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摘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效果,但我们也不能随意的拿一些情境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这样我们就会进入误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数学一致性,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教学顺利进行。
【关键词】:情境创设
有效
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
一、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些教师盲目的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情境创设。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热闹的情境创设,这是否真正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也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小学数学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创设一些流于形式,偏离重点,无思维深度,了然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情境。
1.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投身于情境创设大流,在他们看来,不管教学是否有效,只要戴上了情境创设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教师片面的追求情境的新颖、独特,不管是否与实际相符。开始不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就随意的创设情境,或是把“现成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样的情境所展开的,试问这种“现成的”情境怎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种没有目标的情境,是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是流于形式化的。
2.情境创设偏离了教学重点
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土壤,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是进行情境创设的核心与前提。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却是在兜圈子、猜谜语、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虽然看上去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所以,没有真正服务于教学的、没有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3.情境设置限制学生的思维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有些教师常常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限制学生思维的情景设置。如:在教五年级上学期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探究一开始,教师就问:能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然后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拼,然后极其顺利的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非常“成功”,但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老师提问中的“完全相同”给固定了。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梯形来拼?学生不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知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虽然是问题,但却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4.情境创设选取不当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较快、较好的接受教学信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常常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如果五年级的教学课件用小明、小张、小李、小王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就会觉得无趣,因为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的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致使以后的学习枯燥、无趣,甚至无效。
5、情境创设与老师无关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任由学生回答,也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教师只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自主学习固然有它独特的优势,但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也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精心选择情境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二、小学数学有效的情境创设
根据情境创设的原则,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离不开现实性、趣味性和数学一致性,将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载体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揭示必要的数学思维和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又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还是贯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学科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
1.情境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自身的学习需要,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如在教“凑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创设美国小朋友到中国购物的情境,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这个”商店不收美元怎么办?(2)请你仔细想一想1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多少钱?并出示出示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8.0806元。此时,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在小组内讨论,学生甲说:“我觉的一美元可以兑换8.081元”,学生乙:“她说的不对,我认为应该是8.08元,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分”,学生丙:“我跟他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应该兑换8.1元,因为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分这个面值在生活中已经不流通了,所以就是8元1角”,“不对,是8.08元”
……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情境创设要针对教学重点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教学情境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探究内容最贴切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很快投入到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引导到建立数学模型上来。在教“可能性”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同样大小的球,分别标有1~7这7个数字,请你选择其中的3个球放入盒子里,使以下条件成立:
(1)摸出一个球,一定是双数
(2)摸出一个球,可能是双数
(3)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双数
学生通过在此情境中的学习,不仅知道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还掌握了通过改变条件可以使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相互转换。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情境创设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在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共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才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转化完后,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仅掌握了如何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解决,而且还知道了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的推导打下了基础。这种有思考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情境创设的选取要突出有趣味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教“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
……
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教师上了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这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学生也体会到了循环小数的“循环”之意,并且兴趣盎然。相信教师只要用真心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
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之需,也是时代之需。但是情境创设要有效,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让务实高效的情境创设,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