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耍牙观后感(定稿)
耍牙观后感
在观看了《中国达人秀》的耍牙之后,挺有感触的。她叫薛巧萍,一个女子,为了传承民间艺术,为了表演这个技艺,在爱情和技艺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门艺术,不得不佩服她对追求艺术的执着和坚定的信念。薛巧萍这个美丽的女孩,真的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她独特的表演绝对是实力非凡。没有明星大牌的那些华丽外表,不具有偶像气质的一个女孩,却以她独特的气质和人格魅力征服了观看她表演的观众们。在听了她介绍学习这个耍牙绝活的种种困难,年已三十的薛巧萍,作为这项快灭绝的技艺的第六代传人,忍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她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嘴里生满了血泡,甚至到了绝食的阶段。后来为了提高难度,薛巧萍将8跟牙增加到了10根,每加一颗牙,嘴就要被磨破一次。因为一直要表演,她基本没吃过有刺激性的食物。这个期间受的苦,我相信绝不只限于此,一个女孩,为了追求艺术,放弃爱情这一点,我相信我们身边很多人都不做到,也包括我在内,10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最终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钦佩。在看到耍牙之前,我连耍牙是什么都不知道,并且知道了这是在中国快要灭绝了的一项宁海平调表演中的一门绝活儿,与川剧中的“变脸”相齐名,耍牙并称为“西脸东牙”。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很多传统的文化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这才会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否则,到最后,也许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在追求物质与享受的路上,迷失了自己。
200910405023徐梦娇
09级电脑美术设计
第二篇:关于宁海耍牙的考察报告
“独角龙”与宁海耍牙
09汉一 K09260127 何年丰
“独角龙”
浙江宁海有个剧种叫“平调”,平调有出传统戏叫《金莲斩蛟》,后来改编为神话剧叫《银瓶仙露》,戏里有个角色叫独角龙。
独角龙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嘴巴里可含十颗猪獠牙,人们在台下看到:独角龙的嘴里先出现两颗,接着四颗、六颗渐次增多,能上下翻动,左右开放,颇有川剧“变脸”那样的“特技”和“绝招”,这绝招当地叫“独角龙耍牙”。浙东的观众若说起平调,最爱点看独角龙的戏了。若在乡间演出,男女老少便会奔走相告。“独角龙耍牙”成了平调的品牌,现在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角龙这个名字有点怪,它是个什么东西呢?我在家乡宁海看了很多年的这个戏,看到的“独角龙”造型几乎都是头盔上长了一个牛角的家伙,这角既没有龙角的华贵,又没有对称的美学效果,所以这个独角龙我猜是个反面角色,它要么是个土匪强盗,要么是个妖精之类。不过艺术贵在独特,独角龙之所以流传旷久,深入人心,它除了耍牙特技表演之外,还与这个独特的人物造型分不开。在中国传统的戏曲人物里没有听说有个叫“独角龙”的,可能仅此一家。由于独角龙张牙舞爪,所以戏里出现了一个敢于刺杀他的女英雄,构成了“姣姣斩独角龙”的故事,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大锣大鼓,大开大合,何等豪迈,何等气派!
浙江宁海这方水土孕育出这样的戏,浙东人民喜欢这样的戏,不是没有缘由的。宁海有许多有关独角龙的民间传说:传说独角龙出生在新昌山区,有着山区人的粗放与狰狞,此人竟然嗜吃壁虎和四脚蛇,身上长满疮痂,而后疮痂又变成鳞壳,头上也长出一只角来。由于传说,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便完成了由人变成非神非妖的转化:他力大如牛,性残如虎,作恶甚多,成了地方一害,而后他又落草为寇,打家劫有独角龙残害生灵,便有反抗者的奋起斗争,其任务落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这位英雄女子名叫宋金莲,于是宋金莲又衍变出许多故事,一说宋金莲与其妹妹随父在桶盘上看管山村,后因山村被占,父亲被杀,两姐妹自然要复仇;另一说则更复杂,不过故事说法不一,但“金莲斩蛟”一说却基本一致。然而到了清代,有位章翰林把这故事编写成剧本《小金钱》之后,内容已与原先的传说大相径庭了。独角龙的“生命”终于延续到了21世纪的今天,由此也延续了宁海平调的生命独角龙耍牙的绝技很受农民的欢迎,每到一处演出,山村简直沸腾了。这个戏到城市演出也同样受到欢迎:20世纪60年代初绍剧名家六龄童看了平调剧团刘兴官的独角龙耍牙,非常钦佩,当场端来一碗清水,恭恭敬敬地奉在刘兴官的面前,要求拜师。如今平调的老艺人刘兴官虽已作古,而独角龙的表演却薪火相传,到现在已经传到女演员的身上了。我们很难用几代演员去简单地划分,演过独角龙角色的大约已有数代演员了。其中叶全民是最为出色的一个,20世纪80年代他上杭城去参加全省青年演员大赛,以其独特的艺术荣获一等奖,成为宁海平调史上的一份骄傲。现在“独角龙”传到了女演员的身上,这无疑多了一分艰难,说起来很有一点悲壮的味道。其中有成绩的有王春盎、薛巧萍等人。现在,独角龙耍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的保护,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独角龙耍牙能够代代相传下去,这实在是件可喜的事!
