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 这份“体检报告”盘点执行情况(样例5)

时间:2019-11-04 16: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 这份“体检报告”盘点执行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 这份“体检报告”盘点执行情况》。

第一篇: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 这份“体检报告”盘点执行情况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总体上讲,高等教育法基本得到有效实施,大多数法律条款得到落实,实现了立法目的。但还存在一些实施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的问题。

高等教育法实施20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于今年6月至9月开展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这也是该法颁布以来首次开展执法检查。

10月2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xxx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总体上讲,高等教育法基本得到有效实施,大多数法律条款得到落实,实现了立法目的。”xxx在报告中表示,检查组同时发现,高等教育法还存在一些实施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的问题。

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2663所,是1998年的2.6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是1998年的4.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是1998年的4.9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为全面了解法律贯彻实施情况,本次执法检查采取全面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在实地检查4省(区)的同时,还委托10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自查,请教育部组织31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自查,全部提交自查报告,实现了“双自查、全覆盖”。

报告总结,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法律实施以来,全国新设本专科学校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东中西部高校数量和常住人口比例已经基本持平。新设院校向非省会城市布点,绝大多数地级市设有普通高校。

数据显示,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占全国总项数的82.6%,产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占全国的80%,在凝聚态物理、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63%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9%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73%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高校科研创新存在短板

xxx同时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高校科研创新存在短板。

法律第25条、第31条、第35条规定,高等学校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检查发现,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还不够,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重大问题研究上有“高原”、缺“高峰”,高质量标志性成果产出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各方动力不足,供求关系脱节,重产出轻转化的问题仍然突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对奖励措施和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普遍存在顾虑。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科布局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不够,高校科研力量缺乏有组织的协同攻关,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xxx说,评估报告指出,科技创新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科研经费等资源配置的激烈竞争性容易使科研工作者屈从“项目导向”,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机制。

服务支撑能力还不够强

检查发现,一些高校办学定位不科学,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不合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

报告提到,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需求的高质量成果不多,能有效转化的更少。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隐忧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全科医生、幼儿教师、家庭护理等民生急需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一些高校的办学思路还没有真正转到服务国家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对社会需求把握不精准,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还未完全建立。”xxx说。

检查同时发现,高校同质化现象依然突出,一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雷同、重复,跟风设置门槛低、投入少的热门专业。中西部地区国家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数量较少,“双一流”建设滞后,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民族地区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报告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有认识偏差、利益导向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缺乏分类评价引导有关。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xxx在报告中建议,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报告认为,应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和办法,建立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人事管理、质量评估、监测评价等制度,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格局。同时,面向未来,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性和引领性学科专业,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紧缺人才培养。树立高校科研战略思维,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注重颠覆性技术引领,改革高校科研评价激励制度,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报告同时提到,要深化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试行高校分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改革教师考核评聘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顽瘴痼疾,引导教师潜心教书、安心育人。

xxx同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法律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与实际不相适应,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适时修改高等教育法.

第二篇: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今年9月至11月对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张德江委员长对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专门做出批示,指出“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检验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效果,关键看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根据法律要求和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次执法检查确立了四个重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管理及使用情况;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赴浙江、江西、四川、陕西,就开展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进行工作调研。9月,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关于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情况的汇报,国家民委、公安部、中编办作了书面汇报。随后,由严隽琪、艾力更?依明巴海、陈竺副委员长和我带队,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任组长,分别到山西、吉林、河南、广东、重庆、云南、青海、新疆8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检查。各检查组听取了省、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召开24次校长、教师座谈会,实地考察63所不同类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时委托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现在,我代表检查组,将这次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级政府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新进展和新成效

义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义务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起“国务院领导,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切实加大投入,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2011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1.8%。从整体上看,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得到了较好落实,义务教育迈入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两基攻坚” 到“质量提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一)经费保障政策成效显著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2006年到2011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3305亿元增长到9739亿元,年均增长24.1%;中央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187.7亿元增长到1140.5亿元,年均增长43.5%;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公用经费分别从271元、378元增长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长38.2%、40.1%。“十一五”期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义务教育约占53%,居于各级各类教育的首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效实施。2006年到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投入资金约6000亿元,为免除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学校危房改造,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如国家规定对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小学、初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250元、1500元。2011年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13万多所农村学校,惠及3000多万农村学生。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迈上新台阶。2009年到2012年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中央安排专项资金3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500多亿元,对近14.1万所中小学校、3.5亿平方米校舍实施加固改造。2010年,启动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有效改善了教学设备和生活服务设施。在中西部农村的许多地区,“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得到群众的公认。

