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工作汇报
内蒙古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工作汇报各位领导、站长们大家好:按照会议通知的要求,我就内蒙古自治区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基本情况做简要的汇报:
一、我区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基本情况:内蒙古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2010年全区总人口2441万人,已婚育龄妇女522万人,使用避孕药具人数60万人(其中使用避孕套53.7万人,占使用药具人数89.5%),药具使用率为11.5%(使用避孕药具人数占已婚育龄数比例),内蒙古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工作汇报。全区辖12个盟市、101个旗县,盟市有独立的药具站、旗县计生委(局)负责避孕药具管理的行政工作,服务站具体负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等业务工作。
二、我区避孕药具发放服务的模式:在城市区以人口居住地为主的社区免费发放服务,在有些城区实行使用避孕药具的育龄妇女IC卡自助领取,IC卡发放机自动记录每个育龄妇女领取避孕药具情况,社区定期采集汇总,药管员根据所采集的资料对使用避孕药具的妇女咨询随访。在农村牧区,建立以旗(县)服务站为纽带、苏木(乡镇)服务室为基础,嘎查(村)计生服务网底的免费发放服务体系,嘎查(村)药具管理人员定期发放避孕药具并就其使用情况咨询随访。对流动人员全面开展避孕药具、生殖健康服务,对居住3个月以上的妇女,发放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卡(IC卡),流动人口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避孕措施。村嘎查(居委会)落实“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动态长效管理机制,为流入育龄妇女也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及时发放避孕药具,每3个月查环查孕、随访一次。我区在锡林郭勒盟开展了“IC卡农牧民免费发放系统”的试点工作,对使用避孕药具的人员(包括常住的流动人口)每人发放一张IC卡,持本卡在全盟范围内任何一个发放网点免费领取到所需避孕药具,并通过互联网建立了育龄妇女使用避孕药具信息库,药具管理工作者可及时查询到所管辖的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药具发放、随访信息并及时指导下一级工作。这个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免费发放后期管理的问题,尤其是本地卡本地领取、异地卡本地领取、异地卡异地领取这样一个难题。领取后的相关数据通过系统进行汇总,我们准备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全区全面开展,这样从全区的角度上就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每一个在区内育龄妇女使用避孕药具的情况。
三、我区避孕药具发放服务成功经验:避孕药具发放能力关键是强化嘎查(村、居委会)药具发放人员业务培训,夯实免费发放网底,考核各级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率,全覆盖均等化以人为本免费发放,工作计划《内蒙古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工作汇报》。与人口计生委统计部门配合,及时更新、掌握使用避孕药具人员情况,利用全区“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系统”对使用药具的育龄群众时时监控。嘎查(村、居委会)药具发放人员根据育龄群众对避孕套的使用量发放,减少浪费。我区避孕药具发放点多线长,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我们通过提高村级药管人员的工资待遇,基本保证农区每月发放随访,牧区每季度发放随访。要求盟市药具站每年必须两次以上将旗县所需的避孕药具送货上门,保证所有使用的避孕药具必须在6个月效期内。为保证盟市、旗县避孕药具仓储质量,各级都建设了标准化库房,实行色标管理,全程质量监控,避孕药具发放率和随访率在90%以上。避孕药具不良反应实行哨点监控,现有国家级哨点2个,自治区级哨点14个,以点代面全面监控避孕药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提高避孕药具使用的有效率,为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使我区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国水平。
四、我区避孕药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避孕药具零售市场混乱,出售的避孕药具不能保证质量,缺乏主管行政部门的管理,急需出台避孕药具零售管理办法。避孕药具业务经费支出科目不明确,到目前没有出台避孕药具经费管理办法,造成各级业务经费支出没有根据。省、地、区药具机构性质定位不明确,各级药管人员不能参公管理,责权力不分工,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
五、我区药具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我区的面积是中国的1/9,东西2400公里、南北1700公里,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工作成本高,二次运费占业务经费支出的60%。按现有管理体制15%提取避孕药具业务管理费用,远远不能满足我区的工作需要。为确保及时、有效、安全的发放避孕药具,请国家降低我区的订药比例,提高业务经费额度。我区在使用药具中有90%育龄群众使用避孕套,国家下拨的药具专项经费都购买避孕套也不能满足供应,请国家免费调拨给给予支持。
六、药具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模式:中央药具专项经费是我中心协同委财务处根据各盟市统计报表中使用药具人数、药具年标准使用量、避孕药具的单价,核定全区各盟市药具经费。(不能完全保证按测算数下拨经费,原因是国家下拨的药具专项经费,差400多万)本级留用基本业务经费(如2010年就只留下7万元),其余全部下拨盟市药具站,由委财务处上报财政厅直接拨付各盟市财政局,承付货款也由各盟市药具站依据本地订药计划自行承付货款。
七、药具专项经费的投入情况:从2005年深化药具改革以来,我区各级计生委对药具的投入力度是逐年增长的,内蒙人口计生委已连续四年拨付我中心40万元用于工作经费,2010年度又授与我中心特殊贡献奖,给了我们名誉和物质的双重鼓励。各盟市在库房标准化建设、避孕药具信息化建设、农牧区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系统网站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行政资金。自治区在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要求:各级人口计生委要配套下拨订药经费2%的业务管理费,用于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工作。
八、2011年度主要工作设想:
1、强化盟市药具机构的管理职能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管理中心要求,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促使全区盟市、旗县以上药具管理人员能够参照公务员管理。
