胆子大,敢想敢干,不像在老家长大的我和二弟弟总是谨小慎微。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大弟弟的想法。从此我们省吃俭用,把每月妈妈给的生活费拿出一半积攒起来,鸡蛋也积攒起来卖钱,半年后,我们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这个“宠物”是我家第一台家用电器。《星星火炬》《小喇叭》,评书相声,交响音乐,流行歌曲 ,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寒假不回家,收音机就能陪我们过年。

腊月的一天,小偷偷走了年货,还偷走了收音机。丢些吃的可以忍;丢了收音机,我们的魂儿也丢了。那小偷似乎知道了我们的心思,发了慈悲,没过几天,录音机在炭房里突然现身,我们比过年还高兴,可录音机成了哑巴。母亲得知后托人修,可最终还是没能修好。不过,它总算回到我们身边,就像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对我们也是个极好的安慰,我们对那小偷又恨又感激。

多亏体育老师教会了我唱歌。遇到刮风下雨,体育课上不成,老师就教同学们唱歌,《我的中国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羊曲》《乡恋》,我学会后,回家再教给弟弟们唱。屋里没有了收音机,却有了我们的歌声。

听说邻居家买了电视机,我们就跑邻居家看电视。姐弟 3 人轮流去,看过的人回来讲,这样每人都能看,还不耽误写作业。

那时父母不陪读,我们姐弟 3 人一边照顾奶奶,一边学习,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快乐有趣。

1985 年,母亲调入县城工作,小弟小妹也来了。这一年,我们全家人终于团聚了。在这个县城小院,我和弟弟妹妹 5 个孩子,父母与奶奶 3 个大人,三代八口同堂,其乐融融。

在那个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家里两个双胞套弟弟,要大一起大,要媳妇也是一起要。母亲勤俭节约,未雨绸缪,早在弟弟们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为他们积攒结婚用品,被单棉花,牙刷牙缸,两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早早地悬挂在凉房墙上,静候着他们的新娘。

弟弟们和我却被《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香港电视剧深深吸引。母亲见我们总往邻居家跑,在让我们做了不耽误学习的保证后,凑钱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弟弟们抱着电视机进门时,后面跟了许多人,前拥后呼,欢呼雀跃,好像娶回了新媳妇。全家人围坐在这个“新媳妇”面前仔细欣赏。

奶奶说:“怪了,这戏匣子这么大,里头还有人影,会唱会跳,真是个不作假的‘新媳妇’!”

全家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也笑了,眼泪却模糊了视线。

04

1986 年,我家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那个年代,上大学难,就业更难。高考恢复第八年的那个黑色 7 月月,我被挤下了千军万马一齐过的“独木桥”,在我复读的时候,传来爸爸单位招工的喜讯。我先后经过两次文化课考试,两次都考了第一名;几个月后,两个弟弟分别以第一、第二的成绩考取了电力技校;年底,爸爸退休,小妹接了班。不到一年功夫,我家 4 个孩子的工作都有了着落。俗话说“双喜临门”,那年,我家“四喜临门”。

但是,就是在那年春节,母亲病倒了。她强打精神,组织我们几个孩子,找来废旧铁丝、红纸开始扎灯笼。在母亲的指挥下,我们 5 个孩子一起动手,扎了 5 个红灯笼,照亮了小院,照亮了母亲的心,母亲的病神奇地好了。年后,小弟同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电力技校。我家出了 4 个“电力状元”,5 个孩子都走上了包头供电局各个重要工作岗位。两个弟弟是电力检修工,小弟是电力调度员,小妹是变电值班员,我是电力器材销售员。人们纷纷给父母竖起了大拇指。

年代末,我和弟弟妹妹们陆续离开县城电力小院,在包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们终于长大成人,像爸爸一样,成为了光荣的电力工人,实现儿时的理想,开启了新的征程。

当时青年人穿花衬衣、喇叭裤,时兴烫头发,听邓丽君,跳迪斯科。我和弟弟妹妹们都没上大学,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忙着上夜大,争分夺秒地充电,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电力建设洪流中。

