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1.通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曾分别获得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率先在国内以专著对世界上14个国家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又率先系统地以观众心理学研究了戏剧的审美生命,以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中国戏剧文化。主编有《外国现代艺术大辞典》。1987年由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背景回放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罪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它以无坝饮水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跳进,根据江河出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分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建造十分巧妙。它所运用的水利工程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的创举,至今还使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独具匠心,因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后人的驻足观赏,使人不得不钦佩人类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科学家的聪明和智慧。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果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是,人们研究都江堰的建造史时,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原来,这座奇观的建造者竟然是当时的一位蜀郡太守。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时与都江堰不期而遇,被深深地震撼了,写下了这篇名文。
四、为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划横线的字形
屏障旷野惊悸.邈.远颓.壁残垣.废弛汩汩..庇.护濡.养 灌溉突兀.雕塑.修缮.卑处一隅.炫耀履.历震颤.喧嚣.
障碍强悍遴.选浚.理雍容大度长锸玉玺.铁戟.圭臬..
韬略笨拙.澄.澈淤.泥精神焕.发颈.项祭奠.坍.塌繁衍.
竹篾.针砭.山麓.傩.戏众目睽睽..祈.求钹磬..三年五载.
怦.然心动虔.诚膜.拜
五、总体感知(独立探究)
1、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第一部分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部分的水有怎样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三部分不再写堰,转为写人,是否背离了主题?
(4)卒章显志,本文的第四部分有这样的特点吗?
2、文章题为《都江堰》,却多次提到长城,为什么这样写?
六、深入研究(合作讨论)
1、“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具体指什么样的走向?跟文章有什么关系?
2、“长锸”指什么?“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又指什么?它们之间的反复辩论的含义是什么?
3、“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请你替诸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小结
七、迁移练习
仿照《都江堰》的构思特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反思随笔。
第二篇:都江堰学案
都江堰学案.山东淄博一中 李太永 教学目标 :
一、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二、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教学重点: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1)分析第一部分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 教学过程(www.xiexiebang.com):
一、名人零距离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咬文嚼字 1.读一读,写一写。
颓壁残垣 惊悸 邈远 庇护 濡养 炫耀 规矩 精神焕发 驯顺 众目睽睽 遴选 浚理 长锸 官场衮衮 挟着 钹磬 傩戏 韬略 怦然心动 澄澈 2释一释 冰清玉洁:。圭臬guī niè。修缮shàn: 玉玺xǐ:
三、身临其境 欣赏有关都江堰的一组照片,了解其工作原理。(见课件)
四、洞府猎奇
1、师范读第一部分
2、问题总设计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2)作者是用什么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3、深挖细研
(1)读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是单句还是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读第2段,思考:重点写了什么?
(3)读第3、4、5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第5段提到,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只知贡献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问:第六段“它,就是都江堰”—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
四、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
五、小结: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第二部分水流特征 2:理解作者对李兵父子的评价 教学过程(www.xiexiebang.com):
一、学子解牛
1、问: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2、学生读第二部分
(1)问: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
(2)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3、读第三部分:写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1)问:第10段中“这一切”指什么?
(2)读16—19段问:李冰为修都江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及深远意义。
(3)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称他“大愚”“大拙”?
(4)筑长城与筑都江堰指令与带来的结果有何不同?
