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领会**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讲课稿
崔
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我们可以用四个词来通俗地概括:
第一,重要。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民以食为天。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第二,基础。农业历来都属于基础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自古以来就有无农不稳的说法。
第三,薄弱。长期以来,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属于薄弱环节。
第四,紧迫。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三步走”的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我们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是大国。作为一个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不可能被消灭。一个正常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一定是城市和乡村两种功能的协调发挥。城市应该起到集聚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起到带动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村则是提供生态屏障,提供基本的农产品,保存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承等等这些功能。这两种功能都必须存在,你要消灭其中任何一种功能,你自己很难正常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不可能去建设一个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村,那不可能是现代化的国家,更不要说城乡农民都要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都要实现现代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我们的乡村不能让它衰败。
为什么强调振兴它,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有这么多数量的农民,城镇化进展到现在有40%的人还在农村,在农村还有5.7亿人。这是什么概念,比70年前还多一亿农村人口。我们建国时是4.8亿农村人口,现在5.7亿多。***讲过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15亿人口达到70%,农村还有4亿人口。我估计到2050年城里人口会占到总人口80%,农村会占20%,农村那时有两三亿人,那也是巨大的数量,有这么多人在那里生产生活,你怎么可以让它凋敝。只要有农村在,有农民在,我们党和政府就有责任要把农村建设好,这是***为什么强调乡村不能衰败,乡村要振兴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消灭农业、农村,农民也一直存在,因此你就要把它建设好。我觉得这种思路在别的国家也曾经历过,你看欧洲,欧洲很多国家经历过工业革命,比较早实现现代化,现在到他那去看,他们的农村衰败吗?不衰败。我估计工业化早期,在现代化过程中,欧洲那些现在已经真正建成所谓的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大量人口流失,经历过一段衰败,后来人家意识到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能被替代的功能,它只能互补不能替代,城市和乡村不能偏废而行,并及时进行了纠正。当然,新大陆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南美洲这个情况不一样,他们没有村。他们基本上只有农业和农民,没有村庄一说,跟我们的状况不一样。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它可以不要农村无所谓,但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以不要农村。所以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强国,首先一条,我们必须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能让外国人说我们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国家的历史,从我们的现状,从我们的人口分布,我们必须要振兴乡村。
(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动荡,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21元,农村为14617元,城乡收入之比2.7:1。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农村人均收入133.6元,城乡收入比为2.57:1。习总书记讲说一千道一万,核心还是农民增收,怎么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根据国家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3亿农户,其中2.1亿农业经营户,平均每户承包不到8亩耕地,每个地块不到1亩,是典型的小规模经营农业。
(三)保证国家粮食数量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吃饭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有国家都一样。对于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既是我们自己的任务,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之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农业都是基础产业。***多次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最早提出粮食安全问题,指出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当然,现在我们不这样提了。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19年中央1号文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提出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作为大豆的原产地国家,中国曾经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据统计,1994/95年度之前,中国为大豆净出口国。进入2000年以后,旺盛需求促使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飙升。1999/00年度,中国进口大豆刚突破1000万吨。到了2009/10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飙升到5034万吨,2017/18年度甚至飙升到9350万吨。短短2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完成了由大豆出口国向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角色的转变,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毫无疑问,中国已经稳坐世界大豆进口国的头把交椅。角色转变的背后,最重要的是国内居民对动物源蛋白需求增加,刺激了我国养殖行业快速增长。
(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把“三农”问题视为重大国计民生,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982年以来,党中央已经先后发了21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题部署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其中,1982—1986年连续发了5个,2004—2019年又连续发了16个,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关于“三农”的两大历史性决策:取消农业税。进入新世纪,中央政府作出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包括牧业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不仅取消了农业税收,而且实行农业反补政策,建立城乡统筹的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作出的又一个历史性决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多次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推行的基本国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报告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
2013年:“三个必须”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必须”通过论述“三农”强、美、富与国家强、美、富之间的关系,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全局性问题,这是对“三农”工作基础性地位的总体把握。
2015年:“三个不能”
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三个不能”从历史维度审视“三农”发展规律,表明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能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不能松懈;明确了我们党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宗旨使命。
2016年:“三个坚定不移”
2016年4月,***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1978年,小岗村开启我国农村改革先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现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清除发展障碍。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落后了。我们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释放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强烈信号,表明了我们党坚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20字总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7年:“七条道路”