(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

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北京、山西、辽宁、上海、山东、云南、青海、海南等省市率先实行城市、县镇、农村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安徽、湖南、重庆等地根据生源及当年在校生数,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河北、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对挤占、挪用和截留教职工编制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江西、广东等省建立了中小学编制报告制度。

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提高。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覆盖约1051万在职教职工。抽样调查显示,绩效工资实施后,城镇、农村教师工资分别增长19%、34%。2013年起,中央财政对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的地方给予奖补,目前已有200多个县得到了中央奖补资金支持。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已建成20余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重点改善特岗、支教、交流教师和离家较远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的生活条件。

教师补充、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2006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计划共招聘36.1万名特岗教师,留任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7%以上,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批紧缺学科教师。2007年以来,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7万多名免费师范生,近三年的毕业生90%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任教。全国先后有22个省(市、区)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积极探索补充农村教师的新途径,定向招生、定向就业,重点为农村小学、教学点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本地教师。2010年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已培训中小学教师493万人,其中农村教师473万人。

(三)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开局良好。河北、福建、湖北、贵州、海南等省在与教育部签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基础上,又与辖区内市、县政府签署责任书,建立起各级政府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各地以标准化的教学设施、健康安全的生活条件、科学有序的管理制度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已全面开展。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持续扩大。各地通过学区管理、集团办学、对口帮扶,一些地区因地制宜将更多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等措施,缓解初中择校问题。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正在形成。

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明显改善。落实“以输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平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已超过80%。各地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社会关爱服务机制,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中央支持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182所,加大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保障力度。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境地区的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云南省大力兴建民族学校、边境沿线学校,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

(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是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改进。从品德、学业、身心、兴趣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改变长期以考分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导向。各地认真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造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良好环境。二是德育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我的中国梦”、“书香校园”等主题教育,将德育工作融入义务教育的各个环节。三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地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凝练出一批有特色的教育方法。一些学校各具特点的教学研讨、高效课堂以及经典诵读、阳光体育等活动,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贯彻义务教育法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了义务教育投入,但基层仍反映经费不足、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在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资金缺口很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包括用地、校舍、器材等硬件和师资、管理、教育教学等软件。由于我国中小学校规模庞大、基础薄弱,一些建设时间较早、不符合现行标准的校舍仍在使用,保障校舍安全工作任务繁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检查组在地方了解到,在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时,一些地方政府以借贷方式筹集资金,在完成“普九”化债任务后又出现新的负债。从目前情况看,要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还需要更大的投入,地方财政压力很大。二是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偏低。虽然国家每年都在调整标准,2013年中西部地区已达到小学生均560元/年,初中生均760元/年,但由于物价上涨、办学标准提高、支出范围扩大等原因,学校仍反映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办学需求。地方政府反映,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运行成本高,公用经费入不敷出。三是一些寄宿制学校宿舍不足,食堂、厕所、饮用水等设施达不到标准。审计署2012年审计的27个省1185个县的12533所寄宿制学校中,有13%的学校存在“大通铺”或两人一床现象。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待遇不高、结构性短缺、队伍不稳等问题。一是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在生源分散的山区、边远地区学校,如果按照生师比核定教职工数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在管理上,一些地方未能根据城乡学生变化数量及时调整编制。二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多年未补充年轻的新教师,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三是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一些地方虽然发放了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但数额偏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培训机会少,发展缺乏后劲。在一些寄宿制学校,教师白天上课“当老师”,早晚值班“做父母”,长年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一些边远、艰苦地区经常完不成教师招聘计划。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普遍,偏远山区学校面临着“后继无师”的困境。四是一些地区还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目前,全国有20多万名代课教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工资收入水平低于在编教师,有的甚至不足在编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一半。

