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我却对它情有独钟。不,说得更准确切点说我对大多略读课文情有独钟。因为我发现好多略读课文的语言都特别优美,布局谋篇也绝不逊色于讲读课文。因而,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依然不敢有,也不忍有丝毫懈怠。这篇课文更是如此。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我赶着趟板书了课题。为的就是能省点时间品读这篇美文。
课始,我先引导孩子们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资料。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课前预习习惯了,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孩子们依然没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特别被动,大多孩子只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读一两遍课文,给课后的生字注注拼音,组组词就万事大吉了。叫他们搜集资料,他们就干脆打印一份或几份,毫无选择,也懒得整理。上课交流的时候就照本宣读。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课前我下了一道死命令:“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不得超过50字。”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今天孩子们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有古诗词,有桂花用途,有桂花的药用价值,还有的孩子说到了桂花的分类,更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简洁。
在充分了解桂花之后,我便领着孩子们走进文本,凭借“桂花”品读感悟我和母亲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课上我着重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深入地体会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而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则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再让学生大声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我”当时兴奋、快乐的心情,然后领着他们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兴奋与快乐。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有好几个孩子思维活跃,津津乐道。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上虽然有几个孩子学生比较活跃,他们那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如何让更多的孩子积极参与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
第二篇: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都依照着“提示”这个引路明灯,在教学时留足时间让学生按照导读提示的要求充分自读和交流。让其在课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的全部知识和经验与文本对话。课堂以“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繁杂设计。在攻克教学重难点时,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和交流的基础,学生很多也是小小年龄便跟随父母远离故乡,于是有了共鸣,在共鸣中,学生的情感闸门打开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课堂中弥漫。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第三篇: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1
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学”的特点,设计“教”的方式,让“教”为“学”来服务。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字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其它生字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作业,把记法巧妙的字说一说,把认为难记的字动手写一写,把难读的字重点读一读,把难查的字在字典里亲自找一找……此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找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在完成识字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学”,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扫除‘拦路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能让每个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古人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边读边想,用“发现疑问”的眼光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读音不准、长句子不知如何断句的,要问个“怎么样”。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疑”或“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目标集中,方向明确,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自己占用了课堂全部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自我活动的时间,学生怎么会享受成功?“理解词语”这一环节,教师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味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设引”一下,让学生直奔重点。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
“说自然段的意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加入是根据大纲对中年级的要求设计的。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真正为学服务,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桂花雨教学反思2
8、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本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感悟重点语句的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让同学间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所以在设计《桂花雨》的教案时我尽量以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各种观点的交流过程当中自然的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给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自然就会碰出智慧的火花。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读懂了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味迷人,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学生从朗读中如真地闻到桂花香。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能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飘十里”重点词句体会桂花香得远;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学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感情深厚可不一样,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我试图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接着用同桌分角色读和师生分角色读的方式来引导。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怎么乐坏了,学生入情境朗读,读好词语“使劲”,让孩子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学生从使尽地摇到动情地读,真的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以及课外补充填空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母亲话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通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段,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课文精美的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桂花雨教学反思5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桂花完美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课文资料。
上完课后,我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品析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可是桂
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几个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准备抓住重点字词,经过品读感悟的方式让孩子们比较得出哪里的桂花更香,但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区别。这一个环节的效果没有到达。
二、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品读“摇花乐”资料草草收常
在前一部分介绍桂花香的特点时,由于孩子经过理解重点字词和比较阅读后,没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乡的桂花更香的特点,所以之后又用了一大部分时间去弥补这个问题,以致在后面体会“摇花乐”时,显得仓促。
在本节资料中,“缠”字写出了作者的急切心境,“使劲”、“喊”写出来了摇桂花的乐趣,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可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一读带过,并没有采用课前准备的“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三、朗读形式单调。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仅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四、教师灌输得太多,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机会甚少。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当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而我在这一节课中明显犯了这个“大忌”。
在讲到“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这两个句子时,我让学生讲了“浸”字的本意,也讲了在文中的意思。我想,我还能够尝试让孩子们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代替“浸”字,经过自主的比较、揣摩和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同时还能够培养孩子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身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才导致本节课出现那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会认认真真练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避免类似情景再次发生。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桂花雨教学反思7
初读《桂花雨》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随后,又读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几篇散文,感觉如饮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来的幽幽情思所感动。所以我决定把这篇课文作为我的教研课,让一场桂花雨飘落孩子们的心田。
上完这堂课,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觉得今天的课成功之处主要有这几点:
⒈创设情境,善用“空白”,引发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需通过感悟自得的语言实践来实现的。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思维支点进行启发、导向,才能挖掘创造想象的潜力。例:教学桂花纷纷落下情景时,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想象桂花落到你的头上、颈上、身上、地上的感受,再说出表现作者当时喜悦心情的词语,最后用词语喊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一步步深化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读出、说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融入文本,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善用文中其他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放飞想象的翅膀,听弦外之音,会意外之意,这样可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获得许多动态生成资源,对文本的理解有了升华。
⒉整合教学资源,触发学生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摇花乐”到“思乡情”情感需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还补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烟愁》中的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阶梯状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那份思乡情。
语文课该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上了这堂课我真的是很有感触。成功的语文课堂就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只有符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8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应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十分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盼,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方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十分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十分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应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齐?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盼: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比较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但是家乡的桂花:
那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十分美十分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仅老师的教路十分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到达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但是,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9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在读通读顺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读懂了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味迷人,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学生从朗读中如真地闻到桂花香。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我引导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学生经过品读感悟,能经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飘十里”重点词句体会桂花香得远;经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让学生经过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学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感情深厚可不一样,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境,“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欢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我试图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之后用同桌分主角读和师生分主角读的方式来引导。最终能够摇桂花了,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怎样乐坏了,学生入情境朗读,读好词语“使劲”,让孩子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学生从使尽地摇到动情地读,真的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经过个人读、小组读、团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课文最终我试图经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以及课外补充填空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母亲话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经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段,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课文精美的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今,正是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季节。今天,我们将再一次和作家琦君一起走进她那美好的童年时代,一起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桂花的香贯串了全文,还记得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谁能试着有感情的背一背?
