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关于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知识、技能、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分配进行管理的活动。主要在事前事中管理、重在“理”;
会计是指以资金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工作。主要在事后核算,重在“算”。
两者联系在于目的都是在于管理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效益;指向的对象都是企业资金。实务工作中。两者往往相互交叉,不分彼此。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财务部门从事会计核算了。但是,两者的职能、内容都是不同的。
另外,两者都是独立的专业学科,绝对不存在两者之间谁包含谁的税法,也不存在谁的地位高于谁的问题。
关于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区别
一般而言,财务制度的内容是针对财务管理方面而制定的,会计制度的内容是针对会计核算方面而制定的。当然,上述说法是在理论上规范的区别方法。但在企业等单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与会计的概念的混淆,且实务中区分财务与会计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两者互有混用,如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而会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等,也有些单位索性将这些制度统称为财务会计制度。
第二篇: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与“会计”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那样密不可分,经常成对出现。过去,我们有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如“两则两制”包括《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财务与会计各司其职。财务定政策,解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如固定资产的标准、计提折旧的方法等都由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定方法,解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报告问题,规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设置,具体经济业务应借记(或贷记)什么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报表项目的口径和列示。
现在,国家出台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如《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出台《小企业会计制度》,发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不仅包含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内容,还包括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内容,恢复了会计制度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涵盖了原来财务制度的内容。同时,近年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会计热,会计打假、不做假账的呼声很高,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似乎会计已经取代了财务,财务的概念已经淡漠甚至含糊不清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从事财务管理的同志理不直,气不壮了。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深入,进一步扩大企业理财自主权,财务管理有进一步弱化的倾向。那么,什么是财务,什么是会计,两者到底有无区别与联系呢?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和不解。
一、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笔者认为,财务与会计应有一个客观的界限,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概念不同。财务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职能作用不同。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而财务的基本职能是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
3.依据不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企业根据国家统一会计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的。而财务管理的依据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理财自主权、自主决策权。
4.面向的时间范围不同。会计是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记录。而财务是注重未来,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对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情况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经济业务或事项应不应该发生、应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
5.目的和结论不同。会计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账”,结论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相对来讲结论是“死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应存在大的出入。而财务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其结论相对来讲是“活的”,它没有极值,只有恰当的、合理的,其结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取舍、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异较大。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是一门科学,但不是一门硬科学,而是一门软科学。有理性一面,也由非理性的成分。因为它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都是假定的,是经验值(如平均资金成本)。财务难就难在要对不确定性的东西,要依据经验、判断、推理做出决策。
6.影响其结果的因素不同。会计结论主要受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影响。企业选定的有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既受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同时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制约。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到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7.分类不同。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财务分为出资人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这里的出资人是指独立于经营者之外的投资者、债权人,既包括现实的出资人,也包括潜在的出资人,如尚未出资但准备对某单位进行投资或借款的人。出资人往往关心被出资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而经营者在按要求对外提供财务会计资料的同时,更关心内部管理会计资料。
二、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财务与会计既有区别,但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联系主要体现在:1.两者都是为特定对象服务的。即存在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作用的对象都是单位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
2.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必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将缺乏可靠的依据。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普遍采用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有利于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减少财务决策风险。
3.财务与会计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有交叉现象,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单位在机构、岗位的设置上,除不相容职务以外,财务与会计岗位可以重叠。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同时也可以是单位财务负责人。有的财务部门或计财部门包括会计机构,同时履行财务、会计的职能。单位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单位要求,独立或参与单位财务计划的编制、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财务管理和重大财务的决策。实务中,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可有机结合。
4.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有关财务知识,熟悉单位的内部财务规定,如差旅费、医药费等报销的规定等。每年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考试科目,都包括财务成本管理内容。同样,财务人员必须懂会计,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相关会计信息资料。