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即: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条道路”实际上反映了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内容。
2018年:“五个振兴”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上,***再一次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的重要论述有两个核心要义,一是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五个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贯彻落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的重要指示,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到党的领导、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农民主体上。
把五个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落实到位。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凭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就能干得了的。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尤其是县委书记要作为第一责任人,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
二是把规划先行落实到位。乡村振兴必须规划先行,这是一项重要原则。当前的乡村建设,决定着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村庄风貌。今后,随着村庄发展,一些中心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口和资源集聚高地,一些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和招牌。坚持有重点有区别搞建设,避免造成混乱无序和巨大浪费。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三是把资金投入保障落实到位。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四是把督导考核落实到位。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用好督导考核这个利器,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定期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把督导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层层压实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推动县级党委、政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五是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落实到位。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农民创造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然要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贡献:确立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地位。第一次把乡村振兴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定实施的国家战略之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贡献:确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总体部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长远谋划和制度安排,明确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同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重要贡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贡献: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确立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2018年4月2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提出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就业创业”的总要求,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通过壮大产业、培育主体、搭建平台、推进融合,支持和鼓励更多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就业创业,努力形成创新促创业、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2018年4月13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提出以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为目标,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18年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水平。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决定,对原法进行了修正,落实了“长久不变”和“三权分置”政策思路,保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这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从2003年施行以来首次大修。此次修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适应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这次修正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二是耕地承包期为30年,届满后再延长30年。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因此,修正案作出规定,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30年。
三是维护进城农户和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为此,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承包期内,承包农户进城落户的,引导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也可以鼓励其流转土地经营权。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决定,对原法进行了修正,把村民委员会任期从三年延长到五年。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和结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意见》提出,一要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二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产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三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
四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
五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六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平安乡村建设。
七要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八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更多参与并从中获益。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立足当前,制定阶段性目标;也要着眼长远,明确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来看,就是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在总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在最关键的目标和问题上找突破口,致力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致力于打造强势农业、提高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这里包括三大核心的内容。
第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央提出,要不断消除制约城乡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由农村要素资源向城镇流动的单向趋势,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要素在更大时空分布及优化配置转变。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在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享受均等化服务。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多渠道、多路径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富裕。怎样提高农民收入,各地要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专业等,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务农收入。
第三,打造强势农业。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庞大,有两亿多小农户,但由于土地非常有限,所以,农业大而不强。提高农业竞争力,打造强势农业,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得到很大提升。
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
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
