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治为官不为花式“变种”,奖罚分明很重要
16日人民日报批“官油子”现象,加上之前8日因为不作为问题被严肃问责的天津市工信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兴被免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因“不作为”被免职的最高级别的干部,两则新闻让为官不为话题再次升温。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脱贫攻坚也到了 “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在这样一个需要大兴苦干实干之风的大环境下,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担当,成为改革的“中梗阻”、干群的“隔离墙”、发展的“拦路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舆论认为,为官不为造成的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不亚于贪污受贿造成的损失;这一行为,比胡乱作为更具隐蔽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建立健全制度上不断压缩为官不为的生存空间,从颁布实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到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向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重拳出招,严厉问责。
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开展过多次大督查重拳治理干部不作为,相关部门也出台多项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千名干部因庸政懒政怠政和不作为被相关地方严肃问责。
随着各项纪律越来越严,不作为会丢官,乱作为会被查,贪腐风险日增,一些地方的干部为官不为出现了新的“变种”。比如,“积极怠工”。主要表现为工作一切按部就班,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该开会就开会,该下乡就下乡,但就是不为民办实事。还比如一些干部甚至转向“假作为”,站在镜头前调门喊得比谁都高,把袖子撸得很高,就是不干真活,没有真作为。
因此,面对为官不为,我们要进一步挖“病根”,除“病灶”,才能使不作为的病态得到有效根治。
首先必须建立起真正务实管用的干部激励机制,而且要公平、公正、公开地得到执行。形成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提干部、评先进、奖工资等方方面面倾向干实事的人的体制机制体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为官有为的干部受尊敬、受重用、受奖励的良好导向;
其次,确立积极履职免责和容错理念。免责内容应该聚焦在开创性的、棘手的、容易引发争议的重大事务上,应加大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政策正义理性变通执行的保护力度,让领导干部敢于作为和勇于担当;
最后,要有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综合运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工作责任要尽量细化到人,形成责任清单,采取公开晾晒责任的方式,进行整治,让“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三种典型的“为官不为”没有立足之地。
第二篇:根治为官不为花式“变种”,奖罚分明很重要
16日人民日报批“官油子”现象,加上之前8日因为不作为问题被严肃问责的天津市工信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兴被免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因“不作为”被免职的最高级别的干部,两则新闻让为官不为话题再次升温。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脱贫攻坚也到了 “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在这样一个需要大兴苦干实干之风的大环境下,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担当,成为改革的“中梗阻”、干群的“隔离墙”、发展的“拦路虎”,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舆论认为,为官不为造成的后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不亚于贪污受贿造成的损失;这一行为,比胡乱作为更具隐蔽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建立健全制度上不断压缩为官不为的生存空间,从颁布实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到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向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重拳出招,严厉问责。
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开展过多次大督查重拳治理干部不作为,相关部门也出台多项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千名干部因庸政懒政怠政和不作为被相关地方严肃问责。
随着各项纪律越来越严,不作为会丢官,乱作为会被查,贪腐风险日增,一些地方的干部为官不为出现了新的“变种”。比如,“积极怠工”。主要表现为工作一切按部就班,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该开会就开会,该下乡就下乡,但就是不为民办实事。还比如一些干部甚至转向“假作为”,站在镜头前调门喊得比谁都高,把袖子撸得很高,就是不干真活,没有真作为。
因此,面对为官不为,我们要进一步挖“病根”,除“病灶”,才能使不作为的病态得到有效根治。
首先必须建立起真正务实管用的干部激励机制,而且要公平、公正、公开地得到执行。形成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提干部、评先进、奖工资等方方面面倾向干实事的人的体制机制体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为官有为的干部受尊敬、受重用、受奖励的良好导向;
其次,确立积极履职免责和容错理念。免责内容应该聚焦在开创性的、棘手的、容易引发争议的重大事务上,应加大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政策正义理性变通执行的保护力度,让领导干部敢于作为和勇于担当;
最后,要有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综合运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工作责任要尽量细化到人,形成责任清单,采取公开晾晒责任的方式,进行整治,让“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三种典型的“为官不为”没有立足之地。
第三篇:根治“为官不为”须靠制度
根治“为官不为”须靠制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治理,明确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据悉,这是“为官不为”20年来首入政府工作报告。
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问题,在最近一年以来,连续多次进入中央的视线。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严词: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李克强也曾在一些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习近平、李克强痛批一些地方出现的“为官不为”、“庸官懒政”现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注重实效狠抓落实的决心,也预示着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为官不为”、“庸官懒政”问题的整治力度。
为官不为,指的是庸官、懒官、散漫官,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混日子、守摊子、占位子”、“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宁可不干事,确保不出事”、“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滥竽充数”的“老好官员”、“南郭先生”。随着“八项规定”、“反四风”的深入推进,为了守住自己的命门,一些官员收回了权力寻租的黑手,腐败现象减少了,但“为官不为”、“庸官懒政”现象却日益凸显。
治国安邦、取信于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官。从严治官,就要下硬茬、出实招整治“为官不为”问题,就要动真格铲除滋生“庸官懒政”的土壤,就要从制度上着手,不断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创新干部考评选拔机制。
一是必须加大机构改革力度,缩减财政供养人员。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尽管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行政审批制度、财政预算制度、干部考核考评制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政务信息制度等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尤其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门副职领导干部超配现象颇为严重。俗话说,龙多了不下雨。副职多了会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扯皮,甚至还容易产生消极腐败——一些人会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去跑官、要官、买官。因此,必须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大幅度精简副职领导干部及其富余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行政效率,才能有效遏制“为官不为”、“庸官懒政”问题,才能消除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二是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相互配套、有效运行的干部政绩考评与选拔任用机制。干部考评与选拔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能者上、庸者下”,就是要破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风气,就是要充分调动、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是要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与舞台,就是要让庸官、懒官、散漫官再无法滥竽充数。因此,必须从制度上根除不唯GDP取人、不简单以票取人、不以年龄大小取人、不任人唯亲、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以及庸官、懒官、散漫官得利、混日子。尽管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内容更加完备、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健全、措施更加有力、操作更加科学管用,对于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长远来看,再好的制度都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再好的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再好的制度都需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
三是必须严格执行干部政绩考评与选拔任用制度,必须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再好的制度若不严格执行也等于零。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遏制“为官不为”、“庸官懒政”问题,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强力推进机构改革,能否认真执行干部政绩考评与选拔任用制度。以前,我们出台的各种制度都是比较好的,但有些制度往往难于落在实处。主要原因就在于执行力度不够,许多领导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不按规矩办事。因此,必须加强对《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执行到位;必须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为官不为”等行为的查处,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庸官、懒官、散漫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