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卢梭《社会契约论-论联合政府》有感
卢梭在这一篇中提到,单一制和混合制都是不存在的。
从通篇来看,卢梭的提法比较模糊,这个也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这些观念传播以后,任何一个政府在建立之初的本意,都是希望行政效率极高,并能一心为民办事,也当然是绝对的公平正义。
现当今的社会制度,适合地区发展的有资、社两种。如果模糊的说,资本主义算是混合政府,而社会主义和那些军人、寡头政府就应该是单一制(个人认为)。我的观点是去掉单一制和混合制政府概念,假设将资、社两者结合起来,每个省或者州都是当地人民选举产生,如果连任两届以上,就凭政绩选举进入中央;再经过一届或者是两届的考察和表现经过全国大选成为国家首脑,这样既能让执政者积累相当的政治经验,也能减少国家动荡(比如美国总统被杀),保证每届政府的平稳过渡,并减少寡头经济和私人垄断企业与民争利,保证政府部门能公平、公正的办事,减少受利益集团的控制。
现在是国与国竞争的大势,只有完全放活私营企业的创新力,去掉国企的束缚力,让国企变活,变成为不是国家的依附着,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建设者。
改建政府部门的政府职能,不是政府的自我发现和完善,那只会是跟不上人们的需要,所以,任何政策与组织结构的变化,都是以人们的需要为主导的。
建立以上制度的理由是,全面参与的过程是民智开启的过程,因为现在的中国老百姓,也可以说世界大部分的民众还是畏惧强权、暴力的;同样对自己所本应拥有的权力是不知道怎么运用的,是不会运用的,不敢运用的。
我的观点也具有时代性,个人认为这个时代的人类就处在与民智开启相适应的政府制度,这也是让人民相信政府,增加公信力的唯一和最佳途径。
所以在我看来,在社会需要新制度时,我们这些人只能是最大限度的符合可行性并公平、公正的进行假设。如果我们这些鸟人在设计时都不能大胆,那就麻烦了。
每篇或每本著作,都是想告诉人们,已经存在淡原本没有被发觉的事实,也都希望给别人或者后来者,一个方向,并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并被别人采纳而感到高兴。
第二篇: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08级(2)班 耿浩然 0817112005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社会契约论》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导师的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开篇写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句话让人产生了无限的共鸣,但同样误导了人们。一生追求自由的卢梭以此开篇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并不在于论证“人生而自由”这一论点,而是力图论证“为什么人生而自由,却在现实中处处受约束”,换句话说,就是“人生而自由却受约束”状况的产生原因及过程。在此文中,我将追寻历史中哲人的思绪,试图重述丝丝入扣的论证过程。在此之前,先来看看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背后的价值目标。
一、前提背景。
(一)时代背景。思想是时代产物,每个时代的侧重点不同,它所孕育的思想就不同。《社会契约论》一书有其宏大的社会背景,17、18世纪欧洲各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正是处于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原本微不足道的一群人在经济上强大了起来,这群人也就是资产阶级,他们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但是腐朽落寞的君主专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资产阶级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政治权力上,力图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新政权,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制度障碍。
(二)价值目标。卢梭认为所有立法都是追求两大主要价值目标:自由和平等。他强调,法律是以人为的力量去纠正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滥用权力,摧毁平等,而法律的倾向是力求维护平等。①
二、论证的过程。
(一)奴隶制。提起“枷锁”、“自由”等字眼,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奴隶。关于奴隶制,卢梭批判了格劳秀斯的两个观点。
第一,一个人可以通过约定转让自已的自由,全体人民也可以转让他们的自①张恒山:《卢梭与〈社会契约论〉》,人民出版社,第16页。
由从而成为一国的臣民。格劳秀斯的转让自由论,旨在于论证君主专制的统治权的合法性和来源。卢梭与之针锋相对,指出“一个人无偿地奉送自己,这是荒谬的和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行为是不合法的、无效的,就只因为这样做的人已经
①丧失了自己健全的理智。”人民奉送自己究竟为了什么呢?为了谋求国王的保护
从而自我保存,但是战争中,人民往往充当了炮灰,成为了战争的工具——“战争绝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决不是以人的资格,甚至于也不是以公民的资格,而是以士兵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他们绝不是作为国家的成员,而是作为国家的保卫者”。②并且,卢梭还说了,国王往往是要依靠人民去养活的,也就是说人民不仅丧失了自由,还交出了财产,这样一来,人民就一无所有了。经过一番论证可以看到,“转让自身自由”的论调显得十分可笑。
第二,批判了格劳秀斯的关于奴役权的来源的观点——“征服者有杀死被征服者的权利,但被征服者可以以自己的自由为代价来赎取自己的生命”。对此,卢梭说了,战争只是一个国家以另一个国家为敌,而不是人与人为敌;虽然战争可以产生战胜者的权利,但这要以实现战争的目的为限。“人们有权杀死敌国的保卫者,这是因为他们手里有武器。但是,只要他们放下武器而投降,他们就不再是敌人或者是敌人的工具了,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又成为自然的单纯的个人了,当然,别人就不再有杀死他们的权利了”③。所以奴役权是没有根据的。
卢梭还说了,既是一个人可以转让自己的自由,也不能转让孩子的自由;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有违道德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天生是不平等的,有人天生就要做奴隶,另一些人是天生来统治的”,卢梭重新理顺了其中的逻辑思路,认为胜于奴隶制下的人天生不平等,奴隶在枷锁之下,丧失了一切,失去了挣脱枷锁的欲望,习惯甚至喜欢被奴役的状态。
总之,卢梭论证了尚有理智的人民没有必要转让自身给国王,一个人或者国家也没有奴役另一个人的权利。奴隶制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