2、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全区各级药具管理体制机构统一的标牌、标识、台账、标签,规范全区避孕药具出入库流程,开展全区避孕药具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标准化。
3、全区避孕药具工作考核评估:将避孕药具管理工作纳入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大目标考核中,重点考核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的覆盖率和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的知晓率,提高全区避孕药具使用有效率。通过下乡调研,检查、督促、指导工作。
4、完善全区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系统:强化药具信息化管理工作。自治区药具管理中心在《全国计划生育药具购调存系统》(2009版)全部覆盖12个盟市、2个单列市和101个旗县市区的基础上,结合我区药具工作发展的特点,为解决后期基层药具发放、随访和仓储的信息查询、业务管理监管等问题,研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管理系统》年内在盟市开始试运行。注,这是李敏在大连会议的发言
第二篇: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药具发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药具发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文章摘要:计划生育药具事业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人口计划,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本论文就当前基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存在的若干不足,提出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对策,从而提升药具发放管理服务的智能水平,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需求,实现药具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
关键词:计划生育 信息化建设 药具发放管理服务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政策以来,为广大育龄群众的避孕节育提供了方便,有效地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落实孕前型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群众对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现行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向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高效、安全、优质、便捷的计划生育药具服务,亟需人口计生系统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药具发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笔者就我区的药具管理服务现状及应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以论述:
一、药具发放管理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有个街道办事处,个免费药具发放点,截至2011年月日,全区总人口人,已婚育龄妇女人,已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人,使用免费药具人,其中长期使用免费药具人,临时使用免费药具人;细分使用口服短效药人,外用药人,避孕套人。
1、使用药具人数不断增加,做男、女性绝育手术和使用宫内节育器的比重下降,药具使用人员呈多元结构。在使用免费药具名人当中,长期使用药具的达人,占使用药具总人数的%。近年来,新婚夫妇(含达到晚婚年龄推迟生育的人员)、产后人员、持二胎生育证自愿推迟生育人员双重措施使用药具的人数也呈稳步上升趋势,避孕药具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药具发放渠道单一。目前药具发放渠道仍局限于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零星设立的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和自动领套机,由于覆盖面小、分布不均匀,已不能满足城市育龄群众的需要。
3、部分人群不了解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政策及领取地点。城市区的育龄人群和流动人口均可到现居住地所在社区进行登记,办理免费避孕药具领取卡,凭此卡可到社区等任意一个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点领取避孕药具。但是,部分人群不了解免费发放避孕药具的政策,避孕属个人隐私,有的人觉得到社区去领取药具似乎公开了隐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免费的避孕药具质量没有市场销售的好,所以不使用免费避孕药具。
4、药具浪费现象严重。各街道发放点按统计报表制定药具需求计划,但发放时领取人员少或不能及时按月发放,导致药具在社 区发放网络积压过期。
5、民营企业等单位药具发放到位率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避孕药具免费发放落实情况较好,但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流动人员的药具免费发放工作不到位,个别社区尚未将这部分人员药具发放纳入管理服务的范畴。部分社区使用避孕药、避孕套人数占综合节育措施的比例不足5%,用药对象实际情况与上报情况不符。
6、需求药具品种比较单一。我区使用各类避孕药具人中使用避孕套的用药人数占%。一方面,人们对避孕套的知晓率高,而且避孕套具有安全、有效、简便、使用方便等优点,避孕套应用范围最广,除了有的人对橡胶过敏不能使用外,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使用,包括有脑、心、肾疾病的人都适用,尤其适合于新婚夫妇,产后及人工流产不久者,产后哺乳期,生育一胎不想绝育者及临时探亲者,因此十分方便,深受避孕者的欢迎。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们对口服避孕药的副反应比较担心。“是药三分毒”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口服药对身体的危害较大,因而不愿采用。
7、流动人口领取免费避孕药具人员少。虽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大力开展避孕节育服务,对流动人口实行“同管理、同服务、同发放”,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免费避孕药具服务证》,流动人口持服务证可以在居住地领取免费避孕药具。但是在药具的管理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在流入地缺乏归属感、抵触情绪浓;另一 方面,流动人口以处于生育旺盛期的青壮年为住,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了解较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的意识不强。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及对策
