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在人民内部所呈现出来的矛盾也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比如政府公信力问题、城乡收入扩大问题、农村教育改革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等等,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发展起来的问题比不发展要多得多,不发展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死路一条,而发展起来以后,富起来以后,蛋糕做大以后,问题自然就多了”。在新的时期,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认真学习和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正确区分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总结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地方法——“团结——批评——团结”。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才能维护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才能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
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我深受启发,并利用暑假回家这段时间,通过走访郸城县政府、民政部门、信访局、石槽镇政府和听取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反映以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到了一些比较客观的结论,并有充分的事例为证。调查的问题主要围绕着“目前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问题”及其他问题展开,调查手段上并不是简单的听人口述,而是通过查询网络信息及实地查看才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也有一些论据不是很充分,但绝不是凭空捏造的,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于开学之初完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本调查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当前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二是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三是对人民内部矛盾在短时期和长时期可能发生的演变预测。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首先,我要简单说明郸城县目前的发展状况。郸城县仍属于省级贫困县,不过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目前,相关报道该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超亿元企业12家,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其中,河南金丹乳酸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世界最先进的“L-乳酸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动了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乳酸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6万吨发展到目前的2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河南财鑫集团2009年实现产值53.3亿元,利税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6%和21.9%。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势必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郸城城内唯一的人工河——洺河,投资2.6亿进行整治,但仍然走不出“污染——治理——污染”的怪圈;郸城县政府没有正确衡量本县的承载能力,修建了不少大型工程,如观光小火车、别墅群、星级饭店、星级电影院等,这种“高瞻远瞩”脱离了郸城作为贫困县的经济基础,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被称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也是导致郸城底层人民仍未脱贫的重要原因。而造成郸城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是贪官污吏,回到二十年前,淮阳还是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只是个赶庙会的小镇;而郸城已经属于县级城市了。可是,由于郸城县领导班子连续几任没有大的作为,而且出现了一批批腐败分子,交通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及人大代表等都有侵吞国家资产、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蛀虫”,造成郸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在广大农村,青年人纷纷流向大城市,留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农民依然是低效率、低收入、低消费,缺乏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以及人民入股的联合乡镇企业等。农民在医保、低保问题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文化生活并没有变得丰富起来,幸福感也没有提高。
(一)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党群关系不够融合。郸城虽然是个小县城,但是政府已经能够利用网站来传达信息和征求民意,国家部门也要求党务、政务公开,但是它却依然保持着神秘性。例如,政府修建观光小火车一事,首先在决策上就存在失误,而在申请项目资金上更
是含糊不清,被中央新闻批评为“形象工程”;其次,外人都认为是斥资一千万,但是我打听到的却是一亿五千万,如此悬殊。记得当年修建人民广场时也有200万、600万、800万等不同说法。可见,政府工作不透明,在决策程序上没有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搞起领导权威,就无法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赖。部分党员贪污腐败,而往往轻判,甚至依然逍遥法外,搞特权,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党群关系的和谐。另外,政策执行不力,郸淮路迟迟没有修建,村村通也没有达到目标,常常进城的人总会感叹:年年修路,年年失修。
(二)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不再是简单的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官员)、教育科研人员、企业领导层、公司职员(具有规模的国企或民企正式的员工)、普通工人、农民工、农民等阶层。按照生活标准和待遇,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属于第一层次;教育科研人员、公司职员属于第二层次;普通工人、农民工、农民属于第三层次。据观察和了解,政府官员的收入大致在3000——6000之间,只是住的是高楼别墅,行的是轿车,出入于星级饭店,所以和高收入的企业领导并无区别;而教育科技工作者可谓是按部就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保证能够在县城里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以及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处于第三层次的工人或农民,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无论是打工还是种地都是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很难实现买房和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三)宗教信仰与宗教改革问题。近些年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人惊叹:1997年官方文件称基督教徒有1000万;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了望时代周刊”上称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基督教徒有2305万。这种增长速度难道政府不为之担忧吗?以前看到人们去教堂做礼拜、唱圣歌、过圣诞节、吃圣餐很是新奇,尤其是在教堂举办的婚礼更是吸引目光。而如今,这些五彩缤纷的活动使人司空见惯了,本人对这样的宗教活动并不持有异议。但是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说就可以放任自流,该引导的还是要引导,该限制的还是要限制,该反对的还是要反对。就基督教教义而言,是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存的,但是讲经者绝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那么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就是讲经者会把什么样的思想灌入到这些信徒头脑中。我也听过几次讲道,他们不仅给人以消极的、被迫接受的心理认识,而且将社会的反面思想蓄意扩大,让人对社会彻底失望,一心寄托于主。这种危害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年轻的信徒也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宗教在财务问题上也不透明。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与敌我矛盾分清界限。人民内部矛盾在根本上利益是一致的,是非对抗性的,不能像对待敌我矛盾一样使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而是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用讨论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就是毛泽东总结出来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一)人民参与的政府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政府只有转变工作作风,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考虑问题,并且认真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赖,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讲话中提到党群关系的责任方主要在于党员,同样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也是这样。这强调的不是是非关系,即使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得不到群众的理解,说明政府没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和群众保持良好的沟通。但是如何才能保证人民能够参与到决策上来呢?这绝不是空口说说而已。首先,县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大代表的候选人是各校校长、各院院长、各企业领导等,几乎没有普通教师、工人、农民的一席之地,就人大代表自身要求而言,是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更重要的是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决策、执行,所以事实上现在的教师、部分工人及农民都更适合成为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其次,司法独立问题。在小县城,司法很难独立。公、检、法往往混为一谈,都是看政府领导人的眼色。因此,闹出了镇政府告市县两级政府的惊人案例。最后,群众上访、信访问题。近年来,群众上访骤然增加,而且越级上访、赴京上访成了焦点。但是,我县公安局立起一张宣传牌,上面写道:对无理缠访、闹访和赴京非正常上访坚决予以拘留、劳教,依法打击煽动、操纵他人信访或恶意组织集体访。这样的标语能拉近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吗?
