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晚泊岳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泊岳阳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泊岳阳原文翻译及赏析1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古诗简介
《晚泊岳阳》是北宋诗人欧阳修的作品。全诗描绘出一幅清丽明快的洞庭夜景图。首联看来字字平易,却表现出作者对家的思念。羁旅之人闻得悠悠钟声,感受到城中黄昏人归的气氛,那种家的气氛不禁牵引着小船驻留树下,诗人静静地谛听着,感触着。不久,江上月出,洞庭湖一片苍茫,令人生起一种前途未卜之感。夜深明月焕发光彩,舟人吟着歌回转,那一曲回家的歌儿又令作者听而不厌,只是轻舟转眼已如飞而去,留下的只有诗人独自面对江月江涛。作者以景寓情,又巧妙地让情景相悖,含蓄地表达自己失意之慨。
翻译/译文
我躺在船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航船就系在岳阳城边的树上。
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天水相连,夜气漾漾,江路茫茫。
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洁,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驶过我停泊的地方。
注释
⑴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
⑵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
⑶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⑷清辉:皎洁的月光。
⑸阕[què]:乐曲终止。
⑹短楫:小船桨。
创作背景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因疏救范仲淹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欧阳修携家人沿水路前往贬所,溯江而上,于九月初四夜泊岳阳城外的洞庭湖口,月下难眠,写下了这首七言短古《晚泊岳阳》。
赏析/鉴赏
首联“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点染停舟的地点及周围的氛围。先用倒装句写出,因“系舟岳阳城下树”,才有“卧闻岳阳城里钟”的意境。诗人先以“岳阳城下树”做为定点,然后,才移动他的视点,从上下、左右把握舟系城外的佳景,写听觉的远闻、近闻,视觉的远观、近观,从左右远近俯仰的转向,描摹岳阳城外的月光水色,倾听城内的晚钟和水上的晚唱,这一切都显得洒脱,旷达,毫无贬途中的黯然神伤之情。诗人先从钟声写起,钟声唤起了诗人的遐想,他是在贬谪途中于城外闻城内的“钟声”,这“钟声”令诗人无法闲卧孤舟,那么诗笔就自然移到舟外江面上的天。
颔联“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阔正显出了孤舟(即诗人)的渺小孤独无助。但月亮却是有情有义的,能及时而来,与诗人默然相对,为诗人排解贬谪夷陵的失意情怀。“空江明月”正是为写“失江路”做好了铺垫。诗人似乎想到了王勃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面对皎皎明月,面对“云水苍茫”的大江,诗人情不自禁要发出“路在何方”的疑问和叹惋。
继而颔联描绘月下晚唱:“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提示诗人要坚守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忽然水上传来舟子的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这歌声与城里钟声又互相融合在一起,晚钟与晚唱,在浩渺江面上弥漫无际。
结联的“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句,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心绪,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于宁静。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意象,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诗人也以交错呼应之美,在实景的摹写中灵动地寄寓他旷达、孤寂的`矛盾心境。
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因疏救范仲淹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欧阳修携家人沿水路前往贬所,溯江而上,于九月初四夜泊岳阳城外的洞庭湖口,月下难眠,写下了这首七言短古《晚泊岳阳》。
晚泊岳阳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翻译
译文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注释
①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②清辉,皎洁的月光。
③一阕,一首乐曲。
赏析
宋庆历五年(1045),诗,即写于被贬夷陵途中。《宋史·欧阳修传》对欧阳修有这样的评价:“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从中可见其耿直刚劲见义勇为的为人。欧阳修自己有这样的话:“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于奔、育,毁誉不以屑,其量适然,不见于喜愠”(《送方希则序》),欧阳修豁达超然的态度可以想见。这种耿直豁达的性情对他的学生苏轼影响很大,并且经由苏轼二发挥到极致。欧阳修自称文章太守,这来自他的词《朝中措》“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这是何等的气度胸怀!这种胸怀气度在本诗表现得虽然不很明显,但细心的读者自会体察得出。
本诗三处写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作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做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隐含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的开头融化张继和孟浩然这四个名句的意境。至于城里钟鸣鼎食之家的欢乐,和自己城外孤舟上羁旅之苦况,那就不必明说了。
接下先写在“大江阔千里,孤舟四无邻”的空旷江面上,“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诗人也许想起张弱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许想起白居易的“绕船明月江水寒”,也许想起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然后再写江面上云水苍茫,连航道也分不清了。心情抑郁的诗人不由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起王勃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面对明月,面对大江,诗人情不自禁要发出“敢问路在何方”?!