(三)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仍不均衡

总体来看,教育均衡的现实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存在着强烈反差,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能有效解决。从城乡看,农村教育仍是短板。在生均经费方面,城乡还有相当差距。2011年,普通小学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比城市(含县城)少近700元;农村普通初中比城市(含县城)少近900元。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差距带来教育投入的差距。2011年,普通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最高省份超出最低省份9倍左右。从学校看,不同学校间水平相差较大。社会公认的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仍然存在,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显著。在一些大中城市,存在着招生不规范、择校热等问题,造成“不均衡——择校——更严重的不均衡——更强烈的择校”的恶性循环,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从群体看,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还不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还没有全部纳入输入地的财政保障和教育发展规划,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安全、学习、情感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特殊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于普通儿童,辍学率高于普通儿童。

近十年来,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撤乡并镇等因素影响,很多农村学生进城读书。2012年到城区小学就读的农村学生达到1035万人,比上年增长11%。生源流动使城区出现校舍不足、师资紧张、大班额等问题。2012年,全国22%的城区小学,21%的镇区小学班额在56人以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在座谈中,家长对大班额意见很大。

(四)实施素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各级政府虽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但受到中高考升学压力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知识不重能力、重智育不重体育、重课堂不重课外”的现象。由于场地、设备缺乏和师资短缺等原因,一些学校难以开齐开足课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如不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五)控辍保学任务依然艰巨

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有的地区超过10%。初三学生流失严重,初中生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极少数是因贫辍学;多数是学生随家长工作地区变化而流动,未能及时转学;一些地区在学校布局调整后,低年级学生因上学路途远而辍学;再就是一些学生家长认为继续让子女读书升学不如早务工赚钱;一些学校教学水平低,学生因厌学而辍学。还有一种“隐性辍学”,学生经常旷课,虽有学籍却不在学校上学,仅仅是在时间上度过了九年。此外,有的地区普九质量不高,学生达不到初中毕业应有的学业标准,应当引起重视。检查中了解到,有的县六年级学生的学业考核及格人数不足一半,九年级学生及格人数不到五分之一。

三、对下一步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建议

在已实现全面“普九”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始终应当把贯彻义务教育法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应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回应群众对公平且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的更高期盼,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针对这次执法检查存在的问题,检查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意识

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要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活动,为贯彻法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要强调保证学生就近免试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职责。督促地方政府要依法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这是保证义务教育法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国务院教育督导机构应就一些大中城市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问题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督促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限期整改措施。二要强调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家长的法定义务。接受义务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对家长来说,不仅仅是把孩子送进学校,并保证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还有言传身教、生活照顾、亲情关怀和安全保护的责任。对没有尽到责任的家长,要督促改正。三要强调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学校要加强管理,改进教育,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想方设法帮其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社会组织也应当为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二)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当前,尽管财政支出面临的压力很大,但各级政府仍应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健全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一是要保证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按照“保基本、补短板”的要求,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可能、物价变化、办学实际需求等多种因素,建立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促进中小学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要督促各地统筹研究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支持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转。三是适时调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在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逐步由过去重视硬件建设转移到重视软实力建设,加大对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四是切实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地方合理安排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预算编制到决算全过程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及监督机制。

(三)扎实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资格、待遇、培训等作出专门规定。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为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二是尽快出台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切实保证农村学校需求。对寄宿制中小学、民族地区双语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加快补足配齐农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逐步提高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助津贴标准。建议国务院研究一师一校教学点教师的待遇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继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四是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着重加强农村紧缺薄弱学科课程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并重视提高双语教材的编写水平及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并推行“代偿制”模式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五是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使校长教师能够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从而达到解决择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

(四)结合城镇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在研究分析学龄人口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区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是完善办学标准。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研究确定学校规模,指导地方制定适合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办学标准。坚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防止建设超标准豪华学校。二是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严格执行撤并程序,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要督促地方政府关注城区学校建设,依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根据学龄人口的增加,建设新校,扩建老校,切实化解大班额等问题。三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尽快建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准确掌握学生流动的真实情况,为学生入学、转学提供便利,为科学配置资源提供数据支撑。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镇户籍的适龄少年儿童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尽快启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四是下决心治理大中城市择校、乱收费现象。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锐意改革、迎难而上的精神,把治理择校、乱收费作为教育部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让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