(二)“约定”的产生。暴力并不产生权利,而我们只是有义务服从那些合法的权力。最强者也不会永远做主人,除非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①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页。(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19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施新州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化为义务。形成权利的是强力,但是人们并不需要服从所有的强力,只要服从合法的权力。“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①
论证“约定”我们要从自然状态说起,卢梭同以往的主张自然法和契约论的思想家们不同,他“否认在政治社会之前有过单个的、相互孤立的人的社会状态”②,认为“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的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③。卢梭所说的原始社会中,人们自由、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主张自己天然有统治他人的权利。猛烈抨击了格劳秀斯的用奴隶制来论证明人类天生要服从与统治者的观点,以及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而不平等说”,这在上文中已做了论证。
自由平等的原始社会固然美好,然而,在原始状态中的人们在一定时候会遇到种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障碍,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无法克服,只有通过人们结合起来相互协作才能克服,于是社会契约应运而生。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就是自我保全。“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是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有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④。于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个成员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都必须服从于共同体。通过契约,人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具有人格的道德共同体,也就是城邦或称共和国、政治体、国家、主权者、政权,而结合者则称人民、公民、臣民。
(三)主权者和社会状态。有了人民之后,才有主权者。形成共同体之后,人们一方面一个人的身份活动,另一方面,又以主权者的一个成员的身份活动,作为主权者的成员,他只服从自己;作为个人,他要服从共同体整体的主权者。如果个人不服从公意,全体可以强迫他服从。这样一来,人类便有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人们的行为被赋予了道德性,正义代替了本能,从而,对人而言,产生了颇多好处。“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①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页。张恒山:《卢梭与〈社会契约论〉》,人民出版社,第38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页。
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道德的自由,唯有道德的自由才是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①。
由此看来,在社会状态之中,法律就好比是“枷锁”,也正是有了这个枷锁,人们才更好地自由地实现权利,卢梭的那句话应该说成: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带着镣铐才能跳舞。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3页。
第三篇: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我把我的一生献给真理”,卢梭如是说。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这部著作集中要解决一个他比喻为“几何学上的化圆为方问题,即如何找到一个能把法律治愈一切人之上的政府形式。“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这三种改革国家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最终选择了卢梭的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罗伯斯庇尔曾言,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本书开篇,卢梭就向世人宣告了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的永恒追求。导契约自由、确定公共意志之书。《社会契约论》存在两个理论基础:人生而自由、社会秩序神圣。其在卢梭看来对 “放弃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自由并非毫无前提的,他强调对法律的服从性,对法律的服从才能创造好的社会秩序,并认为“社会秩序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它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本”。卢梭反对用暴力来改变社会制度,他认为“暴力并不带来权利,我们只有义务尊崇合法的力量”。既然社会秩序那么重要,暴力又不能带来权利,那么如何产生一个权威来管理社会呢?卢梭认为,“正因为任何人对他人都没有天然的权力,正因为暴力不能产生权利,所以人类社会任何合理的权威都应建于人民之间的约定”。人类个体通过社会契约形成一个权威——也就是政府,把个体自身必需的部分权利、财产和自由让度给这个权威以便于其管理社会,而通过社会契约所形成的这个权威的最终目的则是保障契约各方的生存。这是卢梭描绘的最为理想化的民主政治的社会模式,而这种社会模式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形成了社会紧密的纽带,“统治社会也只有以这种共同利益作为基础”。在这里,卢梭把当时政权两大流行要素——暴力和神授从组成政府的基础中剔除了,当时的欧洲政府在理论上一下子全部变成非法的了。
卢梭的这部著作中最为众人知晓的恐怕便是“社会公约论”了,卢梭是这样解释的,首先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危及他们(原始状态的人)的生存的障碍之大,已经超过了每一个人为了在这种状态下继续生存所以运用的力量,因此,这种原始状态已不可能再继续存在。”然而,人类不可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联手起来使用现有的力量,因此,除了把大家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力量,在一个动机的推动下,一致行动,才能战胜阻力,否则,人类就不可能继续存在。这股大力量,只有靠许多人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但是每个个人的力量与自由又是其存在最重要的要素,因此,怎样做,才能既把它们投入众人集合的大力量而又不损害自己而且又不忽视对自己应有的关注呢?卢梭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相关联的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的自由”。对卢梭的这一表述,我很想用“现实与超越”来表达,卢梭确实做到了,不得不佩服卢梭在建制理论方面的卓越才能。而卢梭的这一理论设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既然每个人都把自己奉献给集体,可见这个条件对大家都是同等的。其次,权利的转让是毫无保
