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范文

时间:2022-10-16 01:2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译文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注释

粜(tiào):出卖谷物。

眼前疮(chuāng):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剜(wān)却:挖掉,用刀挖除。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绮(qǐ)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筵(yán):宴席。

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创作背景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咏田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翻译

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

陂:山坡。

兹:此地。

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鼹鼠:田鼠。

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适在蜀地担任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时年五十七岁。由于忙于政务,高适在蜀中创作的诗并不多,这首便是当年他在某位田家老翁家里留宿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寄宿农家、与老翁饮酒所见所感的内容,表现农人的闲静惬意和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诗看。农人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心迹。诗的笔法属白描,抒写逼真实在。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

行次田家澳梁作

朝代:唐朝

作者:储光羲

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闻。

前登澳梁坂,极望温泉分。逆旅方三舍,西山犹未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一种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轰动、惊动。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顾;;看见。

语;转告。

间;过了。

乃;这。

赏析: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5

咏田家、伤田家原文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翻译:

二月里蚕儿刚刚出子,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只顾医治眼下的毒疮,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够变成一支光明的蜡烛。不要再去照亮那穿着绫罗绸缎的富贵人家的筵席,而只是来照看照看这无衣无食的逃亡庄户的茅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此诗问世后,深受唐末统治者重视。据《资治通鉴》卷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这就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6

田家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古诗简介

《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前四句写田家的缺吃少穿。“雀乳”句以下,作者摄取雀、鸡、羸牸、豪豨、牧童、农夫等各自的动态入诗,写所见田夫的辛勤,再以“红榴”“绿芋”二句概括田夫顺应自然,过着自然之乐的日子的情况。结联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政的不满。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注释

⑴行将:即将。

⑵良苗未可希:田里的庄稼还不能指望上。希:希望,这里是指望的意思。

⑶老年方爱粥:老年人连粥都舍不得吃。方:正。爱:吝惜,舍不得。

⑷雀乳青苔井:雀儿在长着青苔的井边洞穴中孵化小鸟。乳:生子,这里是孵化小鸟。

⑸白板扉:未上油漆的门。

⑹羸牸(zì):瘦弱的母牛。

⑺草屩(juē)牧豪豨(xī):牧童穿着草鞋放牧着健壮的肥猪。屩:草鞋。豪豨:古书上称健壮的肥猪。

⑻折:折断,这里是落下的意思。

⑼旁舍草中归:意思是直到傍晚才从田地里归家。旁:同“傍”。

⑽愚谷:即愚公谷。相传在今山东临淄西。《说苑·政理篇》记载:齐桓公逐鹿到一个山谷中,见一老翁,就问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那老翁回答说:“这个山谷叫愚公谷”。

⑾何烦:怎么敢烦劳。谦词。用“何烦”常表示委婉地否定。

赏析/鉴赏

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田家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少食无衣,瘦牛破车,穿着草鞋放牧,披星戴月劳动,却又有其自身的乐趣。中五联对仗,意象映对,色彩丰富。末两句以典作结,虽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政的不满,语含愤懑,却依然透出诗人超世隐居的闲情逸致。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宋代:周邦彦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译文: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稀疏的篱笆,曲折迂回的小路,小小的田舍农家。清晨,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散开。寒气逼人,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四野一片寂静,远处传来一句山寺的钟声,目送一叶孤蓬起帆远行。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添了一件衣服,策马扬鞭去寻找驿站,愁绪满怀,唯有买些酒来驱寒解愁。池塘里,鸭子正熟睡于茭白和蒲草丛中,即使被匆匆行路之人惊起,很快又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

注释: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疏篱:稀疏的篱笆。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蓬:船。

添衣策马寻亭堠(hòu)。愁抱惟宜酒。菰(gū)蒲睡鸭占陂(bēi)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亭堠: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菰蒲:菰和蒲;借指湖泽。陂塘:狭窄的池塘。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8

田家词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古诗简介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这首诗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翻译/译文

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注释

①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牛蹄声。

②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

③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④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

⑤覆:覆灭,灭亡。

赏析/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显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劚”,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9

田家·南山尝种豆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古诗简介

《田家》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农民辛勤一年耕作最后却被风雨侵蚀,后两句写农民收割时只有豆杆,颗粒无收,无物充饥。全诗采用叙事的方式,有条有理、通俗自然的表现出当时农民生活的悲惨状况,表达了诗人劳心民力、民生的拳拳爱国之情。

翻译/译文

曾在南山下种豆,却被风雨打落。

辛苦一场,收到的只是一把豆秆,用什么充饥呢!

注释

1、南山:虚拟地名。

2、碎:细。

3、荚:豆角。

4、空:只。

5、萁(qí):豆秸,豆秆子。

6、釜(fǔ):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景祐三年(1036),梅尧臣时任建德(今属浙江)知县。在任职期间诗人常深入民间,见诸多惨状,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痛悲愁,故作此诗。

赏析/鉴赏

前两句写农民在南山种豆,风雨打碎了豆角。“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诗人选取“种豆”的一个情景,从而说明农民的困苦。诗中没有写农民如何精心照管种下的庄稼。但从快要收割时,一场大暴风雨把成熟的豆子全部打坏了的描写中,可以肯定,农民起早摸黑,浇水施肥,锄草松土,终于使豆子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风雨,把豆子冲烂。这两句诗人把农民的悲惨情状描写的淋漓尽致。

后两句写农民收回一束豆茎后,可锅里无物可煎。“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辛勤劳动的果实被自然灾害毁坏,农民们毫无办法,只能收回一束豆杆,不能当饭吃,只能当柴烧,则又要忍饥挨饿。