二、牛刀小试 阅读余秋雨《莫高窟》完成1~4题。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原意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D.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 C.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D.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三、作业:1.网上观看“中国最佳魅力城市---都江堰市”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djy/jcsp.asp 2.课外阅读,再读余秋雨。窗外话秋雨(知识拓展)
1.在我们的印象中,余秋雨散文一般是用来读的,余先生在文中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构筑起了一种苍凉的历史意境,我们眼里看着,心里想象,一种阅读的愉悦就此获得了,所以,一般不曾想到余先生的散文还可以用来“听”。但是,昨天我去书店买了一盘由赵忠祥朗诵的余秋雨散文CD牒片,回到家里一口气听完盘中所选的《都江堰》、《遥远的绝响》、《阳关雪》和《苏东城突围》等散文名篇,心里委实产生一种莫名的惊颤。赵忠祥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由他用颇有磁性的男中音来阅读秋雨先生的散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我闭上眼睛,在声音里展开无限想象,一忽儿来到都江堰看李冰父子筑堤,一忽儿又来到阳关看冬天古战场漫山的雪景,一忽儿跟随嵇康去到古代看穷途末路的封建文人如何在历史的时空里消失,一忽儿又跟随苏东坡去赤壁怀古进行文化的突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享受呢?醒来后到现在我都无法用言语说清楚,只知道昨夜良宵不曾虚度!
2。上世纪90年代,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现在读者面前,“畅销三个月后开始有第一种盗版本”,接着《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畅销、无一例外地被盗印,这些散文集正规与不正规的印数之和已是一个天文数字。作为散文家的余秋雨几乎家喻户晓,比作为学者的余秋雨更加璀璨夺目、风光十足。余秋雨真的成功了,其散文一出来就显得非同小可,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曾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但是,在余秋雨著作中常识性的“硬伤”、自作主张的主观臆测和随意征引、主观情感的滥施和失真也不期自到。上海学者胡晓明曾在《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中指出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暴露出来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有对主观情感的过分夸饰,在《阳关雪》《莫高窟》等文中则把原本丰富的文化蕴涵简单化处理,而在《西湖梦》《柳侯祠》等文中又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了传统文化。在其他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文章中,与此相类似的知识层面和学术领域的批评还有很多
第三篇:导学案
14《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我会填
撕(sī)裁()敦()仍()齿()
二、我知道
1、这篇课文写了关于 的故事。我知道了阿切尔在酒店被一个人用 的举动吸引了,并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邮票打孔机,给人们带来了,从此 产生了。读了课文,我还明白了。
三、我会说
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我喜欢,因为。
2、我还知道发明家 的故事。
3、我知道除了邮票有齿孔,也有齿孔。我还发现了。
4、收集名人名言。
《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
井上小学 二年级语文 关红梅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我会连。
chǐ
méi
dūn
yán
biàn
敦
研
便
齿
枚
2、我会读,我会写。
xiǎo dāo
yīng guó
()
()
yóu piào
ér qiě
()
()
réng rán
zhuī qiú
()
()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小组互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邮票打孔机是()国发明家()发明的。
(2)用邮票打孔机打过孔的整张邮票,很()一枚枚地撕开,使用的时候非常()。直到现在,世界各地()在使用()打孔机。
2、精读感悟:
(1)“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___。
(2)从第()自然段可以看出以前的邮票使用时很不方便?
三、巩固练习:
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你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创新:
你想对阿切尔说点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风》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
宋 涛 赵 丹 显 艺 陈 忽 斜
二、想一想,找一找:
“陈、赵、宋、涛、丹、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三、我会记
寿 舟 亿 阵 竿 涛 丹 艺 陈 杆
四、我知道
1、文中主要讲、和 在一起,他们先画了、、和,最后他们画了 的事。
四、我会说。
1、小艺会画风了,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画的是(),因为有风在吹,所以()。
2、你想怎样画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风》学案设计
石窑学校 二年级 左瑞萍
一. 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这些姓。
2.我会写
Yu si
jie bai
hu ran
zha yan
()
()
()
()
3.多音字注音组词
——()
——()
转
杆
——()
——()4.形近字组词
乌()丹()
涛()陈()
显()
鸟()舟()寿()冻()
湿()
二、设问导读:
初读感知:
1.我认真读了课文后,知道了风不能直接画出来,因为它看(),摸()。