留的,否则,如果个人还保留有些权利,如果在个人与公众之间没有一个能做出裁决的共同上级,如果每个人在某些事情上由他自己裁判,那他很快就会把事情都由自己做主,这样一来,自然状态就会继续存在,而结合就一定会变成暴虐的或空有其名的。最后,由于每个人都把自己风险个全体而不是奉献给任何一个个人,由于每个人都能从其它结合者那里得到与他转让的权利相同的权利,所以每个人都得到了他失去的东西的等价物,并获得了更多的保护其所有物的力量。其实社会公约按照卢梭的说法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全部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下,而且把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接纳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四篇:探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探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摘 要:卢梭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卓越的平民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名著《社会契约论》从一面世就震惊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其理论主张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此书沿传至今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长久以来,人们对该书所主张的理论褒贬不一,但不论怎样,《社会契约论》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因而值得我们去探析这一名著的思想精华,去体会卢梭所追求的契约下的道德理想国。
关键词:卢梭社会契约公意主权在民
《社会契约论》的中心论点是: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立约联合产生的,卢梭称之为联合的公共人格。“他向世人解释国家的最高权力即主权应当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国王,也就是:人民主权说。这是卢梭政治
[1]思想的核心。”卢梭将其上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其中蕴含了许多民主理念。“人
民主权说”主张国家政体必须得到人民的普遍同意,才能具备正当性。《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民主意识为近代民主思潮和民主运动提供了改革进步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还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动。因此,对于这些理念的探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卢梭政治思想的精髓。
一、社会契约论的发展
契约思想可谓贯穿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一颗明珠,正如梅因指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初衷和特点是为绝对王权辩护。他规定的社会契约对于被统治者是极其苛刻的。被统治者除了自己的生命权之外,须转让其他一切权利。他主张建立专制政体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是鼓动掌握政权的少数大贵族、大资产阶级成员对广大不满现状的中下层人民进行镇压,所以其思想具有反动性反人民性。”[2]而洛克认为,国家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财产权纷争而建立的。有一点很清楚由于缺乏公共权力对
财产权的判决,引起人们之间冲突是轻微的、偶然的,但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为此订立社会契约是他们为避免这一严重后果的必要手段。卢梭提出了与霍布斯和洛克不同的另一种类型的社会契约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充满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他指出了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其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的自由。”
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思想
(一)社会契约
卢梭的契约学说不同于霍布斯的强调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的社会契约学说,即人民与君主订立契约,把所有权利让渡给他,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成为十足的集权者;也不同于洛克的为君主立宪服务的社会契约学说,在此契约中,人民只是让渡一部分惩罚不公正之事的权利交给君主,君主或国王只不过是一个“仲裁者”,如果他行事不公正的话,人们可以反对他。卢梭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是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契约,即各个成员与他们结合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即主权者)协商,各成员把自己权利全部让渡给主权者。”
[3]也许有人会问人民把权力全部让予主权者,岂不是丧失了自由?其实,人类由于社会契约丧失的是天然的自由,他们让渡权利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人们为什么会订立这样一种契约呢?对于这一问题卢梭设想,人们在自然状态中遇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但是每个个人所能运用的力量却不能克服这些障碍,于是人们订立一种契约,通过它来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安全和财富安全。要实现这些,每个结合者都必须把自己全部地奉献出来,把自己的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唯此才能做到对于所有人的条件都是相同的。反之,假如一些人全部转让,而另外一些人只转让一部分,那么后果就可能使社会或国家变成另外一些人推行暴政的工具。
(二)公意