“宁海耍牙”是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可与四川变脸媲美。此技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老艺人杨先达(艺名红毛老生)所擅长。其步骤主要分为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宁海耍牙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
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艺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颚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而用齿、唇、气的各种活动辅助表演。这种表演以精湛的“变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调的“三大一小”及【将军令】等曲牌,塑造出剧中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令人叹为观止。宁海平调中的耍牙技艺独特,程序讲究,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每一代传人都要经历艰苦的练习过程方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誉。
关于宁海耍牙技艺的起源说。
关于宁海平调的起源有几说,一说源于新昌调腔的“山坑班”。所谓“山坑”,因为宁海有许多的山坑,与新昌山坑相似,但又很奇特。天台山、四明山蜿蜒伸入宁海境内,形成了四大干山,四大溪流。山山坑坑是宁海最具典型、最富魅力的景观,溪响松声,溪唱松吼,天籁喁喁。加上宁海邑人的个性太独特,故有宁海平调棱角分明、不同凡响、几近绝唱的那种禀性。一说来自宁波昆剧的“甬昆班”。就其剧目与曲牌与新昌调腔较接近,演唱风格较细腻、平柔,其小丑的道白不用绍兴方言而用苏白,均有昆曲的韵味。据一些老艺人回忆,自晚清起,不少艺人来自宁波的甬昆班,(既唱昆曲又唱调腔的班社),它是明末清初浙东流行的一支调腔。清中叶后,受昆曲影响,自成一家。“平调”这一称谓,显然受调腔、昆曲、曲牌的影响,又受本县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邑人个性诸因素而产生的。
宁海平调在辛亥革命后一度盛行。仅宁海一县,就有邬聚元、宁舞台、王聚文、杨聚文、严聚文、杨聚丰、中山舞台等十多个班社,在岔路、历洋、梅枝田、沙柳、璜溪口等地分别办过科班,招收艺徒。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剧种曾流入上海。1932年起趋向衰落,至建国前夕,几已湮没。
耍牙技艺的出现约在清末民初,它的影响范围主要在浙江东南部,在浙江西北部的观众中也留有良好的口碑。耍牙本是一项独立的技艺,自从被宁海地方剧种平调吸收后,就与其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成为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这个演技充分反映在宁海平调“后十八本”之一的传统节目《小金钱》中,它以强烈的艺术夸张,烘托了独角龙妖魔化的野性美。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长约二寸。演员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进行表演。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配合平调“三大一小”的打击乐及《将军令》等多种曲牌,以侧身龙步、转身亮相、上下翻牙,变换表情等表演手法为陪衬,展现了高超的耍牙绝技,塑造了角色的张狂与暴烈,可称为我国少数戏曲剧种—平调中的一朵演技奇葩。
从抗战到解放再到新中国,宁海平调的曲折发展。
解放前夕,平调班社已几乎散光。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平调才重又兴起,经几代人的数年努力,平调重登舞台,重新收集、记录、整理了一批平调传统剧目、唱腔、曲牌58册。
宁海平调戏班停演的时间在解放战争时期,有许多老艺人被迫是改行。建国后,政府在抢救古老地方剧种平调的同时,也大力挖掘耍牙绝技。1957年,成立了平调演出队;1960年,在宁海象山合并两县合并时期,成立了“地方国营象山平调剧团”;传统剧目《小金钱》改变为《宋金莲》。1961年,宁海复县,改称为“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