2.赵小艺画了(),说明有()。
陈丹画了(),说明有()。
宋涛画了(),说明有()。
精读感悟:
1.要想画风,必须借助其它事物,这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
2.细读课文我知道了,宋涛善于提出(),陈丹敢于改正自己的(),善于向别人(小艺敢于迎接(),善于思考(),解决(),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填
()
()
()
一位
()
一台()
一张()
()
()
()
2.仿写词语:
洁白的纸
弯弯的()
斜斜的()
洁白的()
弯弯的()
弯弯的()
3.仿写句子:,赵)
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显得()。
四、拓展练习:
我也会画风啦!我要画下来,还要写下来。
《充气雨衣》学案设计
石窑小学 二年级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 连一连
称赞
真棒
联欢
游泳
车胎
Lián huān
chēng zàn
zhēn bàng
chē tāi
y?u y?ng 2.补充音节
Ch
y
li
xu
ji
zh
n
充
泳
联
旋
剪
粘
囊
左瑞萍
3.我会写规范的字
膝
暑
膜
差
嘿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初读感知:
1.小林遇到了()难题,()解决的。
2.充气雨衣是()发明的。
精读感悟:
1.当小林遇到难题时她看到了(),想到(),是()做的。
2.课文中小林遇到难题时肯动(),善于(),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巩固练习:
1.我会写下面带标志字的拼音。
(1)暑假()里,我看了《真假()美猴王》这本书。(2)你别门缝()里看人,我会缝()衣服啦!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演员们旋转起来,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花伞。1.
下雨了,雨点在水面溅起的小花,就像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二.
拓展延伸:
可爱的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花猫的一双小耳朵直竖着,一双眼睛圆溜溜的。它的嘴边有八根胡子,又细又长又硬,我知道那是用来量老鼠洞口大小的。小花猫全身长满了黄一道,黑一道的花纹。只有四个爪子是白色的,上面长着五个像鱼钩一样的小爪,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音。它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总是来回摆动。白天□小花猫总是爱睡觉□嘴里还不停地打呼噜(lu)□一到晚上,它就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好像在侦(zhēn)察老鼠的活动□ 我非常喜欢这只可爱的小花猫。
1、这篇短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小花猫的尾巴是(),眼睛是(),胡子()。
4、用横线划出小花猫白天爱做的事,用波浪线划出它晚上做的事。
5、小花猫用胡须()。
《雷雨》学案
长镇小学 二年级语文 王静
一、基础达标
1、比一比
压()虹()逃()乱()阵()庄()红()桃()礼()陈()
2、写一写
chuí
chén chén
chán
luàn()下
黑()
()叫
吹()cǎi hóng
zhī
zhū
yuè
yuè()
()
()来()大
3、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乌云密布
纹丝不动
东摇西晃
惊慌失措 倾盆大雨
雨过天晴
狂风暴雨
雷鸣电闪
二、设问导读
1、读课文,想一想,如何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三部分,用“//”标出来。
2、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分段读议)(1)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2)雷雨中,是什么样的景象。
(3)雷雨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美景。
3、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 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 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 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 _在网上。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填
2、我会写 闪电越来越亮。
黑沉沉
雷声越来______。
白_______
黄______
雨___________。
红_______
绿______ _____越____越____。
笑_______
亮______
3、我会连
一阵
闪电
清新的窗户 一场
大风
打开
彩虹 一道
雷雨
美丽的空气
四、拓展练习
小练笔: 小朋友请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注意格式。
21课《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二类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二、预习学案
1、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并勾画出好的句子。
2、小组合作认识生字,并读准下列词语
夸赞
称赞
赞扬
和蔼
惭愧
观赏
沉思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3、我知道
文中的故事发生在和
之间,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分别是
和
。他们分别具有
和秀品质。
4、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读给同学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三、导学案
1、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下列句子该读出什么语气?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3)“画错啦,画错啦!”
4)“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的优
5)“多谢你的指教”
2、熟读课文,小组内探究如下问题:
1)什么叫“绝妙之作”?
2)仅仅是课文中的两个人称赞他的画吗?想想还会有谁。
3)那小牧童为什么能在那么多人面前指出他的错误?