第五句写深夜,在“江天一色无纤尘”下“浩月千里”,“静影沉璧”。“明月随人来远浦”,这不是自己写的诗句吗?想不到今天晚上又再一次来到这种境界中。突然,水面上传来了一阵渔人的歌声,虽然不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也没有范老前辈《岳阳楼记》中的“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却不乏王维“欲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那种意境。王维在写这一联诗时,用的不就是《楚辞·渔父》的典故吗?目送“轻舟短棹去如飞”后,诗人又吟起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第二篇:《晚泊岳阳》欧阳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晚泊岳阳》欧阳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晚泊岳阳》是北宋诗人欧阳修的作品。全诗描绘出一幅清丽明快的洞庭夜景图。首联看来字字平易,却表现出作者对家的思念。羁旅之人闻得悠悠钟声,感受到城中黄昏人归的气氛,那种家的气氛不禁牵引着小船驻留树下,诗人静静地谛听着,感触着。不久,江上月出,洞庭湖一片苍茫,令人生起一种前途未卜之感。夜深明月焕发光彩,舟人吟着歌回转,那一曲回家的歌儿又令作者听而不厌,只是轻舟转眼已如飞而去,留下的只有诗人独自面对江月江涛。作者以景寓情,又巧妙地让情景相悖,含蓄地表达自己失意之慨。
作品原文
晚泊岳阳⑴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⑵失江路⑶。
夜深江月弄清辉⑷,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⑸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⑹去如飞。
作品注释
⑴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
⑵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
⑶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⑷清辉:皎洁的月光。
⑸阕[què]:乐曲终止。
⑹短楫:小船桨。
作品译文
我躺在船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航船就系在岳阳城边的树上。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天水相连,夜气漾漾,江路茫茫。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洁,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驶过我停泊的地方。
创作背景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因疏救范仲淹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欧阳修携家人沿水路前往贬所,溯江而上,于九月初四夜泊岳阳城外的洞庭湖口,月下难眠,写下了这首七言短古《晚泊岳阳》。
作品赏析
首联“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点染停舟的地点及周围的氛围。先用倒装句写出,因“系舟岳阳城下树”,才有“卧闻岳阳城里钟”的'意境。诗人先以“岳阳城下树”做为定点,然后,才移动他的视点,从上下、左右把握舟系城外的佳景,写听觉的远闻、近闻,视觉的远观、近观,从左右远近俯仰的转向,描摹岳阳城外的月光水色,倾听城内的晚钟和水上的晚唱,这一切都显得洒脱,旷达,毫无贬途中的黯然神伤之情。诗人先从钟声写起,钟声唤起了诗人的遐想,他是在贬谪途中于城外闻城内的“钟声”,这“钟声”令诗人无法闲卧孤舟,那么诗笔就自然移到舟外江面上的天。
颔联“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阔正显出了孤舟(即诗人)的渺小孤独无助。但月亮却是有情有义的,能及时而来,与诗人默然相对,为诗人排解贬谪夷陵的失意情怀。“空江明月”正是为写“失江路”做好了铺垫。诗人似乎想到了王勃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面对皎皎明月,面对“云水苍茫”的大江,诗人情不自禁要发出“路在何方”的疑问和叹惋。
继而颔联描绘月下晚唱:“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提示诗人要坚守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忽然水上传来舟子的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这歌声与城里钟声又互相融合在一起,晚钟与晚唱,在浩渺江面上弥漫无际。
结联的“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句,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心绪,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于宁静。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意象,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诗人也以交错呼应之美,在实景的摹写中灵动地寄寓他旷达、孤寂的矛盾心境。
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第三篇: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3篇)
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唐代〕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
浔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挂席:张帆。郭:外城。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赏析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出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谓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谓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谓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公谓惊数青山。