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5篇范例]

时间:2022-10-12 01: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

第一篇: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第二篇:《终南望余雪》诗歌赏析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南望余雪》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翻译/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

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

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注释

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霁,指雨雪后初晴。

赏析/鉴赏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第三篇:《终南望余雪》教学设计

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唐代的孟郊、王维等就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第四篇:柏林寺南望原文及赏析

柏林寺南望原文及赏析

原文: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一作:西南)

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注释

⑴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⑶霁(jì):雨止。

⑷东南:一作“西南”。

赏析:

鉴赏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第五篇: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译文

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

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

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

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晨霞,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注释

冻云:严冬的阴云。

素雪:白雪。

牖(yǒu):窗户。

不妆:不用化妆。

晨霞:朝霞。

赏析:

寒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晨霞,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雪望

清代:洪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译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暮色苍茫,山村孤寂,寒风肆虐,呼啸四野。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山村的溪流由于水深,雪落下去就融化了,远山好像冻住了,山上的流云也凝结不动。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远远望去,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水中陆地与沙滩岸边被皑皑白雪覆盖住,一片银白,无法分清。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连野桥边的那几株梅树,也都挂满了厚厚的白雪。

注释

寒色孤村暮(mù),悲风四野闻。

四野:广阔的原野。泛指四方。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lù)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沙汀: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赏析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3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583、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95-96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赏析

佚名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参考资料:

1、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136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佚名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58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95-963、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136

祖咏

祖咏 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宫词

唐代: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下载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蓟门》原文及赏析(★)

    祖咏:洛阳人,开元十三年进士。张说在并州,引为驾部员外郎。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前言】《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

    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0首。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把退隐后......

    望秦川原文及赏析(五篇)

    望秦川原文及赏析原文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译文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5篇)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1唐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⑴,涵虚混太清⑵。气蒸云梦泽⑶,波撼岳阳城⑷。欲济无舟楫⑸,端居耻圣明⑹。坐观垂钓者⑺,徒有羡鱼情......

    望海楼原文及赏析(五篇)

    望海楼原文及赏析原文: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译文高耸入云的铁瓮城......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诵读:终南望余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