(五)建立健全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工作机制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要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使儿童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学校要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把体育课真正还给孩子。

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也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已经实现全面“普九”这一世纪工程,成就举世瞩目,但必须认识到,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难度更大,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积极进取,扎实工作,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亿万儿童少年的人生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审议。

第三篇:《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市政府落实市人大常委会

组成人员对《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去年召开的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将审议意见转至市政府办公室办理。按照《监督法》的要求,教科文卫工委于11月8日、11日,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就市政府整改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在常委会韩晓方副主任的带领下,代表们赴遂川县、万安县、泰和县和吉州区进行调研,听取了遂川、万安、泰和、吉州四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整改情况汇报,并实地察看了一批职业学校。通过实地察看和座谈,代表们对市政府的整改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同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工作的成效

虽然我市的职业教育还面临着一些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通过近一年来的整改,职业教育工作有了新变化、出现了新亮点、涌现了一些新典型。

(一)宣传力度在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有优化。市政府在制订《吉安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过程中,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和重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各地、各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对《职业教育法》进行全-1-

方位、立体式学习宣传,着力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媒体宣传。市教育局在中国吉安网开设职教频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井冈山报开设职业教育宣传专栏,集中宣传我市中职学校多年来的办学成果、成才典型、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遂川、万安、泰和县充分发挥县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推广职业教育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广泛介绍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广阔空间。二是活动宣传。市教育局将每年4月份定为“职业教育宣传月”,将每年的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节扩展为全市职业教育节,进一步丰富了活动内容,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影响。万安县借助县广场文化活动月及全县有影响的教科研活动、校庆等,宣传职业教育。三是会议宣传。万安、泰和县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宣传《职业教育法》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引导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二)政府投入在增加,职业教育保障水平有提高。一是落实政策。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市政府在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从2011年开始,市、县两级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同时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2.5%提取。二是财政投入增加。2011年,市本级职教专项资金从去年的5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各县(市、区)每年也相应安排了不少于30万元的专项资金;万安县去年安排了20万元用于县职业中专征地,财政每年还下拨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县职校聘请校外专业技术教师,下拨2万元用于县职校教师节走访慰问;吉州区今年安排外聘教师专项经费20万元,落实了中职助学金政策,配套补助中职和技工学生金额95万元,还为488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办理免费入学。三是积极向上争资。2010年,市有关部门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项目6个,项目资金计800万元。同时,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吉安凯诺商贸经济管理学校自筹资金600万元,在吉州区工业园兴建了标准教室和实训车间。

(三)办学模式在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有好转。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我市职业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模式。2011年,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与园区企业双向对接合作的实施意见》。据市教育局统计,目前,全市有28所职业学校与市内外106家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和校企合作办学。如华忆电子工业中专与井开区7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对接,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遂川职中走“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绕需求转”的路子,提出了“把企业引进学校来、把专业办到企业去”的办学新思路,近年来,相继引进深圳天煜创信公司来校联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引进福建固安特五金有限公司来校联办计算机应用专业,与广东海丰鞋业联办,将皮革工艺专业办到企业去。目前,遂川职中正在申报省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四)办学资源在整合,职业教育发展后劲有增强。市政府对全市各类公、民办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和发展重点进行统筹规划和整合,在市城南新区规划了1000亩的职业教育园,实施吉安师范学校、吉安市技工学校、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等3所市属中职学校“退城进园”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建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2010年市教育局出台了《吉安市职业学校检

查办法》,随后对全市59所职校进行了年检,对达不到办学要求的井冈山诚成计算机学校、峡江县富康职业技术学校等9所职校撤销了其办学资格,收回办学许可证和销毁印章。各县(市、区)也对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同时,为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需要,各县(市、区)加大了对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吉州区对辖区内的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采取弹性编制、定编不定人的办法,保证学校专业教师聘任。万安县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入手,通过选招在职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形式选聘职校教师,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整改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代表们也感到我市的职业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仍然不浓,重普教、轻职教的问题仍然突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专业师资奇缺;生源少,规模小的职校偏多,等等。

