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以糕点做坊营业执照申领为例

时间:2019-05-13 21:4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以糕点做坊营业执照申领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以糕点做坊营业执照申领为例》。

第一篇:关于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以糕点做坊营业执照申领为例

关于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

---以糕点作坊营业执照申领为例

小组成员:习微王梦黎裴源韦春福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并且对公共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因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仅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意义重大,而且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蛋糕作坊办证难食品卫生安全法 前置许可电子政务政府效率

一.行政低效的现状

近年来,各类关于糕点作坊的黑幕经营消息见诸报端,问题产品层出不穷,个体商户一度被推倒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食品安全问题成了街头巷口的热议话题,从三鹿奶粉到红心鸭蛋,从福寿螺到毒豇豆,个体商户成为众矢之的,社会口诛笔伐的对象.为办蛋糕作坊营业执照,个体户主跑遍了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个部门,等了两个月,却都没办到,不是被告知缺少相关手续就是不能办理。在调查后期我们又对政府服务效率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图表如下:

民众对于政府效率大多数持不满意态度,可知这种现象并不只存在于食品加工业,由于政策不配套,责任不明晰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行政效率低下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人财物等社会资源的浪费,人民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政府的公信力逐渐降低,甚至可能上升为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由此观之,如何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必须作为行政改革的重中之重.二.行政效率低下原因分析.在谈及蛋糕作坊主为何会会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地时,不得不提起的是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问题。公共部门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是一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事情,对于公共部门服务态度、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公共部门办事的效果等方面的疑问和研究古来有之。在此将通过对人的因素、业务要素、制度问题三个方面来归纳总结出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的原因。

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所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来决定,它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其显著特征是拥有对一切人或权力要求的权威,并且这种权威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因此,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要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等各项生活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满足人民的各项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共部门效率低下使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将从人的因素、业务要素、制度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其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人的因素

A.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态度、服务意识等对公共部门效率的影响极大。由于公共部门升迁时间的缓慢和公共部门内部一些提升制度的模棱两可,公共部门在首次招聘的时候往往不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这就直接导致了政府机关等公共部门的人员素质的基础比较薄,发展潜力受到一定限制,其与其他企业的区别也就直接显示在办事效率的低下,整体积极性不高。

同时,由于连带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人岗不匹配”的问题。但是基于一些所谓的压力和关系影响,这些现象却一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类人在岗位上人浮于事、得过且过、乱施号令,大大降低了公共部门效率。

B.服务的过程主要是人与人之间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稳定,收入可靠,认为自己端的是“铁饭碗”,一般很难意识到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在办事过程中,一些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恶劣,服务意识差,这就直接降低了民众对公共部门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效率期望。

(二)业务要素

A.公共部门处理的问题的繁杂性

公共部门处理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部门提供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具有复杂性和繁琐性,因此,在处理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在处理的关键点上也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突发状况,经验不足的公务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显得生硬和笨拙,这就使得办事效率非常低。

B.公共部门处理问题的突发性

公共部门除了处理一些常规性的事务以外,还需要承担起处理突发事件的任务。突发事件由于其具有诱发因素复杂、侵害目标明确,影响重大、参与人数众多,情绪互动,从众性明显、涉及问题敏感,处置政策性强,难度较高等特点,所以处理起来难度比较大,经验不足,预测不够,准备不好等等因素会使得处理

效率低下,办事效果令群众不满意。

C.公共部门处理问题的地域性

公共部门具有统一的组织特性,但是其具体事务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各个地方的公共事务的要求和处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够一概而论。有些问题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处理方法的不同,办理跨地域业务或者是迁居等方面的事情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发达地区政府政策规范、服务水平高、办事效率高,落后地区仗着“山高皇帝远”,办事拖拉,不负责任,因此两个地区之间的业务办理往往会遭遇到很大的阻碍,从而导致了整个地域性的差异影响,造成效率低下。

(三)制度问题

A.传统的官僚制度的影响

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影响很深,因循守旧的观念危害甚广,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小生产观念、私有观念严重,这些反映在公共部门中造成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手工劳动”、“以我为中心”。

B.公共部门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性质并不规范

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约束公共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法规的不全面,这些法律法规的漏洞给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懈怠工作找到了借口。利用对法律的曲解来为自己的低效辩解,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继续变本加厉地继续,这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和外部性,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很难得到改善。

不管是人的因素、业务要素、还是制度问题,公共部门办事效率都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提高,实现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从另一方面讲,实现效率的提高,不仅能够提升公共部门的形象,而且能够促进中国公共部门发展的现代化和前沿化,真正实现服务为民、官民鱼水的和谐社会局面。

三.解决行政低效的措施

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帕金森定律”可知,大多数人在其不能胜任的岗位任职,行政机关也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执行部门工作人员学历偏高、而年龄偏低.经验不足,工作失误的风险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应当防止片面追求高学历和年轻化的倾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执行部门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适当提高平均年龄。只有正确的职位才能使其所在的岗位上有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好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作用,工作起来才会讲效率,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改变传统的行政观念,切实将效率观念引入行政服务体系,因此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把时间作为坐标,处处珍惜时间,事事讲求实效。.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景下,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要树立效率观念。要把行政效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及公务员政绩的主要指标,在政府机关中形成人人讲效率、事事讲效率的良好风气,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小生产者的私有观念,本位主义和狭隘性中解脱出来,自觉地服从大局需要,减少推诿扯皮.在要树立时间观念、现代的竞争实质上是时间的竞争,人们越来越强调“四维”空间,越来越感到时间就是财富。同时,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内容本身应有很强的时效性,超越一定的时限就会失去实效,给政府造成损失,具体说来,可以在政府窗口部门使用服务计时器,将群众的等待时间,工作人员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的办结时间作具体记录,纳入绩效考核的标准.在机构设置上,要坚持“精简,统一,效率”原则.机构设置是使行政权力得以运行的组织保证,也是综合地影响到行政效率的成本、时间、效果的重要因素。行政机构的设置按公共管理宏观调控的要求,能够把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公众福利、城市设施、交通发展、科技文卫、整治公共秩序、弘扬社会公德等办好管好。按职能定机构,明确机构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到既不出现行政管理上的断层,又不出现新的多头行政。机构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也要明确并落实到人,使人民群众知道他要办的事去找哪个行政机关的哪个部门。对设立后的机构要不断进行检查、对照和改进,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不能搞机构一经设立就一成不变。机构改革涉及到政府角色的转换、重新定位、职能和权力的重新调整,也涉及到政府内部的职能权力的划分,必须下决心排除各种阻力克服人为因素干扰,知难而进不能虎头蛇尾。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和问责机制.目前公务人员中,不待扬鞭自奋蹄大有人在,拉着不走赶着倒退为数也不少,一拉二推三慢步的人是多数,引入绩效管理,量化行政人员绩效,让被提供服务者成为绩效评估的主体,建立接受服务评分机制,让人民对于服务的质量给出评分,确实促进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建立问责机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减少推诿.实现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保障。现代国家应当是一个法制国家,衡量一个政府行政效率要看它的法治状况,要追求较高的行政效率,也离不开依法行政,因此,要将行政法制建设当作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工作,集中力量抓紧制定。以实现国家机构组织、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规范化。各级行政机关还应该按照法制和科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机关特点的日常工作制