(二)缩小城乡差距,在于兴办乡镇企业,走出一条“专家指导、农民入股、联合经营”的道路。委派有经验、有技术的专家到农村进行实地勘察、指导,联合当地的乡镇企业,组成一体化的集体企业,并拉农民入股,从种植、收获、加工生产、运输到经营销售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受益人群。乡镇企业以农产品的加工、衣帽加工为主,便于就地取材,而且吸引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同时也可缓解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但是,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流转和使用应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走,决不能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
(三)信仰危机,在中国人的心里普遍存在。前面已经说过,近年来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急剧增多,这绝不是什么好现象。虽然说信仰自由,而基督教本身的消极思想中国人很早就知道的,但是现在反而更加相信它了,说中国人在逃避信仰危机是不正确的。因为,建国初期基督教徒只有100多万,党员不过千万,但是中国有近14亿人口,没有信仰的一直都很多。如果是为了逃避信仰危机,中国可以什么都不信,而今大批人选择西方的基督教,分明他们的某种心理与基督教教义相吻合,或者那些讲道人灌输了某种思想,使他们逐渐对社会丧失信心。另外,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似乎有抬头趋势。许多一元人民币上印有反对党等反动言论,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对于思想问题,要分清是对抗性的还是非对抗性的,如果在思想上仍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祖国统一的,仍可以通过引导、批评教育来实现团结;但是对于邪教组织,必须予以取缔,用暴力的手段进行严厉打击,以免在群众中引起动荡。
三、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演变预测
首先,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体现为“缓和——紧张——缓和”的波浪式曲线,但是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内紧张局势会加剧。现在,政府、医院、学校等这些原本属于非盈利性的机构都成了“金字门户”,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严重下滑。不过,政府也在竭力维护自身的名誉,上级政府也会不遗余力的维护政府形象,当然不能放过人民的公敌——贪官污吏。高官落马,在一定时期内仍会呈增多现象;但是,打击力度也会有所加强。
其次,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已经超出了警戒线。而在短时期内,很难有很大的改观。不过,城市发展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后,农村发展自然会迎来新迹象。但是,目前我们应将优惠政策转向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乡镇企业的活性,不能等到城市萧条了以后,否则又将出现城乡失衡现象。
最后,信仰危机主要源于人没有对自身文化形成认同感。中华五千年文化,以龙为图腾,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勤俭节约,以和为贵,讲究仁义、孝道和诚信等等,这些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如果我们能够勤劳致富,乐善好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份贡献,人生不是很完美了吗?中国教育不是教人如何获得证书,拿到更高文凭,而是如何树立理想和坚定信念,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及找到人生的落脚点。从教育抓起,是改变信仰危机的关键。
第二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稿)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正确认识处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样,构成了一个由众多矛盾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多类型的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这种复杂的矛盾状态在当前经济、政治和意识文化形态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如下:
1.经济领域 从纵向看,人民内部的矛盾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集体与个人、非公有制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的矛盾;从横向看,表现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低收入阶层和新富裕阶层之间的矛盾。
目前,在经济领域最为突出的是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的矛盾。据国家税务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39,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四是不同所有制单位的职工收入差距扩大。五是高低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收入差距呈日益扩大的趋势已经是社会矛盾发展变化和激化的潜在因素。
另外,国有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等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这是经济领域内人民内部矛盾的又一个表现。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和4.3%,呈明显的上升状态。许多权威专家认为,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率即可能达到10%左右的较高水平。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就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从需求方面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较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研究员综合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得出结论: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缓解。①
2.政治领域
当前,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表现是干群矛盾、民族宗教问题日益严重。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审视。首先,从干部这一维度来看,干部自身的原因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其次,从群众这一维度来看,群众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议政意识上升,法制还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群众在行使和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使用的手段欠妥。再次,从公权和私权的冲突这一维度来看,转型时期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某些领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仍然存在,因而,公权侵犯私权的不合理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而干部又是行使公权的主要代表,这一情况导致干群关系难免会出现紧张的情况。
干群矛盾的具体表现有群众同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矛盾。还有不少是通过与政府发生的过激性的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问题,少数干部的腐败行为, 1 已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成为人民群众议论的中心,成为人民内部矛盾汇集的焦点之一。
干群矛盾突出还表现为近年来群众集体上访的现象日益增多。上访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涉法涉诉问题,城镇拆迁安置问题,干部作风不正和违法乱纪问题,基层机构改革中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解决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干群矛盾有关。国家信访局周占顺局长2003年11月在接受新华社《半月谈》采访时,指出在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局长狄济洪对《瞭望东方》表示,一些群众越级集体上访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腐败问题。②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本身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民族问题本身又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民族宗教问题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干预,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果民族宗教问题没有妥善处理好,这对维护国内平稳的政局,促进经济发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3.意识文化形态领域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矛盾;集体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的矛盾;现代化大生产观念与狭隘落后的小生产观念的矛盾;改革意识与僵化思想的矛盾;“左”和右的观念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矛盾。此外,还存在不同学术观点、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之间的矛盾;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同风俗习惯、思想方式的交叠等等。