三、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便于区分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分清财务与会计的概念,明确财务、会计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如实行代理记账的单位,必须明确会计代理机构与被代理单位的责任,处理好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以代理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单位理财自主权不变。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从单位独立出来,由核算中心代理会计核算工作,但财务管理职能仍属于单位,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财务管理权没有变,单位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单位的一切开支必须经单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处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单位。核算中心是代理记账,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核算中心不能越权、越位,更不得平调单位资金。
2.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财务与会计的改革与实践工作。当前的会计改革抓住了会计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会计假账问题。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特别是《会计法》及其配套法规,包括一系列新准则、新制度,强化了会计核算和监督,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广泛应用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从制度上消除假账产生的原因,成效显著。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完善准则和制度体系,关键是抓好《会计法》以及新制度新准则的贯彻落实。
通过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理财自主权,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了由过去国家大包大揽、代替企业理财到还权于企业的重大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管理不重要或轻松了。财务面临着如何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问题。笔者认为,构建新的财务管理体系,涉及两个以下层面的财务管理:第一,经营者财务管理。从经营者的角度讲,企业理财自主权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由国家转移到了企业,企业必须彻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学会在市场中找财源,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今年财政部制定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就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出资人财务管理。出资人财务管理的特点明显不同于经营者。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资人——国有投资者的财务管理。我国建国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不断积累,形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存量,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如果一味强调放权,放任国有及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势必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甚至国有企业“家底”被掏空,管理失控,影响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资者——财政部门,不是要不要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而是怎么管、管什么、如何转换角色的问题。这里“管”不是要管死,不是要干涉企业理财自主权,走回头路。笔者认为,虽然还权于企业,但出资人必须重视和加强出资人的财务管理,以资本为纽带,加强资本与财务的统一管理,注重资本营运,从总体上搞活国有资本,包括做好对国有资本的布局、投向、变更、转让、收益、考核、评价等工作,理直气壮地担负起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的应有职能。财政部出台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的资产与财务实行统一管理,是加强国有出资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益的探索。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以上两个层面的财务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3.有利于搞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学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上,应合理安排财务与会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偏废。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算账,而且要善理财。在科研中,应加强我国财务与会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研究,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的概念和法律法规框架。在内容上既要注重会计标准和会计职业道德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有资产存量大的实际情况,将促进企业科学理财与加强出资人财务管理有机结合。
第三篇:财务与会计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哪些?
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和采用的计量单位等所作的合理限定,是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
我国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2、借贷记账法有哪些特征?
答:基本特征:
第四篇:财务共享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区别
财务共享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区别
什么是财务共享? 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信息化的平台。企业通过建立和运行财务共享平台,使财务组织和财务流程得以再造,使一些简单的、易于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财务工作集中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根据埃森哲公司(Accenture)在欧洲调查,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平均降低了30%的财务运作成本。根据德勤管理咨询发布的调研成果《中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现状与展望》中统计,中国近半数的集团企业已经实施财务共享模式,年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中超过70%采用了财务共享服务。财政部在2014年1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也倡导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和专业分工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
财务共享可以说是会计集中核算的高级阶段。
会计集中核是一种企业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控制管理和降低成本。财务共享式是更商业性的经营战略,将企业分散的、重复的、同性质的、易于标准化的、无附加值的业务活动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处理,不仅和会计集中核算一样能有效降低成本,还能提高标准化,帮助资源整合。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大量重复工作,集中企业精力于能带来高效益的业务,增加公司竞争力。财务共享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区别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简单的集中,而财务共享关注流程优化和再造。会计集中核算一般设立在企业总部,而财务共享的地点并无要求。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原流程和标准不变。而在财务共享中需要一致的标准、流程、系统和模式。会计集中核算是面向企业管理层的。而财务共享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会计集中核算中业务单位不参与监督。而财务共享中,财务共享服务的客户可参与质量与服务监督。
第五篇: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我国的审计包括三种类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查和评价的活动.社会审计是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公证,评价的服务活动.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会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我国古代有审计是“听其会计”之说,西方国家的“audit”一词也有“听审”的涵义.从审计的产生可以看出,审计和会计不是一回事,审计也不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式.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产生的基础不同.(二)性质不同
(三)对象不同方法和程序不同
(四)职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