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全面提升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要求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8%。
体系建设方面。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形成管理高效、高度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网络布局方面。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一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的目标。
资源配置方面。用于日常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达到每3万人口配置1辆,常备不少于100辆负压救护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1名,具备为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的能力。
二、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将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实行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一是将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999中心)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纳入120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系统(以下简称120系统)。在999中心救护车上加装120系统车载信息终端,车身喷涂“XX急救”统一标识。999中心提供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所涉及资金问题,在开展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解决。“999”号码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999中心逐步侧重开展非急救转运服务和航空医疗救援任务。2021年后,本市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主要由120系统承担,999中心可作为突发事件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的补充力量。二是完善120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提升呼叫、服务过程中的地理定位精度以及救护车行车路线精准化水平;加强与110、122、119指挥调度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研发应用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手机客户端,方便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呼叫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通信管理局参与)
(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规划
一是明确规划、建设、运行责任主体。按照“市级统一规划、属地政府主建”的原则,实施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规划和站点建设。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统一规划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各区政府负责按规划落实本辖区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急救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运行维护。XX区、XX区、XX区和XX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由XX急救中心负责提供;其他区由辖区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医疗机构负责提供,并接受全市统一指挥调度。二是编制院前医疗急救专项规划。构建覆盖城乡、集约高效、公平可及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保障急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依托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消防站或其他机构建设急救站点,到2022年,全市急救站点达到465个,其中2021年底前至少完成总任务量的70%。各区按照规划和相关建设标准,确保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1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并配备必要的车辆和设备。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对急救站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即纳入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投入运行。(市卫生健康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各区政府牵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红十字会参与)
(三)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
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经费纳入市、区两级年度财政预算。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绩效成本预算管理改革,健全对各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和管理规范,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财政保障范围和标准,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以奖代补”的补偿机制。(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红十字会、各区政府参与)
(四)加强急救人员队伍建设
从优化管理、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和落实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解决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特别是医师短缺问题。一是多途径补充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的人员,如医师和调度员等,优先使用编制保障;对其他人员主要通过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充。支持和引导二、三级医疗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到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参与工作,相关临床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服务半年。建立市属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鼓励相关医学院校设置本、专科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以需定教,拓宽急救人才培养渠道。二是拓展专业人员职业发展路径。优化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职称结构,适度提高高级职称占比。建立符合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特点的人员席位序列,明确专职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生、护士和调度员实行席位制管理,与绩效工资挂钩。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职称前,须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必要能力训练。为45岁以后不能或不愿继续从事院前医疗急救一线工作的人员畅通工作选择路径,优先在医疗卫生系统推荐就业。三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综合考虑工作强度、服务质量、运行效率、满意度等,设立绩效评价指标,薪酬分配向一线人员倾斜,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绩效工资增长机制,实施绩效管理改革。(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政府牵头,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红十字会参与)
(五)持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一是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监督机制。市、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监管,不断优化服务标准和规范,强化质量控制和督促检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考核。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定期收集媒体和服务对象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二是加强院前院内急救衔接。严格落实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工作规范,推进实施分级分类救护工作,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根据呼救需求初步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并分类调派相应资源,救护车组根据现场判断采取相应救治措施,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资源使用效率。建立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救护车及医院信息共享,使医院第一时间了解患者信息,及时做好接诊准备。三是拓展急救费用支付方式。积极推进多种支付方式,探索建立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收费、线上收费和事后付费等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各区政府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医保局、市红十字会参与)
(六)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
一是持续提升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将急救知识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网课程和学习强国APPXX学习的平台学习内容。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等方式,普及公众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每年培训不少于20万人次。二是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推动本市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主动配置急救设施设备。(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教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应急局、市广电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科协、团市委、市妇联、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各区政府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本市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市卫生健康委具体牵头负责,各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参与,统筹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各区政府、市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相关配套方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二)加强部门联动
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协调,对人事薪酬、资金保障、绩效管理、宣传培训等重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按照要求全力推进任务落实。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群众意见建议,聚焦重点问题,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宣传动员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以多种形式宣传推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全社会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的良好局面,加快建成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第二篇: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全国院前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
第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
第七条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第九条急救中心(站)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
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 第十条急救中心(站)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
救护车应当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应当符合国家、行
第十二条急救中心(站)、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以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着装应当统一
