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业余党校党课教案四
(业余党校党课教案四)“以德治国”与学校的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及重要性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法制建设已取得举世共睹的巨大成就,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校”等法制建设,在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法制体系。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法制虽然重视人们自觉守法的意识,但法律主要依靠强制手段,并不只是依靠人们的自觉性。这是法治的优点,也是法治的弱点。由于法律不能强迫人们在内心信念服从法律,或者说没有真诚守法的自觉性,那么在具备了为逃避法律制裁的条件时,就可能钻法律的空子,以不懂法而犯法的,但更多的我却是明知故犯,知法犯法,甚至还是执法犯法的原因。
法律打击或调整的,是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或重大影响的行为,相对而言,而比较狭窄;而道德规范的面比法律广泛。调查社会关系,法律主要靠强制力,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道德良心。社会舆论有令有畏惧的力量,所谓“人言可畏”、“流言伤人”是其例证;道德良心是个精神守护神,对个人行为具有特殊的约束的激励力量,如果社会成员并不熟知这些道德规范,或者蔑视、拒绝这些道德规范,那么,社会舆论和道德良心就不会产生相互呼应,相互映照的效应。因此,道德的力量也可以是强大无比的,促使服膺它的人仍为扬善祛恶而献身;道德力量也可以是苍白软弱的,让拒绝它的人们视之为儿戏,弃之如敝。道德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关键在于人心向背。人心是本,只有治本,道德才会有力量,道德才会有大用。
因此,法治与德治是紧密结合的,两者不应偏废。在当前则需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道德建设主要是抓两环节。一个环节,是根据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道德体系,特别是道德规范体系,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另一个环节,是通过主动、有力、高效的道德教育,使建立起来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由外在要求转化成为人们的道德良心,帮助人们在良心上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
二、对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建立一个主动、有力、高效的道德教育体系。首先有一个分教育阶段和层次的系统的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将中华民族和人类优秀的道德传统、伦理观念乃至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有系统地进行理论灌输,使学生在走上社会之时,形成牢固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信念。其次有完善系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制度建设。即为完成道德教育的目的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制度。以制度的建设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施。
思考之二: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特点,确定不同年龄、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思考之三: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将学生“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进行舆论评判,弘扬学生的“道德行为”,抨击学生中的“不道德行为”。形成使学生生活在浓厚的道德舆论导向的校园氛围中。当然,这里并不是指一个学校一种做法,而是在所有学校都有统一的道德舆论导向的评判,并与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相联系,体现出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的思想。
思考之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进一步完善,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应有严格、明确的规定,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长期影响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总之,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为旗帜的今天,道德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应有其重要的位置。
第二篇:业余党校党课教案三(精选)
(业余党校党课教案三)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心理等许多方面,其中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可以说人们的一切成就都有赖于心理健康。当前我国青少年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好孩子”、“好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二是自杀学生呈低龄化;三是盲目追赶所谓“时尚、新潮”;四是生理早熟,心理成熟滞后。
一、“好孩子”、“好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增多是应试教育“重智轻德”消极后果的一种暴露。在我国,学生常因学习成绩不同被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老师对“好生”的偏爱似乎是天生的。这种偏爱,往往妨碍了老师客观、理智地对待“好生”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性格、品质、心理等方面的缺陷,以为“一好百好”。许多只是学习成绩好而认为是“好生”的学生也因此而能“一俊遮百丑”,连他们身上的一些“小毛病”,甚至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品质也能被一些老师所忽视容忍。曾有这样一例,某大学一名成绩优秀的男生,因多次行窃而被判刑。在调查他就读过的中学、小学时,发现此人从小就小偷小摸,是个惯偷,只是因为成绩好,于是一路绿灯,直至大学。甚至在他的小学、中学档案中校方用“动手能力强”、“心灵手巧”等语言故意掩盖恶劣品质。在“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这样的理念下,不知有多少所谓“好生”的不良品质被忽视,贻误了教育机会,从而演绎了多少不该发生的事故。预防和减少“好孩子”、“好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我觉得老师和家长们要更多关注“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学习好”、“听话”的表现之外的一言一行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并做好有针对性思想教育工作。对待“好学生”犯错误,不可迁就,应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也能够经得住挨批评,甚至包括必要的处分。对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品质,既要进行说服教育,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又要通过一些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不足。否则“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好学生”违法犯罪也就会在所难免。
二、父母过高的期望,沉重的学业负担,青少年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造成自杀增多且低龄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心愿。父母过高的期望、学业的沉重负担,不仅使青少年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而且给孩子们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麦艾温研究指出:过重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肠胃不适,可能伤害到大脑,甚至损及记忆。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人心理崩溃,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寻求解脱。法国作家雨果也说:苛求等于毁灭。在独生子女增多,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家长们尽其所能为孩子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往往忽视了正常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一切为了孩子”、“以孩子为中心”的想法和做法使一些青少年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惯于说一不二众星捧月的生活。而一旦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诸如受到师长的批评,某个要求未被满足,某件事情未达到理想目标等等,便会产生失意、烦躁、孤寂、抑郁等消极心态,甚至造成行为上的失意,以至走上自杀的绝路。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家长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切忌一味高标准、严要求,而要多一点平常心,并在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学校也要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其思想、性格、品质等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消除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否则,再多、再好的物质条件,不但不能有助于他们成才,而且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出现父母们意料之外的不幸事件。2001年2月13日四川成都一名刚走出中学校园的小伙子朱强因抢劫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当他把父母十万元的“押岁钱”挥霍殆尽后,因结伙抢劫而被捕。面对判决,19岁的朱强哭着说:“爸妈少给点钱,我就不会坐牢了。”父母的溺爱是朱强违法犯罪的原因,但其自身缺乏法制观念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说明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择友观、价值观对于我们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三、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对事物缺乏辩证的认识和评价,对所谓的时尚、新潮往往有浓厚的兴趣,由新鲜、新奇转而模仿,形成了盲目追赶所谓时尚新潮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运用灵活方式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乐于接受。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学生的闲暇生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使一些学生追赶所谓时尚、新潮中解脱出来,“回归”校园。社会也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尤其是要整治不良“三吧”,扫除网吧中的“电子海洛因”,使学生免受其害。
第三篇:业余党校党课教案五