“公意”是理解卢梭主权在民思想的关键。也是社会契约得以实现的基础。为了使社会契约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对于拒不服从公意的任何人, 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那么何为是公意, 为何要服从公意呢?卢梭认为, 公意就是共同意志, 由于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
式, 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生财富, 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 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不使“公意”得到曲解。卢梭刻意对公意和众意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了区分, 他认为,“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有很大的差别; 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 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 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社会契约必须建立在人性中的某种共性的基础上, 公意便是这种基于共性而产生的共同利益要求的意志表达, 因而要强调代表公共利益的公意就必须区分代表私人利益的众意。”在卢梭的概念里, 公意不仅有独特的含义, 也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 公意是不可能错误的。“公意永远是公正的, 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公意是衡量其他一切意志的标准。因此, 为了更好地表达公意,保证公意的永远公正性, 最重要的是“ 国家之内不能有派系存在, 并且每个公民只能是表示自己的意见。”第二,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公意不会改变, 但是当社会团结的纽带开始松弛而国家开始削弱的时候, 当个人利益开始为人所察觉而一些小社会开始影响到大社会的时候, 公意就会出现对立面, 随着这种对立面(个别意志)影响的加深, 公意就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意了, 当公意沉默, 人人都受着私自动机所引导的时候, 国家即濒临灭亡。当然公意不会因此而消亡或腐化, 公意永远是稳固的、不变的而又纯粹的,因为每一个要使自己利益脱离公共利益的人都看得很清楚, 他并不能把两者完全分开甚至于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选票的时候, 他也未消灭自己内心的公意, 他只是回避了公意而已。
(三)主权在民
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他这句警示名言为后世诸多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同时,也给人民留下了无限奋斗的目标。为了得到这种人民主权的实现,卢梭将其放在社会契约的框架里,归结成下面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身和全部力量共同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领导之下,我们接受每个成员进入集体,作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卢梭认为政治实体被动时,其成员就称国家,当它主动时,就称之为主权体。而这样的一种政治实力无论其能否行使其权力,都不能为人民的权利服务。因为,人民的权利的实现必须是在人民自愿结合成的集体下,由普遍意志形成的主权体行使的权力,才是卢梭认为的人民应义务服从的权力。“卢梭的主权体是要求其所有成员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主权体,他认为当所有人都把自己的一切交给这个主
[4]
权体时,那他等于什么也没有失去,因为所有主权体的成员都是平等的,获得同样的权力,任何一个人受到主权体外的冒犯,那么整个主权体就等于受到冒犯。但是如果成员中一个人没有把自己一切交给主权体那么这个契约就不存在。”[5]因此,卢梭提到,为了使这个契约不至于沦为空洞的条约,就应该在其中暗含这样一个约定:“即使一旦成为主权体的成员,无论是谁都应服从普遍意志,否则整个实体将强迫其服从”。卢梭认为这是为了保持这个认知的自由。可是,一旦强迫一个人做某事,又怎么能说是为了这个人的自由呢。在这里,我觉得卢梭弱化掉了一个概念,即为了多数人保持绝对的自由,个别的人相对自由的丧失是合理的。卢梭主权体的表现与霍布斯的君主主权和洛克的议会主权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反对以上两种主权体的任何一种实现方式,反对主权体内任何代表和小集团的出现,因为,卢梭认为与公共利益对立的私人几乎总是个别集团的集体利益,小集团的集体利益是与卢梭普遍意志根本矛盾的。但是没有这些小集团、代表,那么卢梭的人民主权体普遍意志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一直是卢梭没有解决的问题。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是他整个社会契约理论的基础,基础都没有存在的土壤,整个理论的建设就可想而知了。卢梭设计了这样一种最为民主的契约,却无法实现永远摆在那里,成为人们永远追求,永远实现不了的理想。
三、评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一)《社会契约论》的缺陷
1.《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如:卢梭承认一切权力来自上帝,一切正义都来自上帝,唯有上帝才是正义的根源;他把人们之间结成的政治关系看做是任意约定的,而不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所决定的。
2.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平等,但其却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明。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出生难免会有智力、出身、身高、才能等方面的不同,而这些将会造成不平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生而不平等的。
3.在这本著作中公民宗教这一部分的论述使卢梭集权的民主主义思想暴露无遗。“他认为要有一篇纯属公民信仰的宣言,虽不强制任何人信仰它,但是不信仰它的人可能会被它驱逐出境,若是有人向大家承诺遵守这些教条,但他的行为却与此截然相反的话,那么他将会被处死。这种思想很显然与我们如今倡导的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不相符。” [6]
(二)《社会契约论》的成就