诗谓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谓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谓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公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公烟云缭绕,诗人谓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谓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谓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谓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谓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谓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谓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谓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谓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谓怀念、惆怅等复杂谓感情。后四句字面公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谓语言和高度传神谓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惊,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谓情思,余味惊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谓“清空”、“古淡”谓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谓倾羡,企图超脱尘世谓思想;在艺术公,诗人以简淡谓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谓风神,表现丰富谓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谓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谓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谓追慕。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
得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赏析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晚泊浔阳望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释】
解题: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叹为“天籁”的唐诗精品。
挂席:与“扬帆”同义。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内、外城)。
香炉峰:庐山最有名的一峰。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
尘外踪:远离尘俗的踪迹。
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空闻钟:徒然听到东林精舍传来的钟声(因为作者崇拜的高僧早已不在那里了)。
【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钟声听到也徒然。
【赏析】
此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后代诗人和诗评家们对此诗推崇备至,认为是“一片空灵”的“天籁”;或者把它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起作为已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妙境的样本,并将它们比作画中“逸品”。
江行几千里,总不见名山,第二句中一个“都”字把作者心中失望的心情凸显出来,并为下联中见到香炉峰时的怡悦心情蓄势;第四句中一个“始”字,一下点出了作者见到香炉峰时心中的欣喜,颇能勾出情绪上的起落;第六句中用“永怀”二字,出语特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高僧慧远的由衷倾慕;第八句中一个“空”字,隐含了“钟声虽仍然可闻,远公已不复可见”的惆怅、失落等复杂心情,可谓情韵盎然。从这些精炼的用字上看,作者于此诗的锤炼下了不少功夫,只不过功夫到了炉火纯青时,便又不留锤炼痕迹,反倒显得简淡自然了。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在李白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辉的浓笔,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而此时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曰:“一片空灵”。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诗人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据云那处所是:“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到这儿来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王士禛极为赞赏此诗,把它与李白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第四篇:徐再思《阳春曲·皇亭晚泊》原文及翻译赏析
导读:《阳春曲·皇亭晚泊》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作品,这首小令描述了涧水或东或西时深时浅,山峦亦近云雾盘桓。秋风鼓起征帆驶过了钓鱼的滩头,暮霭渐深树影朦胧,树影间依稀可见江村里两三户人家。这是作者在杭州西北一个叫皇亭泊舟时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阳春曲·皇亭晚泊
徐再思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秋风征棹钓鱼滩,烟树晚,茅舍两三间。
[注解]
皇亭:《元散曲选注》(北京出版社):“疑当作皋亭,因形近而误。皋亭在杭州西北。”此说较为合情理。
[译文]
涧水或东或西时深时浅,山峦亦近云雾盘桓。秋风鼓起征帆驶过了钓鱼的滩头,暮霭渐深树影朦胧,树影间依稀可见江村里两三户人家。