(业余党校党课教案五)关于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回顾党的80年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总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提出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团结全党和领导人民为我们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党的80年历史还告诉我们,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纲领,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想,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实践,明确阶段性的目标的最终奋斗目标。应该说,在历史上当党的正确路线处于主导地位和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我们党在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上就很成功。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我们党制定了两个纲领,即最低纲领是实现新民主主义;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毛泽东指出:“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天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邓小平也曾深刻地提出,“我们共产党人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不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在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在十五大上指出,“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了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他还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总结历史经验应该看到,我们在认识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过“比较肤浅、简单”是指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上存在着片面性。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趋势中对共产主义作出的科学预言。比如,关于共产主义自身是生产力最充分发展结果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自身也是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等等。二是也存在一些理想化的因素和某些过于具体描述的地方(尤其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过去,由于运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论述中的第二种情况给夸大了,这就出现了“比较肤浅、简单”的认识。尤其是在思想路线不端正时期,我们曾经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比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经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错误口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犯了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执行了一些“左”的政策,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经过拨乱反正总结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新强调并不断深化了对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互关系的认识。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
今天,已经迈进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三个互相联系的奋斗目标。一是,在现阶段即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我们要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至少需要近百年时间,今天我们才走完一半和路程。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阶段。这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经历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在这个历史阶段内,我们的奋斗目标昌,横下一条心,就干好一件事,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如前所述,由于我们党提出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由于我们党重新强调并坚持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短变长,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由近变远。实际上这表明今天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了。正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到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
第四篇:业余党校党课教案六
(业余党校党课教案六)关于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已经回答了共产党的性质就是指它的先进性与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不是一般的工人阶级组织,而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列宁认为,共产党必须是无产阶级的先锋组织。这个先锋队的含义有二:一是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党必须同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建党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关于共产党先进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思想。在党的历史上或者说在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我们党认为,共产党的性质是由党的理论和纲领所决定的。只要党的纲领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规定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纲领所决定的。只要党的纲领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规定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就能保证共产党的性质不会改变。而不是看党员或党的领导层成员的阶级成分构成。1935年党中央瓦窑堡会议决议中关于建党思想的论述就体现了上述正确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江泽民的“七一”重要讲话论述得更加透彻。“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没有、也不可能回答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先进性和阶级性的内涵变化,以及它的先进性与阶级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首先需要对新的历史条件加以认真考察。这个新的历史条件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两大变动。一是经济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正在形成过程中,内部情况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和党内情况的变化。社会状况的变化是指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和社会生活多样化;党内情况变化主要是指在新世纪之初我们党又面临着新一轮整体性的新老干部交替。总之,这个新历史条件是指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认为,共产党的先进性除了以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最根本的是它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当彰国内外大局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动,这就意味着时代潮流也相应发生了变动,因此,必然会导致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内涵及其两者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来重新认识上述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例下要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潮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在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在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最突出的字眼就是“先进”两字。他在“七一”讲话中更加全面地论述了“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的基本内容。明确地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的内涵,回答了党的学说的重大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必须突出先进性,坚持阶级性。这是符合“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的。
第五篇:业余党校党课教案二
(业余党校党课教案二)浅谈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这是历代不同阶级的教育家培养一阶段接班人的共同准则,汉代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尽管阐述教育的目的不同,内容不同,但都认为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传授科学知识是教师的双重职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也是每个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但有人却把教书育人理解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也有人把“育人”理解为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体育训练不是育人,业务课教师去做学生思想工作是不务正业;还有人认为,专业方面的论文算科研成果,研究学生思想方面的文章不算科研成果等等。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书育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全面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体质体能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塑美素质以及特殊的才能素质,并逐步使之完美成熟。
一、教书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书与育人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是不存在的,教书是随着教学的实践过程不停地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素质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只是教书不育人,是不符合实际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书”与“育人”的艺术,寻找教书与育人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教好书,教不好书就谈不上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灌输,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前途理想信念的教育,善于把思想教育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育人效果
1、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老师的严厉苛刻,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多,反馈快,思想活跃,因此,教师要有“百科全书”式的基础,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要求。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教师都应力求理解学科最前沿科研成果,都应吸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鲜活材料,都应不断将新的科学知识融入自己专业知识之中,充分利用信息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教师必须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教师的德和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的。俗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政治思想、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朴素大罚的仪表,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政治观都有着无形的号召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声无息地教育着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应当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所以,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古人云:“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比如,召开大会,教师窃窃私语,来回走动,就很难要求学生遵守会场纪律。
3、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要当好一名教师,必须和学生有感情上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要关心学生,首先要爱护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因此,对学生要做到摒弃一个“嫌”字,体现一个“亲”字,充满一个“爱”字。如学生生病,教师能亲自做一些可口饭菜送给学生,学生生病住院,教师能及时去看望。这种爱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可以触动、开启学生的心扉,达到“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