任何思想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卢梭的思想也一样。他主要是为18世纪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的民主革命服务的。卢梭呼喊出了他那个时代最激进的主张,首创具有现代社会意义的主权在民理论,之前的人面对这些只想调和,而他却想重建。“他的人民主权论虽然激进,但是对于反抗并推翻当时法国历史上最黑暗最独裁的封建王朝却是进步的,起到了革命旗帜的作用,使人民看到了光明。”他的理论为近现代的政治民主发展奠定了历史的里程碑,他的民权构想使今天的人们认识到完善民主的路途还任重而道远。还有他个人那毫不向王朝独裁势力屈服,恪守清贫,忍耐颠沛流离,毅然地探寻人类最美好国度的勇敢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四、《社会契约论》的当代价值
社会契约论思想是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社会政治理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与此前社会契约论的重要代表霍布斯、洛克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主权在民思想是卢梭政治哲学中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创举。他通过公意阐述了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他确立了近代民主的开端, 也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范畴中,关于人权理论的研究都是政治哲学中的热点和焦点。在中国政治哲学传统中, 通常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杰出代表, 而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当中则以洛克、卢梭思想为代表。中西历史文化传统中在人权思想上的这种相遇, 正说明了追求人类的幸福乃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
参考文献:
[1]罗 杰.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解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2]荣之君、曹琪.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学说的浅析与比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3]〔 法 〕卢梭 著 何兆武 译.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10
[4] 钟 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2
[5]王 宁.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根本的矛盾[J].文学界.2010.12
[6]夏 燕.卢梭《社会契约论》读后感[J].商业文化.2009.10
第五篇:读《社会契约论》有感5000字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社会契约论》是本值得一读的书。笔者一直对读书怀有这样一种感受:每一本传世之作,都是一份传世的心灵。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就翻开了几十年前的,几百年前的,甚至几千年前的那个写作者的心灵。“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阅读这种孤独的,或者有时还带着苦闷的,但是天真而深刻的心灵,一直是笔者的生平乐事。单纯与深刻,是几乎所有传统型学者身上的两个互相矛盾但总是相生相伴的特点,卢梭亦不例外——“星斗其文”,世界上哪个思想家的崇拜者也没有卢梭的多,科西嘉岛的人甚至邀请他为科西嘉制定宪法;“赤子其人”,卢梭一生都活在被人误解与怀疑中:伏尔泰的贵族气的刺伤,与休谟的断交,与养母华伦夫人的不伦之恋,丢弃自己的女儿……塔克蒙在《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中写了这样一段对其心理的可以说是恶意的揣测:“一方面,卢梭是身处矛盾的包围之中,是矛盾的集合体,是一个隐士般的无政府主义者。他渴望回归自然,不断地做着火热的梦,反抗所有的社会传统,充满了感情的悲哀的悲屈的自我意识,也因此经常抱有不能够与环境协调的幻想。另一方面,他又是斯巴达和罗马国家的崇拜者,经常叙说着个人主义要在纪律和集团之中被淹没而消失。这种双重人格的秘密,潜藏在他苦恼的偏执狂、律己主义者的嫉妒的梦中。”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是卢梭,同样是《社会契约论》,在不同的人眼里褒贬不一:有的人慷慨激昂地歌颂,皮埃尔·勒鲁的《论平等》一书尽管没有在扉页煽情地写上“献给卢梭”,但是这本书充斥着卢梭的名字,甚至使用了序言整整一章来为卢梭辩护——这大概是笔者看到过的最浪漫奔放的读后感,他写道:“从卢梭起,科学之所以取得进步,法国革命之所以宣告了人类的平等,人类的传统如今之所以能得到理解,基督教以及以往得到了释义的全部宗教之所以只要求向我们提供武器,这一切都多亏了他!哦!要是我能有他的力量该多好啊!”;有的人不留情地批判,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冷静地写道:“斯巴达既成了卢梭的自由理想,也成了罗伯斯比尔、圣鞠斯特,以及此后大多数主张‘社会’民主和极权民主的人的自由理想。”
笔者身为一个研习民法的法律人,对于政治科学和哲学的知识非常浅薄,笔者更乐意从传统民法的角度来阅读卢梭这一部不朽巨著。
是为引言。
一、卢梭眼中的民法
民法是否在这本《社会契约论》中出现过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社会契约论》的集体主义倾向实在是明显到夺目。而卢梭自己也在《社会契约论》里明确地提出:“只有构成政府形式的政治法才与我的主题有关。”
但是,民法还是出现了。那么,卢梭认为的民法应当是如何的呢?他在第十二章“法律的分类”里写道:“第二种关系是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员对整个共同体的关系,这一比率,就前者而言应该是尽可能地小,而就后者而言又应该是尽可能地大;以便使每个公民对于其他一切公民都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而对于城邦则处于极其附属的地位,这永远是由同一种办法来实现的,因为唯有国家的强力才能使得它的成员自由。从这第二种比率里,就产生了民法。”
熟悉一般民法知识的人都会了解,民法是建立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的,即是调整着两个互不附庸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法。法律关系双方之间的互不附庸是民法的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大的特点,所以一般情况下的民法是不会考虑国家在民事活动中的作用的,也不会使得从事民事活动的主体们纷纷戴上一张“国家面具”——如果民事活动中A与B两个主体的人格都从属于国家,那么岂不等于国家与自己进行了交换?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东西卖给自己,而国家也不可能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卖给自己。于是,卢梭的这番话就令人非常的疑惑——一个“每个公民对其他一切公民都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而对于城邦则处于极其附属的地位”的这样一种民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民法呢?