度。一切行政机关和公务员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对提高行政效率,杜绝人浮于事、推委扯皮,争利避责等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创新工作方法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建立高效的电子办公系统.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技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范围广,作用因素多,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特别是现代社会,由于节奏加快,信息量激增,科学技术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行政管理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来运行,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设备处理公文、传递储存信息。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运用现代化技术加强行政管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有限,但我们应用足够的财政支持,抓住发展的机遇,引进、消化、吸收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努力改善自动化办公条件,推行现代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行政事务处理速度,从而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技术平台。

另外,将部分行政服务采取外包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行政垄断,迫使行政部门提高效率.后记结语:

我国公共服务根植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之中,其特殊模式、精神内涵和经验做法,应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宝贵财富予以总结和发扬,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公共服务实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否则将无益于未来我国公共服务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健康发展。我国公共服务目前这种分散、效率低、无统一准则的格局,信息社会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建集成的电子公共服务系统,这也是当前各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电子政府建设的共同方向。电子公共服务是高度集成的服务,需要各个层面管理和技术的高度整合,因此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则是电子公共服务发达国家共同的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将对我国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高效的政府会赢得人民和社会的好评和极力拥护,而这对于提高政府的权威、感召力、影响力、诚信度,实现政府与社会和公民的良性互动,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对当前公共部门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出各种合理性意见和建议,也是为我国行政部门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目标.

第二篇: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以xx公司为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析 2 上市公司报表粉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3 万科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4 某某公司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与管理——以某公司为例 6 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缺失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7 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8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9 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成因与治理对策 10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反倾销视角下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12 江淮汽车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13 某服饰公司负债经营问题的研究 14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问题研究 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的核算与信息披露研究—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17 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初步分析 18 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xx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困境及其改进 20 建造合同准则的应用及国际比较 21 有关或有事项的探讨 上市公司实物资产会计政策选择相关问题研究 23 某电缆公司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研究 24 论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5 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联合治理研究 26 某公司有机蔬菜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研究 27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研究 28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以吉利公司为例 30 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成本研究 31 加强恒源国贸的固定资产管理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问题的探讨 33 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某轴承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我国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影响的研究

我国增值税的税务筹划

中小企业现金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某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某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研究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

某自动化公司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xx公司融资困境及其应对措施 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会计诚信研究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浅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从安全性看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探讨 某葡萄酒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报表盈余质量影响的案例研究 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某碱业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上市化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某机械制造公司存货成本控制研究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某饲料公司为例 企业资金管理新形式--现金池业务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问题研究 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现状分析

某科贸公司资本成本分析及评价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分析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英国绩效审计特征、路径与借鉴分析 人力资本股权化与公司创新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结合MD案例分析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 构建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思考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前因、后果及治理 基于现金流的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分析 浅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及防范 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1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82 股权激励会计问题探讨

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比较研究 84 关于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的研究 85 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86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会计的探讨 87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财务问题的研究 8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财务分析 89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及风险管理研究 93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94 某环保新材料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企业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相关问题研究 96 基于战略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和选择 97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理论与实践操作研究 98 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探讨 99 债务重组新旧准则比较

某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101 物流企业改征增值税的思考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以xx为例 104 某电子公司应收款项的管理研究 105 论强化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BSC业绩评价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以某银行分行为例 108 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与管理的探讨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110 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以某自动化公司为例 111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12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GDP相关性研究 113 民营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与管理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以某公司为例 115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思考 116 某电力设备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研究 117 某公司绩效评价指标评价与构建 118 企业目标的研究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 120 某公司降低资金成本的途径研究 121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研究 122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在某药业集团中的应用与改进研究

SAP与用友ERP系统中相关模块比较研究 125 汽车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126 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12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28 注册会计师审计合谋研究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130 中小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31 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机制的研究 132 海尔存货管理方法研究

我国企业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研究

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及防范研究——以某汽车修理公司为例 135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研究 137 对我国增值税转型若干问题的探讨

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中的作用及改进研究

西方会计与中国会计关于存货计价方法实务处理比较分析研究 140 出口企业汇兑风险的研究—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 141 制造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2 某酒店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 144 重构商誉会计体系

企业合并所得税税收筹划

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的问题浅析及对策探讨——以顶新国际为例 14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48 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 149 风险投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基于生命周期的融资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51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控制研究

152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模糊评价 153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控制及防范

154 财务报表分析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55 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研究 156 企业财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 157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与协调 158 中外企业目标选择的比较分析 15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60 作业成本法在某公司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161 家电制造企业存货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162 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63 某制衣公司应收账款创新管理研究

164 价值链理论在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165 关于人力资源成本预算与控制问题的探讨 166 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7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分析

168 降低服务业的运营成本研究 169 关于新借款费用准则执行的探讨

170 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分析——以中化国际为例 171 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和思考 17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析 173 某电泵公司融资问题研究

174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来自钢铁行业年报的数据 175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以某公司为例 176 xx家具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17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78 我国廉租房建设中融资渠道的研究

179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80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81 从“召回门”看丰田的内部控制缺陷 182 某公司现金流量管理研究

183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84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185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86 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探讨 187 对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考 188 准则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189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90 服装生产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191 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的研究 192 中小企业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 193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路径研究