3、桂花真香啊!那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有什么关系呢?
二、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 “摇桂花”的快乐?请你找出关键的词语体会体会,再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我”的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课件出示这句话)体会“我”急切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课件出示这句话)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练习读中体会。)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那飘香的桂花雨。演示桂花飘落的情景。师朗读
这桂花雨美吗?美在哪?
当你享受着这飘香的桂花雨时,你会怎么喊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父母、乡亲之乐: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2、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课件出示诗)父亲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乐?(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3、母亲乐吗?(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4、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三、感悟“思乡情”。
当我把外地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课件出示母亲说的话。
师:多年以后,我远离了家乡,住进了城市,过上了优裕舒适的生活,领略到了更多的名山大川,欣赏到了更多的奇花异草,每每我回到母亲身边,总是把我的`经历讲给母亲听。有一回,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后,我说:“桂林的山真秀啊!”可母亲说:“ 。”母亲说:“外地的 再 ,也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进行练笔。)
师小结:再香不如家乡桂,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每当我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引读)
四、拓展阅读。
1、师述: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师朗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推荐余光中的诗《乡愁》(课件出示),进一步体会浓郁的乡情。
3、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五、板书设计。
桂花香 迷 人浓 郁
桂花雨 思乡情
“我”帮 着 使 劲
母 洗 净 撮 放
摇花乐 父 口占 一 绝
村 沉 浸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课堂就是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获得自由。简言之,课堂就是生活,而老师,就是陪着孩子生活成长的那个人。
首先,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如《桂花雨》就是记录了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些经历,如父母的与人为善,美丽的乡村风景,淳朴的民风……当这样的生活图卷,作者的悲悯情怀,呈现在孩子眼前的时候,对作品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些好的文章好比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师生相约共同朝那个目的地出发,这是个美丽的约会,而且注定到那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当交流体会时,教师就是和学生一样的阅读者,一起谈阅读的体会交换不同的见解;当学生的理解有偏颇的时候,教师就是阅历比他们更丰富的师长,纠正他们的错处;当学生的见解非常高明之时,教师可以谦虚地当他们的学生,向他们讨教;当学生伤心沮丧时,教师应该象父母亲人一样鼓励他安慰他;当大家开心时,可以象同伴朋友一样谈笑,玩耍……这样的课堂会让师生之间都获得一种最温馨的关怀——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
最后,教师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课堂上有太多的教育资源了,正如生活无法被设计一样,课堂上会出现什么谁也无法预知。如在交流时,学会谦虚地倾听,学会自信地表达;在他人表现胜过自己时,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喝彩;遇到好文章时,学会感动,学会关心他人的命运;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分享;遇到难题时,学会质疑,学会求助;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谅解;出现失败时,学会坚强,学会反省,学会随,学会乐观……
“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人,相信生命的意义,始终相信生命的价值,始终相信教育能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教育以人性的形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和自由。不要让课堂有太多的刻意,应该让它和你生活中其他朴素的追求一样去实现,可存有一丝期待,但不要强求。记得有教育学者说过“期待是一种宽容……期待是一种美”,就让我们象期待每天的太阳一样,期待自己今天能与孩子们在课堂中发生怎样的心灵碰撞,能有得怎样的收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度过每一节课,度过每一个生命中的日子。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上次,我们学校开展了“绿色教育”特色课展示活动。我执教了小学语文《桂花雨》一课。亲身经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感慨也颇多。
首先,是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绿色”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绿色环境育人,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或渠道。
学校开展“绿色教学”活动是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力求具体地、实在地落实在一个个的预设教案中,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上。从而,提升或扩展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发展相和谐的高度。基于这点认识,在制定小学语文《桂花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当然,这只是我对追求。
其次,使紧扣“绿色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现代女作家绮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读后使人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纯洁美好。对故乡的怀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灵鸡汤,精神慰藉。
在教学的开篇,我几乎运用了催眠术,利用文本的插图,根据查阅的很多资料,精心设计了导语: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画面。尽管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却永远难以忘怀。。。。。。此时,学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图,耳边使老师深情的叙述,他们脑海里一定是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学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进入感情朗读,在教学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优美的“摇落桂花”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找出欧美怀旧经典名曲《昨日重现》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落桂花的动画等等。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谐。此刻,作者、编者、学生、教师、音乐、画面构成了立体的课堂,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怀念童年,热爱家乡,这浓浓的思乡情绪就是美!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读中体会:一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意思。二读,思考这里的桂花为何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三读,联想思乡的古诗。我当时认为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学生还是能体会到的,但评课的专家认为此环节还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点睛之笔吧。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课到上过才知憾!”又是汗颜的“汗”。
在教学最后的教学迁移上,我利用一组:春游、运动会、旅游等照片,激发学生说一说童年生活的趣事。评课时,专家认为此环节额落脚点是思乡,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对专家的看法持有异议。十来岁的学生,身在家乡,如何思乡?没有生活积淀!童年趣事就是热爱家乡的最好体现!也是美的回归。
最后,是“绿色教育”与日常课的冲突。
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在努力实践中。平时,日常的语文课很耗费课时;一篇阅读课文要二、三课时;一篇非阅读类课文,要四、五课时。不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学无止境。教学也是如此。渴望专家、领导引领导航,让我们共同建构语文“绿色”课堂新境界吧!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这两天,教学了《桂花雨》一文,桂花香让人陶醉,摇花乐让人神往,文中那浓浓的思乡情让人唏嘘,在美美的文中走了一遭,学生的心也纯净了不少。
在教学第一课时,有一点感触,那就是:词语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平常,我们注重读课文需要有感情,读词语,其实也一样。如在教学本课时,“笨笨拙拙”“炉烟袅袅”是富有生命力的。炉烟缭绕上升,很轻盈,引导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想象画面,把“炉烟袅袅”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而在教“笨笨拙拙”时,引导学生先欣赏桂花树的图片,让学生对桂花树有个清晰的认识:它并不婀娜,也并不妖娆,而是相当的朴实、普通。“笨笨拙拙”在那里并非贬义,并非作者厌恶,而是带着一种怜爱,在朗读这个词语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朴实的桂花树的一种喜爱之情。
课文中出现的两个动词“拣”“撮”,也是值得推敲的。在教学“拣”字时,经过与“捡”字作比较,让学生做一做两个动作,体会其差别,再完成选字填空:①我的钢笔掉到地上了,我的同桌帮我起来了。②黄豆里夹杂了许多细小的叶子,妈妈把小叶子去。从而让学生明白:“拣”字是“挑拣”的意思。“捡”是把东西捡起来的意思。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读“拣”字时,自然而然地脑海中就映出“挑拣”的场面了。“撮”该是怎样的动作?让学生动手演一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把学生的生活积累凝炼成书面语言。