二、财产
财产是民法的核心。所以,卢梭关于财产权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民法就至关重要了。
在财产的归属上,他认为:“集体的每个成员,在形成集体的那一瞬间,便把当时实际情况下所存在的自己——他本身和他的全部力量,而他所享有的财产也构成其中的一部分——献给了集体。”在这样的观点下,如果谁还认为社会契约论所渴望构建的社会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就贻笑大方了。敏感的卢梭自己大约也感受到了自己所渴望建立的这个社会与私有制的矛盾,于是他在第二卷《论主权者权力的界限》时又矛盾备至地写道:“我们承认,每个人由于社会公约转让出去的自己的一切权力、财富、自由,仅仅是全部之中其用途对于集体有重要关系的那部分。”——这似乎为私人所有抢回了些地盘,但是他却又接着写道“但是也必须承认,唯有主权者才是这种重要性的裁判者。”毫无疑问,他意识到自己这么写的矛盾性,于是又紧接着告饶般说:“细心的读者们,我请求你们不要急于责备我在这里的自相矛盾处。由于语言的贫乏,所以我在用语上未能避免这种矛盾,请你们少带吧。”
这样一来,无疑是消除了私人财产权。众所周知,私人形式的财产所有在卢梭眼里并不值得褒赏。注意,仅仅是指私人所有权被消灭了,并非指建立了一种国家或者政府的对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卢梭写道:“这并不是说,由于这一行为(向集体移转自己的全部),享有权便在转手之际会改变性质而成为主权者手中的所有权。”国家是“由于有构成国家中一切权利基础的社会契约,便成为他们全部财富的主人”——一言以蔽之,国家是基于主权享有一切财产权。克制的所有权已经不能满足卢梭的需要。
而保留在个人手里的只是一种据有(usurpation),而“享用变成为所有权。于是享有者便由于一种既对公众有利、但更对自身有利的割让行为而被人认为是公共财富的保管者”但是这种据有,要受到主权的严格限制,“无论用什么方式进行这种占领,各个人对于他自己那块地产所据有的权利,都永远要从属于集体对于所有的人所具有权利”,因为“没有这一点,社会的联系就不能巩固,而主权的行使也就没有实际的力量”
在这里,卢梭为我们对财产的人类利用形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并非通过所有权的形式拥有,而是通过主权的形式拥有,以整体的方式拥有。
三、金钱
传统民法中,金钱是意义重大的交换工具与一般等价物。通过这样的一个工具人们才可以完成交换。具体地举例说,如果没有金钱这种特殊的物,那么单凭双方意思表示合致就可以成立的诺成合同就不可能存在了,更不必说为了签订诺成合同而订立的预约,也不可能会出现买卖“未来的物”的期货交易。
但卢梭对金钱的态度似乎并不友好,他更倾向于易物交换。他甚至把金钱等同于奴役,“出钱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枷锁的。钱财这个字眼是奴隶的字眼;在城邦里是不知道有这个字眼的。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家里,一切都是公民亲手来做,没有任何事情是要用钱的。他们远不是花钱来免除自己的义务,反而是花钱来亲身履行自己的义务”。卢梭是个极度聪明的人,所以能预料到他未来的读者读到此处时的惊讶,于是叹道“我距离通常的观念委实是太远了;我相信劳役要比租税更不违反自由”
于是,我们对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又多了一层理解,即金钱的不复存在与代替租税的劳役。
四、社会模式:城市与商业
王泽鉴先生说“民法乃以一定的社会模式为出发点,并因应社会变迁而发展”。这种民法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模式就是个人主义的商业城市社会模式。农村家族社会中,民法几乎是难以立足的,比如民国时期的民法典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民法于1930年制定实施之际,祖国大陆仍属农村家族的社会,欠缺以个人本位的权利意识。此种超前立法使法律与现实脱节……”周东平先生也认为农耕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法制中公法坐大而民法不彰的特点密切相关,因为“农耕经济需要经验、权威,它来源于氏族家长的指挥、管理权,放大而成为国家制定法的公法性”
