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介绍。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本论坛欢迎广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师加入交流。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xx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xx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
①挑山工是什么人?
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
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
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 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4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资料,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潜力和质疑潜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潜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向”这个词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貌。(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最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向”在那里是什么意思?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向、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5
教材解析
《挑山工》为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本课写“我”在登山时碰到了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最终先到达山顶。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山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字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奋力登攀的精神。
教学策略: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取舍适当,做到长文短教。整堂课的教学以“心悦诚服”一词为切入点,抓住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等进行朗读感悟。从而体会人物精神,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每天上楼下楼有什么感觉?
2、出示:泰山台阶图
要是登这样一座山呢?身担重物呢?
3、出示:挑山工,引出本课。
4、出示图片与句子①:这幅图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初读句子,朗读感悟。
5、出示句子②: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初读句子,朗读感悟。
过渡:走进这幅画背后,一起认识这位挑山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课文的.主人公。
2、检查词语
歇脚拘束耽误包蕴哲理心悦诚服
(1)理解“心悦诚服”,再读词语。
(2)朗读句子: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3、“这位山民”指谁?汇报主要人物。
4、回顾课文围绕这两个人物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5、通过这个句子你还想知道什么?
6、总结整理(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
三、精读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段落分别描写了以上三点?(1、3、5自然段)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第1、3、5自然段
(1)挑山工的外貌。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用“斜线”分别表示出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3)挑山工的语言。
在相关句子的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3、汇报
(1)挑山工外貌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40来岁,敞开的白土步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了,都是又矮又粗的。
①感悟外貌描写的作用。
②指导学生读文: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①学生板画,理解“折尺形”。
②感受挑山工的智慧。
(3)挑山工的语言
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①游人如何登上?
②挑山工如何登上?
句子: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③感悟精神。
④对比朗读。
4、回归理解“心悦诚服”。
四、拓展思考
1、多种形式朗读:这幅图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拓展说话:需要它的仅仅是冯先生吗?
当农民伯伯在烈日下劳作,想回家乘凉时,需要它。
当军人叔叔在寒风中站岗,()时,需要它。
当(谁)在(什么情况下)时,需要它。
五、总结提升
1、教师总结。
2、齐读句子: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一心朝着预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介绍。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本论坛欢迎广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师加入交流。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xx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xx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
①挑山工是什么人?
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
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3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资料,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潜力和质疑潜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潜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向”这个词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貌。(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最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向”在那里是什么意思?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向、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挑重物,而且看似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构想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教学时应有意识的联系例话中讲的一般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挑山工的精神,理解挑山工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然后进一步体会作者为什么画挑山工的画,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学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他们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的前面去。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去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喜欢跟读哪一自然段就跟读哪一自然段。
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学生互相质疑。
饱览 题句 诵读 包蕴 意味深长 腾云驾雾 心悦诚服 攀谈 不解之谜 哲理
三、师生合作学习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挑山工的样子,谁愿意读一读,让同学们加深对挑山工的印象。
2、读完这一自然段后,同学们对挑山工有什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认识: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3)挑山工登山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
(4)挑山工登山走折尺形的路线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描写挑山工?请你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时间却并不多。)
(2)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奇怪?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设计
1、自己回家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体会感情。
2、想一想自己今后该怎样做?
板书设计
特点:折尺形路线
4、挑山工
奇怪:路程长一倍,时间却不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重点指导感情朗读,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疑虑,那么,挑山工是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
1、分组练读课文,思考讨论:
(1)在登山的途中,作者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3次)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山下、回马岭陡直的山道边、半山腰的五松亭)
(3)这几次相遇都有什么共同点?(开始“我们”超过他,后来发现他走在前面,到达相遇点。)
(4)作者为什么和挑山工攀谈?(为解开心中的不解之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一段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遍朗读。)
(5)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做回答。)
(6)为什么要画它?(引导学生谈精神: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2、学生互相质疑,教师点拨。
三、联系实际谈感想,练习口语交际能力。
1、学了这一课后,你最深的感想是什么?
2、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做。)
3、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和老师听听吗?
四、教师评价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评价。
2、希望同学们回家把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1、今天的感想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或者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2、预习第五课。
板书设计
负荷重
特点 路程长 生疑
速度快 |
4、挑山工 相遇——攀谈——解疑
|
画画 ———— 明理
课后小记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
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 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人教版五年级《挑山工》教学设计6
教材解析
《挑山工》为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本课写“我”在登山时碰到了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最终先到达山顶。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山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字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奋力登攀的精神。
教学策略: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取舍适当,做到长文短教。整堂课的教学以“心悦诚服”一词为切入点,抓住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等进行朗读感悟。从而体会人物精神,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每天上楼下楼有什么感觉?
2、出示:泰山台阶图
要是登这样一座山呢?身担重物呢?
3、出示:挑山工,引出本课。
4、出示图片与句子①:这幅图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初读句子,朗读感悟。
5、出示句子②: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初读句子,朗读感悟。
过渡:走进这幅画背后,一起认识这位挑山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课文的主人公。
2、检查词语
歇脚拘束耽误包蕴哲理心悦诚服
(1)理解“心悦诚服”,再读词语。
(2)朗读句子: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3、“这位山民”指谁?汇报主要人物。
4、回顾课文围绕这两个人物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5、通过这个句子你还想知道什么?
6、总结整理(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
三、精读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段落分别描写了以上三点?(1、3、5自然段)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第1、3、5自然段
(1)挑山工的外貌。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用“斜线”分别表示出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3)挑山工的语言。
在相关句子的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3、汇报
(1)挑山工外貌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40来岁,敞开的白土步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了,都是又矮又粗的。
①感悟外貌描写的作用。
②指导学生读文: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①学生板画,理解“折尺形”。
②感受挑山工的智慧。
(3)挑山工的语言
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①游人如何登上?
②挑山工如何登上?
句子: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③感悟精神。
④对比朗读。
4、回归理解“心悦诚服”。
四、拓展思考
1、多种形式朗读:这幅图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拓展说话:需要它的仅仅是冯先生吗?
当农民伯伯在烈日下劳作,想回家乘凉时,需要它。
当军人叔叔在寒风中站岗,()时,需要它。
当(谁)在(什么情况下)时,需要它。
五、总结提升
1、教师总结。
2、齐读句子: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一心朝着预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