为规范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渠道,确保实现育龄群众全覆盖,应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要到位。将药具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目标管理,人口计生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研究部署计划生育药具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步骤及有关要求,做到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同计划、同部署、同考核,以此提高药具发放管理的智能水平。
2、加大投入力度,经费设备保障要到位。2008年8月,河北省人口计生委与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研制《河北省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并于2010年4月起在全省正式推广应用。为确保河北省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平台顺利投入使用,全区各街道计生办与个发放点全部配备了专用电脑、打印机,开通了互联网。以此加快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药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为实现省、市、县(区)四级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提高药具发放的覆盖面和易得性。根据摸底情况,结合区划特点,采取全天候、立体式的服务方式。一是社区供应,就近领取的便民服务式;二是机器辅助自动服务式;三是凭证供应便 捷式。具体方法有:
(1)健全和完善社区领取模式。在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和个办事处及个社区设立长年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点。
(2)设立代发免费药具发放点。在城市在做好社区发放的同时,依托小区物业管理处、政务中心、办证大厅、药店、商场、宾馆、工业园区、农贸市场、定点医院等场所设立代发免费药具发放点。统一制做药具发放开放式专柜和免费发放标识,为群众免费发放药具,实行领取式和开放式发放。流动人口药具服务实行户籍地、居住地、工作地协同管理,实施药具动态发放和市民化服务。并结合办验证制度,实行计生专干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入户登记、送药具上门服务。
(3)逐步加大在城市配备IC卡自动发放机的力度。依托街道计生办与社区在繁华街道、社区、生活小区选择使用避孕套较多、流动量大、办事进出方便的地点设立IC卡自动发放机,使用人员刷卡领取免费的避孕套,并逐步推广实施,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满足避孕节育需求。
(4)健全和完善自助箱发放模式。要将避孕药具管理服务融入单位工作之中,对管理较完善的住宅小区、大中型企业、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医务室设避孕套自助箱,供育龄群众在寻求医疗保健的同时自己领取所需的避孕药具,同时,发放有关避孕节育宣传资料。
(5)增加机器销售模式。依托城管部门,在城区主要道路、主 要市场、主要活动中心地段安装自动售套机,以市场营销的方式补充免费供应的不足,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
4、优化队伍结构,人员配置到位。
(1)调整各级计算机操作人员。按省人口计生委要求,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优化药具服务人员队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把责任心强、具备医学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药具工作队伍中,使药具管理岗位设臵日趋合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为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
(2)培养一支职业化计生药具工作队伍。对办事处、村(居)计生药管员全部进行分层次培训,使之熟练掌握操作《河北省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平台》信息系统,保证育龄妇女信息的进机准确率,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实现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发放工作的新突破。
5、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药具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广告、报刊、杂志以及社区板报、墙报、橱窗等方式宣传药具发放政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使免费发放药具政策家喻户晓,开辟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咨询热线,接受群众咨询,同时利用计生宣传阵地开展户外宣传,使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深入家庭、贴近群众,破解群众领取避孕药具难和社区药具发放网点积压的供需矛盾。
6、把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纳入居住地药具管理服务范围。健全和 完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药具服务体系,调动并整合社区各方资源,联合公安部门共同对流动人口开展优质服务,激发流动人口的主人翁意识。
7、量化考核,加强监督管理。
(1)人口计生系统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细则,健全考核机制,确保药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2)加大力度监管计划生育药具市场。药具管理机构应制定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订购和发放计划。人口计生、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要不定期对药品销售网点进行联合检查,严厉查处销售国家免费药具行为,对提供免费药具销售的药管人员按国家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第四十四条规定严肃处理。(3)严格按照程序报批和处理过期、变质、失效的计划生育药具。各级药具管理人员应持证上岗,要掌握避孕药具的配送、库存、使用期限以及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现有使用避孕药具人群等情况,对于过期、变质、失效的计划生育药具要及时上报,由上级统一销毁处理,并及时请领补充药具库存,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药具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篇:省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发言稿.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技能(精)