但是,卢梭对于商业与城市的态度与对待金钱的态度一样不友好,甚至于金钱这种奴役标志的出现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商业与工艺的扰攘、由于唯利是图、由于柔弱而贪图享受,人身的服务才被转化为金钱。”他认为早期的罗马的成功是因为“贤明的创造者……把农业和军事与自由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这样说,把美术、工艺、阴谋、财富以及奴隶制全都赶进了城市”
谈及商业与城市时,卢梭实在有太多的怨词了,比如“一个民族所处的地位,若是只能选择商业或者战争,它本身必然是脆弱的”,再比如“人们为了羞辱懒汉们,就把他们很不光彩地迁徙到城市的部族去。”又如“城市部族既然地位更方便,所以在人民大会里常常也是最有势力的,并且还会把国家出卖给不惜向其中的无耻败类贿买选票的那些人。”又如“正是那些大城市才耗尽了一个国家,并造成它的衰弱”。
而他对于农业和农村的态度,则赞许得多了,他说“对农业的关注不仅有利于居民增加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还赋予国家共同体一种会使得他们大量生育的脾气和风尚。就整个国家来说,农村居民要比城市居民人口繁殖得更多,无论那是由于乡村生活的简朴使体制变得更好,还是由于坚持劳动而预防了混乱与罪恶。”;再比如“罗马全部赫赫有名的人物就都是生活在农村里并耕种土地,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只在农村里去寻找共和国的栋梁”又如“人们宁愿过乡村人的简朴勤劳的生活,而不愿过罗马市民的游手好闲的生活;而且在城市里一向只不过是个不幸的无产者的人,一旦成为田地里的劳动者之后,就便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公民了”。
而且,在卢梭的眼里,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严正而严肃地说:“请记住:城市的高墙厚垒都只是由乡村房屋的断井颓垣所构成的。”
如此看来,在卢梭的蓝图里,商业与城市是不受欢迎的,他崇尚的是一种简朴勤劳,亲力亲为的农村生活。
五、卢梭的民法
通过对卢梭对于几个对传统民法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的阐释,我们大致地了解到了卢梭式的理想蓝图,即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金钱,最好也不要有城市与商业,租税被劳役所取代的民主共和国。
在这样的理想蓝图下,我们就可以理解卢梭对于民法的定义了!这样一种“每个公民对其他一切公民都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而对于城邦则处于极其附属的地位”的民法:
第一,两个都不拥有任何财产,都为国家做着劳役的公民之间确实很难产生什么样的附属关系。有人或许会说:可能出自于强力呢?强力迫使一个弱小的公民从属于一个强大的公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毫无疑问可以在卢梭的蓝图里发现,强力已经被国家集中地、全部地垄断了,“一个国家之中只能有一个契约,那就是结合的契约;而这个契约本身就排斥了其他一切契约。”社会契约使得人们对奉献出自己的所有,自然也包括各种原始的权力。
第二,当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国家(城邦)的手里时,而碰巧人类这样的动物又必须依靠物质生活下去的时候,公民对于国家(城邦)的绝对依附就实在是非常浅显易懂了。哈耶克这样告诫人们,“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权控制我们。”托洛茨基的话则更为耸人听闻,“在一个政府是唯一的雇主的国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地饿死。‘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旧的原则,已由‘不服从者不得食’这个新的原则所取代。”
那么,这是什么民法呢?因为彼此无涉的公民之间没有什么法律关系,而公民与国家之间似乎又是一种纵向关系——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卢梭对公民的定义就知道了:“臣民与主权者这两个名词乃是同一意义的相关语,这两种观念就结合为公民这一名称。”公民面对国家时,是作为臣民而服从于这种主权者的,但这却是公民的自由,而不是约束,因为“政治体的本质就在于服从与自由二者的一致”。规制这样的纵向的命令-服从式的关系的法律,怎么会被称为民法呢?
