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郊原文及赏析[本站推荐]
东郊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东郊
韦应物〔唐代〕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注释:
跼(jú):拘束。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澹(dàn):澄净。虑:思绪。丛:树林。憩(qì):休息。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鉴赏: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第二篇: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
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译文: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注释:
①跼:拘束。
②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③澹吾虑:澹,澄净。虑,思绪。
④依丛适自憩:丛,树林。憩,休息。
⑤缘涧还复去: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⑥霭:迷蒙貌。
⑦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⑧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赏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诗人走出官衙,春日郊游,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想到要在此结庐长住,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作者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做诗效陶体,而且在生活上也慕陶,等陶。
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2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翻译
拂晓时分,京城东郊出现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诉京城里的人们春天来了。柳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风绽放,整个大地因春天的到来而姹紫嫣红,到处生机勃勃。春天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装点得分外美丽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如图画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
新科进士在朝廷的组织下游览京郊御花园,他们鱼贯成行俊美如画。御花园里微风习习,桃花浪暖,新科进士们如鲤鱼跃入龙门一步登天。新科进士游完了御花园又结伴游览京城。他们骑马飞驰,京城街区为之尘土飞扬。
注释
东郊:京城东面的郊野。
向晓:天将要亮的时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组成的那部分。
烟眼:烟雾笼罩着柳树刚吐出的鹅黄色嫩芽。眼,指柳树发芽之处的芽眼。
花匀:本指女子往脸上均匀地搽抹胭脂,此处指称花朵有如女人匀脸一样。
露脸:指花瓣上沾满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层台芳榭:高大而美丽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台之上类似凉亭的敞屋。
运神功:运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丹青无价:指大自然创造出春天这幅无价的美丽图画。丹青,指图画。无价,价值高昂到无法计算。
别有:除此之外还有。
尧阶:此处指代柳永当时的宋代皇帝,尧阶即指宋代皇宫里朝堂的台阶。
试:殿试,举子经过笔试考中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
新郎君:新考中的进士,唐宋之时称新考中进士的人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齐。
如画:人物俊美犹如画中之人。
杏园:此处以杏园指代宋朝的御用园林琼林苑。
桃花:指琼林苑内的桃花。
竞喜:指杏园内的微风和桃浪都很高兴欢喜,是拟人写法。
羽迁:本指人修道成仙,飞升天宫,
此指新进士由平民百姓而成为有功名的人鳞化:本指鱼跃龙门而成龙,此亦指新进士由平民百姓一跃而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汉长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来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将:相互结伴。
游冶:出游寻乐。
骤:马奔驰。
香尘:芳香的尘土。
宝鞍骄马:指装饰豪华的骏马。
创作背景
此词咏进士及第的得意、欢乐,当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赏析
词的上阕写京城内外初春的美好景色。开篇两句先点出春天来到了京城。“东郊向晓星杓亚”,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时的星象,但一句“报帝里、春来也”,却使得这一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诉京城中的人们:春天来了。句中语气词“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以下四句转入写景,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绘京城初春的美丽。在词人的笔下,“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清晨,柳树在蒙蒙的雾气中张开芽眼,美丽的花朵以露水匀脸。这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极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图,美得令人心醉。接下来一句中的“渐”字,表时间的推移,实则暗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了,雾气散去了,这时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觉绿得娇媚,红得艳丽。绿柳红花“妆点层台芳榭”,将层层台榭装点得更加美丽。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词人不由发出了“运神功、丹青无价”的感叹。此句由景及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创造了犹如图面一样姜丽的春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然,这首词上阕的写景绝不是单纯只为了描写春景,而是为下阕中人物的出场创造一种美好的景物氛围,而是为借以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阕写新进士宴游场面。过片以“别有”二字开端,使词作很自然地过渡至下阕,也使上下阕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习习,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初春气象写心中喜气,颇能传神。整首词又宛如一幅画面极生动的新进士宴游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词确系写于柳永进士及第之年,那么,这时的柳永,早已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过此词光华绚烂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历经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涩。如果再联系柳永中进士后那惨淡的仕途,则此词中的欢乐就显得更为可悲而可叹了。
第三篇: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
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1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翻译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注释
跼: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吾虑:澹,澄净。虑,思绪。
依丛适自憩:丛,树林。憩,休息。
缘涧还复去: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迷蒙貌。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
鉴赏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2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翻译
拂晓时分,京城东郊出现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诉京城里的人们春天来了。柳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风绽放,整个大地因春天的到来而姹紫嫣红,到处生机勃勃。春天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装点得分外美丽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如图画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
新科进士在朝廷的组织下游览京郊御花园,他们鱼贯成行俊美如画。御花园里微风习习,桃花浪暖,新科进士们如鲤鱼跃入龙门一步登天。新科进士游完了御花园又结伴游览京城。他们骑马飞驰,京城街区为之尘土飞扬。
注释
东郊:京城东面的郊野。
向晓:天将要亮的时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组成的那部分。
烟眼:烟雾笼罩着柳树刚吐出的鹅黄色嫩芽。眼,指柳树发芽之处的芽眼。
花匀:本指女子往脸上均匀地搽抹胭脂,此处指称花朵有如女人匀脸一样。
露脸:指花瓣上沾满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层台芳榭:高大而美丽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台之上类似凉亭的敞屋。
运神功:运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丹青无价:指大自然创造出春天这幅无价的美丽图画。丹青,指图画。无价,价值高昂到无法计算。
别有:除此之外还有。
尧阶:此处指代柳永当时的宋代皇帝,尧阶即指宋代皇宫里朝堂的台阶。
试:殿试,举子经过笔试考中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
新郎君:新考中的进士,唐宋之时称新考中进士的人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齐。
如画:人物俊美犹如画中之人。
杏园:此处以杏园指代宋朝的御用园林琼林苑。
桃花:指琼林苑内的桃花。