两个弟弟双双从事继电保护专业工作,他们参与了包头地区许多重大电力工程的建设,变电站的新建扩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检修等等。弟弟们早出晚归,夜以继日,经常吃住在工地,偶尔回家,施工图纸铺满在地,从天黑看到天亮。

1990 年,包头供电局给爸爸分了新楼房,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母亲提前退休来到包头,帮我们带孩子,料理家务。

2002 年,两个弟弟双双参加内蒙电力系统专业技术比武大赛,并双双夺魁。表彰大会上,一模一样的两个弟弟,脸上露出一模一样的笑容,胸前带着一模一样的大红花。

局长与他们亲切握手,为他们颁奖,二弟弟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那是昨夜我们一

起写的获奖感言,听着台上二弟弟的发言,台下的我泪眼婆娑。

后来,二弟又参加了全国继电保护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成长为电力专家。大弟是电力技术员,小弟调入内蒙电力(集团)公司工作。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发扬“深圳速度”,在火热的蒙西电网建设中努力工作。

05

2010 年后,儿子和侄女大学毕业后,双双放弃了外地发展的机会,先后考入包头供电局工作。

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开放自信,我家新一代电力人传承前辈精神,勇挑重担,“撸起袖子加油干”。

儿子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他不善言谈,是个低调的“闷葫芦”。用母亲的话说,是“牛皮灯笼,里明外不亮”,学习、工作起来绝不含糊。他读大学时入了党,是学生会主席,每学期都能捧回个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工作后,无论在隔壁草原的检修现场,还是在电力生产机关处室,儿子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尽心尽职,在播撒光明的路上,已经走过了八年芳华。与当年弟弟们参加技术比武一样,儿子也参加了技术比武,也戴上了大红花,捧回了荣誉证书。

大侄女活泼开朗,是个高调的“话匣子”。她毕业于与内蒙古大学,新闻主持专业。工作后,她积极参加各类演讲赛、答题赛,做节目主持人、内蒙古建区 70 周年活动志愿者。在《遇见成长,一路同行》建局 60 周年直播活动中,侄女与姥爷联袂上镜,展示了我家三代电力人的风采,获得局领导和职工们的一致好评,祖孙俩一时成为“包供网红”。今年,包头供电局建国 70 周年、安康杯等大型活动中,侄女担任主持人,得到一致好评。

二侄女在澳洲读研究生,课余做家教,讲解《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等,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使者;小侄儿在四川读大学,假期深入偏僻山区义务支教,还是个帅气的节目主持人。

动车、高铁、飞机,载着新一代人的理想穿越蜀道,漂洋过海,手机、电脑展示着他们靓丽的青春,幸福的笑脸。不用思念,不用挨饿,不用在黑暗中摸索。地球,变成一个美丽的村庄,出省出国就像我儿时去邻居家串门、看电视一样便捷快乐。

我家有十几口人在电力战线工作,其中 10 人是党员,弟弟们先后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其他家庭成员也大都是工作骨干。那年单位在第一工人文化宫召开大会,我家有 8 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崭新的时代,我们“电力之家”,祖辈三代,十几口人,与无数电力人一起,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唱着《蒙电情深》,点亮万家灯火,点亮城市乡村,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与亿万中国人一起奔小康。

我们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正如父亲临终前的预言,我们姐弟三人都成为了电力工人,成为闪亮的红灯笼。

试问:世界上还有比梦想成真更美好的事吗?