扎扎实实教语文,也许就能够从每个生字词的教学开始吧。让生字词也焕发出语文特有的魅力!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10月11日,我参加了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课题是四年级上册《桂花雨》。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桂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上完课后,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问题一:重点词语把握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从而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
问题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对与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的不够深,我却一语带过。
本来我试图用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有位学生读的很好,而我却没能及时抓住他的语气做及时的引导,虽然后来用全班齐读的方式来引导,但是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显得不够自然,学生也没有更深的体会。
问题三、多媒体课件有待改进
由于时间太紧,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太粗糙,有待加强。以后在多媒体制作方面要多加努力,将多媒体直观、有趣的一面发挥出来。
问题四、时间把握不够准确
四十分钟的课堂,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就将课上完了,剩下来的时间老师和学生都没事情做,虽然后来也学习了生字词,但很明显的是画蛇添足。没有受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显得多余,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身教学基本功差,自身素质不高,才导致本次评比课的失败,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认真练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多读教育教学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第四篇: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1
初读《桂花雨》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随后,又读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几篇散文,感觉如饮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来的幽幽情思所感动。所以我决定把这篇课文作为我的教研课,让一场桂花雨飘落孩子们的心田。上完这堂课,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觉得今天的课成功之处主要有这几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摇花乐”到“思乡情”情感需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还补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烟愁》中的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阶梯状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那份思乡情。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桂花雨教学反思2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应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十分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盼,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方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十分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十分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应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齐?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盼: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比较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但是家乡的桂花:
那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十分美十分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仅老师的教路十分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到达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但是,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3
上了《桂花雨》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味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够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我感觉在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整堂课从桂花香、摇花乐和思乡浓,三个方面进行,其中三者相互渗透,整堂课围绕思乡浓展开。在导课时先让学生了解琦君的生平,体会她漂泊的一生,为课文的感情基调做好铺垫;桂花香中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乡情,和作者记忆中家乡的家乡桂花之香,为思乡浓增加了内容;在讲摇花乐时从“能摇”与“不能摇”的心情变换、以及结合实际谈“你心中的大事”体会摇桂花对于作者的重要意义,体验童年在家乡时的快乐。通过诗的分类以及上下文理解来理解“口占一绝”,并让学生想象梦中作者会梦到什么,与后面离乡后再梦到摇花形成心情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铺设学生在体会“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就特别容易,产生了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最后,让学生读了一段琦君写的文字,进一步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情,进一步升华感情,加深理解。此外,在课堂课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评价,并让学生间进行互评,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养成认真听讲习惯。注意部分与部分的衔接语自然尽量不留痕迹,显得完整,教学思路较清晰讲求逻辑性。在让学生读相关语句时都引导学生想象场景、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以使学生读出感情。配乐朗读也调动起学生反复读的兴趣。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浓的板书,紧贴思路,突出了重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语言的简与美。整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学生也能体会到,能够进入文本。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最后要求学生口占一绝只在小组讨论却没能流出时间让学生面对大家说出来,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难度,另一原因是害怕学生受局限没有进行充分引导;在教学生书空时没有画田字格,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书写;在让学生介绍琦君时,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而显得繁琐,耗时较多。
这是我对《桂花雨》一课的反思,由于还是初步进入教育行列,认识还较浅显,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有不妥之处望斧正!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桂花雨》是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几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接着揭示课题《桂花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运用旧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形成较好的学教氛围。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写“法”,感悟用词的精妙。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现的八个“香”字。但是课文中的八个“香”每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带“香”字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每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几句带有“香”字的句子独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另外还有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尽管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大胆展示自我,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这些句子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划出写“香”很妙的词,并品读作者用词的巧妙,特别是对“浸”字的品读引导到位,使得学生理解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到深处。这不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飘入学生心里,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的精妙。教学环节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师适当地点拨,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品读句子,品味词语,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
三、体会摇花乐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摇花乐,获得语言“味”。体会“摇花乐”环节的教学,是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反复品读,并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充分体现摇花的“乐”。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桂花飘落”的情景,特别是让学生扮演儿时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这些词语,充分体验桂花雨落下时的心情。“摇花乐”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朗读赏析后加深了对“桂花雨”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随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假设就在这棵桂花树下,会用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感悟故乡情