二、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相比,其基本性质都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但因为所处历史条件的不同,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从矛盾的主体来看,人民内部矛盾的主体更加复杂,群体矛盾更加突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各自内部及其之间的矛
③盾,以及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当时,“我国社会具有高度的同质性,社会分化特征并不明显,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个体矛盾„„很少表现为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立。”④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代表群体利益的经济实体和社会组织增多,行业利益、部门利益的特征也愈益明显。群体利益要求明确,群体之间界限分明,人民内部的利益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整个社会系统更多地表现为各子系统内部地同质性增强和整体异质性扩大。”⑤所以,社会成员的组织归属感增强、依赖型增大,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群体矛盾大量出现。⑥
2.从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复杂,经济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利益主要由集体和国家直接调控,收入差距也不大,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集中精力搞阶级斗争,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多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淡化了利益矛盾,或者说利益矛盾处于隐形状态。”⑦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不仅仍然通过政治和思想领域表现出来,经济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比过去更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主要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更加复杂。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阶层之间、不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之间 2 必然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碰撞,产生矛盾。其次,经济基础发生的上述变化要求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我国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有滞后的一面,新旧体制转型的这一现实状况使原有体制下的矛盾和新体制下出现的新的矛盾同时存在,这就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按照价值规律来办事,经济利益从政治利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隐形化转变为公开化,并正在呈现出地区化和集团化,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经济地位以及经济资源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已经明朗化;市场经济激发了各利益主体的竞争活力,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在竞争情况下,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社会上有些部门和个人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不合理的额外收入,收入差距的拉大进一步激化了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这使得经济利益矛盾更加突出。
3.从矛盾的性质来看,现阶段人民内部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带有某些对抗性的因素或是易转化的特点。
这种对抗性增强的表现是:一是群体性事件多且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相同的血缘和地缘,共同的情感和利益群体极易聚集;二是突发性事件多,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时间短、规模大、人数多、来势猛烈、处理起来措手不及。近年发生许多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常常发展到冲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甚至出现打砸抢等非法活动,演变为局部骚乱,直接影响社会安定。
同时,人民内部矛盾在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激化,对抗性特点更加明显。西方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我们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和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挑拨是非,制造混乱,在宗教、民族、人权等问题上大做文章,煽动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对立情绪,这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从处理矛盾的难易程度来看,现在的矛盾处理起来难度大而且关联度强。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目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体复杂,其内容也涉及到很广的领域,往往多个领域相互交织,单一的处理手段难以起到作用。对某一矛盾的处理往往会牵涉到其他矛盾,某一事件一旦处理不当、不及时常常会引起周边地区、同类利益主体发生“共振”引起更大范围的事端。在单一矛盾的处理过程中,常常是多数人的合理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要求相交织,多数人的过激行为与少数人的违法行为相联系,使事端的处理难以当机立断,一旦应对不当,又极易激化矛盾,使事态迅速扩大。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能力。
1.加快经济发展,同时注重社会公正,防止差距过大。
从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和根源来看,加快经济发展,运用经济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的大量矛盾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政治、文化领域,从根本上说,都与物质利益有关。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尤其要重点关注广大农村和中西部贫困的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保证。
但在强调快速发展经济同时,“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此, 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既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还要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
2.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充分依靠民主制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民主的方法是我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⑨当时,这种民主强调的是一种民主作风、民主方式。
当前,除了运用上述民主的方法外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民主政治制度来解决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主要包括:一是建立民主法制的政体。把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纠纷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调节矛盾的法律机制,进一步完善好立法、司法、守法的环节,使调处人民内部的矛盾做到有法可依、司法有效、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平。二是扩大民主,尤其是基层民主。坚持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同时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政务、厂务、村务、财务公开,让群众了解情况,让群众的思想意志在民主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让人民内部的各类矛盾在民主的过程和制度中自行调节和解决。三是要依法民主行政,消除长官意志,规范政府行为,坚决克服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现象,千方百计地避免因执法工作中的过错引起群众的不满。
3.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代表作用,充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情枉法、以权压法的问题,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⑩同时,充分保证人民代表的权利,让他们真正沟通人民和政府,让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反映人民心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权力机关。正如2004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要进一步密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
11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