194 某酒店管理公司主要财务分析方法及其改进 195 对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 196 企业亏损内因及治理对策 197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198 出口退税管理实践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199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 200 某公司盈余质量分析

第三篇:我国乡村普法问题研究--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我国乡村普法问题研究--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六五”普法阶段,在建设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作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群体——乡村群众却在生活中对现代法律充满了矛盾和误解,仍然以乡土民情的思维来解决遇到的纠纷,这种现象严重的阻陷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本文以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分析当前现代法律与乡土民情存在的冲突,并分析现代法律在全民普及中遇到的瓶颈,从而对农村普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法律、乡土人情、普法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与前夫为了生二胎而假离婚,发现丈夫与她人已经结婚,于是起诉丈夫要求判他们为“假离婚”,后为了纠正丈夫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故事表面荒诞滑稽的现象实际的映射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展现了我国在经历从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的一些冲突,从人情方面讲,前夫得房抛妻,为舆论所不容,然而,从法律来讲,他的行为并没有违法,它反映了在农村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不能够利用法律正确的维权,主人公用乡土人情的方法去解决与前夫的矛盾,彷徨十余年未果,也显示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性。

一.影片概述及存在的法律问题(一)电影概述

《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执导、范冰冰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在该电影中以与前夫的离婚案和一句话为主导线索展开,主人公为讨回公道,用乡土人情的方法,去处理与前夫的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女主角李雪莲为了达到生二胎的目的,与丈夫秦玉河决定“假离婚”,在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然而半年后,她发现秦玉河居然已经另与别人结婚。李雪莲气不过,便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双方是假离婚,先判离婚是假离婚,然后再真离婚,另一个矛盾是是为了纠正前夫所说的一句话,“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为了纠正这句话,她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还把法院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这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这部电影反响热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引发了不少法律界人士的关注。

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每个公民享受的权利,然而李雪莲的维权之路却没那么顺畅,就为讨个说法,认死理,浪费了人生十多年的大好时光,这种荒诞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在农村中人情大于法治的现状,从真假离婚之诉、名誉权问题、到十年上访被围追堵截,李雪莲在维护自己权益的适合,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法律手段,更多的是用乡土人情的办法,去处理自己跟前夫的婚姻矛盾,它表现了农村中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结,也揭示了我国依法治国在农村需要结合乡土人情实际的必要性。

(二)现代化法律与法治本土化结合的背景

以该电影呈现的法律问题为例,郑好律师分析,最近几年,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也好,买房也罢,“假离婚”的现象并不罕见。然而法律上并没有“假离婚”的概念,只要婚姻双方当事人依法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即宣告解除。李雪莲拿出了离婚证,说明已经离婚了。她只能就离婚后财产纠纷起诉,而不能就离婚提起诉讼。如果她起诉离婚案件,法院不会受理。因此,从法律层面来讲,李雪莲的起诉是不合法的,注定会败诉,其丈夫秦玉河是合法的;然而从道德层面上讲,秦玉河得房抛妻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舆论是倒向李雪莲这一边的。这使秉公执法的公务人员犯了难,依法办事,李雪莲不能理解,认为前夫走了后门,法院保护了骗子,然后自己也将变成李雪莲的被告。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李雪莲是一个乡土民情和法治的矛盾体,对于法律,她更相信权利,通过李雪莲,我们能看到中国农村的乡土人情意识仍然深厚,还可以看出,加大站在乡土民情的基础之上的农村普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影响法律发展的因素有多种,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年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的国家,具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文化遗传,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法律发展只能植根于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土壤中,照目前农村呈现的矛盾、问题来看,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及基层社会秩序仍是靠村规民约进行调整的,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硬性移植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中的法治建设需要结合本土化资源中乡土民情的基础上进行开展。

(三)现代化法律与乡土人情冲突的原因

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可以体现出在乡土社会中,现代法律的一味的强制移植与规制的制定法总会带来许多矛盾与冲突。尽管李雪莲在不断的上访,起诉,但是不难发现,并没有摆脱人情社会的做法,把法律仅仅作为实现自己个人目的的手段,缺乏对法律的尊重,缺乏法治精神,潜意识仍然相信“权大于法”。而中级法院的审判便是现实存在的法律。现代法律与乡土民情出现了一种困境,面对乡土民情,法律陷入两难全的境地,以法律为准绳,则会伤害民众的感情;但是如果屈服于乡土民情,则又有违于法律权威性,有悖于依法治国的目标。现代法律与乡土民情仍然存在着裂痕。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乔焕江说,李雪莲遇到的各级官员都是在按照法律规章办事,从形式上看,他们是没有错的,然而,李雪莲确实是被损害者,她是有权利要求一个公正的。这样一来,现代法律和乡土人情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全面法治社会转型,守法遵法、依法维权是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但从治理者这一角度来说,并不意味着社会治理完全仰赖法制和行政系统的运作,还要考虑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的法治本土化资源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礼治主义下的民情是相互之间是维系淳朴的感情,不是一味现代制定法的规章制定。

二、农村普法中的问题

(一)农村普法的发展历程

1、“一五”普法(1986年—1990年)

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定》,由此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场针对全国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的全民普法活动。一五普法在广大公民中初步填补了法律知识的空白;使广大干部逐步树立了依法办事的观念;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全民普法这一伟大创举,使社会主义的法制之根,逐步扎入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肥沃的土壤之中。

2、“二五”普法(1991年—1995年)

这是在坚持改革开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情况下开展的全民普法活动。这次将普法规划改为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此次普法活动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广大的在校生。此次普法以宣传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这标志着普法活动开始转向学用结合、依法治理的轨道。由普法到依法治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依法治理与普法工作相伴而行,相得益彰,推动了各层次、各行业的依法治理,普法工作开始逐渐向法治实践的方向延伸。

3、“三五”普法(1996年—2000年)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次的普法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这个时期的普法内容是在全体公民中

继续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并在普法过程中形成了两条主线;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形成热潮,作为依法治国生动实践的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实破性进展。各地相继建立起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一个以基层依法治理为主体的依法治理网络初步形成,三者互相关联衔接,共同构筑起依法治国的大厦。

4、“四五”普法(2001年—2005年)