三、下一步整改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吉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下阶段,各级政府要应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壮大。为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普通教育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及时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加快实施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意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市级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转变家长和学生“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文化知识,轻技能培训”等就学就业观念,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共为,为实施职业教育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采取向上争、政府投、民间筹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我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的标准,安排足额的教育附加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专款专用,并逐年增加。二是要积极向上争资。精心包装一批职业教育项目,积极争取省里及国家对职业教育方面的专项资金。三是要引进民间资金。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办职业教育,并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扶持职业教育发展。

(三)进一步加速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打造品牌。各级政府要以打造我市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将我市职业教育不断做大做强。一是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对不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采取合、并、改等形式进行重组,集中打造一批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各地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并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专业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以满足企业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采取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办学、定单式办学、工学结合等形式,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四)进一步加快师资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一是要积极引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及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下企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三是要加强教师管理。制定完善公办职业中学教师的管理办法,给学校在岗位设置、特聘岗位待遇等方面一定的自主权;给民办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业务培训、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职校平等的待遇。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四篇:国家电监会关于开展电力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情况检查执行报告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执行情况监管报告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是电力工程建设标准中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规定的汇总,其内容还同时考虑了保护资源、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政策要求。电力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有效贯彻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各电力市场主体利益,有利于促进电力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电力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电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贯彻落实《电力监管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强制性条文》,强化电力建设贯彻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技术标准力度,确保电力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建设部于2006年3月至11月间在电力行业开展了《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监管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6年3月,电监会、建设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电力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情况检查的通知》(办输电〔2006〕8号),对检查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

(一)自查阶段情况

按照电监会和建设部对《强制性条文》自查阶段工作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三峡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神华集团公司、电力顾问集团公司、水电顾问集团公司、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及有关地方大型电力开发公司开展了自查工作。28个单位完成了对304个在建电力工程项目《强制性条文》实施情况的自查,并报送了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反映出两种情况:一是《强制性条文》以及有关法规在各企业和工程中的总体执行情况是好的,各企业认为所负责的电力工程相关检查项目均符合《强制性条文》的要求;二是有关企业,特别是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三峡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神华集团公司、电力顾问集团公司、水电顾问集团公司、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中央直属企业对自查工作十分重视,报送材料较为正式、规范。

(二)抽查阶段情况

在分析研究企业上报自查报告的基础上,经过电监会、建设部的周密组织、遴选,并在中电联、有关电力勘测设计、施工单位的大力配合下,由电力监管机构、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中电联以及各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的六个检查小组前往全国六个区域对15个在建工程进行了实地抽查。所抽查的15个工程是从在建电力工程项目中选取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工程,包括了火力发电工程、水力发电工程和输变电工程。工程项目的确定考虑了地区分布、项目类型、所属公司以及工程规模等因素,做到各大区、各大电网公司、各大发电公司、各机组类型和各工程规模都有一定的涵盖,具体项目有淮南煤电基地田集电厂、浙江玉环电厂、福州江阴电厂、国电山东费县电厂一期、华电国际潍坊电厂二期、黄河公伯峡水电站、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河南国网宝泉抽水蓄能电站、湖北水布垭电站、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500kV广东嘉应输变电工程、贵广二回直流兴仁换流站、500kV广西邕州送变电工程、500kV辽宁渤海一次变工程、500kV黑龙江冯大哈线路工程(见附件)。

实地抽查过程中,检查组通过听取工程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工作汇报、查阅工程建设文件、查看工程建设现场和现场考问、座谈等方式,重点对企业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三个条例”)、《强制性条文》和开展自查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各方执行《强制性条文》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上报材料,进行了认真核查。对各工程存在的问题,各个检查组提出了整改意见,还对《强制性条文》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行了总结,与工程建设各方作了交流。检查工作得到相关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紧密配合,达到了宣贯条文、沟通情况、查摆问题、总结经验、促进工程建设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监管评价

综合自查阶段材料和实地抽查情况看,有关单位基本按照“三个条例”和《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强化了内部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多数工程的参建单位对执行《强制性条文》的有关工作比较重视,按要求开展了有关自查工作,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在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注意把关,没有发现严重违反《强制性条文》的现象,《强制性条文》的实施情况基本符合要求。

(一)对执行《强制性条文》的意义有一定认识

从检查情况看,电力工程建设各方基本能认识到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是应强制执行的技术规范,是从源头上、技术上保证电力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关键所在,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把《强制性条文》落实到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等实际工作中。