4.建立健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各种有效机制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各种机制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机制,协调处理。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维护机制。健全矛盾纠纷预警和应对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提高保护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要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12三要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及时了解和依法处理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四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科学、合情、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人民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利益。五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完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调节机制,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为此,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在更大程度上完善市场在初次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和制衡不同社会群体的权利边界和利益分配,实现微观经济层面效率与公平的统一。13
注释
①
⑧崔克亮、柏晶伟:《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症结在于“新三碰头”》,《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8 日。②胡奎、姜抒:《2003年中国遭遇信访洪峰,新领导人面临非常考验》,《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12月8日。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4—365页。④李芹、武中哲:《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与特征》,《理论月刊》,2004年第5期,第82页。⑤李芹、武中哲:《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与特征》,《理论月刊》,2004年第5期,第82页。⑥吕济爱:《论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特征》,《理论前沿》,2002年第8期,第25页。⑦吕济爱:《论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特征》,《理论前沿》,2002年第8期,第25页。⑧《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8页。⑩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9月16日,第1版。11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9月16日,第1版。12 杨正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求是》,2004年第22期,第13页。13 张素芳:《建设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和谐社会》,《求是杂志》,2005年第6期,第28页。
第三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谐,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努力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一是要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状况。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穷困县,80%以上的在中西部地区。从去年全国GDp的比重看,东部占60.5%,中西部占3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84年为1.7:1,2003年扩大到3.24: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为5到6倍。区域和城乡发展失衡,既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要搞好统筹兼顾,处理好城乡发展悬殊、区域发展失衡、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的状况,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之间的关系,驾驭发展全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实现发展与开放的良性互动。解决地区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带动全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帮助内地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解决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去年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采取了更有力政策措施,努力解决城乡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明天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三年就可以实现,将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不够和谐,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近45亿元;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三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党的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上得起学、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等等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考虑到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定。(作者注:此处为一成功解决突出问题的范例)二是要推进改革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达到富民、安民的目的。为民,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务实,是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富起来。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只要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注:此处为政府牺牲某些利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三是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对棘手的问题,要采用说服教育、协调沟通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处为联系实际的实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联系制度,组织好、协调好群众的事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四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此外,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正解处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虽然不是我们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独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充分地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够考虑到如何以我们的工作去创造和谐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更不是制造差距、激化矛盾,我们的社会矛盾就会少一些、社会积极因素就会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密不可分,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我们的国家公务员,都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回归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谐,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努力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不够和谐,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近45亿元;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党的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上得起学、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等等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考虑到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定。(作者注:此处为一成功解决突出问题的范例)二是要推进改革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达到富民、安民的目的。为民,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务实,是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富起来。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只要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注:此处为政府牺牲某些利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三是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对棘手的问题,要采用说服教育、协调沟通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处为联系实际的实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联系制度,组织好、协调好群众的事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四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此外,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正解处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虽然不是我们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独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充分地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够考虑到如何以我们的工作去创造和谐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更不是制造差距、激化矛盾,我们的社会矛盾就会少一些、社会积极因素就会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密不可分,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我们的国家公务员,都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回归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五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