全诗紧凑自然,先写种豆,再写受灾,颗粒无收,最后写无饭可吃,悲惨之极。诗人用同情的口吻写出全过程,从而唤起人们的共鸣。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马天牧《古诗行旅》:“全诗都是叙述,平白自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0

题诸葛谼田家壁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後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古诗简介

《题诸葛谼田家壁》是宋代诗人贺铸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及造访对象;颔联描写行踪,先是步履匆匆,然后在田家停留弥久;颈联描写写农家生活的勤劳、朴素,尤为清新晓畅;尾联表示对游宦已兴趣淡漠,希望能在此归隐。诗中描绘了农村的晚景,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希望归隐的思想。全诗风格平淡,用语直朴,与所表现的情感相一致。

翻译/译文

黄昏时我越过诸葛亮谼,迎落叶沿小路策马匆匆。

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

后屋里灯犹亮农妇在纺织,前溪上水推碓无人自舂。

我早已没多少游宦兴致,来隐居希望您能够相容。

注释

诸葛谼(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因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隔江钟:江对岸寺院里传来的钟声。

灯犹织:灯光交织,形容灯很密。

水自舂(chōng):指水碓,以水作动力的舂米设备。

游宦(huàn)兴:做官的兴趣。

卜隐:择地隐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时诗人任和州管界巡检。诗人路过诸葛谼时,便写下这首诗,以记录夜访农家的经过及其感受。

赏析/鉴赏

诗一开头“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就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和被访的对象。诗的第二句已点明“访”字。既然是“访”,就会有一主一宾,有宾主间过从的场面,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诗人另出手眼,把宾主间过从的场面统统隐到幕后,只让自己在舞台前独步,写自己的所行、所见、所言。“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心声。诗人以“行冲落叶径”写夜访之始。所访的农户既座落在“林间”,故有“落叶”的小“径”,而行人步履急促,愈见行色匆匆,又照应了首句的“晚度”。一个“冲”字,把行人发现归宿之前、之后的焦灼和兴奋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个蛰居在深林之中的庄户人家,对于诗人还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所以诗人要像当年陶渊明归田园时那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了。

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一句的出处。“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这深夜回荡在江空上的钟声,使诗人起了悠悠之想。夜本来是宜于静思的,钟声更赋予了周围的一切以深永的意义。诗人如同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眼前这普通的农舍,不止是游子的暂时栖息之所,也向诗人昭示了人生的归宿。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极平凡的画面,此刻却十分富有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一种类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体认。夜半犹织,固然劳苦;水流自舂,却随性自得。诗人在顾盼之间,透露了长期蕴积在心头的隐衷。可见,这首诗颈联中所写的“织”“舂”,既是实写田家秋作的场景,又象征了诗人心所向往的归隐的生活方式。诗人是情不自禁地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图景,投射到现实中普通的流水人家上来了。

尾联言自己本来就无心远离家乡去做那个芝麻官,现在看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真想选择这导作为隐栖之地,不必到任所去了。诗的末两句明言诗人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然而仅此还不足以言诗。诗人的任务不在交代事情的本末,而在写出他一层一层的感情活动来。因而,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平平无奇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味。

这首诗平淡的风格,和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返璞归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羡和向往,吻合无间。

名家点评

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灯犹织,三字利落而传神。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译文

爸爸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的仓库已经修好了等待征敛。

注释

①斸:大锄,这里用作动词。有掘的意思。

②禾:禾苗,特指稻苗。

③秀:谷物吐穗扬花。

赏析: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悯农二首》,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论者往往知道诗歌语言的具体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就好在用泛写的方式,概括了一般丰年的情事,并不以具体形象见长。此诗前二句也一样,“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2

田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古诗简介

《田家》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农村社日祭祀田神,以祈丰年的情景。这首诗的前两句,从农村的环境概貌写到田家的欢声笑语;诗的后两句,从鸠鸣雨歇写到日上花繁。结句一个“繁”字,表现了春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农家生活的乐趣。

翻译/译文

高高低低绿桑树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后笑语喧天。

林外鹁鸪声声叫小雨初停,屋头红日送春暖杏花正鲜。

注释

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田神:农神。喧:喧闹。

鸣鸠:即斑鸠。

初日:初升的太阳。

绿桑高下:形容桑树高低错落。

赛罢田神:指春祭。

笑语喧:喧-噪杂,热闹。

鸠:一种小鸟。

屋头:宅边,房前屋后。

初日:雨后刚出的太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作者庆历七年(1047)春在滁州看到农民在结束祭神活动后互相嬉笑的热闹场景,洋溢着欢快气氛时所作。

赏析/鉴赏

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了江南地区农村的一派自然春光。江南的农村冈峦起伏,竹篱茅舍错落地散布在山冈下面。前面是一派平展的稻田.桑树高高低低地就栽在屋前屋后,春天来了,桑树长出了鲜嫩的绿叶,掩映在平川之间。春耕开始时,按风俗要向田神祈祷丰年。农村的男女老少看完了献祭田神的歌舞以后,带着欢快的情绪回到家里。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欢乐。

在下半首中,诗人集中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江南的春天经常会下夜雨,早晨雨停了,阳光照着湿漉漉的新枝嫩叶,显得特别青翠。鹁鸪鸟在树上咕咕地叫起来。果然,不一会儿太阳就从东边屋脊上升了起来。墙头的杏花经过夜雨的滋润,盛开得更加灿烂,给村庄装点着绚丽的春光。一幅生动的农村自然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名家点评

原长春教育学院副院长马世一《历代绝句三百首译析》:全诗所构造的几个画面,如绿桑映川、杏花春雨、鸠鸟鸣林,屋头初日等,都鲜丽明快,绘声绘色地显示了丰年有望的喜悦,也可以看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夜宿田家

