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2021初高中思政课讲课提纲(教体局领导干部)
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第xxx个xx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由我给同学们讲一堂思政课。再次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看到大家青春、阳光、充满朝气的笑脸,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来之前,我一直在反复思考,如何把这堂课讲实、讲活、讲生动,结合自己对“立德树人”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讲解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进入头脑、融入思想、融入日常,帮助启发大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真正起到“传授知识”和“传道解惑”的叠加效应。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给教育系统、给广大教师赋予了新的使命,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人生奋斗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也是近年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用词,就是“国之重器”。什么是国之重器?从军事上看,就是有震慑作用的战略武器。比如,最近有一个报道,8月25日一架美军U-2侦察机,擅自闯入北部战区实战演习区;8月26日,美军RC-135S战略侦察机,又到南海敏感海域上空飞行,当天我国发射两枚中程弹道导弹,一枚是从青海方向发射的射程4000公里的东风-26B,一枚是从浙江方向发射的射程1800公里的东风-21D,它们都击中了位于南海的预定目标。这两枚导弹被誉为“航母杀手”,这就是“国之重器”中的杀手锏,其目的就是给狂妄自大的美军,有力震慑和敲打。再比如,科技制造方面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成果——嫦娥、悟空、墨子、蛟龙、北斗等等,也都是“国之重器”。但是,这些先进武器和科研成果都是人造的,我理解,从根本上讲,“国之重器”就是人才。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行走在成长成才的路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怎样才能成才,特别是成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大才?我觉得,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想追求和高尚品格。
第一,要爱党,做一个有信仰信念的人。
这个信仰信念是什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有句话说得好:“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后者就是对有信仰信念的人、有理想追求的人最好的诠释。
怎样理解共产党人的信仰?这里,我想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和大家一起品读我们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味道。今天在座的都是高中生,都学过中国近现代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就是从1840年一个深重苦难的旧中国走过来的。“东亚病夫”这个帽子是怎么戴上的?当时西洋西洋打不过,东洋东洋打不过,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时在北京有个英国人叫李欧尔·卡克,他讲过一句话,这些条约的签订,相当于向世界登出了一个广告——这里有一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孙中山当时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中国:“4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国家面临危难,面临危亡,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都在蝇营苟且,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这个“运”,不是什么好“运”,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一批人挺身而出,这批人一无资源,二无名望,三无影响,四无地位,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怪怨,就是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浴血奋斗。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南昌起义22500人,两个月之后就剩1000人。1927年9月9号,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5000人,20天之后就剩1000人,这是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悲壮,我们作为xxxx年代成长起来的,很难想象当时的苦和难。
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惨败走向胜利。就剩1000人时,毛泽东写了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信仰力量,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最穷困潦倒、最不名一文的时候,内心这种信仰。真正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少数人。他内心有远景,他内心有图景,他内心有梦想,他敢于实现这个梦想。共产党最厉害就是因相信而看见,他们坚信,所以他们最终看见。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辛酸的故事,卢沟桥是爆发抗日战争的地点。按常理来讲,战争应该爆发在两国的边境线上,而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尽管完全不是中日两国的分界线,但全面战争又确实在这里爆发。1937年7月7日,华北地区全部日军不超过8400人,而国民党政府仅宋哲元29军就不下10万人。战争爆发之前,敌人不但已经如此深入你的领土,还以如此少的兵力向你挑战、一个月就令华北沦陷。无独有偶,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同样如此,当时东北地区日军1万余人,而张学良的东北军人数达19万,19万人也未能阻止侵略军,事变第二天就占领沈阳,一星期控制辽宁,3个月占领整个东北。这一系列事件,并没有使当时的国民政府,痛下决心与侵略者彻底决裂、撕破脸皮正式宣战,而是始终在进行私下接触与调停,寻找可能的妥协之道。直到4年后,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才终于有了12月9日,国民政府对日正式宣战。
中国有句老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结果,近代以来,卧榻之侧他人长期鼾睡,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沦落到此。时间追溯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28艘军舰、1.5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两白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1.8万人、法军7200人长驱直入中国首都,将圆明园付之一炬。1894年,甲午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两亿两。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的兵力却不足2万人,10天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近代的旧中国,为什么屡战屡败,有人说是军队不如人、武器不如人,没有先进的洋枪洋炮,但我理解,从根本上讲,还是制度不如人、思想不如人。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920年,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将《共产党宣言》首次译成中文,正是这版油印册子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炬,在翻译这本书时,他母亲为他准备了一碟红糖蘸粽子吃,三番五次在屋外催他,后来问他红糖够不够吃,他说“够甜,够甜了”。当他妈妈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原来是他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建党99年来,我们党从当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从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壮大为乘风破浪的“中国号”巨轮;新中国成立71年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改革开放42年来,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均GDP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到如今突破1万美元,8亿多人口实现了脱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创造了中国奇迹、世界奇迹。