“四五”普法是从2001年开始的,2001年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确立了“12·4”法制宣传日。“四五”普法期间,通过注意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增强了公民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实现了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此时期,我国开始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5、“五五”普法(2006年—2010年)

五五普法期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倡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普法开始与人本文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相对接。和前面几个阶段相比,此次普法对象开始更有针对的普及到了农村,通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以及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五五”普法期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注意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认识到了普法与其他相关工作相互联系制约、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的整体互动关系,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其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五五”普法期间里,国家继续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围绕地方立法、司法、执法、普法、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等环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促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努力提高了全社会法治化水平。此外,“五五”普法的工作实践推进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了依法、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和机制,保障了普法工作在法治进程中长期发挥作用。

6、“六五”普法(2011年—2015年)

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六五”普法规划正是根据这一要求全面谋划,精心制定的。此次普法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继续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深入推进依法理。

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二)制约农村普法的因素

1、思想上对农村普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领下,不少基层干部以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重视新农村硬件建设,而忽视软实力的提升,其中普法是软任务,认为普法搞好搞坏无足轻重,对此项工作持轻视态度,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普法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乡、治村,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依法治国也是我国的重要治国方略。

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农村普法教育不够。部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较差,农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如农民在村上开个证明要交几块钱、自行车被盗、家里被偷不报案、普遍存在的家庭暴力等等,对这些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

2、农村普法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经费上保障不力,大部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我县大部分乡(镇)普法宣传教育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有的虽然能列入财政预算,但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或者是“空头支票”。乡镇的普法费用靠领导临时审批,造成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由于没有经费难以正常开展。

另外,农民学与不学没有硬指标,没有制度约束,造成农民对普法抱着被动、冷漠的态度,存在着回避、应付的情况。导致了普法教育并不能真正地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农村普法教育就容易继续停留在表层,更谈不上守法了。政府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使农村普法工

作由“软”变“硬”。

另外,在农村的普法教育中,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当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

3、农村普法教育被现实情况所制约

1、人员难集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经济意识在不断增强,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中,大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就业,只有对法律需求稍弱的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在农村,从而造成农民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很少,造成无法集中农民进行普法教育。

2、时间难安排。

自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的经营从集中转向分散,农民的时间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时,忙外出打工、做生意挣钱,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所剩无几。

3、内容难理解。

由于在农村中,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法律条文又是较为规范抽象的,这就使得村民学习吃力,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从而影响了农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4、一些不良风气挫伤了村民学法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是一些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造成相当部分农民认为法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这种学法脱节、执法不公的现象,直接就导致对法律有兴趣学的很多村民对法律丧失了信心。

(三)农村普法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单一

调查发现,农村普法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的甚至走过场,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农村,没有触及边远地区农民。新的办法不是太多,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有时候通过挂横幅、贴标语进行宣传,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至于分发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详细,但很多农民未必能看得懂,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普法工作习惯于注重人口密集的城市,忽视了广大农村,致使农村群众即使有广泛的法律需求也难以满足,有些地方的普法宣传教育只注重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对具体实施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和验收机制,有的普法活动就是走走形式,并不注重真正的普法效果,这些都导致农村普法流于表面,效果甚微。

三、加强农村普法的建议

(一)现代化法律与乡土人情的正确结合

现代法律的真正发展与胜利必须有个很好的根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符合乡土民情并为人们所接受。这样社会结构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乃至法治观念。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在此基础的发展使他们合于规定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因为在乡土社会中的效力更大。现行的司法制度并不能有效的建立法治秩序,对于礼治主义,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它的巨大作用,批判地加以运用,毕竟乡土人情来源于深厚的法治本土资源的礼治。

苏力先生指出,“就总体而言,法治是个实践的事业,而不是一种冥想的事业。它所要回应和关注的是社会的需要。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让法律有用武之地,要逐渐改变村民无诉的观念,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事务都一定要诉之法院审判系统,现代法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更加接近乡土民情,能够很好地服务乡村。在小镇上的法官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下乡普法和法院设在百姓院子里的行为,都是更好地让法律与乡土民情相结合的方法。

(二)创新贴近农村普法的法律

对于农村来说,具有比较明显的两个特征,第一是每个地区的村民都深深的打上了乡土民情的烙印,第二是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有限。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创新,制定贴近农村的接地气的法律。毕竟,如果法律如果不能够理解每个人的说法,那必然令村民所无法承受,而且制定的法律需要对农村具有针对性,能适应现代农村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法律更深入民心。

(三)拓宽农村普法的传播渠道

1、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拓宽农村普法的传播渠道。报刊、书籍是开展普法教育的基础,依托村文化室建立法律图书室。建立村级法律图书室,有必要的法律书籍,村民可以自学,用时也可以查找。从目前农村的现状看,不少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文体局正在积极建设村文化室,村级有图书室的越来越多,不能将图书馆流于形式,而要充分利用起来;还有一种方式是编写和发放法律书籍,送法下乡。将普法教材、资料送到家与部门的宣传月或宣传周、宣传日结合起来更为理想。

2、结合本地农民实际编写常用法律手册

结合本地农民实际编写常用法律手册,便于农民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所编写的手册发放到各村法律图书室,没有图书室的村,发放到村党支部活动室。

3、开展家庭学法活动。

通过开展家庭学法活动,父母孩子共学法、夫妻共学法、邻里之间相互学法等活动,做到自行学法与共同学法相结合,家庭学法与社会学法相结合,集中学法与个人学法相结合,推动普法教育的全面发展。

4、是开展学法竞赛、评比活动。

通过开展农民学法竞赛,实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测试、评比活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调动村民的学法热情,同时实现了对普法工作效果的检阅,巩固了村民的学习成果。

5、举办法制文艺演出。对此需要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文化体育局积极准备,每年定期组织法制演出宣传队,将最贴近农民实际的法律通过小品、花灯小戏,灌输给农民。请州、县专业艺术团体演出,以喜闻乐见、寓法于戏的形式,推动村民学法用法。