古往今来,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决定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振兴。农业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产业在农业、难点区域在农村、主要人群在农民。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如科技落后、财力不足、产业传统、动能乏力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匮乏,无法适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培养与供给。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统筹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才,农业人才严重匮乏,仍然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掣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高;三是专业不配套;四是分布不合理;五是流失严重;六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人才瓶颈,下大力做好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源源不断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过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各方面的振兴。
1.高度重视舆论导向引领
我国关于人才队伍的界定经历了三大类人才队伍、五大类人才队伍和六大类人才队伍三个阶段。六大类人才队伍指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努力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村乡土人才的良好氛围。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发挥好舆论引领作用,传递好爱农助农兴农的正能量。
2.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知识改变命运,能力决定未来。农民是农业农村人才的基础来源,加强农民职业素养训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群体的素质,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主体功能。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给出了明确定义。具体理解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的主要区别在于:新型农民是主动选择的“职业”,传统农民是被动烙上的“身份”。新型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
3.着力抓好专业人才建设
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4.努力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传播者、应用者。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6.改革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二)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三)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一直强调,对“三农”要多予少取放活,但实际工作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要扭转这种倾向,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主管部门调整。乡村振兴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力量合理推动。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组建农业农村部,并赋予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监督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农业投资管理等职能。农业农村部既是党的工作部门,也是政府组成部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职能整合和机构优化,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现在,各个地方正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加强机构和人员的安排,统筹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强化工作协调,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基础。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1952-1997年,这46年间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12638亿元,平均每年274.7亿元。此外,农民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方面都有着很大贡献。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
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
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完善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
(四)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本世纪初,我国刚刚实现总体小康,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党就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这在当时是符合实际的。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二三年前,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是目标,也是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具体操作的时候,很多地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自行做出选择。我们这么多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好的,有地方做事不是给老百姓谋福利而是做给上级看。于是有没有条件我就是自己这么干,我那时候下去调查的时候,到一个村里,有个大婶就跟我说,支部书记讲“新农村建设就是有钱盖房,没钱刷墙”。有钱就盖房子,没钱刷墙,你总得做,做了给谁看?给上头看。这种工作方法要摒弃。
要因地制宜,我们现在农村3万多个乡镇,60万个村民委员会,317万个自然村,你要看你的资源来办事,因为中国各地农村差距、差别太大,很难规定你可以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你要创造性贯彻中央的要求,总的要求是一样的。产业兴旺,讲的是产业要振兴,你这个地方能搞什么产业,你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大家一起研究做,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简简单单模仿别人。做什么事要有人才,要不自己培养,要不引进,或者外出的人回来。这些问题都只能从实际出发,关键是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能做得不偿失的、伤害名利的事情,更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否则,最后代价很大,成果很小,交代不过去。
农业发展到现在,正如***所讲的主要矛盾不是数量不够,而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你生产出来的东西需求不对,有需求的产不出来,或者产出来卖不出去,库存很大。还有,可以能生产出来,但成本比国际市场高,价格比国际市场贵,没有竞争力。现在要解决的是这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怎么样让我们的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生产不能自娱自乐,生产出来是为了卖,你的东西要受欢迎。从产业自身效率来讲,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竞争力,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
另外,我们讲农村产业兴旺不光是发展农业。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也要发展其他产业。一直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新产业、新业态。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治理农业生态突出问题。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方式,切实做到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同时,要对症下药、综合施治,继续加大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力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二是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系统养护修复的有效措施,包括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制度、进一步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等。要继续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农业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但要坚持不欠“新账”,还应考虑如何逐步还上“旧账”。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让保护环境不吃亏、能得到实实在在利益。四是以更大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整合资源、锁定目标、确定标准,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五)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一)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多数地区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第五方面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注意,最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句话非常重要。