要意义。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社会矛盾也较为复杂和尖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解决,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到安定有序的目的。本文就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思想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思想是非问题。要看到,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国际战略格局的剧烈变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从而使思想领域的是非矛盾日趋增多和复杂化、新型化。这也就决定了解决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就是引导和帮助群众解决思想是非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自己作为群众向导的重大责任,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化外部灌输与实行群众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纠正不良思想倾向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教育同加强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努力做到准确地把握民情民意,在顺利的条件下,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在不利的条件下的条件下,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对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做出正确判断,不为非主流的东西和假象所迷惑。
二、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重点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执政为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群体结构发生新的分化组合,呈现出经济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这种变化使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格局,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矛盾日益显露和凸现出来,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我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源于实际利益问题,直接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处理好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切实实地解决群众的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复杂化。在城市,我们要重点解决好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及市政建设改造涉及的居民搬迁问题;在农村,要着重解决好土地承包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村级债务问题、民主选举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很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广大党员干部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实干精神,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能力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能否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党,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这不仅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而且因为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去处理,处理不好,最终也会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从整体上讲,我们新
形势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具有一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忽视政治学习,放松思想修养,公仆意识淡化;有的搞形式主义,不深入调查研究,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的脱离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严重地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防范、应对、化解各类矛盾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密切联系群众,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善于处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复杂棘手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一切为了群众,才能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态度;只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找到妥善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防范、调节、控制矛盾的机制。能否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新形势下各项改革的进程,而且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实上,许多地方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比较好,就是因为首先抓住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治理。因此,在那些干群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必须从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入手。
四、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对于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可用经济的方法解决,对于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可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尽量不能让矛盾升级。譬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加速经济发展;处理失当,则可能引发诸多政治矛盾、思想矛盾和社会矛盾,使矛盾越来越复杂化、尖锐化,甚至使矛盾的性质发生转化,从而影响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关键在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一条最重要的经验。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尽管表现形式激烈、尖锐,但从总体上讲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因此,我们对一般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立足于说服、教育、疏导、沟通,避免规模扩大、事态升级。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通过扎实有效、认真细致的工作,防止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非政治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努力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早做好预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切不可态度粗暴、简单从事,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损失。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掌握主动,尽快控制住局面,选准时机,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制止事态的发展。保护公民利益免受侵害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五、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
曾庆红同志在《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每一种矛盾又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矛盾体系。社会差别问题、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等等往往和群众的实际利益往往交织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突出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上寻求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坚持把根本性的途径、方法、措施和其他途径、方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行政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小心谨慎,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避免简单粗暴;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在严格把握法律界限的同时,努力掌握好政策尺度。
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要求,严格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努力寻找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性,善于体察民情、民事,关注民生、民意,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做深入、扎实、耐心的工作,就能够把人民内部矛盾认识好、解决好,就能够维护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能够使社会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