弟弟妹妹们笑了,母亲笑了,全家人笑了,我却又哭了。

06

2018 年春节,我们全家驱车回老家过年。

已故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距离家乡,曾经是那么遥远。记得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找妈妈时,自行车、大巴车、绿皮火车,几经周折,从天没亮走到天黑,如今只需一顿饭的功夫。

记忆中的小村既熟悉又陌生。村里没有了亲人,可见到的每个人都像是亲人;那个连接我和母亲的小桥不见了,却有了柏油马路;我家那个小院不见了,却有了许多小二楼......村子里转悠了半天,也没找见儿时的感觉。这还是我儿时的村子吗?丝丝失落缠绕着欣慰。

当年小院的邻居大婶大叔请我们家里吃饭。大婶拉着母亲的手说:“你们家这几个娃娃,小时候真是可怜,那年大年初二,你男人没了,留下你们老的老,小的小,全村人都跟着哭鼻子。阿弥陀佛,可是活出来了!你这几个娃娃都出息了,那些年的苦也没白吃!前几年村里修路、上电钱紧,多亏他们给捐款!”大婶继续说。

“应该的。他们小时候没少麻烦村里头。”母亲说。

“自从你们家院子拆了盖成戏台。逢年过节就唱大戏,闹红火。正月十五点灯笼,扭秧歌,耍龙灯,转九圈儿;四月二十八还有庙会。你们家这个院子呀,现在可是热闹啦!”

吃过饭,我们全家来到了戏园子。戏园子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大戏台灯火辉煌,戏台前一排红色的大灯笼,与红色的金丝绒大幕交相辉映,折射出红色的光芒,映红了人们的脸庞。

戏台上,晋剧《鞭打芦花》开演了,这正是母亲最爱看的戏。也许是受母亲的遗传和影响,我们自幼也喜欢看古老的中国地方戏曲。

空中飘起了雪花,观众依然沉浸在台上的戏曲情节中。坐在戏台前,恍如梦境,我忽然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我想起了我们全家一路走过的那些小院。从故乡的农家小院,到乡镇的家属小院;从县城的借读小院,到城市的福利小区;从新农村热闹红火的戏园子,到大城市环境优美的高层住宅小区,我们全家老中青三代人风雨兼程,在不同的院落里度过了不平的岁月,一路走来,见证了祖国 70 年的沧桑巨变,所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将在我们走过的旧时光里定格。

昔日冷清凄凉的农家小院,如今热闹的百姓大戏园,歌唱新生活,歌颂新时代,护佑我家吉祥如意,祝福每个家庭过上好日子。伴着久违的戏曲丝弦旋律,隐约听见远处传来了爆竹声,台上的灯笼红光冉冉,如初春腊梅,傲雪绽放。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

母亲说 :“小时候就爱哭,长这么大了,看个戏还哭!咱们家真有个林黛玉转世吗?要改改你这个兴趣爱好了!”

话音未落,全家人都笑了,我也笑了,笑得热泪盈眶。

雪霁天晴。天边星光闪烁,那是父亲的眼睛,他正在和我们一起微笑......

下载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我和我的祖国(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我和我的祖国(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我和我的祖国_三代人的见证[范文模版]

    【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我和我的祖国_三代人的见证有一种美丽融汇高尚,有一种执着充满真情,有一种付出全心全意。它们融合在一起,就成就了我们公交人!无数个风风雨雨,无数个骄阳......

    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祖国,你好!(精选合集)

    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祖国,你好!岁月悠悠,潮起潮落,共和国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 2019 年,迎来了她七十岁华诞。七十年前,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

    2019庆祝建国70周年祖国统一主题征文

    2019庆祝建国70周年祖国统一主题征文5篇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

    【建国70周年征文】我和我的祖国:巨“轮”起航(精选合集)

    【建国70周年征文】我和我的祖国:巨“轮”起航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连问。时至今日的中国,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叱咤世界......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主题征文:祖国在我心中

    龚春燕我踩着时间的足迹,走过你的每一个年代——题记 枫叶,依旧如往昔般灿烂;太阳,还是照旧高高挂起。只是天安门广场上那个雄浑壮阔的声音已经不再响起,60年来,它已经响彻祖国大......

    建国66周年主题征文:祖国成长我成长

    建国66周年主题征文:祖国成长我成长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及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66周年。66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伟大的祖国翻天覆地,......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5篇【篇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沉浸在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那柔美、豪迈的旋律......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金融工运事业也走上积极向上发展之路。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