现在,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按照联合国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据预测,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占到全球制造业的40%-45%。历史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除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全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亲历了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给我触动最深,就是在国与国综合实力的比拼中,在东方与西方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中,最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强大,而是文明的崛起,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最担忧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崛起。在历史上国民党人胡适说过:“共产党意志的专笃,却是我们不能不十分顶礼佩服的,他们有理想有计划有绝对的信心,只此三项已足使我们愧死!”此话不久,国民党就垮台了。我觉得,思想上的强大,制度上的强大,精神上的强大,信仰上的力量,这才是最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恐慌的,因为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一个有坚强核心领导的国家,一个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趋成熟的国家,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大国崛起。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现实是最好的证明。今年面对疫情肆虐的全球大考,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大家知道,现在美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科技实力最强大、医疗技术领先等等,但美国感染新冠629万人,死亡19万人,这是医疗体系最发达的美国。同样,我们中国战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有疫情的地方就有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就有党组织和党员的存在。“一个月遏制、两个月控制、三个月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社会主义。我讲这些,就是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第二,要爱国,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历史告诉我们,每个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国家好,民族好,每个家庭才能好。
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离不开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他们有的固守边疆、战死沙场,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以身许党、以身报国,有的隐姓埋名、奉献牺牲,从远的讲,有悲壮而死的屈原、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从近的看,有为民族解放奔波一生的孙中山、有为革命捐躯的李大钊、有为革命砍头不屈的夏明翰;还有我们熟知的爱国人士陈嘉庚、张伯苓、钱学森,等等。应当讲,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也灭不了,是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最近,鸿忠书记在一次座谈会上,语重深情地说了三个“天经地义”,就是爱党“天经地义”、爱国“天经地义”、爱社会主义“天经地义”。只有国家强,民族才能有尊严;只有国家强,才能有安全保障、才能有幸福生活,爱国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流淌在血液中的“家国情怀”。
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讲,如何看待“爱国”这个问题?首先,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17岁就侨居新加坡,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积蓄了大量资产。但他不是拜金主义者,他认为:金钱只有散播在祖国的土地上才最有用。抗日战争时期,时刻关心祖国命运的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总会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了抗日军民。在重庆,国民党官员把他当作财神爷,花了800元办了豪华宴席招待他,请教的都是怎样升官发财的道道。在延安,毛泽东在窑洞请他吃了一顿二角六分钱的客饭,坐的凳子也是七跷八裂的,可谈论的都是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返回新加坡后,在向侨胞谈论归国观感时,陈嘉庚严厉批评了国民党的铺张,赞扬共产党的清明,他满怀激情地宣告:“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先后出资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如果根据黄金折算价格计算,至少相当于1亿美元。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其次,爱国是人世间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专门提到了张伯苓老校长著名的“爱国三问”。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华北随即面临日寇蚕食,国民党政府一退再退。作为一位深具使命感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觉得必须通过一次演说,来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他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在当时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民族的危亡和所肩负的使命担当,更激励大家自觉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之中。我们说,这3问,不仅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时过境迁,今天我们虽然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爱国主义精神早已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再次,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致所归。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十年后,成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便商量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美国却以各种方式禁止钱学森回国。当时的美国国防海军次长放言:“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秘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宁可把这个家伙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在美国,钱学森被迫参加了无数的听证会,美国官员问:“如果在本国和中国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是否会为了美国和中国作战?”