很简单。正如在脚注9里笔者所提到的,卢梭生活的那个时代,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民法典)并不存在,它(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仅仅是以各种商业惯例、民间习俗的方式存在。但卢梭对它们的存在所持有的态度并不积极,在卢梭的理想社会蓝图里:随着商业与金钱的消灭,调整两个互不附庸的主体间的关系的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不可能不被消灭。剩下的理想国内的法律则是一种调整着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纵向的服从关系的法律,而卢梭将其称之为民法。这样一种卢梭眼中的民法,却与现代传统理解上的民法相去甚远矣。
六、历史之幕:旧秩序的崩亡与新团结的梦想
“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F?荷德尔林
訾议已故的人类思想家,笔者实在于心不忍。回望过去的三百年历史,卢梭和他的那个时代给后世留下的遗产却实在是让人唏嘘叹息。启蒙思想早已多为后人所诟病,也难以与后起之秀诸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波夫娃的女权思想,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等等一争高下了。启蒙时代的书籍也沉寂在后来者的喧嚣与风光之中了。李白所叹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或许也是意在如此吧。
翻开历史的书卷,18世纪时立在一片汹涌澎湃的思想之潮中的,俨然是那个特立独行到即便只有一息尚存也会一意孤行的卢梭。
1347-1353年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已经开始造成人们对上帝的信仰,而随后的地理大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文艺复兴更是使得人们信心大增,理性的力量被推崇备至,人们渴望通过自己的理性去发现一个区别于旧秩序的新秩序,一时间怀疑者、规划者、梦想家都在这一片并不算广袤的土地上聚首了。批评、争论、异端邪说……上帝的光辉不可逆转地黯淡了,而人的信心却增强到了狂傲的地步。不需要后来者尼采叫嚣什么“上帝死了”,早在1522年,德国著名画家霍尔拜因就已面刺教会——他干脆依照莱茵河中打捞出来的尸体画了一幅《墓穴中的基督尸体》,他根本不信什么基督复活,上帝在钉上十字架时就已经死了。
土崩瓦解的旧秩序下是公众的迷惘和无所皈依。不必提法国西耶斯著名小册子《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早在之前的长期宗教**就使得一名重要的思想者让?博丹放弃了他罗马共和的思想,而生造出了一个注定要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异彩且盘桓不去的“主权”概念,称其为一种“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社会公众的疲惫则更甚,“他们宁可王国和平而放弃上帝,也不愿为了上帝再发生为了宗教意识形态的战争。”
重新团结成为所有人的梦想。卢梭亦不例外,只是与让?博丹不同的是,卢梭认为这种“主权”的权力的掌握者不是君主,而应该是人民。而这样一种人民主权,这样一种在人民旗帜下的团结,也正是《社会契约论》里所描绘的情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它也正构成了卢梭式民法中,个人与集体间的这样一种奇异的纵向“民法关系”。它的核心是团结的需求,意义在于摆脱长期的对立、混乱与分裂,使得个人与他所在的团体紧密地结合起来。卢梭对待旧的在君主名义下的团结的批判可谓毫不留情,“恶魔”、“暴君”都是他的“君主”的指代词,推翻这种团结之基无需留情,“以绞死或者废黜一个暴君而告终的骚乱,与前一天这个暴君处置其臣民的生命和财产所采取的行动一样,都是合法的。”
梅利曼在其《大陆法系》中提到了大陆法系形成时冷静地对待了这样彻底摧毁旧传统的新团结,他写道:“……可憎的过去被描绘得过于黑暗,革命的目标被理想化了。这样,这些目标的实现变成了一种虚构的可能性。在革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受到忽视就是处理得过于简单化。其结果是:思想的热情取代了理性,革命的观念演变为教条。革命本身则成了乌托邦。”
七、结语
塔克蒙对于卢梭著作的读后感是:“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他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迷惘社会的焦躁感觉;在《社会契约论》中,他还描绘了一幅独一无二的正确的社会蓝图”笔者与塔克蒙怀有同感。通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笔者所能感受到的是卢梭无处不在的迷惘,他怀疑文明的本质,甚至于去怀疑智慧本身,说“我就几乎敢断言:人的思考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状态,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堕落的动物。”而在《社会契约论》里处处都体现出结成社会契约,个人与团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之后,处处洋溢着形成“公意”之后的昂扬与和谐氛围。
尽管卢梭几近否定了传统民法,但笔者无意于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旁征博引地批判卢梭思想的危险,滔滔不绝舌灿莲花地颂扬民法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是仅仅就历史的经验而言,卢梭的梦想,确实是一个高尚但却危险的梦想。当“人民”这头巨兽被放出来之后,整体统一、全局一致的利维坦下还有谁看得到个人和少数派的眼泪?