全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发言材料 服务经济发展 提升就业质量 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四月 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证了我市经济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继续又好又快地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7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3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我市各级政府在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将就业这一根本性的民生事项同步规划,把培养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纳入产业发展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导向,以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充分就业为根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及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自“十一五”以来,我市每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40万人左右,其中技能培训10万人左右。2012年末,我市技能人才队伍结构高级、中级、初级比例关系为28:48:24,与优化产业结构同步优化了就业结构。2011年末,我市社会登记失业率为3.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2%。
一、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新成长劳动力素质就业
我市在近年产业调整及转型升级中,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企业逐步向其他地区转移,而通信设备、计算机、电气机械、纺织、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去年,我市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9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8.1%。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特别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高素
质技能人才短缺较为严重。针对这一新情况,我市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调查分析和预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技能人才,通过实行素质就业,有效地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1.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优势,保持毕业生高就业率。我市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相适应,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管理,全面提高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加快调整和优化技工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专业设置,配备先进实习设备,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我市技工院校2011共招收新生10800多人,当年应届技工院校毕业生为9544人,就业率保持在99.5%以上。与此同时,我市146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补充作用。
2.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进行供需双方紧密对接。为使我市培养的技能人才能适合产业需求,顺利实现就业,我市技工院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企业教学咨询官”聘请制(把具有丰富实
践、管理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聘请到技工院校担任教学咨询官,参与学校教学,指导院校专业建设)、“企业导师制”(借助导师的经验帮助学生缩短思想和技能的“成熟期”,使学生尽快提高实践技能,适应工作岗位)、“企业教学督导员制”(进一步利用企业优势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规范化,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及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建立技工院校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研修制度, 规定技工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40天进入企业研修,列入考核)。
成功举办了“中国苏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博览会”,部分技工院校与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全市技工院校超过70%的专业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业合作关系,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计划,培养产业急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10000名,对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的院校按每人2000元标准予以补贴。
3.开展在校大学生技能储备行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组织开展了“培训促就业——大学毕业生技能储备行动”,推出电子商务师、动
画绘制员、集成电路设计员等近40个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灰领”职业课程,对参训大学生给予相应的资助,较好地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也为产业发展储备了技能人才。
二、着力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确保企业在岗职工稳定就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就业、预防和减少失业,除了经济发展的支撑外,关键是建立一支与产业结构及产业提升相适应的技能型产业工人队
伍。为了让职业员工稳定就业,我市注重在产业调整及转型升级中,从政策体系、培养模式、公共实训、技能竞赛开展、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动态提升职业员工的技能,使职业员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地巩固和稳定了就业。自“十一五”以来,我市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8万人左右;累计培养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13万余人,新增技师1.6万人。