4)如果你就是大画家戴嵩,你会怎么样?
3、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田字格里的字,注意写字和扩词。
写字提示: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钱”左短右长,要注意金子旁和斜钩的写法。
四、课堂检测
1、辨字组词
沟()
绳()
渐()
瑰()
批()
购()
蝇()
惭()
愧()
拱()
2、想象当时的情景,人们听了牧童的话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什么?面对戴嵩的表现你又想怎么对他说呢?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后作业
请大家回家后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幸福的种子》中的《可爱的图书管理员》一文,并思考文中的小男孩又有着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呢?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进行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戴嵩-------------牧童
年龄:大人
小孩
生活:画画
放牛
地位:画家
牧童
品质;谦虚
勇敢、实事求是
第四篇: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曹斌锋
教师寄语: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并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一文章简介: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文体知识
1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赋比兴等方法。
2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三、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填字
痴()想 隐mì()诱()惑()
喧téng()一瞬()间 níng()成 2走进作家作品
3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并背诵下来。
四 合作探究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提示:这句中“诱惑”这个词如何理解?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4.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括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的“山”“无数座山”“海”分别象征什么?
5.诗中的爬山指什么?
6.《在山的那边》一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8.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9.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
1写出自己的理想(200字以上)
瞬间,餐车里突然响起惊悸的叫声:“哎呀!我的眼睛……”扒手禁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个脏孩子正双手捧着鲜血直淋的脸,在无助中发出一声声的哀叫。原来,列车紧急刹车时,正趴在桌子底下捡酒瓶的男孩猝不及防,一头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不仅刺破了他的脸,也刺伤了他的眼睛。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感觉十指间有热血正汩汩地往外淌……恐惧与绝望包围了他。可身边没有能够帮他的人,除了扒手而外。
出人意外的是,扒手略一犹豫后,即从窗口退了下来,一把抱起那个满身是血的脏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列车医务室就在那头。
男孩得救了。扒手被警察铐走了。
在乘务室里,满腹疑云的警察问扒手:“你老实告诉我,本来你可以跳车逃走的,可你为什么要救他?”
“因为、因为……”
“别怕,你大胆说。”
“因为我、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拾酒瓶的脏孩子,没人理,也没人管……”
扒手的回答让警察一愣。接着,警察的话也让扒手惊出一身冷汗:“幸好!你知道吗?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因为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到底谁救了谁?()
A、将捡酒瓶的孩子送去诊治,扒手救了男孩。
B、抓住扒手,让他不再偷窃,警察救了扒手。
C、因为救了捡酒瓶的男孩,所以没跳下万丈深渊,孩子救了扒手。
D、因为扒手同情孩子,宁愿被抓也要救人,爱心救了孩子,也救了扒手自己。
列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此刻正是午夜,车厢里的很多旅客都已昏昏入睡。就在这时,一个穿着体面的年轻人偷偷将手伸进了一个旅客的口袋。很快他就得手了。当他正要离开时,正在另一节车厢巡逻的乘警发现了他,飞快向他扑来。扒手只得往餐车方向逃去。
餐车里非常宁静,只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正钻在餐桌底下拾酒瓶。
扒手心里非常清楚:餐车过去就是卧铺,如果逃进卧铺车厢,自己就成了瓮中之鳖。也就是说,他必须在这段时间内逃脱警察的追捕,否则只有束手就擒。他想过要跳车,可列车在飞奔,跳车只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仓皇中,他回头望了一眼,发现那个乘警不再追他,却稳操胜券地堵在车厢那头,正通过对讲机与其他乘警联系。看来,他是无路可逃了。
巧在这时,列车突然紧急刹车。真是天赐良机!扒手早已瞄准了一个敞开的窗口,他一头窜过去,飞身一跃,身子已经骑在窗口上。窗外黑洞洞的,他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就在他即将往下跳的那一
第五篇:导学案 文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导入新课: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
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
3、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
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4、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