再现送花情景,感悟浓浓的故乡“情”。上这节课的主旨是通过感悟课文的景及物进而来体会思乡情。通过对前面“桂花香”及“摇花乐”两个环节的感悟,学生已对桂花充满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进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想、练、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扮演文中幼时的我和邻居阿婆,再现当年的“我”为邻居送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蕴含的乡亲们那浓浓的邻里情谊,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摇花人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摘取作者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家乡味》、《水是故乡甜》中的句子进行深情的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以情感人,强化内心体验。虽然文中所体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童心是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5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思乡情感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桂花的乐趣,并从中体会对家乡、对母亲的怀念。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抓住“摇桂花”这一重点内容,通过重点句子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从母亲的语言等描写入手,让学生们反复朗读,从而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有些地方,我管得过多,引导得过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我说了一半,学生们就能给出正确答案。这是我的不足,我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美地解决问题。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桂花雨教学反思7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桂花雨教学反思8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必须要将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方就是我这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资料,再从文中找出描述图画资料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情绪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情绪,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潜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述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状况就不一样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明白,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透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桂花雨教学反思9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课时,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沉醉。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然后板书关键词“香”和“乐”。接着,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与“摇花乐”的句子,再品一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感悟能力,因此我还请他们在适当的地方写写批注。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后面的“以学定教”作准备。
二、感受“桂花香”
接着,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先找到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在这个环节里,我坚持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再适当点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从抓关键词理解入手,再来感悟整句话,比如第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里的“浸”字,和第二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里的“沉浸”,先谈体会,二者又做了一番比较,前者侧重于“香”的程度,后者侧重于村庄人们的心情。学生也能很容易感悟出来。
三、品味“摇花乐”
“摇花乐” 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的乐、“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这三种乐是逐渐提升的,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这也是全文的重点,需要花大力气挖掘,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如何“品味”?我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我先抓住重点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在两个连续的“帮着”和一个动作“使劲地摇”中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乐,这种急。接着,因势利导,“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很快找到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里,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大事”,与“乐事”进行比较感悟;再如“缠”,通过看字形,想象画面,各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品出了“我”的那种期盼之情;其次,在情境中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对那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桂花雨”的学习。每次读到这句时,给我的感觉除了快乐,还有就是非常的浪漫。所以我特意找了一段浪漫的音乐配以整段的学习,在悠悠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想象了这样一种意境,并逐步融入了其中,特别是后面的深情呼喊,使自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我又将文本变换为小诗的形式让学生去朗读,目的是希望能将情境创设得更完美些,让在座的学生同作者一起陶醉在那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之中,但不知是否淡化了这个“乐”字。学完“我”乐的句子后,再读“父母“的乐。这里父亲的诗其实对“香”和“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当学生读出桂花丰收的意思时,我又将一开始的那句“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提了上来,因为我觉得那句话表面是写“香”,细读之下,还包含着全村人丰收的快乐。特别是前面的描写,更能衬托出摇落桂花以后的乐趣。然后再读诗歌,我想学生的体味也应当更深刻些了。
四、走近作者,感受乡愁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这里母亲说的话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一开始的交流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理解,接着,我创设出一些假设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走进母亲的心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采访班上的外地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托物寄情,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学生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最后的小练笔既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了配合这次的主题“读写结合”,但总觉得可写性不是很强。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能够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我给了充足的时光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之后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样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我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忙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情绪,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我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这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明白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务必深入思考,怎样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渎课文,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所以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各种观点的交流过程当中自然的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给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自然就会碰出智慧的火花。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小学语文《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我笑着对着孩子们说:“孩子们,摇桂花多带劲呀!咱们也来摇一摇好吗?来,伸出我们的小手,尽情地摇吧。妈妈是不会怪你们的!”孩子们一听都劲头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啦拉,哗啦拉……”我摇了摇头,故作叹息道:“唉!太可惜了。这么点力气哪能摇下这桂花呀?快!再用劲!加油!”这下,孩子们真的放开胆子了,看,个个摇得摇头晃脑,小脸蛋红扑扑的,摇啊摇,孩子们咧嘴笑了。我看时机成熟,问道:“孩子们,快抬头看哪!你都看到什么啦?”