1.坚持高端技能人才引领,完善培养高技能人才政策激励机制。我市注重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多项政府补贴制度,市与各县市都设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资助计划,每年确定10个紧缺职业(工种)和资助标准,引导职工参加高技能培训,到2011年末已有6000余名技师和高级技师享受了这一政策;实施“优秀职工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对选送进院校进修学习并取得高级技工证书的优秀青工给予培训补贴,到2011年末已有3100多人得到了资助。自“十一五”以来,我市共投入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十二五” 期间,我市积极实施苏州市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对评选出的200名突出技能人才、2000名重点技能人才五年间分别给予每人每年15000元和5000元的资助。
2.促进企业内培养技能人才,实施“培训送企业”、“员工进院校”。为大力提升在岗职工技能素质,我市积极推进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试点企业有70家,累计培养评价高技能人才2000多人;开展“培训送企业活动”,由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企业培训师组成的讲师团,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已开设各类讲座
500余场次。为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我市计划“十二五”期间,在苏州市区每年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技能人才进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技能提升培训。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职业技能竞赛选拔机制。近年来,每年组织举办15个职业(工种)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已有3000多人直接取得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300多人获技师资格,30多万劳动者的素质及岗位技能得到提升。
3.注重增强技能人才动手能力,打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平台。我市以充分体现公共性和公益性为原则,建立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形成市、县市区两级公共实训服务平台,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实训公共服务。目前我市涉及集成电路技术、微纳米加工技术、焊接技术、软件外包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动漫创意技术、工艺美术设计等公共实训基地已达26个,每年为职业院校、企业提供实训达5万多人次。
三、着力构建就业服务及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近年来,我市在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与发展试点中,与实行城乡一体化就业相配套,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实现素质就业为目标,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及职业培训体系。
1.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城乡劳动力均等享有就业扶持政策。自2000年起,启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活动,至今成为成效显著。到2011年末,全市有26个社区被评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754个社区、1061个村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村)”,年末充分就业社区(村)达标率为98%。同时,我市于2009年末,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实施了覆盖本市户籍的城乡所有劳动力的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统一界定城乡失业人
员,确保城乡劳动者按规定享受同等的免费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就业扶 持政策。2.实行城乡职业培训普惠制,城乡劳动力均等享有免费职业培训。我市将城镇劳动力职业培训优惠政策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职业技 能培训普惠制。每年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40-50 个职业(工种)为职业 技能提升培训紧缺职业(工种),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院校、企业联系,整合社会资源,采用“社
会定点机构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企业委托培训” 等三种模式,对城乡登记失业人员、外来农村务工劳动力等群体,开展有 针对性的免费技能培训。全市对城乡职业培训普惠制共投入 4000 多万元,已建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54 个。3.完善城乡一体职业培训体系,城乡劳动力均等享有公共就业服务。我市根据“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服务就业、择优选择、招标定点”的原 则,建立了以市及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龙头,各乡镇(街道)成教中心和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为基础,社会办学机构和用 人单位为补充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培训—考核—就业”相 协调的运行机制,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与此同时,我市积极 建立覆盖全市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农村劳动力、社会人员等各类人群的 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劳动者持证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能鉴定认 证服务。下一步,我市将以这次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为 动力,以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把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创 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制度,6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积极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均等化的就业公共服务体 系,为促进苏州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