(二)开展了宣贯培训工作

工程建设各方对执行《强制性条文》的有关工作比较重视,普遍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大部分单位对“三个条例”等文件进行了转发,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广泛宣传,通过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宣传栏、施工现场等多种渠道宣传《强制性条文》;三是部分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考试,并有记录;四是有的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协议书,明确了安全目标、安全考核指标和安全奖罚办法。

(三)结合工程实际,加强管理,《强制性条文》基本得到贯彻执行

工程建设业主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责任人,对执行《强制性条文》较为重视,大部分建设业主单位重点关注制度建设,从源头把好关。一方面督促建设各方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另一方面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制定了相关文件,包括招标管理办法、工作程序、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办法等一整套涉及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监督、保证措施。工程建设单位制定的相关工程管理体系和规章管理制度是《强制性条文》得到贯彻落实、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关键。

工程建设,设计先行。从各工程检查情况来看,各设计单位开展了对《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掌握,在火电工程、水电工程和输变电工程设计中基本执行《强制性条文》;对一些重大专项课题进行了论证;按照工程设计阶段的划分,完成相关阶段的设计深度;工程设计通过了相关部门的设计审查;重大设计变更履行了相关手续。

坚持安全文明施工。各施工单位健全安全文明施工规定;多数施工现场道路畅通整洁,物料堆放有序,主要施工区域安全装置设施完备,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物料加工区划分清晰,管理有序;强调作业人员规范作业,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定了多项应急预案并有演练记录。安全管理基本可控在控,文明施工环境较好。

监理单位能够在建设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实施“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履行工程现场贯彻《强制性条文》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职责;制定多项工程管理制度,以保证《强制性条文》的实施。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5个工程的检查暴露了一些问题,对照国务院关于工程建设的“三个条例”和《强制性条文》的具体要求,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单位对“三个条例”和《强制性条文》的宣贯力度和培训落实程度不一。有的单位没有对2006年版的《强制性条文》按规定时间进行学习和贯彻。有的虽然按照规定进行了文件转发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落实措施要求,但有一些单位在落实执行方面的相关要求不够具体和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不少单位培训效果还不太明显;有的单位虽有培训考试,但考试流于形式,有关技术人员对《强制性条文》的理解还不到位。

二是现场施工和作业还有较多不规范的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在一些火电和水电施工现场有习惯性违章现象,个别施工人员不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高处作业脚手板不符合安全规定;水布垭工程现场安全指示、挡护设施不够完善,钢管焊接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渤海变电缆沟施工时挖断道路,没有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邕州送变电工程现场有个别试验桩基坑未采取防护措施,也未设置安全警告标志牌;拉西瓦电站大坝施工现场,已在混凝土浇注工作过程中使用的三台辐射式缆机,尚未获得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机构的使用许可;潍坊电厂二期工程已移交生产的机组,现场各类设备的挂牌还不够完善和规范,个别工艺管道的介质流向、色环,主要通道的安全警示等标识工作还没完成;玉环电厂工地就地控制箱(柜)、按钮电缆保护管、小电机等接地存在不规范之处。另外,还存在一些施工单位无证施工和一些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作业以及一些施工用特殊设备工器具没有贴检验合格证、标注有效期等问题。

三是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施工档案、监理记录)的编制过程,特别是施工档案、监理记录,普遍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如有的施工联系单提出要求设计修改之处,但设计方面无明确书面答复意见,未形成闭环管理;有的施工交底会议纪要,对《强制性条文》没有明确具体的交底,相关单位签字不齐全、不规范;一些监理记录中,施工方质检员、监理方签字均为机打签字,不是手工亲笔签字,同时还有填写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有的检测报告中检测人员及编、审、批人员采用机器打字签名,不符合要求;一些质量检验评审表中,班组、施工队、项目部签字为同一天,不符合实际。

四是存在对《强制性条文》的一些具体条款理解不深、监理执行不力的情况。有个别工程汽轮机主油箱事故排油阀没有按照有关规程规范要求作任何标识设计;一些大型施工作业(如构架吊装)仅有作业指导书,未按强制性条文要求编制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在个别危险性较大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中未见施工单位组织的专家审查意见;在一些中间土建验收和移交安装工序中,监理未能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监督管理不到位。