小A说:“我看到桂花飘落下来,好美!”
小B说:“啊,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小C说:“老师,老师,我觉得我身上落满了桂花,成了一个桂花仙子,还浑身散发着香气呢!”说着,小C竟离开座位不由自主地在我面前旋转起来,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我觉得桂花还像个调皮的孩子,看,它还悄悄钻进了我的颈脖子,湿湿的,痒痒的!”小D迫不及待地叫起来。
听着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描述,我已深深感受到他们已都沉浸于“摇花乐”中了,此时,他们都已经成了作家笔下的“我”了。而我也被他们的这种真诚与天真感动了感染了。
在我们的新课标指引下,我们的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领悟文章的内涵及主旨等。而教师如果能善于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阅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的思想产生共鸣,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那这对学生今后感悟语言文字,品读新的作品将大有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天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也和姚老师一样,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学生现在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五年级。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第五篇:《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1
十分有幸,去桐乡参加“江、浙、沪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聆听了江、浙、沪五位新老名师的课。听课过程中,我们都在细细咀嚼语文的本质。
下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的语文研讨课,由来自金华的省教坛新秀王春燕老师执教,内容是7课《桂花雨》。我们就像跟随着王春燕老师一起沐浴了一场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觉真是舒服、美妙极了。我们都被王春燕精彩的课堂教学水平所折服,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实的教学实况,有的是朴实的教学方式,有的是扎实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我要学的东西,现将我感受总结如下:
一、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非常巧妙
在处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时,王老师抓住了两个点,一条线。两个点是“母亲”的一段话与“我”“摇桂花”快乐的一段话,一条线是“我怀念童年、母亲思乡”的感情线。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王老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并在读中进行想象,进行感受体会,在课堂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多次进行反复朗读这两段话,在体会“我”“摇花乐”的同时,王老师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溶入自己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意旨。可以说在指导朗读上王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可谓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读的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为此,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
二、真实、恰到好处的点评,激励学生乐于展示自己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总能看到许多高高举起的小手,充满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我倍受感动。为什么呢?听完她的课我总结出那是老师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的结果。
三、课堂就是生活
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说法:把课堂引向生活,把课堂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等等,诸如此类。那是不是说课堂与生活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课堂就是那个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教具、学具辅助,总之,在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气氛之下的产物。这如许多的“特殊”让许多上课者与听课者对课堂似乎有了一些过高的期待,把它看成是一个束之高阁的东西,而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课堂往往让上课者难堪,听课者无奈甚至反感。一种很奇怪的思想让我们以同样奇怪的心态进入课堂,那种心态和你在大街上与他人闲聊的心态不同,与在家看电视的心情不同,只要走出课堂许多人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获得自由。简言之,课堂就是生活,而老师,就是陪着孩子生活成长的那个人。
不要让课堂有太多的刻意,应该让它和你生活中其他朴素的追求一样去实现,可存有一丝期待,但不要强求。记得有教育学者说过“期待是一种宽容……期待是一种美”,就让我们像期待每天的太阳一样,期待自己今天能与孩子们在课堂中发生怎样的心灵碰撞,能有得怎样的收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度过每一节课,度过每一个生命中的日子。
《桂花雨》教学反思2
讲桂花雨这篇文章提前看过优质课,但是引导的还是不够。
那桂花树的花好看吗?学生有些愣,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文章是写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习惯性就说好看,最后导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习惯回答,这是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比较差的习惯,不从文本里找依据。
圈画文章中表现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吗?看得见,摸得着。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浸”。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反复品读。还有一句话也有“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中秋节前后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其他季节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读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原本想为思乡情做铺垫,“不说香飘万里”和“才是香飘万里”进行对比,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浓比较,而且情的浓与淡,但由于前面学生两次那种习惯性思维,导致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完成。
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激情澎湃的鼓励,整个课堂慢悠悠的,效率极低。本来可以十分钟解决的问题,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节课,其实很多问题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顺势而为就能引出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不要为了极个别学生耽误了整个班的学生,不值得。其三,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这节课我在不同的香气上花了太多太多时间,意义不大,效率不高,其实我只需要说不同香气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我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经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我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本事。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我先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摇桂花”的欢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欢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终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异常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经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进取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终,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本事的迁移。
之后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终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我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完美!