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这样的答案势必不会让美国满意,于是,钱学森被美国软禁长达数年。直到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及家人在极短时间内躲过联邦调查局的跟踪,躲进了一家咖啡店,他在一张香烟纸上匆匆写下了一封“求救信”。这封求救信是写给他父亲的好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目的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就是这样一封匆匆写下的信,成了后来中国与美国谈判要求释放钱学森归国的铁证!钱学森在82岁高龄时,还在信中写道:“21世纪的中国人,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这是一件国家大事。”正是有了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今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参与意味着什么?有去就可能无回,再见就可能是永别。这种牺牲奉献,就是大德大爱,就是家国情怀。同样,广大党员干部、基层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挺身而出,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守,坚守岗位,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疫情防控“钢铁长城”。
就拿xxxx来说,安排xxx名干部到社区一线,xxxx多名干部到集中隔离点一线,xxx余名干部到复工复产服务一线,xxxx名处级领导干部到社区任第一书记。可以说,在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身影,有的同志连续1-2个月吃住在单位、坚守在岗位,有的同志24小时在岗在位、值班值守。我们常说:“党的温暖”,什么是党的温暖?这次疫情期间,有一次下大雪,我们社区门口值守的党员,站在零下10度左右的寒风中,我想大家都是待在零上20几度的家中,中间这30多度的温差,就是党温暖。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还有广大学生,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助力抗击疫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
第三,要爱人民,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在人生价值的天秤上,为民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共产党人最响亮的名片就是为民谋利益。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说道:“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同学们都看了开学第一课,钟南山院士为同学们写了几个字:一个都不能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在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据统计,轻症4万元,中症10几万元,重症需要100多万元,全国确诊8万多人,大家可以算算这是一笔多大的支出。但是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相比于西方国家,他们人口少,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各方面都比较强,号称自己是文明的国度、民主的国家,平时讲女士优先、老人优先、人权自由,但是,当危及他们根本利益的时候,本性就暴露出来了,等级观念就暴露无遗,白人优先、富人优先、总统身边的人优先。疫情当前,我们的总书记、我们的总理,亲自到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到战场中去,也就是到随时可能落下炮弹的战壕中去,资本主义国家有么,他们是先交钱再检测,才能进医院,是资本驱动,而我们国家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生命至上驱动、社会理念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讲,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做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就要把青春的汗水洒遍祖国大地。青年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把自己的志向深深扎根于人民,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从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找到困惑我们的答案,将青春汗水挥洒满中国广袤大地。大家知道,有一种精神叫“孔繁森精神”,讲的就是孔繁森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甘为公仆的精神。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1994年11月29日,在返回阿里途中,因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的一生阐释了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谱写了建设偏远边疆的最朴素的人文情怀。我们要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学习他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就要将青春的风采绽放在基层一线。生命的高度不取决于寿命的长度,而决定于为民服务的深度。张晋铭是一位有着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20年来,他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间,即使是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也从未忘记。身患重病住院期间,他立下“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工作!”的誓言;出院后,他将医生“要好好休息”的叮嘱抛在脑后,重病缠身仍夜以继日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走村访户、联系发展产业,工作热情没有随着病痛的增加而消减半分,在进入昏迷的最后时刻,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贫困户的日后生活。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怀揣着一颗激情澎湃的红心,用一辈子扎根基层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在4.2万余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近30%的占比见证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用生命筑牢安全防线的志愿者姜娜、感染康复后第一时间返回岗位的医护人员郭琴、坚守一线连续奋战18天的徐辉。他们在彰显最美芳华、实现最高理想中深情诠释了青年“后浪们”的初心使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蜕去稚气、勇敢逆行,将青春风采绽放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绽放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在最美的年龄,用最美的青春追逐理想,并付诸于行动,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断在探梦、逐梦、圆梦中倾情奉献。