《阳春曲·皇亭晚泊》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作品,这首小令描述了涧水或东或西时深时浅,山峦亦近云雾盘桓。秋风鼓起征帆驶过了钓鱼的滩头,暮霭渐深树影朦胧,树影间依稀可见江村里两三户人家。这是作者在杭州西北一个叫皇亭泊舟时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作品第一句表现了涧水的千姿百态的灵动之镁,这都是日暮时分所见的景象。诗人以虚实相间的笔墨,勾画了涧水的远近交错、深浅不一的景观,虽淡淡几笔,却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诗意,绕梁不绝。第二句远望云绕青山,风卷云殊的景象。描写了云忽隐忽现,袅袅娜娜,缠缠绵绵衬托了山的朦胧雾化。后两句描写了湖面和湖边的近景,秋风给人一种苍凉广漠的恬澹宁和。随着诗人的视线,把自然之美过渡到有近景的生活之美。日落黄昏后雾意渐浓。朦胧中的婆娑树影和星星点点的茅舍组成一一幅静美、澄旷的风景水墨画,其气韵生动清淡、简远、自然。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远近、动静的生动对比,读来饶有趣味。
第五篇: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1夜泊宁陵
朝代:宋代
作者:韩驹
原文: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词句注释
1宁陵:今河南宁陵县。
2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内,流入黄河。
3扁舟:小船。
4旦辞:清晨辞别。
5杞国:古国名,今河南杞县。
6窣窣(sū):象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7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多指菊花。
8垂露:露珠下滴。
9毵毵(sānsān):细长的样子。亦作“毶毶”。
10茫然:犹惘然。失意的样子。
11不悟:不知道。
白话译文
汴水奔流,日驰三百里,我的船儿向东顺流而下,还张起了白帆。清晨时离开杞国,刮着微微的北风;晚上泊舟宁陵,月亮正照着南边的舷窗。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窣窣作响;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作品鉴赏
韩驹是江西诗派中的一员干将。江西诗派诗以布局严谨著称,这首诗是《陵阳集》中的名作,被宋吕居仁等人作为样板,认为“可作学诗之法”(《诗林广记》引《小园解后录》)。
诗题写夜泊,便以夜泊为中心,这就是所谓擒题。但如果一味扣住诗题,诗便会死板呆滞,必须不即不离,眼睛觑定中心,然而不直接接触中心,在旁衬上做文章。这首诗前两联便不写夜泊,先写夜泊以前,船走得飞快,衬映出诗人的心情,以动、行来为下面的静、泊作陪。第三联写夜
泊,以景为主,第四联转而写情,使诗有余味。在搭配上,前两联尽量蓄势,苍劲快捷,自然流畅,景色变化幅度很大,把动态写足;后两联转入凝重平缓,情致悠
然,景色固定不动,把静态写足。写动态时,又配合其快,写流水、北风、明月等粗线条的大环境中的景物,间以地名,形成跳跃;写静态时,写老树、寒花、微小的声音与下垂的露水等小景。这样,全诗以意相贯,以气相接,浑然精到,把自己夜泊前后的景物、心情都反映了出来。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评这诗的章法说:“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很形象地作了总结。清代王士祯、纪昀等人也对这首诗交口称赞。
除布局外,这首诗在描写场景及遣词造句上也很得熔炼之功。如第一句“汴水日驰三百里”,气势很磅礴,可与李白“千里
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类诗比靠。次句“扁舟东下更开帆”,加一倍写快,方回评说:“此是诗家合当下的句,只一句中有进步,犹云‘同是行人更
分首’也。”“旦辞杞国”一联则写得很圆活,似山谷诗法。
值得一赞的是,诗尾联融情于景,由苍茫的夜色产生迷惘沉醉的感觉,遂以“水光山色”寄托难以表达的情思,得含蓄不尽之意。但是宋曾季狸《艇斋诗话》挑剔说结处“汴水黄浊,安得蔚蓝也?”落实了说,就失去了诗的趣味了。再说,夜间船泊水上,月光明照,蓝天映入水中,自可蔚蓝;这时要分辨汴水是否黄浊,倒反而不是件容易的事。
参考资料:
宋吕居仁《诗林广记》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译文
汴水奔流,日驰三百里,我的船儿向东顺流而下,还张起了白帆。
清晨时离开杞国,刮着微微的北风;晚上泊舟宁陵,月亮正照着南边的舷窗。
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窣窣作响;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
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注释
宁陵:今河南宁陵县。
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内,流入黄河。
扁舟:小船。
旦辞:清晨辞别。
杞国:古国名,今河南杞县。
窣窣(sū):象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多指菊花。
垂露:露珠下滴。
毵毵(sānsān):细长的样子。亦作“毶毶”。
茫然:犹惘然。失意的样子。
不悟:不知道。
赏析:
韩驹是江西诗派中的一员干将。江西诗派诗以布局严谨著称,这首诗是《陵阳集》中的名作,被宋吕居仁等人作为样板,认为“可作学诗之法”(《诗林广记》引《小园解后录》)。
诗题写夜泊,便以夜泊为中心,这就是所谓擒题。但如果一味扣住诗题,诗便会死板呆滞,必须不即不离,眼睛觑定中心,然而不直接接触中心,在旁衬上做文章。这首诗前两联便不写夜泊,先写夜泊以前,船走得飞快,衬映出诗人的心情,以动、行来为下面的`静、泊作陪。第三联写夜泊,以景为主,第四联转而写情,使诗有余味。在搭配上,前两联尽量蓄势,苍劲快捷,自然流畅,景色变化幅度很大,把动态写足;后两联转入凝重平缓,情致悠然,景色固定不动,把静态写足。写动态时,又配合其快,写流水、北风、明月等粗线条的大环境中的景物,间以地名,形成跳跃;写静态时,写老树、寒花、微小的声音与下垂的露水等小景。这样,全诗以意相贯,以气相接,浑然精到,把自己夜泊前后的景物、心情都反映了出来。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评这诗的章法说:“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很形象地作了总结。清代王士祯、纪昀等人也对这首诗交口称赞。
除布局外,这首诗在描写场景及遣词造句上也很得熔炼之功。如第一句“汴水日驰三百里”,气势很磅礴,可与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类诗比靠。次句“扁舟东下更开帆”,加一倍写快,方回评说:“此是诗家合当下的句,只一句中有进步,犹云‘同是行人更分首’也。”“旦辞杞国”一联则写得很圆活,似山谷诗法。
值得一赞的是,诗尾联融情于景,由苍茫的夜色产生迷惘沉醉的感觉,遂以“水光山色”寄托难以表达的情思,得含蓄不尽之意。但是宋曾季狸《艇斋诗话》挑剔说结处“汴水黄浊,安得蔚蓝也?”落实了说,就失去了诗的趣味了。再说,夜间船泊水上,月光明照,蓝天映入水中,自可蔚蓝;这时要分辨汴水是否黄浊,倒反而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