(四)健全农村普法的服务体系

1、宣传保障机制要钢化

健全农村普法的长效机制,把农村普法当做一项事业来干,要加大农村普法队伍的建设力度,建议各镇、各单位普法办要确保专兼职普法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农村按“20户一员”的标准,配齐普法辅导员。要加大对基层单位的检查考核力度,建立和健全考核机制,县普法主管机关制定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评分表,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进行考评,并坚持每年督查1次。要加大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县政府财政要确保每年拨一定的普法教育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适应新时期普法工作的需要,普法办事机构要专门配备电脑、传真机、摄像机等基本设施,以提高普法工作效率和实际工作效果。

2、抓好村干部的普法培训

农村普法不能仅把农民当成普法的对象,根据农村普法规划的精神,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是针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农民,村干部是村务的管理者,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培训,可以增强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能力,才能够起到带头的作用,带动广大村民搞好民主法治建设。这就需要村干部搞好

村“两委”干部、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培训,保障普法前沿阵地有一支懂法律、会宣讲、强有力的宣传队伍。

四.结论

中国的农民占了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农民仍然是我国最大的群体,仍然是法治社会的主要力量,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需要以正确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法律,受益于法律。对于农村传统的人情社会思想来说,将法律植入人心,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要正确剖析乡土社会,从立法角度,传播角度各方面,都要重视乡土社会的民情,重视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重视乡土社会的礼法,并将他们正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加容易被村民接受,才能使广大村民更好的接受法律、运用法律,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钱龙超 我国普法现状综述 《法制博览》2014年第08期)[2]张金才 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2期

[3]贺雪峰.乡村关系研究的视角和进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4]刘文蛟 农村普法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5.06 [5]朱苏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中国检察官》2009(1)[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2014年10月23日新华网

第四篇: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以长垣县魏庄镇为例

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以长垣县魏庄镇为例

魏庄镇位于河南省长垣县东南部5公里处。国土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230亩,全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8.2万人,是“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镇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乡镇500强,在河南省排名第八。然而魏庄镇历史上却一直是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工业小镇、财政穷镇、防汛重点镇。该镇在历史上又是黄泛区,十年九淹,可以说是地上无资源、地下没矿藏。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建国以来,国家、省、地(市)都没有在魏庄镇“建厂布点”,工业投资几乎为零。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没有资源优势的地方,河南长垣魏庄镇,这个地处黄河故道、镇域面积仅100平方公里毫不起眼的豫北小镇,竟是全国起重行业执牛耳者,居然打造出闻名全国的起重机,成为拉跑长垣县域经济的马车。到底为何,让这样一个“穷乡僻壤”能迅速崛起?又是什么,成为魏庄镇经济发展背后的神秘推手?

一、魏庄镇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无法满足这些经济发达镇的基本的城镇建设需求、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严重影响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达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已成为我国城镇化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行政运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乡镇政府具有的七项职能中,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另一方面,税务、国土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财物和业务管理权则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二是乡镇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对下,由于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乡镇政府该为农民办的事却无能为力。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对上,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每天应付每种事务喘不过气来。三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行政命令式政权运作方式的矛盾难以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观的、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问题。

(二)官员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实现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政府通过官员来完成对社会的管理,管理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政府行为必然是管治型的。但乡镇不仅是政治的统治机器,也是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机关;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只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人员只是国家为完成对社会事务管理而雇佣的工作人员,是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国家雇员;行政人员所进行的社会事务管理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管理的目的是形成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是国家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因此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服务。但因为政府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晚且较为迟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而政府从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非困难。

(三)镇政府缺乏与之匹配的经济社会管理权与执行权在以前政府管理体制中,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但在实践中却在相应的管理职能设置上缺位,缺乏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的城建、环保、治安、节能、消防、卫生防疫等职能,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按照法律规定,我国行政执法权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当出现环保、村民违规建房、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卫生等问题时,镇政府无权查处,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据典型调查,有的镇有约90%以上的事项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才能执行,并且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

(四)经济因素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发挥的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

税。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乡镇政府的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还要负担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农村教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活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决大部份依靠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而且这些公共事务支出大、欠账多。这也大大制约了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发挥。

二、魏庄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近年来,围绕着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魏庄镇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完善政企关系协调机制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与温州模式一样,民营经济壮大的关键在于政府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魏庄镇民营经济发展之初,魏庄政府更多的是“无为而治”。镇政府有关领导曾八下温州学习“温州模式”,温州市政府前期的“无为而治”,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魏庄镇政府影响深刻。在“无为而治”中,魏庄镇政府更多地是充当了服务的角色。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镇政府本着银企自愿、互利的原则,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资金。自2000年开始,镇政府坚持每年举行两次银企恳谈会,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双方的相互支持。与其他地方相比,魏庄镇官员的为官情结要显得平淡很多。魏庄镇的民营企业家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地方,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政府官员在民营企业家面前,并没有其优越性。与之相反,那些善于创造财富并善于投资公共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却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尊重。魏庄镇党委、政府根据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富裕户多、经济能人多的特点,在以亲情感召的同时,实施了诸多的优惠奖励政策,吸引在外存款和社会闲散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回乡,从各方面保护个体私营企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具体措施。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一套相对完整的保护企业发展制度,比如《企业试运营制度》、《封闭管理制度》、《执法执罚审批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也相继出台。

(二)服务调控产业结构,统筹发展乡镇企业服务也是生产力。镇党委、政府建立了镇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做到一包到底,责任到人;深入开展了“诚信魏庄”和“效能革命”活动,组织全镇各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依法行政、规范服务的措施;成立了经济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努力营造了“负担最轻、程序最少、办事最快、信誉最高、企业最满意”的发展环境。为使产业有序发展,魏庄镇对整个产业进行统筹,实施“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主动服务”,扶强、扶优、引导骨干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先后成功组建了卫华集团、豫中起重集团、河南重工集团,催生了一批产值上规模、税收上档次的大企业。同时坚持“扶小、促中间”,壮大企业群体,引导中小企业以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式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销售网络。

(三)党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一窍通百窍通,魏庄经济驶上快车道,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同样风生水起。“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国家千强乡镇”、“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城镇”、“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乡镇”、“河南省百强特色乡镇”等荣誉称号不胜枚举,在2008全省乡镇综合实力百强中排名第八位魏庄镇党委把“党员活动日”和“干群联席会”,作为推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一抓到底。镇党委把每月的5日确定为全镇的农村“党员活动日”,把每月的25日确定为各行政村的“干群联席会”活动日。在全镇农村推行党员干部“创业承诺和述职评议”制度是魏庄镇党委的又一创新。镇党委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一主题,组织农村党员向农民群众公开自己的“创业承诺”,并定期向全村群众述职,让全体村民评议自己的承诺兑现情况。