竞喜:指杏园内的微风和桃浪都很高兴欢喜,是拟人写法。
羽迁:本指人修道成仙,飞升天宫,
此指新进士由平民百姓而成为有功名的人鳞化:本指鱼跃龙门而成龙,此亦指新进士由平民百姓一跃而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汉长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来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将:相互结伴。
游冶:出游寻乐。
骤:马奔驰。
香尘:芳香的尘土。
宝鞍骄马:指装饰豪华的骏马。
创作背景
此词咏进士及第的得意、欢乐,当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赏析
词的上阕写京城内外初春的美好景色。开篇两句先点出春天来到了京城。“东郊向晓星杓亚”,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时的星象,但一句“报帝里、春来也”,却使得这一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诉京城中的人们:春天来了。句中语气词“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以下四句转入写景,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绘京城初春的美丽。在词人的笔下,“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清晨,柳树在蒙蒙的雾气中张开芽眼,美丽的花朵以露水匀脸。这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极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图,美得令人心醉。接下来一句中的“渐”字,表时间的推移,实则暗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了,雾气散去了,这时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觉绿得娇媚,红得艳丽。绿柳红花“妆点层台芳榭”,将层层台榭装点得更加美丽。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词人不由发出了“运神功、丹青无价”的感叹。此句由景及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创造了犹如图面一样姜丽的春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然,这首词上阕的写景绝不是单纯只为了描写春景,而是为下阕中人物的出场创造一种美好的景物氛围,而是为借以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阕写新进士宴游场面。过片以“别有”二字开端,使词作很自然地过渡至下阕,也使上下阕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习习,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初春气象写心中喜气,颇能传神。整首词又宛如一幅画面极生动的新进士宴游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词确系写于柳永进士及第之年,那么,这时的柳永,早已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过此词光华绚烂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历经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涩。如果再联系柳永中进士后那惨淡的仕途,则此词中的欢乐就显得更为可悲而可叹了。
东郊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东郊
韦应物〔唐代〕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注释:
跼(jú):拘束。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澹(dàn):澄净。虑:思绪。丛:树林。憩(qì):休息。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鉴赏: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第四篇:韦应物东郊译文及赏析
韦应物东郊译文及赏析2篇
韦应物东郊译文及赏析1《东郊》
唐代: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东郊》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
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
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
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
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
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东郊》注释
跼(jú):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dàn):澄净。虑:思绪。
丛:树林。憩(qì):休息。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东郊》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
《东郊》鉴赏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东郊》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东郊译文及赏析2东郊原文: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东郊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注释
①跼:拘束。
②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③澹吾虑:澹,澄净。虑,思绪。
④依丛适自憩:丛,树林。憩,休息。
⑤缘涧还复去: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⑥霭:迷蒙貌。
⑦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⑧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东郊赏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诗人走出官衙,春日郊游,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想到要在此结庐长住,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作者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做诗效陶体,而且在生活上也慕陶,等陶。
第五篇:《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及赏析
陌上桑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这一内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启发。据《列女传》和《西京杂记》所说:秋胡新婚方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锦衣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拒绝。回到家里,方知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妻子。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赴沂水而死。与秋胡故事相比,《陌上桑》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一是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剧式的结局,因此,尽管它与秋胡戏妻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后来有人把两本牵合在一起,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箱。”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未尝不可。又有人用秋胡故事的模式来解说《陌上桑》,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朱熹)。但这一结论难以从《陌上桑》作品本身得到验证。理解《陌上桑》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本篇统一的叙述风格。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她的住所之美、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读不准的字音
隅(yú)敷(fǖ)笼系(jì)倭(wō)堕(duò)髻(jì)缃(xiǎng)绮(qǐ)襦(rú)捋(lǚ)
髭(zī)须 著帩头(zhuó qiào)踟蹰(chí chú)妹(shū)宁可(nìng)千余骑(jì)骊(lì)鬑鬑(lían)《陌上桑》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秦氏的楼台。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孩,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种桑,常常到城南角采桑叶,篮子上系着青丝带,提柄是用桂枝做成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上佩着明月珠;下身穿着浅黄色丝裙,上身穿着紫色的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年少的人看见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耕地的人看见罗敷,忘记了把住犁耕地,锄地的人看见罗敷,忘记了握着锄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罗敷的美貌。
太守从南边来了,五匹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前往打听,询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她是秦家的女孩,自家取名叫罗敷。” “罗敷今年几岁了?” “二十还不到,十五已出头。”太守问罗敷:“能与我同车共载吗?”
罗敷走上前来对太守说:“你是多么的愚蠢!你有你自己的妻子,我有我自己的丈夫。(我丈夫)在东方做官,跟随的人马众多,他就走在最前头。凭什么来识别我丈夫呢?(请看):他跨着一匹大白马,后面跟随着小黑马。大白马尾巴上系着青丝绦,嘴上罩着黄澄澄的金饰马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名贵可值千千万。十五岁时他就做了太守府的小官,二十岁时做了朝廷中的大夫,三十岁时做了侍中郎,四十岁时做了管理一城的长官。我丈夫长得皮肤洁白,须发疏密得体;步履从容,落落大方,座上众人都说我丈夫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