每次一写到自我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向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忙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桂花雨》是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片散文,语言文字细腻优美,让人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写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和回忆童年摇桂花这件事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但作者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怀念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才感受的到。那么如何在我的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呢?
我从母亲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句话着手,让学生划找体现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着重抓住“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中的“全年”“整个村子”“浸”这几个词字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家乡的桂花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让母亲难忘的只有家乡的桂花香吗?引导学生发现令人难忘的还有发生在家乡童年的往事“摇桂花”。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想象“摇桂花”的快乐,再用朗读来表达这种快乐。最后,将这些内容整合,引导学生发现难忘桂花香,回忆“摇花乐”都因为作者想请难忘、童年难忘。
这堂课下来,学生对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的表达有一定的领悟。但备课匆忙,课堂匆忙,还是忽略了很多东西。
1、对文本的钻研不够。文中有两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话中都用了一个“浸”字,但“浸”的程度、范围都有变化,应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浸”字的不同。此外,在品读“摇花乐”的“乐”时只让学生体会来表面的快乐,没有深究还“摇”出了什么?应引导学生挖的更深,只要深入,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生本”意识欠缺。为了更好的“控制”学生,课堂环节多是一问一答,缺少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时间,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朗读指导缺乏。在本堂课中多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读,缺少让学生互相点评,在学生有困难的情况下,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下次争取将朗读环节做细。
4、课堂习惯的培养。本班是本学期新接手的班级,课堂习惯不佳,我应该花更多时间在培养学生的课堂习惯上。开学抓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所松懈,接下来要继续关注学生读书、拿书、书写、笔记等习惯。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桂花雨》教学反思5
《桂花雨》是第二单元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在家乡院子里“摇桂花”这件事,寄托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设计本节课导学案时我主要结合“三维四步一评”教学模式和“234”教学模式而进行,注重学生“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语言积累、写作、评价”等能力培养,可能是学生和我都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吧,整节课下来,并非如我所愿,所呈现问题很多,简单罗列如下:
1、在课前质疑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含金量,太过肤浅,大部分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什么是桂花雨?(2)桂花雨是怎么回事?”等,同时学生不会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到最后质疑解答时如此简单的问题还没有答案。
2、在导学释疑这一块,我抛出问题之后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在学习策略中明确学生如何分步进行学习,然而学生不适应,而是匆匆讨论之后直接做出答案,有的甚至预习时干脆抄好答案,照本宣读现象特别严重,失去了课堂讨论交流的真正意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3、学生缺乏课堂中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在每节课之后他们都不能有的放矢的找一些好句子进行积累,更谈不上当堂背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4、课堂评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得分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语言激励”等方式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但从课堂中看,学生对我的得分评价机制没有吃透,与课堂教学不能同步,更不能进行及时统计,导致评价真正意义上没有为教学服务。
5、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中积极发言的学生少之甚少,语言表达也不够准确,声音太小,导致本节课中老师讲解太多,有违新课改理念,以后我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功夫,争取有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6、对于阅读课文的上法我自己也拿不准,备课时总想面面俱到,课堂中容量太大,每个环节处理起来都感觉时间很紧张,对学困生也不利。
以上就是上完本节课后自我感觉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教学模式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桂花雨》教学反思6
课文《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写的一篇结着淡淡的乡愁的散文,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桂花香,萦绕着深深的思乡情。在其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是啊,对于漂泊一生的琦君来讲,故乡的桂花就是她心中故乡的化身,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也是她永不磨灭的牵挂。无论身处何地,心永驻故园!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以这句话为线索,为主旨,带领学生感悟作者的“魂牵梦萦”!
课始,我将这句话补充展示在黑板上,待学生了解“魂牵梦萦”的含义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桂花让她魂牵梦萦?让她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这两个问题统领整个课堂学习。接下来紧紧围绕“魂牵梦萦”展开学习,一调三叹:
一叹:桂花香浸魂梦牵
琦君对桂花的“魂牵梦萦”首先体现在对桂花的喜爱,对桂花香气的眷恋。于是引导学生了解桂花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作者最难忘的是桂花的什么特点?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故乡桂花香气的踪影,进而品读词句。为此,抓重点词句品读,同时采用对比教学,是处理这部分最有效的方法。我抓住“浸”体会香气的浓郁,对比“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让孩子们理解:故乡的桂花充盈了作者及母亲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花开时,大伙儿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花开过,大伙儿可以吃桂花糕,喝桂花茶,品桂花酒,唇齿之间回味桂花香。可以说,有了桂花才有生活,桂花的香气就是故乡的味道。不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家乡的桂花香最让作者魂牵梦萦,这正是魂牵梦萦!