宋代: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译文: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只有斗笠跟着我彷徨在歧路上,一个春季了竟还穿着过冬的衣服。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细雨中艰难地行走在山坳的黄泥坡道上,天黑了才去敲农家的白木板门。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夜里尽管蛙声呱噪,还是入梦化为蝴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可叹写了那么多家信十寄九不达,天上的大雁不给传书而南北竟自飞。

注释:

簦(dēng)笠(lì)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簦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

雨行山崦(yān)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山崦:山坳;山曲。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李商隐《锦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赏析: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诗的首联总写漂泊江湖之苦。“簦笠”(雨伞和草鞋)、“征衣”这些意象本身就与羁旅生活有密切关系,积淀了与离情羁思有关的感情内容,因而诗人选取这两种意象,就给了读者以离情羁思的暗示。

一人东西漂泊,只有“簦笠”是随身伴侣,其孤独落寞之情态可以想见。“走路歧”三字既写明所走之路岔道很多,又写明作者是无目的、无方向的漫游。刘安《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逵路”即歧路。杨子见歧路而不知何去何从,因而伤心痛哭,诗人“走路歧”时的愁苦心态也就不难想见了。“一春”点明时间,说明作者一个春天都是这样不停地奔波。“旧征衣”写明作者现在身上穿的是以前流落江湖所穿的衣服,这说明在“一春”之前也是客居在外,不停奔走。游子的羁旅之愁苦通过时间的延续曲曲绘出。仅此开头两句,就把羁旅之苦写尽,天涯游子四处奔波、百无聊赖的心态亦在不言之中。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颔联人题,具体写日行夜宿的羁旅生活的情状。出句写雨中跋涉,写路途之艰辛。大雨滂沱中在“山崦”上攀登,已不堪其苦,再加上行走于“黄泥坂”上,其困顿艰辛更可想见。对句写夜宿田家,写住宿之简陋。“自板扉”可以想到田家之贫,而住宿其家的游子之苦也就不言而喻了。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颈联承颔联,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所特有的音响。本来,夜幕降临后,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和煦的清风送来远处的蛙鸣。躺在床上,听听这青蛙的合唱,本来应有几分惬意,然而在雨中跋涉了一天的诗人,哪里还有这种雅兴,“蛙声”而日“乱”,则是诗人移情于物,辞因情发。而在“乱蛙声”中竞能慢慢入睡,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连做梦都想着回家,其乡情之浓可以想见。然而,人只有在梦中才能“归”,其心情之痛苦又可想而知。《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这里化用庄周化蝶的典故,抒写了自身的迷茫怅惘之感。“身”与“心”相对,有身在江湖,心存家园之意,由此可以体会到诗人长年客居在外自有不得已的原因。诗人由于功名上不得意,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有家难归,只是在这里不愿写明罢了。

尾联在前几联所叙写的基础上推进一层,抒写乡愁。诗人四处漂泊,既是思归不得,退而求其次,就盼望着得到一纸家书,可惜,就连这一点聊胜于无的安慰也得不到。由于流落江湖,行踪不定,结果是“乡书十寄九不达”。这一不愿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这位长年客居在外、思家心切的诗人来说,内心的痛苦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鸿雁在古代是书信的象征,远离家乡自然想到托雁传书,因而目睹空中飞雁,乡情自然也就更浓。“天南天北雁自飞”一句,是景语,也是情语。思乡之情是无形的、抽象的,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抽象感情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这就使无形的乡情仿佛可触可见了,从而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作者身当此境,目睹征鸿,心已随之远去,但恨身无双翼,依然羁留他乡,则有人不如雁之感。雁天北天南自由翱翔,带来了无边愁思,却偏偏无情,不能带来乡书,只是徒增一番愁苦。辛弃疾《祝英台近》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构思已相当新奇。冯去非《所思》“西风不寄小银钩”的想象却更深了一层,盼望西风在“带愁来”的同时,也能为他“寄小银钩”,但又终于未能变成现实。戴复古的尾联与冯去非诗句意境相似。着一“自”字,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怅惘之意,无可奈何之情。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4

田家原文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翻译

凌晨鸡呜时人当出行,日落犬吠时人当回归。

秋来官家劳役逼得急,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时。

昨夜大雨积水达三尺,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

人们常说田家生活乐,田家苦难你们哪得知。

注释

公事:指为公家(官府)服徭役。

不待时:不按时。

尔:你,你们,指田家。

赏析

在封建社会里,赋税和徭役是地主阶级政权残酷剥削农民的两种基本形式。诗人作首诗揭露繁重的劳役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在主题上没有逸出元、白“新乐府诗”范围,也是为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呼吁。由于陈师道的生活比较接近人民,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更具有震撼力。“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看似写农村习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呜动身;归来惊动村里的看家狗。这似乎是一幅农村风俗画。然而两个“当”字点题了:本当应当这样,可是由于最近“公事”催促太急,农民已经不能按时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夸张,形容雨特别大。农民种庄稼有两怕,一怕干旱,二怕洪涝。“三尺雨”属于特大暴雨,足以引发一场洪水。诗中没有写洪水肆虐,却抓住生活的一个细节:烧饭用的灶,下面聚集着淤泥一一完全损坏了。屋漏冲倒了灶台,洪水卷来了泥沙。诗人没有说明,但已经暗示灾害十分严重。这一家人不能够对付灾荒。他们家的粮食可能没有剩余,他们无法修复被雨水毁坏的房子。“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诗人用这两句作了回答。不了解农民疾苦的官员眼中总有一幅“田家乐”的幻象,而农家的重重苦难却没人知道。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5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古诗简介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该诗语言平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