平调剧团的文书档案、艺术档案、剧照563张于1991年一起移交进宁海县档案馆,成为该馆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档案之一。宁海平调,是浙江比较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浙江宁海地区的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都比较平缓,故而称之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从艺者多为宁海人,又称其为“宁海本地班”。平调戏班是宁海土生土长的演出团体,曾长期游移在演唱形式上,后因文人的介入,平调才有了“前十八”、“后十八”的“脚本”,它的发展离不开原始形态戏剧形态戏剧形式的过程。早期的平调演出团体已无可考,咸丰至民国时期,活动在县境内的戏班就有11个。
耍牙曾获荣誉
宁海在宁波、杭州的二次会演中,独角龙“耍牙”技惊广座,不但得到省领导的表彰奖励,也赢得演艺界同行的一致好评。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国内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作出报道,中央电视台曾邀请剧组人员参加四套的《欢聚一堂》栏目;继后,中央电视一台又作了专题报道;各级报纸刊物也不断报道这项绝活,誉为“东方绝技”。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宁海平调榜。
耍牙绝艺曾为宁海平调赢得过无数荣誉:1980年耍牙第四代传人叶全民参加浙江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汇演,获得一等奖;2003年第五代传人薛巧萍参加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戏曲大奖赛,捧回了金奖。但近年来,耍牙艺术已面临后继乏人、濒临灭绝的窘境。
关于耍牙艺人薛巧萍的耍牙之路
昨日,我专程到宁海县桑洲镇坑口村拜访了薛巧萍女士,并就她在耍牙这条艺术道路的经历做了小小的采访。
与舞台上威武健硕、带着强烈乡野风格的金牛完全不同,台下的薛巧萍清秀、白净,静谧中带点羞涩,是典型的“乖乖女”形象。
薛巧萍说:她是薛岙渔民的后代,15岁时投考县越剧团,爸爸妈妈虽然有点舍不得,但了解女儿痴迷戏剧,只好表态说:“小孩子吃点苦,有好处。”外公、外婆原来就是个越剧“发烧友”,自然支持她从艺。
于是,薛巧萍带着薛岙的海风,来到举目无亲的县城。学戏是非常艰苦的差使,薛巧萍每天早早起床,然后是冗长枯燥的唱、念、做、打„„没有工资,只发一点生活费„„在汗水与泪水中,她一天天长大。一年后,她在宁波市“新苗杯”多项技能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2002年初,宁海县筹办第一届徐霞客开游节,开幕式上的节目自然要有十足的“宁海味”,“耍牙绝技”众望所归。团里让好学上进的薛巧萍拜曾获浙江省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的叶全民为师,学习耍牙。2002年初,薛巧萍第一次学耍牙,师傅叶全民是解放后耍牙的第二代传人,当时已调县新华书店工作,团里又把他请回来,专门传授耍牙绝技。同年5月,在首届徐霞客开游节开幕式上,薛巧萍饰演《金莲斩蛟》中独角龙的小喽罗八小龙之一。那是她第一次耍牙演出,口中只衔着两颗牙。当时,和她一起学习耍牙的有8个人,但现在只剩下薛巧萍1个人。提到这些,薛巧萍颇为遗憾地说:“苦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女孩子学耍牙,总有点张牙舞爪的感觉,比较难看,许多人就不再愿意学下去了„„”
当我问:“走上耍牙这条路要吃那么多苦,难道家里人都支持吗?”薛巧萍笑着回答:“由于演出任务重,与外界的接触少,我至今仍是单身,也没有男朋友,因此谈不上家人。倒是刚开始时,爸爸妈妈不支持,说女孩子练这种功夫不雅观,但外公、外婆比较理解,说从艺就是要学绝招。再说,我要对得起叶全民老师的言传身教,没有理由不把耍牙学好。”
为了把耍牙绝技发扬光大,薛巧萍没少花工夫。对她来说,勤学苦练已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生活方方式,天道酬勤,2003年,薛巧萍凭着耍牙绝技,在全国“国花杯”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中获得金奖。
12月31日于宁海县档案馆
第三篇:耍朋友
总是有人问我“耍”过朋友没有?我靠,我只想说没有。“耍”朋友有锤子意思噢。涩,老子们脑残,我2B嘎。不存在,没的关系。随便你咋子说。
噢,你意思说出及逛一转,逛过及逛过来的,然后加起QQ接是喊亲爱的我爱你,你爱不爱我啊?再闷起势的留言,或者再弄你妈个情侣空间就叫耍朋友噢。
我吐你两帕口水!这还耍朋友?安。你妈个天桥、翠屏山、天宫山、体育场。几分钟就逛完一圈的踏踏。这还不说,还经常是稀泥烂拷叻。有个卵的逛头啊?还东街走到西街,作起情意绵绵的样子。浪漫的很哇,巴士惨了哇,牛x完了哇???