第五篇:地方部门应急预案编制研究——以《江苏省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例

摘要:地方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对完善我国应急预案体系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江苏省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案例,阐述了地方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应该把握的三个维度及其实现思路,讨论了地方部门应急预案编制中的难点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应急预案;预案编制;地方部门预案;公路交通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大型活动预案。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经制定各类应急预案135万多件,各省(区、市)、97.9%的市(地)和92.8%的县(市)和100%的中央企业均制定了总体预案。

地方部门应急预案,有两层含义:一是地方预案;二是对某类突发事件负有直接应急责任的部门预案。地方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对完善我国应急预案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突发事件多发生于地方,在“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下,对某类突发事件负有直接应急责任的地方部门应急预案决定着该类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理效果,可以有效避免损失扩大。

而公路交通作为基础公共服务,无论是从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本身来看,还是就公路交通在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基础作用而言,预案在地方部门应急预案编制中都具有典型意义。

一、预案编制思路及其实现

2005年,国家开始建立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预案全面推广至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领域,成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制度与主要手段。相比于以往零散分布的各种预案,我国新建立的应急预案制度强调体系,具有完整的层级机构和内在逻辑。因此,编制预案不仅要从所应对的突发事件出发,还必须考虑到本预案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此外,应急预案体系本身也不是独立的,在“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预案体系又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有着密切联系。预案编制需要从预案体系逻辑结构、“一案三制”综合体系、文本描述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把握,而且前两个维度的重要性远甚于第三个维度。

(一)地方部门预案在整个预案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

从功能和适用范围来看,应急预案可以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及单项预案。综合预案也称总体预案,主要从总体上阐述应急原则、思路、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一般应急程序等,是预案体系的顶层设计。专项预案则区分了特定风险的不同特点,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突发事件,对应急组织结构、应急程序、应急措施进行具体说明,加强了预案的针对性。现场预案则是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而编制,通常是针对风险较大的场所或重要防护区域所制定的预案,更具操作性。单项预案则是针对大型公众的聚集活动或高风险的施工活动所制定的临时应急计划,它通常随着这些活动的结束而失去作用。应该说,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预案体系,而单项预案则自成一体,前者强调的是制度化的应急计划,后者则是临时性的应急计划。总体预案之下必须有专项预案,才可真正操作;专项预案之上必须有总体预案,才可能形成体系。一个制度性预案体系最好有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与现场预案三个层次,最基本也必须有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两个层次。应急预案的目的在于应对突发事件,应该以突发事件为中心进行编制。专项预案应该由涉及某一特定突发事件的多个应急责任主体共同编制。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有些专项预案简化为部门预案。

在我国五级行政管理体制中,除乡级人民政府以外,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均要建立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纵向上,应急预案体系至少包括四个级别,而中国行政组织结构“条块结合”的基本特点也使得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在纵向上存在着自上而下的行政指导关系。

《江苏省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本预案)仅由江苏省交通厅下属的公路局负责编制,为部门预案。在体系当中,横向上直接接受《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行政指导,纵向上接受交通部《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行政指导,向下又指导《××市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交通厅编制并发布的《江苏省公路、水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下属公路局编制《江苏省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在横向上使整个预案体系增加了一个层次,也使市、县级相应预案;体系增加了一个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本预案只能作为《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子预案,其编制主体虽然名义上为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但实际上应该为江苏省交通厅。本预案所在整个体系中的定位见图1所示。

《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分为7类:公路交通、内河交通、运输保障、船闸、港口特大事故、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并要求所属公路局等部门分别编制专项预案。因此,虽然初步的风险分析表明,公路交通也可能发生重大运输事故、在建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拒不缴费和冲砸收费道口等群体性事件,但为避免与上述其它专项预案重叠,同时依据权责对等的原则,公路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确保公路路网畅通,因此,本预案的功能与适用范围是“Ⅱ级以上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路网畅通保障”。具体包括四种情形:(1)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出现严重交通中断或阻塞,需及时疏通;(2)公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丧失正常使用功能,需迅速恢复、抢修、加固;(3)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需进行救援;(4)对跨部门、跨行业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按照上级应急指挥中心指令,在公路管理职责范围内执行相关要求。

(二)本预案相应应急体制、机制与法制设计

“一案三制”分别是指应急预案、体制、机制与法制。其中,体制设计解决的是应急管理主体的问题,包括应急指挥主体、协调主体、行动主体等。机制设计解决的是应急响应程序的问题,包括预防与准备机制、监测与预警机制、响应机制、联动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法制设计解决的是应急规则问题,对应急响应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应急响应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

应急预案则是应急行动计划,对应急响应主体、响应程序和响应规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即作出安排与明确,它是应急响应的操作手册,直接决定了应急响应的行动方案与行动后果。因此,应急预案、体制、机制与法制四者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制约,应急预案是对体制、机制与法制的文本说明,而应急体制、机制与法制也必须落实于应急预案之中。预案编制质量不仅取决于编制技术,更取决于应急体制、机制与法制的设计。

1、体制设计

《江苏省公路、水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交通厅成立应急指挥中心,为Ⅱ级公路、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主体;成立应急办公室,设在厅办公室,为应急协调主体;突发事件发生时,成立现场指挥部,下设现场处置组、综合协调组、新闻信息组和善后工作组,为应急行动主体。Ⅱ级公路突发公共事件,作为Ⅱ级公路、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一个类别,其应急指挥主体仍为交通厅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协调主体仍为厅应急办。它们的主要职责分别是启动预案、应急指挥和牵头成立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不仅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如此,内河、运输保障、船闸、港口、运输保障、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其他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主体、协调主体和行动主体也应分别是交通厅应急指挥中心、厅应急办、现场指挥部及其各工作组。这也保证了专项预案与总体预案在体制上的衔接性。

专项预案与总体预案的要求有所不同。本预案作为Ⅱ级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强调公路管理部门作为专项管理机构的职责。从体制上看,公路部门既不是应急指挥主体,也不是应急协调主体,而是应急行动主体之一——现场处置组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参与现场处置,公路部门内部作如下体制设计:

(1)成立应急工作组。由公路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为成员。主要职责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赶赴现场,指导、协调受损公路加固、抢修、保通;指挥公路路网交通调度,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事发现场的交通疏导;协调应急装备和人力、物力的调集;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市交通局应急指挥中心报告;结合工作实际,根据现场指挥部的指令,及时指导调整处置方案和计划。

(2)成立应急值班室。设在路网调度办公室,主要职责为实行24小时接警值班制度。对于所接到的报警信息,在进行记录和核实后,按规定报告程序和时限向省厅公路局和市交通局汇报。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事件简要经过与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措施、需有关部门和单位施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报告单位、签发人、报告时间等。

2、机制设计

(1)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应该立足于平常行政,将那些在日常工作中长期实行、行之有效的制度纳人其中,其核心就是进行危险源的调查和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公路交通而言,这种危险源的调查与评估实质是一种脆弱性评估,即对那些容易发生问题的危桥险段和薄弱环节进行检查与整改。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有工程建设、路桥养护、路政管理、费用征稽四项基本职能,在职能行使过程中,对应的是日常安全巡查、养护预防、施工现场管理和收费站区管理等四项基本制度。本预案中详细规定了这四项措施在执行中可能发现的各种特定风险和每一种特定风险所应做的相应的应急准备。以养护预防为例,具体规定如下:养护部门定期开展路况调查工作,重点做好桥梁、涵洞、急弯、陡坡、高填方、沿山、沿河等重要部位基础数据的建档工作,及时、全面掌握公路基本状况;认真落实桥梁工程师制度,加强日常养护巡查,切实做好巡查记录,有计划地开展隐患排查,重点做好四、五类桥梁的巡查,强化预防性、周期性养护,及时采取防范性措施消除隐患;当公路路网可能遭受暴雨、大雪、大雾、冰冻或路桥发生坍塌时,会同路政部门按照规范设置警示标志,及时开展对路段险情相关资料的搜集与风险评估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和联系,建立抢险救灾的协调保障机制,督促养护单位做好材料和机械等抢险物资储备。

(2)监测与预警制度

对于公路管理部门而言,监测预警制度的核心就是随时掌握所辖公路路网的运行情况,这一任务主要由应急值班室完成。应急值班室应设立统一、便于记忆的值班电话,并向社会公众公开,对于接受的各种报警信息,应及时向省厅应急指挥中心报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来自于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在导致公路路网中断的诸多因素中,自然灾害往往占据多数。因此,监测的信息来源既可以来源于报警信息,也可以来源于其他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预警级别制度;二是预警警报的发布权制度;三是预警发布后应采取的措施。交通部制定了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同时根据本预案的适用范围——路网畅通保障,具体以路网及其附属设施的损坏程度和恢复通行所需要的时间作为分级标准:特别严重损坏和48小时以上为“特别重大”(I级);严重损坏和24小时以上、48小时以内为“重大”(Ⅱ级);较大程度损坏和12小时以上、24小时以内为“较大”(Ⅲ级);损坏和12小时以内为“一般”(Ⅳ级)。按照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才有发布警报的权力,因此,对于江苏境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只有江苏省人民政府才有发布lI级预警的权力。发布预警的根本目的是对相应的应急措施进行授权,尤其是I级、Ⅱ级警报,通常意味着要采取转移、疏散等强制措施,这通常超出了平常行政权力许可范围。这种授权并不能通过应急预案等行政指导文件来完成,而是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从法律层面进行授权。在实践中,具体的运行机制为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预警信息经由省人民政府发布,如果可能导致公路路网中断24小时以上、48小时以内的公路交通突发事件,江苏省交通厅可提请省人民政府发布公路交通突发事件Ⅱ级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3)响应机制

本预案的适应范围是Ⅱ级以上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只有当公路路网中断24小时以上,本预案才启动。这是分级响应的第一种工作机制,这也意味着当江苏省境内发生I级公路交通突发事件时,本预案也要启动。这与我国四级响应机制(国家、省、市、县)的原理一致,当I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不但国家要启动预案,省、市、县均要启动预案。

我国应急响应机制的总体方针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其中,“属地管理”强调的就是事发地政府的应急责任,“分级负责”强调的是当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超出了事发地政府的应急能力,由上一级政府负责。因此,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分级响应应该是基于政府应急能力。对于交通部门而言,当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不管级别大小,事发地公路管理部门与交通管理部门都要进行应急处置,当突发事件超越了市一级公路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应急能力后,本预案启动。这其中,有一种典型情况,当公路交通突发事件跨越两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时,需要省交通厅、公路局进行协调时,可视为超出市一级公路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应急能力,本预案也要启动。这是应急响应的第二种工作机制,更符合实际情况。

当发生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按上级应急指挥中心指令,需要启动本预案的,本预案也可启动。这是第三种工作机制。这一机制保证了本预案与其他相关预案的联动关系。

(4)保障机制

就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而言,相关的保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人员保障、装备保障和通讯保障。在经费方面,省厅公路局每年都会安排应急工作专项经费,当财力难以支撑时,可向上级部门请求援助。在人员方面,由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各公路管理站、收费站相关人员组成路网调度、运行值班、抢修维护和事故救援等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公路交通技术专家数据库,完善专家参与决策和咨询机制;通过日常技能和管理培训以及模拟演练等手段,提高应急人员的风险意识、业务素质、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和应急处置能力。在通讯方面,充分利用省交通厅和各市公路处的应急指挥平台,应急工作机构的主要人员的电话、手机号码在单位内部公布并保持24小时畅通。

3、法制保障

对于公路管理部门而言,目前关于应急管理的法规有两类:一是单项法规或条例,如《安全生产法》、《公路法》、《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江苏省公路条例》中都有与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的规定;二是一般应急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里有一个优先次序的问题,通常而言,单项法优先,只有在单项法规定的措施不足以应对危害时,才能使用一般法规定的应急措施。《安全生产法》、《公路法》、《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江苏省公路条例》的规定优先于《突发事件应对法》。