翻译/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赏析/鉴赏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第二篇:《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

田家原文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翻译

凌晨鸡呜时人当出行,日落犬吠时人当回归。

秋来官家劳役逼得急,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时。

昨夜大雨积水达三尺,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

人们常说田家生活乐,田家苦难你们哪得知。

注释

公事:指为公家(官府)服徭役。

不待时:不按时。

尔:你,你们,指田家。

赏析

在封建社会里,赋税和徭役是地主阶级政权残酷剥削农民的两种基本形式。诗人作首诗揭露繁重的劳役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在主题上没有逸出元、白“新乐府诗”范围,也是为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呼吁。由于陈师道的生活比较接近人民,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更具有震撼力。“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看似写农村习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呜动身;归来惊动村里的看家狗。这似乎是一幅农村风俗画。然而两个“当”字点题了:本当应当这样,可是由于最近“公事”催促太急,农民已经不能按时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夸张,形容雨特别大。农民种庄稼有两怕,一怕干旱,二怕洪涝。“三尺雨”属于特大暴雨,足以引发一场洪水。诗中没有写洪水肆虐,却抓住生活的一个细节:烧饭用的灶,下面聚集着淤泥一一完全损坏了。屋漏冲倒了灶台,洪水卷来了泥沙。诗人没有说明,但已经暗示灾害十分严重。这一家人不能够对付灾荒。他们家的粮食可能没有剩余,他们无法修复被雨水毁坏的房子。“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诗人用这两句作了回答。不了解农民疾苦的官员眼中总有一幅“田家乐”的幻象,而农家的重重苦难却没人知道。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

田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古诗简介

《田家》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农村社日祭祀田神,以祈丰年的情景。这首诗的前两句,从农村的环境概貌写到田家的欢声笑语;诗的后两句,从鸠鸣雨歇写到日上花繁。结句一个“繁”字,表现了春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农家生活的乐趣。

翻译/译文

高高低低绿桑树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后笑语喧天。

林外鹁鸪声声叫小雨初停,屋头红日送春暖杏花正鲜。

注释

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田神:农神。喧:喧闹。

鸣鸠:即斑鸠。

初日:初升的太阳。

绿桑高下:形容桑树高低错落。

赛罢田神:指春祭。

笑语喧:喧-噪杂,热闹。

鸠:一种小鸟。

屋头:宅边,房前屋后。

初日:雨后刚出的太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作者庆历七年(1047)春在滁州看到农民在结束祭神活动后互相嬉笑的热闹场景,洋溢着欢快气氛时所作。

赏析/鉴赏

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了江南地区农村的一派自然春光。江南的农村冈峦起伏,竹篱茅舍错落地散布在山冈下面。前面是一派平展的稻田.桑树高高低低地就栽在屋前屋后,春天来了,桑树长出了鲜嫩的绿叶,掩映在平川之间。春耕开始时,按风俗要向田神祈祷丰年。农村的男女老少看完了献祭田神的歌舞以后,带着欢快的情绪回到家里。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欢乐。

在下半首中,诗人集中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江南的春天经常会下夜雨,早晨雨停了,阳光照着湿漉漉的新枝嫩叶,显得特别青翠。鹁鸪鸟在树上咕咕地叫起来。果然,不一会儿太阳就从东边屋脊上升了起来。墙头的杏花经过夜雨的滋润,盛开得更加灿烂,给村庄装点着绚丽的春光。一幅生动的农村自然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名家点评

原长春教育学院副院长马世一《历代绝句三百首译析》:全诗所构造的几个画面,如绿桑映川、杏花春雨、鸠鸟鸣林,屋头初日等,都鲜丽明快,绘声绘色地显示了丰年有望的喜悦,也可以看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

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译文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注释

粜(tiào):出卖谷物。

眼前疮(chuāng):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剜(wān)却:挖掉,用刀挖除。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绮(qǐ)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筵(yán):宴席。

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创作背景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咏田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4

田家词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古诗简介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这首诗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翻译/译文

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注释

①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牛蹄声。

②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

③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④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

⑤覆:覆灭,灭亡。

赏析/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显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劚”,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5

田家·南山尝种豆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古诗简介

《田家》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农民辛勤一年耕作最后却被风雨侵蚀,后两句写农民收割时只有豆杆,颗粒无收,无物充饥。全诗采用叙事的方式,有条有理、通俗自然的表现出当时农民生活的悲惨状况,表达了诗人劳心民力、民生的拳拳爱国之情。

翻译/译文

曾在南山下种豆,却被风雨打落。

辛苦一场,收到的只是一把豆秆,用什么充饥呢!

注释

1、南山:虚拟地名。

2、碎:细。

3、荚:豆角。

4、空:只。

5、萁(qí):豆秸,豆秆子。

6、釜(fǔ):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景祐三年(1036),梅尧臣时任建德(今属浙江)知县。在任职期间诗人常深入民间,见诸多惨状,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痛悲愁,故作此诗。

赏析/鉴赏

前两句写农民在南山种豆,风雨打碎了豆角。“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诗人选取“种豆”的一个情景,从而说明农民的困苦。诗中没有写农民如何精心照管种下的庄稼。但从快要收割时,一场大暴风雨把成熟的豆子全部打坏了的描写中,可以肯定,农民起早摸黑,浇水施肥,锄草松土,终于使豆子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风雨,把豆子冲烂。这两句诗人把农民的悲惨情状描写的淋漓尽致。

后两句写农民收回一束豆茎后,可锅里无物可煎。“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辛勤劳动的果实被自然灾害毁坏,农民们毫无办法,只能收回一束豆杆,不能当饭吃,只能当柴烧,则又要忍饥挨饿。