二叹:摇花乐趣暖心间
“摇花乐”和桂花雨是琦君童年最美好、最快乐、最幸福的回忆,是让她“魂牵梦萦”的又一缘由。“桂花就像一只只小蝴蝶,又像一朵朵小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头发上,落在肩膀上,落在衣衫上,小琦君和家人全都沉浸在花雨里,沉浸在花香里,沉浸在故乡里……”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啊!于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知、联想,作为我这部分的教学方式。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想到的画面。很多孩子都感叹:摇花乐真是童年乐啊!在情景重现中学习,学生对“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难道不是吗?童年的一幕幕会在我们心底浮现,对作者而言,摇花乐拌他度过童年,让他童年变得五彩斑斓,他怎么能忘怀呢?这正是摇花乐趣暖心间!
三叹:母女心牵思乡浓
学了“桂花香”和“摇花乐”,学生对文本饱含的思乡之情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知,怎样升华本文主题——思乡呢?在这里我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中心句的方式来教学。母亲的那番话不正是最朴实最恰当的表白吗?——“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联系上文对比,可以得知实际上故乡院子里的桂花不如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可为什么母亲会这样说呢?有了前面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母亲眷恋故乡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所以,让母亲和作者“魂牵梦萦”的不仅仅是桂花,更是故乡!此时让学生再叹“桂花,真让我魂牵梦萦”就让学生的认知感受达到一个高潮!很自然的感悟文末作者的那句话:“于是,我又想……阵阵桂花雨。”包含的真挚感情。
找词、句;品读想画面;找文章的重点句;对比教学……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达到教学预设。而这篇文章的教学以一咏三叹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受到了不错的效果!
《桂花雨》教学反思7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桂花完美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课文资料。
上完课后,我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品析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但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几个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准备抓住重点字词,透过品读感悟的方式让孩子们比较得出哪里的桂花更香,但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区别。这一个环节的效果没有到达。
二、时光把握不够准确,品读“摇花乐”资料草草收常
在前一部分介绍桂花香的特点时,由于孩子透过理解重点字词和比较阅读后,没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乡的桂花更香的特点,所以之后又用了一大部分时光去弥补这个问题,以致在后面体会“摇花乐”时,显得仓促。
在本节资料中,“缠”字写出了作者的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来了摇桂花的乐趣,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可当时由于时光仓促,我只是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一读带过,并没有采用课前准备的“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三、朗读形式单调。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
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四、教师灌输得太多,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机会甚少。
有人说,语文教学就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
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忙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而我在这一节课中明显犯了这个“大忌”。
在讲到“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这两个句子时,我让学生讲了“浸”字的本意,也讲了在文中的意思。我想,我还能够尝试让孩子们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代替“浸”字,透过自主的比较、揣摩和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同时还能够培养孩子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身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才导致本节课出现那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会认认真真练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避免类似状况再次发生。
《桂花雨》教学反思8
小学语文《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小学语文《桂花雨》一课是阅读课文,课堂时间应主要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上。课文的重点就是从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写家乡桂花的香与中桂花的乐。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读了课文后,你感到了什么?学生寻着问题找到:“香”、“乐”两个字,于是我用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你感到“香”、“乐”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个句子或段落就用课件出示一个,引导学生读句子、段落,体会句子含义,学生在找、读中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人与物的思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学生自己抓住难点并突破难点是见不容易的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桂花树、我摇树时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感受,然后思考妈妈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两处的桂花一样不,不一样在哪,按作者写的应该是哪处的香?为什么妈妈又会这样说,于是在比较中学生自然就讲到了家乡的原因,于是我再出示课件:这里的再,也比不过家乡。通过句子练习,学生一下就懂得了课文中作者句子后面的潜台词,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创设情景,将语文外的多种因素调动,配合语言文字达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故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
我认为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课件在语文内阅读课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桂花雨》教学反思9
初读《桂花雨》这篇文章,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听说有实习生来听课,我便选择了这课。以前曾听过此课,记忆比较深刻,便按着基本思路上了下来。下课后很多学生跑来,眉飞色舞地跟我说:“老师,上课时我仿佛都闻到了桂花的香气。”听完,我的心情也跟着轻舞飞扬了。时值两年后的今天,我算是较为彻底地明白了当初该教学设计的意图,不知算不算后知后觉呢!