五是工程招投标工作中并非完全依法、依规进行,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如有的工程设计和监理均未公开招标;有的工程是设计施工联合体投标,但没有共同投标协议;有的工程施工单位将施工项目变相分包等。

四、整改措施

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并注意举一反三;要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执行“三个条例”和《强制性条文》的力度,深化开展整改工作,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一)进一步增强对《强制性条文》的认识,提高贯彻实施强制性条文的自觉性

《强制性条文》是直接涉及到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的必须执行的技术条款,绝大多数工程的各级负责人对做好安全工作的意义认识深刻,要求较高,但在工程检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对于《强制性条文》的内容和意义认识不一的现象。有的企业负责人对《强制性条文》的认识等同于安全措施和安全制度,不能深刻认识其中的不同,从而不能全面深刻理解《强制性条文》,甚至有的安全生产直接负责人不知道《强制性条文》这个概念。因此,有关各方应采取措施,加强对《强制性条文》及相关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2006年版《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执行力度,强化《强制性条文》的严肃性,进一步增强有关人员对《强制性条文》的认识,提高贯彻实施《强制性条文》的自觉性。

(二)建立执行《强制性条文》的长效机制,保障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

各有关单位对检查出的问题应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执行强制性条文的长效机制,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实现“自查、整改、提高”的良性循环。

有关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坚持合理工期,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高度重视施工管理,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合理调配人员、机械,加大设备保养力度;加强现场施工总平面管理及物料堆放定置化管理,努力创造安全文明施工生产的良好环境;加强施工安全措施交底和危险点预控工作,落实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做好交叉作业防护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应急体系,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完善突发事件报告及处理机制,并认真组织培训和演练。

监理在《强制性条文》贯彻落实中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要,应充分发挥监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分部工程,要按照程序做好专项安全方案,严格落实监理责任制,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

(三)加强预防预控管理,严防“习惯性违章”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工程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习惯性违章。如警示标志不足、未戴安全帽以及安全保护措施不足等现象。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警示教育和监督管理,克服麻痹思想,将安全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四)重视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检查中发现,技术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较多,一方面是工程建设任务较紧,技术人员将一些步骤进行了简化;另一方面是对技术档案工作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只关注技术内容,忽略其他要求,随意填写。各单位要加强对技术档案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要求,克服目前技术档案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随意性现象。

五、监管建议

(一)加快电力主辅分离改革,促进电力建设市场的跨行业、跨区域竞争

电力工程建设的特点是技术上工艺系统复杂、专业性很强,工程投资比较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由于历史原因和电力系统本身的特点,非电力系统的或是非本区域的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很难参与本区域的电力建设市场竞争。检查发现有些工程采用就近招标确定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设计、施工和监理几乎同属一个上级单位,这样就容易造成一家亲、好办事、易妥协的现象,不能形成真正的监督制约机制,难免会给工程建设留下安全和质量隐患。应当继续加快主辅分离改革工作,以进一步促进电力建设市场的跨行业、跨区域竞争。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安全和稳定的关系,解决电力工程建设“赶工期”问题

2000年以来,我国电力负荷增长迅速,电力基建的速度不能完全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往往是项目核准后,工程建设就会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状况,再加上电源项目和配套送出工程核准不同步,建设业主单位更是要求施工单位赶工期、提前竣工,这样就给工程建设执行“三个条例”和《强制性条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给工程安全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容易发生事故。为此,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应当充分认识目前电力建设的安全形势,开展扎实而高效的工作,要处理好工程建设、企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电力的关系,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行为

电力建设项目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电网项目和大部分电源建设项目都是使用国有资金投资,且投资数额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2000年国家计委令第3号)、《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令第2号)等有关规定,电力建设项目勘测设计、施工和监理均应实施公开招标。但检查发现不少工程在设计、施工和监理招标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不利于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项目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提高。电力建设应遵循“质量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有关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规范工程招投标行为,自觉维护电力建设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附件:抽查工程一览表

附件:抽查工程一览表

下载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 这份“体检报告”盘点执行情况(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 这份“体检报告”盘点执行情况(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