全诗紧凑自然,先写种豆,再写受灾,颗粒无收,最后写无饭可吃,悲惨之极。诗人用同情的口吻写出全过程,从而唤起人们的共鸣。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马天牧《古诗行旅》:“全诗都是叙述,平白自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6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翻译

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

陂:山坡。

兹:此地。

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鼹鼠:田鼠。

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适在蜀地担任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时年五十七岁。由于忙于政务,高适在蜀中创作的诗并不多,这首便是当年他在某位田家老翁家里留宿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寄宿农家、与老翁饮酒所见所感的内容,表现农人的闲静惬意和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诗看。农人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心迹。诗的笔法属白描,抒写逼真实在。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7

田家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古诗简介

《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前四句写田家的缺吃少穿。“雀乳”句以下,作者摄取雀、鸡、羸牸、豪豨、牧童、农夫等各自的动态入诗,写所见田夫的辛勤,再以“红榴”“绿芋”二句概括田夫顺应自然,过着自然之乐的日子的情况。结联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政的不满。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注释

⑴行将:即将。

⑵良苗未可希:田里的庄稼还不能指望上。希:希望,这里是指望的意思。

⑶老年方爱粥:老年人连粥都舍不得吃。方:正。爱:吝惜,舍不得。

⑷雀乳青苔井:雀儿在长着青苔的井边洞穴中孵化小鸟。乳:生子,这里是孵化小鸟。

⑸白板扉:未上油漆的门。

⑹羸牸(zì):瘦弱的母牛。

⑺草屩(juē)牧豪豨(xī):牧童穿着草鞋放牧着健壮的肥猪。屩:草鞋。豪豨:古书上称健壮的肥猪。

⑻折:折断,这里是落下的意思。

⑼旁舍草中归:意思是直到傍晚才从田地里归家。旁:同“傍”。

⑽愚谷:即愚公谷。相传在今山东临淄西。《说苑·政理篇》记载:齐桓公逐鹿到一个山谷中,见一老翁,就问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那老翁回答说:“这个山谷叫愚公谷”。

⑾何烦:怎么敢烦劳。谦词。用“何烦”常表示委婉地否定。

赏析/鉴赏

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田家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少食无衣,瘦牛破车,穿着草鞋放牧,披星戴月劳动,却又有其自身的乐趣。中五联对仗,意象映对,色彩丰富。末两句以典作结,虽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政的不满,语含愤懑,却依然透出诗人超世隐居的闲情逸致。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8

题诸葛谼田家壁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後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古诗简介

《题诸葛谼田家壁》是宋代诗人贺铸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及造访对象;颔联描写行踪,先是步履匆匆,然后在田家停留弥久;颈联描写写农家生活的勤劳、朴素,尤为清新晓畅;尾联表示对游宦已兴趣淡漠,希望能在此归隐。诗中描绘了农村的晚景,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希望归隐的思想。全诗风格平淡,用语直朴,与所表现的情感相一致。

翻译/译文

黄昏时我越过诸葛亮谼,迎落叶沿小路策马匆匆。

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

后屋里灯犹亮农妇在纺织,前溪上水推碓无人自舂。

我早已没多少游宦兴致,来隐居希望您能够相容。

注释

诸葛谼(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因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隔江钟:江对岸寺院里传来的钟声。

灯犹织:灯光交织,形容灯很密。

水自舂(chōng):指水碓,以水作动力的舂米设备。

游宦(huàn)兴:做官的兴趣。

卜隐:择地隐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时诗人任和州管界巡检。诗人路过诸葛谼时,便写下这首诗,以记录夜访农家的经过及其感受。

赏析/鉴赏

诗一开头“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就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和被访的对象。诗的第二句已点明“访”字。既然是“访”,就会有一主一宾,有宾主间过从的场面,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诗人另出手眼,把宾主间过从的场面统统隐到幕后,只让自己在舞台前独步,写自己的所行、所见、所言。“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心声。诗人以“行冲落叶径”写夜访之始。所访的农户既座落在“林间”,故有“落叶”的小“径”,而行人步履急促,愈见行色匆匆,又照应了首句的“晚度”。一个“冲”字,把行人发现归宿之前、之后的焦灼和兴奋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个蛰居在深林之中的庄户人家,对于诗人还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所以诗人要像当年陶渊明归田园时那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了。

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一句的出处。“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这深夜回荡在江空上的钟声,使诗人起了悠悠之想。夜本来是宜于静思的',钟声更赋予了周围的一切以深永的意义。诗人如同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眼前这普通的农舍,不止是游子的暂时栖息之所,也向诗人昭示了人生的归宿。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极平凡的画面,此刻却十分富有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一种类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体认。夜半犹织,固然劳苦;水流自舂,却随性自得。诗人在顾盼之间,透露了长期蕴积在心头的隐衷。可见,这首诗颈联中所写的“织”“舂”,既是实写田家秋作的场景,又象征了诗人心所向往的归隐的生活方式。诗人是情不自禁地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图景,投射到现实中普通的流水人家上来了。

尾联言自己本来就无心远离家乡去做那个芝麻官,现在看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真想选择这导作为隐栖之地,不必到任所去了。诗的末两句明言诗人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然而仅此还不足以言诗。诗人的任务不在交代事情的本末,而在写出他一层一层的感情活动来。因而,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平平无奇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味。

这首诗平淡的风格,和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返璞归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羡和向往,吻合无间。

名家点评

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灯犹织,三字利落而传神。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译文

爸爸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的仓库已经修好了等待征敛。

注释

①斸:大锄,这里用作动词。有掘的意思。

②禾:禾苗,特指稻苗。

③秀:谷物吐穗扬花。

赏析: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悯农二首》,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论者往往知道诗歌语言的具体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就好在用泛写的方式,概括了一般丰年的情事,并不以具体形象见长。此诗前二句也一样,“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1