就要把青春血液流淌进人民心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然而,建立初心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地坚守。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共产党人:扛起钢枪是一名勇猛的士兵,拿起锄头则是一位农事娴熟的农民,他就是农民将军甘祖昌。他的夫人、曾先后两次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深情称作“老阿姨”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曾说:“老甘最大的信念就是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1957年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29年间,他白天参加勘测设计,晚上钻研农业科技,和乡亲们一起深入实际、同甘共苦、呕心沥血、辛勤劳作,共修建水库3座、水电站4座、渠道25公里、公路3条、桥梁12座,为家乡群众过上幸福小康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用为民谋利诠释践行了自己的赤诚初心。家乡的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他为“祖昌兄弟”“祖昌伯伯”,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认可他、接纳他。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要向甘祖昌学习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一朝成才,就要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最盼之处,把青春血液流淌进人民心中。
第四,要爱自己,做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人。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是《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受伤的船》。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并捐献给国家。这艘船现在就停泊在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虽然它伤痕累累,但从未沉没过,依然负重前行。使这艘船名扬天下的是一名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也自杀身亡。他怀着深深的歉意到这个博物馆参观。在参观这艘船时,他感慨万千,突然有了让生意场上失意人参观的想法。于是,他把这艘船的历史连同照片一同挂在他的律师事务所。每当有人请他辩护时,无论输赢,他都建议他们去看这艘船。截止到1987年,已经有1200多万人参观过这艘船。参观的人中,有失意的商人、失恋的年轻人、失去亲人的伤痛者,也有年轻的创业者、热恋中的情侣、刚出生的婴儿,等等。所有到过这儿的人,无不感叹这艘船百折不挠的气概,无不增添迎战人生风浪的信心。参观完后人们纷纷留言抒发感慨,仅留言簿就接近用了200本。留言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受伤的船。”
人生恰似海上行船,难免会遭遇到风浪,甚至有触礁的危险。前不久报道,一个博士因失意自杀,在感叹这个没出息的同时,也反思我们教育过程缺乏的失败、挫折教育。挫折也是人生成长的营养,我们今天经受的失败和挫折,就是为明天走向成功提前预备的一笔财富。人生变幻莫测,又有多少人能够预测厄运的突袭呢?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自救是摆脱厄运的唯一的武器。”是的,当你身遭痛苦与不幸之时,你可以诅咒命运的不公,但绝不可以放弃心中的勇气和希望。不要总是依赖别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人生漫漫,路途遥遥,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喜还是忧。哪怕是伤痕累累,但只要能爬起来,我们就要舔干血泪,依然前行。
自尊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在当今社会,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人们的尊重信任,使自己生活幸福快乐,就必须学会自尊、自信、自强。
今天在座的青年学生,有的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再有几年就要步入社会更广阔的空间,在我们由人生的“小舞台”走向“大舞台”,由自己的“小天地”走向“大社会”,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更多的未知,我觉得,当前对我们来讲:
首先,要懂得自尊。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在拉丁美洲马提尼克岛上,斐尔贝拉人有这样一种习俗——从不弯腰。他们从不弯腰,即使最贵重的物品失落在地上,也从不弯腰去拾,而是拔下插在背上的一个竹夹,挺着腰用竹夹夹取。据说,产生这种习俗是因受过异族的欺凌所致。17世纪中,马提尼克岛被法国人占领,入侵者经常欺侮斐尔贝拉人,有一个族人在被侵略者当马骑时,猛地将侵略者摔出很远并发誓:“我们斐尔贝拉人要永远站着,不弯腰。”从此,他们就养成了不弯腰的习惯。
这一独特而朴素的习俗,简洁而坚定地表达了捍卫民族精神的渴望,也反应了人类对于生存的一种权利要求,这就是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或侮辱自己。从更高层面来说,就是维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容许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践踏。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傲骨,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昂姿态。吉鸿昌曾经在xxxx进行抗日活动,目前在我们xxxx的花园路4号,还有他的故居,这里曾经是中共党组织抗日武装的重要活动地点。xxxxxxxx1932年入党,当时的条件决不是为升官发财入党,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拿出自己66万大洋买武器抗日。
其次,要培养自信。信心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凡事首先应该先树立起信心,树立唯我必行,非我不可的精神,不要轻易地说放弃。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除非你默许,否则没有人能将你当作是下等人。”要相信自己,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珍惜自己,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珍惜,又会去珍惜谁?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伟人的必要气质,是他自以为必须伟大起来。”可见,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自信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而失去了自信,就等于失去了成功的可能,留下的会是无尽的遗憾与悔恨。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典故,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理,当他知道自己判了死刑后,别人给他安排好了逃跑的机会,他拒绝了,宁愿为真理而死,他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在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可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前,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可见,自信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的重要,只有我们有自信,才能面对未来,才有勇气去创造一切。
最后,要学会自强。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西方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格局已经由西方主导逐步转变为东西方平衡。大家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想方设法抵制华为5G技术,从2018年12月,加拿大逮捕华为首席财务孟晚舟开始,两年间对华为的打压和制裁不断升级。还有近期的TikTok收购案,禁止美国个人及企业与腾讯公司进行与微信有关的任何交易等。我们为什么受制约?还是在技术上有短板,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独立自强,对我们学生来讲,就是学好知识、提高本领。
今年,有一位被xxxx录取的特殊的学生,他就是辽宁法库男孩王唯佳。刚上初中不久,他就被确诊患有“庞贝病”,这是一种罕见的重病,肌肉无力、脊椎侧弯,严重时还有呼吸暂停的危险,但为了学习,他每天坚持坐10多个小时,3年高中时光他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下晚自习,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对王唯佳来说是用生命在冲刺。即使肌肉无力让他连写字都困难,即使从教室到洗手间仅70多步距离就要走10多分钟,即使需要整夜使用呼吸机,王唯佳仍强忍着,从未想过偷懒和放弃。最终,他在今年高考中考出了662分佳绩,被xxxxx录取,用努力证明:我命由我不由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让青春绽放出无比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