根据国家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3亿农户,其中2.1亿农业经营户,平均每户承包不到8亩耕地,每个地块不到1亩,是典型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按照党中央的谋划,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说,到那时农业农村也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然而,面对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基础,我们该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有的同志说了,我们这些年不是实行农村土地流转了嘛,而且还取得了显著成效。的确,自2008年以来,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是政策鼓励。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另一方面是流转需求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村土地流转需求大幅增加。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补贴,比如无论转出户还是转入户都给予补贴。这样,就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2008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09亿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9
%。2016年达到4.7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5.1%。这是成绩,但也要看到问题。通过4.7亿亩的农村土地流转,仅形成30亩以上的大户1052.1万家,其中50亩以上的356.6万家,规模依然偏小。总之,小农户经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由此可见,在小农户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那么,如何衔接?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首先,将农户分类。按照国际通用的研究框架,我们将农户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纯农户,农业收入占比80%以上,对农业高度依赖;第二种,一兼农户,农业收入占比50-80%,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第三种,二兼农户,农业收入占比20%-50%,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并不依靠农业;第四种,非农户,农业收入占比20%以下,农业生产对他来说已高度边缘化,是休闲、体验的一种方式。
其次,分类施策。对于二兼农户和非农户,在政策设计上主要是提供土地流转、入股,甚至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机会。当然,还有一部分收入占比接近50%的二兼农户,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社会化服务。对于纯农户和一兼农户,我们要为他们打造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条件,包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产品供给等,在政策设计上主要是提供参与纵向协作的机会。
什么是纵向协作?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产地批发市场、电商市场。第二,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先联系农户,再联系市场,与市场还有一段距离。那么,这个距离由谁填补?就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实中,一般采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这种纵向型形式。第四,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很多,基本都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如植保服务、病虫害防治等。
从产品类别来看,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蔬菜、水果)生产为主的农户,倾向于采取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距离市场较近)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纵向协作形式;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户,倾向于采取加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作形式。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出现,少数以龙头企业的形式出现。换句话说,龙头企业或直接或以合作社的形式给农民提供服务,越来越多的专业性社会化服务组织也采用合作社的形式给农民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怎么实现这种衔接?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土地流转,包括出租、入股、退出,我们叫作“小农户、大经营”;更重要的是第二种,小规模+社会化服务,我们叫作“服务的规模化”,就是通过社会化服务使农业生产由小规模变为大规模。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主体,合作社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过程中也会起到核心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之后,在2017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共10章、74条、约8000字,内容精炼且全面。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的发展状况。数量上,到2018年8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2.57万家,实有入社农户11861万户,占全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48.5%,平均每个村已经拥有3家以上合作社。产业结构上,种植业合作社占48%,畜牧业合作社占28%,服务业合作社占9%,林业合作社占6%,渔业合作社占4%,其他占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调整对象。主要有三点:第一,在成员界定上规定,农民至少应占成员总数的80%;第二,在决策权界定上规定,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也就是说基本表决权至少占80%,真正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第三,在分配权界定上规定,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剩下的最多40%按照投资额来分配。现实中的合作社可能不一定完全按照上述界定,但国家财政支持的方向一定是符合上述界定的合作社。
盈余。专业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其特殊就特殊在:企业叫盈利,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叫盈余;企业盈利是分配,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是返还。
出资要求。第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以及章程规定的其他方式作价出资。目前,大部分农民还是缺少资金的,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成员出资作了特别的规定,像土地经营权、林权等都可以作价出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新增章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第五十六条规定,三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住所,由联合社全体成员制定并承认的章程,以及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这里我不细说了。
(4)从案例看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
案例一:河南荥阳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
河南郑州的荥阳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在创业之初,将目光投向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随后在河南荥阳这样一个以小麦、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平原地区,成立了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初成立时,成员只有6户,两年后的2013年,成员发展到203户。这使得李杰有了新想法。他要求每个成员都入股,最少1股(1000元),最多不超过2股,他本人也入股40万元。到2014年,合作社不再发展成员,只发展社员,就是服务对象。这就是说,社员不能入股,不能参与盈余分配,只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各项服务。此举吸引了大量农户,结果当年社员数量增加了6000户。后来,社员数量快速增长,2015年达12000户,2017年达19000户。
该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成立了多个村级生产要素车间,采用的是“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测土配肥、统一选购良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械收割、统一回收销售”的六统一模式。生产要素车间,其实就是,以500-1000亩连片土地为单位,然后由一个人,他们叫“车间主任”,对这片土地上的社员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产品,以及耕、种、植保、收全程农业机械服务。2017年,我在调研时从两位年过7旬的老人处了解到,社员只需要做田间管理如浇水这类的工作即可,其他基本上都由合作社代劳。
那么,通过合作社的全程化服务,农户收益如何?荥阳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全程化社会服务的“节本提价”明显,2017年,该合作社通过全程化服务,使农户每亩小麦节约成本111元;合作社服务农户的单产平均比传统农户高出200斤/亩,价格相比传统农户平均高出0.2元/斤,每亩446元。效果十分明显。
案例二: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
该农机合作社的特点是成员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2009年10月,克山县仁发村村支书李凤玉带领6户村民,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其中李凤玉出资550万元,其他几户分别出资50万元,合计为850万元。再加上国家补贴的1234万元,合作社的总投资额达2084万元。2010年初,合作社正式运营。当时,合作社从当地农户手中以每亩240元的价格租赁了1100亩土地种植大豆,同时利用合作社的大农机,为当地农户提供代耕服务,每亩地收取50元左右的服务费。但是,由于土地没有连片,无法发挥大农机耕作的优势,导致2010年亏损近200万元(含农机具折旧)。