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简介

《田家》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朴素浅进的语言,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翻译/译文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注释

耘田:田间除草;

绩麻:搓麻线;

赏析/鉴赏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宋代:周邦彦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译文: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稀疏的篱笆,曲折迂回的小路,小小的田舍农家。清晨,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散开。寒气逼人,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四野一片寂静,远处传来一句山寺的钟声,目送一叶孤蓬起帆远行。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添了一件衣服,策马扬鞭去寻找驿站,愁绪满怀,唯有买些酒来驱寒解愁。池塘里,鸭子正熟睡于茭白和蒲草丛中,即使被匆匆行路之人惊起,很快又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

注释: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疏篱:稀疏的篱笆。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蓬:船。

添衣策马寻亭堠(hòu)。愁抱惟宜酒。菰(gū)蒲睡鸭占陂(bēi)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亭堠: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菰蒲:菰和蒲;借指湖泽。陂塘:狭窄的池塘。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3

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古诗简介

《田家》是唐代诗人聂夷中所作的一首讽喻诗。描写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种种事实。在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此诗为短小精悍之作,抛开正面描写 ,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诗人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

翻译/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注释

⑴斸(zhú):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⑵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

⑶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创作背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遭受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唐末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而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聂夷中的《田家》一诗,其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赏析/鉴赏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4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古诗简介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该诗语言平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

翻译/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赏析/鉴赏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咏田家、伤田家原文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翻译:

二月里蚕儿刚刚出子,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只顾医治眼下的毒疮,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够变成一支光明的蜡烛。不要再去照亮那穿着绫罗绸缎的富贵人家的筵席,而只是来照看照看这无衣无食的逃亡庄户的茅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此诗问世后,深受唐末统治者重视。据《资治通鉴》卷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这就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第三篇: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寄宿田家

高适〔唐代〕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译文

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

陂(bēi):山坡。兹:此地。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茅茨(cí):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鼹(yǎn)鼠:田鼠。鸬鹚(lú cí):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3

田家·昼出耘田夜织麻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简介

《田家》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朴素浅进的语言,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翻译/译文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注释

耘田:田间除草;

绩麻:搓麻线;

赏析/鉴赏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4

田家原文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翻译

凌晨鸡呜时人当出行,日落犬吠时人当回归。

秋来官家劳役逼得急,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时。

昨夜大雨积水达三尺,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

人们常说田家生活乐,田家苦难你们哪得知。

注释

公事:指为公家(官府)服徭役。

不待时:不按时。

尔:你,你们,指田家。

赏析

在封建社会里,赋税和徭役是地主阶级政权残酷剥削农民的两种基本形式。诗人作首诗揭露繁重的劳役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这首诗在主题上没有逸出元、白“新乐府诗”范围,也是为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呼吁。由于陈师道的生活比较接近人民,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更具有震撼力。“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看似写农村习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呜动身;归来惊动村里的看家狗。这似乎是一幅农村风俗画。然而两个“当”字点题了:本当应当这样,可是由于最近“公事”催促太急,农民已经不能按时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夸张,形容雨特别大。农民种庄稼有两怕,一怕干旱,二怕洪涝。“三尺雨”属于特大暴雨,足以引发一场洪水。诗中没有写洪水肆虐,却抓住生活的一个细节:烧饭用的灶,下面聚集着淤泥一一完全损坏了。屋漏冲倒了灶台,洪水卷来了泥沙。诗人没有说明,但已经暗示灾害十分严重。这一家人不能够对付灾荒。他们家的粮食可能没有剩余,他们无法修复被雨水毁坏的房子。“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诗人用这两句作了回答。不了解农民疾苦的官员眼中总有一幅“田家乐”的幻象,而农家的重重苦难却没人知道。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5

田家词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古诗简介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这首诗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翻译/译文

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注释

①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牛蹄声。

②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

③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④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

⑤覆:覆灭,灭亡。

赏析/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4年(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显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算起,到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已超过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战争频繁,到贞元、元和间,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元和十二年,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所以说“六十年来兵簇簇”。“簇簇”,丛集的样子,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耧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古代把京城附近方千里之地叫“京畿”,自京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一服,把由近及远的控制区域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等九服。这里的“海服”,泛指临近海边的藩镇割据地区。中唐时期,河北、山东割据反叛的藩镇均在东方沿海一带,正在进行的对淮西吴元济的征讨也在东方,故曰“收海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车被当柴烧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作斤属刂,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姑舂妇担”,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深重的灾难就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压在农民的头上,没有尽时。这是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是田家痛苦心声的真实描绘。“斤劚”,泛指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表面上是说: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实际上应是农民极端愤激之词,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代被压榨、折磨死了,下一代还要继续受压榨、折磨;老牛被杀了,小牛还会面临同样的命运,战争一天不停止,农民的沉重灾难就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愤激之意出以忠厚之辞,耐人寻味。全诗就在田家的这种沉重而痛苦的呻吟中结束了,而农民的深重灾难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宋代:周邦彦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译文: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稀疏的篱笆,曲折迂回的小路,小小的田舍农家。清晨,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散开。寒气逼人,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四野一片寂静,远处传来一句山寺的钟声,目送一叶孤蓬起帆远行。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添了一件衣服,策马扬鞭去寻找驿站,愁绪满怀,唯有买些酒来驱寒解愁。池塘里,鸭子正熟睡于茭白和蒲草丛中,即使被匆匆行路之人惊起,很快又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