放假像这样子的2B老子们看到过大堆。嗯是不晓得那些人浪改想叻。盘海把脑壳夹了哇? 这还不说,逛到逛到碰到熟人还要东躲西藏的。霍害怕哪个看到不得了一样。不存在,你不出门就是仨,你出来逛春天吗逛??
回到屋头,妈老汉儿问你的学校头耍朋友没有喃?答应的少快当。没有噢。说完车转屁眼儿就躲的屋头翻手机:亲爱的,在干啥子?作业,做你妹噢做。
要是说没的机儿事干出及逛一转就叫耍朋友的话,噢哟,我就不晓得耍过好多改了。要是男女一哈算的话,我害怕搬及指头儿都数不完噢。
你这都叫耍朋友?耍你三家公卖四角大花内裤噢。这最多叫偷情,偷偷摸摸的浪费感情。耍朋友不是的有事没事落及雨,还的胎神一样出及逛。至少不的机儿事没的就作起那个样子喊分手,还东扯西扯的。最看不惯扯机儿的人了。
可怜这些情窦初开的娃儿些啊,嘴巴头接是说永远咋子咋子,啥子完执啥子咯,又要谐老咯,喊的飞杂劲。我问你哈,你给好多人说过好多遍了?晓得啥子东西叫永远不?晓得你把它画下来给我看哈喃。才可爱噢。航实哟,不得了哟。
一旦有些小误会了,噢。你背叛我咯。哇靠,不得了咯,要日天咯,就分瓜了。然后差不多留点眼流花儿,翁到三床铺盖戴起耳机听哈子“错错错„是我的错„”妈耶叻,错你大姑爷的钉锤。不晓得你是比窦娥还冤吗咋子。不够资格耍朋友就不要耍,耍的焦人的很。
唉,口干了,说不下及了。
如果看完后,你能产生点共鸣的。麻烦支持一哈嘛,
第四篇:2013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感受平调耍牙魅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3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感受平调耍牙魅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王钱健 队员:王钱健 吴采颖 何斌 陈晓 陈芳 孙晋敏 郑挺 高强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数学学会 6月28日上午,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数学学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冒着细雨来到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与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深切交流。
在与传承中心团长的交谈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宁海平调作为一种非遗文化遗产的魅力之所在,团长指出宁海平调发展的局限所在主要是由于其地方方言的局限,例如越剧的语言特色是大家所都能理解的,但宁海平调的方言难以被人理解,故其发展的区域被局限于宁海及其周边地区,而就关于如何传承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团长说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已经选拔了二十人进行教学训练平调耍牙来缓解耍牙艺人的缺乏问题。
在采访完团长之后,上过中国达人秀舞台的平调耍牙第六代传人薛巧萍也与队员们进行了交流,并且当面向队员们展示了耍牙技艺,当队员向其提及如何去创新的让平调耍牙发展时,她表示宁海平调耍牙之所以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财产要去传承就是因为其无法再跟随潮流,无法再加入新的元素,否则所得到的耍牙也会变得不伦不类,而作为第六代传人的她也会尽全力的去让它流传下去。
结束了一天的接触采访,队员们对宁海平调耍牙有了一定的程度的了解,并且也感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的艰巨性,而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也将由年轻的一代传承下去。
第五篇:春节习俗:耍龙灯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