第十三条 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20
急救中心(站)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
第十四条急救中心(站)通讯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演练,推广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院前医疗急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第三章
第十七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
第十八条急救中心(站)应当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
第十九条 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
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应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配备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120
第二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从急救网络医院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得因指挥调
第二十三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第二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做好“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等记录及保管工作,并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相关规定,做好现场抢救、监护运送、第二十五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费
第二十六条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现场救援和
第二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向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的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现本辖区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未经批准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称或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
第三十三条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
第三十四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理等。
第五章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三十六条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
(一)未经批准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或者其他带有院前医疗急救呼
(二)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三)急救中心(站)因指挥调度或者费用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
第六章 附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救护员,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所定义,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施行现场初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所称救护车,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特
第四十条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简报
灵武市人民医院简报
(2014 第5期)
灵武市人民医院 2014年11月18日
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
为进一步规范灵武辖区医疗机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高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反应迅速,处理及时。我院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加入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建立了灵武市急救分站,“120”院前急救归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为了提高急救分站的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能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11月17日下午2:00分,我院特邀请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殷刚,指挥调度科科长杨蕴青、车辆管理科科长王晓东三人,在四楼多功能厅进行《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医院应急领导
小组成员及急救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包括院内急救,院前急救,120急救车司机全部参加了此次培训。会上,院长胡学清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120急救热线是医院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规范运行,生命大于一切,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急救工作;他说:这是一次正规化的培训,这标志着我院作为急救中心分站正式开始运行,灵武市急救分站的建设,要以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为核心,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24小时听候银川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确保急救工作的万无一失。之后由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三位领导分别对紧急救援工作做了详细讲解。
首先,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调度科杨科长对《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及院前医疗纠纷的防范》做详细介绍。她重点强调: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的延伸,服务时限性强,要求我们要做到“有呼必应”“有求必救”。按照“现场抢救,就近救急,病人自愿,医院能及,统一调度”的原则,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同时杨科长通过培训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救治环境的局限性、院前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因素和防范对策 等内容做详细介绍。
其次,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车管科王晓东科长,对《救护车交通事故分析及防范》做了专题介绍。他提到了救护车作为救援运输最重要交通工具,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救护车的安全在救援工作中就变得尤为重要。王科长通过真实实例分析了救护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并且详细介绍了避免交通事故的防范措施。强调完善健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目标责任书、驾驶员岗前培训及车辆维修保养等制度对减少救护车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性。
最后,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殷刚对院前救援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提到:院前急救工作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对于保障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要不断加强急救服务内涵建设,强化“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服务意识,院前救援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努力。理论培训结束后,由杨科长带领全体参会人员到我院急救中心分站现场进行120网络信息指导,使大家更加真实的了解网络操作流程。此次培训,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它为提高急救能力和水平及救援工作的深入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军店镇中心卫生院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1、院前援救医务人员认真作好院前援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 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 100%,并经常保持救护 车车厢内的卫生。
2、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 5 分 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3、出诊执勤时,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到达现场应立即检查 病人,动作迅速,处理果断。
4、根据病员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好转后再送医院。若病情允许 应尽快将病员护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5、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如病人已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 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 属和在场人员。出诊医师不能开具死亡证明。
6、援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 确实危急,须经科室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 事故不能行驶时,应及时向科室或 120 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 救护车。
7、转送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 遇危急情况时,可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 收病人。
8、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力求完整、清楚、准确、扼要,送转医院急诊室后应作详细交接。完成援救出车任 务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返回后及时作好补充抢救药物、更换 物品等工作。
9、若遇突发性灾害事故(如集体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塌方、火灾等),科领导应组织足够力量亲临组织抢救,并及时将现场 情况报告医务科,通知有关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或要求现场增援。并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协调,尽力完成院前救护任务。
第五篇:院前急救工作汇报
金乡县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运行情况汇报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配合下,我院120急救站分别增设了肖云、马庙、胡集三个急救点并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运行。现将一个月以来,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车辆运行情况:120急救中心全体医护人员、驾驶员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均能独立接警,并及时反馈出警信息,同时向本部调度员汇报执行任务情况。根据我院三个急救点的设置及出车次数统计,结合院内急救车辆偏少的情况下,原则上事发地点至站点、本院同等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从站点派车,特殊情况(产科),由院内派车。运行一个月以来,总出车次数为
858次,平均每日出车29次。其中院内
585 次,(院内三听出车次数31次)三个站点共
273次,马庙、肖云、胡集分别为 80次
101次
92次。备用车常规排班,共运行6辆车,院内3辆,三个站点共3辆。自2月20号以来出车总数有所下降,平均每日21次。分析原因为春节高峰期已结束,患者人数总体有所下降。
二、人员配置:现有值班医生12人(其中一人休假,不包括备用车人员),出诊护士12人,驾驶员14人(班长除外)均未达到急救站建设标准1:3的配置,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三、胡集医院停车问题,医院内车辆多,停放混乱,交通阻塞,不利于出车,经与张院长积极协调,现已将急救车停放在大门一侧,夜间停放在院内。
四、经与马院长及袁院长协调,马庙及肖云急救点空调有线电
金乡县人民医院
视已维修,马庙急救点并安装一个新空调。
五、为方便管理院前人员建立了微信群。存在问题:
一、医疗人员不固定,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需招聘固定院前急救医疗人员。
二、各站点监管问题,监控定位系统不完善(现有设备已无法使用,站点无监控),希望在市120指挥中心系统升级完成后给予完善。
三、救护车不能及时维修,维修期间无备用车辆,影响出车。
四、由于院内车辆偏少,病人转院、长途接诊原则上未安排出车(特殊情况除外),有一例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病情危急,需紧急转往上级医院治疗,一边派急救车陪护转诊,一边向院领导汇报,使病人及时转诊,避免了纠纷发生。
五、备用车出车待遇问题,按其他院前急救人员给予待遇,并划拨给科室。
六、5月份院前急救人员部分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空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