注释: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疏篱:稀疏的篱笆。曲径:曲折迂回的小路。蓬:船。

添衣策马寻亭堠(hòu)。愁抱惟宜酒。菰(gū)蒲睡鸭占陂(bēi)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亭堠: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菰蒲:菰和蒲;借指湖泽。陂塘:狭窄的池塘。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7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翻译

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

陂:山坡。

兹:此地。

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鼹鼠:田鼠。

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适在蜀地担任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时年五十七岁。由于忙于政务,高适在蜀中创作的诗并不多,这首便是当年他在某位田家老翁家里留宿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寄宿农家、与老翁饮酒所见所感的内容,表现农人的闲静惬意和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诗看。农人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心迹。诗的笔法属白描,抒写逼真实在。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8

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古诗简介

《田家》是唐代诗人聂夷中所作的一首讽喻诗。描写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种种事实。在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此诗为短小精悍之作,抛开正面描写,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诗人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

翻译/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注释

⑴斸(zhú):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⑵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

⑶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创作背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遭受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唐末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而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聂夷中的《田家》一诗,其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赏析/鉴赏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9

题诸葛谼田家壁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後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古诗简介

《题诸葛谼田家壁》是宋代诗人贺铸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及造访对象;颔联描写行踪,先是步履匆匆,然后在田家停留弥久;颈联描写写农家生活的勤劳、朴素,尤为清新晓畅;尾联表示对游宦已兴趣淡漠,希望能在此归隐。诗中描绘了农村的晚景,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希望归隐的思想。全诗风格平淡,用语直朴,与所表现的情感相一致。

翻译/译文

黄昏时我越过诸葛亮谼,迎落叶沿小路策马匆匆。

歇脚在山林间寻访老农,客座边闻听得隔江晚钟。

后屋里灯犹亮农妇在纺织,前溪上水推碓无人自舂。

我早已没多少游宦兴致,来隐居希望您能够相容。

注释

诸葛谼(hó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因诸葛亮而得名。谼:深沟、大谷。

隔江钟:江对岸寺院里传来的钟声。

灯犹织:灯光交织,形容灯很密。

水自舂(chōng):指水碓,以水作动力的舂米设备。

游宦(huàn)兴:做官的兴趣。

卜隐:择地隐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时诗人任和州管界巡检。诗人路过诸葛谼时,便写下这首诗,以记录夜访农家的经过及其感受。

赏析/鉴赏

诗一开头“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就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和被访的对象。诗的第二句已点明“访”字。既然是“访”,就会有一主一宾,有宾主间过从的场面,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诗人另出手眼,把宾主间过从的场面统统隐到幕后,只让自己在舞台前独步,写自己的所行、所见、所言。“夜访”在诗里不过是提供背景的过场,诗人着意要让读者倾听的,是他自己潜思默运多时的心声。诗人以“行冲落叶径”写夜访之始。所访的农户既座落在“林间”,故有“落叶”的小“径”,而行人步履急促,愈见行色匆匆,又照应了首句的“晚度”。一个“冲”字,把行人发现归宿之前、之后的焦灼和兴奋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个蛰居在深林之中的庄户人家,对于诗人还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所以诗人要像当年陶渊明归田园时那样,“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了。

从“行冲”到“坐听”,已相隔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诗人遥隔大江,能听到从对岸传来的钟声,这正是万籁俱寂的夜深时分。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一句的出处。“隔江钟”和“落叶径”,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而且在暗示不同的时间方面又各具典型性。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细共认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所闻。而从“行冲”到“坐听”,又写出了心绪由骚动不宁归于从容怡悦的变化:前者撩乱,一如那落叶纷披;后者宁静,恰似那钟鸣悠悠,这种心绪的变化,离不开主人家热诚的款待、周到的安排、贴心的话语,诗人虽不着一语,却都历历可见,这里,无论是物色的选择、叙事的熔裁,还是情景的交融,都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之处。

这深夜回荡在江空上的钟声,使诗人起了悠悠之想。夜本来是宜于静思的,钟声更赋予了周围的一切以深永的意义。诗人如同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眼前这普通的农舍,不止是游子的暂时栖息之所,也向诗人昭示了人生的归宿。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极平凡的画面,此刻却十分富有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一种类似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式的体认。夜半犹织,固然劳苦;水流自舂,却随性自得。诗人在顾盼之间,透露了长期蕴积在心头的隐衷。可见,这首诗颈联中所写的“织”“舂”,既是实写田家秋作的场景,又象征了诗人心所向往的归隐的生活方式。诗人是情不自禁地把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图景,投射到现实中普通的流水人家上来了。

尾联言自己本来就无心远离家乡去做那个芝麻官,现在看此地环境是如此静谧,民心是如此纯朴,真想选择这导作为隐栖之地,不必到任所去了。诗的末两句明言诗人倦于宦游、企望归隐的意愿。然而仅此还不足以言诗。诗人的任务不在交代事情的本末,而在写出他一层一层的感情活动来。因而,一次可能是寻常的访问,在诗人笔下也会成为观照内心波澜的契机,在平平无奇的素材之中,蕴蓄着深长隽永的诗味。

这首诗平淡的风格,和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返璞归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羡和向往,吻合无间。

名家点评

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灯犹织,三字利落而传神。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咏田家、伤田家原文: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翻译:

二月里蚕儿刚刚出子,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只顾医治眼下的毒疮,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够变成一支光明的蜡烛。不要再去照亮那穿着绫罗绸缎的富贵人家的筵席,而只是来照看照看这无衣无食的逃亡庄户的茅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此诗问世后,深受唐末统治者重视。据《资治通鉴》卷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这就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1

行次田家澳梁作

朝代:唐朝

作者:储光羲

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闻。

前登澳梁坂,极望温泉分。逆旅方三舍,西山犹未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一种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轰动、惊动。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顾;;看见。