一、练笔中突破难点,追求“知识与能力齐飞”。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缠”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后,让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紧抓“浸”字,学生把桂花的香气读得相当到位。接着便引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疑问:“桂花只在八九月开放,为什么说“全年”呢?”,让生去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这些句子
提示:桂花摇落以后,母亲。
当有乡亲来家里串门,父亲。
过年时,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
最后学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从“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还感到浓浓的乡情,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故乡那桂花雨,还培养了语文能力。
二、略读课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
本次学校“百家讲坛”活动金老师提到“略读课,要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我深表赞同。该课从伊始对琦君作品风格及作品的介绍、学完“摇花乐”片段后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内容深化感受,到最后以《乡愁》后记的话作为总结,对学生品味作者那如丝般的思乡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间接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渗透强化表达方法,进一步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个教学重点是想想作者的思乡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该知识点。因此课伊始便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分别了写了什么事、物和人来理清文章思路,板书设计如下,让生一目了然。
事摇花乐。
思乡情物桂花香。
人母亲善。
想来,在教学备课中,教师多一份思考,给予学生的将可能是一大笔收获,争取做一位善思的老师吧!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通过学习要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我谈谈教后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是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表现桂花的“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我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昨天中午忽听常规视导要来,心里那个忐忑呀,如同神曲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又是一个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不眠之夜。来新学校这几年,连续听了三次,都是同样的尴尬:点课、慌乱、准备、上课……,只求神保佑,打个对得起良心的等第,没有哪一次静下心来好好反思。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我希望是自信的:因为我在努力,在进步,ok!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为自己而做,其他不屑一顾。
开始准备《梅花魂》,直至晚上八点,越来越觉得课中的爱国情感学生太难理解;忽然灵光一闪,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桂花雨》应该是最佳选择。于是放弃前者,着手准备后者。此时,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陪伴我的有一盏灯,一台电脑。静下心来找资料、找课件、看视频,慢慢地梳理这节课,找出教学重难点,并吩咐lg找支桂花,上课激发孩子的兴趣。明天就有专家亲临课堂,没有着急,破天荒慢条斯理的做准备。当十一点冒雨回家时,大体的流程还没有出来,只是心中已经有些模糊的轮廓。洗完澡,坐在电脑前,精心写教案了。时间不觉快一点,大体的样子已经成型。索性上床、睡觉,辗转反侧。每一次的成茧,破茧,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成长少不了这些煎熬。很想把它当成一次锻炼,哪管它等第。
第二天第一节,改课。第二节,携着桂花的香气走进教室,大方迎来李老师和肖科长。刚开始有点小紧张,后来自己对自己说:“上课是为学生,不是表演给谁看。”于是,自己融入课堂,走进课本,走入学生。很快,下课铃声响了。接着,李老师评课。她先问我自己上完的感受,答案肯定是有遗憾;接着,她指出:
1、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欠缺,显得有点散;
2、对学生放得不够,没有体现学生自学为主,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3、统领全文的问题太大,针对性不强;
4、对教材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两个点即可。心里听到这么多缺点,也着实不自在了。但是也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希望老师能指导自己心中很多的困惑:语用到底怎么体现,例如这篇文章,略读教学怎么体现?最后试探李老师,弱弱地问了一句:我有进步吗?善解人意的她肯定会给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其实,在谈话中,李老师可能看出我的情绪,已经强调,这堂课已经不错了。
如果要我重上这节课,应该会比刚才更好: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机会,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进而感受到作者淡淡的乡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果说,想成为一个会上课的好语文老师,我自身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总之,我的语文教学研修之路还有点漫长。慢慢走吧,下一年的常规视导再坦然一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教学时 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一、感受桂花香
在教学“感受桂花香”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一次课文,然后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抓住“浸”字体会桂花迷人的香气。最后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
二、体会“摇花乐”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三、感悟“思乡情 ”
“ 思乡情”这一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先设疑“难道是杭州的桂花不香吗”,然后 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 学生体会到杭州的桂花是非常香非常美的。我又追问 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 这时我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讨论,在讨论不出答案时,让学生 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本课教学我 精心创设了各个环节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的读,从读中感悟,结果收效颇佳。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可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用激情导读的方式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获得深切的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先让学生读文寻找:书上哪一句话写了“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请画下来。学生画完后我指名让学生读出句子,然后问: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作者非常想摇桂花呢?学生很快找到“缠”字,但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追问孩子为什么,而是接着陈述:是啊,我摇桂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可妈妈却说(引学生读妈妈的话):“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当学生读完妈妈的话后我说:“妈妈说早,没开足,不能摇,可我小孩子哪管这些,我就是想摇啊,非常想,于是我成了妈妈的小尾巴整天粘着她,妈妈在洗菜,我说(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晾衣服(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在扫地(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就这样我一遍遍地创设情境,学生也跟着一遍遍地朗读,很自然地把作者迫切摇桂花的心情读了出来,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我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在一遍遍朗读中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接下来学习“摇花乐”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因为是略读课文,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摇桂花”的欢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发挥想象,填写阅读卡。同学们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很圆满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课,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我最满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备课的时候有好几个知识点,我还生怕孩子到时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说:画出文中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问题的答案,这让我很是佩服。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桂花雨》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因为是略读课文,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发挥想象,填写阅读卡。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很圆满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课,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我最满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备课的时候有好几个知识点,我还生怕孩子到时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说: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问题的答案,这让我很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