就在这时候,黑龙江省农委的主要领导了解到他们的情况,让合作社的服务不要仅面对以土地入股的农户,而是要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于是,2011年,李凤玉等人开始对其他农户展开动员,结果到春天就有307户(共314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入股土地达1.5万亩,全年盈余1342.2万元。2012年,入社成员由314户发展到1222户,土地面积从1.5万亩增加到3万亩,总盈余从1342.2万元增加到2758万元。2013年,入社成员达2436户,土地面积有5万亩,总盈余5328万元。可见,成员、土地、盈余在逐年增加。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两个合作社。河南荥阳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是全程社会化服务,也就是很多地方说的“托管”。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服务内化,风险共担。
综上所述,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联结专业农户与龙头企业,也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总结推广。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就说现在天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负担,现在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天价彩礼,“一动不动”,一动就是汽车,不动就是房子,或者三斤三两,三斤三两钞票就是十万,不用称,这个不算高的。现在很多我们在找一些这样的典型,在整治天价彩礼,还是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农村的不良社会风气。不光是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的乡风文明,还得靠德治,靠自治,靠乡规民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下,农村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农村由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加快演化。一些地方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传统重义轻利的乡村道德观念侵蚀淡化,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人情社会商品化,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逐渐解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失范。一些农民社会责任、公德意识淡化,与家人感情日益淡漠,家庭观念不断淡化,导致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陈规陋习盛行。一些地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和过度消费盛行。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缺乏一套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特征、符合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办法和载体,隔靴搔痒、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突出。
乡村是否振兴,要看农民的精气神旺不旺,看乡风好不好,看人心齐不齐。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提升展示和宣传。
(三)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这个问题要及早谋划、早作打算。
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弱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作用,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派出第一书记,并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拓展。加大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力度。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推动全国村“两委”换届与县乡换届同步进行。村民委员会要履行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在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项上的监督作用。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在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农民、树立新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第二,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搞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从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出发,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进农村产权明晰化、农村要素市场化、农业支持高效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化程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有一条是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底线必须坚守,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第四,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科学评估财政收支状况、集体经济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筹资渠道、负债水平,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做表面文章。截至2016年底,在23027万农户中,10995万户的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47.7%;9572万户的饮用水为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41.6%;2011万户的饮用水为不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8.7%。
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8339万户,占36.2%;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的721万户,占3.1%;使用卫生旱厕的2859万户,占12.4%;使用普通旱厕的10639万户,占46.2%;无厕所的469万户,占2.0%。
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大都从“村容整洁”着手,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今明两年要解决好饮水困难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一些地方还为了村容村貌的整洁、美观,委托建筑设计机构设计统一的农房样式供村民选择。这些由城市建筑设计机构设计的农房一般带有欧式风格,并且强行推广,农民建房必须从中选择,这就造成一些农村建筑欧化现象泛滥,民族风格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实际上不伦不类。
一些地方在小村并大村过程中强行让村民上楼,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生活成本,极端地区并村后最远的土地距离村庄远达10公里,这又增加了劳动成本。
第二,引进资本下乡,大量流转土地。这样会带来很多隐患,因为资本下乡必然对土地非农化有所要求,此外,一般种养项目盈利水平很低,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超过农民自己种植的收益。于是,企业就搞农产品加工业或者综合体(联合体),比如旅游、康养、房地产(小产权房或利用农业工具房用地)等。
第三,农业旅游化。搞田园综合体,在一个较大的区域或者流域,依据当地资源的独特优势而建立起来的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初加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多主体组织系统。田园综合体所开发利用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资源,还包括山岭、河流、湖泊,甚至寺庙、牌匾、名人故居、农民住宅和地方美食、习俗、戏曲等。
此外,各地基本都是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农民仅仅是土地的提供者。而且,由于各地在建设田园综合体时主要侧重于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房地产,农业反而成为附属产业。
第四,农业公园。在一定区域内,以农业及其设施景观为主,辅之以其他自然、人文景观,集旅游、休闲、采摘、教育、科普等功能为一体,是综合性很强的特殊公园类型。
农业公园的本质是把农业资源用于旅游和休闲,即使从全世界情况看,农业公园也主要是展示本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特色,其产品生产功能并不突出,2018年以来,很多地方把农业公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从而掀起了一股农业公园建设热潮,其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削弱农业基础地位。
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通过农业“三产化”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同时,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是人口大国,“大国小农”的国情要求一定要从农产品供求的大局出发,掌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节奏,尤其要严防农业过分“三产化”。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在我国“三农”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感悟***的深厚“三农”情怀,准确领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