语;转告。

间;过了。

乃;这。

赏析: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译文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注释

粜(tiào):出卖谷物。

眼前疮(chuāng):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剜(wān)却:挖掉,用刀挖除。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绮(qǐ)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筵(yán):宴席。

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赏析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创作背景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咏田家》。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3

田家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古诗简介

《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前四句写田家的缺吃少穿。“雀乳”句以下,作者摄取雀、鸡、羸牸、豪豨、牧童、农夫等各自的动态入诗,写所见田夫的辛勤,再以“红榴”“绿芋”二句概括田夫顺应自然,过着自然之乐的日子的情况。结联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政的不满。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注释

⑴行将:即将。

⑵良苗未可希:田里的庄稼还不能指望上。希:希望,这里是指望的意思。

⑶老年方爱粥:老年人连粥都舍不得吃。方:正。爱:吝惜,舍不得。

⑷雀乳青苔井:雀儿在长着青苔的井边洞穴中孵化小鸟。乳:生子,这里是孵化小鸟。

⑸白板扉:未上油漆的门。

⑹羸牸(zì):瘦弱的母牛。

⑺草屩(juē)牧豪豨(xī):牧童穿着草鞋放牧着健壮的肥猪。屩:草鞋。豪豨:古书上称健壮的肥猪。

⑻折:折断,这里是落下的意思。

⑼旁舍草中归:意思是直到傍晚才从田地里归家。旁:同“傍”。

⑽愚谷:即愚公谷。相传在今山东临淄西。《说苑·政理篇》记载:齐桓公逐鹿到一个山谷中,见一老翁,就问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那老翁回答说:“这个山谷叫愚公谷”。

⑾何烦:怎么敢烦劳。谦词。用“何烦”常表示委婉地否定。

赏析/鉴赏

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田家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少食无衣,瘦牛破车,穿着草鞋放牧,披星戴月劳动,却又有其自身的乐趣。中五联对仗,意象映对,色彩丰富。末两句以典作结,虽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政的不满,语含愤懑,却依然透出诗人超世隐居的闲情逸致。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4

田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古诗简介

《田家》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农村社日祭祀田神,以祈丰年的情景。这首诗的前两句,从农村的环境概貌写到田家的欢声笑语;诗的后两句,从鸠鸣雨歇写到日上花繁。结句一个“繁”字,表现了春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农家生活的乐趣。

翻译/译文

高高低低绿桑树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后笑语喧天。

林外鹁鸪声声叫小雨初停,屋头红日送春暖杏花正鲜。

注释

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田神:农神。喧:喧闹。

鸣鸠:即斑鸠。

初日:初升的太阳。

绿桑高下:形容桑树高低错落。

赛罢田神:指春祭。

笑语喧:喧-噪杂,热闹。

鸠:一种小鸟。

屋头:宅边,房前屋后。

初日:雨后刚出的太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作者庆历七年(1047)春在滁州看到农民在结束祭神活动后互相嬉笑的热闹场景,洋溢着欢快气氛时所作。

赏析/鉴赏

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了江南地区农村的一派自然春光。江南的农村冈峦起伏,竹篱茅舍错落地散布在山冈下面。前面是一派平展的稻田.桑树高高低低地就栽在屋前屋后,春天来了,桑树长出了鲜嫩的绿叶,掩映在平川之间。春耕开始时,按风俗要向田神祈祷丰年。农村的男女老少看完了献祭田神的歌舞以后,带着欢快的情绪回到家里。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欢乐。

在下半首中,诗人集中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江南的春天经常会下夜雨,早晨雨停了,阳光照着湿漉漉的新枝嫩叶,显得特别青翠。鹁鸪鸟在树上咕咕地叫起来。果然,不一会儿太阳就从东边屋脊上升了起来。墙头的杏花经过夜雨的滋润,盛开得更加灿烂,给村庄装点着绚丽的春光。一幅生动的农村自然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名家点评

原长春教育学院副院长马世一《历代绝句三百首译析》:全诗所构造的几个画面,如绿桑映川、杏花春雨、鸠鸟鸣林,屋头初日等,都鲜丽明快,绘声绘色地显示了丰年有望的喜悦,也可以看出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

译文

爸爸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都6月份了,地里的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的仓库已经修好了等待征敛。

注释

①斸:大锄,这里用作动词。有掘的意思。

②禾:禾苗,特指稻苗。

③秀:谷物吐穗扬花。

赏析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悯农二首》,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论者往往知道诗歌语言的具体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就好在用泛写的方式,概括了一般丰年的情事,并不以具体形象见长。此诗前二句也一样,“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第四篇: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行次田家澳梁作

朝代:唐朝

作者:储光羲

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闻。

前登澳梁坂,极望温泉分。逆旅方三舍,西山犹未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一种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轰动、惊动。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顾;;看见。

语;转告。

间;过了。

乃;这。

赏析: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释

①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②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

③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

④黄犊:指小牛。

赏析

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洗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分送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练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第五篇: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

田家:农民。卉(huì):草的总称。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景:日光。晏(yàn):晚。犊(dú):小牛。劬(qú):过分劳苦。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禀(lǐn):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惭(cán):羞愧。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禄食(lù shí):俸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2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古诗简介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该诗语言平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

翻译/译文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赏析/鉴赏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下载《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田家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大全5篇)

    田家诗原文赏析及翻译5篇田家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注释绿桑高下:形容桑树高低错落。赛罢田神:指春祭。笑语喧:喧-......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行次田家澳梁作朝代:唐朝作者:储光羲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小编整理)

    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田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共五则范文)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精选多篇]

    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3篇观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共5则)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原文: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前言】《瑶池》是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