例如,2004年第二次修正的《公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因抢险、防汛需要修筑堤坝、压缩或者拓宽河床的,应当事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有关的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安全的措施。2004年修订的《江苏省公路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发生自然灾害公路受损时,公路管理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公路经营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修;因严重自然灾害致使公路交通中断难以及时修复时,沿线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并给予抗灾资金支持,及时修复被损坏的公路;对特大型公路桥梁,应当采取措施,及时做好雨、雾、雪等恶劣天气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养护管理工作,保持清障、救援等设备齐全完好。这些规定比《突发事件应对法》更详细地规定了应对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权力的行使条件。

单项法中没有涉及的应急权责或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冲突的条款,则应根据高阶位法优先于低阶位法的原则,《突发事件应对法》优先。

(三)本预案文本描述要点

应急预案最终是用于应急管理实践,因此预案文本表述要尽量符合现实。应急计划的表述是否符合现实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突发事件的认知程度;二是管理者的应对行为。因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场景想像要尽量接近真实

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的场景想像主要来源于经验总结。预案编制小组模拟了三种需要省级交通部门、公路部门进行应急响应的典型场景:(1)路、桥及附属设施损毁或无法正常运行,通常由暴雨、大雪、大雾、冰冻等恶劣天气造成,路网中断较为严重;(2)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通常由工程或养护施工造成,造成10人以上人员伤亡;(3)收费站区车辆严重堵塞,通常由过往车辆发生故障、停电或收费系统发生故障,路网中断较为严重。

2、对应急行为的说明要尽量明确

除了只写目前能够做到的以外,关于应急行为的表述还应有完整的句式结构,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务必表述清晰准确,这一要求自始至终贯穿于预案的编制过程。

二、预案编制的难点及思考

(一)预案编制难点

1、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极其复杂,从管理体制的范围来看,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涉及建设管理体制、行业管理体制、运营管理体制和交通管理体制,其中后三者都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从运营体制上看,经过多次改革,目前江苏境内的高速公路均设立了相应的路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它们隶属于江苏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而后者在行政上隶属于江苏省国资委,它与江苏省交通厅为同一行政等级序列,高于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

从行业管理体制来看,江苏采用“行业归口型”公路行业管理体制,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既是一般公路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高速公路的行业管理机构,但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集中,行政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从交通管理体制来看,江苏省交通厅下设江苏省高速公路路政总队,设在厅公路局,与厅公路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负责全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统一派驻、垂直管理”,总队向各高速公路派驻支队,共8个高速公路路政支队、29个高速公路路政大队,统一行使路政执法管理职责。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的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公司负责高速公路的养护职能。

2004年12月7日江苏省人大修订的《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明确规定:“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交通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加强高速公路养护,并安排相应的养护资金,对高速公路实行预防性、周期性养护,保障高速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还规定:“公安部门负责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和治安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设立的高速公路交通巡逻警察机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这样,江苏省高速公路至少有交通厅、公安厅、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三个管理主体,这种多头共管的格局使得高速公路出现了多个应急责任主体。

今年年初的全国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江苏高速公路由于多头管理,导致封闭多日,严重影响了交通,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一家管理,却始终畅通,很能说明问题。

2007年1月16日修订的《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规定:“高速公路交通巡逻警察机构、交通路政机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制定雨、雪、雾、冰冻等恶劣天气、突发事件等影响道路通行时的处置预案,共同确保高速公路安全畅通。”但如何共同确保?缺乏相应的权责约束和明确的联动机制。预案编制有一条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只写能够做到的”,作为部门预案,本预案无法对交通部门管辖权之外的应急责任做出规定,而高速公路交通巡逻警察机构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也无法在各自的预案中对管辖权之外的应急责任作出规定。

2、应急装备保障机制

在政企分开的大背景下,自2002年以来,江苏省全面推行了以“管养分离、事企分开”为目标,以“资产置换、人员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公路改革,将养护、工程、服务等生产经营性单位,全部从公路管理机构中剥离出来,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新的企业,把从事建设养护的生产人员全部分流到企业中去。因此,自那以后省交通厅和公路局并不直接储备应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省公路局下辖的各市公路处机械设备储备情况也各不相同,少量市公路处有自己的工程、养护设备和养护队伍,其他大部分市公路处的工程、养护设备与人员经过改革后已经分离,成为独立核算企业,公路管理部门如果需要使用这些机械设备与人员,只能采用租赁方式,难以保证应急管理的需要。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公路管理部门对应急装备的总体数量、型号、分布都缺乏了解,难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然而,每一个市公路处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装备不但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也不符合公路行业改制的趋势。对此,省公路局有建立区域应急装备中心的规划,但这只适合写进应急规划,而不能适合写在应急预案之中。

(二)相关思考

1、地方部门专项预案不宜简化为部门预案

地方部门专项预案简化为部门预案之后,只能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就应急责任进行表述,难以与其它预案进行有效联动。

2、地方专项预案编制应以突发事件为中心

从江苏省公路管理体制来看,交通、公安、国资三个部门都对高速公路交通突发事件负有应急责任,而高速公路作为路网的关键节点,其应急预案也不宜与国省干线分开。因此,《江苏省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由交通、公安、国资三家共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高速公路应急体制与机制的难题。

3、地方专项预案应附带应急资源数据库

对于公路管理部门而言,行业改制是大势所趋,机械装备与专业操作人员必将社会化。为满足应急处置需要,公路部门一方面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装备与人员的优先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建立应急装备中心,培训专业操作人员。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求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明确应急装备的种类、存量、型号、属性与地理位置,以利于优化配置。

4、尽量减少应急预案层级

应急管理重在快速反应,应急预案层级越少,预案体系的逻辑结构就越简单,预案之间的联动就越快,应急管理的效果也就越好。

注:本文是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课题《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课题号06ZD&025),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公共安全整合管理机制研究》(课题号07CZZ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立早,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局长。伏如元,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助理调研员。张武卫,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张海波,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博士。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6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第7期

[2]刘铁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第1期

[3]汪永清《<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几个问题》《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4]于安《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理论框架》,《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5]范维澄,翁文国,张志《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4期

[6]马宗晋《对我国自然灾害应急行动的一些思考》《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第2期

[7]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第3期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

下载关于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以糕点做坊营业执照申领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效率的研究----以糕点做坊营业执照申领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